1

民国时期曾流传这样一个说法:“中国只有三个半军事家”。至于这三个半军事家是谁?版本很多,但无论哪个版本,都有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生于广西桂林南乡山尾村,字健生。白氏祖先是位来自中亚的阿拉伯人,名叫伯笃鲁丁,元朝进士,担任过粤廉访副使。白崇禧父亲白志书是个小商人,在桂林开一家粮油店,母亲马氏也是正统穆斯林,夫妻两人生养子女十一人,家中人丁十分兴旺,当然负担也重。

白崇禧五岁入私塾读书,师从毛庆锡先生。据说,白崇禧读书很有天赋,能够过目成诵,备受老师的喜爱。

清末民初是典型的乱世,小民之家如浮萍,经不起变故。十岁那年,白父白志书病故,白家不久即陷入穷困境地,所幸族中长辈爱惜,白崇禧这才有机会继续读书。

十四岁那年,白崇禧在上千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二期,只可惜刚上了三个月,白崇禧就因患恶性疟疾退学了。

面对这个变故,白崇禧很坚韧,病好之后,十六岁那年,他再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白崇禧学业十分出色,屡次考试均名列第一,学校定其为领班生。

民国时期有个现象,好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都是从师范生、小教员走向战场的,这不是偶然,而是乱世文人的进阶之路已被堵死,想有所作为,非扔掉笔杆子,拿起枪杆子不可。

白崇禧也是这样。

辛亥革命爆发后,白崇禧加入广西学生军敢死队,随协统赵恒惕进军湖北汉口,与北洋军作战。

南北议和后,广西学生军解散,白崇禧被编入南京陆军,后来被推荐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

1916年毕业后,白崇禧回到老家,由代理少尉连附开始,一级级地朝上干。1919年年初,已经是上尉连长的白崇禧在左江流域剿匪,手段霹雳,八十多名土匪被抓获后全被枪毙,此一举让白崇禧名震一时。

1921年秋,马晓军模范团改编成田南警备司令部,白崇禧任第一营营长。这一年冬天,马晓军部在百色遭自称广西自治军第一军总司令的刘日福包围缴械,此人是旧军阀陆荣廷的残部。白崇禧因驰援马晓军,不慎摔断左腿,不得不前往广州休养。

在广州,白崇禧经朱培德引见,在石龙车站大元帅专车上见到了孙中山,这次引见对白崇禧打开日后局面,意义重大。

不久,在广州军政府的支持下,白崇禧请孙中山任广西讨贼军总指挥,自任参谋长,决心统一广西。

1923年7月18日,白崇禧设鸿门宴,解决了梧州的旧军阀部队,后经老同学黄绍竑穿针引线,与雄踞玉林的李宗仁开始联手。

李白初会之时,李宗仁对白崇禧印象极佳,觉得此人“彬彬有礼,头脑清楚,见解卓越”。

就这样,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结成了也算罕见的广西铁三角。李宗仁为人宽和,颇有三国刘备的感召力;白崇禧统兵严明亲政,做事不拘一格,恰如春秋孙武那般厉害;而黄绍竑头脑灵活,很有一些场面上的领导能力。

在广西,三人精诚携手,经过数年努力苦战,终于打败旧军阀沈鸿英、陆荣廷,成了广西新霸主。

只是乱世逐鹿,能为枭雄当有坚韧力量,黄绍竑在这一点上弱了一点,虽然他长期担任广西省主席,但因对蒋作战屡屡受挫,最后他还是失去斗志,灰心退出了铁三角。

从此,李白开始乱世纵横,而白崇禧的谋略也随之为世人所瞩目。

李白与旧军阀争夺广西期间,白崇禧就有了一些小诸葛的意思,离间、智取玩得那是相当的漂亮。

北伐期间,白崇禧统兵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堪称完成北伐第一人,尤其是龙潭战役大败“北洋孙猴子”孙传芳,战后谭延闿不禁献上贺词:“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白崇禧的小诸葛,不是文诸葛,而是武诸葛,而且他的这个小诸葛之名,还很有一些傲气。

1927年,白崇禧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以佯攻手段占领杭州后,随即参与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那时所说的白色恐怖的“白”,最初指的就是白崇禧,由此可见此人的底色。

说到白崇禧的傲气,上海滩曾流传一个故事:当时,上海滩青帮龙头杜月笙为投机革命,捐助了四万八大洋,不想,杜月笙在拜访白崇禧时却吃了闭门羹。对此,白崇禧傲然地说,他捐四万八,革命军可以还他五万,名器不可以滥假,官职岂可随便送人!

这样的一个白崇禧,老蒋一度认为很难驾驭,1929年,老蒋曾有抓住白崇禧,立即杀掉的想法。幸亏白崇禧的部下廖磊向其告密,小诸葛才躲过此一劫。

到了那一个层次,露骨的狠手只能用一次,从此老蒋改变策略,以尽量驱使代替了完全驾驭。

为老蒋征战,白崇禧确实了得。

1934年红军长征时,白崇禧发动湘江战役,造成了红军长征路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伤亡。战前,白崇禧的训话相当牛气:“现在给你们两个团的兵力,你们要给我带四个团的人员和装备回来,记住不许伤一个人,不许丢一条枪!”

抗战爆发后,白崇禧主持制定对日作战计划。太原失守后,白崇禧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

为此,1941年白崇禧写了《游击战纲要》一书,坐实“小诸葛”之誉。

抗战时期,白崇禧不光是只提战略,在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中,他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后担任桂林行营主任,在三大战区指挥对日作战,尤其是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白崇禧指挥国军取得了抗战以来首次攻坚战的胜利,日军称他为“战神”。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许多将领均露出了名不副实的囧败之相,但白崇禧不在此列。1946年,他在四平战役中击败林彪,一直将东北民主联军赶到了黑龙江,倘若老蒋不将他调走,或许很难发生后来的辽沈战役。

后来,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桂军虽然也遭到了林彪全歼,但在衡阳青树坪,四野一四五师和一四六师还是让白崇禧狠咬了一口,损失不小,这也是四野少有的败仗。

林彪一生用兵,曾吃过三次大亏,皆拜白崇禧所赐;刘伯承、陈赓在大别山和确山也着实吃过白崇禧不少苦头。

有一种说法,国共将帅群星璀璨,如果将他们拉在一起排座次,首推当是林彪、白崇禧二人。

1965年,周恩来迎接李宗仁从海外归来,席间曾评论白崇禧说:“白颇自负,其实在政治上无远见。”

这个评价通俗地讲,其实可以解读出两个意思:一、白崇禧有自负的本钱;二、可惜他没有追随明主。

1949年12月,白崇禧由海南岛逃向台湾后,老蒋不再用他,而且颇为忌惮他。那一时期,保密局甚至在白公馆对面设了一个派出所,专门对白崇禧进行严密监视。

白崇禧郁闷在台十七年,除了偶尔参加一些礼节性活动,平日里要么在家静养,下围棋,要么外出打猎。

在黑哥眼中,在国民党的那一批将领中,白崇禧算是有些贵族名士气质的,他与原配的感情很好,养的儿子白先勇也好(五公子白先勇是位难得的大作家,写旧时上海滩,研究昆曲,精彩至极。)

1962年,白崇禧原配马氏去世后,白崇禧的内心倍感凄凉,四年后的12月1日,73岁的白崇禧死在自家卧室的地板上,赤身发紫,有挣扎迹象,床头还有半杯药酒,而留宿陪伴他的女友护士张小姐却不知所终。

据调查,白崇禧的死因应该与大补之药有关。但坊间却始终流传谋杀一说,有的说他主管的国防部,一厅厅长刘斐是共产党最大的卧底,他应该为国民党的败亡负责;有的说,李宗仁回归大陆后,老蒋害怕他也走掉,不除掉心不安。

流言多半不可信,但小诸葛暮年花下死,却是历史的一声哀叹。

走过民国,许多人,有太多悲凉而不堪的结局。

最佳贡献者
2

白崇禧军事上的小诸葛,政治上的小白,他与李宗仁合称李白。他是20世纪中国最厉害的军事家之一。白崇禧毕业于保定陆军军校,是新桂系军阀首领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国防部长。李宗仁和周恩来总理都曾评价白崇禧有过人的指挥才能,没有政治远见。

白崇禧战绩梳理

1924年讨陆荣廷战争胜利,广西自治,为新桂系奠定基础。

1925年讨唐继尧,沈鸿英,陈炯明,熊克武统一广西,获得“小诸葛”称号。

1926年-1927年,北伐战争,消灭孙传芳部队,第一次逼蒋下野。

1931年,第二次逼蒋下野。

1938年与李宗仁合作指挥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 白崇禧展现自己的战争思想“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跟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1938年指挥武汉会战江北部分,有效迟滞了日军。

1939年指挥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

1949年第三次逼蒋下野,让李宗仁担任代总统。当时渡江战役迁徙共产党劝白崇禧起义,可以给白崇禧和北平傅作义一样的待遇,但是白崇禧心心念念自己的广西大地,不愿意接受建议。最后解放军渡江,白崇禧面对失败,居然和蒋介石去了台湾。自己和蒋介石不和又不是不知道还要去虎口生活,白崇禧最后在台湾郁郁而终。

当初在淮海战役中,为了逼蒋下野,他眼睁睁看着蒋介石军队覆灭,这场战役也决定了蒋介石国民政府最后的败亡,所以白崇禧在政治上真是目光短浅,甚至影响了他的军事判断。

总之,白崇禧对北伐战争和日本侵略者有着坚决的反抗态度和行动,他是一位爱国将领,但是立场不同,所以他选择去了台湾,在他心中应该孙中山先生最伟大吧。

文/红雨说历史

3

没有苏联援助,没有中央军陈明仁程潜投降的百万四野+五十万二野打不过3万多桂系。湘赣战役桂系2万多对四野四十五万,四野减员十几万这就是事实!桂系七军四十八军就是为了接应手无寸铁的被策反回国军阵列的陈明仁部三万多人(陈部八万多过半不愿投降,被陈逼迫的)。陈明仁还配合四野进攻桂系。最后被误打误撞的四野断了后路。当场八十五万包围3万桂系。仅五六千人突围。这也算了,桂系重整还有机会退到海南。这样再次北伐不是不可能。但蒋光头这小心眼的怕桂系过来他坐不稳,明里通知桂系主力去贵县港口等船,暗里通知共军偷袭桂系主力。最终国民党败在蒋介石手里。广西民团(所谓政治土匪)49年~52年因为征粮反抗也让四野伤亡惨重。说蒋介石积极抗日的,是不了解历史。其实是被桂系逼着抗日的!西安事变只是个导火线。广西民团成立的目标就是准备必有的中日大战。白无论是政治军事都不差。只是白太纯洁,只认得党章不认党魁,不合中国国情,所以悲剧。对了,白的论持久战被某人山寨!

4

笔者经过阅读有白崇禧的军旅生涯一生荣辱等史料后,历史沉浮、均由后来人对历史人物各抒已见,白崇禧-(1893-1966)中国国民党军事家,桂系军阀首领之一。

1907入桂村陆军小学堂学习,19114年被保送进武昌陆军预备役学校,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任“定桂讨贼军”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同年加入国民党。

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党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堪称“完成北伐的第一人,追歼孙传芳3个军1.5万军人。击败占领南京城交龙潭车站的孙传芳军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对日作战计划,抗战期间指挥了台儿庄会战,歼灭一万余名鬼子。随后在昆仑关战役和武汉战役,歼灭了日军精锐中村旅团,共消耗了日军15万人,鉴于武器装备敌强我弱,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故在国民党军队中素有“小诸葛”之称,日本人眼中的“战神”。

1945年10月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抗日战争胜利后编著了《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1946年5月任国防部部长,积极执行蒋介石反人民的内战政策,1948年5月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华中“剿总”总司令。国民党内战失败后,12月由海南岛去台湾。

5

白崇禧的崛起以及在桂系军阀中的地位,早已经回答过多个相关问题了,就他的军事能力和戎马生涯来说,“小诸葛”勉强还能上口,“战神”一说不知哪里来的美誉了,肯定名不符实。而他军事生涯的最大败笔,就是淮海战役期间的见死不救,连基本的“唇亡齿寒”道理都没有参透,不仅断送了国民党军队在中原地区的80万精锐,也让蒋介石恨之入骨。


1948年底开始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被称之为“徐蚌会战”,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和蚌埠,更是南京的门户,因此这是关乎国共两党命运的大决战。人民解放军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开始联合作战,主力部队超过60万人,而国民党军也动用了中原地区的全部机动精锐,总兵力接近80万人,双方把长江以北的兵力均使用到极限,最后一个军(纵队)都可能会影响战役结果。

鉴于“新桂系”历史上的不合作记录,蒋介石对桂系“两巨头”的使用充满了矛盾和戒心,抗战胜利以后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南京“国防部”,蒋介石虽然任命白崇禧为国防部长,却又在部内设置了“参谋总长”一职,由自己的头号亲信陈诚担任。依照新的军制,参谋总长手握军官任命、编制拟定、作战指挥和辎重补给等大权,并且直接对最高统帅负责,换言之,白崇禧这个部长基本就是个摆设。


(与蒋氏父妇和陈诚)

不仅如此,在国防部之下继续沿用了“陆军总司令部”的机构设置,何应钦离职后,同是“八大金刚”之一的顾祝同继任,归根到底,国民党的军权还是要完全掌握在黄埔系手中,白崇禧亦无可奈何。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白崇禧一度以“国防部长九江指挥所”的名义指挥作战,但很快就被收回兵权。

两军逐鹿中原的大势形成以后,按道理应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国军进行统一指挥,蒋介石起初也确有让白崇禧作为主帅的念头,同时指挥“徐州剿总”和“武汉剿总”的所有部队。但最终在亲信的建议下放弃了这一打算,以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而以白崇禧为改称的“华中剿总”总司令。

白崇禧气的托病上海不予就任,后来还是在李宗仁的劝说下勉强赴任,但心态已经发生变化,目标转而是扩张桂系的军事实力和坐视蒋系精锐就歼。



(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华中剿总”统率的部队除属于桂系的20多万人马外,还有中央军嫡系第12兵团(黄维)和第14兵团(宋希濂),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方面兵力捉襟见肘,蒋介石急调华中部队增援,最先征调的是黄维兵团,对这支陈诚“土木系”的核心部队,白崇禧清楚非但留其不住,还有可能成为自己身边的定时炸弹,于是欣然放行未予阻拦,岂料第12兵团刚刚到达战场即被围困。

蒋介石试图调动张淦兵团东援,加入李延年和刘汝明两部的淮海战场南线集团救援黄维,该兵团是桂系王牌,白崇禧当然抗命不从,调令只好作罢;“国防部”再调驻扎鄂西的宋希濂兵团增援淮海战场,白崇禧不但私下里劝导这个黄埔一期生请求免调,还利用该兵团第20军(川军)官兵的恋乡情结极力煽动,并且命令“华中剿总”的运输司令部,没有他的手谕不得将第20军装船调运。

无论是蒋介石的叠电催促,还是顾祝同的电话恳求,白崇禧一概不予理睬。


(与何应钦)

上述所有举动都被宋希濂当面汇报给了蒋介石,后者自然怒火中烧,经过多方协调和宋希濂的坚持,第20军总算成行,但宋兵团另外的一个军第28军则被白崇禧坚决扣了下来。蒋介石无奈之下,亲自下达命令调动第十三绥靖区的第2军与第20军同行,遭到白崇禧强硬反对,甚至出动了剿总警卫团看押了调兵所用之轮船,蒋介石在电话里大骂白崇禧不服从命令。

白崇禧回答道:“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接受”,双方电话里吵了半个多小时毫无结果,蒋介石气得摔了电话。

于是第20军成为最后一支增援淮海战场的部队,而当该军缓慢爬行到战场附近时,淮海战役已近尾声,黄维兵团全军覆灭,意外接到逃出来的兵团副司令胡琏后,第20军火速调头逃离徐蚌战场。



如此,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三大战役的结果是蒋介石输光了老本,嫡系主力损失殆尽,白崇禧终于撕下面纱,通过湖北和河南两省的所谓“参议会”向南京发难,要求蒋介石让位于李宗仁,1949年元旦,内外交困的蒋介石第三次宣布下野。

回过头去看,白崇禧在淮海战役期间的所作作为,表面上看成功的达到了“逼宫”的目的,实际上也注定了国民党和他个人的失败,政治眼光实在不敢恭维。

6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累了卿卿性命”

这是《红楼梦》里王熙凤判词中的一句,这话用来形容白崇禧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

白崇禧18岁加入学生敢死队,同年随军北上参加辛亥革命;23岁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担任连长;30岁组织4000人队伍,与李宗仁一起打败陆荣廷、沈鸿英,统一广西全境。

也因为智谋过人,聪慧异常,桂系军阀大佬白崇禧被人送外号“小诸葛”。

北伐战争时期,白崇禧再次挥师北上,解了蒋介石的南昌之围,并俘虏敌军两万多人,取得北伐战争的第一场大捷;之后,再次率兵出击,歼灭孙传芳部众六万多人,从此一战成名。

两次败在白崇禧手上,孙传芳并不甘心,于是便整合十万大军横渡长江,欲将国民革命军一举歼灭。在南京以北的龙潭,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结果毫无疑问,这场战斗过后,孙传芳的主力部队被消灭,北洋军阀再也没有硬骨头。

从镇南关到山海关,白崇禧锋缨之处、所向披靡。由此,他也成了北伐第一功臣,小诸葛的美誉,也是实至名归。

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禧和李宗仁合作,更是打出了一个个漂亮的胜仗。这两人一个懂军事,一个懂政治,又都是出自广西,世人将二人合在一起并称“李白”。台儿庄大捷、昆仑关之战、武汉保卫战、桂林保卫战等等战役,皆有二人的身影。

但这样一路披靡的“小诸葛”,却偏偏栽了,而他之所以会栽,完全是因为他的“太聪明”。

抗日战争期间,桂南战役爆发,在昆仑关血战之中,白崇禧派蒋介石的王牌主力第五军参战,虽然取得了昆仑关一役的胜利,但第五军也损失惨重,蒋介石痛惜不已。

蒋介石王牌受挫的根本原因,乃与白崇禧的小九九有关:白崇禧想保存自己桂系的实力,所以在战中让蒋介石的嫡系去送死。

如此小聪明,蒋介石岂会不知,只是,蒋介石并没有声张,只是将原本是国防部部长的白崇禧发配到武汉,当了华中剿总司令。

这实际就是“贬谪”了,在贬谪的同时,蒋介石还任命亲信宋希濂当副总司令,时刻堤防着白崇禧。

可以说:白崇禧耍了一次小聪明以后,实际就与蒋介石结下了梁子。

这次小聪明得逞后,白崇禧再次施展了他的小聪明,正是这次“小聪明”,直接将蒋介石搞到了下野。

淮海战役爆发后,国民党局势不力的紧急形式下,蒋介石面临无兵可用的困境。

关键时刻,蒋介石于是就多次命与淮海战场最近的白崇禧出兵解救。可是白崇禧却屡次以“部队都去了徐州,难道武汉不要了吗”的理由严词拒绝,甚至还扣留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宋希濂部(蒋介石亲信)。

白崇禧的“按兵不动”,除了将蒋介石与自己的派系矛盾拉大之后,最大的结果是导致蒋介石战败。

其实蒋介石战败,正是白崇禧要的结果。因为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他可以联合李宗仁逼迫蒋介石下台,由桂系执政,再与解放军谈和,划江而治。

事实证明,白崇禧虽然聪明,但真的没有大智慧,他在计算这些小九九时,显然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倘若,蒋介石没被打残的话,他们合作起来凭借长江天险,或许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可惜老蒋下野之后,整个国民政府能打仗的,只剩下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要兵有兵要将有将,哪还有他们的混头?

蒋介石兵败后,白崇禧的桂系部队张淦兵团被解放军歼灭,白崇禧的小算盘落空,最终不得已之下还是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这真真是极大的讽刺。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抵如此。说来,人多数时候,都不是被自己的弱点所害,恰恰是被自己的优点所害,白崇禧被聪明“误”,不正是如此吗?!

事后,按照白崇禧儿子白先勇的话来说就是:父亲非常期望国民政府能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于是,他就去了台湾,投奔了蒋介石。这是后话。图为白先勇

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对于这个曾跟自己算过“机关”的白崇禧,自然不会有信任。蒋介石不仅不待见白崇禧,还时刻派人监视着他。

在躲过了多次暗杀之后,白崇禧最终死于马上风,给自己的儒将生涯留下一个尴尬的句号。

唉!这也算是另类的“精终报国”了吧。

纵观白崇禧一声,聪明有余、心机太重;虽是政客,却无政治智慧。

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个好儿子为他洗白,相比其他将领,他至少不需要花钱请水军了。

7

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小镇天才”。

不否认白崇禧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是有一定的天赋,但是白崇禧本质上是一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小镇天才”。

如果白崇禧这样具有军事天赋的人出生在欧美乃至日本,他都会取得比历史上大得多的成就;但是他生活在ROC,导致他一辈子没有见识过什么是真正的现代战争,他也不知道现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

指挥军队作战,不仅仅是艺术,而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是一门需要经验积累的科学;甚至可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人和医生一样,必须时时刻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换言之,长期在一个低烈度,低科技战争环境里“厮混”的军事天才是绝对比不过一个长期在高烈度,高科技战争环境下成长的庸才的。

比如白崇禧在广西内战中最得意的手笔是派通信兵通过窃听陆荣廷麾下大将韩彩凤电话的方式,知晓了韩彩凤所部动向,最后全歼韩彩凤,赶走了陆荣廷。

但是大家都懂的,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对手根本没想到电话也能被窃听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奇谋”在抗日战争上还会有效吗?当然不可能。

其实这一点在淞沪抗战时表现的更为明显,白崇禧用军阀混战时,桂系军队靠着密集冲锋战术屡屡打败强敌的经验,用桂系抵达战场的五个旅亲自布置了一次对日军的反攻。

结果由于白崇禧真的太缺乏现代战争经验,白崇禧的布置错漏百出,桂系因为从来没有步炮协同的经验,所以进攻前的炮火准备并没有让桂系步兵缩短冲锋距离,等于是完全浪费了炮火准备;另外白崇禧甚至还让部队采用军阀混战时期所采用的密集冲锋战术进攻日军,结果日军火炮大量杀伤,五个旅长阵亡了三个,五个旅一天之内全部失去战斗力。

据时任21集团军(以桂军第7军、48军编成的集团军)兵站分监的蓝香山回忆:

当时白在地图上所划定的出击面很大,未顾虑到地图上的比例尺,须将桂军全部使用于第一线,又未对敌突前阵地施行严密的侦察,纯凭主观的推断。在攻击实施前,桂军也未腾出防域,集结兵力,做好部署,控制有力的预备队。

拂晓前,桂军3个步兵师(共17个步兵团)由原阵地出击,步兵单干,一线平推,各级指挥官手中无一预备队。而且拂晓前行,黑夜未消,方向不明,战士们误向敌我空隙间的浏河方面突进。

至拂晓后,我侧背暴露于敌,受敌机扫射和敌炮轰击,旅长谢鼎新阵亡。后继无兵,陷于混战,一部分新兵被打散,大部分待到日没后才退回原阵地。

由此可见,我说白崇禧是没见过大世面的“小镇天才”真不是侮辱他,而是事实。

8

我认为白崇禧的作战才能远高于林彪,白崇禧的台儿庄之战歼灭了日军过万,林彪在抗战中只打了平型关一仗消灭了日军后勤运输队的500多名汽车司机和马车驭手就在抗日战场上消失了,算不上是抗日“名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在东北战场与白崇禧交手全部是败迹,最精彩的是白崇禧在湖南青树坪设伏消灭了林彪部13000余人,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最大的败仗,损失的官兵远远的超过三野金门登陆战8000余人,白崇禧是名副其实的军神,林彪算是什么狗屁“战神”!

9

白崇禧军师上是个天才,政治上是个白痴。

在那个战乱频发的年代,桂军之所以无往而不胜,之所以打仗出名的不怕死,之所以能够威震全国,正是因为灵魂人物白崇禧的存在。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正是白崇禧最擅长的好戏。这也是他被称为“小诸葛”和“当代张良”的缘由。

正是因为他具备这样的军师才能,所以,他在桂军当中,一直处于核心领导地位。他在桂军的地位是仅次于李宗仁的,排在第二位。

白崇禧的军事生涯是和李宗仁,一起统一广西开始的。在统一广西之后,他们尝到了权利带来的甜头,因此,他们的雄心也随之膨胀了起来。

他们开始了北伐的历程,并且在江西打败旧军阀孙传芳的部队,并且接连攻克湖南、湖北等地。直到攻克北平为止。

北伐战争的胜利,让桂军的大名,开始威震全国。

白崇禧和李宗仁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当时的他们足以威胁到了蒋介石的统治,这让蒋介石对他们很不爽。

后来桂系和蒋介石之间,发生了中原大战,蒋介石胜出。

中原大战暂时失利后桂军开始退守广西,以待时机。

抗日战争时期,桂军白崇禧,李宗仁等人,征集一百万广西军队,北上抗日,并且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和昆仑关大捷。其中台儿庄大捷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个人领导指挥的。

昆仑关大捷是白崇禧一个人指挥的。

白崇禧打仗的时候,确实有可以赞扬的地方。

可以说每一次大战的时候,白崇禧都深入第一线,和士兵一起作战杀敌。

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将领深入第一战线,和士兵一起作战,才能鼓舞士兵的气势。才能及时掌握战场上的动态,然后抓住最有力的时机,给予敌军以沉重打击。

白崇禧的优点,就是他打仗会充分利用不同的环境变化,作出最佳的迎敌之策。

总之,在抗战期间,白崇禧所代表的桂军,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白崇禧投靠了蒋介石,开始帮助国民党和人民解放军对峙。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国民党失败,蒋介石退守台湾。

为什么说白崇禧是政治上的白痴呢?

因为在国民党失败之后,他也到了台湾去找蒋介石去了。要知道蒋介石的数次下野,全部都是拜白崇禧所赐。

可以说若不是蒋介石看上了白崇禧的军事才能,他早就把蒋介石给就地正法了。

当白崇禧到达台湾之后,他就被蒋介石看管了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

直到1966年,他离奇的去世为止。

所以说纵观白崇禧的一生,在战争上他还是得志的,有一些成绩是可以说出口的。可以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一点都不为过。

但是,在最后他投靠蒋介石的时候,确实欠考虑。

只能说他太不懂政治了,政治有的时候,比战争都要可怕,因为它会把人杀害于无形之中。

10

在民国大大小小的军阀中,大多数都被蒋光头收拾得服服帖帖没了脾气,唯一有实力敢和蒋光头叫板的,也就是桂系的“李白”了。蒋中正一生三次下野,其中两次是“李白”二人的杰作。难怪他曾说:其它军队是皮肤病,痒起来擦点药就好了,只有桂系是心脏病,发作起来要人命。

不说大家也知道,蒋公眼中的“李白”,正是桂系军阀中的李宗仁和白崇禧,这两人一个精于政治,一个擅长军事。特别是白崇禧,不仅被人誉为“小诸葛”,抗战时连日军都称其为战神,可谓名噪一时。

人们不禁好奇,白崇禧的“小诸葛”和“战神”的称号,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

(白崇禧)

一、少年倔强露锋芒。

1893年,白崇禧出生于广西临桂县南乡会仙圩山尾村,在五岁那年他进入私塾,师从名儒白莲洲学习。当时这个班里有一个姓毛的大龄学生,常仗着身高力大欺负人,还勒令同学每月定期向他进贡食物、金钱。如若不从便拳脚相加,白崇禧欲惩恶扬善。但苦于自己年小体弱,只能考虑智取。

一天放学时,白崇禧趁毛氏下台阶时,在后面用力将其推倒,致使对方全身多处摔伤,此后这个不良少年,再也不敢欺负同学了。

1908年,白崇禧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和李宗仁成为同班同学,建立了很深的友情。在此后漫长的军旅岁月里,两人团结协作,开创了桂系军阀的辉煌。

辛亥革命后,所有的英雄狗熊都跳了出来,想要浑水摸鱼捞取好处,白崇禧和另一儿时朋友黄绍竑也拉起了一支队伍。但白认为二人资历尚浅,于是推举二人的学长李宗仁做大哥,李欣然应允。

等到势力壮大地盘稳定后,黄绍竑认为李宗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于是想把他踢出局,由才干谋略更为突出的白崇禧取而代之。

但白崇禧却看出了黄绍竑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心思,于是推托道:洪秀全和杨秀清是广西人中,事业做得最大,但由于内讧导致失败,我们事业远不如洪杨,为何要学他们自相残杀呢。

李宗仁听到这话后感动不已,从此两人关系日深情同手足,而和白崇禧一起揭竿创业的黄绍竑,慢慢就靠边站了。

(李宗仁)

二、一统广西小诸葛。

1924年,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组成“定桂讨逆军”,向陆荣廷、沈鸿英的老桂系开战,力图统一广西,31岁的白崇禧担任前敌总指挥。

虽然陆荣廷和沈鸿英的兵力,要远多于讨逆军,但二人却水火不容互不买账,这就给了对手各个击破的机会。

陆荣廷手下有一员绰号“赵子龙”的大将韩彩凤,十分骁勇善战,和白崇禧在上雷镇激战多日未分胜负。于是白崇禧假意与沈鸿英手下的杨祖德通电话,相约夹击韩彩凤,还故意放出风去。韩果然中计,分兵监视杨祖德的动向。这样兵力占优的白崇禧才将韩彩凤所部击溃,并乘胜追击,陆荣廷因军队被歼,只得宣布下野。

陆荣廷下野后,他的军队大多投奔沈鸿英,白崇禧的兵力只有对方的一半,沈鸿英决定先发制人,分三路向李、黄、白同时进攻。白崇禧以一营兵力对抗对手一个师,在坚守两昼夜后,和李宗仁的援兵里应外合,击溃敌军。并乘胜连克柳州、桂林,输得口服心服的沈鸿英称他为“小诸葛”,此后这一美誉迅速传播。

(台儿庄战役)

三、抗日封神美名扬。

北伐战争开始后,白崇禧两次击败孙传芳,赢得出师大捷。龙潭战役更是使他威名远扬。谭延闿对其推崇备至,称他“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此后他又轻松击败奉系军阀,成为完成北伐第一人。

白崇禧北伐中的所向披靡,让盘踞东北伺机灭亡中国的日本军界大惊失色,部分日军以战神称之。卢沟桥事件发生后,白崇禧响应国家召唤,从广西奔赴南京。次日的日本报纸标题写道:中国战神莅临南京,两国大战不可避免。

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不顾白崇禧持久战之建议,尽遣精锐倾巢而出,致使主力伤亡惨重,大有全军覆没之势。生死存亡之际,白崇禧临危受命,前往一线亲自指挥。在延缓日军进攻的同时,成功保住了国军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三个月消灭中国”的狂妄计划。此战之后,白崇禧的战神名号传遍日军上下,还被日军列为头号战争罪犯。

徐州会战打响后,“李白”再度联手,在台儿庄创造了对日战争的首场胜利。1939年,白崇禧亲率15万国军,与素有钢军之称的日本坂垣师团于昆仑关激战。10万日军被两次击败,被日本军界誉为“军中之花”的精锐21旅团遭到全歼,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

此后,日军伤亡最大的武汉保卫战,以及令日方胆寒的桂林保卫战,都有白崇禧的身影,他因此成为令日军最为害怕和仇恨的国军指挥官。

但是由于政治原因,部分媒体长期以来,对白崇禧多有抹黑,淡化他的北伐和抗日功绩。甚至拿一些以讹传讹的杜撰刻意嘲设,还把“小诸葛”和“战神”的美誉,说成白崇禧自吹自擂。

根本原因,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站在了历史对立面,不仅令人民军队吃了不少苦头,还拒绝劝降追随蒋中正撤逃台湾。

评价一个人,最为中肯的,是要看他的对手怎么说。抗日战争中,白崇禧被日军称为中国战神。解放战争中,他曾两次战胜我军战功第一的林彪。所以1949年在接受苏联作家西蒙柯夫采访时,林彪说:我认为白崇禧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

由此可见白崇禧“小诸葛”和“战神”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参考资料:《白崇禧传》《八桂骁将——白崇禧》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