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的天下被篡权是必然的,当曹丕当上皇帝那一刻起,被篡位是迟早的事。理由如下:

一、皇权旁落已久,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使人心离散,忠良少见。皇权旁落由来已久,从东汉何太后招何进入宫起,皇权已被外戚掌握,历经董卓,又至曹操,群雄明为匡扶汉室,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心理逻辑一直被孝仿,幼主出现的那一刻,必是托孤老臣心有异志,即使本人不想也会皇袍加身,司马家族以彼之道还彼之身,自然不会觉得不妥,众臣子也对这篡位之事习以为常,谁当也不会匡扶汉室的,所以曹天下也罢,司马天下也罢,为官者为谁也是为官。只有曹家人痛心罢了。

其二,曹丕即位,注定曹氏短命,曹丕因曹冲死因也曾中过蛇毒,加之疑心之病,刘孙惊挠不安,爱近女色,自然是日夜慌慌不可终日,短命是注定的,而且曹丕为防止外戚把持朝政,曹睿年幼时甄妃被杀,曹睿被郭夫人带大,反之为日后政权埋下隐患,曹丕身子骨不行,必然遗传后代,加之曹睿执政时广选天下美女,身体自然是受不了,虽说未成年就造人,日以继夜,死前不得以传位养子曹芳,曹芳不是谪子,而且血缘上远,这与外人继位何异?即使司马懿不篡位,曹爽也会把持朝政。因为在曹爽看来,天下姓曹就行。

所以,曹操天下的致命问题县皇帝短命,隐患是夺来的政权再被夺是上天的安排,也许就是因果报应。所谓司马懿只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罢了,其实曹爽也是有想法的,只是败于司马之手罢了。曹氏天下除曹家人没人像汉室忠良不惜赴死以明其忠,曹氏集团的疑心病大养不出多少忠良。司马懿是三朝元老,自然深知其中道理,所以,曹氏集团的管理使其集团人才济济,但忠于曹氏之人少之又少。当年典韦今何在?曹仁曹洪哪?其实于禁降蜀就是证明。可见,没有情感管理出来的团队也是根基不稳呀!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留下了哪些四大名将呢?

曹操死后,夏侯惇紧跟着就去世了。此前,夏侯渊阵亡。曹洪在曹操死后被曹丕下狱。于禁被俘释放后,被曹丕羞辱而死。乐进张辽等都凋落。此时唯有曹仁镇守淮南,后改为曹休。可曹仁曹休也都不是长命之人。曹仁病死军中,曹休因愧疚导致背疮复发而死。

这个问题是一道假设的题目。

不过很多三国粉丝都喜欢这样的假设。

司马懿是幸运的,曹操留下的人才,在司马懿显露才华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主干人马了,只剩下蒋济、高柔等二流的且影响力不足的人了。桓范虽智,怎奈年老体衰,照顾不了太多,加之脾气大还不注意方法,以至于智慧不被采纳。曹真虽然可以震慑司马,怎奈命短。曹休更是气性大死的早,加之曹休这个人情绪性太强,缺乏将帅胸怀,死要面子,因此即使他不死,但就其政治智慧而言,恐怕也不见得能发现司马懿的政治韬略。因为死要面子的人本身就软肋太多。情绪性多的统帅更是容易被人忽悠或者操控。

张郃即使不战死,但是其威望也只限于军中,且限于西北方向。张郃属于典型的军事人物,政治影响力较小。因为张郃没有大的家族做支撑,其军事成就也是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并存并分,属于遇弱则强,遇强则弱的将领。曹爽就是个二货,夏侯霸,夏侯玄等都是样子货,尤其夏侯玄,徒有声望,空谈误国。泰山压顶还听命自然。夏侯尚虽然权重一时,怎奈儿女情长,看到小妾被曹丕弄死,他自己不知道是惊吓还是为情所困,不久也去了。曹仁虽牛,病逝过早,儿子曹泰也没啥大作为,几乎没有更多影响力,曹仁一脉沉沦。曹洪不受曹丕待见,其后人也没看到有能量的人。

曹叡虽然智商可以但也是短命。到了司马懿六十来岁后就没人影响力超过他了。司马懿篡权那也是跟着曹操学的。一步一步分着走,曹操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不过是比曹操稍微狠毒彻底一些。司马懿为儿孙登记铺垫。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不易见的是,司马懿做足了表面文章,不但搞定了身在中央的高柔等文人,还骗过了智商不低的蒋济,虽然蒋济与他政见不同。甚至武官阵营,司马也是做足了功夫,比如猛将孙礼就将司马看作是忠臣和力挽乾坤的不二人选。其实,司马懿的表演艺术倒很像学习了曹操,更学习了王莽。

曹操集团,一代骨干凋落后,第二代成长很慢,其中涌现出来的大才更是很少,大家族中只有陈群一支的陈泰很有能力,怎奈也因不满司马氏而气死。郭淮,郝昭等人都是军事人物,政治影响力太有限了。

有人认为,秦朗也算名将,这一点,我想还是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再说吧。

秦朗首先,曹丕就看不上此人。战绩战力乃至智力也没看到突出表现

3

曹操留下谁都没有用,因为谁都没有司马懿耐活,司马懿能把诸葛亮拖死,能把曹丕,曹睿拖死,拖到后面司马懿还活着,就连最后一个原本一定杀死司马懿的曹睿都没有杀他,后来曹睿的去世也就意味着曹氏家族的基业已经被司马懿收入囊中了。



其实关于司马懿篡位的事情,对司马懿来说也是意外之喜,在曹操,曹丕在位的时候,司马懿几乎不敢有任何的动作,曹操更加不用说了,自己都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才略不比司马懿差,而且曹操早就发现了司马懿的才能,而且最关键的是很了解司马懿的为人,喜欢藏着,尽管有能力,但是就是不展现出来。



其实说实话,后来曹丕可以继位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司马懿的帮助,首先,曹丕不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甚至都排不到第二,有小弟曹冲,还有学富五车的曹植。其次司马懿知道,无论是曹植还是其他更加聪明的儿子继位,司马懿都不会有好下场,以曹植的聪慧,根本不需要什么事情都依赖司马懿,但是曹丕不同,一有事情,就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只是在司马懿阿谀奉承的时候,曹丕是个聪明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能力。



那么到了后面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之后,有两个特点继承了曹丕,第一就是命短,第二就是对司马懿的依赖,从来不会靠自己,或者广纳闲士。每次打仗,曹家人都是吃败仗,每每派司马懿过去,就大胜而归,在军中也深得人心。所以不动一兵一卒就有一半的人站在司马懿这边。

后来司马懿虽然没有在朝中当官,但是凭借司马家族的声望和地位,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潜移默化,在朝中几乎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人,安插了很多的亲信,所以只等曹睿一死,江山就是他司马懿的了。

4

其实,司马家之所以能篡权成功,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士族!

士族由先秦时期的士和氏族演化而来,秦统一时行郡县和行法制使得氏族遭受重创。经过汉朝的修养,氏族在汉末重新崛起,并通过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开始转化为新的“士族”,在晋朝时士族达到了顶峰,甚至连皇帝都要看士族的脸色行事。

在汉末三国,想要起事、割据、发展,需要大量钱财,人口,这都离不开世族的支持。纵观三国如曹操,孙策等割据的崛起过程,都充斥着世族的身影。刘备在占据荆州,益州的时候,也积极拉拢当地世族。可以说,得世族者得天下了。

而司马家族,便是拥护曹魏政权的世族中颇具实力的一个。曹爽为什么这么防备司马懿,却又不杀他?除了司马懿的个人能力外,还讲述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生徒朋党,遍布朝野”!古代世族大多有连带关系,一个世族不可怕,一群世族就足以有推翻政权力量了!

在高平陵兵变前,司马懿在朝中的权力早已被架空,虽然说是奉郭太后诏讨伐,但毕竟只是个名义而已,司马懿又哪来的实力兵变呢?世族起了重要作用。

熟悉晋朝的朋友会知道,晋朝是一个世族堆起来的朝代,世族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而朝廷无法干涉。

联系前后,不难发现,高平陵兵变其实是以司马家族为首的世族大家,联手推翻曹魏政权,建立一个属于世族统治的新政权的事件。

5

曹操是在公元220年去世的,曹操去世的时候司马懿42岁,曹丕是在公元226年去世的,曹丕去世的时候司马懿48岁,曹睿是在公元239年去世的,曹睿去世的时候司马懿61岁,曹家祖孙三代人都没能活过司马懿,曹睿去世十年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了曹魏政权,又过了2年才去世,司马懿一生活了73岁,在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三国时期,这个年龄是绝对的高寿。

司马懿活得如此之长,也是司马懿能篡位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司马懿活得太长了,不仅熬死了曹操祖孙三代人,而且也熬死了曹操和曹丕留下的所有名将,曹操去世的时候,曹丕已经34岁了,算是一个成年人,所以曹操也没有为曹丕设置辅政大臣,事实上,曹操还是留下了四大名将,这四人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张辽、许褚。

1、夏侯惇

曹操生前最受重视的人就是曹氏和夏侯氏宗亲,曹氏和夏侯氏是曹操集团中手握兵权的大将,曹操生前不太放心将兵权交给外姓将领,而是交给了曹氏和夏侯氏宗亲,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人,除了夏侯渊和曹纯死在曹操前面,夏侯惇、曹仁两人在曹操去世后,仍然活着,算是留给了曹仁。

夏侯惇

夏侯惇生前是曹魏政权在合肥方向的军政首领,负责淮南及合肥一线的军政要务,曾经在居巢统领二十六军,按一军三千人计算,二十六军就有78000人,在曹操时代,夏侯惇一个人就能掌控这么多军队,算得上曹操手下三分之一的军队,可见曹操对夏侯惇是绝对的信任,夏侯惇算是曹操手下最忠心的大总管,除了能统领军队,还能管理后方。

而且夏侯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曹操是绝对的忠心,虽然他的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忠心绝对是一流的,夏侯惇是曹魏阵营中唯一一个可以不经通报就能直接进入曹操内室的人,而且在曹魏阵营中的地位也是最高的。

以夏侯惇对曹操的忠心,如果他不死,司马懿是绝对不敢篡位的,夏侯惇是手握大权,又是极度忠心曹操,同时他的能力也不算差,至少比曹爽要强得多,夏侯惇的特长除了忠心,就在于内政了,如果他能活到高平陵政变,他绝对是无条件忠于曹魏政权而反对司马懿篡权的,司马懿不可能像骗曹爽那样骗过夏侯惇的,可惜夏侯惇在曹操去世几个月后也去世了。

2、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族弟,其血缘关系算是比较近的,同时曹仁算是曹操南征北战中的一个好帮手,总是曹操打正面战场,曹仁就打侧面战场,比如曹操征吕布,曹仁就打吕布周边的下属,曹操打张绣,曹仁就攻张绣周边的城池,曹仁几乎参与了曹操过程中的大多数战役。

曹仁

曹仁的特长在于守城,赤壁之战时,曹操大败而归,是曹仁稳稳地守住了南郡江陵城,足足一年多,周瑜打不下来,最后还是曹仁主动放弃的,之后曹仁成为曹魏中部荆州-襄樊-宛城一线的战区司令,襄樊之战期间,曹仁面对三国第一名将关羽的攻击,死守不退,就连大水漫过了城池,曹仁也是坚守不退,直到徐晃打败关羽,才扭转了襄樊之战的局势。

曹仁可以说是曹氏、夏侯氏中最能打的将领了,与关羽、张辽这样的一流名将也差不了多少,如果曹仁能活到高平陵政变的话,司马懿根本不敢反,曹仁一是忠于曹魏,二是能力也不差,司马懿也不可能靠欺骗赢得了曹仁,如果发生军事冲突,曹仁也不怕司马懿,两人也能打得有来有去,只要曹仁在,司马懿根本不敢反。

3、张辽

张辽算是曹操手下外姓将领中军事能力最强,作战最勇猛也最忠心的将领了,虽然张辽的权力地位不如夏侯惇和曹仁,但是张辽的军事能力比夏侯惇和曹仁强,张辽一生参与了曹操自官渡之战以来几乎所有的战役,而且多次独自率军攻打敌人,有很多战功。

张辽

比如张辽在白狼山之战阵斩乌桓单于踏顿,在天柱山之战中,张辽率军勇闯天柱山,打败并杀死陈兰与梅成,张辽一生最勇猛的战役是合肥之战,张辽率领800勇士就敢突袭孙权十万大军,一战打得孙权狼狈逃窜,溃不成军,士卒不断后退,还是靠潘璋斩杀几名士兵才挡住逃兵,而此战张辽名声大震。

张辽在曹操去世后成为在东南战线抵御东吴孙权的柱石,自合肥一战,孙权非常畏惧张辽,即使是张辽生病,孙权也提醒吴军将士不能小看张辽,实际上是孙权被张辽吓到了,成为一生的阴影,这就是张辽的影响力,如果排曹魏最勇猛的将领,那一定非张辽莫属,有张辽在,孙权根本不敢北进,这就是张辽的作用。

如果张辽能活到高平陵政变的公元249年,司马懿根本不敢动,真打起仗来,司马懿不一定能打得过张辽,张辽可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一生都是在战争中,就连最后去世,也是病死在前线,只可惜张辽在曹操去世2年后就去世了。

4、许褚

许褚力大无比,忠心无比,算是曹操的侍卫长,带领一队卫队终日负责曹操的安全,曹操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许褚,同时许褚还是曹操的老乡,官渡之战时,许褚感觉有人想行刺曹操,在自己休息的时间,忽然心血来潮走去找曹操,果然发现了曹操身边准备行刺的徐他,感觉情况不对,马上斩杀了徐他,救了曹操一命。

许褚

潼关之战时,许褚率领少量护卫队保护曹操,结果马超率领万余人杀到,紧要关头,许褚护卫曹操立即撤退,许褚一边划船,一边用马鞍挡箭,助曹操渡过了危险,这可能是曹操一生中生命受到威胁最严重的时刻,被许褚救过了,要不然情况就危急了。

许褚还在渭南之战吓退了马超,许褚作为曹操的侍卫长,对曹操极度忠心,曹操去世后,许褚痛哭吐血,是曹操所有手下中最伤心的人,可见许褚对曹操的忠心,如果许褚能活到高平陵之变,当曹芳身边的护卫长的话,司马懿就会非常忌惮,许褚虽然打仗少,但是护卫能力非常强,而且忠心,司马懿就不敢发动政变篡位了。

曹操去世后,曹魏政权实行了平衡交接,曹丕没多久就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建立了魏朝,但是,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曹丕去世的时候,曹睿23岁,以古人的说法,这是弱冠之年,就是刚刚成年,所以曹丕给曹睿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

这四个人中有两人是曹氏宗亲,就是曹真和曹休,另两人是士族代表,就是陈群和司马懿,司马懿是高平陵政变的发动者,高平陵政变陈群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儿子陈泰是站在司马懿一边支持政变的,所以曹丕留下的四人中,有两人对曹魏并不忠心,忠心的只有曹真和曹休,此外在军队中还有一个五子良将仅存的名将就是张郃,所以曹真、曹休、张郃三人是曹丕留下的忠心名将。

曹真

一、曹真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也是曹氏宗亲中第二代中的优秀人才,早在曹操时代,曹真就跟随曹操参与作战,只不过级别比较低,曾经在虎豹骑中担任宿卫,参与了汉中之战,在曹操、夏侯惇、曹仁去世后,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常年镇守关中及河西之地,曹真还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西域诸国向曹魏政权朝贡通行无阻。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对手就是曹真,都被曹真率军挫败,曹真还发动了一次针对蜀汉的南征,从子午谷道进军,但由于气候恶劣,道路阻断,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不得已退兵了,曹真在231年去世,如果曹真能活到高平陵政变的话,司马懿是绝对不敢篡位的。

因为曹爽就是曹真的长子,但是曹爽的能力比曹真来,差了很远,高平陵政变中,支持曹爽的桓范曾经力劝曹爽不要投降司马懿,但曹爽不听,于是桓范就说:当年曹真是何等英雄,怎么会生下你这么个不成器的人来,看来要跟着被灭族了。后来的结局果然验证了桓范的话,这说明曹真的能力很强,比起曹爽来不是一个档次的,曹真在,司马懿根本抬不起头。

况且曹真去世后,才把司马懿调到关中前线来对抗诸葛亮的,有曹真的,真没司马懿啥事,只能沦为配角,曹真去世后,司马懿才开始在西部战线屡立战功,并成功挡住诸葛亮,成为曹魏唯一独当一面的大将了,导致后来的篡位。

曹休

二、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远房的侄子,曹休的能力不亚于曹真,因为他在汉中之战识破了张飞的诱人之敌,并且在下辩之战中击败了吴兰和张飞,曹操去世后,曹休被委以重任,担任淮南及合肥前线的军政首领,主要防备东吴,三次跟随曹丕南征孙权,屡立战功。

但是,曹休在石亭之战中过于急躁,中了东吴的诈降之计,遭到东吴军队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被东吴军队击溃,要不是贾逵率军来救,曹休都有可能回不来,虽然如此大败,但并不意味的曹休没有能力,事实上曹休也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将领,能够镇守整个东南前线,这个能力就不低,而且他都能识别张飞的计谋,说明他是有谋略的。

如果曹休活到了高平陵之变,如同曹真一样,会让司马懿不敢发动政变的。

三、张郃

张郃是五子良将中寿命最长的,也是活得最久的,张郃最早是袁绍的部将,在官渡之战投降了曹操,之后张郃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参与平定北方的战役和平定张鲁的战役,之后张郃随夏侯渊一起镇守汉中,曾在巴西郡之战中,被张飞打得全军覆没。

张郃

张郃之后一直在关中一带活动,跟随夏侯渊镇守关中及汉中,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时,夏侯渊被刘备手下的老将黄忠所斩,于是张郃就成曹营的主帅,收拢了曹军的军心,曹操去世之后,张郃成为左将军,在荆州一带驻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果断从荆州把张郃派往陇西前线的街亭,正是街亭一战让张郃名声大振,张郃打败了马谡,挫败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但是,张郃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都退兵了,但是司马懿非要命令张郃追击蜀军,张郃本来不想的,但司马懿一定要这么做,张郃无奈只得追击,结果就被诸葛亮射杀。

张郃之死,司马懿是有嫌疑,但是没有证据,司马懿做得天衣无缝,张郃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他如果不死,活到了高平陵,司马懿根本就不敢发动政变,张郃能识别司马懿的计谋,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就连刘备也忌惮张郃三分,张郃不死,司马懿也就不敢反了,可惜张郃被害死了。

6

对于该提问,笔者只能想说,这是在提问中又包含着提问,是两个问题。

首先,曹操死后留下的四大名将究竟是谁?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其次,司马懿篡权并不是靠着武力,武力仅是其篡权的一种辅助手段。

下面笔者就来回答。

图片来自网络

曹操死后留下的四大名将究竟是谁?

曹魏阵营中人才济济,文武两班皆是如此。可因为提问的原因,今天只能说说武将。

曹魏的武将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曹氏和夏侯氏武将

先来说曹氏武将

首选是曹仁

曹仁在曹操死时正镇守在襄樊,处于与东吴对抗的第一线,属于方面大员。而且,曹仁跟随曹操最久,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精通兵法,具备成为曹操留给曹丕的顾命武将的资格。

所以笔者认为,曹仁应该算一个。

其他如曹纯、曹洪等人都不是方面之才,或许在战场上有两下子,但是都不具备统帅资格。曹真、曹休等人还是后辈,就更没有资格了。

夏侯氏武将

夏侯惇虽然资格很老,也被称为名将,但是斩将擘旗之功并不多,大多数时间是被曹操用为练兵或者民政方面,是一位伪名将。

夏侯渊早死,即使他不死,也不具备资格,谁不知道夏侯渊是有名的“白地将军”?做个护军,替曹操监督一下将领还算称职,可要论作战,他差的太远了。

至于其他的夏侯氏将领,要么功劳不显,要么是官二代,像夏侯楙那样的,根本就上不了台面。

因此,在曹氏和夏侯氏将领中,具备提问中所说的,成为曹操托孤将领,号位名将的也仅有曹仁一人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其二、异姓将领

曹魏阵营中异姓将领分为两类,一类是很早就跟随或者投奔曹操的将领,如乐进、于禁、李典等;另一类是降将,如徐晃、张辽、张郃等。在这两类将领中,尤以“五子良将”最为出名。

所谓“五子良将”是指张辽、于禁、乐进 、徐晃和张郃。在这五人中,前四人在曹操死前功劳最大,而张郃是在与蜀汉进行的战争中才崭露头角的,所以,不应该包括在曹操死后给曹丕留下的四位名将之中。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五名具有资格的将领了,他们分别是曹仁、张辽、于禁、乐进和徐晃,超标了。那么,把哪位去掉呢?

在这五位将领中,曹仁、张辽、乐进属于镇守一方的主将,属于各大军区;于禁和徐晃留守中央,属于中央军。

要以能力和功绩而和平衡的角度来考量的话,笔者认为,应该把乐进拿掉。理由如下:

其一、曹仁是曹氏和夏侯氏中唯一能够拿的出手的名将,而且镇守要地,直接面对东吴来自荆州方面的威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算一个。

其二、张辽镇守合肥,面对的是东吴来自淮南之地的直接威胁,其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应该算作一个。

其三、于禁是曹操最为赏识的异姓将领,没有之一,而且还是曹魏将领中唯一一位获得假节钺资格的将领,由他统帅中央军曹操最为放心。也算一个。

其四、徐晃作为于禁统帅中央军的副将,可以起到制衡于禁的作用,因此应该保留。

其五、张辽自逍遥津之战后,被曹操封为镇合肥的主将,负责方面战事,就不再需要另一位主将来制约张辽的指挥了。因此,乐进应该成为张辽的副将协助张辽指挥对东吴的战事,其地位应该低于张辽,所以应该拿掉。

因此,曹操留下的四位名将应该是曹仁、张辽、于禁和徐晃。

图片来自网络

四大名将皆在,司马懿敢于篡位吗?

司马懿篡位,不在于武力,而在于获得了当时士族普遍的支持,武力仅是其上位的一种辅助性力量,当然,缺了武力是绝对不行的。

司马懿篡位的祸根埋在两处:

其一、九品中正制的出台

曹操本来提倡的是唯才是举,主要是有才,哪怕品德差一点,出身低一点那都没关系。这个政策使得曹操在起兵之初就获得了极大地支持,所以,三国之中,曹魏人才最盛。

曹操虽然提倡唯才是举,但并不意味着要打击士族,他所打击的是那些不与自己配合的士族,而愿意投靠自己的士族,特别是中小士族,曹操还是抱有积极欢迎的态度的。司马懿家族和陈群家族就是在这个时期就进入到曹魏阵营中的。

可是,曹操死后,陈群的九品中正制终于在曹魏开始施行,形成了另一批的新兴贵族阶级,并且影响到了后世上千年。司马懿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曹丕之所以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是为了与那些仍然忠诚于汉朝的老牌家族对抗,通过这种给予利益的办法把新兴士族紧密地拴在曹魏这辆战车上,与国休戚。

可是,这种政策却被司马懿利用,逐渐的成为了新兴世家的代言人,在政治上架空了曹氏,为日后篡魏创造了条件。

图片来自网络

其二、雍凉军权的丢失

司马懿在政治上的野心不是没有引起曹魏最高统治阶层的主意,因此,司马懿被一贬再贬,最为被外放到雍凉,成为与蜀汉直接对抗的统帅。

曹魏的军力最强之处有四,一是雍凉;二是淮南;三是襄樊;四是中央。其中军力最强之处在雍凉。

雍凉地处苦寒之地,民风本就剽悍,而且精兵良马皆出西北,又随时面临着蜀汉的战争,因此,战力最强。把司马懿派到雍凉去担任军事统帅,是曹魏政权最为昏聩的一招。

古人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司马懿如果仅有士族的支持,他绝对是不敢篡权的。可是,把司马懿派去雍凉,司马懿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对将帅们进行调整,把自己的人安插进去。

而此时,曹操留给曹丕的四位名将,相继死去,而司马懿又出奇的长命,一连耗死了两位曹魏皇帝,最终成事。

总结

所以说,后世人在评价张郃之死的时候,都怀疑张郃是被司马懿害死的。因为,曹魏虽然死去了四位名将,但是张郃却是继四人之后,唯一能够在雍凉军中与司马懿分庭抗礼之人。

如果曹仁、张辽、于禁和徐晃真的如司马懿那般长命,张郃又没有战死,司马懿虽然有文事,但没有武备的协助,他是不敢于篡位的。

图片来自网络

7

曹操死后,留下了曹休、曹真、张郃、秦朗四个名将,凭这四人的威望和能力,当然足以压过司马懿。

但问题是司马懿那时还在潜伏着,积蓄能量呢。在曹丕死后,传位给曹睿,这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但也是英年早逝,养子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之臣。这个时候的司马懿都还是很低调的,一度被曹爽挤到了悬崖边,最后一举端掉了曹爽,就此权倾天下,为儿子的夺位奠定了基础。

所以,这四个人虽然强,但对司马懿根本没有一点威胁,对他有威胁的是曹爽,还被他干掉了。

8

历史上大多数权力斗争都不是几个人的能力比拼,根本上来说都是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曹丕在即位之初之所以同意实施九品官人法,就是因为宗族勋贵的势力过强,其希望通过变革人才选拔制度让士族阶层进入朝廷以削弱勋贵势力以巩固王权,使曹魏免于混乱甚至分裂,对于当时的曹丕来说,新提拔的士族要比父亲留下来的勋贵好管理的多。也就是说,曹操留下来的名将再多再强,对曹丕来说也都是威胁。历朝历代都是这样,都要想办法解决开国元勋问题,例如杯酒释兵权或历代的削藩,处理的好长治久安,处理不好的大多陷入内战。

而司马懿正是帮助曹丕实施九品官人法的主要士族力量,在曹丕时代,他帮助曹丕削弱勋贵,巩固王权,顺理成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温水煮青蛙,权力的天平逐渐倾向于士族一侧,作为代表的司马懿自然掌握了膨胀的权力,最终压垮了曹家对魏国的控制。

可以说,司马懿的掌权源于曹丕即位强化统治的需要,此时勋贵将军们是站在王权对立面的。但是,当司马懿代表的士族阶级强大到威胁皇权的时候,拥护曹魏的勋贵利益集团已无力与之抗衡。

因此,即使曹操留下四大名将,也难以阻止司马懿,也可以说是士族集团的逆袭。

9

哦,曹操对题主说,我死后大司马要夺权,你们四个我给阎王爷说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死,你们给我死死订着大司马,敢夺位??死他。对吧。所以大司马不敢胡来。

10

不是不敢,而是没有机会,三马同槽这个梦让曹魏一直提防着司马懿,如果不是没有将领可用,司马懿很难有机会掌握兵权,更没机会立下战功。其实只要曹真不死,司马懿就没机会了。可惜,曹魏家的人都是短命鬼,司马懿证明活着更久的重要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