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死后,他的五岁幼子拉着曹丕的手,把他当作父亲,喊他“爹”。不用怀疑,对的!这件事是真的。

曹操打仗厉害,是军事家;写文章也厉害,是文学家,和曹丕、曹植并称为“建安三曹”;执政能力也出众,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曹操的生育能力同样也出众,在历史上是排得上名的,他一生生有25个儿子6个女儿。而那位叫曹丕爹的幼子,名叫曹干。

曹干又名曹良,其母陈氏,曹干生下来的时候,没多久陈氏便死了。有说是因窃听被曹操所杀。不管如何,曹干第二任母亲是王昭姬王夫人。三岁时,养母王昭姬又病逝。

到公元220年,曹操病重,临终之前,将曹氏下一任继承人曹丕叫来,指着曹干说,“他三岁亡母,现在五岁又将要失去父亲,以后就交给你了,你要好生的照顾他。”

曹操去世后,曹丕担任起重任,格外的呵护这位比自己小将近三十岁的幼弟曹干。这份呵护也是远远超过其他兄弟的。

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魏略》记载:

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

文帝说的是曹丕,曹丕的谥号是“文皇帝”,良是指曹干。曹干经常喊曹丕“爹”。阿翁,父亲的意思,也就是爸爸。

按照古人的年龄,三十岁有可能都能当爷爷。但曹丕肯定不答应,毕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幼弟。所以,经常纠正曹干的称呼,也不止一次的对曹干说,“我,不是你的阿翁。我是你的兄长,我是你的哥哥。”说完,又想起曹干的遭遇,曹丕感到很伤心,总忍不住流泪。

曹干为什么总称曹丕爹?除了曹丕表现出的照顾,曹干对曹丕敬重外。有可能是曹干在有意而为之,在向曹丕以弱示好。

曹冲五六岁时,都已经知道如何“称象”,如何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差不多的年龄,曹干再不聪明,总不可能阿翁、兄长也区分不清楚吧?也不可能总是称曹丕爹吧?

说明,曹干也是聪明人。年纪不大,但是也懂得卖傻来韬光养晦。陈寿说曹丕不是旷之大度的人,也就是心眼小,但也恩怨分明。早些年,在立储之事上,王昭姬作为曹操颇为宠爱的姬妾,也是出力很多。曹丕能打败曹植,顺利成为继承人,王昭君功不可没。

加上曹干懂进退,自然而然待遇没那么差。曹丕在位七年,临终前也给继承人曹叡(魏明帝)留了一份遗诏,要求曹叡好好的照顾你那十一岁的叔叔。三国志记载:

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这份遗诏在手,曹干犯错,曹叡也不好苛责。一直到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上位,曹干累计食邑五千户。终身享受荣华富贵。

参考文献:

裴松之注的《三国志》。

最佳贡献者
2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年3月15日),一代枭雄曹操因病去世,享年65岁。

曹操临死前,除了把胭脂香粉均分给了妻妾之外,还叮嘱妻妾们平时纳点鞋底,做点针线活,然后拿到市场去卖换取生活费用。

大概曹操看到刘备从前织席贩履挣下了偌大的家业,也想让妻妾们效仿刘备。

交代完这些事后,最让曹操放心不下的是他的第25子曹干。

(曹操和小儿曹干)

原来曹操妻妾众多,在他62岁时,小妾陈氏为他生下了最小的儿子曹干。

能不让曹操担心吗?别的儿子都封了王,只有小儿子曹干刚5岁,在最需要父母照料的时候,自己将撒手人寰,小儿子的命怎么那么苦啊?曹操心如刀绞!

这时曹操想起了大儿子曹丕,于是决定把小儿子托付给他。

病入膏肓的曹操用低微的声音对曹丕说道:“干儿命苦,三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5岁他父亲(指曹操)也将不久于人世,你这当大哥的一定要好好照顾他”。

曹丕含泪点了点头,曹操终于放心走了。

令人奇怪的是,曹操去世后,五岁的曹干经常管曹丕叫爹,这岂不是乱了辈分?

史书记载【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魏略》】

曹干别称曹良,文帝指的是曹丕,阿翁就是爹的意思。

按说5岁能够分清辈分,毕竟哥哥和爹爹区别很大。想当初曹冲7岁就能想出称大象的办法,同是曹操的儿子,难道差别就这么大吗?

(曹丕)

我觉得这是曹干故意为之,曹操儿子们智商不会差别这么大,起码辈分不会弄混。

我认为曹干这样做是为了讨好曹丕,避免曹丕以后加害于他,毕竟曹丕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大度的皇帝。想当初他逼着曹植七步成诗,如果不是曹植聪明机智,估计早成了曹丕刀下鬼了。

还有曾被曹操称为“黄须儿”的曹彰。曹彰是曹丕的三弟,是曹操在战场上最倚重的儿子。相传曹彰曾徒手博猛虎,曾用美妾换了一匹千里马。曹操有意把他培养成接班人。

然而在曹操死后,曹丕就用阴谋诡计害死了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曹彰)

诸如此类的事很多,曹丕绝对够不上一个大度的君王。5岁的曹干只好向哥哥示弱,以期唤起曹丕的慈父之心。

以当时的年龄来看,曹丕38岁,曹干5岁,兄弟俩更像父子,曹干这样称呼哥哥为爹并没有违和感。

不过曹丕却觉得很尴尬,经常提醒弟弟:“我不是你爹,我是你哥哥”,但是曹干依然故我。

我突然觉得曹丕有可能是曹干的亲生父亲,如果推测,曹丕的年龄和曹操的小妾陈氏年龄差不多。这就为继子和继母私通打下了基础。

我们都知道曹丕和曹操父子两人都有“爱人妇”的毛病。比如曹操的妻妾多数都是“二锅头”,多数是别人的遗孀,曹操的这个毛病遗传给了曹丕。

当初曹丕抢了袁绍的儿媳妇,也就是袁熙的妻子甄宓当了太子妃。甄宓是北方有名的美女(南有二乔,北有甄宓)。

(甄宓)

其实曹操早就对甄宓垂涎三尺了,进攻袁绍的老巢也是为了得到甄宓,只不过被儿子抢了先机。

另外史书记载,曹操去世后,曹丕曾霸占了父亲留下来的小妾,后被生母卞氏发现,生母骂儿子是猪狗不如的东西。

从曹丕生前所作所为推测,他和父亲的小妾陈氏很可能有一腿,不然《魏略》也不会记载曹干管曹丕叫爹。

当然了,《魏略》这样记载有可能是说明曹丕对弟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歌颂曹丕的意思,内情是怎样的?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文/秉烛读春秋

3

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临终之际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最小的儿子曹干,说起来,曹干也是一个可怜的娃。

曹干出生于216年,其母为曹操的一个地位很低的小妾,即陈妾,曹干三岁的时候,陈妾就去世了,曹操看这个娃子可怜,就让没有生育的王昭仪来抚养曹干,王昭仪本身没有生育,对曹干倒也是听尽心的。

但,两年后,曹操也不行了,临终之际,他给曹丕留下遗命:“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

这算是让曹丕这个做哥哥的好好照顾这个幼小的弟弟,其实我们看幼年时期的曹干,确实是挺可怜的,三岁丧父,五岁丧父,还是个幼儿就失去了双亲,总有王昭仪这个养母照顾,但总也隔着一层皮不是?

所以曹操临终之际对这个儿子很是不放心,但也只能将他托付给儿子曹丕,希望曹丕能好好对待这个小弟弟。

曹丕也确实对这个弟弟不错,而曹丕对曹干好,也是有原因的,其一就是父亲曹操的遗命,曹操亲自将曹干托付给了曹丕,曹丕怎么说也会对曹干另眼相看。其二自然就是因为王昭仪,《三国志·魏书》记载:“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

这里的母亲说的就是王昭仪,王昭仪虽然没有生育,但极受曹操的宠爱。当初曹昂和曹冲去世之后,立嗣之争主要集中在曹丕和曹植身上,而无子的王昭仪站在了曹丕这一边,为曹丕争储成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曹丕自然记着报答王昭仪,也就对养在王昭仪名下的曹干多有照顾。

有了曹操的遗命和王昭仪的恩情,曹丕颇为善待这个小弟弟,当然如果曹干对曹丕构成了威胁,即便有曹操和王昭仪的面子在,曹丕也未必就能对曹干多加照拂。所以,曹丕对曹干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两人的年龄差够大。

曹丕出生于187年,而曹干出生于216年,两人相差29岁,这样的年龄差,放在古代甚至可能是祖孙,因着这样的一个年龄差,曹干自然对曹丕构不成任何的威胁,而曹丕也直到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弟弟根本对自己没什么影响,也就放心对他好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曹丕对曹干的好也就顶多是多给点赏赐,时不时关照一二,比如221年,曹干从弘农侯进爵为燕公,222年,再次晋封为河间王,224年,改封乐城县。226年,徙封钜鹿。由此乐见,曹丕对这个弟弟还是比较尽心的,其实倘若只是有曹操和王昭仪的面子,曹丕对这个弟弟已经尽到了兄长的责任。

但有意思的是,《三国志·魏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也就是说,曹丕临终之际,又将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弟弟曹干托付给了儿子曹睿。那么,曹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按理说,他生前对这个弟弟的爱护已经不少了,谁也不会责怪他苛待这个弟弟,但他还是在临终之际让曹睿好好对待曹干。

这里面自然是曹干自己的功劳,《魏略》中有个记载就很有意思,“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

这里的良就是曹干,这就有意思了,曹操死的时候,曹干五岁,在曹操的遗命和王昭仪的恩情下,曹丕对这个弟弟颇为优待,以至于曹干认为曹丕就是自己的父亲,所以认为曹丕就是自己的父亲,所以常常叫曹丕为“父亲”,而曹丕自然不会答应,而是耐心的对曹干说:“我是你的兄长”,但曹干根本听不进去,叫了很久的父亲,后来大点了才改过来。

要说五岁的曹干分不清谁是自己的父亲是不怎么可能的,古代的时候男子十三四就能成婚,五岁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不算小了,即便没有多么聪明,但是不是自己的父亲总该是知道了,难道他会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曹操?

一个三岁的孩子可能对去世的父亲没有印象,转而认为对自己好的男子就是父亲,但已经长大五岁,这样的情况就不太可能发生了,那时候的小孩子比我们现在的小孩子要早熟,就拿现在的小孩子来说,亲生父亲陪伴到五岁去世,儿子能将曾经的哥哥认作父亲?

况且,曹干是什么出身啊,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也是位高权重一言九鼎的存在,这样的大家族,孩子更是格外的聪慧,曹操另一个儿子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虽然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但也不会相差太远。

实际上,这样的大家族出生的孩子都是从小就被教育很多东西的,他们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很多,而且曹操有25个儿子,即便曹操不会对每个儿子都上心,但这些孩子的母亲必然对孩子很上心,从小就会灌输给孩子很多的东西, 让他们明白生在这样的大家庭意味着什么,需要学会什么。

由此可知,曹干将曹丕叫做父亲很可能就是故意的, 为什么要这样呢?自然是为了生存,曹干出生不久,曹丕就成为了世子,是曹操的继承人,但之前的立嗣之争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曹操纵然没有称帝,但也类似于帝王之家了,帝王之家的孩子,都有好几副面孔。

曹干年纪小,生母早早死了,父亲也死了,他一个小小的孩子养在王昭仪名下,自然比别的孩子更早熟,他知道想要过得好,就必须获得曹丕的绝对信任和宠爱,所以他不惜将曹丕认作自己的父亲,反正小孩子嘛,叫错了也没有关系,谁让他小呢,但却会获得曹丕的好感,让他更加疼惜这个弟弟。

事实也证明,曹干虽然小时候很可怜,但他却没有经历过什么为难,父亲死后,兄长对他极好,兄长死的时候,还将他托付给侄子曹睿,曹睿又对他很好。

所以说曹干的后半生还是不错的,于261年去世,当时的曹魏还在,他还可以优哉游哉的生活,他死后四年,曹魏才被司马家取代了。

4

曹操驾崩后,5岁的小儿子曹良,拉着哥哥曹丕的手,直喊爹爹,即便曹丕及时纠正,他还是“屡教不改”。

其实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或许是有人授意故意这么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他能安全的活下去。要知道曹丕对同胞兄弟都是不近人情,他根本就是一个不顾手足之情的人。

据文献记载,曹操一生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比较出色的有五位,他们分别是曹昂、曹丕、曹植、曹冲、曹彰。

然而曹昂因救父被杀,曹冲天妒英才又早夭,曹植和曹彰被称帝后的曹丕暗中加害,或离奇暴毙或软禁。通过曹操这几个儿子的结局,就能看出为什么有人会教唆曹良,叫曹丕爹来自保了。

曹昂,救父而亡

曹昂,曹操的长子,深得曹操的喜爱。他从小就聪明果敢,所以曹操一直都是拿曹昂当接班人来培养的。然而由于曹操有着好色的恶习,此前他和降将张绣的寡居婶婶关系不清不楚,使得张绣怒而造反,在动乱中曹昂为救父亲,死于张绣刀下,令曹操难过了很久。


曹冲,或被曹丕暗害而死

曹冲,他可以说是曹氏兄弟中的神童,从小就展现了过人的聪慧,典故“曹冲称象”中的主人公便是说的他。然而13岁那年,曹冲突然身亡了,对于这件事,史书上虽然没有明写死因,但大概率便是曹丕害死的。

因为曹丕有杀人的动机,曹冲实在是聪明过头了,一旦他成长起来,就算没有当上皇帝,也将会是一大隐患,权力的斗争是远远压过亲情的。本着将不定因素扼杀在摇篮里,曹丕肯定想着先下手为强。

此外曹冲死后,曹操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之幸福也”。言下之意,曹冲死了,是你的幸福,吓得曹丕脸色青白。

当时曹操或许已经有了立曹冲为储君的想法,毕竟曹冲是所有兄弟中最聪明。

曹彰暴毙,被曹丕害死

曹彰,他是曹操最能打仗的儿子,虽然手握重兵,却有勇无谋。在《三国演义》中,他率10万亲兵奔丧。曹丕以为曹彰是为了魏王宝座而来,惊慌失措。因为他知道这个弟弟能征善战,手下士兵又如洪水猛兽。只见曹彰一到城楼下,便问“先王玉玺何在?”其心昭然若揭。

不仅如此,曹彰为了万无一失,先前偷偷见了曹植,希望弟弟能帮助自己。可惜曹植并不买曹彰的账。他对曹彰说:“我不愿意跟你一起闹事,我不想让曹家重蹈覆辙!”

曹彰在曹植这里吃了个闭门羹,悻悻而归。最终在大夫贾逵劝说下,曹彰放下武器之后,进京朝见曹丕,三年后就不明不白死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曹彰应该是被曹丕所杀。

《世说新语》记载:卞夫人哭着求曹丕:“你已经杀了我的任城(任城王曹彰),不能再杀我的东阿(东阿王曹植)了!”

因此曹彰暴毙,十有八九也是曹丕使坏,因为曹彰的确能威胁到他的地位,毕竟手握重兵,就如炸弹般,很可能将自己炸得粉身碎骨。

曹植,被曹丕软禁

曹丕对曹植的处理,相信大家应当比较熟悉了。曹植虽然人比较聪明,但他不懂政事,也没有自己的势力,只想着在文学上有一番作为。于是曹丕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要求他七步成诗,能作出来,则免其死罪,结果曹植还真就作出来了,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

然而用亲情来打动曹丕,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的约定作用,曹丕依旧想杀曹植,因为曹植在朝廷中还是有不少的支持者的。最终卞太后劝住了曹丕,让他饶了弟弟不死。曹植靠着老娘保住了性命,但被贬往了封地,并被要求不得与宗亲往来,实际上就是被软禁了。

不过曹丕死在曹植的前面,等到了侄子曹叡登基称帝。曹植上奏给曹叡希望能解除自己被软禁的命令。然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曹叡的回应。最终曹植郁郁寡欢,不久便病逝了。

所以说,曹操这五个出名的儿子,其中就有三人的死跟曹丕有关系,这也能看出曹丕不是什么善男信女,绝对是薄情寡义之人。他对亲兄弟都想要杀了,却对同父异母的幺弟很好,这是为什么呢?

幺弟,曹丕十分爱护

曹丕遵照父亲的遗言,亲自抚养弟弟曹良。曹良那时候才五岁,曹丕已经34岁。曹良看到曹丕对自己这么好,于是经常叫曹丕为老爹。毕竟只按照年龄来看,曹丕当曹良的父亲也是可以的。

《裴松之注三国志》的记载: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

古人常说,长兄如父。曹丕照顾曹良就像父亲对待儿子一般,事无巨细,衣食住行,面面俱到。而曹良因为年幼,童言无忌,将曹丕的关爱当成了父爱,于是人前人后,都叫曹丕爸爸。每次曹丕都很尴尬的说:“我是你哥哥。”

曹丕死的时候,曹良才11岁。曹丕临死前还特意交代继位者曹叡,要好好对待这个小叔叔。

话说回来,为什么曹良喊曹丕“爸爸”呢?有人说,五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喊错也是常事。诚然,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孩童或许对爸爸没什么概念,但是别忘了,孩子的行为受父母的影响很大。

因此曹良喊曹丕爸爸,很有可能是别人授意,而这个人八成就是养母王昭仪。


王昭仪的谋划,以退为进

王昭仪,曹操比较宠爱的妾室,在曹良生母陈氏病逝后,曹操便将其交由她抚养。据史书记载,王昭仪在曹操立曹丕为储君这件事情上出了不少力气,由此可以她也算是一个智慧的女人。

干母(王昭仪)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

所以当曹丕即位后,向兄弟们动手,王昭仪肯定是十分警惕的。因为她膝下无子,所以她十分害怕曹丕做出伤害养子曹良的时期。于是她便经常向孩童时期的曹良灌输,喊曹丕为爸爸的思想。

这样一来,曹丕即便想要对曹良动手,一看他还是个孩童,而且还是自己亲手照顾养大的,于心不忍,所以便十分安全,不得不说这一手的确很妙,以退为进。

当然这里也不得不对曹操的临终安排刮目相看,这种高明的手段恐怕也就曹操能想得出来。

曹操是谁?乱世之枭雄,曹丕坑害手足的行为,他怎么可能一点都不知道?之所以曹操没点破,主要是他发现除了曹丕,也没有人能继承魏王爵位。曹操虽然喜欢曹植,但是缺少政治家的铁腕手段;曹彰就更不谈了,大老粗一个;

曹操或许也知道,一旦曹丕即位,他的其他儿子就要遭殃了。于是他将曹良托付给曹丕,其实也是想让曹丕感到存在于血脉中的手足之情。比如作为孩童一哭一闹,曹丕可能就睹物思人,想起父亲曹操,就不会对手足兄弟下死手。

根据文献记载也恰恰验证了这种说法,曹丕除了对威胁他权力的亲弟弟曹彰、曹植动手外,其余人也都是封王封侯,但是无实权,得以善终。

所以说,曹良拉着曹丕的手喊爹,其实也是一种自保手段,毕竟生在封建帝王家,唯有装傻充愣,才能活得长久。

5

在《三国志,裴松之注》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记载:

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曹操有25个儿子,他最小的那个儿子叫曹干,又名曹良。这孩子三岁的时候没了母亲,五岁的时候又要丧父了,曹操心里非常不忍,希望曹丕能够厚待曹干。

曹丕也把曹干当成亲儿子一样抚养,曹干年纪小的时候,不太懂事,常常喊曹丕为阿翁。这个阿翁是啥意思呢?我们等会儿再讲。曹丕就告诉曹干,臭小子我是你哥!

那么阿翁是啥意思呢?在古代阿翁主要指的是对父亲的尊称、对年长者的尊称等。那么曹丕是年长者吗?当然不是,这哥们死的时候才40岁。跟曹操、司马懿这些老家伙完全没法比。所以曹干没有理由称呼曹丕为尊敬的老头。

因此这里的阿翁指的其实就是父亲的意思,曹干5岁的时候没了父亲,是曹丕一手将他养大的,因此他常常会误以为曹丕就是自己的生父,所以会喊曹丕父亲,这很正常。


一、曹干的行为,不排除有人教导。

曹操比较宠爱陈妾,可惜陈妾生了曹干后两年就去世了,因此曹干虚岁3岁就没了母亲。此后一直都是王昭仪在抚养曹干。

曹操活着的时候,因为思念陈妾,所以也非常心疼曹干,而且养母王昭仪是比较受宠的,因此曹操对曹干非常好。才四五岁的小孩儿,就被封了侯爵。

在曹操弥留之际,将这个最年幼的儿子,交托给了魏文帝曹丕。曹丕接盘的时候,曹干也只不过才5岁大而已。

由于曹丕长期抚养曹干,所以曹干也十分受宠,在黄初二年,曹干被封为燕公,黄初三年被封为河间王。可见曹丕是非常喜欢这个年幼的弟弟的。

这个时候曹干虽然才5岁大,但是他肯定是会叫爸爸的,而且他也认得清曹操才是他的爸爸,可是为啥他要去叫曹丕爸爸呢?


不排除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在教他。首先他自己肯定没有这方面心机的,毕竟年纪太小,能说清楚话,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因此我认为,是王昭仪这个养母,在背后教导曹干,让他以后见着曹丕,要喊爸爸。曹干一开始当然不解,不过小孩子嘛,哄着哄着就能够习惯了。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会让曹丕更加怜爱这个小兄弟。毕竟曹丕是通过和兄弟们的竞争,才走上了皇位的。所以说他对一般兄弟都抱有一定的敌意。

你看曹操的儿子里,虽然封王的不少,有23个之多,可是掌握实权的,却一个都没有。除了曹丕这个皇帝以外,其他兄弟都被他给架空了。

为啥?因为这些孩子都是具有继承权的,曹丕不希望这些人妨碍到自己家的皇位延续。因此他宁可重用外人,也不看好兄弟们。夺嫡的竞争对手曹植,更是在不久之后差点被曹丕给宰了。

所以说想要让曹丕善待兄弟们,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王昭仪希望自己的养子曹干,得到曹丕的喜爱,自然就得花点小心思了。


二、王昭仪对曹丕继位,也是有功劳的。

当初曹操的众多儿子里,最有机会继位的有曹丕、曹植俩兄弟,曹彰虽然也很有能力,但是他是武将,被排除在外了。

曹丕和曹植之间,还是有很长一段争斗时间的,曹植更加有才华,因此常常获得曹操的赞叹。不过曹丕更加沉稳干练,因此也不遑多让。

在考虑了综合因素后,曹操最终敲定,曹丕作为魏国的世子,继承魏王之位。这件事其实王昭仪也是立下了一定功劳的。

干母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三国志,裴松之注》

年纪大了以后,曹操偏爱王昭仪,作为曹操的枕边人,王昭仪在曹操耳边说几句曹丕的好话,似乎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甚至我认为,让曹丕好好善待曹干,也是王昭仪给曹丕出的主意。她希望曹操能够看到曹丕善待兄弟的样子,只有这样,曹操才能放心把大位传给曹丕。

毕竟如果曹丕和秦二世一样,把兄弟姐妹都给宰了,那祸害可就大发了。而王昭仪作为曹干的养母,也是直接获利之人。这一招可谓是一举多得,曹丕没理由不这么做。

事成之后,曹丕自然也会善待自己的有功之臣王昭仪,包括王昭仪的养子曹干,也能够得到曹丕的善待。

不过这个时候的王昭仪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这一张牌算是打完了。所以他们母子俩,想要继续在魏文帝时期得宠,就必须要想新的办法,让年幼的曹干喊曹丕为父亲,似乎能增加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招了。


三、魏明帝时期,曹干就没那么得宠了。

不要说曹丕了,曹丕的儿子曹叡,都是看着曹干长大的。曹叡出生于公元204年,而曹干出生于公元216年,因此魏明帝曹叡还比曹干大了12岁。

公元226年,23岁的曹叡在洛阳继位,这一年曹干也才只有11岁而已,还是个孩子。曹丕临终前,还给了曹叡一道遗诏,让曹叡要常常给曹干一点恩泽,搞得曹干就真的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从辈分上来说,曹干是曹叡的叔叔,但是从年纪上来说,曹干喊曹叡一声哥哥都不为过。但是魏明帝真的照做了吗?

其实魏明帝时期曹干并没有那么受宠,只是一般诸侯王的待遇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在青龙二年,曹干私通宾客,因此被人家给告了,曹叡还对他略施惩戒。

此后虽然有封赏,可是也比不上曹丕活着的时候了。可见叫曹丕一声爸爸,是多么重要的邀宠策略,一般人想叫,还真的叫不来呢!


总结:魏明帝估摸着是觉得曹干这么叫太恶心了。

魏明帝曹叡是比较痛恨自己父亲的,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早熟的孩子,他的母亲甄氏是被曹丕给赐死的。

当看到曹干喊曹丕为父亲的时候,不晓得曹叡心里是怎么想的。估摸着他一眼就能看出这是邀宠的计策,再看看曹干身后的王昭仪,曹叡自然也就明白了一切。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

6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子承父业,不久便受禅登基,以魏代汉,自此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结束,魏国建立。曹操生性多疑,心狠手辣,遇事果敢,他的嫡长子曹丕更是有过之而不及,曹操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和自己一样果断坚决,残酷无情,但是又不太希望,曹丕对兄弟姐妹太过残忍,所以临死前特地交代他照顾好自己五岁的幼子。

那个孩子名叫曹干,亲生母亲是曹操的宠妾陈氏,曹干出生没多久陈氏便死了,曹操便将其交给王昭姬夫人抚养。可三岁时,养母王昭姬又病逝了,220年曹操去世时,曹干也才五岁。实在放心不下他的安危,临死之前,曹操将曹丕叫到跟前,嘱咐道:“他三岁亡母,现在五岁又要失去父亲,今后就交给你了,你要好生的照顾,不得怠慢。”

后来,曹干也确实得到了曹丕的照顾,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虽没有什么作为,但衣食无忧,性命也有保障,甚至曹丕死后还嘱咐自己的儿子好好照顾曹干。

要知道,曹丕行为作风和曹操相差无几,眼里容不得沙子,没当上皇帝之前还设计害死自己的亲兄弟曹冲,父亲死后更是采取各种手段打压兄弟,比较有名的要属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要说其他兄弟就算了,曹植和曹丕可都是曹操的正室卞夫人所生。可就是这么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人,为何对曹操五岁大的幼子这么信任?又这么疼爱?这就要说到曹干拉着曹丕的手喊爹的事了。

曹操死后,其仅有五岁大的幼子拉着曹丕的手喊爹,这不是傻,而是大智若愚的表现。世人皆说曹冲聪明,可也正是因为他表现的太过聪明反而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没有羽毛之前,还不是不要做一些危险的事。曹干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才会喊曹丕爹。

《魏略》中有记载: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良是指曹干,文帝就是曹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曹干年纪尚小时,便经常喊曹丕为“爹”。曹丕刚开始听这话时也很诧异,便告诉曹干不要随便乱叫,企图制止他这个行为,可曹干还是如此。对普通人家来说,可能只是称呼的错误,但是在帝王之家这其实可以称得上一种谋略。

父亲这个词不能随便乱叫,而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父亲就是天,是应该为之敬重的,那么曹干喊曹丕爹其实就是表明自己的佩服之意,另一方面也是在向他示好,主动低下头寻求庇护。当然,对于曹干这种行为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行,应该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有的人却只想要好好活着。

当然也有人说曹丕之所以对曹干好,是因为其母亲曾经在曹操面前多次替自己美言,还有机会让自己坐上今天的位置,但是我觉得,那都是其次。虽然有当年的恩情在,但不至于会让曹丕一直对曹干毫无戒心,所以,曹干能够顺利成长并活着,主要还是因为他愿意像曹丕低头。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什么作为。历史上关于曹干的记载甚少,这也就不难猜出他是平平安安的过着富家子弟的生活,但是应该没有什么本领,曹丕努力打压自己的兄弟就是因为明白自己与他们的才能相差无几,对于没有什么能力又肯向自己低头的曹干,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威胁。

总而言之,曹操五岁的幼子曹干,喊曹丕“爹”,只是因为更清楚自己如今的处境,他明白该服软时便要低头,不是人家傻,而是人家懂得怎样才能好好活着。

7

事实上,曹操五岁的儿子拉着曹丕的手喊爹的是真的。曹操不仅仅在军事方面的统领力极强,而且在生儿子这方面也不含糊,而且25个儿子个个都是一等一的神通,这就不得不赞叹曹操各方面的能力了。


我们众人最熟悉的莫过于魏文帝曹丕,和写七步诗的的曹植在加上曹操,这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三曹”。而除了这两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人之外,还有一个曹操的幼子曹干,曹干五岁的时候曹操就去世了,曹操弥留之际还让曹丕好好照顾他这个弟弟,而曹丕对他也是格外的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曹干总是喊曹丕为爹,曹丕一时不知所措,所以每当曹干唤自己为爹的时候,曹丕总是会跟他讲,我是你的哥哥,不是你爹。

这就很让人意外了,为什么曹干喊自己爹呢?我个人觉得是曹干有意而为,我们来分析一下。


曹操本意是想让曹冲当皇帝的,因为他从小就看好曹冲,曹冲的聪明才智也是不输给他的几位哥哥的,五岁就能称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曹冲称象”,然而不幸的是曹冲还未成年就夭折了,曹丕深知曹操的想法,如果曹冲不死,那么这个位置就轮不到他,所以曹丕称帝的时候,就立马建立一套很严苛的宗法制度。所以在曹魏时代,虽然有分封的名号,但实际上却是没有封建的。

曹丕刚接位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兄弟全部赶回自己的封国,目的很明显,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减少对自己皇权的威胁,又规定了各诸侯王不能离开自己的封底,也不能相互结交,这样让诸侯王的生活变得难过起来。


不仅如此,曹植为人还心狠手辣,想诛杀曹植,屡次给曹植找麻烦,还说曹植威胁朝中派去与他联络的使者,所以想动手杀了曹植,然而却遭到卞太后的阻止,只是给他削除封邑。但掌管军权的曹彰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毕竟谁手里有军权谁就是皇室忌惮的对象,因此曹丕设计陷害曹彰,不顾众人反对,杀死了曹彰

可以说曹操优秀的儿子,基本都被曹丕暗地里干掉了或者废掉了。所以曹操肯定是知道曹丕这个人的为人的,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才会秘密的教会曹干,叫曹干叫曹丕做爹,以防落得跟几个哥哥一样的下场。

再说了曹干都五岁了,哪个是父亲,哪个是哥哥真的会分不清吗?无非就是想掩人耳目,减少威胁,为了保全自己罢了,叫曹丕几声爹也没什么,毕竟长兄为父,所以这也算说的过去。所以在这件事上,曹丕却善待了曹干,没有像其他几位一样被诛杀。

8

曹操共有25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曹干,在曹操临终时才五岁,因曹操暮年十分痛爱曹干的生母陈妾,可惜,陈妾在曹干三岁时便亡故了,所谓爱屋及乌,曹操连同曹干也十分痛爱。曹操临终时对曹干放心不下,当年他最痛爱的曹冲在十三岁便夭折了,曹操如此精明,不知能否猜到是曹丕做的手脚。这次对曹丕立下了遗召,要曹丕善待曹干。

曹丕继承世子后,很快逼献帝禅位,自己做起皇帝来。他有很荒塘的一面,就是把曹操的妾侍都占为己有,也害苦了许多兄弟,但惟独对曹干这个幼弟很好,才五六岁就封了王。

曹干应该认得谁才是父亲,叫曹丕为“阿翁”,其实是有人在背后指示,这个人就是曹干的养母王昭仪。曹操在人生最后两年也痛爱王昭仪,而王昭仪肯定早就开始为曹丕密谋夺世子之位。因当时竞争者曹植一直占上风,曹丕拉拢父亲的枕边人自然是条好计策,只要王昭仪在曹操耳边说些曹丕的好话,那曹操就会改善对曹丕的看法。因为曹操痛爱幼儿曹干,于是王昭仪便告诉曹丕,让他也善待曹干,这样做可以获得善待兄弟的美名,曹操自然会另眼相看。

当曹操死后,按理来说,曹丕没有必要继续善待曹干。于是作为曹干的养母王昭仪便教导养子叫曹丕为“阿翁”,即父亲,这样可以保证日后继续得宠。

果然,曹丕做了皇帝后,依然善待曹干,年纪小小就封了王,当曹干叫他阿翁时,他多次提醒曹干说,“我是你哥不是你爸”,但曹干依旧这样叫。到了最后,连曹丕也真把曹干当儿子来看。其实曹丕的儿子曹睿都比曹干大十二岁。

曹丕不过四十便归西了,临终时也像像曹操一样下了遗召,让曹睿善待曹干。

可是,曹睿做了皇帝后,并没有像曹丕那样善待曹干,总算没有恶意。

9

曹操一生虽然没有能征服天下,但他已经打下了一大片江山,死前自己也考虑过称帝的事情,他还是决定让自己的继承人来做这件事,他就好好做周文王就行了。

曹操这个人是文武全才,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极高的建树,在诗文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受到曹操的影响,他的几个儿子都是相当出色的,但老大曹昂早早就死了,没有能展现更多的才华,但是接下来的卞氏的四个儿子,除了曹熊之外能力都是相当出色的。

当然,曹操还不单单有这些儿子,他还有像曹冲这种少年天才,很早就已经展现了自己的才智,曹操对这个儿子非常宠爱,还有心要培养曹冲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惜曹冲很早就已经去世了,他的死对曹操的打击非常大,也让曹丕少了一大劲敌。

这么多优秀的儿子,只有一个能做继承人,曹操会苦恼也很正常,那么除了这几个外,曹操在死前还有一个幼子曹干,他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但他确实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也靠着自己的智慧得到善终。

曹干的一生是非常不顺利的,他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随后父亲也早早就去世,曹操在死前,曹干才刚刚5岁,看到儿子这么小就要失去双亲,他也是相当难过,就嘱托曹丕要好好照顾这个孩子。

小曹干也相当懂事,每次见到哥哥曹丕,都直接叫哥哥为阿翁,这是当时对爸爸的称呼,曹丕见状也不得不经常纠正他,但听到年幼的弟弟这么称呼自己,想起父亲早亡,这个弟弟确实是太可怜了,因此曹丕就非常照顾曹干,曹丕称帝之后,很快就给曹干封王,随后曹丕病逝前,也是嘱托自己的儿子要多多照顾曹干。

因此曹干在国内,前面两代君主都非常器重他,他倒是没有做出什么大的事业,可他就顺利享受富贵得到善终,这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首先曹魏政权的建立,本身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曹丕与曹叡都是非常多疑的人,他们在称帝之后,对于本家的宗室是非常忌惮的,不断找人来削弱他们的权力,派人到处监视这些宗室,曹魏宗室的势力就渐渐衰弱,这也是后来司马家轻易篡权的关键。

像曹植这些宗室,先后多次受到打压,虽然没有被杀掉,但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的,而曹干就是一个另类,他不仅得到皇帝的青睐,还顺利从政治漩涡中抽身,虽然自己没办法在朝堂上有所成就,但他能做一个安乐到死的王爷已经很不错了,多少人羡慕他的生活,却很难像曹干一样享受富贵。

曹干论才华肯定比不上曹植,曹冲这些人,可他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像他这种父亲死的时候才几岁的孩子,兄长留好像是他半个父亲一样。


曹丕虽然是一位有些多疑的君主,但他这个人还是恩怨分明的,对自己好的人,他是都记在心里,而和自己关系好的兄弟,也是能得到他善待。曹干就讨好了曹丕,那他当然能得到善终了,况且在政治上,曹干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曹丕与曹叡注意的宗室,都是那种会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影响的人,曹干实在没什么微信,他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这种没有威胁的宗室,反而吃香,若是曹植等人,也能放下心中的追求,他们的后半生还能过得更好一些,可惜曹植一生都在为了实现心中抱负来回奔走,可他却处处受到排挤打压,无法实现梦想。

10

简单来说,或许是帝王家难有的温情吧。

曹操一生姬妾无数,儿子也在少数,足有25个,人们所熟知的只有曹昂、曹丕、曹植、曹彰、曹冲等几个,曹干则是没什么名气的那几个。

曹干又名曹良,生母是曹操的妾陈氏,他出生不久陈氏就去世了,曹操将他交给王夫人抚养。又不久,曹操本人也不行了。

题主所提的临终托付,《三国志》是懒得记的,它简略的篇幅容不下这些事,还是裴松之从《魏略》里补了上来。

魏略曰: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于诸弟。

曹丕厚待曹干,除了曹操遗命的原因,应该还是王夫人的因素,她作为曹操宠妾,在曹丕立储过程中是出了力的,曹丕投桃报李善待她的养子,也在情理之中。

按年龄算,曹丕比曹干大了近三十岁,所以曹干老是会把他当成老爹。看着年幼的弟弟,曹丕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纠正说我是你哥,或许是稚童愍然激起了曹丕的回忆,有时候他看着看着也流泪了。

魏略曰: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文帝又愍其如是,每为流涕。

然而曹丕并不长寿,40岁就去世了,此时曹干才十岁出头而已,比曹叡还小,为此,曹丕特地留下遗诏,让曹叡善待这位年少的叔叔。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载: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曹叡多少是听了老爹遗诏的,曹干后来违反了曹魏严控宗室的条例,因私通宾客被举报,曹叡也只是下诏训诫,并没有削地削爵之类的举动。

以上这些记载,有人认为曹干是为了自保故意叫曹丕父亲,防止自己受到曹植那般对待,问题是曹干说这些话的时候才五六岁而已,五六岁的人真有这么多心机吗?

个人认为,曹丕善待曹干,一是因为王夫人曾帮助过自己,二是因为曹操遗命,三是因为曹干对他无威胁,四是在无威胁的情况下,曹丕应当还是想当一个好哥哥,尽心呵护弟弟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