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史上一桩有着“莫欺少年穷”意义的“鸡汤典故”,正是“王彦超给了赵匡胤十贯钱”

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是未来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人生无比灰暗的一年。这位时年二十岁的“开封官二代”,正赶上“后晋”变了“后汉”,亲历了开封的战火浩劫,身为高官的老爹赵弘殷也失了势。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眼看要揭不开锅。刚结婚没几年的赵匡胤,也就毅然结束了“啃老”生活,一跺脚外出闯荡,誓言要凭自己一身武艺,打拼出一番天地来。

可理想很丰满,乱世太骨感。离家后的赵匡胤,闯了好些个地方,无一例外都闯得头破血流。身上的盘缠曾被强盗抢了个精光,流落到长安时,身上就剩了两块冷干粮。后来连干粮都没有了,甚至还跑到寺庙的菜地里偷莴苣吃。比起野史里那“千里送京娘”的英雄风采来,真是怎一个灰头土脸了得。

也正是在尝尽了太多世事辛酸后,没脾气的赵匡胤也想着走捷径——靠父亲从前的“老关系”谋个前程。怀着这坚定信念,他又从北方一路跋涉,来到复州(湖北仙桃)投奔父亲的“老同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满以为能在这位“邻家大叔”麾下有个一官半职。没想到这位“王叔叔”却十分冷淡,只是塞过来十贯铜钱,就把这“赵大侄子”打发走人。

如此一幕,也正如学者顾宏义的评价:“大概王彦超不会料到,当时自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对待的落魄汉(赵匡胤),在十数年后会成为能主宰自己生死的天下第一人。”

而放在一些“鸡汤文”里,这位王彦超“大叔”也遭到过不少嘲笑,俨然成了有眼无珠的势利眼。但事实上,这人,没那么简单。

虽然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老同事”,但王彦超的战场生涯,显然传奇的多。十二岁的时候,他就作为后唐将领征战沙场。后晋年间石敬瑭给契丹做“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时,他就是后晋“外交官”桑维翰的随从,等于亲身参与了“交接”。后汉至后周年间,特别是“打发走”赵匡胤后,他又踏上了抗击辽国的战场,多次跟随柴荣痛击契丹精锐,闹哄哄的五代十国时代里,公认的一代良将。

而比起战场上的大杀四方来,这位良将更有个出名的品质:厚道。

比如早年跟随后唐名将李继岌作战时,正赶上后唐朝廷政变,昔日位高权重的李继岌,分分钟成了不如鸡的落毛凤凰。李继岌身边的心腹们纷纷叛变跑路,却唯独王彦超不离不弃,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李继岌身边,直到李继岌身亡。放在叛变反水甚至“黄袍加身”成习惯的五代十国年间,这厚道,着实异类。

带兵风格也是异类,别的“名将”多喜欢纵兵奸淫掳掠,他却治军严格,“所至民安之”。别人打仗不择手段,宁可尸山血海也要打赢。他却常在战事激烈时叫停,只要能减少伤亡,能劝降敌军就去劝降。这样一个厚道且有原则好军人,怎么偏偏对“大侄子”赵匡胤势利眼?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看看赵匡胤当时的境况。别看这是王彦超的“故人之子”,可就算是赵匡胤的老爹赵弘殷,也只是王彦超多年未见的老同事,此时隔着千山万水,突然冒出个“大侄子”跑来求工作,而且这“大侄子”一路颠沛流离,浑身衣衫褴褛,满眼一幅穷困潦倒的模样,还拍胸脯说自己是一代英才,这人,能信?

更何况,此时正是中国古代史上乱到糟心的“五代十国”乱世。北方的五个王朝,总计国祚就才53年,平均每十年就要改朝换代。“五代”里的十五位“九五之尊”,七个是靠篡位政变上台,其中五人的“篡位”,更是以骨肉相残为方式。那个年月里,“部下反大将”甚至“大将反皇帝”,全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放在王彦超这样的“防御使”身上,日常收个部下,真要瞪圆眼睛。突然冒出来的赵匡胤,怎么能信?

换句话说,放在那个时代,除了像后来赵匡胤的“老上级”郭威(后周太祖)那样,有着犀利眼光的英雄外,当时那个落魄模样的赵匡胤,走哪都很难有人收。王彦超看不上赵匡胤?真是很正常。

而另一个原因是,“王彦超给赵匡胤十贯钱”这事儿,看上去很势利眼,但放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

五代十国战乱,一个出名的后果,就是严重的“钱荒”。铜钱早已是“久绝铸造”,大量的贵金属被有钱人“藏储私事”。民间老百姓用的,多是铅钱之类的“恶钱”。一枚铜钱在后汉年间,往往能抵百枚铅钱。如此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一个多年不见的“落魄故人之子”,王彦超“出手”就给了赵匡胤十贯钱,那真是一笔不小的钱。

比比赵匡胤接下来的遭遇,就知道王彦超做得怎样。被王彦超“打发”走后,赵匡胤又投奔了父亲的好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论关系,董宗本比王彦超亲的多,也就收留了赵匡胤,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赵匡胤无比忌恨,逮着由头就各种挤兑,终于气的赵匡胤拂袖而去。相比之下,关系没那么“亲”的王彦超,做得已是很不错了。

在青年赵匡胤这一段尝尽世态炎凉的悲催人生里,王彦超做的,已是非常厚道。

所以,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一段磨难,他真没当事儿。别说是“塞钱”的王彦超,就算是羞辱过他的董遵诲,后来在皇宫里与他再见,吓得当场就在他面前“伏地请死”。赵匡胤却是哈哈一笑,摆摆手这事儿就过去了。

对董遵诲都如此,对王彦超更如此。一次与王彦超喝酒,喝高了的赵匡胤,也问王彦超那时“何不纳我”。王彦超忙回答说“勺水岂能止神龙耶!”赵匡胤又是哈哈一笑,第二天又“遣中使慰谕”。经历过那个苦难年代的他明白,王彦超能做到那样,真是不容易了。

所以相比之下,赵匡胤对那个乱世印象最深的,与其说是自己受的窝囊气,不如说是他在那一番颠沛流离里,亲眼见证的民间苦难。正是这深刻的苦难记忆,支撑了他在位十七年的坚定信念:力排众议废除了五代时期的大量苛捐杂税,十多年如一日鼓励垦荒,“优待文官”的他,更以酷烈手段,严惩五代时期流毒般的贪暴害民现象。甚至软硬兼施,铲除了唐代以来“藩镇作乱”的土壤。每一个举措,都来自当年的刻骨铭心。

而在这样的变革时代里,当年“厚道”的良将王彦超,也是“厚道”依旧。从“杯酒释兵权”起,他就主动“配合”宋太祖,交出了手中兵权,也因此继续安享高官厚禄。宋太宗年间时,他更主动“知止”,辞掉一切闲职。致仕回家后,晚年更是低调善终。如此作为,也正如北宋学者曾巩的评价:“时以为彦超居富贵能知止足。”

比起好些人津津乐道的,乱世里“识人”的眼光来,“势利眼”王彦超的一辈子更证明:眼光可以有差距,但真正的格局,是做一个有原则有良心,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参考资料:《宋史》《隆平集》、顾宏义《细说宋太祖》、吴保华《论五代十国制钱和币制紊乱成因》、黄如一《铁血强宋》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最佳贡献者
2

导语:说起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我们都会想起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等故事,我们或许不知道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这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中有一位曾经轻视过落魄的赵匡胤,这个人就是王彦超。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在军人世家,自高祖赵朓时便在唐朝为官,其后历经五代,赵匡胤的先辈们都世代为将官。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是一个中等武将,在哪个改朝换代如家常便饭的年代,赵家也面临着家道中落的困局。

赵匡胤少年困顿,公元947年,赵匡胤21岁。这一年他刚刚成婚不久便不得不为了生计独自踏上征程,前往陌生的世界闯荡一番。

在赵匡胤离家前,父亲赵宏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儿子做了安排。在父亲的叮嘱下,赵匡胤去了随州,投奔父亲的好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赵匡胤顺利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但他干的并不开心,工作中受人排挤,最后他选择了离开。

此后,赵匡胤前往复州(今湖北天门市),这里有父亲赵宏殷的老部下、现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赵匡胤本想在此有安身之所,但不曾想,王彦超根本没打算收留他这位老首长的儿子,一顿好酒好菜,然后给了几吊钱便打发赵匡胤出门了。

这位王彦超官运亨通,此后升任同平章事、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等职,在后周对北汉、南唐的战斗中屡屡战功,是后周时期极为显赫的人物。

为何王彦超如此不识人才,用了区区十贯钱打发了赵匡胤?

其实这件事不能怪王彦超。

王彦超跟赵匡胤的父亲算是旧识可以说是朋友,当年赵匡胤投靠王彦超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可王彦超知道赵匡胤少年之时的品行,说实话赵匡胤少年之时就是十足的啃老之人,整日里做得都是一些斗鸡走狗、喝酒赌钱的事情,王彦超做出这样的举动也属正常之事。

后来,赵匡胤向南,改投到后汉枢密使郭威的麾下。在这里,赵逐渐展露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并成功帮助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后又为周世宗柴荣赏识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待到周世宗柴荣死后,赵匡胤见时机成熟,发动陈桥兵变,迫使后周小皇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即宋太祖。

赵匡胤当了皇帝,对王彦超当年轻视自己的过往依然耿耿于怀。

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一日,赵匡胤和众大臣狩猎,见王彦超也在,随意问道:

“朕当年曾前往复州投靠与你,为何你不接纳朕啦。”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稍有差池,便可能有杀身之祸,不过王彦超到底是名臣悍将,虽然也十分紧张,仍俯首回答道:

“昔日,陛下曾前往复州,奈何浅水藏不住神龙,陛下没有留在复州,实乃天意啊!”

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究昔日之事。

这位王彦超虽是武将也是机智过人,以巧妙的方式回答了赵匡胤,称当时自己统领之地乃是浅滩,浅水又怎可困于真龙乎。这样的回答让赵匡胤有点尴尬,本来想羞辱王彦超一番找回当初的面子,谁知道这王彦超如此机智,让人难以找到借口,说出的话还让人如此受用。

王彦超后来结局如何?

太祖赵匡胤论功行赏,功臣王彦超任永兴军节度使。又一次和几位大臣一起陪太祖宴饮,早就打算削减武将兵权的赵匡胤故作感慨:

“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

聪明的王彦超瞬间就明白了宋太祖的心意,立刻表态:“臣没有什么功劳,长期以来受皇上您的荣宠,现在已经老了,希望讨得骸骨告老还乡,这是臣的心愿。”在座的其他武将怕刚刚到手的荣华富贵就这么没了,一再陈说自己的累累战功。赵匡胤闻言不悦:“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你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第二天皇帝就下旨,免去了一部门武将的职务。

公元981年,68岁的王彦超授封邠国公,两年,退休。当时在位的皇帝宋太宗授以他太子太师虚衔,兼领右金吾卫上将军的俸禄。

公元986年,王彦超去世,享年73岁,朝廷追封其为“尚书令”。

总结:俗话说“风水轮流转”,确实是有道理的。你现在瞧不起的那些人,指不定哪天就能踩在你头上了,所以说积德要趁早啊。

3

王彦超机智险脱身,赵匡胤一笑泯恩仇。

947年这一年,对于赵匡胤来说并是一个好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后汉取代了后晋,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实力大损,家里的日子过得不怎么好,因为刚刚结束战乱,他家连吃饭都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当时的赵匡胤二十岁,作为一个官二代,赵匡胤从来没有觉得日子如此难过,他对自己现在还在啃老感到十分不满,于是决定云游四方,找一条自己的出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赵匡胤去了很多地方,但是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反而是混得很惨,一路上吃剩饭,住破庙,十分潦倒。

在被现实碰了一鼻子灰之后,赵匡胤意识到,如果不想想办法走捷径,自己很难有出头之日。于是在某一天,赵匡胤来到了复州,他准备找一个人,这个人可能会帮助到他。

没错,他找的这个人就是本文主角王彦超,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老同事。当时王彦超是复州防御使,也算是个大官,所以赵匡胤就想着,要是王彦超拉自己一把,在军中谋个一官半职,也算是解了自己的一时之困。

可是赵匡胤没想到的是,王彦超的态度十分冷淡,不但没有给他安排差事,而且还只给了十贯钱把他给打发走了。王彦超态度冷漠,完全没有看赵弘殷面子的打算,这让赵匡胤十分寒心。

当然,王彦超那个时候不可能会知道,自己送走的那个人,未来会成为皇帝,而且还掌握了自己的生死。

那么作为赵弘殷的老同事,王彦超为什么会不接纳二十岁的赵匡胤呢?

其实细细品读王彦超的生平,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一些端倪。

王彦超最开始是在后唐魏王李继岌的麾下当兵,那个时候他只有十二岁。王彦超跟着李继岌打了很多仗,比如说征讨前蜀,平定李嗣源谋反,等等。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表现很好,得到了李继岌的赏识和提拔。

后唐灭亡之后,李继岌身边的兵将纷纷逃散,只有王彦超不离不弃,直到李继岌去世之后,王彦超方才进入山中,拜一个有名的道士为师。那道人后来对王彦超说,你不是一个平凡之人,你以后会大富大贵,还是下山去争取功名吧。王彦超这才下山,成为了石敬瑭手下的一名将领。

石敬瑭当时是河东节度使,后来为了讨好契丹,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人,而且还自称是契丹皇帝的儿子,以此来争取契丹人对自己的支持。而在与契丹人谈判的一些人当中,王彦超就是当时主事者桑维翰的随从,所以他是见证了整个割地过程的人。

王彦超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作为来。后晋建立后,王彦超因为表现出色,被封为殿前散指挥都虞侯,领蒙州刺史。后汉取代后晋之后,王彦超又被封为复州防御使。

王彦超为人忠厚,治军严密,但是他很珍惜生命。王彦超知道,在乱世,只有让士兵和百姓活下去,才有出头之日。所以他打仗有个特点,那就是很少硬拼,能够让对方投降的,就不主动进攻。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在保证伤亡不太大的情况下,与敌人干上一架。

所以我们知道了王彦超的为人,不是那种瞧不起人的人,也不是不念旧情的人。后汉建立之后,王彦超虽然当上了复州防御使,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毕竟是前朝旧将,很容易翻车。

从大环境来说,那个年代是一个没有信义的年代,朝代之间更替频繁,皇帝害大臣,大臣反皇帝,各自为政的情况比比皆是;兵将之间也是一样,今天跟着这个领导,明天看那个领导更有实力,就马上跑过去投奔。总之,为了生存和发展,没有多少人会在一颗树上吊死。

所以对于王彦超来说,除了他自己的老部下之外,他还真不敢轻易接受一些前去讨要官职的人。就比如说赵匡胤吧,这个自称是老同事儿子的人,且不说王彦超跟老赵那是许久不联系的,谁又能保证这个赵匡胤是不是个骗子和奸细呢?

但是王彦超没有急于下结论,他知面前道这个二十岁的男人也还是有可能就是老同事的儿子,他不接收赵匡胤一是因为有所怀疑,二是因为万一接纳了赵匡胤,最后赵匡胤在乱世无法活下去,那怎么跟老同事交差啊!所以左思右想之下,王彦超决定,给一笔路费,让赵匡胤有钱活下去。

王彦超给的是十贯钱,这个钱是多少呢?只能说是一笔巨款,足够赵匡胤活很久。因为在那个时候,朝代更替频繁,又兵荒马乱,朝廷已经很久没有制造新钱了。所以,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多半是铅钱,根本就不值钱;金银铜铁都掌握在军阀或者富商手中,能够使用铜钱的人,那肯定不是有钱人,就是官员。

所以王彦超对赵匡胤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在赵匡胤看来,他要的不是钱,而是一个生存下去的办法,那就是成为军官。赵匡胤虽然很不爽,但还是拿着钱走了,他没有选择回家,而是拿着钱去投奔了董京本,赵弘殷的另一个老同事。

董京本当时是随州刺史,因为跟赵弘殷的关系不错,所以就给赵匡胤安排了一个差事。赵匡胤倒是有点才学,得到了董京本的赏识。不过董京本的儿子看不惯赵匡胤能力比自己强,所以处处排挤他,赵匡胤一路之下离开了随州。

再后来,赵匡胤遇到了善于发现人才的郭威,后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赵匡胤因军功得到赏识,成为了后周重臣。柴荣死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并成为皇帝。

那么在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王彦超有着怎样的人生,他是如何与赵匡胤握手言和的呢?

郭威建立后周之后,王彦超得到了郭威的重用,因为抗击北汉和契丹的功劳,王彦超一度成为了后周权势最盛的人物之一,是后周的军方大员和宰相。那个时候赵匡胤与王彦超同朝为官,因为管辖范围不同,所以交际并不是太多。

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对以前的事情有些难以忘怀,于是便找王彦超喝酒。赵匡胤借着酒劲问王彦超,你当时怎么不接纳我呢?王彦超以听皇帝这么问,他胸有成竹地告诉赵匡胤说:

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小郡,这实在是天意啊!

王彦超的意思是,如果当初他接纳了赵匡胤,那他就无法去更大舞台展示自己,也就没有可能成为皇帝了。要说王彦超也是极有智慧的,这话说得是一点毛病没有。赵匡胤听罢,大笑一声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此事了。

再后来,王彦超等人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王彦超被封为金吾卫大将军,后来又被封为邠国公。

983年,70岁的王彦超决定辞官归隐,赵光义赠他太子太师的职务,让他继续领取金吾卫大将军的俸禄。

986年,王彦超以73岁高龄去世,朝廷赐他尚书令之职。

总结一下,王彦超以十贯钱打发赵匡胤这事,其实并不能说王彦超不讲人情。王彦超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是一个良将,即使是在赵匡胤当皇帝之后,他其实并没有真的想要把王彦超怎么样,找他讨说法,只是挽回点面子而已。而王彦超很巧妙地化解了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得以善终,现在看来却是一段佳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4

换做一般人,当初寄人篱下,被人羞辱,当了皇帝以后,肯定要找回面子,甚至把当初羞辱自己的人好好修理一顿,报一箭之仇,但赵匡胤的处理方式却很艺术。

王彦超,五代宋初将领,后汉乾祐年间,任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北)防御使,也是主政一方的军政要员,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同僚好友。赵匡胤年轻时离家外出,闯荡江湖,但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便来到复州投靠王彦超,希望在王彦超这里谋得一份好差事。

王彦超热情招待了赵匡胤,留他住了几天,却没有给他安排工作,反而给了赵匡胤点钱,把他打发走了,这件事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耿耿于怀。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当了皇帝以后,还没忘记这件事。有一次,赵匡胤设宴款待大臣,在座的就有王彦超,王彦超这个时候已经是老牌节度使,但在赵匡胤这个皇帝面前,也只有俯首称臣的份,他特别担心赵匡胤会拿当初自己怠慢那件事找自己麻烦,可怕什么来什么,酒酣之际,赵匡胤突然问王彦超:“朕昔日到复州投靠,你为什么不肯接纳我?”

王彦超听到这句话,吓得半条命都没了,还好他反应挺快,立刻降阶顿首,拍起了皇帝的马屁:“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复州这个小地方,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一听,好你个王彦超,照你这么一说,朕能当上皇帝,还得感谢你当初没有接纳我呢?他原本就没打算惩治王彦超,听了这句话后哈哈大笑,也就没再说什么。

赵匡胤确实是一个很懂得驾驭臣下的皇帝,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就把王彦超治罪,但赵匡胤没有。他知道王彦超颇有治绩,口碑不错,再说人都没有前后眼,怎能预测未来呢?自己当初也不敢想象后来能当皇帝啊!所以他放过了王彦超,没有再追究。

不过,王彦超还是被吓得不轻,他回到地方以后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被抓住把柄。后来,赵匡胤听取宰相赵普的意见,削弱地方藩镇势力,解除他们的兵权,赵匡胤召集了一大帮老牌节度使吃饭。席间,赵匡胤表扬了老牌节度使们的敬业精神,暗示出他们老了,该把兵权交出来退休了,别的节度使装傻不说话,王彦超却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第一个离席跪奏说:

“臣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还乡。”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这个王彦超不愧是“老油田”,他亲自把王彦超扶起来,表扬王彦超是“谦谦君子”。第二天,赵匡胤下诏罢免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的老牌节度使兵权,王彦超的表现得到赵匡胤的赞许,退休后生活过得不错,最后善终而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5

赵匡胤于960年陈桥驿发生兵变,皇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但是早年的赵匡胤求职,也是四处碰壁并没有谋得一个好的差事,在外游历的他突然想到了,曾是父亲同僚的王彦超,因为此时的王彦超已经是一方大员,官居节度使一职,于是想着靠父亲哦薄面,在王彦超哪里某个差事,不成想王彦超不仅没给他谋差事,反而给他十贯钱把他打走了,那登基为皇帝后的赵匡胤是如何对待王彦超的呢?

咱们先来说说赵匡胤为和去投靠别人,既然赵匡胤的父亲和王彦超是同僚,那为何王彦超是节度使,赵匡胤父亲的官职应该也不算低才对,怎么没给自己某个差事,反而让自己去外面求别人呢?这还得从哪位割让“燕云十六州”儿皇帝石敬瑭说起,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之位,便以每年30 万匹布帛和“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帮助,使自己登上皇帝的位置,石敬瑭建立晋后便称自己是“儿国”,把小自己十几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喊“父皇”。

可当石敬瑭当了几年儿皇帝死后,他的养子石重贵登基为帝,不愿意继续当契丹人的儿国皇帝,想摆脱对契丹人的依附关系,这契丹人哪能同意,耶律德光二话不说,率兵南下直捣黄龙,攻破了晋国的都城汴梁,顺带在汴京过起了汉人皇帝的生活,把自己的“契丹”国号改为”辽“,可此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晋国禁军的军官,皇帝死了都城汴梁都给别人契丹占了,他也就失业了,工资也没有着落,一大家人的生活还得维持,加上弟弟赵廷美也才刚出生不久,时年21岁的决定为家里减轻负担,出去闯荡江湖谋生。

离家出来的赵匡胤想去投奔的第一人,便是与父亲关系不错的王彦超,此时他是复州节度使(今湖北仙桃),赵匡胤到凤翔后向王彦超表明,自己的身边以及希望能军中谋个差事,王彦超便命人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就是不提安排差事的事,因王彦超治军严谨,不习惯任人唯亲给人留下话柄。住了几天后赵匡胤便找王彦超问及此事,王彦超便命人取来十贯钱赠与赵匡胤,并且好言相劝让他去别的地方,赵匡胤就这么拿着十贯钱北上离开了复州。 后来投奔了郭威帐下的李守贞,从此开始屡屡战功直到建立大宋。

对于王彦超没有收留赵匡胤,赵匡胤一直暗暗的记在心里,直到登基当了皇帝以后,有次赵匡胤与王彦超一起喝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赵匡胤问王彦超说:卿原来在复州的时候,我去投奔你,你为何不接纳我啊?王彦超赶紧跪下说:我那小小的地方岂是真龙天子可以待得,当时陛下没有留在复州,是老天爷安排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第二天王彦超酒醒后,赶紧上书向皇帝请罪,赵匡胤召见他并没有治他的罪。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宋史·王彦超传》

没过多久,王彦超被任命为用兴军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年)又回到凤翔任节度使,到宋太宗赵匡义的雍熙三年(986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被朝廷追赠尚书令衔,可见王彦超当年没有收留赵匡胤,赵匡胤并没有记恨于他,还是对他委以重任,活到七十多岁去世。

6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还能咋样?耿耿于怀呗!当然作为大宋王朝的开拓者,也没那么小家子气,轻重还是明白的,只是后来俩人喝酒的时候,专门提了那么一下,王彦超口头上服了个软,这事就那么过去了。

俺感觉大家伙应该很好奇,赵匡胤投奔王彦超被打发这事的过程,那么咱把这事唠唠,然后来分析一下赵匡胤的心理。

事情的经过。

话说赵匡胤出生的时间点不好,五代十国,就这个时间点上大华夏正乱着呢?小一点的草头王,这就划地盘,圈领地,大一点的自立为王,同一时间点的皇帝没有三个也有五个。

赵匡胤自己算了算,光中原这地的政权前前后后就有八个姓氏做过皇帝,不少了,所以也乱。

但赵匡胤的家境还算可以,军人世家吗?在乱世当中军人世家还是比较吃香的。

所以赵匡胤打小,这接受的教育还成,还有一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想法。

咋说呢?身处乱世之中,谁也保证不了明天是个啥情况。那么在赵匡胤二十一岁结婚之后,他们家也不行了,毕竟虽然是个军人世家,但到他父亲这辈也就是个中等武将而已,耗不起不是。

所以赵匡胤这大婚一结束,这就面临一个生计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匡胤就想出去闯荡一下,看看能不能弄出一番事业来。

那么作为父亲的赵宏殷,瞅着自己的儿子有这想法,当然是有多大能力使多大劲的帮忙。

于是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老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让帮衬一下。

朋友的儿子吗?能帮就帮一下,多大点事,所以董宗本就收留了赵匡胤。

咋说呢?赵匡胤这是能当皇帝的材料,是金子搁那都发光,得咧,就这光芒把个董宗本的儿子董尊海给惹急眼了,没事就排挤,诋毁赵匡胤。

赵匡胤那受这个气啊!所以在董宗本的手底下也就干了半年,卷铺盖走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董尊海后来咋样了?”

您记住了,小心眼的人是当不了的皇帝,就算当了皇帝,他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的。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这董尊海能力有限,在赵匡胤的军队中也就是个中级军官,他一听赵匡胤当了皇帝,蹲家里边这就等死去了。

赵匡胤知道这事之后到是乐了,没收拾他,反而花了一点心思把他失散的母亲给找到交给了他。

“行了!该干嘛干嘛去吧!”董尊海能力平平,你让赵匡胤也恨不起来。这就和大象不在乎蚂蚁的蔑视一个道理。

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个能力平平的人,那真是下了死力,成为当时有名的一个边将,当然有名是相对的。

你看,这个世界总是公平的,失去了一些东西,你还会得到另一些东西。反过来说你如果固执的想要得到一些东西,那么在不经意之间你又会失去一些东西。

好了,这顿闲聊,聊歪了。咱接着说。

王彦超

那么下一站,赵匡胤这就去了王彦超哪里。

咋说呢?王彦超这人是个人物,人家是官宦世家,比赵匡胤的军人世家还高一点。

当年人家跟着后唐魏王西征,胜利回师结果半道上,碰到大将李嗣源造反,最后这货还成功了。

这家伙王彦超和自己的顶头上司魏王成了没家的孩子,但就算是这样王彦超依然不离不弃,直到魏王遇害身死。

所以王彦超这人道德底线没有一点问题,这也就是赵匡胤为嘛耿耿于怀的原因,当年你为嘛看不上俺呢?

咱接着说王彦超,不把他这人说清楚,题主这问题咱也摆不明白。

王彦超这就有点心灰意冷,出家当了道士,就他这师傅,和王彦超呆的时间稍微一长就说:“孩子你不是道门中的人,就不应该屈居于此,你可是富贵人啊!”

所以他这师傅晖道人,赠送了银两盘缠啥的,让他出山还俗了。

那么从这里咱不难发现,王彦超的人格魅力是有的,不然他这师傅也不会这么安排,您说对吧?

但就是这么个人,在自己同僚兼好友的儿子赵匡胤来投奔他的时候,就用一顿好酒好肉招待了一下,临了给了十贯钱就给打法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好奇:“这王彦超为嘛就看不上赵匡胤呢?”

其实这事要俺看,问题不是出在赵匡胤的能力上,而是出在赵匡胤在董宗本的手底下就干了半年走了的事上。

王彦超这人咱也难看出来,是一个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人。俺打算在你这棵梧桐树上落脚,这辈子就不打算换人了,你是孬也好,歹也罢,就这么得了。

所以俩人的理念不一样,结果就是王彦超十贯钱就把赵匡胤给打法了,那么这里边显然有着看不起的意思在里边。

后来的事

赵匡胤啥人?人中龙云中凤啊!他哪能感觉不出来啊!所以多年以后他依然记得这事,毕竟被一人杰给瞧不上,心里总不舒服,他这事和董尊海不一样。

那么后来兜兜转转的,王彦超就成了赵匡胤的部下。

所以在一次聚会当中,赵匡胤就问王彦超:

“联昔日来复州投卿,卿因何不纳?”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当年俺去复州这嘎达投奔于你,你为嘛不收留俺呢?

这赵匡胤显然为这事耿耿于怀,不然也不会当面去问王彦超让俩人都尴尬的事。

结果王彦超回答:

“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

这翻译过来就是浅水是藏不住神龙的,陛下没有呆在俺那小小的郡县里边,那是天意。

好吧,这事不怪俺!那是天意。

赵匡胤一听哈哈大笑。

那么王彦超这人确实有本事,而且道德上也没啥问题,所以人家在赵匡胤的手底下那也是风生水起的人物。

只不过因为他手握兵权,在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当中,王彦超明白赵匡胤的意思,带头将手里边的兵权上缴,过起了富家翁的生活,七十三岁才去世。

注:第一次杯酒释兵权是在961年,赵匡胤将禁军的军权收到了手里。第二次是在969年,将地方上的一帮子节度使召集到了皇宫里边喝酒办的,毕竟有第一次在前,这一次更加的顺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7

答:这个王彦超是个老军阀,为人很会耍滑头。他本来是河北大名临清(今河北临西)人,投军在后唐魏王李继岌麾下,在凤翔工作,先后历仕后晋、后汉、后周,最后进入北宋,加中书令,历任永兴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很牛叉。

在后唐魏王李继岌麾下效力时,王彦超和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同事,两人关系不错。

赵弘殷领兵驰援后唐庄宗李存勖于河上时,还曾搭救过王彦超一条小命。

后唐李从珂时代,石敬塘勾结契丹入侵,后唐灭亡。

在后来中原局势混乱的岁月里,赵匡胤曾南下往随州(今湖北随县)投奔父亲的旧交刺史董宗本,因为路上救下了弱女子赵京娘,在送赵京娘回蒲州后,到复州(今湖北省沔阳县西北)改投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

王彦超在石敬瑭的后晋政权里,非常得石敬塘喜欢,曾和石敬塘的掌书记桑维翰出使契丹,交割幽云十六州以及进贡大批财物,因此担任了复州防御使。

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的时候,王彦超狗眼看人低,没有接纳,只是给了十贯钱,就把赵匡胤打发走了。

赵匡胤最终还是到了随州(今湖北随县)投靠了随州刺史董京本。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郭威讨平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叛乱时,赵匡胤当时在郭威帐下效力,而王彦超也随师出征,两人是见过面的。

后来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和王彦超都在后周为臣,并且,在攻打北汉、攻打南唐,北伐契丹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都有过愉快的合同作战经历。

王彦超的能力也的确是杠杠的。

在攻打北汉时,他曾一举收复石州(今山西离石),擒获北汉刺史安彦进。

在攻打南唐时,他曾孤军王大破南唐援军于寿州(今安徽寿县)城下。

的北伐契丹时,他曾在李晏口斩杀契丹骑兵一万多人。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王彦超为检校太师、西面缘边副部署,任凤翔(今陕西风翔县)节度使,镇守凤翔。

按说,王彦超当时割据一方,也可以像潞州节度使李筠等人一样,不遵赵匡胤号令,向赵匡胤叫板的。

但他为人滑头,也有大局观,迅速对赵匡胤表示了顺服,非常乖巧地离任凤翔,入朝称臣。

赵匡胤因此加其中书令,为了表示信任,调为其永兴军节度使,又让其父光禄卿(已致仕)王重霸加授太子少傅致仕。

并且在乾德二年(964年),再次起任他为凤翔节度使。

不过,赵匡胤心里始终迈不过当年被拒的那道坎。

在一次君臣宴饮时,赵匡胤仗着几分酒意,向王彦超旧事重提。

王彦超不慌不忙,信口答道:“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

看,这马屁拍得也是没谁了。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赵匡胤哈哈大笑,这一页就轻轻地揭过去了。

王彦超高寿,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他获封邠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七月,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仍兼领右金吾卫上将军的俸禄。一直到雍熙三年(986年),才寿终正寝,获朝廷追赠尚书令。

8

赵匡胤年轻时也曾落魄过,当时他刚刚结了婚,还生了孩子,又没有什么正经工作,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赵匡胤的爹是禁军中层官员,官不大不小,薪水不多不少,勉勉强强够养一家子的,但后来“后晋”变成了“后汉”,赵匡胤的爹失了势,薪水少了,还不能按时发,日子更加艰难了。


赵匡胤是个要脸的人,他再也不想啃老了,何况他爹早晚有死的一天,那时候他想啃也没得啃了,他想趁着年轻,出去闯荡一下,或许一脚不慎踩了狗屎运了呢!

这天,赵匡胤给妻子留了一封信,然后不辞而别了,信中说“外面这么大,他要去闯荡一下,不混出人样绝不回头,勿念!”

妻子哭着把信给了公公看,公公看了,叹了口气,哎!走就走吧,你们娘俩我来养!

赵匡胤真走了!可在外面混,没有熟人,没有门路,哪这么容易呀!赵匡胤决定先去父亲的老朋友那碰碰运气,父亲不少朋友以前经常聚在他家喝酒,父亲总喜欢让他出来倒酒,所以父亲的不少朋友他都认识。


赵匡胤先来到了随州刺史董宗本那,他是父亲的老朋友了。董宗本非常客气,盛情款待了赵匡胤一番,当天便给赵匡胤安排了工作,先在政府办公室帮忙吧!

赵匡胤终于有了工作,但这个工作实在不理想,赵匡胤是有梦想之人,不想干打杂的工作,几个月之后,赵匡胤实在受不了了,太浪费青春了,于是一走了之,继续往南走!

一个月后,赵匡胤来到了复州,见到了防御使王彦超。

王彦超见了赵匡胤之后,显得非常亲热,问东问西、问长问短的,又赶紧让人张罗了一桌饭菜,盛情款待了赵匡胤。

赵匡胤大为感动,酒足饭饱之后,王彦超命人拿过来一个托盘,盘子上有十贯铜钱,赵匡胤十分纳闷,心想这是干啥!


王彦超说话了:“我说大侄子,实话跟你说,我这地方不太安全,南方强敌虎视眈眈的,你在我这儿,我担心你出意外,不是叔叔不想留你,实在是……”

赵匡胤心凉了一半,敢情这十贯钱就送给我的盘缠,我去!十贯钱,打发叫花子呢!

赵匡胤虽然内心极为气愤,但他在社会上闯荡了这么长时间,阅历增长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要在以前,他早就接过来,一把扔掉了!

这次,赵匡胤轻轻接了过来,并表达了谢意,之后便离开了,内心泛起阵阵酸楚。

然而,赵匡胤毕竟是赵匡胤,多年之后,赵匡胤从一个流浪青年摇身一变成了皇帝,而王彦超是永兴军节度使,成了赵匡胤的下级。


这下子,王彦超傻眼了,日夜担心赵匡胤记恨当年自己的刻薄寡恩。

但该来的,总归要来的!

这天,赵匡胤召集节度使喝酒,王彦超也去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担心赵匡胤责难,大家几杯酒下肚,都有点酒意朦胧了。

王彦超嘴里喝着美酒,但就像喝毒药一样,不是滋味。

这时,只见赵匡胤瞅了瞅这边,笑道:“王爱卿,当年我经过你的辖区随州,你盛情款待了我,还赏给我十贯铜钱,我至今念念不忘啊!”

说到“十贯”的时候,赵匡胤加了重音,似乎怕别人听不见似的。

王彦超一听,吓得赶紧跪倒,手足无措,瑟瑟发抖,冷汗直流。


赵匡胤继续问道:“当年,你为何不接纳我呢?”

王彦超心扑通扑通直跳,似乎要从嗓子里跳出来一般,该怎么回答呢?搞不好,要掉脑袋的!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彦超忽然灵机一动,只听他说道:

“皇上,俺随州水太浅了,哪里容得下真龙呀!”

赵匡胤一听,哈哈大笑,众臣也跟着一起笑了,王彦超随机应变,成功化解了危机。

赵匡胤大人有大量,不再计较此事,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后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王彦超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表示赞成,还第一个交出了兵权。

王彦超以实际行动向赵匡胤表了忠心,赵匡胤十分欣慰,封他为邠国公。

王彦超活了73岁,寿终正寝。

9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怎么处置他的?

赵匡胤早年满怀希望的投奔王彦超,但王彦超没有收留他,而是直接打发了赵匡胤,赵匡胤做皇帝后,却没有为难王彦超,原因是赵匡胤有明君的器量,加上王彦超情商高,口才了得,所以还是以喜剧收场的。


宋太祖赵匡胤早年的尴尬经历

宋太祖赵匡胤是大宋开国皇帝,文武双全,原是周世宗柴荣手下大将,柴荣驾崩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但身为九五之尊的赵匡胤早年也受过委屈。

赵匡胤出身还算不错,算是将门之后,所以身怀武功,他的志向也是能建功立业。为了理想,他出门闯荡。

之后他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本以为这位父亲昔日同僚会重用自己,没想到换来的只是十贯钱,于是赵匡胤无奈只能另投他处,后来赵匡胤受到郭威重用,建功立业,在柴荣时更是做到了殿前都点检,之后通过兵变登上皇位。


赵匡胤器量大,王彦超情商高

这下王彦超尴尬了,而赵匡胤记性不坏,在一起喝酒时问起王彦超当初为何不收留自己,而王彦超答道早就看出皇上不是池中之物,肯定不能待在复州这种小地方,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说的赵匡胤龙颜大悦,可见王彦超情商高绝。

然而王彦超的高情商不止于此,在赵匡胤请众武将喝酒时,流露出要收回兵权之意,王彦超马上心领神会,主动提出自己年纪大了,老早想要退休了,深得赵匡胤之心。


王彦超为什么要打发赵匡胤

那么为什么当时王彦超没有收留赵匡胤呢,是看不上还是看出他真的非池中之物呢。大概率是前者,当时赵匡胤还是个毛头小子,未立寸功,王彦超看不上他也是人之常情。那么为什么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呢,因为王彦超年轻时候也有过类似经历。王彦超曾经拜晖道人为师,出家修行。而晖道人看出他是大贵之人,于是给了他钱,打发他走了。是不是有点历史重演的感觉。

会明宗即位,继岌遇害,左右遁去,彦超乃依凤翔重云山僧舍晖道人为徒。晖善观人,谓彦超曰:“子,富贵人也,安能久居此?”给资帛遣之。—《宋史》

总结:综上所述,赵匡胤没有为难王彦超的原因是赵匡胤身为一位明君,器量确实很大,而王彦超的高情商也是一大原因。而赵匡胤能通过杯酒释兵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使用武力手段,避免了血腥暴力,值得称道,但同时也造成了宋朝文强武弱的局面。

10

一代英才赵匡胤在落魄时候去投奔王彦超,被王彦超残忍拒绝,给了几个小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打发了?真的会有这回事?还是让我们把大脑里的水甩干之后,对它进行一下分析。

为什么此事的真实性存疑呢,因为伟人、能人、成功人士都喜欢搞“励志”这一手。

这些人成功之后,为了说自己创业多么艰难,都要编一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极力说自己当初多么落魄,混得多么惨,周围的人多么势利,怎么狗眼看人低。

这些故事有的是当事人自己瞎编的,有的是记者或者史官杜撰出来的,目的就是加深印象,增加戏剧性,突出大人物。

一般的这样的故事都有两种过程,两个结局。

1、 大人物穷困潦倒,身无分文,饿昏在街头。或者在酒店吃饭连酒菜钱也没有了被店主扣住不让走,这时候神秘人物适时出现,雪中送炭。

大人物非常纳闷:我们素味平生,壮士为什么帮我?

神秘人物通常都会说,你不是凡人,你是玉帝的儿子,你有使命,你大展宏图去吧。

2、 大人物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向人求助,周围人有眼不识泰山,不但无动于衷。还讽刺嘲笑:臭小子,小瘪三,吃屎去吧。

总之,不是大人物通过别人的口可劲猛夸,就是通过别人的口没命地自贬。越是这样,越是显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逆境不屈服的坚韧以及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伟大。

赵匡胤的故事应该属于第二种,自贬。

在史书上,曾记载过赵匡胤早年的一段落魄经历,说他初出江湖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无所事事。四处奔波,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事做。

像赵匡胤这样伟大的人怎么会没有人任用?一定是那些人有眼无珠,不是伯乐,狗眼看人低。

因此赵匡胤尽管满腹经纶,浑身本事,但就是没有人识货,不屑任用他。

赵匡胤走投无路之际,就想起了父亲的哥们王彦超。

王彦超不仅是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同僚,也是赵弘殷的好基友。赵匡胤为什么要投靠他呢?因为王彦超当时是复州防御使,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到这里自己可以有用武之地,大展宏图。

心高气傲的赵匡胤本来不想利用这层关系,想靠真本事打拼,怎奈世态炎凉,只能开后门走关系,先有个落脚地方再说。可是出人意料,王彦超虽然非常客气滴接待了他,却借口自己这里没有合适工作,赶赵匡胤走。

也许是怕赵匡胤难过,临走的时候给了他十贯钱。赵匡胤满怀希望去投靠王彦超,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王彦超一转身,赵匡胤就把这十贯钱就扔了。

表面上看,这段故事被记载得有鼻子有眼,挺像那么回事,可是仔细一琢磨,发现有点不大对劲。

我们只要看看赵匡胤的家庭背景,就知道这个故事有多么虚假。

赵匡胤老爸叫赵弘殷,出生在保州保塞县(今河北省清苑县) , 人家自称西汉京兆尹赵广汉后代。当然自称是名人之后的多了去了,反正没法考证,我们不妨看做赵匡胤父亲是傍名人,不去管他。

可是下面这个资料我们不能无视,赵弘殷是涿州刺史赵敬的儿子,而且他本人不是省油的灯。

赵弘殷武艺高强,起初是赵王王镕麾下一员大将,后来在唐庄宗手下当禁军首长。后汉时期,也就是说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的时候,自己老爸已经官至任护圣都指挥使。

因为,赵匡胤老爸可以是帝国军界大佬,级别最少也是个师长,由于是统治禁军,实际权力相当于省军级。

我们想想,皇帝禁军的统帅,大小军官哪有不知道的。更何况王彦超跟赵弘殷私交甚深?凭借赵匡胤老爸的关系,到哪找工作都是一路顺风,各级官员都是拼了命要巴结,哪有找不到工作的道理?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中央高级将领的公子,根本不可能想去地方混,因为起点太低了,即使想去前线锻炼,也不会从地方军开始。王彦超想要,赵匡胤也不一定想去。

无论是从赵家的事业考虑,还是从赵匡胤的理想考虑,赵匡胤都不会屈尊去王彦超那里打工。

因为只有在中央一级的军队里,才能广交更有影响力的豪杰,为自己日后发展积累人脉,为实现个人抱负修桥铺路,打下坚实基础。

中央军是帝国权力的核心,赵匡胤的老爸在这里打拼多年,看看他曾经交往过的人,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哪个人不是风云人物,他又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儿子跑到地方军队蹉跎光阴?

所以事实上,赵匡胤根本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是赵匡胤想熟悉一下基层工作,到处走马观溜达溜达。 一般的部队,赵匡胤哪里会看得上眼,根本就不会停留,他也只是遇到大英雄郭威,才愿意跟着效力。

郭威这样天下数一数二的大英雄愿意收留赵匡胤,并非是冲着他的本事,而是冲着他老爹赵弘殷的名头。

可以说赵匡胤能成就大业,家庭背景很重要,能让他站在老爸肩膀上事半功倍,他的成功实在太顺利。

我们想想,不管刘邦、曹操、还是刘秀、朱元璋,谁有赵匡胤打天下这么顺利。

也许正因为太顺利了,赵匡胤或者是史官觉得这样不能显示他的伟大,所以就加入了一些故事元素,说明赵匡胤创业的时候也非常艰难,连老爸的朋友都看不上他,让一颗金子蒙上灰尘,一个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叙说这个故事也是说明赵匡胤受命于天,无论怎样饱经磨难,一定会大放异彩。

史书上为突出这个主题,还若有其事地说,赵匡胤被王彦超打发走后,突然有个仙风道骨的老者抓住他冰冷的手,让他一路向北,在那个地方会有贵人相随。

赵匡胤尊嘱一路北走,在那里遇到了郭威,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最后的结局叫人感慨还非常暖心,赵匡胤当皇帝后,跟群臣大摆庆功宴的时候,把王彦超喊到身边,问他说:王叔,当初我去投奔你的时候,为啥要让我碰一鼻子灰?

王彦超的回答可谓是妙语连珠:我呀,我也想收留你,可是天命难违。你是肩负历史使命的真龙天子,如果我收留了你,日后你会成功吗?老天爷非怪罪我不可。这一切不怪我,而是老天爷这个大编剧,早已安排好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