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让保定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因为无论几线,都不是保定说了算。
作为昔日的直隶首府兼首都南大门,保定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有过令人望尘莫及的辉煌。时至今日,“直隶”依然是这个城市随处可见的重要标签。
然而,保定的今天却充满着难以名状的苦痛和酸涩。尤其是1968年河北省省会从保定市迁往石家庄之后,保定就彻底地泯然众人矣了。
很多人说,保定今日的尴尬,根本原因在于河北省省会的“见异思迁”,看看连文化底蕴的石家庄都能发展到今天的模样,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保定市有什么理由不更上一层楼?
所以,“省会”就是生产力,保定市发展得不温不火,根源就在省会光环的得而复失。
应该说,这样的观点很有道理,毕竟在北方经济发展整体不突出的大环境下,城市发展本就是政治先行的,尤其是北京。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各城市群分工协作最终形成大型城市群的情况下,北京周边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环京贫困带”,而这些贫困带,几乎都位于河北省。
而在河北省内部,省会的虹吸效应同样是显著的。石家庄经济之所以突飞猛进,除了自身产业优势,还和省会这一政治因素带来的虹吸作用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全省在供养石家庄这个省会。而如果保定拥有这一因素,那么经济的一飞冲天当然也指日可待。
但问题是,河北省,是一个环抱京津的省份,这个紧挨两个直辖市的北方省份,在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有着不可名状的隐痛和苦衷。
简单来说,河北省和其他任何力主发展经济的省份都不一样,“首都护城河”的定位注定了河北省的影响力,必将湮没在京津,尤其是北京的光环之下。这也是很多其他省份的人对河北省会石家庄如此陌生的重要原因。
而如果保定是省会,最多也不过是有着更高的知名度而已。
但现在的问题是,保定似乎永远地失去了省会的标签,所以尽管它依然非常努力,但却始终难逃三线城市甚至更低的尴尬结局。
不过,2018年的保定似乎迎来了转机,但却连保定自己人都嗤之以鼻,因为几乎没有任何人相信,这个几乎看不到变化的保定市,会在一夜之间成为比肩石家庄的二线城市。
而很多人的疑惑也是很有道理的那就是雄安新区的成立。
但问题是,这个副省级单位不是保定的下属,更不是保定的平级,而是保定的上级。这意味着从此保定市地图上,不仅“失去”了定州,更“失去”了雄安三县。
在“支离破碎”的情况下,保定的位置也更加尴尬。因为根据城市地理学观点,城市的发展规模,取决于其经济腹地的大小,保定市的发展高度理论上取决于保定地区的规模,但当前问题是保定市不仅腹地大大缩水,周边还多了一个虹吸源。
要知道无论北京、石家庄还是雄安地位都高于保定,所以保定注定难以扭转被虹吸的尴尬局面。
而夹在北京、石家庄和雄安之间,保定作为共同的经济腹地注定也要被拉扯到“四分五裂”。
所以,北京、石家庄和雄安的未来注定会越来越好,保定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但是在完全崛起之前,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保定的未来并不那么光明,所以潜力也相对尴尬。
也许年年修路不是保定的本意,但却反映了保定的很多问题。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