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南阳与襄阳争躬耕地呢?先拿南阳历代地方志镇楼!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 清乾隆新野县志》记载“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 《清光绪南阳县志》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 “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南阳于侯其名称自昔为着,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旧志列入流寓而附考于此。”
  •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案,碑援襄藩光化王奏请颁题额祭文,因谓此亦隆中,盖非。或又谓侯为汉襄阳人,尤误。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 1976年由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诸葛亮小传》“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 上世经八十年代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相传建于唐宋年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古柏亭、…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 综上可知,南阳历代地方志都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其实在今襄阳隆中,刘备三顾地在今襄阳隆中,卧龙岗只是模仿隆中的纪念地!所以,今天南阳方面与襄阳争躬耕地就是篡改历史,篡改自已祖宗记载的历代地方志!

其实,躬耕之争发展到现在,就是南阳方面不断的改造历史的结果!
  • 第一,把宛县改为南阳县。诸葛亮《出师表》所谓”躬耕于南阳“指的是东汉南阳郡。但南阳人非说是指宛城。翻翻史书,《后汉书》记载南阳郡,有三十七城,其中就有宛城,根本没说宛城叫南阳!而历代南阳地方志都明确记载西汉、东汉都没有把宛城指为南阳,宛城就是宛城,南阳就是南阳郡。直到隋代才把宛城改为南阳,当时南阳郡被撤销,这才造成混乱的开端。

  • 第二,把无名小山包改为卧龙岗。卧龙岗本是无名小山包,被后人附会为卧龙所居之处,因此改名卧龙岗。南北朝《水经注》中对淯水流域,宛城周边的人文古迹作了详细记载,唯独没有提淯水旁边还有个卧龙冈,冈上还有个什么武侯祠。这证明当时那个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古迹!《明一统志》和《明嘉靖南阳府志》(这两本书都是南阳人自已编的)都记载“时人以孔明为卧龙,而号其冈“,明确指出卧龙冈是后人附会孔明卧龙之号而起的!
  • 第三、把传说编造成事实!最早提到卧龙岗三字的史料是元代程矩夫的《诸葛书院碑记》云:“南阳城西七里有冈阜窿然隐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可见卧龙冈“汉相忠武侯故居”最早只是相传的传说,后来被南阳人包装成史实!
  • 第四、抄袭隆中的十景!三国《魏略》中最早记载诸葛亮“抱膝处”就在汉江南岸的襄阳一带;西晋《蜀记》最早记“亮家在隆山”,即草庐所在地;南北朝《水经注》最早记载“梁父岩”就在汉江南岸的乐山;南北朝《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即诸葛井。而《明万历襄阳府志》明确记载了“隆中十景”,并记载明成化年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在维修隆中武侯祠后描写隆中十景的诗歌,每景一首共十首。还收录了明代王越描写隆中十景的诗歌,也是每景一首共十首。可见隆中十景早在明成成化年间就已成形,并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而在卧龙岗方面,元代才首次提到卧龙岗是诸葛亮故居、卧龙岗有诸葛亮井。而卧龙岗十景则是首次见于清熙年间的《卧龙岗志》。卧龙岗十景与隆中十景原来的内容和名称是基本完全一样的,卧龙岗抄袭隆中无可辩驳!
  • 第五、编造黄权建武侯祠,编造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魏晋的假历史。

上世经八十年代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明确记载“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相传建于唐宋年间”。

《清光绪南阳县志》明确记载“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

《明嘉靖南阳府志》明确记载“考之郡志,询之父老,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唐宋”

  • 可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唐宋,这是南阳地方史料一贯的记载!所谓黄权建祠,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就是今天的南阳人在篡改历代南阳的历史!


综上可知,发展到今天的南阳和襄阳争躬耕地,就是南阳历代不断改造,不断包装,不断篡改历史的结果!不信吗?看看镇楼的南阳历代地方史,就清清楚楚了!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躬耕地问题,三国蜀相诸葛亮的回答很响亮,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是为什有人会认为躬耕于襄阳呢?问题有三。

一,问题出在襄阳人习凿齿身上。习凿齿,字彦威。自号曰“凿齿″为笔名。东晋时期的一位民间历史爱好者,是一位聪明透顶的小能人。其写了本书叫《汉晋春秋》。书上说:“亮家于南阳邓县,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句话在古文中很罕见。

1、由于古代洛阳纸贵,且古文很重视言简意精。如此啰哩啰嗦的记述有饽常理。

2、号曰(我说或他说),属口述新名词诞生而用。

3、隆中一一顾名思意为隆山之中,形容词。在此文中却变成口述名词,疑点浓重。

二,《蜀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形容地理方位。即刘弘造访,位于隆山之中的亮故宅),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文中讲明道:

1,亮宅的大方位在沔之阳,即汉水北边。

2,亮宅具体地方于隆山之中,简略为隆中。其前提必须以隆山为依托。但襄阳无隆山,仅有阿头山。当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诞生以后,襄阳县“阿头山″随之消声匿迹。

3、南阳“宛中→隆(山)″,出现在古词典《尔雅、释山》中。





三,我们谈谈“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

“鼓鼙″一一《礼?乐记》写道:“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遗光″一一光彩照人。

“庶″一一众。

上句话译为:天子命我(刘弘)到沔水北面(隆山)祭祀武侯,当闻鼓鼙声起,众人凝视故墟潇然起敬,追思先贤。但襄阳说却说这句话指,天子命刘弘赴沔之阳平乱张昌,依仗诸葛亮的僻护,凯旋而归。实属典型歪解!襄阳说且被《刘弘传》打脸!

《刘弘传》记天子阅过刘弘奏章后说道:“虽有不请之嫌″。意思是说:你刘弘虽然没有请奏于朝庭,但你这次平叛功绩显著,朝庭还是给于你嘉赏,暂代镇南将军之职。沉重地击碎了襄阳说:刘弘奉命去沔之阳,不是祭祀武侯,而去平乱的歪理邪说;肆意解渎《蜀记》所载诸葛武侯躬耕地址在沔之阳的本意初衷。以用以吹捧文学家习凿齿所谓的“号曰隆中"的合理性。谎谬之极。

由此看出襄阳说,为纯粹谎言。包括92社会科学院历史部的朱大为,根本就没有研究透诸葛亮,而妄自散发遥言。抵毁南阳。这就是诸葛亮躬耕地,为何会引起襄阳与南阳之争的原因。

3

两下都是为了知名度而争。我认为躬耕是在南阳,因为南阳卧龙岗的地形地貌很适合隐居,周围又能耕种。三国人们张口就说南阳诸葛,怎么没人说襄阳诸葛。还因为诸葛亮他通天文知地理,又通阴阳八卦,他自然要找个风水宝地居住。……………………

4

楼主你好:

能不能建议把教科书改两下?

第一:把“’出师表“改为《出师新表》…臣本布衣躬耕于襄樊(不是襄阳)…

第二:把“陋室铭“改为《陋室新铭》…襄樊(不是襄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襄樊人求你了[作揖][作揖][作揖]

5

诸葛亮到底自己干不干农活?干多少?这个仅仅依靠他写的出师表自述是不好判断的。诸葛亮首先肯定是个读书人,要不然他哪知道管仲乐毅,哪学到的兵法和政治。山东琅琊诸葛氏也是一个大家族,江东诸葛瑾,魏晋诸葛诞都是他的族人,都很有学识,所以不会是纯穷困人。

当然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现襄阳)投奔刘表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再加上叔父没多久就过世了,更加没依靠了。好在刘表还念旧情,把他老婆妹妹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就是黄承彦的丑闺女。黄家也是荆襄地区上层绅士,而且他闺女的舅舅就是荆州大将蔡瑁,总之一门都是地方显贵。后来他家两个姐妹也在襄阳附近嫁人了,基本算在襄阳安顿下来了。

当然诸葛亮并没打算要依靠老婆的关系去奔一个前程,所以在襄阳附近的隆中地方弄了块宅基地,结了个草庐,种了块自留地,估计也就伺弄一些果菜这样的小农活,因为他主要的时间要花在读书交友、了解天下时事和兵书战法等等上面。历史书上写他躬耕垄亩就是这个时候的事,大概建安三年到建安十二年期间。

隆中这个地方离襄阳大概二三十里地的样子,似乎不太远,但是要进城去一趟也得大半天,所以他出趟门的话,别人要想找他没预约好是很难等到的,刘备兄弟仨就吃了两次亏。

所以等到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写到自己躬耕于南阳,主要表达他是一个从基层做起的,主要想激励后主刘禅多去了解一下贫民的饥苦,他并不是像表述自己干了好多农活,因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读书人。那东汉末期南阳在哪呢,南阳是一个郡名,范围很大,而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南阳人,所以我估计诸葛亮特意写躬耕南阳是表达胸怀远大,而不像现在的人只顾自己一个小小城市范围,扯皮拉筋。

总有人纠结于南阳不是离襄阳很远么?大多数现代人只知道现在的南阳,在东汉末期叫宛城,也属于南阳郡。建安四年以后就被曹操占领了。宛城距离襄阳差不多300里地,那在古代可是超远的距离,走那么远距离,即使坐车,都得好几天。那诸葛亮写躬耕南阳有没有错呢,大家看看历史地图就知道了,这可是国家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学者研究出来的,我可没这个水平。



6

只见他们把右手放在了胸口,翻开了心爱的经书《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大声朗诵其中的华章,然后默默念叨,睁开眼后仿佛已能看见胜利的前景——又一个虔诚的“半部中国史”教的新教徒诞生了!

自此,天下少了个清楚人,多了个神棍,而且有可能晋级为“天下无敌第一喷”!他们不需要历史和逻辑,也无惧全球中华文化圈人们异样的眼光,他们有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坚韧的心,要跟所有的历史档案死缠烂打到底:我们有传说的,我们有明清小庙的,中国名人、中国历史就是我们的!

各位朋友,答案明白了吗?之所以存在南阳争诸葛亮躬耕地的丑陋表演,就是因为他们有“躬耕于南阳”的传说,有依此传说修的清代小庙武侯祠呀!他们必须得把张绣、曹操替换成“忠义、智慧之神”诸葛亮,让诸葛亮在那庙里种过地才美气呀!“三顾茅庐”、“隆中三分对”是多么优良的无形资产呀!


因此,他们可以置国家行政行为不顾(1986年国务院批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文件中,确认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故居”、南阳为“武侯祠”),可以置中国历史学界的结论不顾(1992年中科院历史所作出了专家论证会对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结论意见),可以置自家《邓州志》、《新野县志》、《南阳府志》和南阳市文物部门的结论不顾可以置谭其骧、高敏、朱绍侯、缪钺、唐长孺等学界名宿的专文批驳不顾可以置国家文物保护法和襄阳古城、襄阳隆中、襄阳邓城(古邓国、邓县)都属国保单位的性质不顾,可以置今河南南阳市仅辖12县(东汉末南阳郡37县)、今湖北襄阳市拥有“南阳盆地”境土的事实不顾,于史无据,无理取闹,利用问答这一平台,无休止地提些预设前提式的问题,妄图无争议变争议,把水搅混,以达到捞取“诸葛亮躬耕地”,掠夺襄阳历史文化资源为已有的目的。

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不解了,“躬耕于南阳”明明出自《出师表》,怎么会是传说呢?因为“南阳”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地理名词,其行政区划历经沿革,附会成“南阳市宛城区”就是个传说!


我们知道,春秋时“南阳”是指晋国太行山以南的土地,战国中期“南阳”是指韩国袭夺的原楚国伏牛山以南的宛邑、穰邑,秦汉时期“南阳”是指伏牛山以南、南郡(先南阳郡而设)以北的土地。诸葛亮隐居于襄阳隆中的(197~207年)十年里,东汉没有“南阳县”只有“南阳郡”,它包括今湖北省十堰市、襄阳市、随州市的广阔地域(当然它们以前都隶属襄阳地区);今南阳市市区那时叫宛县,名义上属荊州(治所襄阳),实据上一直被张绣、曹操占据。诸葛亮出山第二年(建安十三年),曹操赤壁战败,荆州三分,37县的南阳郡解体,随着襄阳郡、南乡郡、义阳郡设立,南阳郡已很小了。隋朝开皇年间,残存的南阳郡更为邓州,治于穰县;原郡治宛县之名始废,改用“南阳”之名元时,金之申州(南阳县)升为府治,取代邓州成为南阳府,才有了今日南阳市的名称和区划雏形。


要争没关系,你得拿出历史典籍来证明“躬耕于南阳”之“南阳”,即现在南阳市宛城区才行呀!问题是从明朝中期开始,无数南阳读书人翻遍了史书,也没有诸葛亮到过宛县的历史记载,更没有诸葛亮隆中出山前认识宛县谁的历史记载,所以争诸葛亮躬耕地是上不了台面的,只能恭恭敬敬地在地方志上记载诸葛亮隐居于隆中!

因此,时至今日,争诸葛亮躬耕地只是少数南阳网民的行为,充其量就句“躬耕于南阳”的口号,注定了也翻不起什么浪花。顶多使些下三路阴招诬蔑(歪曲历史典籍、抹黑历史文献作者斩断襄阳历史证据链),造谣(散布流言中伤有良知的历史学者、制造受打压情节骗取同情),造势(无限量重复谎言、利用各种场合发声)。


在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历史遗址的情况下,凭传说和纪念性建筑庙宇,的确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悲剧在于,“既生瑜,何生亮”,有浩若烟海的历史典籍的存在,有襄阳隆中“亮宅”的存在,“三顾茅庐”、“隆中三分对”的荣耀,永远落不到南阳武侯祠的头上!

这样也好,受尽挫折,就可以摆脱“半部中国史”邪教的毒害,做一个遵守法律、尊重历史、实干致富的正常中国公民。

7

南阳一直都不于襄阳争诸葛亮,实际上是襄阳从习什么齿时期开始争的。诸葛亮是老年痴呆症,忘记自己是在襄阳种地,非要在给皇帝的上表中说是在南阳,让后世的襄阳人多花了多少钱,来抢来改变历史,证明诸葛亮是在襄阳种地的。真的让南阳人无语呀!

8

一场战争规模有多大?波及范围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谁都不能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而易中天却说南阳正在打仗 所以诸葛亮躬耕之地不在南阳 说到这儿 大家认为他说的还对吗?再说诸葛亮想要出仕 领导军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不应该接触战争或者体验战争来历练自己吗?

9

隆中距离今襄樊西泥咀镇附近的翟家垭子一带10里地,应该属于原来南郡的中庐县管辖(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271页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曹魏设置襄阳郡时候,邓县和中庐县一起被划到襄阳郡。另外,它和南阳郡本来不是一个地理单元,所以把隆中塞给南阳郡很难令人信服。如果说隆中是一块飞地嘛,这倒还有说服力。

隆中不属于邓县,属于汉水南岸的中庐县管辖,按此说法,隆中只与襄阳有关,与南阳无关。

退一步,按“襄阳说”说法,暂且承认邓县管辖隆中,仍然无法把隆中和南阳扯一起。因为写出师表时,邓县已经不属于南阳郡了,隆中仍然不属于南阳。

《晋书》对襄阳郡的记载是明确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设立襄阳郡和南乡郡,南阳郡的樊城、山都县、邓县(今邓州)被划给襄阳郡,南阳郡西部的南乡县、析县等8县被划给南乡郡。《晋书-地理志》载“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襄阳郡魏置。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宜城、中庐、临沮、 巳阝、襄阳(侯相)、山都、 邓城、 鄾。” 以上记载明确说明:东汉末年邓县和樊城从南阳郡划给新设置的襄阳郡,邓县和樊城合并为邓城县,其县治在樊城的邓城,晋代继续沿袭汉代襄阳郡的行政区划。 不难看出,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南阳与隆中无关,也与邓县无关。这个时期只有“襄阳之邓县”,不存在“南阳之邓县”。

从以上分析看,隆中与南阳郡没有半毛关系。 “襄阳说”为了牵强南阳,附和诸葛亮的《出师表》里的“躬耕南阳”,以习凿齿的叙述为铁证,煞费心机,硬是用习凿齿的“南阳之邓县”把隆中塞给邓县,再把邓县塞给南阳,用习凿齿的谎言为武器,制造混蛋逻辑把南阳躬耕地夺走。所谓的“躬耕南阳”指南阳郡的邓县隆中,这真是无稽之谈,这不是碰瓷是什么?

为夺南阳躬耕地篡改历史,真是无耻无下限。 襄阳郡中庐县的泥咀镇就这样变成诸葛亮躬耕地了!

10

对于这个问题,在头条里已经回答过n次了,回答过n遍了。我想这位作者,你就不要在这里发这种带有地域色彩的东西了!是南阳又如何,是襄阳如何,是临沂又如何!还不都是我泱泱大中国之瑰宝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