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河北,有一个村子,现在的村民基本上均为清代守陵人的后裔,这个村子就是河北易县的忠义村。

这个忠义村始建于1723年,至今有280多年的历史。

就清朝来说,从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建立基业到溥仪退位,大约300年时间里,清朝贵族先在关外建立了关外三陵,后来又在河北遵化和易县先后建立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以清西陵为例,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帝王陵寝建筑群。1730年,登上皇位已有8年的雍正,选择在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寝,定名为泰陵。

从泰陵筹划营建之初,清政府便陆续从北京、东北地区以及清东陵调派八旗子弟入驻清西陵,负责清西陵的建造、维护、守护以及祭祀活动,清政府在这里为他们建造了大量的营房,供他们居住和生活。

这就是最初的守陵人,此后,这些守陵人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到了民国时期,他们才光荣地“下岗”,下岗后,他们的生活也随之陷入了低谷;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他们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守陵人是清朝可以世袭的“公务员”

自清西陵始建以来,从北京和东北地区调派来的守陵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值得皇家信赖的人,这部分人几乎全部为八旗之中的上三旗子弟以镶黄旗居多;他们有的是贝勒,有的是大臣,甚至,有的是宗亲王公,级别从正三品到正九品不等。

当然,这些大臣以及王公贵族或许因为犯错而被迫去当了守陵人。

比如,雍正的同母弟弟胤禵,论亲近远梳,胤禵与雍正是最亲近的兄弟,可惜,这个弟弟跟随八爷胤禩夺嫡,雍正登基后,没有过分地惩罚他,而是让他负责看守康熙的陵墓去了。

再比如福康安,他是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在世时,得到重用,一路做到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乾隆驾崩后,嘉庆认为眼不见心不烦,让福康安给乾隆守陵去了。

这些守陵人虽为皇族近亲,但是,并没有实权,不过,好在他们的职位可以世袭,子女一出生,就可以立即上报户口,即刻享受七品待遇,根本不用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考”,而这个七品就相当于今天的正处级。

二、守陵人待遇好,不用劳作就能丰衣足食

守陵人的职务相对于在外领军作战的将军、在内处理朝政的军机大臣来说,是非常单调和清闲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为皇家守陵也是一份非常有地位的工作,他们可以按照品级高低按月领取“工资”,除此之外,还可以领取一些米、面、油之类的生活用品,同时,每一户还能分一套“福利房”,而且这套福利房还是一套带院的小别墅,总面积有一亩三分地,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亩三分地”也就来源于此。

以乾隆三年为例,每月官员俸饷乾银二万八千余两,每月米石四千余石。官员家属如茶饭妇人给纱一匹,高丽布二匹。子女上学费用除从永济库支付外,每月另给生活补助费。这种情况到辛亥革命后才有了变化。

三、守陵人的分工非常明确,一干就是一辈子

守陵人,看似工作单一,其实不然,他们具有明确的分工。

比如:磨面的,称为磨匠;熬糖的,称为糖匠;腌制咸菜的,称为酱匠;蒸酒的,称为酒匠等等。

术业有专攻,这些工种一干就是一辈子。

同时,清政府还划分了各类衙门,比如,在清西陵设立了东西王府、内务府、承办事务衙门、关防衙门、礼部衙门、工部衙门、兵部衙门等等。

四、民国建立后,守陵人“下岗”了

清朝末年,清廷的GDP严重缩水,财政已经出现了赤字,守陵人的工资、米面油、布匹也得不到保证了,清廷只能减半支付,这给常年依靠政府补贴且没有技术技能的守陵人带来了非常大的生活困扰。

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眼前还有更大一座“山”,等着他们迈过去。

1911年10月,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对于守陵人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他们该何去何从?

无疑,清朝的灭亡,就标志着守陵人“下岗”了,由于这些守陵人没有技术,他们下岗后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这该怎么办?总不能让这些守陵人饿死吧。

好在溥仪与孙中山刚刚建立的国民政府签了一份“皇室八项优待”协议,要求满族宗庙陵寝永远祭祀,可以由孙中山的国民政府酌设卫兵妥善保管,并且还要给守陵人支付工资。

一开始,国民政府还能按时支付工资,可是,两年后,军阀混战,国民政府的经费非常紧张,哪还有“闲钱”给守陵人发工资呢?

就这样,国民政府停掉了守陵人的工资。为了让这些守陵人生存下去,国民政府将清西陵附近的土地按照人口分给了守陵人,让他们自食其力。

可是,这些守陵人平日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并不擅长种地。

由于不善农耕,他们只能将土地租赁给周围的租户,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闹了不少笑话,他们要求的地租竟然远远低于市场价,只是因为这些守陵人不知道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

由于收入越来越少,一部分守陵人选择了外出经商,甚至,还有一部分选择了外出流浪;尽管这样,还是仍然有一部分守陵人怀揣着祖祖辈辈的初心选择坚守在清西陵,守护着他们的先祖。

五、改革春风吹满面,守陵人的春天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当初直接隶属于清政府管辖的清西陵,交给了文物管理处负责,辛勤的工作人员们积极维护清西陵的安全,认真研究清西陵留下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价值,给清西陵的发展带来了多样的生机和充足的后劲力量。

这也表明,守陵人的后代们再也不用履行守陵这份义务了,不过,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守陵人的后代选择留在清西陵,守护着他们的先祖。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离开了家乡,到易县县城买了房子,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到大城市打拼自己的事业。

不过,留在家乡的守陵人后代发展的也不错。

借着改革春风,他们选择在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清西陵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一座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留在家乡的守陵人后代们依托丰富的清西陵旅游资源,开辟了以满族文化为特色的农家院,为全国各地的旅客奉献具有满族口味的特色菜。

这些旅游项目,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动了清西陵附近的经济发展水平,让守陵人后代们的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相信,在当前的大好环境下,清西陵及其守陵人的后代们,会有更好的发展。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咱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大清亡国后,为何皇依旧有人守护?

古代的皇陵都设有守陵机构,有一大臣负责,下设护陵队伍,以清“永陵”为例,当初就有3000人的队伍守护。那么,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守护呢?

一,清帝退位时,民国政府有《清室优待条件》,规定皇室陵寝由民国政府派兵保护的条款,原来由清皇室负责保护皇陵的职责转交给了民国政府,民国政府的护陵队伍代替了原来的“守陵人"。

二,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皇陵都是宝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国务院批准为“国保单位”,由文物部门负责保护。这实际上也是起到了"守陵人”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守陵人现在还有吗?

有。

一,皇陵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国家保护单位,像文物单位等在守护皇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就属于现在的守陵人。

二,原来的“守陵人”成了现在的义务“守陵人”

清朝守陵队伍都是爱新觉罗皇家后裔组成。这些人在清亡后,原来的守陵营地演变成陵墓周围的村落,这些人深受中国"孝"文化的教化,守陵成了一种信仰,从职业守陵人变成世代相传的义务守陵人。

三,群众自发守陵

皇陵是中国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皇陵附近的群众不乏有许多有志之士,也在自觉做着保护皇陵的守陵人义务。

以下照片来自网络。




3

查了一些资料,

首先,清朝的皇陵分为东西两地,东陵在现在的唐山遵化,西陵在保定易县。其实在清朝的时候,守陵人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只是看着皇帝的陵墓,不让破坏,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在主要节日祭祀有关事宜。清陵的祭祀活动由皇陵机构完成,在陵上当差的官役被统称为守陵人。

清朝皇陵的机构分为两部分: 防卫和管理,防卫就是负责陵寝的安全保卫,防止遭人破坏,这些人员也要协助祭祀。保卫人员一部分负责风水墙内的陵寝安全和协助祭祀,另一部分则是负责风水墙外及后龙的安全。

他们的管理机构为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工部主要负责陵寝的维修、协助摆放祭祀用的物品等; 内务府和礼部,负责各陵寝的祭品制作,祭祀和清扫殿宇、陵院,管理树林等,很复杂。

这些机构在清朝的时候都是有正常预算的,人员工资、陵墓维护、祭祀用品、日常开销等都需要银两拨付。因此,清朝灭亡以后,这些费用的供给都断了,祭祀肯定停止了,大批人员都自谋生路,不排除个别人留下来继续守陵。

民国和建国后,上面都会拨付一定的费用用于维护皇陵。如果这些人也算守陵人,那么现在还有。我去易县清西陵看过,当地有满族村,据说他们就是当时从东北迁过来守陵的,后来落户到当地的。

4

在古代,皇陵是最豪华的,也是尊尊贵的。

皇帝活着的时候醉生梦死,埋葬的时候也要极尽奢华,陪葬无数奇珍异宝。

正因为如此,皇陵也是最危险的,被盗墓贼光顾的概率很高。


而且皇陵位置都经过精心挑选,那里风水好,大多建在龙脉之上,能让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一旦爆发起义,皇陵就成为叛乱者的首选攻击目标;如果祖坟被挖,风水就会被破坏,江山就会有易主的风险。

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崇祯八年攻破凤阳,一把火焚毁了老朱家的祖坟,气得崇祯皇帝嚎啕大哭。

一报还一报,七年之后,崇祯亲自下令,让陕西总督汪乔年,将李自成家的祖坟也给挖了。

所以历代皇帝都非常注重皇陵保护,不惜派重兵把守;于是守陵人这个职业业应运而生。

严格地说,守卫陵墓的有政府军,那些守陵人并不配备武器,也不是职业军人,而是普通百姓。

他们的职责不是守卫皇陵,而是负责皇陵的日常工作。

比如看管皇陵纪念堂的财产,举行祭祀活动的时候,摆放祭品;活动结束的时候,负责清理香火。

平时的时候,负责打扫卫生,告诫游人不要接近皇陵等。

这样看来,守陵人的工作虽然不那么累,但是非常枯燥。

几十年如一日,在阴森的纪念堂度过,孤独和寂寞陪伴他们一生。

不过守陵工作也有它的好处,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不缴纳皇粮国税,不受人欺负。

而且守陵人的工资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不菲。

守陵人待遇非常优厚,他们一年的收入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十几倍,大约每年能领到50两银子

而且他们的工资是固定的,旱涝保收、没有后顾之忧。

皇帝活着的时候非常厉害,掌握着生杀大权,因此那些大臣们都像陪伴老虎一样战战兢兢。

不过皇陵中的皇帝,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风,从他断气的那一刻起,就变成了纸老虎,完全不用害怕他们。

所以守陵人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中,也自得其乐,优哉游哉。

由此可见,守皇陵也是个非常热门的职业。

但是全国农民上亿,守卫皇陵的充其量不过千余口人;可以说是僧多粥少,上岗竞争非常激烈。

所以说守陵也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门槛较高。

清朝的守陵人通常由内务府进行选拔,首先是进行资格审查,起码要拥护大清,根正苗红;一般来说只有八旗府上的包衣,才能被分配到这里成为守陵人。

一旦成为守陵人,只要不犯错误,就可以世袭。

这样一来,别人就更别想从事这个职业了。

至于守卫皇陵的负责人,要求就更高了,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没有资格担任,而且都是四品以上的高官才能担任。

通常来说,都是那些工作出现过失误的官员,和遭受冷遇的皇子,才会被安排到这里。

雍正时期八阿哥、十阿哥的及其党羽,就曾被雍正发配到埋葬康熙皇帝的景陵去守陵。

尤其说是当官,还不如说是来这里进行思想改造、面壁思过的。

不过守护大臣只要改造好,就会重新出山,不会世世代代在这里任职。

八旗守陵的武装则属于外八旗,是训练有素,又非常敬业,有责任感的兵丁,通常是要经过考核的。

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人不是一份闲职,而是一份肩负重任的工作。就像我们现在的保安一样,除了差错是要被问责的。

大清灭亡之后,为什么还会有守陵人?


因为大清宣统皇帝在逊位的时候,曾经跟中华民国政府签订过一个协议,即《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协议规定,除了大清皇帝可以保持尊号不变;岁用四百万两;可以暂居紫禁城以及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外还有一条写得明白: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所以在宣统皇帝刚退位的时候,守陵人有两部分人组成。

一部分是溥仪的内务府派来的,一部分则是由民国政府派过来的。

前者由内务府发薪水,后者工资来自于民国政府。

可是好景不长,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撕毁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将溥仪赶出紫禁城。

溥仪当时逃到天津租界躲了起来,惶惶不可终日。

从此之后,守陵人的日子不再好过。

因为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国民政府不再向陵墓派卫兵,也不负担守陵人的工资;溥仪在外逃难,没心情负担。

这样一来,大清皇陵守陵卫兵和守陵人没有了工资来源,大家只能选择离开,皇陵的安全就没有了保障。

所以,大军阀孙殿英才会在1928年,大摇大摆盗掘慈禧和乾隆的陵墓,拉走了几十车的金银珠宝。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守陵人是赵德新,他的祖先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安布里,由于他的祖先一不小心冒犯了努尔哈赤,所以受到责罚,世世代代都要守护皇陵,不过他无儿无女,已经是最后一代的守陵人了。

5

谢谢大师兄邀请。

每个正统王朝灭亡,都会有一批遗民存在,再加上皇朝存在时,派给的守陵军队和居民,都算是守陵人。

在清朝灭亡时,算是和平交接,并且民国政府也同意保护皇陵,虽然没有真正的派给军队保护,但是在法理上清朝遗民在皇陵周边守护是合理的。当然,孙殿英带着枪扛着炮去搞拆迁,那就是没办法了。

相比来说,清朝灭亡要比明朝灭亡时要好多了,朱元璋的子子孙孙到明末时规模大概有100多万,经过李自成和清朝的屠戮之后,再加上藏匿起来的,基本上就找不到了。历史有记载,康熙1684年祭拜完朱元璋墓之后,下旨寻找朱氏子孙,只到1724年才找到一个可以查实的明宗室后裔朱之琏,给其的职责就是每年祭奉明朝皇陵。

这里就能看出,前朝灭亡后一个朝代在确定无威胁的情况下,还是会为其安排守陵事宜。其实不单单民国会保护清朝的陵墓,各朝各代为了其正统性都会安排人检查。就比如现在清朝的皇陵周边,就有满族的聚居地,其实这些都可以算是守陵人后裔。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保护已知的皇帝陵墓,比如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李治武则天的乾陵、明十三陵、清东西两陵。这些都是受国家保护的,现在也都开发出了旅游景点,其实相比来说,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基本可以算是半个守陵人了,他们要保护景区,保护这些皇陵不被人为破坏,这些也都算是守陵人的工作范围之二。

最后来说,可能出了清朝皇陵还有一些真实的守陵人,其他朝代因为年代久远,守陵人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6

大清入关后的皇陵,分为两处,一处在河北唐山马兰峪名曰清东陵,有安葬了顺治皇帝的清孝陵,康熙皇帝的清景陵,乾隆皇帝的清裕陵,咸丰皇帝的清定陵及同治皇帝的清惠陵,当然还有一些皇后嫔妃阿哥公主格格的园寝,另一处是在河北易县的清西陵,有安葬了雍正皇帝的清泰陵,嘉庆皇帝的清昌陵,道光皇帝的清慕陵,光绪皇帝的清崇陵。

这些皇陵是大清朝的命根子,由于古人笃信风水,认为只有皇陵安然无恙,才会福荫自己的子孙(其实现在人也一样,都迷信风水),故而皇陵区统统设定为禁区,绝对禁止一切闲杂人等闯入其内,并且在整个皇陵区的内外都安扎了八旗部队来守陵,而在具体的每一个皇陵,都有内务府专门设置守陵机构及专门负责的官员,他们负责如常皇陵的维护,清扫,祭祀等,做个形象的比喻吧,他们是皇家拨款任命的“皇家物业”。

那么问题来了,当王朝倒了,自然没钱支付这些人的工资了,那么他们工作吗?答案是当然不会,所以皇陵在王朝的更替时期,便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真空期,在这个时期皇陵区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所以很多土匪和军阀便开始了罪恶的盗皇陵行为,其中最知名的盗陵大案,莫过于孙殿英盗乾隆和慈禧陵了,等政权稳定后,皇陵便被政府接管保护。


放到现在,皇陵区都成了5A级的旅游区,说白了,皇家物业变成了旅游局和文物局设立的文管所和景区公司,他们承担起负责皇陵的维护的责任,也便是古代意义的守陵人。

7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的陵寝都有专人看护,这是因为一般帝王的陵寝都会陪葬大量的财宝,如果没有专人的看护,很有可能会被盗墓贼光顾。加上封建王朝里对风水非常看重,帝王的陵寝都是经过风水大师多年寻找的,一旦被盗墓贼盗挖对风水有相当的破坏,这在当时可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大清也不会例外,他们在北京郊外的清东陵和西陵都安排了有专门的看护人员,而看护陵寝的并不是随便找人就可以,很多的守陵人都是跟皇家沾亲带故的,守陵人的职责也是世袭的。就是怕陵寝出现问题。

后来在大清灭亡之前,也是有专门的卫兵保护皇室陵园的,但是到了清朝皇帝宣布退位的时候,当年的临时政府同意对清皇室给与优待,所以就有专门的新政府士兵保护陵园,但是后来的情况一日不如一日,政治恶化,新政府自身都难保,更别提保护皇陵了,所以后来保护皇陵的人物不得不落到皇室后裔的身上。靠谁都没有靠自己管用啊,所以大清亡国后看护皇陵的主要是皇室的后裔们。

至于现在大清的皇陵已经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了,但是民间还有许多的守陵人,他们把看守祖宗的事情看作是一种信仰,伴随着这种信仰,守陵人代代相传。所以现在看护皇陵的应该是皇室的后裔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