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宫中什么人最多?答案肯定是宫女和太监啊,而宫女一般都会出宫嫁人,可太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要一直在宫中劳累,直到丧失劳动力,那么多的太监退休之后都去哪了呢?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name\": \"5.21\u592a\u76d1\u6b7b\u540e.mp4\

最佳贡献者
2

说起古代皇宫大家首先都会想到皇帝一家,但其实论起人口来说皇宫中最多的还是宫女和太监!宫女到了一定的年纪退休之后还可以出宫嫁人,但太监们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那他们退休之后有什么下场呢?

想知道答案就快点开视频一起看鉴真相吧!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c7000083c12bae1a6f8

3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县一个贫农的家庭。一家6口,父母和4个弟兄,孙耀庭是老二。他出生时,合家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家有七八十亩地。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但是,这种“好景”不长。孙耀庭失学了,父母沦为乞丐。迫于生计,孙家早想把这个儿子送去当太监。但不久,武昌城登高一呼,清皇溥仪不得不在养心殿签署“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成立了。



孙家送子当太监的路被堵塞了。几年后,军阀袁世凯演出了称帝丑剧。此剧虽然顷刻散场,但封建主义的幽灵仍然游荡在神州大地,住在养心殿的溥仪依然受着皇族、奴婢的膜拜。而且,溥仪公然不顾民国的禁令,重新在民间征太监,招婢女。紫禁城的幽魂,又勾起了孙家送子当太监的企望。1916年,孙家辗转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污辱,当上了太监。其时15岁。

艺术作品光影世界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是由张之亮执导,莫少聪、温碧霞等主演的历史题材影片。 影片描写清末快将亡国之时,小孩汪康苦苦哀求父亲让他净身当太监,给家人换来丰衣足食。不料入宫不久,清朝就被推翻,于是到京城学戏,其后巧遇儿时女友招弟,有意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但身份被揭露后未能如愿。在军阀横行时,来喜再度躲进紫禁城当太监,目睹了荒谬时代的种种怪事。



故事描述在国内外掀起反清高潮、清王朝大势已去的宣统三年,宫中太监见朝廷衰落,纷纷辞官回乡。河北省东柳木村一个8岁的穷孩子来喜见到本村太监小德张“衣锦还乡”,却顿生羡慕之情,哀求父亲净身,以求得全家丰衣足食,成为无知的牺牲品。不久,民国推翻清朝,废除帝制,宫内不再招用太监,来喜的一场美梦化为泡影。于是,父亲便送他进京学戏。10年后,来喜学艺有成,在妓院巧遇儿时的女友招弟。招弟误认为他是革命党人,有心以身相许并约定一起逃走。在他身份暴露后,招弟痛苦离去,他为逃避军阀追踪重又混入紫禁城当了太监。当时宫中盛行贪污,他又遭奸人所害,幸得太监总管丁公公相救才免于难。不久,皇上借一次火灾驱走了所有太监,来喜在京城重逢招弟,二人共同生活了数年。后来,丁公公来访说服来喜同去侍候被软禁在日本领事馆的溥仪。不料,丁在领事馆门外惨遭日本人杀害,而当来喜再回到招弟身边时,她的革命党丈夫也同时来到把她接走了……

4

这里是熊二读史。(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不管是一时权倾朝野,还是默默无名,太监都会走到老退的那一天。

而太监年迈退休后,都有什么去处呢?还能继续留在深宫中吗?

晚清时的老太监

  • 年迈后的太监,主要有三条路可走。

一、返乡终老

如果太监知道自己的老家,并且有亲人关照,在太监年迈时,离宫返家养老,这是一条路。但是伤残肢体成为太监入宫侍人,多为家人亲族所不齿,能走这条路的太监不多。

晚清时的老太监

二、京城成家,妻儿送终。

一些混的比较好的太监,退休后也能攒下一笔资产,就可以在京城买房置地,甚至收娶妻子过继儿子,过上貌似完整的家庭生活,最后有妻儿养老送终,也算是太监中的佼佼者了。

晚清时的老太监

三、投奔京城寺庙

这应该是大多数太监的选择。受人歧视的太监群体,老来无依无靠,古代有没有养老院,而道观、寺庙确是众多,佛、道宣扬的众生平等和轮回观念,也为太监们提供了很好的精神安慰和寄托。因此就有太监供养寺庙,而寺庙接纳太监养老。并且还会在寺庙的周围专设冢域,作为太监过世后的葬身之所。

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的碧云寺就是明清太监养老送终之地。

北京的海淀区有“中关村”,在明清就称为“中官屯”。这里原是一片荒地,太监们将此地买下作为“义地”,修建大小庙庵,太监们尚能活动时便时常过来上香祈福,出资供佛,年老时就过来养老,彼此也相互照应,身故后便葬在附近。这也是“中官屯”一称的由来。

晚清时的老太监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5

古代太监命运悲惨,在年老体弱的时候,美其名曰“退休”,实际上是没有用了,被皇帝从皇宫里赶出来了,这些退休的太监鲜有好的归宿,大多数下场悲惨,有以下几个下场:

一是出宫摇身一变成了爷,娶几房老婆,抱养一个孩子,自立门户。当一些皇宫中有权有势的大太监退休后,因为之前早就为退休做了准备,捞了大把的银子,在退休后,买个大宅子,娶几房老婆,丫鬟下人一应俱全,摇身一变成了老爷,再抱养个儿子,过上了富家翁的生活。

二是投靠亲属,苟活于世。大多数太监都是在很小的时候由于家里穷才送进宫中做太监,一般都有兄弟姐妹,鲜有有自己子女的,或者认了一个干儿子。在太监退休后,他们会投靠亲属,这些亲属好的话,会给他养老送终。如果这些亲属不好的话,往往会榨干老太监们的退休金,然后再将他们一脚踢出门,自生自灭。

三是在寺院、道观出家。一些太监在刚进宫的时候,就开始谋划后路,他们会定期向寺院、道观捐钱,到退休的时候,他们可以到寺院、道观出家或者养老,也算有一个比较好的归宿。

四是太监养老会,退休的太监交一定的钱可以加入这个机构,到太监养老会所对接的寺院、道观等地养老,供吃供住,也算不错。

五是流落街头,成为乞丐,自生自灭。有一些贫困的太监,没有什么积蓄,没有去处,要么花完可怜的退休金,沦为乞丐,乞讨为生,要么就直接生无可恋,被逼无奈,上吊自杀,一了百了。

总之,退休后的太监不仅养老是个大问题,而且他们被人们指指点点,遭受精神上的打击,大部分人下场悲惨,太监是封建社会对人类的血泪史。

6

太监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与任何群体都不相同,因为其既不是健全的男人也不是女人,缺少男人的命根子,导致不能生育没有孩子,这样一来养老问题便成为了太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太监退休后一般有三条出路。

一、政府奉养

太监一生奉献给了宫廷皇室,并且还为此割去了男人最宝贵的“命根子”,如果一旦岁数大了,没有用了,就将其攆出宫让其自生自灭,实在是有点缺少人情,政府出于人情考虑也想到了这点,还有就是也为了让太监们打消这个顾虑,尽心尽力的为自己卖命,于是政府专门设定了一个部门奉养岁数大的退休了的太监,直到他们死后入土。但是这样一来由于退休的太监大都是岁数大的,没有什么生存能力,而这个机构又完全是出于人情考虑的,完全是赞助的,所以服务态度,生活条件只能说是一般吧。

二、认干儿子

宫廷里的太监们也分三六九等,而有些混的好的也会拥有不小的权势,以及收集一笔不小的金银,这样一来即便是退休了,自己也是有退路可寻的。这些有一定的财富的太监们往往会在其没退休的时候就认一些干儿子,而在其退休之后则会带着自己一辈子所积攒的财富去投奔自己的干儿子,或者自己购置一些宅院,让自己的干儿子来抚养自己。因为其有钱,外加以前父子的感情,干儿子大多数会尽心尽力的抚养自己的干爹的,毕竟待其颐养天年归天之后,干爹一辈子所积攒的财富都会归自己所有,所以这样的退休太监生活的还算是不错的。

三、进入寺院

由于太监们的养老问题比较特殊,很多太监年轻的时候便会考虑这一点,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会广结善缘,为一些寺庙进行烧香捐款,或者借助自己的职务做一些有利于寺院的事情,结交方丈大师,以便在自己老后,可以出家进入寺院生活养老,这种出路其实也不错,算得上是安享晚年了。

很多人认为太监老后会被直接赶出皇宫,流浪街头自生自灭,虽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也是少数,因为其本身就知道自己的养老是个问题,所以其一生也在为自己的养老做着准备,即便再不济也不过是去宫廷养老罢了,虽然条件差点,但是却也是个归宿。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7

写一写《太监谈往录》里提到的:

清代太监养老去处有二:1.出家;2.加入“太监养老会”。

先说第一条。

很多太监都在寺观中挂个名,当个名义上的和尚或老道。好等到老了之后有所归宿。有能力的甚至联合同事人,自己办个庙观,开山传派。所以老北京寺庙很多都和太监有关系。

纯粹用于太监养老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北平市北长街万寿兴隆寺”,一个是“平西黑山护国寺”。

再说第二条。

太监养老会明朝就有。《太监谈往录》的作者信修明自己曾经办过“恩济慈善保骨会”。清朝末年,北京太监养老义会规定:入会的太监先要交百八十块钱,三年之后,可以到养老义会所属的寺庙养老,寺庙供应食宿。

当然,太监的命运也和他们的权位富贵有直接关系。如李莲英、小德张那一等人,当然完全不用考虑养老问题。比他们次一等但也算有钱有势的,凭借财势,在寺庙中也能过上好日子。比如西太后下边的二等太监刘多生,后来做了白云观的方丈。

而最底层的太监,连养老义会的入会费也交不起,只有流浪各处,冻饿而死了。

8

太监又称宦官,相信大家对这个并不陌生,它是指古代王朝中被阉割生殖器官后失去性能力的人,是古代专门供皇宫内院使用的,也是每个王朝不可或缺的。比较出名的太监有李莲英、魏忠贤、赵高等等。

像宫女一般到了25岁就可以离宫,她们离开还可以嫁人生子,她们离宫的时候还很年轻,还有很多选择,而太监他们,他们基本是要干到退休的,古代的所谓退休可不是指我们现代的到了60岁了,退休在家玩还有退休金的了,而是指他们老了,干不动活被逐出宫了,那么这些太监退休后何去何从呢?

有钱的太监

第一,认干儿子

喜欢看古装剧的人就会经常看到一些小太监喊那些得宠的大太监为干爹,这就是那些大太监在为自己老了之后找出路了,老了由干儿子照顾,避免一个人孤独到老,当然最后人家照顾不照顾就另当别论了。

像李莲英虽然是因为家里极其贫寒,才被阉割送入宫中当太监的,但是人家不但聪明,嘴巴还特别甜,十分的讨慈禧太后的喜欢,所以李莲英虽然是太监,但是他也有钱有权,认了好几个干儿子。

第二,自己早早的置办好了房屋

平时在宫里得宠的,其实是可以得到不少的赏赐的,同时还有很多职务是有不少油水可以捞的,例如在敬事房干活们的太监还有负责采购的太监等等。这些太监都是比较有钱的太监了,他们很明白自己的身份,所以他们都在出宫前就自己置办了房屋,有的还有自己的产业,甚至还有纳了几房小妾的,例如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小德张,他不但有自己的当铺还纳了妾。

第三,去寺庙

有些太监在退休前就提前交退休金给寺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养老院。等他们一退休了,他们就直接搬到寺庙里去住了,这样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有个照顾,就算死了还有和尚给他们送终,还有最重要的是,和尚是以慈悲为怀的,不会嘲笑他们身体的缺陷。

在古代有钱的太监还是少数的,大多是没钱没势的太监,那么他们的晚年生活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第一,沦为乞丐

很多太监在宫里的时候被欺负,职务上又捞不到什么油水,所以一辈子下来还是没有攒到什么钱,也没有钱交给寺庙,老了被逐出宫,因身体原因即使知道自己家在哪里他们也不好意思回去。有的甚至早就没有家了,没有地方住只能流落街头当乞丐了。

第二,继续给有钱人家当奴才

像在清朝的时候,就允许太监到了五十岁按批出宫,他们这个年龄出宫也还不算太老,还有劳动能力,而一些有钱人家又觉得能找个伺候过皇上的人来伺候自己,算是个非常有面子的事,所以这部分太监就会继续给有钱人家当奴才。

第三,给人打杂

一些刚出宫有钱的太监,因为不懂得经营之道,再加上生活奢靡,很快一点家底就被败光了,这时这些太监因生活的压抑,很多就染上赌博和吸毒等恶习,没有哪个有钱人家的主子会喜欢这样的奴才,所以他们只能去澡堂里给人搓背洗脚、去妓院等地方打杂。

第四,自己儿女给养老

并不是所有太监都无后的,像魏忠贤就是有了女儿之后才进宫当了太监的,有的家里孩子太多没法养活,有的实在找不着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就选择进宫当了太监的,这些太监有部分出宫后会回到自己儿女身边,由他们养老。

还有部分太监是比较走运的,刚好赶上了解放,有政府发放养老金或者是安排工作的,例如孙耀庭就是个例子,他刚出宫的时候,不仅找不到工作还经常被人家瞧不起,就连上卫生间都不知道是该去女卫生间还是男卫生间?

那时的他真的是痛苦到不能痛苦,但是他比较走运,赶上了新中国成立,政府关注了他们这批太监,每月给他们津贴,而孙耀庭看到了曙光,自己向政府申请了工作,因为他识字有文化,被安排到北京寺庙当出纳,不仅拿到高工资还过上岁月静好的生活,之后又因为他是清宫里最后一批太监,对清宫最后那几年的历史比较了解,很多大人物都要求见他,向他了解清朝那些事,使得之后的他很受人尊敬。

9

首先说明一点,大概到了清朝时候太监这个专称才泛指所有的阉人宦官,在清朝以前的某些朝代,太监指的是比较高级的宦官,对于比较低级宦官是不能称之为太监的。(这里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姑且不区分太监与宦官)



这个问题似乎问的很突兀,既为太监,那么毕生为皇家服务,死后皇家不会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墓地或者衣冠冢嘛?或者寿命长的一些太监终有一天有幸走出皇宫,他们又何去何从呢?会不会也会像当今的人们有政府专门提供的晚年退休的保证金呢?毕竟他们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皇家。

太监这个职业群体似乎自封建社会以来就紧紧伴随着其产生了,这个职业作为专门为皇家服务的特殊群体,作为皇家的附庸。为什么一提到太监,就觉得这个行业的人都把毕生奉献给了皇家呢?那是由于他们身体结构的残缺性,给他们永远留下了难以启齿的悲痛。

第一,历史上有个别太监会有很好的结果,这个别人一般都是对皇帝或者皇家做出特别贡献的。举个例子:明朝后期的宦官——王承恩。

王承恩生前是崇祯帝朱由检最宠幸的宦官,《明史》中对王承恩有这样的描述:王承恩原本是崇祯皇帝身边最亲信的宦官,一开始的王承恩是大宦官魏忠贤的人,但是随着明熹宗的驾崩离世,魏忠贤权力地位一落千丈。见风使舵的王承恩随即趁着魏忠贤失势失意的时候,摇身一变投靠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对王承恩的投靠没有追加以前的责任,反而异常开心。因而在崇祯皇帝即位前期,对王承恩秉持着极其信任的原则,投靠之后的王承恩在崇祯帝想方设法扳倒魏忠贤的过程中帮了大忙,所以在扳倒魏忠贤之后,王承恩被崇祯帝任命为司礼监。

1644年,当李自成率领军队攻破北京时,以往口口声声喊着誓死效忠的大臣们一时之间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有王承恩始终跟随着崇祯帝,当崇祯帝自缢于槐树上后,王承恩也随即自缢于旁边的海棠树上。如此忠诚,崇祯帝甚慰矣!这也就是为什么身为宦官的王承恩能够死后被归葬于明十三陵的原因。

第二,太监在退休后如果无处可去,死后可以归葬到朝廷专门规划的墓地,但是这也只是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的。

《清史稿》记载雍正帝所说:“复念宫殿监首领侍苏培盛,正侍李英、谢成、副侍王太平、刘玉、安泰、徐起鹏、周世辅等奉御勤劳,特予恩旨,令以次相承世序”正是考虑到这些人一生忠于皇家,恐之后退休无处可去,无人赡养。故降旨拨款,修建了专门安葬太监的恩济庄。

第三,并不是所有太监在退休后都会依赖皇家的,有的太监还是有一些旁系后代,比如说家族兄弟的儿子,等待将来有朝一日能够“功成身退”,便带着钱财回家,让侄子辈给其养老还乡。还有一部分比较得势的太监,早年在宫中谋得了不少银两,积攒了不少钱财,所以在有幸出宫后,会利用这些资本使自己风风光光地安然度过生命晚期。

当然,对于很多不得势没有什么积蓄的太监来说,年老体衰之后可能会赶出皇宫,自身自灭,死在某个荒郊野外的角落里无人问津。

10

如果是结婚生子之后再入宫为太监,则年老之后则会回到生养之家,和正常人其实差不多,不过这一类是极少数。

如果进宫之后,还和之前的家庭有联系,一般也会考虑回家,如果可能,还会考虑过继一个孩子,来传宗接代,明代著名的太监郑和即是如此,以他兄长文明的儿子为嗣子,名赐。

但是,太监净身之后,有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祖训,所以大多难以被其生养家庭接纳,且大多死后无法葬入祖坟,也等同与无家可归。另外,还有是从小因为人口贩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所以,这类太监一般有两个去处:

一是朝廷设置的为太监养老送终的专门机构,如明代有安乐堂,是太监疗伤的地方,也有净乐堂,太监死后在这里火葬,清代还有专门设有恩济庄,作为太监坟地;

另一个就是佛寺和道观,像明代正德间太监在西山建了很多佛寺,清代太监也兴建了很多太监庙,如地安门娘娘庙胡同鸿恩观。

北京万寿兴隆寺

但是,毕竟是残缺之人,很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相比外界的帮助,太监们更乐于相互团结自助,所以他们会结成养老义会,北京万寿兴隆寺有乾隆年间的“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碑记”,太监与僧人一起,成立义会,每人缴纳三十金用于养老之用。

不过,所有上述这些,多建立在金银基础上,所以太监在职时期,都极尽可能地揽钱,也是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中太监贪婪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