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认为,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定叛军,上演一出“灯下黑”的事情,雍正皇帝一定知道。为什么他知道,除了密折专奏制度之外,主要原因在以下诸多方面。

密折专奏就不用说了,年羹尧每天中军行营的花销,都被伊兴阿汇报得严严实实的,来了一个邬思道,在斩杀了二十几个粮草运送大员后,独对这个瘸腿老头子礼遇有加,军事情况乃是机密,二人竟然掌灯夜谈,当然有密探探知。

邬思道帮助胤禛夺嫡成功之后,选择以“半隐”状态脱离雍正,但是他知道这位雄主有忌,担心他嘴上不把门儿,于是主动让李卫监管着自己,然后再图退路。诺敏案爆发后,田文镜被雍正委以钦差之职前往山西彻查诺敏,李卫则顺势送上邬思道协助田文镜。

李卫与雍正的关系自不必说,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李卫是清清楚楚,经历了若干年的官场洗礼,李卫对于邬思道在雍正心里的位置自然明明白白,所以,他不会轻易处置邬思道,万事一定首当汇报雍正。以前我就说过,邬思道前去协助田文镜,一定不是李卫的什么主意,一定是雍正皇帝的意见,因为依着田文镜二愣子的性格,要想突破山西的案子,没有人从旁指点,只怕是难以水落石出。

故,邬思道去田文镜府上做幕僚,一定是雍正皇帝的意思。田文镜掌管河南,河南这地方紧挨山西等地,与年羹尧所处的青海不远,也是负责年羹尧粮草供给和转运的关键地点之一,在雍正屁股还没有坐稳宝座的情况下,尤其是西北战事的问题,于田文镜处安插个谋士邬思道,是为雍正的一道棋局。

当然,“半隐”的邬思道是很愿意为雍正皇帝出力的,因为他也别无选择,河南离年羹尧不远,又是年羹尧的粮道,对于西北的情况和信息自然就掌握得多,邬思道居于此,正是掌握年羹尧西北军事情况的首选之地,因此,在关键的时候,邬思道也能从中谋划,为雍正服务。

如果,邬思道老是呆在李卫那里,对于西北的情况和信息掌握就很滞后了,邬思道就是像帮助雍正解决问题也鞭长莫及。

机会终于来了。年羹尧围住叛军迟迟不打,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将青海围得“水泄不通”了,就是找不到叛军主力的影子,这显然是鬼话。当邬思道问他“为何不切断粮道和水源”的时候,年羹尧竟然“恍然大悟”。邬思道断定年羹尧是在拥兵自重,甚至是养寇自重,于是指出叛军之地“灯下黑”。

其实哪里有什么灯下黑,只不过是邬思道向年羹尧阐明了他与雍正博弈的利害关系,要是再不出兵攻打叛军,不仅国库没有了粮饷,雍正坐不稳江山,那么,他年羹尧这个汉人将军也会随着雍正皇帝的垮台而粉身碎骨,他与雍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才是年羹尧下定决心,攻击叛军的主要原因啊。

本来雍正皇帝安排李卫将邬思道送到田文镜府上,就考虑到年羹尧会耍什么花样。这并非无中生有瞎担心,江夏镇事件后,邬思道就让当时还是王爷的胤禛盯着年羹尧,后来又说他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当上西北大将军后,缺乏监管和节制的年羹尧更加飞扬跋扈,胆大包天,试问有谁能够将他控制呢?

对于年羹尧在西北的所作所为,雍正皇帝可以说是一清二楚,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密探安插了,权力也给了,就看年羹尧有什么造化了。可是他依然还在拥兵自重。这也就是邬思道该上场的时候了。

要不,邬思道干嘛早不去押送粮草晚不去押送粮草,偏偏赶上田文镜脑袋大的时候才去呢?因为这时候刚刚正好,年羹尧已经激起了官僚们的不满,雍正只怕也快坐不住了,万事都讲个火候,火候到了,工作才好做。想想,邬思道要是去得太早,年羹尧会屌邬思道吗?去得太晚,只怕火都快烧没了,去也无用。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还原这个场景,其实邬思道去年羹尧那里,本来就是雍正皇帝和邬思道下的一盘棋,早就是布局中的一部分,雍正当然知道。

最佳贡献者
2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幕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帮助,雍正才得以在纷繁复杂的皇位争夺战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并且在康熙去世后,顺利登上了皇位。只不过,由于邬思道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了,再加上他残疾的身体以及此前的牢狱经历,使得邬思道依旧无法走到台前,只得继续保持“半隐”的状态,先后深居与李卫和田文镜的府上。然而,就在西北战局进入焦灼状态的时候,邬思道却一改往日沉默、低调的做派,主动选择前往西北大营,为正在领兵平叛的年羹尧“指点迷津”。

虽然邬思道在此之前,没有就此事向雍正做任何的交代,但这件事情怎会逃过雍正的眼睛。只不过,雍正对于此保持了沉默不语,这其中,既有雍正对于邬思道一番良苦用心的宽慰,同时这也是他们近二十年相识相知所建立的理解与默契。



邬思道选择“半隐”,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雍正安心。

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邬思道可谓是居功至伟。

在“追比户部欠款”和“审理刑部冤案”,邬思道准确的把握了康熙的想法,给雍正提供了最为合适的建议,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使得雍正在复杂的局面下得以顺利保全自我。紧接着,由邬思道培养的雍正之子弘历又在秋猎过程中表现“惊艳”,让康熙眼前一亮,对其宠爱有加,而这也让康熙对雍正加分不少。

到了“推举大将军王”的时候,邬思道再一次拿捏准了康熙的想法,主动劝谏雍正力保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让康熙看到了雍正的“人君气度”,同时也就此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而在最后的“夺嫡之夜”里,又是邬思道成功的完成了雍正“外援”的任务,在宫外积极调度,最终确保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然而,邬思道也非常清楚,雍正登基之时,也是他将要离开之际,纵使雍正会顾及两人的情感和邬思道这些年的付出与贡献,不会就此除掉邬思道,但是雍正也不会再将邬思道留在身边,更不会委以其高官厚禄,因为这样会直接动摇雍正皇权统治“合法性”的根基。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选择了“半隐”,而李卫府上也成为了他“半隐”的唯一去处。

要知道,在此之前邬思道一直是以雍正儿子们的教书先生来示人的,知道其真正身份的也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和李卫了,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这三人之中的一个进行投靠。

胤祥为人刚正,侠肝义胆,很有可能出于对邬思道的同情与愧疚,真的放了邬思道,所以胤祥那里断不可去。至于年羹尧,雍正本就非常担心这二人关系过于紧密而形成巨大的威胁,不然雍正也不会“棒打鸳鸯”,娶了与邬思道感情深厚的年羹尧妹妹年秋月了,所以年羹尧那里邬思道也去不得。

而邬思道在李卫府上“半隐”,雍正是最为放心的。

其一,李卫大字不识,由邬思道担任其幕僚不仅可以继续隐藏其身份,同时也能给予李卫很大的帮助,这样一来邬思道的价值和作用也能得以继续的发挥。

其二,李卫与邬思道关系本就非常的密切,并且一直以来都是对其礼遇有加,故而邬思道可以得到李卫很好的照顾,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雍正对其的愧疚。

其三,就是李卫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特殊关系,必然不会让其轻易离开,邬思道也不会主动逃走陷李卫于不义,更何况李卫对于雍正是忠心耿耿,如果雍正真的有一天对邬思道动了杀心,李卫也必然会遵照执行。

就这样,邬思道来到了李卫的府上,开始了他的“半隐”。


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敲打”年羹尧,这也还是为了雍正。

盘踞在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生叛乱,作为雍正亲信的年羹尧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率领二十多万西北大军前去平叛,然而,年羹尧的表现却很难让人满意。

一方面,年羹尧“待价而沽”,迟迟不与叛军主力进行决战,造成了巨大的军需损耗,使得雍正以及整个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雍正的皇位稳固也因此而受到了威胁。

另一方面,年羹尧俨然成为了人人惧怕的“杀人魔头”,执法太过于苛刻,使得整个官场对于年羹尧如同“谈虎色变”一般,十分的惧怕。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向田文镜主动请缨,作为押粮官前往西北,当然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为田文镜说清,而是过来对年羹尧进行提点。

邬思道先是向年羹尧晓以利害关系,非常明确的告诉他雍正的不利处境,让年羹尧就此明白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同时还用“灯下黑”的方式,点明了叛军所在的位置。

邬思道的一番话可以说是让年羹尧顿时背后一凉,感觉到了万分的紧张和焦虑。

他并不知道邬思道此行是受谁指使,邬思道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而更让他担心的是远在北京的雍正究竟知道了什么,邬思道的突然造访西北是否与雍正有关。

可不管怎么样,年羹尧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来到西北的事情是瞒不住雍正的,如果这次还是拒不出兵平叛,等待他的将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就这样,年羹尧最终顺利平定了叛乱,不仅帮助雍正挽救了危局,同时他本人也得到了雍正极尽的封赏。


邬思道前往西北,实际上是他与雍正之间的一种“默契”。

邬思道非常清楚,尽管田文镜并不知道他此前的所作所为,也不知道他与雍正之间的特殊关系,但是对于擅长布置眼线的雍正来说,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就被雍正所掌握。而在西北大营之中,雍正的眼线和有请奏密折之权的人那就更多了,这些人都是来监视年羹尧的,对于整个西北大营之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雍正也必然是第一时间便会知晓。

所以,对于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雍正是知道的,但是雍正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此行是为了他去的,所以他在此之后,既没有向年羹尧提及此事,也没有向邬思道进行暗示,就连田文镜也是继续的被蒙在鼓里,这些都说明,雍正对于邬思道的此行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满意的。

然而,对于邬思道而言,这次的西北之行对于他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

一方面,邬思道之所以前往田文镜的府上担任幕僚,可他却不为田文镜献计献策,并且还多次拿八千两的幕酬说事情,为的就是借此激怒田文镜,最终达到其“全隐”的目的。可毕竟,如果真的在田文镜府上毫无作为,他也未必能真的拿到这些银两,要知道,邬思道可是要指着这些钱来养老的,所以他必须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才更有底气“逼”着田文镜把幕酬给他,从而使其有了“全隐”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邬思道想要“全隐”,还有一关是必须要过的,那就是雍正。此次前往西北“敲打”年羹尧,并最终使其平叛成功,这就是邬思道主动向雍正示好的标志,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雍正,自己是始终与雍正站在一起的,同时也是时刻都将雍正装在心上的,这样就是让雍正对其能够放心,从而使得雍正不再认为他是一种威胁。而这也是其保证日后能够安稳“全隐”的先决条件。

果然,当雍正前往河南视察,从田文静口中得知邬思道已经离开的时候,雍正并没有下令去追,而是选择放过了邬思道了。因为此时的雍正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邬思道的用心良苦,也就此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与担忧。而邬思道也就此得以真正的“全隐”,之后便再无消息了。

3

 邬思道离开雍正之后,还经常为李卫、田文镜、年羹尧等出谋划策,间接为雍正服务。

  年羹尧率军平定北疆,却因找不到叛军主力虚耗钱粮,惹得雍正上火。此刻,邬思道挺身而出,来到前线大营,一语点破机关,让年羹尧顺利找到叛军主力。

  那么,邬思道此举,雍正知道吗?

  事先自然不知道。邬思道与其他大臣不同,他与雍正之间亦师亦友,却并非君臣。他行事向来自有主见,并不想其他大臣一样,事实都需要禀告雍正。

  但是,邬思道的所有主张都是为雍正谋划,为大清谋划。因此,就算事先雍正不知情,事后雍正也会非常感激。

  作为《雍正皇帝》全书中最神秘的谋士,作者对邬思道十分偏爱,将许多人的功绩都套到他的头上。就如年羹尧平叛,所谓“灯下黑”的观点说来很惊艳,实际做到非常难。毕竟叛军人数众多,囤积粮草更足以支撑数年。那般大动作,年羹尧怎么可能不知道?

  不过,为了体现邬思道料事如神,简直是诸葛在世的人设,年羹尧只能变得呆傻。其他诸多人也同样,没有邬思道时都十分厉害,一遇上邬思道都成了傻瓜。

4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桥段而已。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另外邬思道只是山西巡抚田文镜的幕宾。别说年羹尧,甚至连雍正都没有见过邬思道。


那么回到影视剧,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帮助田文镜押运粮草远赴西北年羹尧军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粮草数量不足,没人敢去。但个人认为,这一方面是邬思道的一种脱身之计。另一方面也是他心系黎民,最后帮助雍正皇帝一个平定西北叛乱的忙。至于雍正皇帝是否知道计策出自邬思道,个人是倾向于不知道。


首先是因为邬思道并非贪图功名之人,出谋划策是出于心系天下黎民。否则,在他辅佐胤禛登上皇位以后,是断不可能隐退的。既然连从龙之功都视如草芥,那平定西北的一个计策,又安能入的了邬思道的法眼?其次,以年羹尧贪功的习性,是断然不可能将此事的功劳归于邬思道的。这一点从《雍正王朝》后来的剧情中可以得到体现。


邬思道作为一个胸有大志,又深谋远虑的人。知道雍正皇帝是一个心系天下的皇帝,但同时他也清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在雍正登基以后,他主动要求半隐。既表明了自己没有野心,还能让皇帝随时监视自己。但是后来,在雍正皇帝的授意下,他先是帮助李卫,然后又帮助田文镜和年羹尧。最后,以一个小问题激怒田文镜,将自己赶出幕府。从此与雍正和朝廷再无瓜葛......真正展现了一代大儒功成身退的风范。

5

邬先生的现身帮年羹尧就是帮雍正!这下可以让多疑好猜忌的雍正彻底放心。邬要离开田文镜彻底摆脱雍正,既然要走,就应该做点什么!让皇帝放心,自己的小日子才会舒心!

6

我个人认为肯定是知道的。

7

你问这个问题看不出意义是什么,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

你要是纯粹想知道雍正皇帝是不是知道,那答案是肯定知道。为什么呢?

雍正放邬思道半隐,说是半隐,但雍正一直密切关注着他,可以说邬思道一举一动都在雍正眼皮子底下,无论邬思道做什么,雍正肯定是知道的。

这件事中,其实有几个点是值得品味的。首先,年真的找不到敌军主力吗?这件事真的得深深思考,按年的能力,对青海的了如指掌,把青海围住了,却说找不到主力。

如果说年清楚主力在哪儿,恐怕不准确,但是说年找不到敌军主力,有点难以解释。

邬思道的到来,只是点醒年大将军,目前局势已经拖不得了。至于年为什么要拖着,因为拖着的好处太多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