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先觉投降,是基于对整个战斗态势的失误,才投降的,其实第十军还有过万能作战的人员(投降后检点13000人),粮弹并非完全断绝,完全尚可坚守,因而是错误的。

当时,桂46军、粤62(66)军经浴血奋战,基本突破了日军的阻击,桂46军之新编19师的先头部队,甚至已和第十军的防守部队接上了头。没有立即进去与第十军换防,主要是等待补给的到来(要换防,粤桂两军需三个月以上的粮弹补给,尚需三、四天时间)。

第十军的投降,使桂粤两军白白付出了重大牺牲,把日军挡在四战区外的计划落空。其中桂新编19师伤亡7600余人(后因伤亡过大被蒋介石取消番号,余部并入170师),粤62(66)军伤亡也很大(后得被撒编的粤四军少数兵员补充),任阻击的中央74军伤亡也不少。

白崇禧得悉方先觉投降后,大骂了一顿,扬言要追究责任(含中央军(74军除外)不努力作战救援的责任)。

方先觉面对困境,产生误判而投降,但我还是认为不应该,作战,肯定要付出伤亡,以伤员无法救治而投降,肯定是不对的(后来事实证明,投降后,大多数重伤员还是被虐死)!如果这样可以的话,守长沙的粤第四军,面对八倍于己的日军围攻,又无援军,伤亡惨重被迫撒退,军长张德能为什么会被枪决,番号为什么会被取消?!

衡阳之战,是粤桂军与中央74军真心配合之战。主攻的桂46军突破日军的阵地防御困难,74军军长施中诚借重炮给46军,后干脆把重炮营划给46军指挥。与桂军有联系,也是施中诚在后来整编时被去74军军长的重要原因。

一个率军向鬼子投降的将领,绝对不是英雄!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衡阳,看看衡阳的市区究竟有多大。

衡阳是个小城市,从城市北边到南边只有大约4公里。

4公里,就是4000米。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4.3公里。也就是说,1个人只要1个小时,就可以步行横穿衡阳城。

然而,在这个弹丸之地,方先觉的第10军面对数倍的敌人,坚守整整48天。

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等于,每天日军前进只有几十米,比婴儿爬行还要慢。

方先觉只有1万多人,围攻的日军有五六万规模。

本来给他的命令是坚守一周到10天,结果守了1个多月时间。

到最后,衡阳城内补给全部断绝,士兵连饭都吃不上,弹药奇缺,方先觉亲自打电话挨个团部去要,才凑齐了几十个手榴弹。

医药也是奇缺,受伤的士兵只能用盐水洗伤口。

官兵牺牲数千人,还有数千人受伤,仅剩2000多人还能作战,基本拼光了。

另外,当时日军已经攻破衡阳城防,突入衡阳城内。

而衡阳城内非常小,长宽只有2公里。

这么小的城市,根本没有巷战的条件。当时如果强行作战,多则3天,少则1天,衡阳就会被占领,城内第10军官兵包括伤员,1个都别想活。

至于援军,面对外围阻击的10万日军,不要说救援,自身都难保。

46军为了救援第10军,是冒着巨大危险,拉成一字长蛇阵,冲到衡阳城下,伤亡非常大,团长一级军官都牺牲了。

当时46军的两侧都是日寇,自己也是危险无比,稍有不慎就会被歼灭。

如果日军使用部队攻击46军,该军会腹背受敌,退路会被截断,瞬间就伤亡惨重。

就算46军能够救出第10军的官兵(当然是不可能的),衡阳也必然沦陷。

而46军和第10军也会成为日军围歼的对象,根本就逃不掉。

衡阳会战之所以失败,在于日军兵力过于雄厚,国军总战力不是日军对手,无论如何也挡不住的。

而第10军能够在衡阳坚守48天之久,造成日军数万人的伤亡,已经就是奇迹了。

所以,第10军最后的投降是没有办法,不能让数千伤员白白牺牲。

那些说衡阳守军不该投降的人,如果穿越到当时炮火连天的衡阳城内,怕是分秒就被吓得屎尿气流。

3

说衡阳保卫战不艰苦,那纯粹是扯淡。至于方先觉投降该不该,事实上当时并不是方先觉能做主的。

衡阳保卫战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第10军以1.7万兵力面对9万日军的攻击,能坚守47天本身就是个奇迹。

此战第10军阵亡5000人,伤兵9000人,而日军伤亡高达3.9万人,可见战斗之惨烈,国军反击之顽强。

第10军坚守47天里,衡阳城里连河沟里的鱼都捞光了,最后士兵们连盐、、粮食、蔬菜都吃不上,说不艰苦只能说有些人用心险恶。

至于第10军后来投降,主要是不少将士对老蒋的失望和绝望所致,并不是方先觉所能控制的。

衡阳保卫战开战之处,老蒋的命令是坚守12天,全军将士都信心百倍,希望能再创长沙保卫战之奇功,当时士气不可谓不高。

天炉战法“炉膛”一直在烧,但援兵一直看不到。由于指挥混乱,援军不给力迟迟到不了位,而老蒋还时常以“援军遭遇非常之魔力”忽悠。

方先觉得不到准确的回复,就造成了军、师级将领屡屡失信于官兵,后来连最基本保障生存的空投也取消了,士兵们能不对老蒋绝望吗?

骚动在部队蔓延,军官也管控不了啦,最后第10军高层在商量是全部以身殉国,还是“曲线救国”时,3位师长两个主降一个弃权,所以方先觉不得不降。

搞笑的是,第10军投降后,老蒋觉得脸上无光,一边对“黄埔将领都壮烈殉国”大唱赞歌,一边对衡阳城大肆轰炸,妄图炸死第10军假戏真做。

第10军将士们更是怒不可遏,需要空中支援的时候飞机去哪了?需要空投物资的时候飞机又去哪了?

第10军“叛将”逃回重庆后,享受英雄般的待遇, 国民政府举办了大型的欢迎盛宴,老蒋等近百名高层出席作陪。

讽刺的是,汪伪政府的汉奸们也纷纷致电老蒋,要为自己“曲线救国”论功行赏。不过方先觉等人还是有自知之明,都夹着尾巴做人和低调,最后这场闹剧才慢慢落下了帷幕。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投降后,在常德会战、衡阳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中,给中国军民造成上百万人伤亡的战犯横山勇,在战后却没有收到审判。

原因是有国民党高层有人在保他,有人猜测是横山勇对衡阳受降守口如瓶,替老蒋留住了颜面,作为回报,战后他受到了“善待”。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4

说到衡阳保卫战,网上已有太多的内容。我认为,首先,第十军已超额完成作战任务,其次,部队无力突围,第三,军部未丢下部队自己跑,第四,外围部队也很艰苦,不是有决心就能打进来的,就像你说的,没有补几,进去了也是死,还不如在外面等。

我是衡阳人,衡阳是抗战纪念城,我们都非常敬佩方先觉,方将军是江苏人,我也认为他唯欠一死,否则他的历史地位会完全不一样;而第十军,被称为泰山军,在衡阳保卫战前,刚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伤亡人数超过了编制人数。对于这样的部队,我们应该有一个正面的评价。

最后,再告诉你一件事,衡阳是一座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城,但现在,城区内,却没有一座超过百年的建筑。

5

150名敢死队突围出去接应增援部队,结果没有等到,敢死队又重新杀回城内,150人只剩15人,150人的队伍都能杀个来回,增援部队进不来?我想方军长当时应该是哀莫大于心死吧,前面有篇评论说,第十军还不到弹尽粮绝,我想请你不懂就不要乱写,孤军奋战47天,敌军燃烧弹烧的衡阳只剩一片焦土,将士们靠着被火烧过的焦米度日,你说还不到弹尽粮绝?简直就是放屁

6

抗战期间,我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强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的尊严和国家的主权。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著名的军事将领方先觉,他因为“衡阳保卫战”而名垂青史,也因为“衡阳保卫战”而被人质疑。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方先觉,走近衡阳保卫战,还原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方先觉(1905年11月——1983年3月),字子珊,江苏萧县(今属安徽省萧县)人,著名的抗日将领,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等国内战争,抗战期间又参加了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型的军事行动。

到了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逆转。欧洲战场,盟军即将进行诺曼底登陆,从西线开辟“第二战场”,以东西对进夹击德国纳粹。而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已经将小日本打得接连败退,逐渐逼近了马里亚纳群岛,导致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岌岌可危。

日军统帅部担心东南亚通往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线不保,急需打通经由中国的陆上交通线,这已经成为他们所谓的“最后生命线”。而在这条最后生命线上,河南、湖南、江西和广西等省份的许多地区依然掌握在中国军队的手中。

为此,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向裕仁天皇奏请一份重大军事行动,希望彻底打通这“最后生命线”。通过御前会议的讨论,裕仁最终同意了此次作战行动,将其命名为“一号作战”。据《日本帝国战争史》记载:

所谓“一号作战”,是先行攻占平汉铁路南段线,进而打通湘桂和粤汉的铁路两线,保证东南亚和本土之间畅通的陆上交通。同时,借机摧毁美国在此区域的空军基地,防止B—29重型轰炸机对本土进行空袭。

作战命令下达后,日军一次集结了自侵华战争爆发以来最大的兵团,共计约四十万作战部队,合力攻击中国军队驻守的正面战场,是明治维新以来发起的最大规模主动攻势。对于此战,我国习惯称其为“豫湘桂战役”

1944年4月18日,日军开始从豫东向西南方直线推进,意欲贯通河南省。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抵抗,但郑州和洛阳还是相继失守,导致整个河南都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在攻占河南后,日军继续推进所谓的“一号作战”计划,对湘北地区发起了攻击。到了1944年6月18日,湖南省会长沙沦陷,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衡阳。

衡阳不仅是湖南的第二大城市,更是中国军队的航空、陆路、水路和铁路的枢纽,战略地位更甚于长沙。尤其,衡阳机场是整个粤汉线上最大的军用机场,还是美军第14航空队的主要军用基地,长期驻扎着两千多名美国空军和两百多架美军战机。

很久以来,衡阳已成为了小日本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因此,日军对于衡阳可谓志在必得,而且是不计损失和不惜代价。而对于国民政府而言,国家的土地将近一半已经沦丧,衡阳保卫战已经关系到了民族的存亡,否则真的“国将不国”。

早在1944年5月30日时,蒋某人就亲自电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电文如下:

第十军以第2师和暂54师固守衡阳,誓死守卫交通线。

在长沙会战期间,他又再次发出特别指示,要求第十军只负责固守衡阳,不得用于长沙会战的其它任何战役。可见,对于衡阳的战略性和重要性,蒋某人和国民政府是非常心知肚明的,长沙可失,衡阳不可失。受命以后,方先觉立下了遗嘱:

蕴华吾妻:此次我军奉命固守长沙,任务重大,关系抗战全局的成败,我决心以身殉国,设若战死,你和五子的生活,政府自有照料。希吾妻勿悲!夫子珊。

之所以选择第十军,是因为这是一支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和能征善战的王牌主力部队。军长方先觉更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深得老蒋器重和信任。而且,因为前三次长沙会战的卓越表现,第十军被授予了“泰山军”的称号。

战前,第十军下辖有第3师、第190师和预10师,加上临时配属的暂54师,总兵力约为一万七千人左右。而日军方面,横山勇率领的第68师团和第116师团负责正面强攻,另外还有第58师团、第13师团和第40师团负责外围狙援。

1944年6月23日,以方先觉下令炸毁湘江大桥为标志,轰动中外的“衡阳保卫战”就此拉开了序幕。日军先以常规方式发起进攻,用重炮和轰炸机向衡阳发起了攻势,之后开始进行步兵的冲锋,而第十军则沉着应战,虽然伤亡惨重但却没有丢失一寸阵地。

这样连续数日,日军依然毫无进展,攻势屡屡受挫。于是,小日本竟然对衡阳发起了毒气战,导致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反复易手,日军差点儿就攻入城内。

为了鼓舞战场士气,方先觉完全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选择将军部指挥所设在距离前线仅200米的位置,鼓励将士与衡阳城共存亡。恼羞成怒之下,日军再次出动轰炸机对整个衡阳进行地毯式的狂轰滥炸,城内已经完全陷于了火海之中。

入夜后,中国的部分援军冲破日本包围圈抵达衡阳城,与城内的守军合兵一处,迫使日军停止攻击而进行短暂的休整。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下达死命令要求第79军和第62军火速驰援衡阳,否则军法从事。

到7月20日时,两支中国援军已经先后抵达了衡阳郊外。但是,受困于日军的顽强阻击,他们却始终无法突破包围圈,导致衡阳城近在咫尺却无法救援。而衡阳城内的第十军已经陷入绝境,但方先觉依然抱定必死的决心坚守。

当衡阳久攻不下的消息传回到东京时,天皇裕仁下令痛斥第11军“作战无能”“愧对皇国”。横山勇为了避免剖腹谢罪,决心毕其功于一役,急调第58师团和第13师团这两个主力甲种师团也投入到进攻衡阳的战斗中。可是,日军依然未能有效突破第十军的防线,双方陷入了死战。

直到47天后,整整47天!第十军以残部连续抵挡了小日本四个师团的连番攻击,终于寡不敌众被日军第一次攻入了衡阳城内。此时,方先觉决定继续通过巷战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他哽咽着通过最后一部电台口述了最著名、最动容的诀别电文:

重庆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敌于今晨由北门突入,再已无兵可资阻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的天职,绝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 来生再见!

收到电文后,老蒋几度落泪。在当天的日记中,他这样写到:

悲痛之切,实为前所未有。

此时,衡阳城内的守军具备战斗力的已经所剩无几,仅受伤的士兵就有一万人左右。方先觉本想巷战不敌后自杀殉国,但想到自己的这一万伤兵,日后必定难逃一死,故而实在不忍心丢弃。经过万难的抉择后,他做出与日军进行谈判的决定,提出的条件如下:

一、保证所有中国军人的生命安全;

二、及时救治伤兵并埋葬阵亡官兵;

三、第十军保留自己的建制不打乱。

对于衡阳守军的顽强作战,日军表示了军人的敬意,最终接受了方先觉提出的投降条件。之后,中国军队撤出了衡阳城,这场保卫战宣告结束。

战后统计,在衡阳保卫战中国军队死伤达到一万五千多人,其中有七千四百人牺牲;而日军则伤亡共七万人,其中受伤三万多人,死亡三万多人。

衡阳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却成为了整个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毙敌人数最多、激战程度最惨的城市争夺战。就连一向藐视中国军队的小日本,也不得不在《简明日本战史》中承认:

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是“苦难的战役”。

对此,就连毛主席都在1944年8月12日的《解放日报》中发表了社论:

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

方先觉出城投降后,与第十军的高级将领们一同被日军拘押于一座天主教堂内。期间,日方屡屡劝说方先觉同意将第十军改建成“先和军”加入伪军序列。但是,方先觉却始终未曾答应,只是与日方虚与委蛇。

三个月后,方先觉趁着日军关押松懈之际,终于逃出来并抵达了国军第19师的驻地。之后,顺利抵达了陪都重庆,被老蒋授勋并任命为第36集团军中将副司令。

但是,方先觉投降日军一事却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就连老蒋都对他不再信任,更没有委以重任继续与日军交战。

1946年,随着内战的挑起,方先觉担任了整编第88师的师长,继续归属薛岳指挥。但是,因为长期遭到猜忌和排斥,方先觉并没有多少机会领兵作战,甚至还被借故撤职到军校继续学习深造,以后开始训练新兵。

1949年底,方先觉随同败军退往了台湾,继续遭到了不断的打压,最后只得无奈以陆军中将的身份退役。到了1983年3月3日,抗日名将方先觉在台北郁郁而终,终年78岁。

笔者个人认为,方先觉在孤立无援和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以孤军对抗日军数个师团长达47天的进攻,圆满完成了之前“守城一周”的任务,造成了日军数倍于己的伤亡。单凭这一点,他就无愧于抗日英雄的称呼,可惜在最后关头“未竞全功”,成为了一个“惟欠一死”的悲剧人物。@文史不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