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早年曾经侍奉过唐太宗,因此她的脑海里对“贞观之治”时的盛况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加上她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深厚的文史修养,对历代的兴亡得失有较深刻的理解与反思。因此,她取代李唐建立武周后,能够效仿李世民的施政风格,较完整地保持了“贞观之治” 所开创的局面,使盛唐的文明得以延续并继续走向繁荣发展。

武则天后来虽然篡唐为周,她虽做了皇帝,但心里并不踏实。她十分担忧朝臣不服,民心思唐。于是她攫拔重用了一批酷吏,用严刑峻法与特务手段来恫吓臣民 ;她还开了一个恶例:大开告密之门,重赏告密者,鼓励他们告发那些潜在的反对者。武则天用残酷手段诛杀了反对她擅权的侍郎上官仪;还利用酷吏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侯思止等人罗织罪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以及功臣勋戚;王皇后与萧淑妃也死于她手;到后来,权欲勃发的武则天竟连亲生儿子也不放过了。年仅24岁的太子李弘突然暴毙,传闻是被武后毒死的。章怀太子李贤被立为储君5年后,又被武后贬为庶人。她见三子李显人虽平庸,但老实听话,于是改立他为太子 。不久后又将之贬为庐陵王。她一共生了4个儿子,一死两废,幼子李旦早已吓破了胆,只能听任其摆布,哪里还敢表达一点不满。

后来,李显虽然成了唐睿宗,但不过一傀儡而已。

在唐高宗去世6年后,武则天废掉李显,自己正式登基称帝。是谓武周。

武则天以阴谋手段篡了李氏政权,但她又确实很有政治才能,不光老公李治比不上他,四个儿子更是差之远矣。不论先前她以皇后、太后的名义,还是后来以大周皇帝的身份治国理政,都能相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她发展生产,奖励农耕,表现得可圈可点,有胆有识。

客观的说,武则天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因此她被史家誉为能承上启下的“千古女帝”。

武则天手段霹雳,不光冷血铲除一切敢于反对自己的人, 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肯放过。但她又 很重视人才,她通过科举选拔了一批很有才干的官员。比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等人。而武则天最尊重最依赖之人,就属一代名相狄仁杰了。

狄仁杰不光断案如神,同时他也是一位青史留名的武周丞相。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赏识,后来曾两次任命他当宰相。狄仁杰能够被屡次提拔并重用,其实是一位名叫娄师德的老将军向武后举荐的。狄仁杰对此并不知情,反而有点瞧不上娄师德,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不通文墨的赳赳武夫。武则天察觉后,故意问狄仁杰:“你认为娄师德这个人才能如何” ?

狄仁杰答道:“娄师德是一位带兵之人,他能够保卫边疆的安宁,就已经很难得了。至于他有没有才干,我也不是很清楚”。

武则天再问:“你认为娄将军善不善于发现并推荐人才呢”?

狄仁杰:“我曾和他共过事,但并未听说过他有伯乐之能啊”。

武则天微笑道:“我之所以发现并了解您的才干,其实就是娄师德向我大力推荐的。仅凭这一点,他就称得上能慧眼识才啊”。

狄仁杰听后大惭,他喃喃自语道:“娄将军对我有如此恩德,我竟一无所知,真是惭愧啊”!

从此以后,狄仁杰也很注意观察并发现人才,并向武则天大力举荐。

某日,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一人。武后问:“此人有何才干” ?狄答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武问是谁?狄答此人乃荆州长史张柬之。他补充道:“此人虽然年龄大了点,但才能出众,是个当宰相的材料”。

过了几日,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又问起为国招贤纳士之事。狄仁杰答曰:“我上次向陛下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他呢” 。武后奇怪道:“我不是已经提拔他当洛州司马了吗”?狄仁杰道:“我向陛下举荐的张柬之,是个可做宰相的大才,堪称能吏的苏味道、李峤等人都比不上他,让他当司马是大材小用了”。

武则天听罢立马下旨将张柬之提为刑部侍郎。张柬之果然才华横溢,而且他不负众望,政绩出色,很快就被武则天任为宰相。

类似张柬之这样的英才,狄仁杰又陆续发现并举荐了数十人,其中的恒彦范、敬晖等人,后来均历练成唐代的名臣。因此,史家点赞狄仁杰道:“天下桃李,都出自狄公门下”!

狄仁杰常说:“我煞费苦心地举荐人才,都是为了国家,并不是为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

深谙权谋且雷厉风行的武则天,对狄仁杰却一直非常信赖并敬重。她尊称狄公为“国老”,从不直呼其名。狄仁杰入朝拜见时,武则天总是阻止他行三跪九磕之礼,她说:“每当看见狄公跪拜,我就感到很心痛 ”。

武则天特意免除狄仁杰值夜,并再三告诫他的僚属们:“除非特别紧急的军国大事,否则不必去麻烦他老人家”。

狄仁杰特别喜欢当面直谏,武则天即便心里有不同意见也往往依从他,从未当面驳斥。

狄仁杰年老力衰后,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武则天都没批准。他一直活了93岁高龄。他去世后,武则天哽咽着对左右说:“朕失肱骨矣 !从此再也见不到狄公了”。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插图为网图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狄仁杰是在武则天晚年时期,唯一可以和她交心的人。

武则天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即位时已经67岁),历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两任丈夫,在她的一手操作下,逐渐掌控朝政,最终建立了武周王朝,自立为帝。

武则天的一生,为了自己的权势之路,曾杀过不少人,据史料统计,仅武则天的至亲,就被其杀掉二十三人,而对于那些声讨她夺位的唐宗室成员,武则天更是毫不留情,足足杀掉了四十余人,而朝廷中反对他的大臣,也被武则天杀掉了近五十人。

这些还不包括受到牵连的人数以及这些人的同党等,可以说,武则天的权力之路,是拿着鲜血铺出来的,但凡对她有意见或者反对她的,统统全部永远的闭上了嘴。

而在武则天不断杀戮的同时,一代名相狄仁杰却能得以善终,不仅深得武则天的信任,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武则天的决策,不得不说,狄仁杰狄公乃奇人也!

这背后,正是狄仁杰懂得求同存异的为官大智慧。

武则天原本是一个商人的女儿,父亲武士彟在早年间,曾资助过唐高祖李渊起兵,因此在李渊登基称帝后,念武士彟有功,加封他为应国公,成为了大唐的开国功臣。

武士彟原本有个发妻,但因病去世,之后李渊经过劝说,并保媒拉线,将原隋朝皇室杨达的女儿许配给武士彟,这个杨氏,就是武则天的生母。

杨氏出身于皇家,因此极具才华,在她的培养下,武则天从小展现出不一般的气质,五岁能文,九岁能诗,十二岁就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在武则天十四岁时,已是唐太宗的李世民听闻其颇具才华,又生的貌美,就召她入宫,封其为五品才人,因其姓武,故赐号“武媚”。

本身抱着一展抱负的理想,但在武媚入宫后不久,李世民就对这个貌美的武才人失去了兴趣,毕竟皇帝的后宫,佳丽众多,有太多容貌姿色以及才能比武媚强的,皇帝作为喜新厌旧的一种生物,对她失去兴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甘心失宠的武媚,百思不得其解,如何才能永远留住皇帝善变的心?这是她当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也是历代后宫中,几乎所有妃子们的问题。

在她郁闷之际,一个同在后宫的贵妃,用一句话点醒了她,由此,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转变。

以才事君者久,以色事君者短!

正是因为这句话,武媚开始向武则天转变,她不再每日里想着如何去争得皇帝如蜻蜓点水般的宠幸,而是转向不断的求知之路,对皇宫内存的大量书籍,展开阅读钻研,也正因为如此,武则天才能在之后逐渐崭露头角,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因为她深刻明白,"色”是走不长远的。

而在饱读史书之后,更让武则天明白了要想获得更久,获得更自在,那么就要吧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这个权力,越大越好。

因此,她从一开始不愿意失宠,到后来不甘心老死在感业寺,她一直在为自己做着挣扎和努力,既是被动,也是主动,只是因为她知道如果不努力,失败的后果是什么。

而在回到宫中,成为李治的妃子,武则天想方设法除掉王皇后,自己上位,就是她扩张欲望的具体手段。

正因为武则天明白,将最大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靠谱的真理,所以在和李治并称“双圣”后,她并不满足。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因病驾崩,太子李显于灵前即位,是为唐中宗。李治在临死前,下了一道诏令,要求李显凡军国大事有疑难处,可听从天后(武则天)处置。

正是这一道诏令,让武则天找到理由将权力牢牢地抓在手中。

光宅元年 (公元684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唐睿宗)为皇帝。但没过多久,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又废睿宗,自己正式称帝。自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在通往最高权利的路上,武则天为了达到目的,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凡阻碍她的,全都被其无情的解决掉,儿子不听话,那就废掉,实在不行杀掉;把手伸的太长的李家宗室,直接对其清洗,可谓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对于私底下非议她得位不正,阴谋夺取李唐江山的人,武则天启用了酷吏制度,并大开告密揭发之门,利用检举揭发,诛杀了反对她擅权的侍郎上官仪;还大肆启用酷吏如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侯思止等人,让这些人罗织罪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以及功臣勋戚。

这个过程中,有不少被武则天冤杀的人,但对于武则天来说,并不重要,这些人不死,可能死的就是她,并且会死的更难看,因此,别人死总好过自己死。

在料理完一切后,武则天坐稳了皇位,大臣们战战兢兢,能够反对以及敢反对她的人,坟头草都一尺多高了,所以,这一刻,武则天才算是地位稳固。

稳固之后,武则天就要考虑如何要国泰民安了,更重要的是,要让民众顺服,这个时候,再用杀戮,显然已经不会达到效果了。

这个时候,武则天需要一个参谋,一个富有经验,并且有主见的参谋。

但满朝文武,大部分是对她顺从敷衍,因为他们生怕灾祸会降临到头上,而身边的亲人,如儿子女儿等,都渴望着让她早死,好让位给她们。

至于曾经旗鼓相当的政治对手,不是被整死了,就是老死了,朝野上下,也就只剩下狄仁杰一人,能与武则天棋逢对手了。

在我们很多人的概念中,同时又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认为狄仁杰是一个断案如神的大唐官员,但狄仁杰的能力,远不止此。

早在武则天大行酷吏制度时期,狄仁杰就曾被冤枉下狱,但他与其他拼命申辩的官员不同,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式,最终化险为夷。

对于来俊臣的诬告,狄仁杰知道和他硬刚是得不到好结果的,因此,在深思熟虑之后,狄仁杰将来俊臣诬告他的罪状全部承认,并在招认的基础上,换取来俊臣统一把自己的棉袍送回家的条件。

他将自己的冤屈,写在棉袍内侧,缝好之后,由狱卒送到自己儿子手中,在发现父亲的申辩之后,狄仁杰的儿子直接带着棉袍进宫求见武则天,将狄仁杰的所有冤屈进行上诉,最终,在引起武则天注意并插手的情况下,狄仁杰案件得以重新审理。

以退为进,不仅洗刷了自己的冤屈,使自己逃脱冤死的下场,还令同案的官员也免于一死,这就是狄仁杰的为官智慧。

而他和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和平相处,甚至颇得信任,是因为狄仁杰能与武则天交心。

在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后,武则天除了希望国泰民安之外,最迫在眉睫的一件事,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

江山是她从李家夺过来的,这一点无论如何粉饰,都无法掩盖,目前虽然自己稳居皇位,但有非分之想的人可相当不少。

同时,她将皇位传给谁,也是一个大问题,按情理来讲,她是武家的人,皇位传给武家是对的,但被废的李显以及李旦,也是自己的儿子,于情于理,也应该继承皇位。

同时,武则天担心的,还有自己的名声,生前之名自己可以控制,但死后如何,就要看继承人是谁了。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狄仁杰用了一番话,就解决了武则天的困扰。

在狄仁杰看来,如果立武家人为太子,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那么面临的问题就是,武承嗣会为自己的姑妈,也就是武则天建庙立传吗?答案是肯定不会。

那么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女儿,让她再当一个女皇如何呢?狄仁杰认为,传给女儿,那就相当于传给女婿,这样也就意味着,费劲千辛万苦得到的皇位,拱手让给了外人,这个结果,武则天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而最好的结果,也是最名正言顺的结果,就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首先他们是自己的骨血,其次他们是李家的人,由他们中的一位来继承皇位,天下人也都能接受。

狄仁杰正是用这种方法帮助武则天下定了决心,包括他后来推荐张柬之入朝为宰相,也是同样如此。

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相处,从不会在正面反驳或者对抗,而是以退为进,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坚持自己的立场。

更重要的是,狄仁杰的立场,并不是自私、为己的立场。

包括继承人问题,以及推荐张柬之入朝为宰相这件事情,狄仁杰所站的角度是为国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正因为武则天十分明白这一点,因此才会听取狄仁杰的意见。

若狄仁杰只是一个庸庸之辈,或者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官员,那么,依照武则天的法眼如炬,恐怕早早地就被踢出局了。

狄仁杰曾遭贬官,从宰相到一个县令,期间落差颇大,但他对于这样的遭遇并无怨言,让他去哪里当官,他就去,并且还把地方官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不去发表一些负面的、或者诋毁朝廷的言论。

这样的官员,试问哪个统治者不爱?

当然,以上只是狄仁杰个人的为官之道,或者说为官智慧,在朝中,有他这样的才能挥着才干的人,也并非仅他一人,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武则天的长期信任,并且在极为复杂的武周时期得以善终,最重要的是,他看透了问题的本质。

在武则天登基之初,反抗她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包括一帮文武群臣,以“有违祖制”等理由来进行所谓的“死谏”,声势十分浩大,甚至有起兵的可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帮人也对武则天的登基进行激烈的反抗,那就是李唐家族中的人。

无论是文官武将,亦或是李家人,他们抵制武则天当皇帝的理由各式各样,有“不合祖制”,有“窃取政权”,总而言之,每个人都能说出武则天不能当皇帝的理由。

理由花样百出,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武则天拉下台,至于拉下台后谁来做皇帝,暂时还没考虑。

但与这些人不同的是,狄仁杰对此保持沉默,他不发表任何支持或者反对的言论,即便是因为酷吏的诬陷,导致他被贬,依然是淡定从容,不为任何势力的拉拢而动。

狄仁杰正是有着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才让他从根本上,看透了这场权力争夺背后的关键点所在。

在他看来,依照当时武则天如日中天的势头,以及她所拥有的政治资本,朝臣们以及李家所谓的“对抗”,远不能将武则天拉下台。

更深处还有一点,即便是这些人成功了,期间所产生的斗争,足以让大唐的国力衰败。

对于狄仁杰而言,谁坐在皇位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上面的人,能让大唐的百姓富足,让大唐的官员劳有所得。

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人能够看透,而狄仁杰,则是少数人中的一位。

而武则天除了谋取皇位的过程和手段不为人所称道之外,在政治上的能力还算是得到认可的,她的追求,在前文也提到了,要国泰民安,无论是出于生前身后名也好,还是真正的想百姓安居立业也罢,总之,与狄仁杰的追求达成了一致。

狄仁杰深刻懂得求同存异的道理,并且能够在这种方略之下,为自己和百姓换来一个平稳的政治局面,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不做强者的拦路石,只做弱者的护身符,不与强者争锋,而只在她大权的刀柄处,进行控力。

此乃狄公也!

无论怎样,在双方达成默契,并且目标一致的前提之下,所带来的局面也是武则天所愿意看到的,狄仁杰以一己之力,将大唐重新拉回了正道,所以,他得以善终,不是意外,而是大智而良的必然结果。

总结:

武则天是一个权利欲极强的人,她所走过的权力之路,注定了她要有与普通的皇帝不一样的烦恼,归根结底,她所有的手段以及做法,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并且自由的活下去,而在她登上皇位后,却迎来的各种反对声音,这就让她不得不采取酷吏的措施来压制这些声音,而狄仁杰能够在复杂的朝堂局势中,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以及正确的态度,让他的目标和武则天的愿景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他是能够和武则天交心的人,所以,才会在武周朝,得以善终。

3

上面的回答都很对,但是还需略了一点,就是狄仁杰的厚黑学能力。


众所周知,狄仁杰是一位神探,大唐的命官,是一个“中国福尔摩斯”。但其实他的身份很复杂,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当过的官职之高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类似现在总理,至少是副总理的职务。他忠心辅佐唐朝和周朝两个不同的朝代,顺应时代的发展的同时,也力挽狂澜,将历史的轨道重回大唐,避免了朝纲混乱。

狄仁杰为人精明,能谋善断,深受武则天赏识,同时他还教过武则天怎样做事。《资治通鉴》记录过这样一件事,太学生王循之上表,请假回家;太后批准了他。狄仁杰说:“我听说作君主的只有生杀的大权不交给别人,其余的权力都归有关部门。所以左、右丞不办理徒刑以下的刑罚;左、右相只裁决流放以上的刑罚,因为地位逐渐尊贵的缘故。学生请假,是国子监丞、主薄管的事,如果天子为这种事发布敕令,则天下的事要发布多少敕令才能处理完!一定要不违反人们的意愿,请全面为他们建立制度就可以了。”太后认为这个意见好。


学生请求放假,武则天批准了,看似简单合理的一件小事,狄仁杰却展开了详细的领导力的论述,他的意识就是,该段论述,值得做领导的,和想做领导的深刻学习的。于是武则天觉得他说的对,对他就想对待老师一样。


这就衍生出狄仁杰受武则天尊重而不杀的原因。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有很多。例如,朱元璋几乎杀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却唯独让汤和活了下来。说实话,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寻个善终的,他是第一个。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实已是耳熟能祥,可汤和偏偏能在浩劫中安活下来,真可谓是个奇迹。



说起老汤,他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是老朱的“发小”。童年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朱元璋濠州投军时,汤和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可从那时候开始,老汤就对朱元璋必恭必敬,成为朱皇帝最早的铁杆亲信。

以汤和的履历和地位,在建国后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汤和的优点正是他这种“识时务”的判断力与处事方法。汤和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元朝灭亡后,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后来倭寇扰边,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沿海,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后毫不争功,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老资格的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的官位远不如许多功臣那样显赫,而他的结局无疑却是最好的,说起这位老好人的一生,真让人感叹吃亏就是福啊。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

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汤和传》曾记有一事:“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这件事,史家们似乎都是为了印衬汤和之过而写的。殊不知,此时的汤和,脑子清醒得很呢。当时,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郁闷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后说出了这一段怨言。以汤和之功大,何须主动表功之?我是怀疑的。其实,汤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一点小事,可以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仅仅是一点点功劳而已。

有一个傍证。似乎可以说明问题。常州民间,有个“人口团子”的传说。大抵与此事有关。当年,汤和镇守常州,其时朱元璋诛杀功臣,人心惶惶。大将汤和也感到自危。因此,汤和常常借酒自隐。他往往在酒后理政,错杀无辜。汤和的副将为避免错杀,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染上血色,每当汤和酒醉发怒要杀人时,便把假人头当堂一献。汤和醉眼惺忪,掀鬓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杀的人,也无事。因此,其副将暗暗传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几个假人头,以防被汤和错杀,保人口平安,因此称“人口团子”,并流传为过年的习俗之一。汤和之所为,想证明什么?无非是想说明,他是一个酒鬼,是一个糊涂之人耳。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不过,历史上的反例也是有的。韩信功高震主,自恃才高,要挟刘邦,情商极低,更是在朝廷上大摇大摆指手画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被刘邦以谋反处死。



说韩信功力不行,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1.韩信从登坛拜将,徙封楚王,再到淮阴侯,直至被杀于长乐宫钟室,前后历时十余年时间,在读者看来十余年时间是非常漫长,但是韩信从公元前二零六年登坛拜将到二零一年六年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外独自领兵与他国作战,不在刘邦周围,不知道刘邦驾驭群臣的能力;自己贬为淮阴侯之后虽居住在长安,但是仍然不受刘邦经常召见,始终未象萧何等人进入刘邦为首的中央决策层。2.不善交际,与刘邦周围的权臣贵戚不和(或者是交往不深),以至于自己危难时刻无人为自己在刘邦面前辩护;当刘邦吕后等汉王朝最高统治者欲擒诛韩信时,无论是韩信曾经的部下、还是当时并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二人都并未发一言相救。3.恃功恋权,要挟与刘邦;汉四年…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韩信受命平定齐国后,看见自己的部下(张耳、樊哙、夏侯婴等人)都封王封侯,而自己却挂着大将、相国的空衔,荫及自己子孙的封地(指爵位的封号,如王、公、侯等)却一寸没有,或许韩信借平定齐国后的时期,提醒刘邦应当对韩信裂图封国,但是此时却不是最佳时机,事与愿违,此事进一步让刘邦认为自己具有不臣之心了,也是刘邦、吕后诛灭韩信最主要的导火索。


所以,现在你知道狄仁杰为什么能活下来了吧。

4

武则天确实狠辣,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只要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有用或者成为了自己权力路上的绊脚石,她都不会心慈手软,更不用说李唐王室成员了。但并不是说武则天就是滥杀无辜之人,相反的,对于贤臣、能臣,只要不是和她作对,她是很爱惜人才的。而狄仁杰,人品、学识和才能都是武则天信得过的,所以武则天才亲切的称呼狄仁杰为国老。

但即便狄仁杰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他在官场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有一次,狄仁杰还差点被折磨致死。

我们知道,武则天在登基前后的十四年里,实行的是酷吏政治,那个时候流行告密,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到了酷吏手里都能脱层皮,甚至就被折磨死了。因为得到了武则天的默许,这些酷吏可以说是毫无人心,他们最开始主要针对的是反对武则天的李唐宗室或者官员,渐渐的就变了味,只要你得罪了酷吏,就会上黑名单,进而入狱被他们变着花样折腾,而且很可能会株连家族,所以当时的大臣们在上朝之前和家人告别的时候气氛都很沉重,谁也说不准这是不是最后一次相见。

很不幸的,狄仁杰也被来俊臣给盯上了。692年的正月,做了还不到半年宰相的狄仁杰就被来俊臣告发反叛,和狄仁杰一起被抓的还有任令晖、李游道、袁智宏、崔神基、卢献。当时的律法规定,如果一经审问就承认的话,很可能会减免死罪,而且家族也不一定会被牵连,这正是来俊臣的高明之处。

来俊臣审问狄仁杰的时候,狄仁杰当场认罪,说:“大周朝实行革命,万物惟新,我是大唐的旧臣,心甘情愿被诛杀,反叛是事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后,就把狄仁杰等人收监,等待来日宣判,而且不再那么防备他们了。另一个酷吏王德寿还趁机找到狄仁杰,想让狄仁杰诬陷杨执柔谋反来作为王德寿升迁的筹码,只是狄仁杰用头撞柱子鲜血淋漓来拒绝了王德寿,王德寿吓得不再为难狄仁杰。

之后狄仁杰从狱吏那里借来笔墨,把被子上的布撕下来一块,然后把自己的冤屈写下来,藏在了棉衣里。狄仁杰请求王德寿把不穿的棉衣送回狄家去,然后狄仁杰的儿子就得到了狄仁杰的书信,去见武则天。武则天觉得奇怪,就找来来俊臣问这是怎么回事,既然已经招了为何还要诉说冤屈,来俊臣自然不能实话实说,就说这些人在狱中刚被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他并没有用刑,是他们自己主动招的,武则天派人去狱中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来。

来俊臣又伪造了一份狄仁杰的谢死表呈给武则天。但武则天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审问狄仁杰,武则天就问狄仁杰为什么承认反叛,狄仁杰说:“如果我不承认自己反叛的话,很可能已经死在狱中了。”并表示自己并没有写过谢死表。武则天这才决定释放狄仁杰六人,但也只是免了死罪,贬官是必须的,狄仁杰就被贬为彭泽县令。一直到五年后,狄仁杰才再次拜相,也真正成为武则天身边不可或缺的肱骨之臣。

狄仁杰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场灾难,而同样拥护大唐、受到武则天信任的宰相李昭德的结局就没那么好了。在697年,也就是狄仁杰再次拜相的这一年,李昭德被来俊臣陷害入狱,六月被处死,当然,来俊臣在这一年也被杀了,酷吏政治正式结束。之后的武周王朝政治要清明很多,真正达到了君子满朝。

而狄仁杰更是武则天最信任和敬重的宰相,年近七十的狄仁杰受到了来自武则天的绝无仅有的宠信。700年,狄仁杰去世的时候,武则天相当悲痛。

狄仁杰能够得到善终,与其说是武则天善待他,不如说狄仁杰懂得自保,并且愿意自保,不做无谓的牺牲。

5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这样的一代女皇,肯定有她传奇的故事,来和有书君一道聊聊武则天那么强的政治手腕为什么还能让狄仁杰得以善终呢?


一、武则天的帝王之术是如何修来的?


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每一本书都是一部历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伟人,唱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历史好戏。但是在历史中,即使是相隔几百年的人,也依旧会有不为人知的关系。


有人说武则天和诸葛亮是亲戚,不知道你信不信?诸葛亮在三国时期以一己之力帮助刘备在乱世取得了一席天地。两个人之间足足差了近千年,要说这两人有什么关系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过有人却爆出西安某个地区古代墓葬群。在这座墓葬中,还保留了一方墓志,而上面的字迹证实这座墓葬的主人是唐代的诸葛芬。而据史料记载,诸葛芬嫁给了武则天的三伯武士逸,武则天把她叫做婶婶。


就算是亲戚吧,不过都相隔千年,难不成武则天还能有诸葛亮的秘籍?肯定不是,武则天能当皇帝是让那个特定的年代给逼出来的,我们从电视剧中不难知道,武则天历经了很多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才登上了统治的最高领奖台。



二、武则天为什么要杀她的亲人?


“虎毒不食子”而作为皇帝的武则天为什么要把儿女杀掉呢?就拿李贤来说吧,李贤在武则天4个儿子中是比较出色的一位,文武双全。武则天做皇后时几乎独揽朝政,很多大臣出于儒家“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思想都反对她,于是他们就聚集在太子李贤身边,渐渐形成一个反对武则天的政治势力,为武则天所不容。而李贤听信谣言,认为武则天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于是母子反目,武则天先下手为强废掉了李贤。


李贤是武则天亲生的儿子,她当然是爱儿子的,否则不会培养他又让他做太子。最是无情帝王家,如果不是为了权利,谁又会对自己的孩子下手呢?可是话说来了,如果武则天没有这个狠心的话,估计也做不了皇帝吧?


三、狄仁杰有什么过人之处?


想必各位“狄粉(狄仁杰的粉丝)”都看过《通天帝国》和《狄仁杰》1、2、3这些电视剧,是不是觉得狄仁杰很玄乎?尤其是在断案这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


当年时任宰相的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告谋反,逮捕入狱。狱中的狄仁杰深知这是来俊臣故意陷害他的。因为狄仁杰身在朝中的时候,就知道来俊臣等酷吏的残忍手段。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承认“欲加之罪”,等待自己的结果有且只有一个就是被酷刑致死。



所以他一开始就选择了承认“欲加之罪”,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说。最后想了办法让武则天免他无罪。


还有一个就是就是狄仁杰的识人能力,宰辅张柬之就是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的,还有很多的人才为大周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狄仁杰不是一般的聪明,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改变武则天当皇帝的想法,所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江山社稷做出点贡献。


四、武则天与狄仁杰之间的关系?


武则天惜才。也需要人才。


在狄仁杰被诬陷之前,就已被武则天提拔到宰相的位置,说明武则天还是很欣赏狄仁杰的。


武则天最怕的就是唐旧臣不服自己而谋反,而狄仁杰“谢罪表”中恰恰承认的是“谋反”之罪。可是当她看到狄仁杰的“谢罪表”,似乎表现的很冷静,并亲自提审狄仁杰,查明真相,这进一步说明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重视。


而狄仁杰在 “留任察看”期间也没有闲着,掌握和破获了一系列的大案和要案,深的武则天的赏识,所以我们看武则天对狄仁杰的称呼从来都是“国老”相称,并且免去了一些常人的君臣之礼。可见狄仁杰在武则天心目中的位置之重要。



李唐的人处处都想要她的天下,也只有狄国老是实心实意的在帮她。 你说一个是抢她的,一个是帮她的,她该怎么选择呢?一般人都知道的答案,何况是一代女皇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6


因为狄仁杰是大唐几朝元老,他才华出众,足智多谋,而且铁面无私,一心为大唐服务,从不贪脏柱法,徇私舞弊,断案如神,本着"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观念,帮武则天治理国家,是一代贤明而且很有影响力,得到万民拥戴的大唐一代良相。

武则天虽然说有时心里痛恨狄仁杰,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为官公正清廉,大公无私,一切为了维护大唐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福旨出发,给武则天雄霸天下,打下了殷实的政治基础,武则天虽然说为人凶残,政权稳固,但她仍然少不了狄人杰国老的帮助。所以后来许多次大唐旧臣起兵造反武则天,每次都是狄仁杰出面帮武则天,给平息了一次次叛乱,使大唐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所以,北斗七星认为,狄仁杰的存在与善终,只是武则天的一道"护身符”而已。

7

大家有没有想过,武则天登基以后,最害怕的什么?

以她的权利和政治手腕,活着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威胁到自己了,谁不服气,谁想造反,直接杀!

但是,死了之后呢?武则天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她最害怕的是死了之后的事情,因为自己已经无法控制了。对于武则天来说,登基称帝就是废了李唐皇族,天下有多少人心里不服气她是知道的。人家现在不敢说,不敢闹,以后呢?

武则天登基的时候已经67岁了,这个年龄,在那个时候算是快活到头了。武则天更多的要考虑,是怎么让自己死后保持尊严,不受侮辱,不受责骂。

那有什么办法呢?武则天肯定夜夜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她面临的选择不多,第一就是找个好的继承人,不给自己找麻烦。

关于这个问题,武则天也犹豫过,思考过。但是宰相李昭德和狄仁杰都对武则天说过,如果把皇位传给武家,那只是你的侄子,以后会给姑母立庙祭祀吗?如果皇位还给李家,自己就可以享受儿孙的祭祀了!

这是说到了武则天的痛点上了,生前无所谓,就怕死后出事。



那这个问题和狄仁杰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不得不佩服武则天的长远眼光了!狄仁杰是什么样的人?从他初入仕途就显示了强大的工作能力,一年判了涉及一万七千人的积压案件,没有一个人伸冤。

后来狄仁杰在地方的工作非常出色,不仅老百姓赞扬,朝中的大臣也很佩服他。

大家知道,酷吏来俊臣曾经污蔑过狄仁杰,武承嗣也想要干掉狄仁杰,但是,武则天没有杀他,而是只把他贬到彭泽当县令。

为什么?武则天要保住狄仁杰,因为她明白:狄仁杰不仅现在是个名臣、受敬重的人,以后也会名扬千古。保住狄仁杰,就是自己任用贤良、政治清明的最好证明。

所以,契丹作乱,狄仁杰立马就被调了回来,第二年再次成为宰相。狄仁杰晚年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还被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

在武则天眼中,狄仁杰不仅当时是个人才,如果让他善终,会成为自己死后的一张好牌!后世人可以看一看:我能任用这么贤能的人,你们还骂我么?

当然,武则天也不是滥杀无辜的人,她并没有杀狄仁杰的理由。狄仁杰老老实实的干工作,虽然喜欢提一点意见,但是很忠诚。

只要没有谋反之心,那就没必要杀了。

武则天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狄仁杰在生前死后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为什么不让他善终呢?

8

武则天是女皇,不是屠夫。她杀伐决断,以致于连亲人都不放过,可这并不说明她天生就是残忍好杀之人。她杀人并不是无缘无故,她杀人或是用人秉承的是一切以政治利益优先,一切以稳固自己的权力为准。武则天能杀人是毋庸置疑的,这点甚至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已表露出征召——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宫中几乎无人能驾驭,然而当时还是宫女的武则天竟对李世民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据林语堂在《武则天正传》中的统计:武则天一生共杀害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需要指出的是:武则天杀害自己亲人的事迹有一部分可能是真实的,也有一部分其实是出自于有意的抹黑。就拿武则天掐死自己女儿后嫁祸给王皇后一事来说:这种宫闱秘事外人如何得知?然而这个故事居然就堂而皇之地被记录下来且记录得绘声绘色,放佛写史之人身临其境似的。更离奇的是骆宾王的《讨武檄文》中提到了武则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的罪行,却没提到武则天杀死自己女儿构陷皇后之事,如果武则天掐死自己女儿后嫁祸给王皇后一事在当时就已存在这种说法,哪怕只是一点风言风语,那么骆宾王会放过这个抨击武则天的机会吗?事实上武则天也是人,她也爱自己的亲人,不过她更爱权力,所以如果谁挡了她的道,那么即使是她的亲人也难逃厄运。当然话说回来就是如果她要没这个狠劲儿也成不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我们先看看武则天都杀害了自己哪些亲人?首先是姐姐韩国夫人武顺和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贺兰氏,杀她们的原因是因为她们和唐高宗李治存在暧昧关系,这就对武则天的地位构成一定威胁,所以这并不能证明武则天是天生残暴好杀,只因为韩国夫人母女对她构成了威胁,只能证明在权力面前亲情的薄弱。试想换成另一个人也许会做出和武则天一样的选择,别忘了一代圣君李世民为了权力也干出了杀兄逼父之事。武则天的亲哥哥武元爽被她流放至振州而死,而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则被诛杀,这是因为当初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死后这哥仨失礼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所以也算是事出有因。武则天和李治的长子李弘于二十三岁的年纪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这事究竟是不是武则天所为至今仍有争议。如果我们假设李弘之死确系武则天所为,那么很有可能与李弘为王皇后、萧淑妃的女儿求情以及主张限制母后武则天的权力有关。武则天与李治的次子李贤据说其实系韩国夫人武顺所生,如果此说属实,那么武则天清除李贤的行为无疑是在斩草除根;如果李贤确系武则天亲生,那么武则天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因为李贤对她的权力构成了威胁。由此可见武则天杀人绝不是因为她喜欢杀人,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图谋的。那么我们由此大致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狄仁杰之所以能在武则天时代得以善终源于他没对武则天的权力构成威胁,所以杀之无益。事实上狄仁杰不仅是杀之无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杀之有害。

武则天杀人的手段是酷烈的,然而与此同时她的驭人之术也是高超的,否则一个只会杀人而不会用人的人只可能成为屠夫,而不可能成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一个能慧眼识人的人——当她听到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时不仅没生气,反而叹息道:“有如此之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狄仁杰恰恰是一位真人杰,事实上狄仁杰是比骆宾王更出色的人杰——骆宾王固然才华横溢,可更多的是文学才华,而狄仁杰却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突出才干。既然武则天面对一个文采横溢的骆宾王都有爱才惜才之心,更何况是面对狄仁杰这种综合型的能臣干吏呢?说狄仁杰是真人杰并不为过,事实上他的才干在很早就已表现出来: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狄仁杰出生在太原狄氏家族。据说孩童时代的狄仁杰就表现得卓尔不群:有一次狄仁杰正在读书,有一门人被害。负责查案的县吏诘问周围的人,众人都纷纷回答县吏的质询,唯独狄仁杰坐着一动不动,继续读书。县吏责问他为何不回答质询,他回答说:“书卷之中历代圣贤们都在,我和他们交谈,尚且时间不充裕,哪有闲暇时间来和你们这些俗吏说话!你们凭什么责备我!”成年后的狄仁杰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被授予汴州判佐一职。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爱惜其才,因此向朝廷举荐其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在他任职大理寺寺丞的一年内判决了前任积压的大量案件,这些案件一共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这也是他被誉为神探的原因。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随唐高宗李治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因在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而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地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当时御史郭翰巡察陇右,所过之处不断弹劾举荐地方官吏,当他抵达宁州时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对狄仁杰的称颂,于是向朝廷上书举荐,狄仁杰因此被征拜为冬官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垂拱四年(688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恰逢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为反抗武则天擅政而起兵讨伐。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叛乱,但却纵容部将大肆勒索,狄仁杰当面斥责张光辅称其罪甚于李贞。受李贞叛乱事件牵连而要被处死者有六七百人,被罚为奴隶的高达五千人。狄仁杰密表上奏请求武则天对无辜牵连者予以宽贷,最终武则天听从狄仁杰的劝谏特下敕书赦免这些囚犯的死罪,然而狄仁杰自己却不怀恨在心的张光辅以出言不逊侮辱宰相为由弹劾,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史上的一代女皇。次年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狄仁杰入朝后武则天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武则天不由大为叹服。然而即使是有如狄仁杰这样的聪明才智之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政治漩涡之中并曾一度险些丧命。

武则天尽管重用提拔狄仁杰,但与此同时武则天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重用了来俊臣、周兴等一帮酷吏,这些酷吏大多出身于市井地痞,他们往往通过罗织罪名诬陷他人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上位,这时的狄仁杰也没能逃脱酷吏陷害的命运:长寿元年(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被下狱后在第一时间认了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见自己还没用刑狄仁杰就如此“配合”地认了罪,于是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时来俊臣又通过判官王德寿带话给狄仁杰:“如果你愿意举报杨执柔也参与了谋反,就算是戴罪立功了,可以免除你的死刑。”狄仁杰说:“我和他基本没有什么来往,如何把他牵连进来呢?”王德寿曰:“他以前曾在你手下任职,凭这就可以把他牵连进此案。”狄仁杰仰天长叹说:“皇天后土神灵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这种不仁不义的无耻之事呢!”说完后他就一头狠狠撞在柱子上,顿时鲜血满面,吓得王德寿赶紧谢罪,不敢再提及此事。狄仁杰承认谋反罪名后来俊臣就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狄仁杰趁机恳求狱卒给他笔砚,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在上面书写自己的冤情。写好后就将帛书塞进棉衣,然后对王德寿说:“天气热了,请将这件棉衣给我的家人,让他们把里面的棉撤去,浆洗后给我送回来,还可以当单衣穿。”王德寿不疑有他,于是就将棉衣送到了狄府。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将棉衣拆开后发现了藏在里面的帛书,于是手持帛书去向武则天诉冤。武则天看完帛书后召来俊臣前来质问。来俊臣辩称:“臣并未对狄仁杰等人用刑,如何能说是屈打成招而判罪呢?”半信半疑的武则天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狱中查看。来俊臣先给狄仁杰等人穿戴齐整,然后让周綝入内查看。周綝惧怕来俊臣,只是唯唯诺诺,甚至都没有看狄仁杰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则天复命。来俊臣还让手下以狄仁杰的名义写了一份《谢死表》,表示认罪伏法毫无怨言。周綝随即带着来俊臣等人伪造的《谢死表》呈给武则天。尽管如此武则天并未打消怀疑,于是她单独召见了狄仁杰,亲口询问他:“你为什么要亲口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还写谢死表呢?”狄仁杰回答称并未写过。武则天便让人拿出署有狄仁杰名字的《谢死表》,这一对质方知《谢死表》是伪造的。真相大白后武则天赦免了狄仁杰的死罪,但仍将其贬官为彭泽县令。此后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

从狄仁杰的脱险经历来的看:他并不是一个一根筋的人,在波谲云诡的政坛之上他是懂得如何迂回变通的。当对手势大时他并不会与之硬碰硬,然而这并不是因为软弱,因为狄仁杰同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要他诬告别人是不行的。尽管狄仁杰心向李唐,但他明确意识到要阻止武则天当皇帝是不可能的,于是狄仁杰主动支持武则天登基为帝。李氏皇族有人起兵反抗武则天,狄仁杰也建议武则天派兵镇压。狄仁杰一生都主张还位于李唐宗室,但在他看来:这应当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也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武则天会老,而她老了之后就不能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那时机会就来了。狄仁杰基于这样的理念承认武则天称帝的既成事实,反对以武力改变这一既成事实,尽力在武则天在位时期安定江山社稷。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起兵作乱的契丹首领孙万荣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狄仁杰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魏州刺史。孙万荣听说狄仁杰被起复后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为狄仁杰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特意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负责征讨突厥事宜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军闻之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上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武则天批准了他的上奏。武则天在位时期狄仁杰一直忠于武则天,但他始终没放弃自己兴复李唐的理念,这点他甚至敢于当着武则天的面公开承认,他所做的一切不单纯只是服务于武则天的,更多的是为了安定社稷民生。

狄仁杰的政治立场一直是主张兴复唐室的,可他从不主张以武力推翻武周政权。面对武则天称帝的既成事实他无力改变,也不打算强行改变,而是选择作为武则天的臣子尽力辅佐朝政以免政局动荡天下不安。尽管如此狄仁杰一直在为恢复唐室做着各种工作:武则天曾让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举荐了荆州长史张柬之并称其有宰相之才。武则天遂提拔张柬之为洛州司马。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却说:“我此前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道:“我已经给他升了官了。”狄仁杰道:“我所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武则天于是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为宰相。举荐过了宰相后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一位尚书郎,结果狄仁杰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武则天吃惊地问道:“阁老举荐自己的儿子就不怕别人说闲话?”狄仁杰回答说:“陛下让我举荐的是人才,没问我的儿子是谁。”狄仁杰举荐狄光嗣绝不是任人唯亲,因为他不仅举荐了自己的儿子——当初狄仁杰被贬官时途经汴州,在这里狄仁杰因患病而滞留,当地县令霍献可却勒令他当日离境。狄仁杰被贬官后已升任御史的霍献可又极力请求诛杀狄仁杰,然而狄仁杰重新复任宰相后却举荐霍献可为御史中丞。武则天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在儿子李显和侄子武三思之间犹豫不决。后来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中一只大鹦鹉的两翼全部折断。狄仁杰道:“武是陛下的姓氏,两翼是指二子。陛下现在只有庐陵王、相王二子,只要起复二子,两翼便能振作。”解完梦的狄仁杰又说道:“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先帝将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移交给外姓吗?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对此很不高兴道:“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预。”狄仁杰却说:“王者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犹如一个整体,况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狄仁杰任相期间先后举荐过荆州长史张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位日后的名臣,时人有言:“天下贤才尽出狄国老门下。”对此狄仁杰的回复是:“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武则天对狄仁杰极为敬重——特意免去他的跪拜之礼说“每当看到您跪拜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久视元年(700年)九月七十一岁的狄仁杰病逝,武则天特意为此废朝三日并痛哭流涕道:“朝堂空矣!”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由狄仁杰推荐的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李显,由此完成了狄仁杰生前兴复唐室的理想。重登帝位的李显追赠狄仁杰为司空。景龙四年(710年)唐睿宗继位后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天宝六载(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

9

武则天不放过亲人,是因为那些人要挑战武则天的权威,要夺去她的皇位。是因为那些人不听武则天的话。

不过,狄仁杰也并不事事奉迎武则天,他很多时候都在反对武则天的决定。

(狄仁杰)

比如,武则天崇佛,想去参观埋葬佛舍利。崇佛其实是武则天的一种私人爱好,但是狄仁杰反对她的私人爱好,跪在她的马前不上她去。武则天结果同意不去。但她又说,我不是放弃我这种爱好,而是“以成吾直臣之气”,也就是说,为了让你狄仁杰有一个直臣的好名声才不去的。

比如,武则天宠爱面首张昌宗,有一天,狄仁杰去见武则天,看见武则天正和张昌宗下棋,当时,武则天把一件外国进奉的价值连城的衣服皮袍穿在身上。狄仁杰对张昌宗说,我和你比赛一次,三局两胜,如果我输了,我把身上的紫袍给你;如果我赢了,那就把你那件皮袍给我。武则天说,你知道人家那件皮袍值多少钱吗?狄仁杰说,我这身紫袍,是大臣见天子时穿的,高贵无比;他那件皮袍,是靠宠幸得到的赏赐,他如何能与我比。这话说得张昌宗惭愧不已,结果心慌,下败了。狄仁杰得到皮袍后,拿回去,让一件仆人穿在身上。

再比如,武则天要立自己的侄儿为太子,狄仁杰却多次劝谏武则天立李显或者李旦为太子。这件事让武则天很不高兴。但是狄仁杰却反复多次地说,最后终于让武则天回心转意。但是武则天又不服气,像耍小孩子脾气一样,让人把李显偷偷接回来,藏在家里。狄仁杰去见武则天,又提到立太子的问题,狄仁杰再次滔滔不绝陈述,痛哭流涕。武则天让人把李显喊出来说,别哭了,你要的太子我给你叫回来了。然后狄仁杰说,怎么能这样叫回来呢?得大张旗鼓迎回来,让天下人知道啊。于是武则天听狄仁杰的话,重来了一次。

(武则天)

这三个事例说明,狄仁杰分别触动了武则天三个最重要的东西:她的江山、她的男人、她的爱好。但是武则天却依然对狄仁杰非常相信,可以称得上是他最信任的大臣。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她对狄仁杰信任的程度。她多次要求狄仁杰帮她推荐人才,尤其是宰相。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天把张柬之升了官。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狄仁杰说,我给你推荐的张柬之你还没用呢。武则天说,怎么没用,我不是升了他的官吗?狄仁杰说,我推荐他是当宰相,你没让他当宰相啊。武则天于是让张柬之当宰相。

要知道,张柬之是最后把武则天赶下台来的那个人。武则天之所以用他当宰相,显然正是绝对相信狄仁杰。否则的话,或者说她了解了张柬之的话,是怎么也不会用他的。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那么信任狄仁杰呢?我觉得狄仁杰身上体现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真。而武则天所说的“直臣”,也就是率真的意思。

武则天当皇帝后,讨厌那些反对她的人,但更怕那些对她阳奉阴违的人,因为这些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她赶下台了。而狄仁杰非常真,有什么就说什么。狄仁杰被诬告说他想“尊唐”造反。来俊臣审判他,他立刻就承认自己是“尊唐”造反,接着,利用来俊臣管理松散的机会,悄悄给武则天写信。武则天知道后,问他,既然冤枉,为何要承认?狄仁杰说,我要不承认,就被来俊臣折磨死了。看看,他多么真!

(张柬之)

狄仁杰当宰相的时候,有一天,武则天对他说,很多人在我面前说你的不是呢,你想不想知道这些说你的人的名字。狄仁杰说,如果陛下你信任我,他们再怎么说也没用,我没有必要知道。如果你不信任我,我知道他们的名字也没有意义。狄仁杰就这样把自己和盘托出,让武则天不得不相信他的真诚。

狄仁杰很瞧不起小心谨慎的娄师德,觉得他没有本事,多次在武则天面前弹劾他。最后把他弹劾下去了。弹劾下去后,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知道是谁推荐你当宰相的吗?然后武则天拿出推荐信给狄仁杰看,上面赫然就是娄师德。狄仁杰非常惭愧,觉得自己品德上不如娄师德。这件事说明什么呢?说明狄仁杰不结党营私,说明他不装模作样。

就是他极力让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其实也是他真实的表现。因为他是真诚地为李唐江山,同时也是武则天的江山着想,觉得只有这样,才对整个国家大局,包括武则天有好处。

正因为狄仁杰有这个优点,武则天才会非常喜欢他。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10

提起武则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暴虐可怖的女皇帝形象,事实上,在武则天上位的路上和上位之后,武则天的确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杀戮,甚至包括她的亲人。

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女儿安定思公主,并嫁祸给王皇后,这让李治生出废掉皇后的打算。

史料记载“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

武则天的哥哥武元庆、武元爽,由于早先对待武则天生母杨氏较为刻薄,武则天发迹后伺机报复,先后将两人贬黜、发配,死得也是不明不白。武则天的外甥女贺兰氏,也就是魏国夫人,相貌十分出众,被李治宠爱,武则天担心其影响到自己的仕途,随即将其毒杀。

外甥贺兰敏之本是武则天重点培养对象,但是这位很不争气,除了各种私通,没有干一件正经事,最后被武则天赐死。

要说什么兄弟、外甥,毕竟关系稍远,但武则天的两个儿子的死,同样跟其脱不了干系。李弘、李贤都是能力出众、才华横溢的好青年,但他们没有看明白武则天的本意,阻碍了武则天的上位之路,李弘被毒杀,李贤被逼自尽。

作为一个女人,要想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立足本就是十分困难,更别说要当什么女皇帝,所以武则天为了稳固她的政权,任用酷吏进行了大清洗,但凡有不服者,皆成为刀下之鬼。

然而,在武则天身边仍有很多名臣,比如魏元忠、狄仁杰、娄师德等等,那么为何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却让狄仁杰得以善终呢?

一、狄仁杰城府极深,善于变通

能在武周一朝混得风生水起的,没有一个简单角色,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狄仁杰。天授二年,狄仁杰官拜凤阁鸾台平章事,实际上就是宰相。

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道:“你在汝南做官期间,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他是谁吗?”狄仁杰谢过武则天的好意,回道:“如果陛下认为臣有错,臣一定改正,如果陛下认为臣没有错,那么就是臣的幸运,至于诋毁的我的人,臣也不愿意知道!”

一方面,武则天的确很欣赏狄仁杰,在诸多方面都有所照顾,另一方面,武则天也在试探狄仁杰,毕竟狄仁杰已经身为帝国的宰相,如果其稍有异心,国家社稷或将处于危险之中。狄仁杰一身正气,回答得滴水不漏。

要想有所作为,要想实现抱负,单凭一腔勇武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谋略和智慧,而这方面恰巧也是狄仁杰所擅长的。很多情况下,他都成功规避风险,保住自身安危。

武则天在位期间,最知名的酷吏就是来俊臣,来俊臣办案从不在乎对方的身份,上至宰相下至小吏,皆在他的诬陷范围内,一旦被其惦记上,几乎是必死无疑。

一次,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犯了谋反罪,将其逮捕入狱,来俊臣的严刑拷打是出了名的狠辣,很少有人能够承受,于是大多数人被屈打成招。狄仁杰呢?是坚贞不屈,还是委曲求全?

面对酷刑的威胁,狄仁杰是这么说的“周朝革命,而我是唐臣,谋反是事实!”不论结果如何,狄仁杰真的承认了谋反。在狄仁杰看来,这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他死不松口,必定会被打死,人都死了,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就算最后沉冤昭雪还有什么意义?

狄仁杰用暂时的妥协稳住了来俊臣,并随后将自己被诬陷的原委写下来,藏在衣服中,想方设法将书信带给了家人。儿子狄光远收到信,赶忙上奏给武则天,武则天得知消息,才赦免了狄仁杰的死罪。

如果想成就大业,做事就要学会变通,即便武则天有英明神武的时候,但她也因滥杀无辜被人诟病,所以将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不靠谱的。如果不是狄仁杰有着超乎旁人的智慧,他可能早就死在黑牢里,一代名相的辉煌也将戛然而止。

二、武则天并非嗜杀的恶魔

在武则天掌权初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镇压,这是新君上任都要做的事,一朝君主一朝臣,也无可厚非。而随着酷吏的诬陷范围越来越大,甚至包括太平公主,并搞到了李显、李旦的头上,武则天看出酷吏制度的不可控,也看到满朝的怨气,于是武则天下令,将来俊臣斩杀。

来俊臣的死也宣告了酷吏时代的结束。武则天意识到,只依靠酷吏政治,无法实现长治久安,要想获得永恒的权力,还需要治世能臣,比如狄仁杰、娄师德等人,在狄仁杰等人的带领下,武周一朝才算是从新走上正轨。

史料记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

为了国家繁荣,武则天还曾大肆招募人才,并且由武则天本人亲自选拔。之所以武则天能成就帝业,跟她的知人善任也有很大关系,很多天赋异禀,但出身普通的人,同样得到了为官的机会,也为国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狄仁杰能力出众,政绩斐然

在狄仁杰做大理丞的时候,仅用一年时间,就判完了一万七千人的案件,要说狄仁杰是神探,并不过誉。

史料记载“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狄仁杰出巡岐州时,有逃亡的士兵,他们到处抢掠百姓财物,搞得人心恍惚、鸡飞狗跳,百姓苦不堪言。官府进行了抓捕,但并没有太大效用。狄仁杰的做法,并非打压,而是对外说明了自首的好待遇。

其次,但凡被抓的乱兵,狄仁杰也会将其释放,很快这些乱兵都知道了狄大人的宽宏大量,随即都来投降自首。抓捕可以直接制止犯罪,但要想完全解决,并非易事,而狄仁杰用他的宽容感动了乱兵,从而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很显然,狄仁杰是位治世能臣,他的履历表无可挑剔,甚至为了李唐江山,狄仁杰还敢以身犯险,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最后,狄仁杰用断臂鹦鹉的人设,说服了武则天,李显这才被立为太子,换言之,武则天将权力交还李唐,也有着狄仁杰的一份功劳。

狄仁杰在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况且他忠于君主、忠于国家,是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之一,狄仁杰得以善终,也是人心所向,理所应当。

参考资料:《新唐书·列传第四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