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即位时已经67岁),历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两任丈夫,在她的一手操作下,逐渐掌控朝政,最终建立了武周王朝,自立为帝。
武则天的一生,为了自己的权势之路,曾杀过不少人,据史料统计,仅武则天的至亲,就被其杀掉二十三人,而对于那些声讨她夺位的唐宗室成员,武则天更是毫不留情,足足杀掉了四十余人,而朝廷中反对他的大臣,也被武则天杀掉了近五十人。
这背后,正是狄仁杰懂得求同存异的为官大智慧。
武则天原本是一个商人的女儿,父亲武士彟在早年间,曾资助过唐高祖李渊起兵,因此在李渊登基称帝后,念武士彟有功,加封他为应国公,成为了大唐的开国功臣。
武士彟原本有个发妻,但因病去世,之后李渊经过劝说,并保媒拉线,将原隋朝皇室杨达的女儿许配给武士彟,这个杨氏,就是武则天的生母。
杨氏出身于皇家,因此极具才华,在她的培养下,武则天从小展现出不一般的气质,五岁能文,九岁能诗,十二岁就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在武则天十四岁时,已是唐太宗的李世民听闻其颇具才华,又生的貌美,就召她入宫,封其为五品才人,因其姓武,故赐号“武媚”。
本身抱着一展抱负的理想,但在武媚入宫后不久,李世民就对这个貌美的武才人失去了兴趣,毕竟皇帝的后宫,佳丽众多,有太多容貌姿色以及才能比武媚强的,皇帝作为喜新厌旧的一种生物,对她失去兴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甘心失宠的武媚,百思不得其解,如何才能永远留住皇帝善变的心?这是她当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也是历代后宫中,几乎所有妃子们的问题。
在她郁闷之际,一个同在后宫的贵妃,用一句话点醒了她,由此,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转变。
以才事君者久,以色事君者短!
正是因为这句话,武媚开始向武则天转变,她不再每日里想着如何去争得皇帝如蜻蜓点水般的宠幸,而是转向不断的求知之路,对皇宫内存的大量书籍,展开阅读钻研,也正因为如此,武则天才能在之后逐渐崭露头角,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因为她深刻明白,"色”是走不长远的。
而在饱读史书之后,更让武则天明白了要想获得更久,获得更自在,那么就要吧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这个权力,越大越好。
因此,她从一开始不愿意失宠,到后来不甘心老死在感业寺,她一直在为自己做着挣扎和努力,既是被动,也是主动,只是因为她知道如果不努力,失败的后果是什么。
而在回到宫中,成为李治的妃子,武则天想方设法除掉王皇后,自己上位,就是她扩张欲望的具体手段。
正因为武则天明白,将最大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靠谱的真理,所以在和李治并称“双圣”后,她并不满足。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因病驾崩,太子李显于灵前即位,是为唐中宗。李治在临死前,下了一道诏令,要求李显凡军国大事有疑难处,可听从天后(武则天)处置。
正是这一道诏令,让武则天找到理由将权力牢牢地抓在手中。
光宅元年 (公元684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唐睿宗)为皇帝。但没过多久,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又废睿宗,自己正式称帝。自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在通往最高权利的路上,武则天为了达到目的,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凡阻碍她的,全都被其无情的解决掉,儿子不听话,那就废掉,实在不行杀掉;把手伸的太长的李家宗室,直接对其清洗,可谓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对于私底下非议她得位不正,阴谋夺取李唐江山的人,武则天启用了酷吏制度,并大开告密揭发之门,利用检举揭发,诛杀了反对她擅权的侍郎上官仪;还大肆启用酷吏如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侯思止等人,让这些人罗织罪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以及功臣勋戚。
这个过程中,有不少被武则天冤杀的人,但对于武则天来说,并不重要,这些人不死,可能死的就是她,并且会死的更难看,因此,别人死总好过自己死。
在料理完一切后,武则天坐稳了皇位,大臣们战战兢兢,能够反对以及敢反对她的人,坟头草都一尺多高了,所以,这一刻,武则天才算是地位稳固。
稳固之后,武则天就要考虑如何要国泰民安了,更重要的是,要让民众顺服,这个时候,再用杀戮,显然已经不会达到效果了。
这个时候,武则天需要一个参谋,一个富有经验,并且有主见的参谋。
但满朝文武,大部分是对她顺从敷衍,因为他们生怕灾祸会降临到头上,而身边的亲人,如儿子女儿等,都渴望着让她早死,好让位给她们。
至于曾经旗鼓相当的政治对手,不是被整死了,就是老死了,朝野上下,也就只剩下狄仁杰一人,能与武则天棋逢对手了。
在我们很多人的概念中,同时又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认为狄仁杰是一个断案如神的大唐官员,但狄仁杰的能力,远不止此。
早在武则天大行酷吏制度时期,狄仁杰就曾被冤枉下狱,但他与其他拼命申辩的官员不同,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式,最终化险为夷。
对于来俊臣的诬告,狄仁杰知道和他硬刚是得不到好结果的,因此,在深思熟虑之后,狄仁杰将来俊臣诬告他的罪状全部承认,并在招认的基础上,换取来俊臣统一把自己的棉袍送回家的条件。
他将自己的冤屈,写在棉袍内侧,缝好之后,由狱卒送到自己儿子手中,在发现父亲的申辩之后,狄仁杰的儿子直接带着棉袍进宫求见武则天,将狄仁杰的所有冤屈进行上诉,最终,在引起武则天注意并插手的情况下,狄仁杰案件得以重新审理。
以退为进,不仅洗刷了自己的冤屈,使自己逃脱冤死的下场,还令同案的官员也免于一死,这就是狄仁杰的为官智慧。
而他和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和平相处,甚至颇得信任,是因为狄仁杰能与武则天交心。
在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后,武则天除了希望国泰民安之外,最迫在眉睫的一件事,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
江山是她从李家夺过来的,这一点无论如何粉饰,都无法掩盖,目前虽然自己稳居皇位,但有非分之想的人可相当不少。
同时,她将皇位传给谁,也是一个大问题,按情理来讲,她是武家的人,皇位传给武家是对的,但被废的李显以及李旦,也是自己的儿子,于情于理,也应该继承皇位。
同时,武则天担心的,还有自己的名声,生前之名自己可以控制,但死后如何,就要看继承人是谁了。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狄仁杰用了一番话,就解决了武则天的困扰。
在狄仁杰看来,如果立武家人为太子,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那么面临的问题就是,武承嗣会为自己的姑妈,也就是武则天建庙立传吗?答案是肯定不会。
那么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女儿,让她再当一个女皇如何呢?狄仁杰认为,传给女儿,那就相当于传给女婿,这样也就意味着,费劲千辛万苦得到的皇位,拱手让给了外人,这个结果,武则天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而最好的结果,也是最名正言顺的结果,就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首先他们是自己的骨血,其次他们是李家的人,由他们中的一位来继承皇位,天下人也都能接受。
狄仁杰正是用这种方法帮助武则天下定了决心,包括他后来推荐张柬之入朝为宰相,也是同样如此。
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相处,从不会在正面反驳或者对抗,而是以退为进,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坚持自己的立场。
更重要的是,狄仁杰的立场,并不是自私、为己的立场。
包括继承人问题,以及推荐张柬之入朝为宰相这件事情,狄仁杰所站的角度是为国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正因为武则天十分明白这一点,因此才会听取狄仁杰的意见。
若狄仁杰只是一个庸庸之辈,或者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官员,那么,依照武则天的法眼如炬,恐怕早早地就被踢出局了。
狄仁杰曾遭贬官,从宰相到一个县令,期间落差颇大,但他对于这样的遭遇并无怨言,让他去哪里当官,他就去,并且还把地方官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不去发表一些负面的、或者诋毁朝廷的言论。
这样的官员,试问哪个统治者不爱?
当然,以上只是狄仁杰个人的为官之道,或者说为官智慧,在朝中,有他这样的才能挥着才干的人,也并非仅他一人,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武则天的长期信任,并且在极为复杂的武周时期得以善终,最重要的是,他看透了问题的本质。
在武则天登基之初,反抗她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包括一帮文武群臣,以“有违祖制”等理由来进行所谓的“死谏”,声势十分浩大,甚至有起兵的可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帮人也对武则天的登基进行激烈的反抗,那就是李唐家族中的人。
无论是文官武将,亦或是李家人,他们抵制武则天当皇帝的理由各式各样,有“不合祖制”,有“窃取政权”,总而言之,每个人都能说出武则天不能当皇帝的理由。
理由花样百出,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武则天拉下台,至于拉下台后谁来做皇帝,暂时还没考虑。
但与这些人不同的是,狄仁杰对此保持沉默,他不发表任何支持或者反对的言论,即便是因为酷吏的诬陷,导致他被贬,依然是淡定从容,不为任何势力的拉拢而动。
狄仁杰正是有着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才让他从根本上,看透了这场权力争夺背后的关键点所在。
在他看来,依照当时武则天如日中天的势头,以及她所拥有的政治资本,朝臣们以及李家所谓的“对抗”,远不能将武则天拉下台。
更深处还有一点,即便是这些人成功了,期间所产生的斗争,足以让大唐的国力衰败。
对于狄仁杰而言,谁坐在皇位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上面的人,能让大唐的百姓富足,让大唐的官员劳有所得。
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人能够看透,而狄仁杰,则是少数人中的一位。
而武则天除了谋取皇位的过程和手段不为人所称道之外,在政治上的能力还算是得到认可的,她的追求,在前文也提到了,要国泰民安,无论是出于生前身后名也好,还是真正的想百姓安居立业也罢,总之,与狄仁杰的追求达成了一致。
狄仁杰深刻懂得求同存异的道理,并且能够在这种方略之下,为自己和百姓换来一个平稳的政治局面,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不做强者的拦路石,只做弱者的护身符,不与强者争锋,而只在她大权的刀柄处,进行控力。
此乃狄公也!
无论怎样,在双方达成默契,并且目标一致的前提之下,所带来的局面也是武则天所愿意看到的,狄仁杰以一己之力,将大唐重新拉回了正道,所以,他得以善终,不是意外,而是大智而良的必然结果。
总结:
武则天是一个权利欲极强的人,她所走过的权力之路,注定了她要有与普通的皇帝不一样的烦恼,归根结底,她所有的手段以及做法,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并且自由的活下去,而在她登上皇位后,却迎来的各种反对声音,这就让她不得不采取酷吏的措施来压制这些声音,而狄仁杰能够在复杂的朝堂局势中,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以及正确的态度,让他的目标和武则天的愿景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他是能够和武则天交心的人,所以,才会在武周朝,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