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1949年至今,中国跟全球178个国家建立并保持外交关系,真可谓朋友满天下。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邦交国中,某些国家虽然知名度很低,但总能在关键时刻对中国伸出援手,做出让国人感动的举动。比如,南非(即南部非洲)小国马拉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非洲第三大湖-马拉维湖的西岸,西与赞比亚接壤,东隔马拉维湖与坦桑尼亚为邻,南部则直插莫桑比克境内,整体形状很像一把匕首。马拉维国土面积约为1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809.2万,首都为利隆圭。马拉维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马拉维族约占总人口的50%,全国70%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马拉维文明开化的历史比较晚,直到16世纪时,班图族的一支-契瓦人才迁移到马拉维湖附近,并陆续建立起9个小王国,尤以契瓦人酋长卡龙加建立的马拉维王国最著名。1858-1863年间,英国大探险家兼传教士戴维·利文斯敦曾先后4次来到马拉维湖地区考察,并将该地称呼为“尼亚萨兰”。此后,大量的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冒险家也来到该地,并激起英国政府的占有欲。



1883年,英国政府开始向马拉维派遣领事,并通过柏林会议(1884-1885年间举行的,意在由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将该地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1885年,英国殖民者塞西尔·罗得斯创建德国东非公司,并获得开发尼亚萨兰专利权,在极短时间内便占据该地。1890年,英葡达成边境协定,英国在尼亚萨兰的殖民统治得以确认,就此占有该地。


1891年3月,英国宣布尼亚萨兰为“保护国”,1904年又取消傀儡王国,对该地进行直接统治。1953年8月,英国政府不顾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悍然将尼亚萨兰、北罗德西亚(赞比亚)、南罗德西亚(津巴布韦)三块殖民地合并在一起,组建成为“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或称中非联邦,意在利用尼亚萨兰人发展南、北罗得西亚经济,并镇压当地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



对于英国殖民者的野蛮做法,尼亚萨兰人并不甘心屈服,就在中非联邦成立的当月,著名的民族主义者班达便领导独立运动,并组建起马拉维大会党,通过长期的非暴力合法斗争,逐渐迫使英国殖民政府做出让步。1963年2月,尼亚萨兰获得内部自治,班达任总理。次年12月,中非联邦正式解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正式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马拉维,由班达出任首任总统。


马拉维独立后,继续留在英联邦内,并在行政、司法、教育等方面照搬英国的模式,堪称后者在南部非洲的“翻版”。然而,马拉维跟中国的关系却是一波三折,在独立后的41年时间里,一直都跟台湾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直到2007年12月才改弦更张,跟中国大陆建立起大使级外交关系。虽然中马两国建交很晚,但双边关系却发展良好,堪称中非交往的典范。



作为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马拉维的经济十分落后,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农业、渔业收入根本不足以养活国家,每年需要接受欧盟、英国、美国、日本、世界银行的大量援助,才能勉强“维持生计”。根据权威数据统计,马拉维2018年的GDP总值仅有70.65亿美元,人均收入389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2723元,平均每天只有7.5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国家,却做出一件让中国人感动的“大事情”。原来,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马拉维政府一次性向中国捐款40.12万元人民币,帮助我国赈灾。虽然跟沙特援助的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约合4.2亿人民币)相比,马拉维的援助根本不值一提,但考虑到这个国家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事实,实在是难能可贵。就此一点,可以看出马拉维对中国真是够朋友,足以令国人感动。



如今,马拉维与中国建交已有12年时间,在此期间,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双边贸易关系得到长足发展,贸易额在不断攀升,堪称中非交往的典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中国与马拉维的友好关系将进一步提到提升,而后者借助中国在非洲扩大投资的“东风”,必然会逐渐走出贫困,迈向小康生活。


史料来源:《列国志:马拉维》

最佳贡献者
2

马拉维共和国是非洲东南部的一个内陆小国、发展中国家,领土面积大约12万平方公里,而人口高达一千八百多万。马拉维经济以农业为主,老百姓的生活相当贫困,这里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这个国家的历史比较久远,早在公元300年前后,就有移民生活在这里,到了16世纪时,大量的班图人涌入该地定居,并建立了史上著名的马拉维王国。19世纪中后期之后,英国人入侵这个国家,并进行了殖民活动,甚至还设了“英属中非保护地”。之后,直至964年7月,马拉维才取得独立,正式建国。

马拉维国奉行中立政策,自成立后先后与上百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007年12月,马拉维和中国正式建交,2008年,与我国缔结双边关系。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08年的汶川大地震,当年我国发生了地震灾害之后,马拉维政府一次性向我国捐赠了四十万,(保留小数点为40.12万元人民币),而要知道,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日子过得非常苦,甚至挣扎在温饱线上,人均每天收入不到八块钱。如此贫困落后的小国,在灾难之时慷慨伸出援助之手,这若不是情真意切,又是什么?每每看到这里,心中不禁感动流泪。

现如今,马拉维与中国建交已经有十几年,而这十几年,两国的发展关系非常好,尤其是在贸易上。当然,除了贸易,还有医疗互助等。如为了帮助这个国家,我国派出了医疗队深入该国,为马拉维国家提供医疗服务,技术指导等。

文 | 一木君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3

我曾经去过非洲的马拉维,在去之前还真没听说过这个国家的名字,相信现在也有不少人不知道有这个国家。因为有朋友在那里有公司,正好借此机会去非洲转了一圈。马拉维斯是被联合国确定的最贫困国家之一,国家基本上没有多少工业,以农业为主。据朋友说,目前马拉维的工人工资一个月20美金左右。去的时候首都都没有几座像样的楼房,基本上和我们贫困县的县城差不多,除了通往首都有几条柏油路,基本上和我们的乡村公路一样的双向两车道,其他的都是泥路,坑坑洼洼,在这样的路上开几百公里的车,心肺都给颠出来。农村大部分人住的都是草棚子,


有的家庭草棚子连墙都只有一米多高,都没有封闭起来。晚上很多地区都是没有电的,我去到的当晚就是点着蜡烛吃了晚餐。据说当地很多人一天只吃一顿饭,据朋友说在他工厂打工的当地人,有的夜里两三点钟就要起床,到公司来上班,因为没有自行车完全靠两只脚走路,但在当地能有个外企工作已经相当不容易了。马拉维依国民平均寿命很低,朋友公司里面的当地员工前几天还在正常上班,后面就不知去向了,打听一下才知道是已经病逝了,各种流行病很比较严重,艾滋病毒携带者也很多。治安状况很差,朋友的公司在那里是四周全部用通了电的电网围起来,院子里养了几条大狼狗,晚上中国籍的员工都不敢出门,就在自己的宿舍里喝酒,打牌,看视频。


当地基本上没有什么电视节目,所以很多中国员工都是在探亲的时候从国内拷贝几百部的电视剧到非洲,回去以后晚上打发时光。马拉维的人普遍比较难,也相对来说比较笨,在朋友公司打工的当地人基本上干的都是一些体力活,像装包,装卸,一些设备维护、电工等技术性工作都是从国内派过去的人员。因为农民都非常的懒散,所以马拉维的农产品产量也非常低,朋友在那里做棉花加工产业,棉花亩产量约40公斤,国内已经达到了200多公斤,马拉维人将种子种下以后基本上就不再管了,一直到棉花成熟才去采摘。马拉维物质比较奇缺,物价也比较高,大部分商品都比国内的价格还要高,这也是造成马拉维非常贫穷的原因,收入很低,但物价很高。朋友公司的员中国籍员工基本上都是在探亲之前将自己所用的笔记本电脑随身听,衣服统统卖给当地人,然后回到国内再重新买一套,这样穿一年用一年不光不赔钱还赚钱,而他们这些二手货,比当地人在市场上买的东西质量要好了很多,深受当地人的喜爱。马拉维政府官员非常腐败,在我入关和出关的时候都要收取小费,不然的话就不给放行,据说所有的政府部门都需要给他们一定的好处才能够办成事,因此,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及一些国家曾经因马拉维的腐败问题而拒绝向马向其提供经济援助,以上是在马拉维短暂的时间的见闻。


马拉维全称是马拉维共和国,位于非洲的东南部,这个完全的内陆国家,和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接壤,国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1800多万,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包括烟草,咖啡,茶叶,棉花,甘蔗,其中烟草是其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出口也是马拉维第一大外汇来源。马拉维过去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独立以后仍然留在英联邦,受到英国的影响非常深,虽然非常贫穷,但行政,司法,教育等体系都采用了英国模式。马拉维86%的人口从事农业,经济发展落后,严重依赖国际援助。


1964年7月6日,马拉维共和国成立并宣布独立,但马拉维一直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直到2007年12月28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同时任马拉维总统和议会事务部长卡聪加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签署中马两国建交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双方建交后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双方多位领导人互访,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马拉维举全国之力向中国捐献了40 万元的捐款,这和其他国家无法相比,但是在他们的经济状况下,已经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双方建交以后,中马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中国援建马拉维国会大厦,马拉维科技大学等一些基础设施相继落成,很多的基础设施项目成为马拉维民众引以为傲的地标性建筑,目前已经有不少的中国企业到马拉维投资兴业,马拉维非常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