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皇帝与其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胤礽,不仅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更是唯一的一位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同时他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太子。本应有着美好未来的他,就是因为其荒诞不羁与处事不当,最终难逃被废圈禁的命运。


对于胤礽的培养,康熙可谓是耗费了其半生心血。

康熙四年(1665年),为了拉拢当时的首辅大臣索尼共同对付权臣鳌拜,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孙女、也就是索尼长子噶布喇的女儿赫舍里氏为皇后。而以索尼、索额图为首的赫舍里氏家族,也没有辜负孝庄太后的期望,在康熙“智擒鳌拜”以及清算整个鳌拜集团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这也使得赫舍里氏家族成为当时朝堂上名望与地位最为显赫的家族。

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皇后为康熙皇帝生下了嫡子胤礽,但是赫舍里皇后因为难产,于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后去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将当时只有13个月的胤礽册封为皇太子,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赫舍里氏皇后的感念,同时也是为了表彰整个舍里氏家族的功绩。

在此之前的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赫舍里氏皇后曾有过一个儿子,即康熙皇帝的嫡长子承祜,可是活了不到三岁就早殇了,此后康熙所册立的两位皇后,即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皆未诞育皇子,所以胤礽也就此成为了康熙一生之中唯一的一位嫡子。

而为了让胤礽能够茁壮成长,并且成为一为合格的国君,康熙皇帝做出了一系列颇为用心的安排,并且是亲力亲为,参与到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可以说,为了胤礽,康熙是耗费了其半生的心血。

首先,康熙皇帝让荣妃马佳氏帮助抚养、照顾胤礽。

马佳氏是康熙初年最受宠的妃子,她十年内先后为康熙生育了五男一女,尽管最后只活下来了皇三子胤祉以及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但也足可见其受宠的程度。

而马佳氏的这一双儿女,在所有康熙的所有子女中,绝对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

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最喜欢的女儿,她深明大义,远嫁漠北蒙古札萨克多汗部,为了维系大清王朝与蒙古诸部的关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受到了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推崇。而皇三子胤祉自也不用多说,是所有康熙皇子之中,读书最多,也是学问最大的,并且他通古博今、知书达礼,同时精通骑射,又对西方的算术、例律颇有研究,典型的学究派,其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更使其名噪一时。

从这个角度来看,让荣妃马佳氏抚养胤礽,可以说是康熙“慧眼识人”。并且为了让胤礽得到更好的关爱,康熙还不惜将刚刚出生没多久的胤祉送出宫外官员家中抚养,直到多年后才重新接回马佳氏身边。

其次,康熙先后为胤礽安排了四位“当世之鸿儒”为老师。

这四位老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

张英、名臣张廷玉的父亲,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足可见其人品,官至康熙朝时期汉官的最高职级足可见其能力。

李光地,著名的理学大家,并且政绩也是非常突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名声显赫。

熊赐履,曾不惧鳌拜权势向康熙皇帝进献《万言疏》而广受好评,也曾出任东阁大学士,在程朱理学上颇有造诣。

汤斌,同样是以儒学名扬天下,其去世后被上谥号为“文正”,就此成为清朝八大“文正公”之首,为天下文人所供奉。

可以说,康熙皇帝为太子胤礽选择的这四位老师,不仅学识卓越、才能出众,更是皆以清廉著称,而由此也可见康熙对于胤礽学业的看重,更体现了其一番良苦用心。

再次,康熙皇帝对胤礽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并且给予了其充分的机会进行锻炼。

康熙皇帝除了给胤礽找了四位名臣作为老师,他自己也时常亲自监督胤礽的学业,并且每次康熙出巡,都将胤礽带在身边,加以时刻训导。

而在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更是委以太子胤礽监国的重任。

“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

而这无疑是在培养胤礽施政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在朝臣之中的威信与影响力,为日后其登基做着提前的安排和准备。

不仅如此,康熙还曾因朝鲜上奏的公文中,没有避讳胤礽而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训斥,这些都能体现出康熙对于胤礽权威的支持与帮扶。

然而,尽管康熙对于胤礽的照料是无微不至的,对其的培养更是亲尽全力的,可胤礽回馈给康熙的只有无尽的失望。


胤礽荒诞不羁的表现,就此引得了康熙皇帝的极度不满。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朋友对于那位因为自己的荒诞不羁与自以为是最终导致两度被废的太子胤礽,必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在历史中,胤礽的表现较之于《雍正王朝》,还要更加的糟糕与恶劣。

康熙皇帝与胤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爆发,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时的“乌兰布通之战”期间。

康熙在北上过程中因风寒病倒,太子胤礽在与皇三子胤祉共同探望病中康熙。然而,在见到在病床上的康熙的时候,胤礽时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表现出了兴高采烈的神情,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胤礽不仅遭到了康熙的训斥,还被直接撵回了北京。

这件事情可以说给康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以至于近二十年后康熙“一废皇太子”的时候,仍提起了此事。

“朕承太祖太宗世祖弘业,四十八年于兹,兢兢业业轸恤臣工惠养百姓,惟以治安天下为务。今观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

可这仅仅是个开始,康熙在此之后发现,胤礽已然是越来越“坏”。

一来,胤礽非常的贪婪。

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胤礽不仅违规私自动用大内库银,更是经常性主动向官员索贿,并安排其心腹人员,打着自己旗号到各地收受贿赂。对于外国使臣进贡的礼物,他也是随意的进行取用,全然不顾及朝廷的礼仪制度。

二来,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铺张和奢靡。

胤礽的生活奢靡程度远超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甚至在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等方面,比康熙所使用的还要贵重。

三来,就是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并且常常越权行事。

胤礽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使得皇子们对于太子胤礽都有着极度的不满,特别是十三阿哥胤祥,可以说是与胤礽势同水火。在对待朝臣上,太子也非常傲慢,让朝臣对其是怨声载道。而他甚至还敢直接将康熙已经批阅办理的事情擅自修改,直接触动了康熙的皇权威严。

面对太子胤礽愈发不堪的表现,康熙首先联想到的是康熙最为重要的政治靠山,同时也是其叔姥爷的权臣索额图。

特别是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一下子全部都暴露了出来,并且是愈演愈烈。而在此之前,索额图与另一位权臣明珠,两人结党营私、党争不断,弄得朝堂上是乌烟瘴气,这本就令康熙非常不满。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下令将索额图圈禁,进而将其活活饿死。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额图的死,给太子胤礽一个提醒,希望胤礽能够有所警示,然而胤礽却就此产生了浓厚的报复情绪,与康熙的关系也开始逐渐恶化,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就这样被彻底摆上了台面,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之后“一废皇太子”事件的发生。


胤礽被康熙两度废黜之后,就此堕入无尽的“深渊”。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就在康熙皇帝带领着众位皇子在热河秋闱期间,接连发生的三件事情,让康熙皇帝对于胤礽是更加的不满。

康熙到达热河后,以皇长子胤褆、皇八子胤禩为代表的一众皇子,对于胤礽平日的一系列行为进行了检举与揭发,尤其是对胤礽纵容其党羽贪赃枉法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抗议,这也使得康熙对胤礽是愈发的愤恨。

紧跟着,皇十八子胤衸病重,胤礽再一次的表现出了毫无同情之心,在康熙以及所有皇子都对胤衸的死表示叹惋的时候,只有胤礽毫无悲伤之意,康熙痛斥其“毫无骨肉兄弟情谊”。

而更为康熙所震怒的是,康熙发现胤礽在深夜靠近自己营帐,向内窥视,康熙瞬间感觉

“未卜今日被鸠,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于是,康熙就此认为胤礽是“所行不善,难托重器”,就此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

然而,康熙对于“一废皇太子”是非常的伤感,以至于其六天六夜没有合眼,而更令他感到伤心与无奈的是,众位皇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已然到了剑拔弩张、兄弟阋墙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在“一废皇太子”之后的第二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康熙这样做既是为了稳定局面,缓和朝局的动荡,同时也是为了再给胤礽一次机会,毕竟康熙不想让此前自己的半生心血全部付之东流。

可胤礽似乎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自认为康熙是除他之外不会再另立太子,所以胤礽依旧是我行我素,继续贪污腐败、结党营私、铺张奢靡,并且一再触怒康熙皇帝,挑战着康熙的忍耐底线。

终于,胤礽的行为不仅让康熙对于其是彻底的失望,更让康熙开始认为胤礽已经是真的无可救药了。

在这之后,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的看破,太子胤礽一系列不堪入目的罪行也就此被公之于众。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召集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复立以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断非可托付祖宗弘业之人,故予拘执看守。”

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终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并将胤礽永久性的圈禁在了咸安宫之中。这一次,康熙没有了此前“一废皇太子”时的伤感,可以说,他是非常平静同时也是非常理性的接受了这一结局。

而胤礽也就此退出了政治舞台并且失去了自由,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再也没有离开咸安宫半步。

从康熙培养胤礽的整个过程,以及后来胤礽的两度废立,都可以看出康熙对其的耐心与宽容,如若不是胤礽实在是“无可救药”与“烂泥扶不上墙”,康熙也绝不会如此决绝的放弃胤礽。

所以,胤礽最终以如此惨淡的结局收场,很大程度上,都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记载胤礽的实际形象。

一、血统高贵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皇后赫舍里氏。名门世家,位份十分尊贵。她是索尼的孙女,她父亲任领侍卫内大臣,叔叔是当朝大学士索额图。

康熙与赫舍里氏婚后曾经生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皇后体质虚弱,一年后再次怀孕,后来产下胤礽。生产当日,赫舍里皇后却因难产而死。

两人虽是政治姻缘,但康熙对赫舍里皇后还是相当宠爱的,而胤礽是皇后留在世上唯一的骨血,是两人少年夫妻真挚感情的结晶。所以,康熙对胤礽是万般宠爱。早早就立为储君。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

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

谨告天地、宗庙、社稷。 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二、少年英才

对于胤礽的培养,康熙是下了苦心,选择名师大儒,精心栽培。胤礽六岁拜师入学,先后有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大儒名士担任老师。

胤礽也不负期望,少年时节就文武兼备,满汉皆通,才能出众,书法、字画、骑射皆精。

【上幸景山,命皇太子骑射,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圣意大悦。时太子睿龄方六岁。】――《清实录》

【书法端重藏锋,俨然名帖。】――《清实录》

【皇太子书法,八体俱备,如铁画银钩,美难言尽。】 ――《康熙起居注》

【青宫睿学孰敏,即法书一端亦超越前古而冠弁百王。】――张英《笃素堂集钞》

【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楷在欧、虞之间。】――汤斌《汤子遗书》

【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清史稿》

三、刻苦学习

胤礽的态度端正,学习刻苦,读书认真。少年时节就能从容应对儒学经典考察,并能有自己的独到观点。

【上沿途观书,每至齐家治国、裨益身心之处,及经史诸子中疑难者,上必将意义本末善为诱掖,旁引曲谕,一一启发,教之通晓。皇太子心领神会,从容奏对。言词温雅清朗,即侍从近臣不谙文义者,经天语研究讨论明晰,亦皆欣然,不自知其手舞足蹈也。】――《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洞彻书理,开卷即讲,毫无迟疑,毫无遗漏。虽皓首穷经之士亦不能至此。此皆皇上豫教深宫,皇太子夙夜勤学,故如此融贯耳。】――《康熙起居注》

【在行宫御前,几案周环,皆列图书。上或翻阅书史,或书大小字,或著文及作诗赋,常至夜分,为时甚久。皇太子在傍读书,未尝先寝。】――《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复坐,侍卫捧置纸笔于案。时盛夏初伏,溽暑炎热。皇太子凝神端穆,冠服严整,仪度从容,伏案作书,持笔甚敬。】

【于时日已正中,甚暑。皇太子不挥扇,不解衣冠,端坐无惰容。】――《康熙起居注》

三、谦逊温和

胤礽对老师十分尊重,谦虚求教,温和体谅。

【皇太子令旨曰: “皇父虑予幼稚,未知勤学,日以为念,即一字一画无不躬亲详视,勤加训诲。予性不敏,于皇父睿旨虽未尽能领会,然何敢不殚心竭力从事于学?四书、《书经》、《易经》略能背读。既恭听皇父讲解,今复举行大典,设立讲员,敢不佩服《易经》蒙卦之义。况尔等皆学问渊博,品行端方,可以倚任,所以皇父著尔等为予讲官,此正予重道崇儒之日也。今特于尔等进讲时,停其行礼侍立,赐坐进讲,庶得从容讨论,便于问难,可以讲解多时。”

(汤斌,尹泰,郭棻等奏)臣等恭听,不胜惶悚,遂呈奏曰:“臣等谫陋微末,学问粗疏,蒙皇太子勤学重道,孜孜不已,特加旷典,优待臣等,殊不克当。仍应行礼侍讲,以抒微悃。”

未蒙皇太子俞允,复奉令旨,谆谕臣等曰: “予意已定,实出至诚,尔等其勿固辞。”恭请皇上敕谕,令照旧例进讲。

久之,侍卫等进皇太子膳。皇太子令旨,命赐诸臣食。】――《康熙起居注》

这是说,胤礽出阁讲书,感激诸位老师,谦虚地表示自己学业仍然不够精深,真诚聘请诸位饱学之士充任讲官。请老师们都坐下讲课,以便多讲一会。 诸臣都诚惶诚恐,奏请康熙请太子收回成命,但太子再次表示自己的诚意,希望不要推辞,最终康熙准允,命诸臣遵太子意,坐下讲课。

康熙37年,太子接见大画家王翚。。召见时,胤礽与他坐在一起吃饭,还送给他一支好笔,最后写了“山水清晖”四大字赠于王翚。这使王翚深受感动,高挂家堂,来访的客人都非常羡慕。

【皇太子曰:“圣人二字予何敢当?”】――《康熙起居注》四、恭顺孝敬

胤礽对父亲十分恭敬孝顺,感情挚诚。

【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皇太子允礽,累月以来昼夜在朕前守视汤药,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清实录》

五、善于理政

【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清实录》

【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选》

【胤礽居储位,会圣祖亲征准噶尔,胤礽奉命监国,以性仁弱故,为政务宽大。】――《清史纪事本末》

六、众人称赞

这么好的孩子,大家自然是交口称赞。

老师汤斌评价:

【皇太子聪明天亶,以致学问有成】

【皇太子乃天亶聪明,故当此髫年,学即大成。】

汤斌学问渊博,但教辅胤礽却压力很大,生怕自己教不好,耽误了胤礽的学业。他几次请辞太子讲官,都被康熙驳回。胤礽却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得不到老师认可,就更加勤奋学习。

外国人对胤礽的评价也很高。

【这位现年23岁的皇太子和京师里的同龄王侯一样,长相清秀,身体健壮,在皇子中也是出类拔萃。皇太子的侍臣及朝廷大臣对他都评价甚高,人们深信他日后将像他的父皇那样,成为历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洪若翰和刘应两位神父抵达北京时,康熙皇帝正卧病在床,不能像往常那样亲自召见他们。皇太子听说这两位神父聪明练达,便召见了他们,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实际上,可以看出皇太子已经明晓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因此,和他的父皇康熙皇帝意见一致,他也认为儒教和天主教具有共通之处。】――(法)白晋《康熙大帝》

康熙本人对太子胤礽也是评价很好的。

【皇太子允礽,久践青宫,夙标誉望,克殚诚孝,笃守恪恭。……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

如此优秀的储君,为什么又被康熙两废两立,最终放弃了呢?

难道太子胤礽做出什么恶冠满盈的事来了吗?

也不是,胤礽最终被抛弃,问题不在他身上,真正的原因还是在康熙这里。

一、胤礽的储君身份

胤礽是清朝很小年龄就以储君身份的第一人,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前面的顺治和后来的嘉庆都完全不同。

胤礽很早就被立为太子,有两个坏处:

1.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每个皇子都有的登监大宝的机会,被你一个人早早独占,大家心里会高兴吗?

每个皇子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大多是些不受太子赏识和重视的人,当然不愿意看着胤礽坐上皇位。那么他们当然会尽量找到胤礽的缺点,并逐步放大,甚至无中生有,进行丑化。

三人成虎,众口烁金。

过早的立储,使胤礽在众兄弟中始终处于被孤立的地位。

2.幼少立储,不出意外,那就是未来的皇上啊。

即然是未来的皇上,那么忠于胤礽就是忠于未来的皇帝,总有一些臣子提前留个好印象,以图前程,自然就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势力。而康熙又数次让胤礽以储君身份监国理政,那么,站在胤礽这边的人自然越来越多,当势力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候,康熙的皇权自然就受到挑战。

四十年的太子,老不死的皇上,能不产生权力矛盾吗?

二、康熙的过分溺爱

胤礽生而丧母,又是钦定储君,少年聪颖,却从来没有获得母受,对康熙十分依赖。康熙对他疼爱至极,满腔父爱,渐成宠溺。

康熙远征给太子写信:

【关内气候炎热,能否完好送至或变味亦未可料。朕在外日久,甚为眷念,特意带回,勿言不好】

内蒙一带草原上野兔多而肥硕,康熙帝见到了一只五斤多重的兔子。他特意问胤礽:

“京城之兔不知有如此重者乎?”

儿子回复闻所未闻,康熙帝十分得意地断言:

“皇太子一欠缺处,为未见如此丰满之兔,内心颇觉遗憾。”

胤礽表示要出征与父皇汇合,见识一下肥兔。

康熙:【朕二十三岁时,岂知有如此丰盛之兔乎?何必着急?今噶尔丹事若竣,朕等何处不可行?勿气恼着急,慢慢等待!何必着急。】

父子之情,溺爱满满。

康熙18年,京城发生地震。朝臣请求停止正在营造修建的宫殿,康熙命令,除了奉先殿和皇太子宫外,其余皆停建。

康熙25年,康熙规定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大臣要对太子行两跪六叩礼,同时下旨,太子的名字也要避讳。

朝鲜国王因在奏表内没有避胤礽的名讳,遭到康熙严厉斥责和惩处。

过分宠溺,使胤礽逐步骄狂性躁。

有一次,胤礽因认为知府陈鹏年招待自己不周,勃然大怒,差点把陈鹏年杀掉。

胤礽性情暴躁,居然当着康熙的面殴打老师。有一次将老师徐元梦臭骂一顿之后推进河里,然后又捞起来打。

在康熙面前尚且这样,对其他人当然更无礼了。

皇帝与储君、父亲与儿子、兄弟之间,臣子之间,各种矛盾逐渐加深,激烈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初废太子

胤礽“赋性奢侈”,康熙命太子的乳公凌普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以便太子取用物品。康熙外出,住的是棚屋陋室,而胤礽却挑三拣四,还纵容属下四处敲诈勒索。

康熙在宫中兴起节约运动,自己和后宫的各方面都缩减节省,而太子却依然故我,各项用度和仪呈比康熙还阔大。

康熙29年7月,康熙出兵宁夏时因生病,想念太子,于是谕旨皇太子并皇三子胤祉前来探望。胤礽却“略无忧戚之意,见于词色”,康熙认为此子不孝,非常不满。

胤礽僭越违制,居然用起了皇帝才能用的东西,令康熙不能容忍。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爆发。

康熙42年,胤礽的死党索额图以“妄行议论国事”的罪名,被康熙逮捕的,不久便死在牢里。 索额图死后,罪名由“妄行议论国事”,扩大为“密谋大事”。

康熙47年八月,康熙率众皇子去行围打猎,中途十八子胤祄生病,留在拜昂阿,康熙回銮去看视,太子胤礽伴同。康熙却说,胤礽丝毫不关心弟弟的病,而且“每夜逼近布城(皇帝帐篷),裂缝窃视”。

康熙又说:“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九月,康熙在布尔哈苏台继续“行围”,太子胤礽与皇长子胤禔均在身边。这月十六日,康熙召集诸王大臣,宣布了胤礽的罪状,边哭边说,说完自己就气倒在地上,当场把胤礽废去太子之位,并交给皇长子胤禔看管。

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与阿尔吉善,和胤礽的两个格苏尔特(侍卫官)哈什太与萨尔邦阿。这四个人在太子被废之时,一齐砍头。把内务府总管凌普免职,抄家。

现在大家该明白了,胤礽初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了――皇权之争。

废而复立,立而复废

皇三子胤祉参了大阿哥胤禔一本,说胤禔雇了一个喇嘛巴汉格隆,用邪术咒得胤礽发疯,做出很多悖逆的事来。

胤礽也很“配合”,在父亲病榻前衣不解带地侍奉着,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痛改前非。康熙也终于释怀,认为胤礽错误不断,是因为大阿哥的诅咒所致。

康熙于是就圈禁了长子胤禔。

康熙58年,有人奏请复立胤礽。康熙指出,之前索额图规定与自己几乎等同的皇太子冠服、仪仗,超越礼制,才致二阿哥变坏。

康熙皇帝就开始替胤礽开脱罪责,赐死、贬斥、罢免了一批陷害胤礽的人,并对一些对皇位有企图的皇子进行打压。

康熙查出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一怒之下,将胤禩免职锁拿,同时把曾经给胤禩相过面的术士张明德抓了起来,还把得罪过胤礽,阿附胤禩的镇国公普奇也一并交议政王大臣审理。 审理以后,胤禩被革去见勒爵位,成为“闲散宗室”,张明德被凌迟处死,普奇被革去公爵。

康熙强调说太子居住过的宫殿风水不好,大概从那时起太子就被鬼附身了。

康熙48年三月,康熙重新立胤礽为太子。

但在康熙51年九月,康熙却又把胤礽废了。这一次的罪名,是胤礽替步军统领托合齐等几个获罪的贪官潛通消息。

康熙将胤礽禁锢在咸安宫,但不许出去,也不许与人交往。

【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为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说胤礽是疯了。但实际上呢?

【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长而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

仍然是因为胤礽结连党羽,有图谋之心。

其实,从《清史稿》,《清史纪事本末》等各种史料中,并未有多少胤礽有太糟糕的记录。

《纪事本末》中形容胤礽“性仁弱,无矫饰”,“为政务宽大”,故不为康熙所喜。

所以说,胤礽并非是因为“无能”才被废黜。

《清史稿》记述:“有为蜚语闻上者,谓太子昵比匪人,素行遂变”。

当我们再看看两废两立之间,倒下去的各色人等,其实并不难发现,真实的原因仍然是皇权之争导致了父子反目,一切都是为了那张龙椅。

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3

历史上太子胤礽有治国之韬略,善于理政、才能超拔、文武双全,并非烂泥扶不上墙。

胤礽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胤礽会被废,无非是他的势力对康熙皇权具有挑战性,也是皇帝与储君之间,父亲和儿子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

胤礽本有一个哥哥,但早夭,所以胤礽成了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生母是康熙帝的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在胤礽刚刚出生两个时辰,赫舍里氏遭遇难产去世,赫舍里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笃,赫舍里的去世,康熙对此大为悲恸。

所以康熙把对爱妻的思念,全都加在了胤礽身上,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将他册封为皇太子,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太子,胤礽当太子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胤礽的一生,大致有三个阶段:幼年和青少年

幼年就立储君了,无疑就是未来的皇帝,所以康熙下苦心去栽培。

幼年时期的胤礽,非常聪明的,文武兼备,自幼便深得康熙皇帝喜爱,胤礽的表现也确实很好,满文汉文皆通、弓马骑射都不错,五岁就随康熙射猎,还射获一鹿五兔。

康熙对胤礽的父爱超过了其他皇子总和,有一次,胤礽染上了天花,天花在当时是很难治愈的病,九死一生。为此康熙爱子心切,直接放下了手中公务,一直陪在胤礽这个儿子身边,直至胤礽大病痊愈。

胤礽从小聪颖好学,胤礽六岁以前,康熙“亲教之读书”,十二岁读完四书五经,可见,胤礽幼小就勤学苦练,他的学问和武备都是很出色的。

康熙对他的栽培下了不少苦心,极为地疼爱他。父子俩人的关系也是特别好,并且经常代替父皇参加祭天的活动,他的出色表现,颇得康熙满意。

康熙很重视对胤礽的教育,特意为太子胤礽选择了名儒李光地、张英、熊赐履,还有著名理学家汤斌等担任胤礽老师。

后来,从康熙三十四年出征开始,胤礽多次监国,康熙亲征准葛尔,在塞外时候,都让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胤礽的表现也没有让父亲失望,等康熙帝归来,“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那时胤礽仅二十二岁,康熙也多次夸奖胤礽。

让康熙和胤礽第一次出现隔阂,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出征准葛尔期间,因生病太想念太子了,于是谕旨太子胤礽和老三胤祉前来探望。太子胤礽似乎对父亲病情漠不关心,毫无关切之意,胤礽不孝的表现,让康熙很不满。

所以康熙把胤礽赶回北京,此事让康熙十分地在意,始终难以释怀,到十几年后第一次废太子时,康熙还提过。那一年胤礽仅仅只有16岁,也是父子之间第一次感情出现了裂痕。

而此事,并没有让康熙改变对胤礽的纵容,所以胤礽的性格越来越乖谬,脾气也越来暴躁,经常做一些违法行为,所以胤礽自然就成为反对派的靶子。

皇子们明争暗斗已经悄然拉开

后来康熙诸子渐渐长大,康熙首次册封皇子爵位,是康熙三十七年,不但给他们分拨佐领,各自有属下之人派遣,并安排皇子们参政。

而受封的所有诸皇子,康熙都让他们能参与国家政务,而在儿子们参政之后,都各自暗中开始培养自己的党羽势力,诸皇子的明争暗斗已经悄然拉开。

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结党私营被囚死在牢里,索额图死后,罪名被扩大“密谋大事”。康熙本来想借此事,让胤礽吸取教训,而不但没有,还让胤礽怀恨在心,让他们父子之间又多了一层缝隙,一旦缝隙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康熙四十七年,木兰秋闱中,大阿哥胤禔向康熙诬告太子的各种劣迹,说太子胤礽举止异常,行为不端,康熙知道后直接迁怒太子胤礽。

而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见状十分担心,但看太子当哥哥的都无动于衷,太子的表现,让康熙想起十多年前。于是,康熙大为斥责胤礽:当年我生病,你漠不关心,那时念你年幼无知,没有指责你。如今你都34岁的人了,面对病重的兄弟竟然没有上心,实在是太无情。”

太子面对康熙的斥责,并没有反省的自己还顶撞了康熙。于是,康熙下令回京,在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夜间在他的帐篷边转悠窥伺御帐,认为胤礽有篡逆图谋,有弑君之心,康熙当机立断,以勾结索额图党羽为由,对胤礽采取惩罚,这也是胤礽首次被废的原因。

胤礽被废除后,各个兄弟对皇位虎视眈眈,诸皇子立即掀起了夺位大战,大阿哥胤褆勾结巫师“魇魅”胤礽被三阿哥揭发后,康熙震怒,把大阿哥胤褆永久圈禁。

经过这事,康熙回头想想太子胤礽举止异常之事,认为是“魇魅”导致。

所以第二年,康熙复立胤礽太子之位。胤礽复立之后与康熙的关系开始渐渐回暖,康熙更是顾及往日父子感情,对以前之事不再追究。

胤礽二度被废

但好景不长,胤礽经过一次冷宫后,不仅没有收敛自己行为,还加变本加厉的拉拢党羽,大有不轨之意,彻底让康熙失望,胤礽二度被废太子,是因为“会饮结党案”,而且还给他加几条罪状:

“暴虐无所不为,不知忠孝,不识廉耻,行事乖戾,有不可言者。”说胤礽的这些行为之罪,是得“狂疾”所致。

而胤礽虽然有种种的失误和任性,但是在治国上还是很有建树的,他的能力上还是得到过康熙的肯定,所以康熙在废太子的诏书中依然承认,胤礽的“学问材技,具有可观。”

胤礽作为太子,必然会参政,康熙又多次让他监国,他的周边势力肯定慢慢形成,这样就造就了父子之前的皇权不可调和的局面。康熙对于皇子们的定位是品德兼忠孝,希望儿子都能成为“内襄政本,外领师干”来拥护皇权。

可实际上,诸位儿子参政以后,各自形成政治势力,野心也随之澎湃,太子始终处于明枪暗箭伤害当中,这股外部力量直接威胁到了太子之位,让他无处可躲,惶恐至极。

在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太子胤礽是无法控制的,连康熙皇帝都无能为力,各个势力之间斗争愈演愈烈,所以朝中形成两大政治势力,一个拥护皇太子势力,一个反皇太子势力。

皇太子两次被废,只不过是在政治斗争中两次失败而已,所以让康熙也明白一个道理:无论被立为太子,都会成为下一个枪靶子,胤礽的前车之鉴,所以不再立太子。

所以在历史上的胤礽,学识出众,能力超拔,太子胤礽并非像电视上说贪图享乐无德无能之辈,才被黜废的。要说胤礽的惨剧,应该跟他的身份有关。

其一,他的身份是兄弟们夺嫡路上的障碍,成为眾矢之,康熙一群如狼似虎的儿子,各怀鬼胎,明枪暗箭,一个人防守一群人的攻击,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太子胤礽不倒,其他兄弟没机会啊。

其二,让康熙最不能容忍,不可饶恕的是“不法祖德,不听朕训”,就是太子胤礽不遵守祖宗发度,不仅不听康熙的话,还不孝顺。

其三,皇权和储君之间的天然矛盾,加上胤礽也不是一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导致有觊觎之心的兄弟有机可乘。

结语

对于胤礽的栽培,康熙是下一番苦心,太子也不负期望,少年时文武兼备、骑射皆精、能力超拔,康熙又多次胤礽储君身份监国,自然有人会早早“押宝”站太子胤礽这边,当胤礽势力达到一定规模时,康熙自然就会觉得皇权受到挑战了。所以最终导致太子胤礽的两立两废,无非就是残酷的政治斗争,皇权和储君之间天然矛盾。

—END—



4

答:胤礽是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国官方正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

胤礽自幼聪慧好学,长大后文武兼备,曾代康熙祭祀、监国,深得群臣称赞。

如果能顺利继位,应当是一代英主。

不过,话说回来,胤礽能得册立为太子,并不是因为他在康熙诸子中特别出类拔萃。

而是他的身份特殊。

他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而且,皇后赫舍里氏在生下他后,不足两个时辰便去世了。

既是嫡长子(胤礽亲兄、嫡长子承祜早夭折),又是皇后唯一的儿子,康熙义无反顾地在当年十二月十三日将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为皇太子。

为了培养这个帝国未来的储君,康熙煞费苦心。

胤礽六岁以前,康熙亲自教他读书,耐心讲授四书五经,培养他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授以骑射、言词、文学诸艺。

胤礽六岁就傅,康熙替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

胤礽七岁,康熙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另命徐潮、高裔、熊赐瓒、耿介、达哈塔、尹泰等人参与对太子的教育,让胤礽耳濡目染治国之道。

胤礽八岁,康熙便大兴土木,命修文华殿,迫不及待地指定为太子日后出阁讲书处。

胤礽勤奋好学,又兼天资聪颖,学习举一反三,样样出色。

他的书法兼有晋、唐人之长,笔笔得体,一丝不苟。

他的学问常常让博学大儒们惭愧不已。

汤斌曾多次以学问浅陋为由,辞请不敢担任太子辅导的重任。

其他大儒也怕博学的太子考倒了自己,致使在皇帝跟前出丑,不敢接任。

康熙帝没办法,不得不动用特权,改推举为直接指定太子辅导老师。

在骑射方面,胤礽骑得劣马,拽得硬弓,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五岁时,他随父往景山射猎,连发五箭,射中一鹿、四兔。

八岁时,已能挽强弓射倒猛兽。

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22岁的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康熙的儿子众多,且为多杰出之辈。

如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等,他们成年后,分别封为郡王、贝勒,开府称藩,各有部属。除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外,其他皇子都各有一党,他们联合在一起,共同攻击已立为皇太子的胤礽,并且分头在康熙面前大讲太子的坏话,目的是让皇父重新洗牌,好让自己成为皇位继承人。

俗话说,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而且,太子单拳难敌众手,很快就溃不成军。

偏偏,康熙耳根子又软。俗话说,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听多了皇子的小报告,开始疑神疑鬼起来,对太子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眼,处处责难。

他甚至把十几二十年前的烂账翻了出来。

《清圣祖实录》记:康熙曾拿皇十八子胤祄七岁患急性病时,皇太子没表现出足够的关心一事对胤礽进行责难。

这充分突现出了康熙的小心眼。

康熙越说越委屈,后来又例举自己在康熙二十九年出战乌兰布通前夕,已经年满十六岁的太子到行宫给自己请安,明明看到天颜消瘦,却丝毫没有忧戚之意,也没有良言宽慰!

说这些的时候,康熙悲愤交加,声泪俱下。

胤礽实在想不起这些芝麻小事、烂谷子陈账,看着皇父一件件、一桩桩抖搂出来,呆住了,半天都没回过神来。

胤礽母亲的父亲噶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他母亲的叔叔索额图是大学士,当朝宰相,领侍卫内大臣。

索额图看到皇太子处于不利地位,担心康熙会听信诸皇子党的馋言改易储位,于是铤而走险,潜谋大事,准备通过搞宫廷政变来抢班夺权。

康熙忍无可忍,处死索额图,宣布废黜皇太子。

胤礽被废,诸皇子失去了共同的对手,于是各各拔刀相向,互相斗法。

夺储之争一下子就进入了白热化。

康熙傻了眼了。

在幽禁掉皇长子胤禔、打压住皇八子胤禩后,他重走立嫡长子一途,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胤礽再次成为众矢之的,诸皇子磨刀霍霍,血腥搏杀迅速展开。

这种情况下,胤礽和他的太子党成员为求在重围中突出,只得重蹈覆辙,谋划逼迫康熙退位,早正大位,让那班兄弟死心。

但事泄,胤礽再次被废。

历经两立两废的胤礽,精神大受刺激,神经错乱,彻底成了废人。

所以,胤礽并非扶不上墙的烂泥,而是形势所迫,被他那群如狼似虎的兄弟逼疯了。

5

康熙皇帝与赫舍里氏虽然是政治联姻,但是两个人是从小就认识,所以感情特别好。他是康熙皇帝的发妻,还生了一个儿子胤礽,而这一位太子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同时也是最后一个被公开册封的皇太子,本来凭借着皇帝的喜欢和出身可以当上皇帝的人,但是却因为处世荒诞不羁,最终难逃被废圈禁的命运。

康熙对他这个儿子的培养,可谓是耗尽了半生的心血,为了能够让儿子茁壮的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作出了一系列的安排,每件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在培养的过程当中他也参与其中。在最初的时候,皇帝让容妃帮助抚养照顾这个儿子,他的这位妃子是非常受宠的,在先后10年之中生下了5男一女,虽然说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三皇子和三女儿,但是足以见得皇帝对这位妃子是多么的宠爱。

之后康熙又为他找了四位名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这4位老师都是学识卓越才能出众之人,而且都是以清廉著称,所以康熙对于太子的学业是非常看重的,也是良苦用心。除了找了老师以外,皇帝对他也是悉心的辅导,并且给予他很多机会进行锻炼。对于太子的学业都是亲力亲为,每一次去做什么都会将他带在身边,对他加以训导。康熙在亲自出征噶尔丹的时候,让太子监国想要考考他在政治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提升他在朝廷当中的威信力以及影响力,为日后做好安排。但是没想到康熙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全心全意的培养太子回馈给他的是无尽的失望。

康熙和儿子之间第一次矛盾的爆发是在1690年,那时候康熙亲征噶尔丹,在北上的过程当中中了风寒病倒了,太子和皇三子共同照顾探望康熙,在见到病床上的皇帝的时候,太子没有任何的伤心之感,反倒是有心也高兴,这导致康熙非常不满意,直接将这位太子撵回了皇宫。而这件事情不过是一个开始,后来的太子变得越来越坏。开始变得无比的贪婪,他身为太子每个月拿的俸禄比其他的皇子要高的很多,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为了私欲,动用了大内裤银向官员收受贿赂,还让自己的心腹去打着自己的旗号,收受贿赂接受外国使臣的钱财,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皇家的礼仪制度。

还有就是在生活方面是非常奢靡和铺张的,他的生活奢华的程度,可比他父亲康熙皇帝要严重的很多所用的装饰器皿等比康熙使用的还要贵重。而且他经常仗着自己是太子以权谋私,打压皇子大臣。所以其他的人对太子都是非常不满意的,尤其是十三阿哥,两个人可谓是势同水火。在朝廷之中,他对待大臣们也非常的傲慢,导致朝臣们怨声载道。更让康熙生气的是,对于已经批阅办理的事情开始擅自修改,这可是直接触怒了康熙。种种事情的发生让康熙越来越失望,最终无奈之下将太子废掉圈禁。

6

太子胤礽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肯定不是啦,康熙的眼光没有那么差。胤礽作为康熙皇帝的嫡次子,很大程度上是占了生母赫舍里氏的光。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结发妻子,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原本是为了牵制鳌拜的政治婚姻,但康熙、赫舍里氏成婚之时,年纪尚小,培养出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赫舍里氏逝世后,但凡是其忌辰,康熙当天破例不处理政务前往祭奠,得到体现。

赫舍里氏难产逝世后,康熙将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位儿子。

  • 胤礽年满周岁即被册封为太子,康熙亲自教受胤礽读书、写字;之后政事繁忙,改为聘请有名的学者,如张英、李光地等人教导。目的是将胤礽按接班人来培养,必须打下坚实的“童子功”;

  • 胤礽5岁时得了天花,因为康熙小时候得过,身体有抗体,便亲自悉心照料了胤礽10余天。即便是这样,康熙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可见,康熙对这个儿子是多么的用心良苦。

此时的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殷切希望,天资聪明,加上勤奋刻苦,毫无懈怠,很快能熟练运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史籍记载:骑射、言辞、文学,无不及人之处。这番说辞自然是针对同年纪皇室所说的,表明胤礽是“皇室班”中的学霸。

史籍评价者一时期的胤礽:自初读至终篇,为时甚久,目不傍视,身不斜倚,无惰容,无倦志,正襟端坐,口诵手披。可见胤礽求知欲很强,大有康熙小时候读书读到吐血的劲头,这是胤礽的学业。待胤礽年长,康熙开始锻炼其政务能力。每次离开京城,康熙都让胤礽留守,所有事务都交由其处理。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评。

渐渐地,也让胤礽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底下的一些大臣,也开始谋划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把宝压在了太子身上,太子身旁迅速聚拢了一批“太子党”。而为树立太子的威信,当然也有溺爱的成分,康熙为胤礽制定了服饰、仪仗、用物,都与自己相差无几。还规定大节日,王公大臣除了给康熙三跪九叩大礼外,还得去东宫给胤礽行二跪六叩大礼。“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如果一旦尝到了权力甜头,便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发不可收拾,由此胤礽变得利令智昏。

1690年,康熙远征葛尔丹时,突发疾病,诏胤礽与皇三子侍奉左右。但胤礽对于父亲生病并无半点宽慰之心,依然谈笑风生。对于8岁丧父,9岁丧母的康熙,对于亲情看得是何等重要。胤礽无半点孝悌之心,令到康熙很失望,失望到很愤怒。

不仅如此,胤礽变得相当膨胀,有已然成为皇帝的幻觉:上至王公,下至百官,太子是“任意凌虐,恣行捶挞”(看不顺眼的,就动手教训);还截留番邦进贡的贡品,良马,实乃忤逆大罪。作为“太子党”首脑索额图,也是不可一世,对于不肯依附的官员,明目张胆,当众斥责。

种种不法行为,令到康熙有了废黜太子的想法,但其还是无法割舍对皇后赫舍里氏的爱。1703年,康熙翻出三年前旧账,圣旨上说:尔家人告尔之事,留内三年,朕有宽尔之意,尔并无退悔之意。是说三年前便有人告发了索额图,如今仍然不知悔改。于是,下令逮捕索额图,杀鸡儆猴,还是希望胤礽能回头是岸。

但胤礽依然如故,1708年,北巡塞外,皇十八子胤衸生病,康熙心急如焚。胤礽先是无半点关爱弟弟之心。康熙给予了严厉指责,但胤礽还有理了,忿然大怒。回京途中,康熙还发现胤礽常常透过帐篷的缝隙偷窥,有谋逆的打算,终于下诏废黜了太子胤礽。但雄才大略的康熙没想到,培养出的儿子各个出色,一旦储君之位虚悬,有实力的皇子纷纷争储,史称“九子夺嫡”。

晚年的康熙心里是滴血的,那么重视亲情,最后又为亲情所伤。相信康熙对于齐桓公身后,“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典故,是相当熟悉的。齐桓公死后,各个儿子为争夺国君之位,相互残杀,齐桓公的尸体长出蛆也没人处理。造化弄人,晚景凄凉的康熙皇帝。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7

太子胤礽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真实历史上,胤礽为何被康熙废掉?

影视剧《雍正王朝》以及《康熙王朝》中,对太子胤礽的刻画都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形象,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你知道,胤礽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乃至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彼时,清朝刚刚入关,经历了顺治、康熙两朝,不过短短几十年,一个新生王朝就出现个烂泥太子,这个王朝是要多烂啊,又不是晋朝。

历史上胤礽为什么会被废,无非是皇帝与储君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点直到乾隆朝才解决,但之后封建王朝也走向了没落;第二是其他皇子的的野心。至于胤礽被影视剧污名化,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二是要用胤礽的烂,来体现出主角的贤明。



胤礽其人

前面说了,康熙时期,满清刚刚入关,这时候,国家体系还处于从满洲贵族体系向官君主集权转型的过程,说白了,那些贵族没有人是真正忠心于皇帝的,你之所以当皇帝,不过是我们大家一起把你推选出来罢了,你必须给我们无上的利益,否则想让你下台你就得下台。

所以满清前期,从努尔哈赤到顺治,乃至康熙,无一不是走在遏制贵族、拉拢汉臣的道路上,比如顺治帝亲政后,反手就把多尔衮一系给办了。

而历史上,凡是皇权被贵族牵制,立储这件事,到最后没有一例不悲剧的,特别是南北朝那些乱七八糟的宫廷斗争,皇帝说杀就杀,更别说什么太子储君了。



康熙立储,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太子胤礽,从小就对这些事情耳濡目染,所以从君王的教育角度来说,胤礽是合格的,康熙曾经评价胤礽就对他的能力进行了肯定

“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

这是胤礽第一次被废后的评价。

“二阿哥何曾不好?二阿哥学问骑射艺能,并无可议之处。”

这是第二次被废后的评价。

可见,康熙从始至终,对胤礽这个孩子,至少在能力方面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这基本上算是一个理想型的接班人了,可为什么胤礽会被废呢?原因前面说了,一是皇帝与储君的天然矛盾;二是其他来自其他皇子的野心。



皇帝与储君

在古代,皇帝不好当,特别是长寿皇帝,更不好当。汉武帝与太子刘据,梁武帝与太子萧纲,唐玄宗与太子李亨……这都是历史上较为长寿的皇帝,没有一个处理好了皇帝与太子的关系。朱元璋和太子朱标关系看起来不错,但朱标没熬过他爹,先死了,最后也留下了烂摊子。

长寿皇帝不好当,太子当久了更难,太子是一国储君,不出意外是未来的权力中心,而皇帝是现在的权力中心,臣子忙着站队,向着老皇帝还是赌未来,这是一个问题,康熙算是一个明君,他不可能看不到这一层。



“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过者。太子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匪轻。”

这是来自康熙的担忧,说得非常明白,太子年纪尚小时,不用担心,可太子长大后,就难免左右群小结党营私,太子是一国之本,如果在这件事上出了问题,干系就太大了。

这是每一个长寿皇帝都会面临问题,年老体衰,精力大不如前,对局面的掌控有心无力,这就容易形成新老两个权力中心,老皇帝肯定不能接受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耍权谋。

其他皇子的野心

康熙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在他的管理下,还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立储悲剧:九子夺嫡。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也不过是三个皇子之间的斗争,到康熙这里,九个儿子,各个不让人省心,不顾亲情,相互攻击。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太子,先把太子扳倒,其他人才有机会。

你老皇帝一天不死,太子就一天不得安心,因为其他兄弟都有机会在最后时刻翻盘,又会分出两个派系,拥护太子和反对太子,太子胤礽一个人要面对一群兄弟的攻击,你防守再天衣无缝,也难免露出破绽,何况人言可畏,天天有人说你坏话,老皇帝就相信了。



而胤礽也不是一个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虽然在能力上得到过康熙的肯定,但是在人品上,却经常惹得康熙破口大骂,也直接导致他被废:

“今观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

对于古人来说,特别是对于贵族来说,暴戾淫乱、肆恶虐众,皇帝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这就不可饶恕了,不法祖德是不遵守祖宗法度,不遵朕训,不仅是不听话,还是不孝顺。

这一段人品上的污点,加上皇权与储君之间天然的矛盾,再加上其他皇子的持续输出,胤礽就这样被废了。





8

爱新觉罗·胤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由皇帝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是清圣祖玄烨的嫡次子,母亲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

胤礽在康熙十四年(1675)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他自幼即聪慧好学,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而且熟练弓马骑射;长成后数次监国,取得了不俗的政绩,在朝野树立了好口碑!

康熙废黜胤礽太子的念头产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驰驿前迎,胤礽到行宫看到父皇病容,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康熙据此认为这个儿子没有忠爱君父之念,不堪重用。

当时,胤礽只有十六岁,对于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一心只学如何治国安邦的公子哥儿来说,怎么面对病中的父皇才能表现自己的孝顺之心显然没有心里准备。而康熙在这个时候就对胤礽非常不感冒了,可惜,胤礽没有丝毫觉察。

后来康熙在废太子时说”朕已包容了20年”。就是指这事。


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太子职位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在巡幸期间,大阿哥胤禔等私下向父皇康熙汇报说太子暴虐不仁,随意捶挞诸王大臣,截留蒙古贡品,还放纵奶妈的丈夫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等。

其实这些话多为不实之辞,因为,胤禔年龄长于太子,也有战功,他觊觎大子之位已久,在朝廷又有明珠撑腰;而且他有辩风识向,察言观色的能力,早知道父皇对太子已经心生不满,才敢肆无忌惮地诬陷太子。康熙帝竟然对这些事深信不疑。

康熙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而这次巡幸途中,皇十八子胤祄,当时只有七岁,患了急性病,康熙等十分焦虑,而太子却无动于衷,没有悲痛的表示,这就非常严重了。

显然,康熙把如何对待亲情关系当作衡量太子品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了,太子呢,也许是情商太低的缘故,确实没有做好这方面的表演,又落一上了一个把柄。

也是在这次巡幸的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竟然于深夜靠近他自己住宿的帐篷,并且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他认为这是太子要“弑逆”,这件事导致他下定决心果断地废掉了皇太子。

胤礽以罪被废黜太子,羁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又被复立为皇太子。

众所周知,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这个第六十一年就是1722年;而胤礽是1674年出生的,如果胤礽要正常上位,待他坐北朝南时,也是年近六十的老人了。在古代,一个快58岁的人还能活几年呢?所以,胤礽也有焦虑情绪。胤礽经常在私下抱怨: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这句话有谴责康熙贪权恋位之嫌,康熙认定这是大逆不道,是儿子盼着他早死。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康熙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自从复立以来,以前的狂妄还未消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胤礽拘执看守。”

再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

纵上观之,太子被废黜,并不是自己没有执政能力,监国时发生了错误;也不是他没有国计民生情怀,有劳民伤财,奢侈浪费之举;直到胤礽的兄弟们长大成人,开始参与朝政后,并且经常活跃在康熙身边了,胤礽的地位才开始受到威胁,才开始有了关于他的流言蜚语,而他的父亲康熙废黜他只是抓住他不会处理亲情关系这一条大做文章,至于康熙认为太子有“弑逆”之举纯属虚构,鬼才相信。

当然皇太子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面对野心勃勃而蠢蠢欲动的众兄弟们,也有所反应,他的结党赠权之举也属无奈;但是,在皇帝康熙看来,这是胤礽迫不及待,要提前取自己而代之的举动,作为政治家的康熙是信奉君子不可一日无权的帝王,这终于导致了他和胤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胤礽长期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面对错综复——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最终使其人格分裂,贤德不再;而对高度集权的康熙来说,皇太子拥有的过多特权对其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是康熙与胤礽根本矛盾所在。

胤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作为康熙寄予殷切期望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努力过,奋斗过,挣扎过;他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与业绩;纵使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与工作业绩。他的数次监国听政,确实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大清朝康乾盛世,胤礽功不可没。

9

作为一代雄主,康熙一生内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铲除噶尔丹;外驱沙俄,维护国家主权。他的文治武功,即便放在历史上的帝王群,也称得上佼佼者。然而,在立储问题上,他却多次失误,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晚年的心境和朝局。

非常之时立储君,并悉心栽培

康熙十四年六月,三藩之乱如火如荼之际,年仅二十二岁的康熙,出人意料地表示,要立赫舍里所生的刚满周岁的胤礽为太子。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他派遣重臣,祭告天地,次日,康熙亲临太和殿,举行册封典礼。当时,正直三藩之乱,康熙本人也就二十出头,为何会在此时建储呢?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康熙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皇权。儒家学说是封建皇权的理论基础,为保证皇帝一家一姓的长期统治,在权利分配与延续上,总结出天子在位期间公开建储的基本方式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并为后世王朝所认可。

满清宗室先祖出生关外少数民族,且以八旗立国,因此入关前,在选择继位人的问题上,并未遵循儒家原则,而是皇帝在位时不立太子,皇帝去世后几位大佬商量。这种原始的推举制,必然引起贵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并影响皇权。因此,努尔哈赤去世后,出现了诸王相争;皇太极去世后,又出现黄、白两旗的尖锐对立和摄政王专权的局面。

顺治亲政后,亲自掌控上三旗,从而改变八旗大佬拥戴新君的规则,使得康熙顺利继位。但是,上三旗力量的增强,在皇权更迭之时,也对皇权构成影响。之前为皇帝所掌控的上三旗,倚仗拥立之功,又反过来控制了皇帝,让少年康熙处处掣肘。

在学习儒家经典后,康熙了解了历朝历代的建储原则,再结合自己年少时的经历,他为了保障皇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于是,立了胤礽为储君。当然,康熙与胤礽的母亲赫舍里的感情,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为了将胤礽培养成未来的圣君,康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册封胤礽为太子那刻起,康熙便经常将其带在身边,给他讲授儒家经典、治国之道。随着胤礽的成长,康熙讲授的内容也逐渐深化,不仅讲授祖宗创业不容易,也讲守成之艰难以及行军布阵之法。“大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康熙皆“事事精详指示”。同时,鉴于自己政务繁忙,康熙还为胤礽请了当世名儒,如熊赐履、李光地、张英等人。几位大臣自然不敢怠慢,对胤礽倾囊相授,从而使他从小就系统性地接受了儒家传统教育。

在康熙和大臣的悉心栽培下,胤礽进步很快,八岁时就通晓满汉双语,并能流利地背诵《四书》;几年后,弓马骑射也像模像样,气质非凡。这时,康熙带着他处理政务。由于胤礽处事认真,恪尽职守,不仅康熙点赞,朝中大臣也赞不绝口。

康熙二十年以来,康熙竭尽全力维护太子的权威,对于不尊敬太子的满汉大臣,不管他们是谁,权力有多大,照样严厉打击。为了将胤礽培养成理想的继位人,康熙真的下了血本。

传统与朝廷的土壤,导致父子之间产生隔阂,相互不信任

随着胤礽的从政,他与康熙的矛盾也开始产生,并不断激化。这种君与储君之间的矛盾,并非康熙朝的特例,而是封建社会贵族权利再分配斗争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虽然儒家士大夫以及帝王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了嫡长子立储的传统,以此对皇室内部不同地位的人加以约束,但因利益驱动,几千年的王朝史,也不乏子杀父、弟杀兄的案例,真正以嫡长子继承者并不多。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不例外。不立储还好,一旦立储,必然爆发皇储之争。康熙立储后的十几年中,没有出现君与储君的矛盾,只是因为胤礽年幼。只要太子长大从政,就会争夺、侵犯皇权。

除了历史根源,清朝的特殊情况,也提供了君与储君爆发矛盾的土壤。满清是少数民族没有立储传统,老皇帝去世后由贵族公推。康熙立胤礽,是家族历史上头一回,但八旗贵族的习惯和心理观念还是存在。所以,康熙册封胤礽后,各级满清贵族,尤其是皇室宗亲,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导致胤礽成为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明里暗里打击胤礽。而康熙在立储时,既未吸取前朝经验不让太子参与朝政,又前后分封诸位皇子为王,并让他们全部参与政务。在这种情况下,胤礽与兄弟、胤礽与皇帝的矛盾便交织在一起了。

忍无可忍,父子情义尽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与胤礽之间开始出现摩擦。这年七月,康熙在外亲征噶尔丹,正在部署乌兰布统的战役时却突然生病,于是,连忙召集胤礽前来侍驾。按照正常逻辑,父亲生病,当儿子的应该忧心如焚,但胤礽见到康熙后,却无动于衷,一点关心的态度也没有。这让康熙很不满意,让胤礽先行回京。此后,康熙开始有意识地对胤礽的礼仪加以抑制。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率领诸侯王公祭拜祖宗,先让礼部制定礼仪。按照惯例,皇帝与储君的礼仪有显著不同,但这次礼部尚书却将胤礽的地位几乎摆在与康熙一起。康熙得知此时,马上下令礼部,要求有所区别。结果,礼部尚书满脸为难,因为如果按照康熙的意思就得罪胤礽,不办理又得罪康熙。为了明哲保身,礼部尚书居然要求康熙给他一份“安全背书”。康熙勃然大怒,随即罢免礼部尚书。此前,为了胤礽的威信,便于他将来继位,康熙制定许多胤礽的专属礼仪。但是,因为发生皇储矛盾,康熙改变过往的做法,尽量不让胤礽特殊化。

康熙三十五年后,康熙与胤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康熙第二次征讨噶尔丹期间,成年皇子全部出征,胤礽留守京城。但康熙前脚走,一些攀龙附凤之辈便开始向胤礽靠拢。胤礽为了扩张势力,对这些人也来者不拒。康熙回京后,得知胤礽手下狐假虎威,大发雷霆,于是将其周围人给关押。之后,在父子关系不睦的情况下,康熙又一个个郡王贝勒的加封,其用意也十分明显,就是为了进一步制衡、削弱太子的势力。皇子受封后,拥有了竞争储位的资本,从而对胤礽构成极大的威胁。

康熙这样做,是为了敲打胤礽,让其迷途知返,但客观上让父子关系愈发紧张。失望之下,康熙只好拿胤礽的亲信索额图开刀。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下令彻查索额图,连同胤礽的党羽也一起铲除。这次清洗,让胤礽的势力受到承重打击。对比,胤礽很失望却又无可奈何,怨气越来越大,开始自暴自弃。

康熙四十七年夏,胤礽随康熙巡游塞外时,动不动就拿王公大臣出气,对康熙也不尊重。巡游期间,皇十八子病倒,康熙和诸皇子十分关心,可胤礽却漠不关心。康熙很不高兴,对胤礽大声责备。胤礽不仅不肯认错,反而态度嚣张。更糟糕的是,胤礽夜里跑到康熙的行营周围走动,还从缝隙里面查看营帐篷内的动静,这让康熙心神不宁,担惊受怕。于是,康熙多年的不满集中爆发,下令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君与储君的矛盾,随着胤礽的被废,暂时得到缓解,但是,新的问题更让人头疼。由于太子之位空缺,这让所有的皇子都看到了希望。于是,为了问鼎皇位,他们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玩弄各种阴谋诡计,整个朝堂一片乌烟瘴气。康熙很无奈,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希望胤礽能够改过自新,就再次立刻胤礽为储君。

但是,胤礽没有珍惜机会,并未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摆出架子高调吃喝玩乐。同时,他的威望已经大不如从前,而诸皇子的地位又有所提升,对他更不屑一顾,有打击的机会依旧不手软。结果,复立胤礽仅三年,康熙就没法容忍。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废。

秋媚说:胤礽被废,实际上是储权侵犯君权的结果,是康熙朝立储规则不完善的必然悲剧,皇子们的做大又让胤礽的倒台来的更快。

10

胤礽,是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太子,生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一岁时即被册立为皇太子。




胤礽并非烂泥扶不上墙,相反的,他很聪明,在康熙诸子中能力很强,是个非常优秀的皇太子。

胤礽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甚至连历代诗词歌赋都烂熟于耳,胤礽弓马骑射了得。长大后多次代康熙祭祀,康熙在外出征或狩猎期间,胤礽亦数次监国,治绩不俗,故深得朝野内外的肯定。

康熙十七年(1678年)胤礽不幸得了天花,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因此康熙也感到万分紧张,他推掉大量政务,专心陪伴太子度过危险期,最终胤礽有惊无险的战胜了天花,康熙非常高兴,还特地祭扫了方泽、太庙、社稷等,并昭告天下臣民这一大喜讯,康熙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胤礽奇迹般的战胜天花,这无疑对稳固他的太子之位起到很大帮助,因为他的父皇康熙正是因为得过天花才被确立为皇帝的。

可以说康熙对太子胤礽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对他的培养和教导也是非常用心的。胤礽作为储君,不仅起点高,而且地位一直比较稳固。

胤礽的威胁来自于他的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康熙儿子众多,且个个能力出众,最重要的是这些皇子都很有政治野心。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等人都封为多罗贝勒。这些受封的皇子被授予参与国家政务,拥有自己领导班子的权力,分封皇子,无形之中也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而这些皇子在拥有一定的势力后,又都把矛头对准了太子,使得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并最终导致了两次废太子事件。

皇太子两次被废,都是诸皇子在背后推波助澜,再加上康熙偏听偏信的性格,终于导致了胤礽悲惨的结局。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视塞外,早就觊觎储位的皇长子胤禔乘机向康熙打小报告,揭露太子暴虐不仁、捶挞诸王、贝勒、大臣,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勒索下属等不法行为,这些报告,有些经查属实,有些则完全是捕风捉影捏造的罪名,可是康熙对此却是深信不疑,太子在自己出巡期间越位出事,这不是明白着在对皇权进行挑衅吗。

康熙怒不可遏,而巡幸途中皇十八子胤玠生了病,康熙十分焦虑,胤礽却无动于衷,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让康熙更加失望。返京途中,康熙又发现胤礽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帐篷缝隙窥视里面,康熙震惊,怀疑太子准备“弑君”,这让康熙更加下定决心废掉太子,回朝后即宣布废掉太子胤礽,并交宗人府看押。后又因大阿哥与八阿哥争储失败,诸子争储更加激烈,康熙为缓和矛盾,又下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经过了第一次被废的风波,一向乐观向上的胤礽变得疯疯癫癫、行为乖张,康熙为此心痛不已。然而皇帝与储君之间的嫌隙已生,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化解。终于又在胤礽复太子位后的一年,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发生了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人窜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一案,此案连带着又牵扯到皇太子胤礽策划逼迫父皇退位一事。康熙因此怒不可遏,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决定再一次废太子。

这一次太子胤礽可谓是在劫难逃,不同于上一次因个人原因被废,这一次被废竟然是胤礽阴谋推翻康熙的统治。但是胤礽为什么这么做,此事真假难辨,恐怕又是一个千古悬案。胤礽自小早慧,而且监国多年,经历了第一次被废复立的风波,他应该是谨小慎微、战战栗栗,况且以胤礽的能力和个性,他应该干不出这样的事,所以,在诸子夺嫡已经白热化的当下,胤礽谋反之事,估计又是皇子们的一大“杰作”。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废黜胤礽之事,将胤礽交宗人府圈禁看守,就这样,经历了两立两废的皇太子胤礽,最终还是在储君之争中彻底出局了。



总结:可以说胤礽作为皇太子,并非是烂泥扶不上墙,他从小得到康熙悉心培养,长大后监国期间的表现也受到肯定。从胤礽第一次被废到很快又复立,说明在当时康熙的眼里,确实还没有其他皇子能代替他。胤礽被彻底抛弃,其实正是诸子夺嫡的牺牲品,而康熙对此事的偏听偏信和偏执的心态,也是导致胤礽被废的主要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