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懂抗战历史,不要信口开河。
石牌保卫战,是鄂西会战的重要部分。
鄂西会战对于日军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打通同宜昌的运输线,将大量船只转移,同时补充兵员补给,打破国军的封锁。
第二,机会要占领石牌要塞,保证这个控制三峡的重要支点,同时通过进攻作战重创江防军,尽量歼灭国军有生力量。
但国军及时识破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在日军合围圈内被部队经过一段时间作战,果断突围。而日军攻击正面的部队,诸如石牌的国军,利用地形层层防御。
而日军进攻兵力有限,在鄂西这种复杂地形,无力吃掉这里这么多国军,只能退而求其次,试图尽量占领石牌。
此次日军调动的兵力并不少,除作战地区附近的当阳第39师团,驻沙市的第13师团,在监利、石首、华容的第40师团两个联队(师团司令部仍位于咸宁),驻岳阳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外,还动用了驻南昌的34师团。驻九江的第68师团,驻应山的第3师团,驻应城的第58师团一部和军直属的炮兵、工兵、陆空军第44战队。
总之,该军全部的7个师团及1个独立混成旅团,大部或一部参加此次作战。
而前两个阶段攻击较为成功的情况下,日军仍然有大量兵力被战区国军牵制。
最终,第3阶段攻打长阳、石牌一带的日军,为3个师团及配属部队,齐头并进进攻。
日军3个师团进攻很锐利,没多久就打通了和宜昌的联络,可以保证船只东进,第一个任务完成。
但日军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歼灭石牌地区第6战区主力,尤其是18军。
横山勇的第11军,于5月25日向其第3、第13、第39师团下达了最后攻占至长阳县西北丹水上游之木桥溪至石牌一线的命令,即:
(一)第3师团由长阳北进,攻向卷桥河以北的抱桐树。
(二)第13师团由都镇湾攻向以北的高昌堰、香花溪、木桥溪。
(三)第39师团指挥第39步兵团,由牵牛岭向北过卷桥河,攻向大朱家坪。
(四)当宜昌向下之长江被解除封锁时,停泊于宜昌附近之各型机动船只,即向下游启航。
此时战场的中心已移至清江、石牌间地区,成为整个会战的焦点。
如果国军顶不住,石牌被日军占领,又会成为宜昌那种骨鲠在喉的毒刺,直接威胁三下水道,距离四川近在咫尺,严重动摇四川大后方的战略防御体系。
25日开始,双方的激战打响。日军3个主力师团用尽全力攻击,激战到27日,我军挡不住日军猛烈攻势,后退到石牌主要阵地。
当时胡琏11师石牌主阵地成为双方交火的重点,然而激战到29日,日军始终不能占领。
当时日军已经连续作战接近30天,补给匮乏,弹药耗尽,实在不能继续进攻了。
因宜昌距离石牌很近,当时日军认为最多3天可以占领石牌,犯了轻敌的大忌,导致功败垂成。
所以,29日,日军下令30日再猛攻一天,如果不能得手就必须撤退。
最终,日军攻击没有进展,总撤退。
石牌战斗的意义是,11师守住了石牌主阵地,而其余诸如118师和18师表现也相当出色。
日军攻击不能得手,被迫做总撤退,石牌要塞就安全了。
如果石牌沦陷,对于大后方的军事、政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至于有些人纠结伤亡数字,这就有意思了。
因为谁都知道抗战是敌强我弱,面对日军野战部队,尤其是13师团这种强悍的师团,鄂西会战以伤亡3万人代价,造成日军1万多人损失,已经算是不错的发挥。
石牌战役本身,日军可能确实只有几千人的伤亡,但要知道日军攻击石牌一线前后只有5天时间,随后就主动撤退。
在这短短时间内,国军能够保住石牌,还有歼灭一部分日军,已经难能可贵。
原则上说,石牌战役虽谈不上扭转抗战局势,但坚守多日改变1943年抗战全局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战时夸大一点,说成是东方斯大林格勒,也无可厚非。
就像平型关消灭800多人,一度也宣传成歼灭3000甚至1万人,还是“平型关大捷”,这在战时都是可以允许的宣传策略。
即便是战后,恢复了真实的历史数据,石牌战役仍然是有相当意义的,恶意贬低怕是只有日本鬼子来会去做。
所以,既然是谈抗战,就不要动辄打着极左思维胡乱评论,那是二三十年前的历史观
你可以说国军或者八路军作战有哪些欠缺,但不要不顾历史现实的恶意攻击,好像是你做的不怎么样,那么我做的差一点也没什么。
这就像有个贴吧盘踞着一群蒙古、满族人,对西方的古代文明评价很高,对中华古代文明恶意贬低,却对元蒙和满清的文化历史不做评价。
其实,他们不是歌颂赞扬西方古文明,而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恶意贬低中国主体汉民族、汉文化。以此说明你们汉族其实古代也不行,就别说我们蒙古、满族文化是落后了。
这尼玛都是什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