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您的这个姓氏排位有问题。按照历代史料及孔庙四配排行,应该是孔、颜、曾、孟,因为曾参是孟轲的师祖。

四大圣贤

在中国古代有四大圣贤,又称四大“圣裔”。他们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他们的嫡裔,自古以来被称作“圣门后裔”。只有他们的家谱,才能称为“通天家谱”,他们自称时不说“免贵”这两字。

而四大“圣裔”的嫡传子孙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是康熙帝的决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只有孔、颜、曾、孟叫四大“圣裔”?


四大“圣裔”

孔庙四配

孔庙四配,即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位于孔子像的两侧。

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


一、衍圣公

孔子没得说了,“圣人”啊!

历代王朝对孔子嫡孙都是封爵的,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开始,对孔子后裔进行册封,当时叫奉祀君,公元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名为衍圣公。

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椿

到了明代,孔家衍圣公班列文官之首,属于一品文官,清代沿袭明制,衍圣公列内阁大臣之上,一直到1935年,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

1935年一月十八日,国民政府下令:

兹以孔子嫡系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颜氏嫡系孙为复圣奉祀官;

曾氏嫡系孙为宗圣奉祀官;

孟子嫡系孙孟繁骥为邹国公亚圣先师奉祀官。

以特任官待遇。

二、复圣公

颜回

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就是颜回,其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因为颜回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唐太宗尊为“先师”,唐玄宗尊为“兖公”,宋真宗加封“兖国公”,元文宗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三、宗圣公

曾参

公元前482年,颜回病故后,师弟曾参就变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曾参27岁时孔子去世,将孙子孔伋托付于曾参,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唐玄宗时尊为“ 伯”,宋徽宗时尊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尊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尊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回。


四、亚圣公

孟轲

为什么把孟轲放在最后一位?因为子思是曾参的弟子,而孟轲是子思弟子的弟子,所以从师承来说,曾参是孟轲的师祖!

据《荀子》非十二子篇:子思、孟轲为一派,《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轲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宋神宗尊为邹国公,元文宗尊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尊为亚圣。


钦此四家字辈

需要指出的是,孔、颜、孟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但是曾子后裔没有享受这世袭的礼遇。

所以到了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明世宗朱厚熜下旨鉴于“四贤一体,皆有大功于吾道,而曾氏独无世袭,非缺典欤”,寻找曾子后裔。

最后江西抚在永丰县找到了曾子第五十九代孙曾质粹,曾质粹奉旨东归,封为翰林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希、言、公、彦、 承、宏、闻、贞、 尚、衍;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钦赐孔、颜、曾、孟四姓使用统一的排行字辈;

清乾隆五年,定十字:兴、毓、传、继、 广、昭、宪、庆、 繁、祥;

清道光十九年,定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北洋政府批准续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56-65代)

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66-75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76-85代)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86-95代)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96-105代)


其中有某字因为避讳而改,“弘”字避讳乾隆皇帝,修改为“宏”,“继”字避讳,曾氏修改为“纪”等。


从此,孔、颜、曾、孟的排辈就一样了!

最佳贡献者
2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

这四姓始祖,古往今来,皆以圣人尊之。至圣为孔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孔子之再传弟子,而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传高足。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虽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看似与国家民族没有多大关系的同族谱之字辈,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该四姓后人的现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孔门第五十六代开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第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明末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崇祯帝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的辈是孔门第八十三代“念”字辈。因此,不少孔孟等四姓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有待指出的是:这并非是孔、孟、颜、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颜曾后裔行辈的顺序的。现家谱如下: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肈、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上述四姓族谱,据说“卜”姓亦遵照之。卜商为卜姓始祖。不过,卜子的影响力远不及上述四圣。

说到四姓该族谱,尤以“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而耳熟能详。在当代四姓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



严格的讲,这些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不是家谱,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

近来,历年清明节至,来自海内外的三百余名孔子后裔必然在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祭奠了共同的祖先——孔子,子孙们依次向一世主孔子深深鞠躬行礼、敬献花蓝,并诵读祭文。之后又分别来到二世祖墓、三世祖墓、中兴祖孔仁玉墓和远代诸墓望祭之坛前,按照释奠先祖“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的礼仪要求,举行了传统释奠祭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祭孔活动以来,曲阜的祭孔活动都是在孔子诞辰日举办,属于“秋祭”。而在传统上,最隆重、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都是“春”“秋”两大祭。2008年,曲阜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如今的春季祭孔大典定于4月3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隆重举行。曲阜的孔氏家族墓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

据悉,目前,孔子后代有三百多万人,至今已繁衍八十多代。其中,曲阜的孔子后裔占曲阜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约有23万!

孔子家族嫡长孙(第四十六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起世袭爵位“衍圣公”,主要任务为祭祀孔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台湾已故的孔德成是延续八百九十余年的“衍圣公”最后一代。

不过,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民国时代的大财阀孔祥熙,并非孔门嫡传后裔。因其母嫁入孔门时已有身孕。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回民,姓孔,这是很特殊的。或许会有人问,孔子是汉族,为什么他的子孙是回族哪。原因是:孔子的第59代子孙孔彦嵘娶了一名回族女子,名叫马甲尕,夫妻两人生育了3个儿子。马甲尕要求一个儿子加入回族,并且信仰伊斯兰教。她缝制了一顶穆斯林戴的白布帽子,三儿子年幼好奇,争着戴这顶帽子,于是顺从母亲的意愿成了穆斯林。在甘肃永靖县,孔氏穆斯林被当地人称为“孔回回”。

孔孟四姓的后裔中除了有回族外,还有土族、东乡族、藏族、满族、保安族、土家族、朝鲜族和撒拉族,他们分别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基督教等宗教。

现在,我们具体谈谈该四姓共同族谱的由来。

先说是否存在“孔孟一家亲”。当前,“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的说法很流行。由于孔子、孟子的后人共用一个家谱,不管姓孔姓孟走到哪里都要当一家人来对待。还说在旧中国孔家孟家子弟外出旅行,即使逃荒讨饭,来到陌生的孔孟人家,只要一提自己姓孔或者姓孟,就会被当一家人来看待。要按照姓名中的“字”表明的辈分论高低,岁数大辈分低的人也要给岁数小辈分高的人磕头行礼,称“叔”喊“爷”。东道主要给讨饭者安排吃住,走时还要送些粮食。这是和外姓人的区别之处。

要搞清孔孟是否真的一家,就需要看是不是两家真的共用一个家谱。经查阅家谱网得知:《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

而《孟子世家谱》也记载了从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孙孟祥拹(1990年在台湾继任亚圣奉祀官)的历代孟氏子孙繁衍情况。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各有独立的家谱,家谱中都没有两家合并为一家之说。至于曾、颜,亦如是。我们进而可以推断,从宗族的角度讲,孔家就是孔家,孟家就是孟家,曾家事曾家,颜氏仍是颜氏。颜氏之源与孔子母亲无涉。

据说,这四个通天谱的后裔,是不需要说“免贵”的姓氏。

也有此分析出:四姓具备共同族谱,并非是春秋战国时代相约而定的,而是后来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强行以定。

当然,无可否认,四姓之始祖确实亦渊源甚多。众所周知,孔子及其学生的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无疑是足以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柏齐名的思想家。

而孟轲,也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是影响了很多执政者的至理名言。

关于曾参,其实是孟轲的老师的老师,其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认识,唐宋之后才被高度认可。他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被称为“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有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颜回所认同的“天人合一观”所表现的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是那个年代的精神瑰宝。

其实,儒家学派以孝道为先,排序以入道为先,应该是孔、颜、曾、孟才对。原因很简单:颜回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曾参的师兄,曾参却是孟轲的师祖!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失去了四圣智慧的启迪、儒学教化的润泽,中国人精神的家园会变得如何离心离德、支离破碎,相信我们已经深有体会。我想,古人之所以为他们定一共同的家谱,道理也源于此吧?

3

据武昌《孟氏大成宗谱》记载,孔颜孟曾四氏字派的统一,肇自明代,这也是现今较为流行的说法,其依据是《明史·儒林传》,具体记载如下:

“孟氏之派思字以下皆从孔氏,颜氏以克为字,希字以下命名时有出入,曾氏则承自以下乃从孔氏,其出入者或避家讳而然也。”

其主要意思是孔颜孟曾四氏字派的统一明代就开始了,偶尔有部分有出入是因为避讳的原因。由于史料等原因,暂未发现明代具体的规定。仅以家谱出发,以孔、颜、曾三氏个案作简要说明。

孔氏字派不多说,其从明代开始,明廷御赐八字“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加上元代的“希”、“言”共计十字,至清代又先后御赐二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九年(1920),北洋政府又批准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字辈,笔者浏览到一部接连撰修的曾氏族谱,其中恰好有字派的变化,故以此来做说明。湖北麻城清道光九年(1829)所修的三省堂《曾氏族谱》,其中规定自二十一世以后,要按照新定字派取名,其所定的二十字字派为“绪承东国远,传道启家祥,一本能涵寓,荣辉兆永昌”清光绪五年(1879),该谱得以续修,而在字派上发生了重要变化,其称“今于旧谱所定宗派不录,仅遵武城老谱十五字以为排行,自六十三世宏字始,以下照派取字。”而其字派正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五字,并附有新字派“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显然与孔氏派语重合。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曾氏的字派是由曾国藩奏请与孔氏字派相统一的,笔者还未加考证,故不妄言。

颜氏字派的变化不同于曾氏,据湖南宁乡克复堂《颜氏总谱》(修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记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湖北沔阳人颜柳次合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四省颜氏后裔创修颜氏总谱,计二十一卷。嘉庆谱收录了一篇《论入班行先后记》,其中言明在颜柳次创修总谱时,也创修了三十二字为字派,即“崇怀宗邦、其泽允昌、家学克复、道德昭扬、肇庆宏祚、应毓国良、惟思一本、继起有常”,从七十四代开始以“崇”字排辈。但事实上,并非所有颜氏均如此,有的可能字派稍前,如山东宗子世系七十代有崇字派、七十一代有怀字派,也有的另立字派等,但总体上,颜氏字派开始部分统一。

由以上可以看出,四氏字派的统一至少有两个特点:

其一,以孔氏为主,颜、孟、曾三氏字派的统一都是参照孔氏进行修改。

其二,四氏姓氏字派都是以嫡派为主,其后向支派扩散。前述曾氏前后两次修谱字派的变化就是很好的说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统一了字派,有的还未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字派已经成为认证圣贤后裔的标准之一,只有是四氏后裔,才有资格使用统一字派。

而有直接史料证明的,孔、颜、孟、曾四氏字派的统一,是在民国九年(1920)是年十月十二日,山东衍圣公府与博士院会同呈山东省长,转呈内务部,以内字第五号存案颁发各省县,“属将四氏子孙命令取派,因前二十字已满,复编定二十字,俾四氏子孙散居各省县者,一律周知。”而新定的二十字派正是“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4

孟氏第七十二世宪字辈路过。

孟 氏 字 辈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5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孔孟颜曾排辈从来也没相同过,孔孟曾排辈是一样的,颜家另排辈。由曲阜颜府组织人排定,孔孟曾由孔府组织人排定。原因是颜家与孔家,不光有师徒关系,还有亲戚关系,孔子的母亲姓颜,叫颜征在。

6

孔子是曾子,颜子的老师。颜子早夭折,无建树。曾子传孔子衣钵学说,传论语。使孔子传之于后人。

故没有孔子就没有曾子,没有曾子世间也没有孔子传之于后人啦。

曾子悉心教育孔子之孙孔汲,使孔汲学术渊博。

没有孔汲教育,孟子就不能广大儒家学说。

至于,颜子,是曾子怀念同窗之情,尊重而捧成者也。

所以,孔曾孟颜排序正确也。

7

姓孟的我默默的表示,,布吉岛。。不过大学同学有姓孔和姓曾的,确实跟姓孟的是一个辈分,还专门问过他俩这个事,至于颜氏,就不太清楚了

8

孟颜曾都是孔子七十二贤客中最为喜欢的学生。其中孟子曾子和颜渊非常崇拜孔子的师德,如若父子班的亲情愿意以孔子家谱。所以和孔子家谱排辈相同。但是过去的古人礼仪讲就师者为父,学生是不能和老平起平坐的更不可能和老师在同辈分上晚一辈。比如孟曾颜三姓和孔家的繁字辈同一字,得比孔子家的晚一辈。过去古人讲三从四德,就是有父从父,无父从兄,无兄从母。长兄为父就是父母不在是要听从长兄的安排。

9

通天家谱

从这四个字就知道这份家谱非同凡响,从某种程度来说,它甚至比皇族姓氏更加尊贵。我们国家是一种道德属性的文化内核,而这一内核则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孔子创立了儒学思想,这种思想在后续两千多年里逐渐被确立为思想核心。而孔子的后人,也一直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尊崇。到了明朝,朱元璋建立宗法制度时,也给孔氏后人赐了八个字,作为孔氏家族的家谱延续字辈。而这一家谱,也被称为通天家谱。

自汉高祖开始,孔子后人便被封为“奉祀君”。汉武帝执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地位再次上升。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儒学经典为开科取士的内容,儒学思想渐渐成为读书人绕不过的坎。尤其在宋朝,儒学的根基上衍生出理学、心学、关学等新学说。孔子地位再次提升,被封为“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正式称“圣”。孔家家主也被封为“衍圣公”,此后流水的皇帝,不变的孔氏衍圣公。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不久,开始着手制定许多文化、思想类的政策。八股文、宗法制度等,都起始于明朝。朱元璋要求自己的子孙按字辈取名,也给孔家赐了“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八个字。在确立字辈之前,朱元璋已经封了两任衍圣公孔希学(五十六代)和孔讷(五十七代),合在一起便是十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讷取偏旁)。明末崇祯年间又核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

康熙年间,满清是异族统治,为了彰显正统,更加重视尊孔。于康熙23年南巡曲阜时拜谒孔庙,御笔赐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二十个字。(后避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乾隆年间再增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道光年间再增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北洋政府期间又增十字:“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便是完整的通天家谱。

儒家四圣

另一方面,除了孔子,儒家孟子、颜回、曾子,也分别在嘉靖时期确定亚圣、复圣、宗圣的名号,被称为儒家四圣。并陆续采用通天家谱,康熙61年,下旨特许孟、颜、曾三姓后人也按孔家家谱取名排辈。曾姓为视尊孔,自降2代字辈,从第62代开始启用“宏”字辈,与孔子第60代对应。晚清名臣曾国藩(族名传豫)即曾氏后人。

颜姓则因为与孔家有表亲关系(孔子之母为颜徵在,是颜回的姑奶奶),所以未采用与孔门相同字辈,而是由皇帝另外钦赐一套传世字辈。颜氏自六十一世起为: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

“亚圣”孟子是儒家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物,孟子原名孟轲,师从孔子的孙子孔伋(史记记载)。南宋时期,《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孟子地位也极速上升。

“复圣”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可惜颜回早逝,未能留下著述,只有只言片语记录在《论语》中。

“宗圣”曾参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曾参虽然不如颜回那样被孔子满意(孔子评价“参也鲁”),但却是继承孔子学说的关键人物。曾参自己著述颇丰,四书之一的《大学》出自其手,《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不弘毅”等名句,也均出自曾参之口。另一方面,曾参受孔子托孤,抚养教育孔子嫡孙孔伋。孔伋再传孟子,使得儒学思想进一步发展。

一脉相承,千古不断

孔孟颜曾等大姓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最有力象征。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儒学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不同于宗教文化,其本身是反人性的,需要长期的思维训练才能被人所接受。宗教不同,“神”代表的是未知,崇神本质上是人畏惧未知的本能。道德完全不同,一个人不能生而有德。

但自汉朝开始,中华文明就树立了儒学核心,科举制度建立以后,这一核心便坚不可摧。无数读书人受权力欲望的驱使,沉浸于道德训练中,成为有着一致的道德信仰的士大夫。虽然底层人民所接受的文化杂糅了道教和佛教,但儒学对此并不排斥,形成了独特的包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没有宗教主义的包袱,也没有道德信仰的包袱,这是近代能重新轻装上路的关键。

儒学流传到今天,既需要我们了解并发扬,也需要我们批判并扬弃。历史是向前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日日更新,执迷于旧思想里无疑是一种缺乏进取心的表现。

家谱排字论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虽然不需要我们再去因循守旧,但文化知识却可以代代传承下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