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纸也能变成珍贵历史资料?
清华大学历史学张国刚教授:能够深入历史细节,触摸历史温度!
古代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史料没有,无论是用什么材质书写,只要能反应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情况,就是有价值的史料,史料价值并非取决于其文物本身的材质贵贱与否,主要还是其所蕴藏的历史信息量来衡量,明白这个问题,其实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发掘出古代平民墓葬的真实案例:
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附近居民发现了一个盗洞,感觉应该是有盗墓贼光顾过,他们也不敢轻易进去查看,所以就立即报了警,民警到来后,确认过确实是一个盗洞,且近期有盗墓贼光顾,于是专门告诉当地文物考古相关组织单位,进行抢救性挖掘,只不过结果却令人有点失望。
当地文物局在接到警方联系后,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很快就派人前往,经过专业考古小组的勘查发现,这个盗洞所连接的古墓从大小,规格来看,更像是一座普通的元代平民墓葬,不具备多大的文物考古与研究价值,只能无奈告诉村名这一调查结果,悻悻而归!
没过几天,当地村名又在第一次发现的那个盗洞周围。发现了一般大小的好几个盗洞,这下村民也疑惑了,如果是里面真的没有什么东西,为什么盗墓贼会三番五次前来呢?這座墓葬一定非同寻常,况且真的是平民墓葬,盗墓贼本来就是求财的 ,要是没什么宝贝,自然也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前来挖盗洞,于是再次通知了相关组织单位。
尽管来过一次,但是文物局这次还是很负责任派专业人员前来查看,工作人员调查发现,尽管多了几个盗洞,但是实际情况还是和当初一样,并未发现什么异常,就在考古专业人员准备要离开的时候,突然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一块石块,发现里边的墓室原来别有洞天,这里才藏着盗墓贼三番两次前来窃取的大量宝贝,只不过,可惜的是,留给考古人员的只有三个巨大无比的三件陪葬花瓶 ,因为体型硕大,盗墓贼不方便搬运,就被遗留下来了。做工精美,可以基本确定这是元代顶尖工艺打造的瓷器花瓶,而最终这三件瓷器的拍卖价格高达900000000,确实让当时的考古专家们后悔不已,就因为当初的错误判断,与很多艺术价值极高的文物失之交臂。
平民墓葬,其实也并非完全就是平民墓葬,因为越是豪华的墓葬,越能代表墓主人身份,但是要想在地底长眠,不被盗墓贼打扰,古代很多达官显贵也会选择使用比较低调的墓葬,将自己的墓葬规格伪装成平民墓。反而里面大有乾坤。
其实除了伪装的古代平民墓,真正的平民墓葬有什么用呢?实际上并不是一点用处没有,不论高低贵贱,墓葬内的随葬品也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这个人一生的生活状态,除了尸骨之外,一般如果是平民,但是是个读书人,那就不一样了,只要里边有相关的文字,就能够了解那一段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即便是什么都不懂的普通百姓,也可能子孙辈会找人为其立碑,碑文还是很能说明一切,古代平民墓反而能够让人能够耳目一新,发现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如果是考古人员,不应该对平民墓存在偏见。
我国墓葬考古级别与相关标准
古代:坟与墓还是有区别的,并不能一概而论,虽然都是墓穴的代名词,但是两者还是存在区别,《礼记·檀弓》解释:高高鼓起有土堆的,才能称之为坟,没有坟的,称之为墓,而且根据《史记》记载,东周以前,是没有坟的,坟墓一说也是在春秋时期,从孔子那个时代开启的,后来随着人们生前等级的差异化,自然也逐渐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墓葬规格,和与之相对应的墓葬文化。
孔子那样的圣人坟墓称之为“林”,比如孔林,帝王级别;称之为陵,比如秦始皇陵、乾陵、定陵,贵族的被称之为冢,一般官员,富豪,墓葬称之为墓,而平民,墓葬叫做坟,当然这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等级划分,也方便了盗墓贼,根据墓葬规则,就能知道里面的宝物多少,所以,历朝历代,帝王陵墓的防盗级别一定要高。
盗墓贼也会根据墓葬所处风水,以及周边的环境条件,来综合判断一座墓葬的价值,甚至于会根据墓葬旁边是否种树,种什么树,树的年龄大小来判断墓葬的可盗性,当然这些条件也逐渐成为现如今专家考古依据,毕竟考古工作可是一门苦差事,也没有多少利益可图,大家还是不要带有色眼镜去评判,考古专家们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只能在尽可能少的工作量下,挖掘价值较大的墓葬。
就如同今天的HR挑选人才,确实不能用学历否定人才,但是毫无疑问,以学历挑选人才的效率最高,学历不代表一切,但是却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学习能力,其次能力短时间内没办法评判,墓葬考古也一样,考古发掘的价值大小,墓葬规格大小很能说明一切,而且很现实的是,一般来说,达官显贵,接受教育程度可能更高,而且教育资源充足的条件下,更加更够培养出人才,死后一般也会有充足的钱财,购置埋葬陪葬品,所以说,一定程度上,并非专家区别对待墓葬,而是为了效率最大化。
考古价值衡量体系的三个维度
时间的价值,往往也需要是时间来验证,当然考古的时间价值究竟该怎么衡量呢?
首先就是墓葬所处的年代,往往这就需要从墓葬的各个特征来判断,比如墓葬身上的时代印记,当然,特征越多越明显,也越准确,对于考古而言,时间成本也是高昂的,就比如当年兵马俑坑的发现到挖掘,几十年时间,也并没有完全挖掘出来,世人自然也无法一睹其全貌,只能够根据其已发掘的部分查看这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然而一个人一生有几个几十年呢?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型古墓考古发掘任务,往往需要花费的时间价值很宝贵!
很多人不明白,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魏征这样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微乎其微,但是研究一段历史,却能够让我们知道王朝兴替的规律,也能明白事物盛衰的基本原则,说白了,就是从历史中找到可以借鉴的规律,以及那些迄今为止,仍旧适用的历史价值观。
考察历史,而这一段考察历史的历史,又会成为将来的历史。
文化价值,主要是文物中所自带的文化艺术属性所决定,无声的文物,诉说着不一样的美感,达官显贵有达官显贵的文化审美,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艺术感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以说平民百姓没有富贵气息,但绝不能说他们没有生活,亦或者是不懂艺术之类的,毕竟各种民谣。民调,都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属性,考古的文化价值,自然也体现在各个方面。
科技历史说:
如果施工挖到平民墓葬,又没有重大考古价值,考古专家究竟该不该去?
这个问题确实要視情况而定,如果该平民墓葬,与已经探明的考古价值体系有重合,自然没有必要,让逝者安息不好吗?施工挖掘,也不是故意的,适当做一些保护性挖掘就可以,如果是平民墓葬,但是确实有需要了解的历史、文化、生活,也有必要值得去探究,当然那些伪装的平民墓也更应该去看看,考古发掘向来都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驱动力的,如果在考古专家有时间的情况下,自然也会优先考虑一探究竟,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