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与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文武百官之首,王翦与子王贲横扫三晋、攻灭齐楚,立下赫赫战功,后人言:“古之善用众者,莫如王翦、韩信”。李斯从底层文官做起,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一生平步青云,官至大秦丞相。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一个告老还乡得以保全,一个叱咤风云却被腰斩弃市,为何两人的下场截然不同呢?
一、同僚的前车之鉴,并非所有人的后车之师
别看有些影视剧里的将军,一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喊的多霸气,那时候哪个敢不听君王的命令,就算打了胜仗下场也是无比凄惨,因为与文臣相比,手握重兵的武将更是君王的“心头大患”,他们在军中的威望比王上还高,这怎么不令君王坐立不安呢?王翦何人?秦国灭六国,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王氏声望如日中天,但在王翦之前,有个将军被赐死,那便是白起。秦将白起、王翦都有灭国之功,然而秦昭襄王却下令白起自刎,明面上是将相不合,范雎进言,可能就连秦昭襄王也早想杀了这个功高盖主的大将,正好机会来了而已。王翦为大秦宿将,是一把利刃,但他知道若那一天秦王觉得自己驾驭不了了,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把他处死,因此在大秦统一未完便早早归隐,言称回家享受美酒、美食、美人,是不想经历同白起一样的杀身之祸,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李斯原本只是个秦国小吏,但他审时夺度,积极把自己绑上秦王政这条大船。同时,李斯也是个积极的阴谋家,为了自己能够上位,当赏识自己的吕不韦大势已去,他便一脚踢开,估计也是这时,他就有了对秦国丞相的觊觎之心。对待自己的同学韩非子,李斯也没有手软,他深知这位昔日同窗能言善辩,而秦王政重用韩非子之时,便是他李斯失宠之日,于是赶紧抢在秦王前,把韩非子毒死了。可惜吕不韦、韩非子的死没有让这位大秦权臣像武将王翦那样知进退,本是玩阴谋权术之人,终究也中了他人的阴谋,落得个腰斩弃市、夷灭三族的下场。
二、明面“贪婪”可以善终,暗藏“贪心”则有杀祸
“人屠”白起,在面对秦昭襄王的红人,应侯范雎“贪功”进言时,不知进退,怀恨在心,当邯郸再起祸端,白起一而再再而三违抗王命,这次不再是将相失和,而是君臣猜忌,白起惨死。王翦就不一样了,在外人看来,王翦还未出兵便向秦王求赏良田豪宅,太过贪婪,甚至在行军途中仍然不忘讨赏,今天是美酒、明天是金银,朝野上下多有不满,但这老将精明着呢,如果不要小利小惠,当这位四世元老班师回朝,秦王怎么赏?拿王位赏吗?于是在别人看来是贪图小利,实则是王翦不敢功高震主,提前求赏并为自己留好后路。
相比之下,李斯就显得太“贪心”了,能从基层秦吏成为帝国的丞相,不是依靠秦国的军功爵制,上阵杀几个头就能够达到的,李斯能从小人物一步步崛起,靠得是他智冠天下的才华以及老辣独到的眼光。趋附丞相吕不韦,李斯得到面见秦王的机会;当吕不韦大势已去,李斯赶紧与其撇开关系,又积极向年轻的王献言献策,得到赏识;在秦始皇大限将至,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李斯与赵高合谋矫召,自认为用阴谋铲除了所有人,但秦二世最亲近的人可不是他,而是赵高,一生玩弄权术的人,最终也被小人阴谋所害。
李斯、王翦都是大秦的文武重臣,按道理,饱读经书的李斯要比征战沙场的王翦更懂得审时夺度才对,李斯懂得投其所好,因此能久居丞相之位,得幸于秦始皇的恩宠,二世继位,昏庸无道,才不管他的一片赤诚,红人赵高也忌惮他的绝世之才,最终李斯死相极惨。王翦有灭国之功,明里求赏,实则是自曝弱点,哪个君王会喜欢“圣人”呢?有了弱点,君王才驾驭得住。当良田百顷、金银数万都不足以彰显王翦之功时,这位老将自觉退出,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