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斯与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文武百官之首,王翦与子王贲横扫三晋、攻灭齐楚,立下赫赫战功,后人言:“古之善用众者,莫如王翦、韩信”。李斯从底层文官做起,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一生平步青云,官至大秦丞相。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一个告老还乡得以保全,一个叱咤风云却被腰斩弃市,为何两人的下场截然不同呢?

一、同僚的前车之鉴,并非所有人的后车之师

别看有些影视剧里的将军,一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喊的多霸气,那时候哪个敢不听君王的命令,就算打了胜仗下场也是无比凄惨,因为与文臣相比,手握重兵的武将更是君王的“心头大患”,他们在军中的威望比王上还高,这怎么不令君王坐立不安呢?王翦何人?秦国灭六国,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王氏声望如日中天,但在王翦之前,有个将军被赐死,那便是白起。秦将白起、王翦都有灭国之功,然而秦昭襄王却下令白起自刎,明面上是将相不合,范雎进言,可能就连秦昭襄王也早想杀了这个功高盖主的大将,正好机会来了而已。王翦为大秦宿将,是一把利刃,但他知道若那一天秦王觉得自己驾驭不了了,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把他处死,因此在大秦统一未完便早早归隐,言称回家享受美酒、美食、美人,是不想经历同白起一样的杀身之祸,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李斯原本只是个秦国小吏,但他审时夺度,积极把自己绑上秦王政这条大船。同时,李斯也是个积极的阴谋家,为了自己能够上位,当赏识自己的吕不韦大势已去,他便一脚踢开,估计也是这时,他就有了对秦国丞相的觊觎之心。对待自己的同学韩非子,李斯也没有手软,他深知这位昔日同窗能言善辩,而秦王政重用韩非子之时,便是他李斯失宠之日,于是赶紧抢在秦王前,把韩非子毒死了。可惜吕不韦、韩非子的死没有让这位大秦权臣像武将王翦那样知进退,本是玩阴谋权术之人,终究也中了他人的阴谋,落得个腰斩弃市、夷灭三族的下场。

二、明面“贪婪”可以善终,暗藏“贪心”则有杀祸

“人屠”白起,在面对秦昭襄王的红人,应侯范雎“贪功”进言时,不知进退,怀恨在心,当邯郸再起祸端,白起一而再再而三违抗王命,这次不再是将相失和,而是君臣猜忌,白起惨死。王翦就不一样了,在外人看来,王翦还未出兵便向秦王求赏良田豪宅,太过贪婪,甚至在行军途中仍然不忘讨赏,今天是美酒、明天是金银,朝野上下多有不满,但这老将精明着呢,如果不要小利小惠,当这位四世元老班师回朝,秦王怎么赏?拿王位赏吗?于是在别人看来是贪图小利,实则是王翦不敢功高震主,提前求赏并为自己留好后路。

相比之下,李斯就显得太“贪心”了,能从基层秦吏成为帝国的丞相,不是依靠秦国的军功爵制,上阵杀几个头就能够达到的,李斯能从小人物一步步崛起,靠得是他智冠天下的才华以及老辣独到的眼光。趋附丞相吕不韦,李斯得到面见秦王的机会;当吕不韦大势已去,李斯赶紧与其撇开关系,又积极向年轻的王献言献策,得到赏识;在秦始皇大限将至,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李斯与赵高合谋矫召,自认为用阴谋铲除了所有人,但秦二世最亲近的人可不是他,而是赵高,一生玩弄权术的人,最终也被小人阴谋所害。

李斯、王翦都是大秦的文武重臣,按道理,饱读经书的李斯要比征战沙场的王翦更懂得审时夺度才对,李斯懂得投其所好,因此能久居丞相之位,得幸于秦始皇的恩宠,二世继位,昏庸无道,才不管他的一片赤诚,红人赵高也忌惮他的绝世之才,最终李斯死相极惨。王翦有灭国之功,明里求赏,实则是自曝弱点,哪个君王会喜欢“圣人”呢?有了弱点,君王才驾驭得住。当良田百顷、金银数万都不足以彰显王翦之功时,这位老将自觉退出,得以善终。

最佳贡献者
2

李斯死的凄惨跟他人品有很大关系。王翦善终跟他智慧有一定关系。

李斯之死跟秦二世胡亥及权臣赵高有关,也跟他自己私心过重,人品有关,一定角度来看是他自己害了自己。李斯曾做过坏事,由于嫉妒心理,把同师门韩非给陷害致死,这跟庞涓陷害孙膑的作法相似。李斯是河南上蔡县人,这里当年是楚地,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到秦国求发展。李斯先投奔吕不韦门下,吕不韦被处罚李斯躲过一劫;郑国来秦国修水利坑害秦国事情报露,秦国颁布《逐客令》,计划驱逐外国来秦人士,李斯写了《驳逐客令》,又躲过一劫。最后,李斯官居秦国丞相,为秦国富强统一做出巨大贡献。李斯是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是一位有才华的人。可是,李斯身上缺点是致命的。身居高位,不想放弃荣华富贵,随波逐流,在赵高胁迫下上了贼船,而赵高又是心术不正心狠手辣之人,秦二世和赵高关系又好,当赵高和李斯发生矛盾冲突时,在赵高陷害下,李斯被腰斩,灭了三族。临刑前,李斯和次子抱头痛哭,想起在家乡城门外遛狗情景。

赵高是历史上著名奸臣、恶人,什么样坏事都能做出来,针对这样的人,坚持正义还能好一些,可是,赵高用地位拉拢威胁李斯一起陷害扶苏、蒙恬。坏人可怕,有能力的坏人更可怕。赵高就是有能力的坏人,而李斯利令智昏,搞起阴谋诡计,陷害忠良,剩下李斯和赵高两个人掌权时又发生了争权夺利现象,结果李斯失败被灭族。

想当初,秦始皇重用李斯,都和李斯结成儿女亲家,这样密切关系在秦二世和赵高掌权下也是白费枉然,照样死罪被灭族。

王翦本姓姬,陕西富平人,是土生土长的秦国军事统帅,有一次电视里播放了他墓地现在情况,他父亲王龁,儿子王贲,孙子王离都很有名。王翦和王贲父子两人消灭了五个国家,尤其灭楚之战更显示出老将王翦计胜一筹的情况。

王翦率六十万秦军攻打楚国,秦始皇为笼络王翦,把长女华阳公主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他,王翦在伐楚途中不断向秦王要封地,王翦后来对部下说出原因,秦王几乎把全国军队交给他,也不放心的,王翦要赏赐,就是为了免除秦王对他的戒心。王翦灭楚后即交出兵权,告老还乡,得以善终。古代名将像王翦这样功高盖主之人得以善终不易,同时期白起、李牧被杀,廉颇外逃避难。虽然秦始皇不轻易杀重臣,但是王翦能善终也和他低调谨慎做事考虑周道有密切关系。

3

李斯是自己坑自己,王翦是大功臣识时务,他是军师兼将帅的人,有勇有谋,智慧也可以,王翦是全能人才,不然怎么连秦始皇都恭敬的叫他一声老师,由此王翦这个人是有真本事。

4

感谢邀请!

按照惯例,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两个人!

首先王翦,秦国继白起之后又一大将,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王翦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东方六国,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除此之外,在秦始皇铲除嫪毐和吕不韦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王翦的军事支持。



王翦不仅能力强,资格也老,他乃是四朝元老,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历任多位相国,无论是范雎、蔡泽,乃至吕不韦,都对他十分尊重,连秦始皇都得恭恭敬敬叫老师!

从这一点来讲,他比白起强!而且或许是有了白起的前车之鉴,王翦为人处事十分低调,从不居功自傲。



虽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他并没有以此来争取更大的全力,而是急流涌退,远离朝堂,一代名将,就此谢幕!

然后咱们再来说说李斯!李斯也是秦始皇时代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的政治生涯中,他很好的扮演了一个谋士的角色。



他先是劝说并帮助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而后秦朝建立,秦始皇的所有对内政策的制定,李斯都是参与者。比如废除分封,推行郡县!还有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可以说,李斯是一个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人物。

不过,他的结局并不好,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没想到赵高过河拆桥,陷害李斯,最终他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王翦和李斯对于秦始皇来说,算得上是左膀右臂,但为何最终结局如此之大呢?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秦始皇不是个过河拆桥的人!

都说秦始皇是个暴君,但他却很少杀自己的臣子!



也没有像刘邦,勾践那样过河拆桥,飞鸟尽,良弓藏!他唯才是用,那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几乎都没亏待过。

当初李斯可是吕不韦的人,可是扳倒吕不韦后,秦始皇不仅没有对付李斯,还重用他,可见秦始皇这暴君,名不副实!



李斯要是在秦始皇死之前就退了,估计也没这么惨!

第二,李斯的过于渴望权力

王翦之所以能得善终,最大原因是他知进退。当初攻打楚国,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以此打消了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这一招很高明!



而李斯呢?他的下场之所以如此之惨,表面上看是因为赵高,但其实是他太渴望权力。当他听闻扶苏上位之后会立蒙恬为相,自己地位不保之后,便倒向了赵高。如果当时他支持扶苏,即使做不了丞相,但以扶苏的为人,也不至于如此下场。



而且因为权力欲望,他才会成为赵高的对手,并最终为赵高所害!

这也算自食其果吧!

5

在秦王政的灭国战争中,王翦可谓功勋卓著,灭赵以为郡县,残燕以定燕蓟。其子王贲也是战功赫赫,降魏王、定魏地,与李信破定燕齐。而灭国战争的重头戏是灭楚之战。

所谓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最可能实现统一的当属秦楚。所以能否攻破楚国,关系到秦国能否完成统一。始皇帝问少年得志的李信攻取荆楚度用大军几何,李信当即回答说不过大军20万。而老将军王翦则说非大军60万不可。

始皇帝以王翦老而怯,故派李信将20万秦军伐楚。而李信为楚将项燕所败而辱秦师。故始皇帝亲赴王翦老家频阳谢罪,力请王翦率军破楚。王翦替换李信倾举国之兵60万伐楚。

出师前以及伐楚之际,王翦屡向始皇帝为其子孙索求良田美宅。有人以为王翦索求无度,实在是太过分了。王翦则说秦王傲慢而不轻易信人,却倾举国甲兵以与我,当此之时不为子孙多请田宅是坐等秦王怀疑我要造反。

伐楚之战,王翦并不是按照既往套路出牌、发挥秦国锐士敢打敢拼地专长。而是采取与楚军持久的战略战术,以秦国国力对耗楚国国力,坐等楚国朝堂崩溃、军力难以为继,待项燕罢兵撤退之际,全力追击,一举歼灭楚国的有生力量,而后攻灭楚国,随后再进击百越直逼南海。

王翦既有白起之智勇,又能了明帝王之性情,可谓是智商和情商兼备的历史名将。后世岳飞若能有王翦一般的智慧,也不至于枉死风波亭。所以,有此种情商,王翦的际遇不会太差。虽然二世继位之时,王翦、王贲父子已然离世,但即便在世非但不会为二世、赵高屠戮,甚至可能力王狂澜。

再者,始皇帝并非过河拆桥、诛杀功臣的帝王。所以,即便王翦只有武功而无情商,其及子孙也不会太差。王翦是以小人之心度始皇帝的雄才伟略了。


李斯则不然。首先,李斯的功勋难以与王翦相提并论。其初为秦相吕不韦的幕僚舍人,《谏逐客书》后被拜为客卿,后官至廷尉、丞相。以军事手段为主的灭国战争中,李斯的作用一般。而其主要功绩是在统一天下后与冯劫等人的建章立制的工作,也就是解决面对大一统的秦帝国应该怎么样管理的问题。李斯之功绩并非显著,主要仰赖始皇帝的宠信。所以,始皇帝之后的新君若论功行赏,李斯担心自己的功勋不如蒙恬、自己的能力也不如蒙恬,故要使用见不得台面的诡诈手段。

其次,李斯在诡诈这方面又敌不过赵高。在与赵高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最后可以说是为赵高所害。

再者,李斯生能逢时,遇到了知人善任、能与功臣共富贵的始皇帝;但也生不逢时,遇到了随意诛杀功臣的秦二世。

正是如此,所以李斯及其家族才落得如此悲催的下场。

然而,无论是王翦还是李斯,在始皇帝之时,都不会有坏的结果。即便秦二世之时,王翦之孙王离仍统领秦国大军。所以,李斯之遭遇主要是其与赵高的权力斗争的结果。再进一步设想,有秦国才有王翦和李斯及其家族的荣华富贵,而没秦国,无论是李斯还是王氏家族都不能得善终。最后,王翦之孙王离兵败,为项羽所杀。可见,揣摩上意也罢、权力斗争也罢,保不住秦国,王李两家总难逃悲剧收场。

6

王剪主武,李斯主文,一文一武,左膀右臂,嬴政中间调度,共同完成灭六国之统一大任。然,王剪享田园风光,安享晚年。李斯却落了个车裂的下场。


如同唐太宗李世民,秦始皇也不是个过河拆桥滥杀的主,两人结局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根本原因在进退上。

一、王剪急流勇退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廉颇,再就是王剪,说明王剪的军事能力极为出色,是个了不起的武帅。

但他的政治敏感也卓越,贵为四朝元老,吕不韦等人尊重他,嬴政更是称之为师,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

歼灭六国的功劳是何等之大?一战接一战,他已经表现够出色了。他深知,一块蛋糕,众多瓜分,独乐不如众乐乐。最典型的例子是秦灭楚一战,李信主张二十万军灭楚,而王剪要六十万。一眼就知各将和主嬴政的心思!为此,出关前,三番五次向嬴政祈求赏赐良田,美宅,以打消嬴政之疑虑。

所以,灭掉燕国之后,他即刻祈求告老还乡,举荐其他将领担当剩下的统一大任。若不是后来李信灭楚国失败,否则王剪是打死也不出山。


王剪识趣,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嬴政自然不为为难。

二、李斯急流勇进

李斯信奉法家,注重践行法家思想,因一篇《谏逐客书》受嬴政重用,之后,顺应历史大的潮流,辅助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嬴政自称“皇帝”,而其丞相便是李斯。他继续帮助嬴政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实现度量衡等的统一,巩固秦朝政权。

但是秦始皇死于沙丘时,他犹豫了,念一己之私心,生怕自个的一切被蒙恬多有,贪一时之权势,听信赵高污浊的话,急流勇进,扶持公子胡亥上位。


最后,讽刺地恸哭,对儿子说道:“吾欲与汝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面对权势,该进?还是该退?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这是一门学问。而王剪赢在正确地时机急流勇退,李斯输在错误地时间急流勇进了。

所以,王剪安享,李斯被车裂。

7

谢邀。

秦始皇算得上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千古一帝”。基于史书上的“暴君”印象,似乎为了帝国的统治或者个人的性格他就一定会亏待、杀戮功臣,其实不然,秦始皇的“暴君”之名主要来自于灭六国、施峻刑,对有功的将领、文臣甚至亡国宗室基本都能妥善安排。比起刘邦、刘彻,他爱惜武将(如李信、王剪父子);比起李世民,他宽待郑国、李斯,他不杀兄弟、侄子;比起赵光义,他能留亡国宗室;比起朱元璋,他不杀开国功臣。

王翦与其子王贲领军灭燕、赵、楚,是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这正是王翦的聪明和智慧所在,王翦选择功成身退,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危局。

李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治家。作为一个开国第一文臣,他的功劳,比之汉之萧何等,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不是他的结局不完美,都可以说是“千古一相”了。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和代言人的李斯,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史书记载,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是他的出身、他的贪权,甚至是他对政治思想的坚持,导致他在政权更替时失去了理智,作出了错误选择。有一点可以存疑的是,他是否与赵高合谋伪造传位遗诏(秦始皇应该是要传位于胡亥,但不是杀扶苏,而是要扶苏回咸阳治丧)。秦始皇宣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相信对皇位继承是很重视的,对二世的安排一定会有相当周密的安排。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将胡亥带在身边,而二年前已将扶苏发配上郡,如果要传位只能是传给胡亥而不是扶苏。这一情景很象康熙传位之时,不可能立皇十四子而只能是立皇四子。

8

李斯和王翦可以说是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的左膀右臂,他们一文一武,王翦率领的秦军战无不胜,击溃了楚国最后的名将项燕。李斯献策谋国,从内部分化瓦解六国势力,让他们不战自败、土崩瓦解。

李斯在为小吏时,看到了仓鼠衣食不愁,领悟了“仓鼠之悟”,树立了自己的目标。同时也造就了他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贪恋权势的性格缺陷。

王翦则出身将门,成为名将超越战神白起,成为了他的目标。事实上,王翦确实做到了,他辅助始皇帝嬴政搞定了几个最难啃的骨头,建立了秦不朽之伟业。

两个人一个是秦之宰相,一个是国之将军,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却各不相同。李斯选择了继续,王翦选择了放弃,李斯执着于权力,王翦着眼于守身。王翦深知在平定六国时,自己是始皇帝手中的利剑,但是在天下已定后,自己就成为了对于始皇帝来讲潜在的威胁。如何保护自己和族人,成为了王翦面临的问题。其实在出征楚国时,王翦就已经为自己就下了后手,他向始皇帝要了很多钱财和土地,表现出了自己贪财无志的嘴脸。在天下已定后,又主动交出兵权回家颐养天年。面对如此知趣的王翦,始皇帝确实没有下手的理由。反观李斯,做为国之栋梁在韩非子死后,唯一具备改良秦法能力的人,他的精力集中在了如何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在沙丘之变中,为了当时扶苏继位蒙氏兄弟超越自己,选择了和赵高合作,从哪一刻起就注定了李斯最后分命运。据理力争还有一线生机,苟且求利只能自取灭亡。

最后归结为一句话:“成就人的是目标,毁掉人的是欲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9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真正称得上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其中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这个文臣就是李斯,这个武将就是王翦。

显然李斯和王翦结局是不一样的,王翦得以善终,而李斯最终被赵高给害死,而且死得非常惨。那么,同样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两个人,他们的结局为什么这么不一样呢?

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认为李斯和王翦是秦始皇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固然与之前的秦国大将们的南征北战不无关系,固然与白起对赵国的沉重打击,为秦国统一奠了坚实基础有关。但是最后实现全面胜利的是王翦。而且在扑灭六国中最强大的楚国的时候,王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帮助秦始皇实现中央集权,为秦始皇订立规章制度的,则是李斯。李斯对于法家的张扬,对于“书同文,车同轨”的提倡,乃至于对于“焚诗书坑术士”的建议,对整个秦王朝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而且秦始皇对他也是言听计从,绝对相信。

照理说,在国家实现统一以后,武将更容易被清洗,而文臣一般都能够保命。就像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韩信、彭越、英布被清洗,而萧何、张良被保留了下来一样。按照这样的套路,王翦就是一个被清洗的对象,李斯就是一个被保留下来的人物。可以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完全相反呢?

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个“舍”与“得”的问题。王翦在该“得”的时候“舍”了,而李斯在该“舍”的时候“得”了。

(王翦)

王翦无疑是秦朝建国过程中,功劳最大的那个人。再加上秦朝对军功是很重视的,它大于一切出谋划策的人。按照秦朝的军功奖励制度,封侯的人,一般都是在打仗中建立了军功的,文官很少有被封侯的。因此,王翦的功劳是硬靠上去的,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的。

但是王翦非常清楚,一个人的军功越大,君王对他越忌惮,越害怕他会夺了君王的王位。而王翦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一直在想办法避祸。事实上,在打楚国的时候,王翦最初向秦王要60万大军,而李信只向秦王要20万大军,明显就是王翦在想办法推脱。

但是最终李信打败了,王翦不得不出面。不过,王翦就算答应出面了,他知道秦王依然对他的怀疑是存在的,所以这个时候,他才五次向秦王要地。

他之所以五次要,同样是为了避祸。

王翦在攻下楚国以后,他迅速就交出兵权,回乡下养老。这又是为了避祸。

我们不知道后来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除掉大将兵权的时候,是不是读过王翦的故事,是不是因为王翦的事迹,给他带来了这样的灵感?

王翦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舍”,因为“舍”去兵权,因而保全了自己。

而且事实上,王翦的这种“舍”,也并不是真的“舍”。王翦并没有想过要当君王,因此兵权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放在手里,反而会引起猜忌,得不偿失。同时,王翦在“舍”兵权的时候,“得”了大量的土地,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此看来,王翦实际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一种“舍”,反而是一种“得”。

(李斯)

李斯刚好相反,李斯一直在试图“得”。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李斯就不断地通过权力斗争,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扩大他自己的权力。比如他打败韩飞,打败蒙毅,打败淳于越等等。而李斯也通过不断把别人踩在脚下,最终他获得了秦始皇的高度信任,得到了更多的利益。

秦始皇去世以后,李斯通过权衡,选择和赵高站在一起,扶持秦二世上位。李斯这样做,也是为了“得”。因为这样可以确保他自己的宰相之位,可以确保他在朝廷中能够独断专行,所以他才和赵高、胡亥一起,把扶苏和蒙恬给害了。

但是李斯反复索求,反复想“得”的结果,最终使得他自己不但没有“得”,反而由于他和赵高在权力上形成了巨大的冲突,李斯被赵高杀掉了。

所以李斯想要“得”的结果,反而最终什么也没得到。假设李斯一开始就像王翦一样,看清楚形式,丢掉权力,获得更多的土地,回去当富家翁。那么李斯也不会走上那样悲剧的结局。

由此可见,“舍”与“得”显然是任何一个人,在他生活期间所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是所有的人都要认真思考的。

(参考资料:《史记》)

10

从这两个人的死,看得出秦始皇实在是个不乱杀功臣的帝王。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对秦国对他个人有功的人他都会善待。象李信,伐楚失败,折了二十万人,秦始皇大怒之后,暂时不用。过了一段时间,还是用,并沒有一棍子打死封死而再无出头之日。

王翦,王贲父子为秦始皇平定六国立下了大功。秦始皇建立帝国后都封侯,而且封泰山时,勒石记功的随从名单中有他们的名字。王翦父子,死在秦始皇驾崩之前,善终。

而李斯,在秦始皇在世时,位列丞相,通侯,一家成年男人全是高官。秦始皇对"硕鼠″李斯非常富厚。对得起李斯。

秦始皇驾崩沙丘平台。赵高,胡亥与李斯篡改诏书。改变大秦帝国命运,不管怎么说,李斯对不起秦始皇和大秦帝国。

李斯之死,与秦始皇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死得惨不惨,百分之六十与赵高有关,百分之四十与自己为臣不谨有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