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侯是秦王嬴政时期的嫪毐。嫪毐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的第二任丈夫。侯,是一等封君爵位,长信是他的封号,封地在秦国的太原郡!
见于《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嫪毐与赵太后剧照)
但我们要知道,这个“侯”,跟西周分封天下的“侯”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呢?就在于他们对封地能够拥有的权力不一样。
西周刚刚分封的时候,周天子就对臣子说了,“那一块地是你们的了,地权是你们的,房产是你们的,那上面的租客也是你们的,你们可以拥有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等等以及土地上所有人民的生杀大权。希望你们好好治国让天下太平吧,不要瞎搞胡搞搞得天下大乱就好了。我对你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如果周王室有难,你们务必要起兵勤王。”
(分封诸侯屏卫王室)
这就是当初“分封诸侯以屏卫天下”的理想了,但是后来各个诸侯国实力强大了,他们开始摆脱周天子的掌控,并且还有欺君之举。历史上的楚王熊通就曾经说过,“我乃蛮夷,我拳头大,我想干谁就干谁,周天子管不着!”
见于《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这就是孔老夫子哀叹“礼崩乐坏”的原因了,因此,秦国在封君封侯的时侯,便特别注意这个情况。
为了防止这些封地坐大,然后脱离秦国的统治,秦国在给封地的时候,往往会由中央指定一位特派员——守相,到封地去任职,守相的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国家法令和实现中央意志的。
因此,嫪毐的这种“侯爵”,他不可能像西周时期那样的诸侯,拥有封地的“所用权”了。他只能拥有一定的军权、治权和财权。
(嫪毐的封国位置——太原郡)
封地和中央的权力具体是怎么划分的,这个还真搞不清楚,《秦史》没有写得很详细。但“封地之主”的权势仍然非常大,可以准确地说,在制度架构中,它是大王以下的“一等封君爵”,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名。
理由是先秦时期执行的是“贵族本位”制度,只要拥有爵位,便自动拥有特权,“贵族二代”们依靠血统出身,也会天生拥有参与国家决策和治理地方的权力。
(嫪毐的封地实力)
并且,爵,还重于官!还可以“世袭”!
这跟后的“官本位制度”不一样。后世的“官本位”,权力来自于官职。比如唐朝的李林甫,他权势大并不是因为他的“晋国公”爵位,而是因为他的“中书令右相”官职。这种区别在先秦时期,刚好是反着来的,不可不注意!
而“官本位”的好处是在于:哪天退休滚蛋了,也就人走茶凉了,并且也不能世袭。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商鞅的变法,其实就是不断地废除“世卿世禄制”,不断消灭贵族特权而建立“官僚制度”的过程。
“封君制”的产生,跟他的关系很大!
(卫鞅封君)
秦孝公开始用卫鞅的时候,卫鞅还只是个“大良造”。但“大良造”这个爵位并不能产生足够大的权势和威望,来支撑卫鞅推动变法。
如果在唐宋这样的年代,孝公可以用“封卫鞅的母亲为一品夫人”啊,或者给其妻子“一品诰命”什么的,来彰显皇恩浩荡和体现他对于卫鞅的支持力度。但这种手法在当时不行,因此孝公便封卫鞅为君,给了他一块封地。
“封君”,给了卫鞅足够大的恩宠、名望和权势,于是卫鞅在秦国强力推行变法成功。孝公死了之后,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这一种“封君制度”却保留了下来。
封君制度,给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官僚制度,起到了缓和的作用,可以用来奖赏有功之臣,也可以用来安抚皇新外戚或帝后宠臣。(看图)
(秦国的官僚里没有贵族只有官)
孝公死后,秦国的豪门贵族并没有覆灭,等到惠文王称王了之后,“封君”也跟着出现了提升的条件,后来才出现了“侯”。
到了汉初时,这种介乎于贵族体系和官僚体系之间的“封君制”,又出现了晋级的条件,皇帝之下便产生了“王爵”!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长信侯的“侯爵”,他既不是西周初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也不是商鞅的“二十等军功爵”。它是“分封制度”向“郡县制”过渡,或者说它是“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过渡的一种新的封爵制度,它的级别是王以下的一等封君爵!
文——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