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信侯是秦王嬴政时期的嫪毐。嫪毐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的第二任丈夫。侯,是一等封君爵位,长信是他的封号,封地在秦国的太原郡!

见于《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嫪毐与赵太后剧照)

但我们要知道,这个“侯”,跟西周分封天下的“侯”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呢?就在于他们对封地能够拥有的权力不一样。

西周刚刚分封的时候,周天子就对臣子说了,“那一块地是你们的了,地权是你们的,房产是你们的,那上面的租客也是你们的,你们可以拥有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等等以及土地上所有人民的生杀大权。希望你们好好治国让天下太平吧,不要瞎搞胡搞搞得天下大乱就好了。我对你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如果周王室有难,你们务必要起兵勤王。”

(分封诸侯屏卫王室)

这就是当初“分封诸侯以屏卫天下”的理想了,但是后来各个诸侯国实力强大了,他们开始摆脱周天子的掌控,并且还有欺君之举。历史上的楚王熊通就曾经说过,“我乃蛮夷,我拳头大,我想干谁就干谁,周天子管不着!”

见于《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这就是孔老夫子哀叹“礼崩乐坏”的原因了,因此,秦国在封君封侯的时侯,便特别注意这个情况。

为了防止这些封地坐大,然后脱离秦国的统治,秦国在给封地的时候,往往会由中央指定一位特派员——守相,到封地去任职,守相的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国家法令和实现中央意志的。

因此,嫪毐的这种“侯爵”,他不可能像西周时期那样的诸侯,拥有封地的“所用权”了。他只能拥有一定的军权、治权和财权。

(嫪毐的封国位置——太原郡)

封地和中央的权力具体是怎么划分的,这个还真搞不清楚,《秦史》没有写得很详细。但“封地之主”的权势仍然非常大,可以准确地说,在制度架构中,它是大王以下的“一等封君爵”,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名。

理由是先秦时期执行的是“贵族本位”制度,只要拥有爵位,便自动拥有特权,“贵族二代”们依靠血统出身,也会天生拥有参与国家决策和治理地方的权力。

(嫪毐的封地实力)

并且,爵,还重于官!还可以“世袭”!

这跟后的“官本位制度”不一样。后世的“官本位”,权力来自于官职。比如唐朝的李林甫,他权势大并不是因为他的“晋国公”爵位,而是因为他的“中书令右相”官职。这种区别在先秦时期,刚好是反着来的,不可不注意!

而“官本位”的好处是在于:哪天退休滚蛋了,也就人走茶凉了,并且也不能世袭。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商鞅的变法,其实就是不断地废除“世卿世禄制”,不断消灭贵族特权而建立“官僚制度”的过程。

“封君制”的产生,跟他的关系很大!

(卫鞅封君)

秦孝公开始用卫鞅的时候,卫鞅还只是个“大良造”。但“大良造”这个爵位并不能产生足够大的权势和威望,来支撑卫鞅推动变法。

如果在唐宋这样的年代,孝公可以用“封卫鞅的母亲为一品夫人”啊,或者给其妻子“一品诰命”什么的,来彰显皇恩浩荡和体现他对于卫鞅的支持力度。但这种手法在当时不行,因此孝公便封卫鞅为君,给了他一块封地。

“封君”,给了卫鞅足够大的恩宠、名望和权势,于是卫鞅在秦国强力推行变法成功。孝公死了之后,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这一种“封君制度”却保留了下来。

封君制度,给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官僚制度,起到了缓和的作用,可以用来奖赏有功之臣,也可以用来安抚皇新外戚或帝后宠臣。(看图)

(秦国的官僚里没有贵族只有官)

孝公死后,秦国的豪门贵族并没有覆灭,等到惠文王称王了之后,“封君”也跟着出现了提升的条件,后来才出现了“侯”。

到了汉初时,这种介乎于贵族体系和官僚体系之间的“封君制”,又出现了晋级的条件,皇帝之下便产生了“王爵”!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长信侯的“侯爵”,他既不是西周初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也不是商鞅的“二十等军功爵”。它是“分封制度”向“郡县制”过渡,或者说它是“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过渡的一种新的封爵制度,它的级别是王以下的一等封君爵!

文——千古

最佳贡献者
2

嫪毐受封长信侯,有封号,更有封地,乃是秦国最高等级的“彻侯”级别。

商鞅变法之后,重新建立了完整的爵位制度,共有二十级爵位:

一级,公士,年俸五十石;

二级,上造,年俸一百石;

三级,簪袅,年俸一百五十石;

以此类推,之后分别是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与彻侯。



关内侯与彻侯,是秦国等级最高的两个爵位,关内侯是十九级,彻侯是二十级。

虽然都称作“侯”,但二者也是有所区别的,关内侯年俸九百五十石,而彻侯是一千石,更重要的是,关内侯有食邑、封,但只能衣租食税,可彻侯则可以在封地自我裁断一切事务。

而嫪毐受封的长信侯,就是彻侯,而非简单的关内侯。

秦王政八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其封地位于山阳郡,同时在太原郡、河西郡等地也有不少的封地,而在封地,“事皆决于嫪毐”。

说简单点,当时做了长信侯的嫪毐,就犹如秦国内部的一个小诸侯一般,完全就处于秦国二十等爵位的顶端层级,非同小可。



其实,嫪毐能够被封侯,而且还是最高等级的彻侯,是一件看起来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爵位的授予,都需要按照军功等功劳,尤其彻侯这种等级。

秦国的爵位到底有多难获取,从白起的经历就能看出一二。

公元前312年,白起成为第十级的左庶长,而这个爵位是当年商鞅主持变法初期的爵位,伊阙之战后,白起灭韩全军。

不久后,白起又亲自带兵攻伐魏国,攻破楚国郢都,捣毁楚国宗庙,为秦国拿下楚国近半的江山,凭借如此功劳,白起受封“武安君”,身负“大良造”爵位。

当然,白起时期的秦国爵位与后来的二十级爵位制度有所不同,白起身上的“大良造”,已经算是当时最高的爵位,而得到这个爵位,白起立下的功劳有多少,不用多说。

所有的事实都证明,要在秦国封侯难比登天,嫪毐这个赵太后的玩物,军功之类根本无法与魏冉、范睢等人相比,他能封侯,与当时的秦国形势有关。



很多人觉得历史上的嫪毐,只不过是赵太后的面首而已,但事实上并非这样。

先秦时代,贵族女子蓄养面首,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本就不少见,甚至朝臣们对这种事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别把窗户纸捅破,大家都会有意装聋作哑。

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她与义渠王有染数十年,还生下了孩子,晚年又有魏丑夫在身边,但当时根本没人拿这件事说些什么。

赵太后与嫪毐之间有染,那时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赵太后也从来没有把嫪毐藏着掖着,嫪毐也一直正大光明富贵显赫着。

嫪毐在平时,都待在自己的府邸之中,还拥有大量的奴仆门客,根本不是寻常内侍,而且雍城的大小事务都是他裁断,赵太后对嫪毐其实是非常倚重依赖的。



嫪毐能够封侯,的确与赵太后有关,不过终究还是要嬴政方面点头,而没有军功的嫪毐能够被封彻侯,说起来也是很特别。

先秦时代,母后垂帘一直都是种传统,在秦国尤其是宣太后之后,母后的地位是非常巨大的,而秦始皇家的情况有点不同。

当时把持秦国的太后,共有三位,一位是华阳太后,也就是嬴政礼法上的祖母,乃是嬴政祖父的正妻,当年嬴政的父亲子楚能够被立储,也多亏华阳太后支持。

再者是夏太后,她是秦始皇血脉上的亲祖母,是子楚的生母,而再来就是嬴政的母亲赵太后,这三位太后在秦国相互倾轧争夺权势。

华阳太后来自楚国,夏太后的背后是韩国,而赵太后代表的是赵国一系的外戚力量,其实三者之中实力最弱的就是赵太后,她必须依靠外界力量支持才能竞争。



当年嬴政的父亲子楚在赵国为质,逃回秦国的时候没将赵姬与嬴政带回去,所以华阳太后为其另娶了一位来自韩国的妻子,子楚与这位韩夫人生下了公子成蟜。

三大太后之中,华阳太后的实力太强,其他两方根本没胆量公然作对,而夏太后与赵太后之间的矛盾,其实是非常多的。

赵姬有亲生的嬴政,虽然嬴政也是夏太后的亲孙子,但相较于韩夫人所生、由夏太后一手带大的公子成蟜,夏太后自然更疼爱喜欢成蟜,而不是嬴政这个野生的孙子。

夏太后崩逝那一年,公子成蟜突然发动叛乱,不过史书上并没有过多描绘,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而嫪毐,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封了彻侯的。

成蟜之乱与嫪毐封侯的时间太近,不得不让人觉得有所关联。

其实,原本的赵姬依靠的是吕不韦,但那毕竟是旧爱,对于新欢嫪毐,赵太后自然更加青睐不少,当时的吕不韦已权倾朝野,用不着锦上添花,好处,自然还是留给嫪毐比较好。



可以说,嫪毐其实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物,因为他被封侯的时候,华阳太后与吕不韦都不曾多说些什么,纷纷表示了默许。

此外,虽然秦国是军功授爵,但真正因为军功被授予侯爵的却不是很多,秦国历史上,秦惠文王的弟弟樗里疾、张仪、吕不韦等,他们封爵都是通过别的功劳,未必是战场之上。

实际上凭借军功得到顶级爵位的,只有白起、王翦、公孙衍等极少数人而已,嫪毐若是因为别的原因被封了长信侯,其实也不是不能够。

嫪毐封彻侯的时候,嬴政也是认可的,因为对于他来说,借嫪毐的力量去除掉成蟜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还免得自己沾上容不下兄弟的名声。

所有的事实都证明,嫪毐绝对不是个简单的面首,是个具有极大力量的重要人物。

嫪毐封了长信侯之后,他的地位在秦国已算登峰造极,不过他与赵太后之间的情分,让秦始皇嬴政的脸上很不好看,这也给后来嫪毐的结局奠定了基础。


3

秦王政八年,秦太后男宠轮子哥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以山阳郡为食邑,以太原郡为封田,国号为毐。

《史记》: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嫪毐不过只是秦国太后赵姬的男宠,从而忽略了他本身的权势。嫪毐凭借太后赵姬的宠幸,裂土封侯,权倾朝野,在当时的秦国绝对算是一方巨擘。仅仅是他这个长信侯的身份,在当时的秦国朝堂中,就已经是少有人可与之比肩了。在地位上能够压其一头的,估计也就文信侯吕不韦了。

大家不要小看长信侯这个爵位,其乃是属于正儿八经的封君,相当于一个小诸侯。这里的封君,是战国时期所出现的一种新式封爵体系。

在战国之前,各国的封爵制度还是遵循周朝的宗法制,即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底下的士人,由此形成了一个十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这里面虽然等级分明,但是他们都属于统治阶层,所有人都享有自己封地内的统治权力。比如说卿大夫,名义上是诸侯的家臣,但却可以在自家土地上修筑城池,建立军队,设立官员,完全就是一个小的国家。

然而,随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出现,再加上周王室权威的持续衰弱,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度崩塌了。尤其是各国互相兼并,集权制度加强,君主们不愿意将手中土地再像以前那样分封给底下的卿大夫,因为这样会变相分走他们的权力。

所以,各国变法的重点就是改变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度,搞出一套新的爵位体系。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弄出了军功爵位体系,不仅提高了百姓们征战的积极性,更解决了封爵给地的难题。在秦国的军工爵位体系中,这些虽然会得到土地赏赐,但是却没有响应的处置权力。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方六国,虽然其爵位体系中依然有卿大夫这些名号,但是相应的待遇却不一样了,他们不再是统治阶层。

但是,宗法制度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是不能彻底废除的。毕竟这里面有一大群既得利益者,你不可能一次变法,就把人家原本的待遇给剥夺得一干二净。其次再招揽人才方面,新的爵位体系无法给予他们统治阶层的地位,诱惑力相对较小。

所以,列国又弄出了一个封君制度,作为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所以我们看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君”。什么商君、信陵君、孟尝君等等。《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但这个至尊其是相对的,即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至尊地位。所以,郑玄在注解中称:“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从这个角度来讲,战国时期的君其实就是有封地的人。

例如秦封卫鞅“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魏国以信陵封公子无忌,号信陵君。燕昭王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而这些封君们,在自家封地上,是有着统治权力的。正如颜师古所说的“爵高有国邑者则自君其人”。这种情况也适合于战国的封君。封邑内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封君是最高的统治者。在封邑之内,封君们可以筑城置兵、设立官属。例如商君卫鞅,乃是商邑之主,其在秦孝公死后,为了自保,曾发邑兵攻打郑地,然后被秦军击败。

《史记》:“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这里的邑兵其实就是商鞅自己的私兵,说明封君拥有独立的武装。

再比如墨者钜子投奔楚国阳城君,阳城君颁以符信,让他为自己守卫封地。这里的钜子乃是阳城君私属,直接向阳城君负责,而不是对楚国,这说明封君有任命官吏之权。

还有齐国孟尝君封于薛地,号之为薛国。在孟尝君遭到贬谪之时,薛国甚至可以脱离齐国,不分属与任何诸侯。这意味着封君对于自己的封地享有外交处置权力,封地属于他的私产,而不属于君主。这些都表明,封君其实就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卿大夫。

当然了,作为一个过渡体系,封君源于卿大夫,但又不等同于卿大夫。其在卿大夫的基础上,还有诸多的变通。一般认为封君即有封地,其实不然。封君也可以作为一个荣誉称号出现,没有封地的人也可以封君。类似的例子并不少,比如刚成君蔡泽、武贞君苏秦、武安君白起,他们都是有君号而无封地。

所以,封君一般分两种,一为实封,二为虚封。实封者临土治民,封君对于封邑具有较稳固的领有权,邑内的行政、经济、财政统归封君支配,如同附庸小国;虚封者不临土不治民,只要俸禄和荣誉,没有封地。

当然了,不管实封还是虚封,其都是非常高的荣誉。战国时期能封君者,要么是宗室代表如信陵君无忌,平原君赵胜;要么就是大功之臣,如商君卫鞅、武安君白起。而这也体现了战国封君的两个基本条件:计功分封和亲属受封。

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封君,要么就立下大功。像《管子》中所说:

“臣之能谋厉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名者,割壤而封”

要么就是宗室贵戚,如苏秦说:

“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虽然这里苏秦说的是封侯,但其实和封君是一个意思。在战国封君制度中,封君者不一定称“君”,也可以称公、侯,例如齐国孟尝君田文,也被称为薛公。楚国阳文君鲁阳文子,又称鲁阳公。秦国应侯范睢,在《史记》中也被称为应君。

当然了,从历代封侯者的地位来看,他们应该是属于封君中地位较高的那一群人。以秦国诸侯为例,比如穰侯魏冉、应侯范睢、文信侯吕不韦,哪个不是相秦多年,主理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封地上,他们则是一个比一个大,魏冉先封于穰,后又加于陶。吕不韦不仅有洛阳十万户,还有河间十五城、蓝田十二县。是故,著名史学界吕思勉先生曾这样评价:

侯之爵较君为高,其地当亦较君为大。

从吕不韦等人的待遇来看,嫪毐这个长信侯,地位绝对不低。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说他有担任要职。但当时秦王嬴政还未亲政,赵姬身为太后,在国政决策方面,还是有着不小的话语权。

嫪毐有着太后的支持,插手朝政并不难。正是因为嫪毐有着这样的便捷渠道,底下才会有那么多的门客追随。他们就是想通过嫪毐,从而谋取官职地位。

《史记》记载: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有着如此之大的权势,也难怪车夫出身的嫪毐,最后居然敢谋反叛逆。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战国时代结束后,封君制度的使命也完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设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度,将封地和爵位的挂钩彻底废除。虽然此时依然有彻侯这样的爵位,但其已经是虚封了,只拿俸禄赏赐,无法裂土治民。

4


想搞清楚长信侯是什么级别,先要弄明白秦国的爵位制度。商鞅变法规定,爵位的授予必须有严格的标准,那就是军功,或者和军功相应的功劳

秦国的爵位一共分20级,最高一级是侯,长信侯就属于这一级。只要被封为侯,就有自己的领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封国。


在秦国想封侯是非常难的,秦国推行的是郡县制。商鞅变法以前,搞的是贵族分封制。秦王手中的权力就非常小,贵族的封地很难把权力渗透进去,也很难把全国的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去干一些大事,比如统一六国。

在秦国历史上被封侯的人特别少,长信侯嫪毐就是其中之一。很明显秦国的侯只封给那些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比如在统一六国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王翦和王贲父子。


有人说嫪毐能够被封为长信侯是因为太后的恩典,这里边不能说没有赵姬的功劳,但按照当时秦国的规定,不可能无功而被封侯。

秦王嬴政的弟弟公子成蛟是何等崇高的身份,但也不能无故而封侯。公子成蛟是凭借自己的口舌,不费一兵一卒从韩国拿到了五座城池,凭借军功才被封为长安侯。


《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於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这写的是嫪毐没有封侯之前的事,门客上千,下人数千。从这里不难看出嫪毐肯定是住在自己的豪宅里,建筑规模不亚于丞相吕不韦的府邸。他能够到处呼风唤雨,可以说和战国的四大公子可以相提并论。


关于嫪毐被封侯《史记》中这样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惣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从上边的这段历史事实我们能够看出,嫪毐封侯之前,秦国发生的大事就是公子成蛟叛乱。随后嫪毐就被封为长信侯,说明二者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在商鞅为秦国制定的法律中,有这样的一条规定: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意思就是说揭发奸人的功劳和战场上斩杀敌人首级的功劳相同,嫪毐也只有凭借这一条才有可能被封侯。

在历史上还有相同的例子,汉武帝时期太子被诬陷造反,追杀太子的官吏之所以被封侯靠的也是这一条规定。汉朝的法律基本上是从秦朝一脉相承下来的,在汉朝同样适用。

电视剧《大秦赋》中,赵太后力争为嫪毐封侯反复强调的也是这一条:嫪毐揭发公子成蛟叛乱有功,应该被封为长信侯。这个情节基本上是合理的,比历史上其他的同题材电视剧更靠谱。

5

长信侯是是侯爵,属于爵位,并非一个职位。

历史上的长信侯是嫪毐,也就是秦太后赵姬的男宠,赵姬就是秦始皇嬴政的母亲,她还有一个情人是吕不韦,吕不韦年纪大了,无法满足赵姬,于是把嫪毐引见给了赵姬,嫪毐当场给赵姬表演了一段独轮车,赵姬一看欢喜的不得了,嫪毐凭借赵姬的宠爱,得爵位长信侯。食邑在山阳郡(现在山东巨野一带)。

东周列国时,各国改革变法,对爵位制度上也有些改变,周朝时的爵位是有封地,还可以世袭罔替的,而到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封爵以后,只有食邑,但是不能世袭罔替。

而且爵位是没有行政权力的,就是可以从食邑内获取,但是却没有权利掌管自己食邑范围内的地面,其管理的行政权力仍然属于各个郡县的行政长官。

6

正二品食禄两千石或低于副国高于正部级别吧/总之比较牛叉,史称天下第一鸭!

7

提到嫪毐,估计许多人和我的第一反应一样,那就是他异于常人的性能力,他是秦始皇母后赵姬豢养的面首,被称为千古第一“大阴人”。

但其真正的历史面目并不是一个靠着大J J做始皇帝便宜干爹,被赵姬豢养于內帷、小丑一般的人物,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爬到高层的政治人物。

其政治能力要比薛怀义之流高的多,只是被扭曲了。

嫪毐起家时倒是和薛怀义大同小异。原本是一市井无赖,后来开始药贩,为招揽生意,每日于街巷用麻布包裹其阳具,套入桐木车轮甩弄,以取得顾客信任,然后被吕不韦府上的一个丫鬟熟知并私通。再然后被吕不韦“慧眼识阴雄(雾)”,召他做了相府中舍人。

某天嫪毐受李斯恩惠表演老本行(业务熟练),用阳具转轮,他以阳具为轴,穿入用桐木做的车轮中,能绕庭狂奔而不坠。

然后李斯就和吕不韦说了一嘴:(卧槽,没想到丞相你们家还有这么号人物)

而彼时的吕不韦正想摆脱旧情人赵姬的纠缠,因为他的志向更侧重于政治,而和太后有不正当关系,无论是政敌还是将来始皇帝亲政之后,都会对他极为不利。

所以他就想把“天赋异禀”的嫪毐送与太后赵姬,但是内帷之内男子不可私入,足智多谋的吕不韦便设法将嫪毐定罪送进宫里做太监,又买通主持刑罚的官吏,仅仅拔去嫪毐的胡须,就把他当作太监送进宫中。

赵姬当时34岁,久在深宫、又是如狼似虎的年纪,得到嫪毐受用后大为兴奋喜爱。史书上说帝太后对嫪毐是“绝爱之”,总而言之就是爱得不得了。

值得一提的是,嫪毐从始至终都不是一个被私藏在深宫里不可见人的人,他是光明正大,甚至是堂而皇之的。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嫪毐日常跟随赵姬,得到的赏赐特别丰厚,赵姬把啥事儿都交由嫪毐决断。嫪毐的家里有奴仆数千人,各国的游侠什么的投靠到嫪毐府上做舍人的也有一千多人。

由此可见,嫪毐并不是隐藏在赵姬宫中见不得人,他是光明正大的,甚至还有着自己豪宅府邸,可以任意使唤下人,招揽门客。

当然,固然嫪毐厉害,但这个现象更多的是当时的风气所导致的,战国秦汉时代,寡居的太后、公主养面首,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

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芈月)与义渠王不止私通,还生了两个儿子。不但如此,宣太后死时,还想要另一位面首魏丑夫陪葬,虽然经过谋士劝说后打消了这个念头,但可见这并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事情。

到了汉朝,汉昭帝的姐姐蓄养的面熟丁外人,汉昭帝更是专门下诏令提供方便。

因此嫪毐并不是一个见不得人的阴刻小人物,他是一个可以出现在明面上,并且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

而事实上他也确实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这个标志就是他被封为了长信侯

《史记·六国年表》中载,秦王政八年,“嫪毐封长信侯”。这是秦国政府的正式记载,显示事件重大。表明嫪毐立下了非同寻常的功劳,按照秦国的制度授予了与他的功劳相应的最高爵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同样有明确的记载:

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这段记载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后,在山阳这个地方有着大片的领地,他还可以可以随意地使用秦国王室的宫室、车马、衣服、苑囿和猎场。更牛的是,还将太原郡的汾河以西地区赏给嫪毐作为了封国。

这说明他不止封侯,而且还不是“伦侯(关内侯)”这种没有封国的侯,而是有封国的“彻侯”。

不熟悉秦汉军功爵制的人可能对于长信侯这个爵位的高度和获得的难度不了解。

秦朝设立军功爵制,共分二十级,从下到上依次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以上可见,爵位最高级别的才是侯。

而秦朝又极为崇尚军功,赏赐爵位的条件十分严苛,封侯更是十分难的事情,秦国以来被封侯之人屈指可数,每一个都有明确的记载和显赫的功劳,这一点可以参见秦朝大将王翦邀赏的事迹。

王翦灭楚前,手握六十万大军,因为权柄过甚,为打消秦始皇疑虑,特意邀赏。开口抱怨说自己军功赫赫却始终未曾封侯。

直到王翦灭楚之后才被封了侯,这个事迹可见秦国封侯的难度有多高,因此嫪毐封侯只是因为秦始皇母亲赵姬的裙带关系就被封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等于动摇秦国示为根本的军功爵制度,没人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至于嫪毐为什么被封长信侯,历史没有明确记载,有史学家推测可能与其检举成蟜叛乱有关,成蟜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之乱”的平定对于秦始皇皇位的稳固意义重大,

之所以有这个推测是因为商鞅变法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作“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就是揭发谋反奸人的功劳,与杀敌斩首的功劳同等计算,因为嫪毐没什么军功,而且同时期除了“成蟜之乱”没什么政治大事,所以由此推测。

但无论是因为什么,总之他被封侯了,不但如此,他还混得风生水起,在盛极时期,甚至可以与吕不韦分庭抗礼。

据《战国策·魏策》记载。

秦王政八年,秦国进攻魏国,有人劝告魏王:秦自四境之内,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故毕曰:“与嫪氏乎?与吕氏乎?”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犹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赂秦,以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赞嫪氏,以嫪毐胜矣。王以国赞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为天下上矣。……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舍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必报矣。

这段记载是说,当今秦国国内,从政府到民间,从官员到百姓,可以分成两派,或者站在嫪毐一方,或者站在吕不韦一方。如果魏国依附嫪毐一边,割地送给秦国,屈身尊礼秦国,这些都通过嫪毐上达,作为嫪毐的功劳,嫪毐就胜过吕不韦了。如此一来,帝太后必定深深地感谢魏国,魏国与秦国的关系就会在各国之上了。如此一来,天下也必定舍弃吕不韦而跟从嫪毐了。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嫪毐权柄何等之盛,又岂是一个小小的面首,相反,他是一个相当有作为的政治人物,作为历史人物的嫪毐,他的真实形象被严重隐瞒和篡改了。

综上所述,历史上真正的嫪毐,是一个借着肉体和铭锐的政治直觉,一路爬到权利高层的厉害人物,而并不是一个除了“大阴”一无是处的男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