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答:其一:诸葛亮必须放走曹操,否则北方必然大乱,不利于诸葛亮的统一计划、当时刘备势力太过弱小、会便宜了孙权、北方大乱会导致导族入侵,就算收复北方也是一片苍夷,君不见五胡乱华,胡人视汉人如猪狗、甚至汉人肉为食,这个是堵葛亮不想看到的。

其二;主要为三国鼎立打下基础。

(一)、赤壁之战、削减了曹操的军事力量。刘备可以取得自己的根据地。

(二)、杀了曹操,东吴实力大增。刘备当初军事力量比较弱,无法与东吴坑横,构不成三国鼎立之势。

(三)、当初关羽授曹操之恩,关羽重情义且比较骄横。关羽守华容道放曹操,即卖关羽人情,又灭了关羽对诸葛亮的骄横之气。提高了威信作用。呵呵呵,这是故意放关羽去的,诸葛亮安排的,这才叫神算诸葛亮也。










最佳贡献者
2

我认为演义中,诸葛亮放走曹操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内部争权,曹操虽一统北方,势力强大,但是内部也是波诡云谲,几方势力相互制衡。1、荀彧为代表的保皇派,曹操在时,偃旗息鼓,曹操死了,保皇派一定会想方设法还政于献帝;2、曹丕、曹植、曹彰背后所代表的想要继承曹操家业的三分势力;3、投降派,见曹家大势已去,急着寻找新的靠山的墙头草势力,定会和认为最有势力的外部势力联合(参考官渡之战时,曹操烧掉的几大箱和袁绍暗通款曲的信件),而这些人,恐怕没人想到要投靠弱小的刘备吧?



二、外部入侵,曹操死后,外部侵入。当时西凉马腾、马超父子还在,曹操死后,对马腾父子来说是扩大地盘的良机,是不会错过的。辽东的公孙家族也不会错失良机,趁机扩大势力。




三、不想为他人做嫁衣裳,曹操如果死后,如上所说北方必然大乱,东吴携赤壁余威,一鼓作气,攻城略地恐怕不在话下,很可能变成一家独大,而刘备此时尚还没有荆州,只有水陆几千兵马,那时候,再想借荆州,东吴就不是这么好说话了。本来赤壁之战时周瑜就对刘备集团加以防范,视为以后战略对手,曹操一死,周瑜再无顾虑,第一个要对付的恐怕就是刘备集团。刘备再想以荆州为跳板,夺取西蜀也就成为一纸空谈。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就没法实行。




四、卖关羽人情,大家都知道昔年关羽投靠过曹操,曹操对关羽不薄,趁这个时候让关羽将这份情谊还掉,刘备使用关羽时就会更加放心。关羽本来是刘备集团的二把手,诸葛亮来了后,年纪轻轻,地位居然在自己之上,虽然诸葛亮的才能在几次作战中显露无疑,关羽张飞也是心服口服,但是在私交上还没有更进一步,这次诸葛亮“以权谋私"故意让关羽放走曹操,拉近了关羽和诸葛亮的私人关系。也为后来刘备伐蜀,诸葛亮和关羽在荆州共事打下基础。


五、不想祸水东引,如果是刘备一方杀害了曹操,魏国势力就会和刘备一方不共戴天,曹操系的势力很多人可能不顾现实利益考量意气用事(参考刘备夷陵之战),专门针对刘备集团,这是初生的想谋发展的刘备势力不可承受的。



六、小说家的想象,历史上实际上是没有华容道这一出的,历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也是平安的逃回了许都。那么《三国演义》这部宏伟的历史小说,是没办法让曹操死在赤壁的,但是直接逃回去又没有趣味性,增加了这么脍炙人口的桥段,也亏罗贯中想得出来。


如上,说到底,就是杀了曹操,虽然北方没有了统一的强权,但是对弱小的刘备军团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诸葛亮权衡利弊、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不杀曹操的决定。

3

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已经预见到曹操兵败后最终会从华容道逃走,并且如果让关羽去拦截关羽必定会放走曹操。那么这样是不是很矛盾哪?我觉得不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

诸葛亮之所以放走曹操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首先最主要的是为三足鼎立打基础。

诸葛亮还在茅庐的时候就已经为天下形势做了分析,刘备势单力薄想成事必须和孙吴和曹魏形成鼎足之势。所以曹操不能死在华容道,一旦曹操身死孙吴必然坐大,刘备无法与东吴抗衡。为制衡吴国故意让关羽守华容道“假释”曹操。

二、让仁义第一的关羽还了曹操的人情

关羽当年为保全兄长刘备家眷接受张辽的游说,以“降汉不降操”的名头投降了曹操。在曹营不到一年时间(评书和戏曲上说十二年),曹操对关羽待遇特别优厚,所谓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曾带关羽觐见汉献帝,封关羽为偏将军,可谓对关羽很是器重和信任。诸葛亮让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即让关羽还了曹操的人情,也了却了关羽的心事。

三、笼络人心用能力折服傲娇的关羽

我觉得这一点也很重要,关二爷除了重情义外且较骄横。关羽守华容道放曹操,既卖关羽人情,又灭了关羽对诸葛亮的骄横之气,提高了刘备和诸葛亮威信,让关羽在二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从此关羽才被诸葛亮神鬼之计和料事如神所折服,从内心服气诸葛亮的关羽才能真正成为蜀汉的金牌打手。

在演义中诸葛亮的实在是料事如神,已经被神话,但当时曹操还不能死是真的,兵败但身不死对刘备集团是最有利的。

4

以前和大家经常聊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猛将,其实大家都明白,《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真正的精髓不是沙场上武将们的对阵厮杀,而是两个字――“权谋”。咱们今天就通过华容道捉放曹这件事情来聊聊所谓的“权谋”之术。

群英会蒋干盗书,这是“反间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苦肉计”;甘宁受杖出帐,引蔡和上钩,这是“诈降计”;庞统过江,劝曹操联结战船,这是“连环计”。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万事俱备,只差一夜东风。

诸葛亮七星坛披发祭天,借来东风,知周瑜必建大功,立即抽身而退,返回荆州。周瑜要乘东风势,而刘备集团则要借江东这次大胜之势将本方利益最大化。不仅在军事上,还要在政治上,不仅是对外,还要对内。

曹操败局已定,北还必走乌林道,刘备集团在这条路设下伏兵阻截曹操败兵。但是,应该怎样对付曹操呢?是杀是抓?这是个问题。

首先,肯定不能杀曹操。

赤壁大胜,毫无疑问,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江东集团。曹操大败,东吴的势力必然暴涨,而同时上涨的还有野心。曹操要是死了,北方势力集团中尚无任何一人具备代替曹操的能力和威望,毫无疑问必生大乱,政治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完全可能导致四分五裂的局面。若东吴乘此良机,挟新胜之威,向外发动扩张,与江东近在咫尺荆南地区的刘备集团必首当其冲,最先遭到打击和排挤,而刘备当前实力微弱,难以相抗,立刻就会被挤出,重新沦落游走。还有一点,曹操若死了,他留下的那帮人也必然与刘备结为死仇。

其次,曹操还不能被抓。

刘备集团就算抓住了曹操,又有什么用呢?人家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你抓住了曹操是想要挟住谁呢?假如东吴来向你要人,怎么办?给了那是示弱,东吴马上就会气焰暴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给,那东吴就名正言顺地率大军来攻,师出有名。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放。但你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操从眼皮底下走掉,那是背盟,一兵一卒不出,寸功未立,人家凭什么与你结盟?而且你又有什么理由赖在荆州不走?

所以必须要打,还必须要放――先截后放。

演戏就要演全套的,即然要放,那就“”出本方最大的利益来。一方面要抑制东吴,另一方面还得整顿内部。那么,刘备集团内部有什么问题呢?大家其实不难发现,关羽就是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关羽这个人资格老,桃园结义时就入伙了;功劳多,随刘备南征北战,颇多功勋;地位高,与主公刘备是兄弟;能力强,不但武艺绝伦,还善于领兵作战,能独当一面,还有文化,在将士中颇有威信,“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都说关羽骄矜狂傲,但他确实有这个资本。诸葛亮入伙晚,但却成为了刘备集团的决策层,关羽内心是很不服气的,实际上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实质是:谁才是这个集团的第二号人物?

其他人不需要担心,张飞表面粗莽暴躁,但实际上比关羽聪明,他对自己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诸葛亮刚入伙时,他也很不感冒,甚至还闹过别扭,但博望坡之战后,张飞迅速改变了对诸葛亮的态度,言听计从。这是张飞的优点:和中上层的关系始终处理得不错。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诸葛亮对张飞也是很照顾的,在方方面面都加以扶持。

赵云这个比较低调,但大事上很精明,很快成为诸葛亮最为信任和倚重的部下。其他的人如刘封、关平、糜芳等中层干部就比较好处理了。

既然内部矛盾主要集中在关羽身上,那么诸葛亮趁着这个机会就故意拿了关羽一把。咱们来看看诸葛亮的战斗布署,还是颇有一番深意的:

第一路人马由赵云率领。兵力是三千,伏击地点乌林道。诸葛亮对赵云的要求是“就半中间放起火来。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一半”

大家注意诸葛亮这个安排,让赵云从半中间截杀,还暗示“不杀他尽绝”,只杀一半。主要目的是削弱曹操的兵力,放走曹操。赵云的执行力很强,不会违命。诸葛亮很放心。

第二路人马由张飞率领。兵力也是三千,伏击地点设在葫芦口。诸葛亮对张飞的要求是“虽然不捉得曹操,翼德这场功料也不小。”

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诸葛亮对张飞的暗示――“不捉得曹操”。张飞很聪明,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是想把生擒曹操的首功让给关羽,这样张飞肯定没意见。诸葛亮这是利用了张飞的兄弟情谊,让曹操能够从张飞这里脱身而去。

张飞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一场激战,曹操逃走,“回顾众将,多已带伤”,张飞把那几个战斗力强的曹将都打伤了,到了关羽那里也基本上没啥战斗力了。

第三路由糜竺、糜芳、刘封率领。诸葛亮对他们的要求是“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

绕江而剿,那就肯定不会遇到曹操,曹操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走水路的。这一路的主要目的是缴获战利品,另外还要设法堵住江东的部队。

第四路由刘琦率领。诸葛亮对他的要求是固守武昌城,“率领所部之兵,陈于岸口”,就地擒拿零散败兵,“却不可轻离城郭”

大家可以看出来,诸葛亮这样的安排就是一点利益都不想给刘琦,固守武昌城,不得轻离城郭,既抓不到俘虏,也搞不到战利品,但却能防止住东吴的军兵。

第五路人马由关羽率领。兵力是关羽本部五百校刀手,伏击地点设在华容道。还让关羽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就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呢?因为诸葛亮很清楚关羽的弱点,而且诸葛亮相信,曹操更了解关羽。如果曹操连关羽这一关都过不去,那他可就不配称为“乱世之奸雄”了。

曹操对关羽确实非常了解,他知道关羽这个人虚荣心强,爱面子,吃软不吃硬,每天读本《春秋》,总爱把“大义”两字挂在嘴边。张飞和赵云绝不会干出违抗军令的事来,但关羽可是敢干的。

不但诸葛亮知道关羽会放了曹操,刘备更清楚这个二弟的秉性,关羽领命而去,刘备就对诸葛亮说:“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

刘备真正关心的是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准备怎样处置关羽。诸葛亮回答“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刘备也就放心了,明白诸葛亮这只是想抓关羽翘起来的尾巴。

关羽华容道捉放曹,军令状是捏在诸葛亮手中。但我们知道,当年关羽土山被困时,曾经“降汉不降曹”,归附曹操帐下,深受重恩。那段历史还能拿两位嫂夫人的安危作为解释,但加上了华容道这档子事情,让关羽怎么解释?这可是第二次背叛了!

这就是政治。整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是顺理成章,但实际上早有谋划,步步机心,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踏入了早已织就的重重罗网。刘备求情,诸葛亮网开一面,关羽这个最致命的把柄就被永远地捏住了。真正的最大得利者其实是刘备。

5

诸葛亮让关羽驻守华容道,确实是有意放曹操,主要原因还是曹操活着有利于刘备成就大业。

我们先来看看小说原文怎么说的

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诸葛亮事先就向刘备汇报了放曹操的用意,明里说天不亡曹,深意是留着曹操还有用。

至于为什么要放曹操呢?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

01.刘备势弱,不足以对抗东吴

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是东吴孙权。曹操被捉或被杀,北方一定会大乱,曹丕等人还没有做好接班的打算。北方大乱,一定会再次成为黄巾军后期群雄争霸的情况,无论谁赢谁输也都不会有挑战东吴的力量。

东吴没有了北方曹操集团的制衡,刘备首当其冲是要被消灭掉的,为什么呢?明面上,周瑜击败了曹操,事实上,刘备集团出力不少,诸葛亮借东风是成事关键。小说里多次提到了周瑜想先下手为强杀掉诸葛亮,只是由于考虑联盟的关系和鲁肃的劝解才没有下最后的决心。

没有了曹操,刘备会成为东吴心腹大患。

那东吴与刘备势力对比如何呢?

刘备有军队2万人,地盘是刘琦的荆州江夏郡,而且是刚占领没几天,立足未稳。

孙权能和刘表隔江对峙多年军队数量一定不会少于刘表(刘表10万),加上赤壁大战大胜曹操,降兵一定不少,孙权的主要地盘是扬州六郡,还有一些南方偏远地区。

至少是七比一的军事对比,周瑜之谋略也不会比诸葛亮差多少,全面开战,在江夏立足未稳的刘备大概率不是对手。

02.曹操集团的军事报复,刘备未必扛得住

即使东吴不和刘备全面开战,曹丕也会发兵复仇的。

曹丕作为留守人员并没有参加赤壁大战,此时曹操刚消灭袁绍,北方少数民族威胁还在,因此曹操不会带全部军队来打东吴。

周瑜在开战前分析曹操军队大概也就20万人,留守军队应该不少于这个数。

这么庞大的军队,曹操死后,应该会一半忠于曹氏的部队由曹丕掌握,曹丕为巩固军队威信,最后的方式就是打着复仇的旗号整合军队,最后彻底掌握。

这样五比一的军事对比,即使灭不了刘备,也必然打击刘备的军事潜力,最后被东吴消灭。

03.留着曹操,可以形成制衡,有利于孙刘联盟巩固

刘备赤壁之战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少时间,收复荆南四郡需要时间,整合刘琦部队需要时间,所以巩固的顺溜联盟是很有必要的。

荆州与东吴太近了,没有好邻居太危险了,好邻居是要靠共同利益维系的,孙权嫁妹给刘备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大家目标一致:对抗曹操集团。曹操死了,目标没了,邻居也就没了。

所以放曹有利于巩固孙刘联盟,给刘备发展军事势力创造条件和赢得时间。

04.也是一个小原因,不影响大局,收拢关羽人心,同时让关羽还人情

曹操对关羽的好世人皆知,关羽讲仁义也是世人皆知,这次不把人情还了以后没准也要还,不如在不影响战略目标的情况下帮关羽还了人情。

我们都知道关羽很自负,一直对这个要扇子的文人瞧不起,有质疑。此战之后,关羽对诸葛亮心服口服,不在有轻视的情况。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策略成功了,放曹后,刘备迅速壮大实力,最后成为三足鼎立局面。

上述是我的观点,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

(图片来自于网络,有纠立删)

6

【读史君说】华容道“捉放曹”堪称是《三国演义》前期章节中的一个神来之笔,妙就妙在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会放了曹操,还派他守在华容道。号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啥偏偏出了这一“败招”呢?且听读史君一一分析:

曹操活则刘备活

赤壁一战,曹、孙、刘三家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制衡关系。但这三家里面,刘备又是一个明显的弱势方,基本上长期处于一个无兵、无粮、无城的局面。也就是说,如果三家制衡的局面被打破,第一个倒霉的肯定是刘备,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主张联吴抗曹。

如果曹操死在华容道,北方又会陷入到割据的状态中。这样,孙权就没了顾虑,必然能腾出手来对付刘备。以孙权的实力,尽管一个合肥都打不下,但对付刘备、独霸荆州还是不成问题的。只是这样一来,刘备还能往哪里跑呢?最后的结果指定要比长坂坡时还要惨。

所以,曹操不能死,起码不能现在死。

诸葛亮军中立威的必然选择

既然明确了“曹操不能死”这项大方针,所有的动作就需要围绕它来做。但这件“政治正确”的事情毕竟只能做不能说,因为就算刘备能听得进去,他手下那些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将军们,哪个能听得进去劝?特别是此时的诸葛亮在那些武将的眼里还没有多高的地位。

如果再让他们知道是诸葛亮放走了曹操,还不得人手一块把他撕碎了才能解气吗?所以,诸葛亮就需要找到一个“背锅侠”,既能实现自己的意图,又能完美地转移视线。

是的,关羽就是这样一个“背锅侠”,熟读《春秋》,有仁有义,和曹操还打过交道,可不就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吗?

这还不算完,最关键的身上 还得让你立下军令状。这一来,如果真放走了曹操,关羽理论上就是个死人了。如果最后关羽没死,那也是诸葛亮手下留情,你还得念着我的好。

以诸葛亮的智慧,自从他上岗以来,就看出来关羽的地位仅次于刘备。他凭什么要听自己一个村夫的呢,还得心服口服?

这下好了,你放走了最大的敌人,我刀下留情救了你,你怎么会不服?军中的大佬都服了,其他人又如何不服呢?

剧情需要

是的,剧情需要。我们讨论的毕竟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它即使在情节上无限演绎,但最终还是要符合既定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所以,曹操必然不会死在华容道,那么该怎么安排剧情呢?这正体现了罗贯中的高明之处。

情境一:诸葛亮说自己不知道曹操往哪跑,或者曹操压根没往华容道跑,这明显就有损于诸葛亮自带光环的神机妙算的形象。

情境二:诸葛亮安排张飞或者赵云去守华容道,以他二位对曹操的不爽,砍死曹操是大概率的时间,但这样就与史实严重不符了。

情境三:诸葛亮安排关羽守华容道,关羽也没打算放过曹操,但是没打过许褚、张辽,结果曹操跑了,这就不利于继续塑造关羽有情有义、天下无敌的武圣形象了。

也就是说,既要符合史实,又要塑造诸葛亮与关羽的个人形象,这样看上去,只有关羽放过曹操一条路可以走了。

结语

“捉放曹”这一段故事,在读《三国演义》是觉得最酣畅淋漓,又不禁唏嘘的一段。可仔细读来,却很难不折服于罗贯中的智慧,以及对情节设计的高妙之处了。

7

诸葛亮知道关羽华容道会放走曹操,还让关羽去,是诸葛亮有意安排,为的是平衡关系。

赤壁大战前,刘备一度想夺取荆州,但荆州被曹操夺去。于是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对付曹操,但是中间有很大矛盾,当时曹操大兵压境,这矛盾未被激化。

诸葛亮深知,没有曹操的存在,孙权马上会攻打刘备,刘备尚无还手之力,只能在孙权与曹操矛盾的斗争夹缝中生存,所以必须谋求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平衡,已求得自身的发展。

诸葛亮既然想放掉曹操,可以不在华容道上设兵,让曹操走掉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派关羽去呢?

关羽勇武,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而且以关羽为代表的,张飞、关平、周仓等追随关羽形成一派小宗派。诸葛亮用兵如神,张飞已被折服,但关羽并不服气,有时还会顶撞他,对军师尚且如此,对其它人更不放在眼里。关羽是刘备的嫡系,有刘备的维护,这股势力处理不好,会造成消极影响。诸葛亮必须选择机会,寻找借口,煞煞关羽一伙的威风。

关羽曾经归降过曹操,曹操待他深厚,有恩于关羽,诸葛亮对关羽分派任务时表示担心他会放了曹操,关羽立下军令状,才领命而去。刘备也有担心,想让诸葛亮另外考虑人选,诸葛亮回答说,“亮夜观乾象,曹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第49回)。

诸葛亮这样说,实际就是一个借口,以他对关羽的了解,知道关羽意气用事,会放了曹操,所以故意这样安排,借这个机会收拾关羽。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后,自知罪过,刘备也承认关羽违反军纪,让记下关羽罪过,以后将功赎罪。

由此看出,诸葛亮故意安排关羽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对外是要平衡孙权与曹操两大军事关系,对内是要防止宗派倾向的形成。

8

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于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一个经典的故事,讲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走,诸葛亮分别派出赵云、张飞、关羽把守各个要道,却只要关羽把守华容道,而华容道就是曹操逃命的最后一道关口。

这么重要的关口,却让关羽把守,要知道关羽曾经是曹操的部下,曹操对待关羽可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好得不得了,再加上关羽本人又是忠义之人,感觉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却偏偏把这个任务交给他,这不是明摆着就是诸葛亮要故意放走曹操吗?

诸葛亮

那么三国演义中,是如何交待这个故事呢?包括什么深刻的意义?

其实诸葛亮让关羽去守华容道,是一石三鸟之计,有三个重大目的:

第一个目的:曹操不能死,既然不能死,总得找个人放了曹操,这是基于蜀汉的政治利益决定的

首先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曾经夜观天象,发现曹操还没有到死的时候,这是天象决定的,古人是很相信这一套的,所以诸葛亮派出的三路堵截曹操的大军都是做做样子,比较明显的还有赵云, 赵云拦截曹操时,曹操派出徐晃与张郃战赵云,自己突围而去,而赵子龙看到曹操逃走了,也不来追赶,只顾着抢夺曹操大军丢下的旗帜。

关羽

难道旗帜比曹操还重要吗?当然不是了,因为在战前,诸葛亮就交待了,不要伤害曹操的性命,设法让曹操逃走,但又不能表现得太过放水,以免让东吴的人知道,所以赵云就专门抢旗帜,而不抓曹操。

除了诸葛亮观察天象如此,在三国演义中,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曹操也不能死,因为孙权和刘备的联盟是曹操促成的,曹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占据天下八个州,比孙权和刘备的实力加起来还要强,孙权和刘备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结果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所以曹操在世一天,孙权与刘备就会联盟一天。

火烧赤壁

一旦曹操去世,北方就会重新陷入混乱,北方一混乱,南方就会趁机发展壮大,孙权就绝对不会跟刘备再联盟,反而会趁机夺取荆州的地盘,当时刘备的实力完全不如孙权,如果曹操被杀,北方就忙着内斗,那南方的孙权也会趁此机会灭了刘备,扩张势力,诸葛亮要等到蜀汉的实力壮大后,能跟东吴孙权相抗衡,才能杀曹操,反之,则不能杀曹操,曹操活下来对蜀汉来说,是利大于弊。

并且诸葛亮也跟刘备明确说明了,曹操不会死,既然不会死,所以诸葛亮把放曹操这个人情交给关羽去做,也就是诸葛亮的第二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让关羽放了曹操,等于是让关羽还了曹操人情,两不相欠

关羽是天下义士,忠勇无双,恩怨分明,谁如果给了关羽恩情,关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非得报答对方才会心甘情愿,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对关羽有恩情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备,另一个就是曹操。

关羽华容道放了曹操

关羽投降曹操那会,曹操对关羽非常好,送钱财、送美女、送赤兔马、封官晋爵,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关羽离开曹操时,曹操还送关羽锦袍与黄金,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定派张辽送过关文书,而关羽报答曹操的方式就是斩颜良、诛文丑。

如果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算是还了曹操前面的恩情的话,那关羽杀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领,曹操都没有追究关羽,这明显就是关羽欠了曹操人情,这就让关羽始终有一个疙瘩在这里,无法释怀,诸葛亮算准了关羽这次会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于是专门让关羽守华容道,让关羽放走曹操,这样的话,关羽就不欠曹操人情。

还清了人情,如果下一次在战场上遇到,那就不能谈恩情了,而是要动真格了,这也是后来关羽北伐襄樊时没有手下留情的原因,因为两不相欠,关羽就能用尽全力攻打曹操,这也是诸葛亮的一个目的。

关羽放曹操

第三个目的:诸葛亮诱使关羽在守华容道之前,立下军令状,后来又没有杀关羽,等于是让关羽欠了诸葛亮人情,方便管理关羽

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才刚刚加入刘备没多久,刘备在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谈的话多了,关羽、张飞都会不满意,这就像女人吃醋一样,刘备原来只跟关羽和张飞有深厚的感情,现在多了个诸葛亮,让关羽和张飞很不适合,虽然他俩不高兴,但在刘备压力下,也不能说什么,但是关羽和张飞总是变着戏法抗拒诸葛亮的命令。

尤其是关羽,经常对诸葛亮不服气,因为关羽是对士卒非常好,对士大夫和贵族却非常看不起,诸葛亮也是士大夫,所以也被关羽看不起,所以,诸葛亮得治理一下关羽,但又不能弄得很明显,所以诸葛亮在让关羽守华容道时,故意激怒关羽,设法让关羽立下军令状。

曹操与关羽

关羽一立下军令状,就上了诸葛亮的当了,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会放了曹操,所以故意引诱关羽立下军令状,然后再故意赦免关羽,这样的话,关羽欠了诸葛亮一条命了,因为违反军令状是要被杀头的,诸葛亮故意放了关羽,这就等于关羽欠了诸葛亮一个天大的人情。

关羽再也无法看不起诸葛亮,也没法给诸葛亮脸色看,诸葛亮利用计谋抓住了关羽的弱点,关羽今后就得服服贴贴地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而不能有任何抗拒,因为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欠人家的心服,关羽从此以后就完全服从了诸葛亮。

这就是诸葛亮故意安排关羽守华容道的三个目的,也是诸葛亮利用关羽达到的一石三鸟之计,不可谓不高明。

9

诸葛亮,是知道关羽一定会放了曹操的,关羽会感激曹操对他的恩情,放了曹操也是对蜀汉最有利的。

当时的各方角斗激烈,战争环境下,形势瞬息万变,诸葛亮有他的全盘考虑。

诸葛亮知道在那一个阶段,还不能杀死曹操。如果杀掉了曹操,三国鼎立的局面,将会被打破。

那时候,天下混战的状态下,国家更乱,更无法控制。

曹操的实力是最强大的,蜀汉联合东吴,与曹操抗争,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好局面。

任何一方的失败,都会造成唇亡齿寒,杀掉曹操以后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魏国的军事实力强大,还会快速恢复。为了给死去的曹操报仇,全军将士同仇忾,必将迅猛攻击蜀汉。

这样的变化,对于缺少战将粮草稀缺,国力不强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

蜀汉刘备是抗不住曹魏军队拼命式攻击,所以,不杀掉曹操也是上策。

还有一点,关羽一直感激曹操的知遇之恩。一直想寻找到报恩的时机,诸葛亮正好借此机会,给关羽一个报恩的台阶,了却关羽心中对曹操的感恩之情,

蜀汉诸葛亮,心中非常清楚,与东吴的联合,是利益上联合,是皙时的。

东吴一直以来做梦,都想收复蜀汉占领的荆州,抗击曹魏利益关系后,东吴必谋荆州。

刘备对关羽私放曹操心中不悦,又与关羽不能发火,只是对关羽冷处理。

命关羽守卫荆州,不让他回汉中,也是对关羽的惩罚。

总之,在当时的形势下,不能杀掉曹操,只能放了曹操,关羽是最好的人选,只能关羽去。

10

这个问题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

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问题中提到,诸葛亮知道关羽华容道会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让他去?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点:诸葛亮的战略目的。

诸葛亮有明确的放走曹操的目的,从战略上讲,诸葛亮在未出茅庐就做好了三分天下的规划,其中曹操已占据北方的半壁江山,一旦这个时候曹操去世,北方必将大乱,东吴也将乘机做大,而曹操不死的话,要在北方收拾恢复赤壁之后的元气,天下形势相对稳定,这样对于刘备势力的成长更为有利

这是很有政治眼光的一个战略部署,这个可以从司徒王允除董卓这个事件中佐证,董卓做为当时的最大势力,被司徒王允设美人计除掉后,引起天下大乱,而事件的发起者司徒王允并没有在除董卓后取得什么利益。所以对刘备、诸葛亮来说曹操的死,并没办法给他们带来利益。

第二点关羽是执行计划的最佳人选。

让关羽去,因为他是执行华容道计划的最佳人选,首先,诸葛亮对人物的了解与把握,知道关羽是个重义的人,视义重过于生命。其次,关羽又有受过曹操的礼遇,关羽一时难以对曹操斩尽杀绝,这样就能很好的执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放曹操北去

再其次,诸葛亮要放曹操,又要放得合情合理,让人不觉有什么不妥,所以关羽与曹操的恩仇、及关羽为人也正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第三点:诸葛亮现阶段的政治需求。

关羽是刘备军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此时诸葛亮还在刚刚出山没有多久,在养望的阶段。关羽又素来对诸葛亮不服气,所以在做好整个战略部署,明知关羽华容道会放走曹操,还要让他去,同时还和他立下军令状。

这样做有多重意义可谓一举多得,一来,战略需要,二来,压制、收服关羽这样的势力,三来养望,四来留情面。让关羽去可见诸葛亮眼光之深远,能多方面满足诸葛亮现阶段的政治需求。

第四点:是小说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我们来看看这个情节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我们看三国可以很显然看出罗贯中,在刻意的神化诸葛亮和关羽这两个人物。

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等,关羽千里走单骑、封金挂印、水淹七军等事迹都是在对两个人物进行神化,塑造英雄人物的形像,而在五十回中,诸葛亮知道关羽华容道会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让他去?重点也是要体现出诸葛亮的智,关云长的义,来塑造英雄人物的形像。

结语

以上四点原因就是为什么诸葛亮知道关羽华容道会放走曹操,还让他去?其中有战略部署的需要,也有关羽是最佳人选,也有诸葛亮这个阶段的政治需要,更有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希望我的解答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关注【@啊森同学】更多文化分享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