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霍去病的确宁愿把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放臭、扔掉,也不愿分给营中士兵,不过,他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并非不体恤下属,而是因为霍去病实在是过于早慧了。

霍去病,西汉名将、骠骑将军、冠军侯、大司马,如此多闪耀的光环加身,他临到死也不过是个24岁的年轻人,霍去病的坦荡的仕途和他身份显赫的母系一族脱不了关系。


霍去病的小姨是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除此以外,他还有两个将军舅舅,长平侯卫青和中郎将卫广,这样高端的身份配置,寻常人能占有一个足够沾光,而霍去病一下子就有了三个。有了这样的小姨和舅舅,霍去病在幼年时期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

但偏偏霍去病还真不是一个仰仗自己皇亲国戚身份就胡作非为的纨绔子弟,他不仅知书达理,在舅舅的影响下,尤其擅长骑射,马背上的武艺更是一流。

也因此,少年时期的霍去病不仅受到了母亲卫氏一族的宠爱与呵护,还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他就是霍去病的姨夫——汉武帝刘彻。


刘彻比霍去病要年长16岁,在霍去病出生的前一年,十五岁的刘彻登基称帝,他削弱诸侯势力,推行推恩令,设立监察刺史,加强中央集权,一顿操作猛如虎。等霍去病长大时,刘彻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性了。

但是,虽然事业搞得风生水起,汉武帝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公主生了几个,皇子却一个都没有。人总是缺什么就喜欢什么,年近中年的汉武帝对卫家姐姐的儿子霍去病非常疼爱,直接把霍去病接到自己身边生活,还封他为侍中。


侍中这个官职也是很神奇,在汉武帝之前,侍中就是正规官职外的加官,属于散职,根本不在论资排辈的序列里。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侍中这个官职一下子变得显赫起来,出入宫廷、参列朝会、掌管御用器物,皇帝在哪,侍中就可以跟在哪里,不是亲信之人连当侍中的机会都没有。

霍去病作为权贵子弟成了汉武帝的侍中,此时,他尚未成年,汉武帝将他带在身边是有意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有这样英明威武的姨夫可以跟着历练,霍去病的才干进一步的展露出来,汉武帝对他的疼爱也是一日甚于一日了。


汉武帝元朔六年,卫青奉命前往漠南抗击匈奴,外甥霍去病也被他带了过去,临行前,为了师出有名,汉武帝还专门给霍去病封了个票姚校尉的官职。

这是霍去病第一次踏上真正的战场,天之骄子霍去病一出手就能让无数老将汗颜,他带领八百骑兵直奔匈奴老巢,杀敌约两千名,单于的叔叔被俘,祖父辈的籍若侯产被杀,霍去病的军功在卫青帐下名列第一,汉武帝欣慰不已,直接给霍去病封了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食邑一千六百户。


此时的霍去病多大呢,17岁,古代的千户侯有很多,但是17岁就能以军功受封千户侯,除了霍去病,恐怕也没有几个。

两年后,霍去病再次出征,这次他不用跟在舅舅卫青的身后,而是作为骠骑将军,独自率军。霍去病率领骠骑在皋兰山下斩杀匈奴九千人左右,而后又继续深入,歼灭匈奴三万余人,匈奴部落的王子、将军、当户、都尉被俘虏近百人,这次出征,霍去病为西汉打通了河西走廊。


"匈奴克星"霍去病成了西北百姓的守护神,之后的好多年,匈奴根本就不敢来陇西、上郡等地骚扰,百姓的负担轻了一截。汉武帝一开心,又给霍去病增加七千户的食邑,霍去病眼看着就要向"万户侯"的目标策马而去了。


再回到问题中,汉武帝赏赐酒肉这件事,在《史记》中是有前因后果的,司马迁是这样叙述的,霍去病年少时就出入宫闱担任侍中,身份尊贵,所以很难体谅下层士兵的处境。

他带兵出征,汉武帝派人送给他几十车酒肉粮蔬,等他回来的时候,辎重车上还有很多丢弃的粱肉,而一些士兵,还在忍饥挨饿。他们在塞外打仗,因为吃不饱,底层士兵饿的站不起来,霍去病还有心情去踢蹴鞠。


从司马迁的角度看,霍去病从小锦衣玉食惯了,说什么骠骑将军,本来也才是个19岁的毛头小伙,和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不能比,根本不知道体恤下级。

不过,细细想来,却有不通之处。

霍去病出征匈奴一直担任首领,他的麾下少时几百人,多则数千人,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能将百千人指挥的游刃有余,让他们任其差遣,要说霍去病不知道体恤手下,那他在军营中凭什么立住脚跟,就凭卫青外甥的身份吗?不大可能。


所以,霍去病不愿分享酒肉不太可能是因为他年少得志,不懂照顾手下。那么,最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知道,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是给霍去病本人的,他自己吃了没事,分一些给心腹手下吃也没事,但是如果他将十几车的酒肉张罗着分给全军吃,汉武帝会怎么想?

犒劳三军是皇帝的职责,不是将军的职责,皇帝可以遣使臣慰劳将士,但是,如果将军把皇帝的赏赐分给了士兵,会不会落了收买人心的嫌疑。


霍去病从小就长在权贵家庭,侍奉在汉武帝身边,耳濡目染,帝王心术别人不知道,聪慧的霍去病不可能不清楚。如果不分酒肉,顶多落一个纨绔子弟、不知体恤的骂名,只要是打了胜仗,没人会拿这件事苛责他。

但是,心一软分了酒肉,传到汉武帝耳中,会不会被认为是笼络人心、培植势力?这个罪名,谁能担得起。

所以,聪明如霍去病者,宁愿对外去扮演个骄矜的贵族子弟,也不能引得皇帝丝毫的怀疑,这才是他生存哲学所在。


曾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少年将领,曾经完成"封狼居胥"壮举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绝不是一个只有武夫之勇的人,情深不寿,过慧易夭,可惜这样的少年天才实在是死的太早,要不然,搅动大汉风云的,说不定就是这个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

最佳贡献者
2

宁让肉臭掉,也不给士兵吃。霍去病做的没错。《史记》中为什么还要当糗事记载?是司马迁故意黑霍去病一把,出口恶气。


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姐姐的私生子,舅舅是大名鼎鼎的大将军卫青,由于小姨和舅舅都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而且小伙子长得非常帅气,被喜欢小鲜肉汉武帝看中,18岁就到皇帝身边当了侍中。

汉武帝不只是喜欢女人,“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于是司马迁对霍去病刚成年就服侍皇帝,产生各种猜测。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古代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这句话读起来很有暧昧,大致可以理解为“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霍去病,刚刚18岁,就受到汉武帝的宠幸,成为了他的侍中。”


侍中是做什么工作的呢?《齐职仪》记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也就是说,霍去病不但管理汉武帝的车马出行,而且负责衣服穿着、各种日常用品,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壶子,是汉武帝的贴身秘书。小鲜肉和喜欢龙阳之好的汉武帝天天在一起,又递茶水,又端夜壶,难免出点岔子,因此司马迁对霍去病的升迁有看法。


对于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霍去病来说,肯定个性十足,别说士兵,就是朝中大臣他也不鸟。飞将军李广的小儿子李敢也是个有个性的人,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父亲受到卫青排挤,不得志才自杀的。所以一次聚会上,当众痛揍了卫青,出了口怨气。

霍去病看到李敢竟然欺负舅舅,心中愤愤不平,于是在甘泉宫狩猎时,一箭射死了李敢。汉武帝知道这事后,当然在向着宠爱的霍去病,说李敢是打猎时被鹿撞死的。有皇帝护着,霍去病杀了武将,却屁事没有。


司马迁一直对“李广难封”耿耿于怀,知道李广的儿子死的冤,对霍去病成见更大。当他听说霍去病不给士卒吃肉的事后,就记录在《史记》中,糟蹋他的名声。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却这样记载他: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用白话说就是,霍去病出征时,汉武帝派人送来了十几车肉,等他返回时,没吃完的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士兵。


这是司马迁用民间道德绑架霍去病,站在士兵和百姓的角度,指责霍去病不体恤下属。其实霍去病做的一点也没错,他是在严格执行封建礼制。《国语·楚语下》中规定: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也就是说,在古代,不是人人可以吃肉的,天子才能吃到牛羊猪各种肉食,诸侯可以吃到牛肉,大臣能吃到猪羊,士族只能吃鱼肉,老百姓只是吃菜。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吃肉也得按礼法,士兵都是庶民百姓,他们没有资格吃肉食,如果未经同意,违反礼法食用的话,是要杀头的。霍去病是严格的执行当时的制度,按照礼法行事,当然,他可以将吃不完的肉赏赐给士兵们开开荦,但他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形成了孤傲的性格,不会体恤下属,把士卒饥苦放在心上的。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或从士大夫的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

司马迁当然懂得礼法,但是他为什么要这么记载呢?他受宫刑后,对在皇帝身边阿谀奉承的人非常敌视,特别是从内心里看不上霍去病这样凭关系上位,肆意妄为的外戚,同时又同情像他一样受到打压的弱者,于是借记录“吃肉”这个事,黑霍去病一把,吐一吐胸中恶气。

3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他是一位少年英雄,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杀到匈奴胆寒。但是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却这样记载他:“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霍去病出征时,汉武帝派人送来了十几车肉,等他返回时,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将军怎么会这样不体恤下属,有肉还不让手下的士兵吃,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这肉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本人的,并不是赏赐给手下士兵的。

我们从上面可以知道,这十车肉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一个人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赏赐给他手下的人。如果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肉分给手下的士兵吃,被皇帝知道了,这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种赏赐是专门赐给霍去病的,而不是他手下的人,所以他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



第二,为了打消汉武帝的疑心,省的他猜迹自己把肉分给士兵是收买军心。

我们知道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军中很有威望。古代皇帝怕什么,就怕自己手下的将军拥兵自重。如果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肉分给手下的士兵吃,到时候,他手下的人就会对霍去病感恩戴德,进而忘记皇帝的好,皇帝就会怀疑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收买军心,拥兵自重,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作为臣子的他深知这个道理,为了打消汉武帝的疑心,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



第三,就算他愿意分,但只有数十车酒肉,根本就不够分,相反还会因为分配不均造成军心不稳。

我们知道一支军队出征,肯定不是只有百人,各兵种加起来上上下下至少万人。试想一下,霍去病出征带的人马肯定也得有万人,就算他愿意分,但皇帝的赏赐只有数十车酒肉,也不够万人分啊!虽说这些可以优先分给饥饿的兵士,但其他将士们知道后肯定得有意见吧,那么你剩下的人分是不分。分吧不够,不分吧肯定会出现分配不均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兵士肯定会有想法的,进而影响军心的稳定。想象一下,仗还没开始打,军心就乱了,还怎么打胜仗,打不了胜仗,怎么给皇帝交差,怎么对的起自己的美名,所以他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

第四,不排除司马迁故意这么说来诋毁霍去病的名誉。



我们现在知道这件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记载,而不是其它地方。这是司马迁写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我们不得而知,说不定是他嫉妒霍去病年纪轻轻却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而自己就因为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就受到宫刑,真是不能所比拟。所以这不排除他心生不满,故意在自己著作的《史记》中记述这样一件事来诋毁霍去病的名誉。

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霍去病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的原因无外乎一方面他认为这肉是皇帝赏赐给自己的,如他分给士兵会让汉武帝认为有收买军心的想法,并且会因为分配问题产生动摇军心的可能,另一方面司马迁本人故意在自己著作的《史记》中记述这样一件事来诋毁霍去病的名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4

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对霍去病传记的末尾评语,完整来说,是:皇帝特别派人给霍去病送去数十车御食,霍去病吃不完,就把多余的米和肉扔掉了,而他手下的士兵,还有饥饿之人。

司马迁没有跟随霍去病从军参战的经历,所以这样的事,显然是听说的。

当然,听说的不一定就是假的。一些参战归来的将士,可能亲眼目睹了此事,感到愤愤不平,在国中议论,于是就传到太史令司马迁的耳朵里,司马迁因此有这样的记录。

但是,就算这样的事是真,霍去病其实也没有问题,更不该被指责!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第一点,皇帝的御食,是赐给霍去病的,而不是赐给全军战士的,若是后者,数十车御食显然是不够的。

关于这个,历代都有类似的规矩。司马懿带兵打辽东,天寒地冻,士兵少衣,这个时候曹魏皇帝赐给司马懿一些衣服,有人就跟司马懿说,皇帝给你那么多衣服,你分给士兵穿不就行了,司马懿说不行,因为这些衣服是皇帝赐给我的,我是人臣,不能把皇帝御赐之物私自送给别人。

司马懿和霍去病,其实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对策也是相似的,那就是绝不能犯糊涂,这是君臣大节上的问题,你今天把食物和衣服送给士兵,其实只能受惠很小一部分人群,而没有受惠的大多数人,就会因此更加愤怒,一样当兵打仗,凭啥他有我没有——保不齐就会有人把这些事说出去。而一旦传到官场之上,总归有对霍去病不满的人,他们就会借这个事情来做文章——收买人心、拿皇帝的恩赐去施恩给部下,这样的罪名,老实说你很难讲清楚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居心,七搞八搞,你便危险了!

而像霍去病这样,让吃不掉的御食臭掉,其实是官场之上最好的抉择。因为食物是皇帝赐给你的,你当然得用敬重皇帝一样的心情对待这些食物,不吃,就这样放着,其实再好不过——因为这表示你忠君爱国,一看到皇帝的御食就充满了力量,不吃都能打败敌军。

这个时候,即便有人发几句牢骚,那也毫无杀伤力。因为普天之下,谁最重要,当然是皇帝重要。你饿几天肚子,难道就不忠君了吗?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士兵的饭食,本来就有专门的军粮供给渠道。士兵吃不饱饭,那是粮官的错,你可以杀掉粮官——但,绝没有说把皇帝御赐食物拿来当军粮遍赐士卒的道理。除非,皇帝本身就有口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样的规则,显然身为史官的司马迁并不清楚,也因为不懂,所以一听到类似议论,就会大发感慨:哎呀将军大餐吃不掉宁愿臭掉也不愿给士兵分享,太不像话了!

事实上,司马迁就是因为不懂官场的规则,所以最终才会因为说错话,而遭宫刑。像这种规则,当然不会一本正经写在朝廷守则上,但当官的,不懂潜规则哪里行呢?

5

汉匈战争期间,汉朝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他就是霍去病,早年的霍去病就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舅舅是大名鼎鼎的卫青,由于舅舅的关系,霍去病也早早就投身到了汉匈战场上。

他初次作战就立下了极大的功劳,此后一点点在朝中立足,他多次与匈奴作战,打得匈奴狼狈不堪,之后更是创下了封狼居胥的伟业,这也是无数武将心中梦寐以求的功业,霍去病做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自己还非常年轻。

他虽然是一个纨绔子弟,但从小就在非常凶险的环境里滚打。匈奴生活在草原上,大面积的草原荒漠,这就是匈奴依靠的天险,虽然汉军有了大量的骑兵,却还是很难适应这种环境。

往往出征的时候,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霍去病在出征的时候,汉武帝为了犒劳他,有一次就让人送来了几十车米肉,霍去病自己没有动,也没有把这些东西与士兵分享,他就选择了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边,带着面带饥色的士兵出征,等回来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已经被放臭了。

霍去病丝毫没有顾忌士兵的感受,他还让饿着肚子的士兵和自己蹴鞠,虽然是在打仗,但霍去病却没有太当回事,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

为何霍去病没有吃这些东西呢?

其实他这么做才是最聪明的,霍去病深受皇帝宠爱,这些东西都是皇帝赠送给他的,要是他把这些东西拿来与士兵分享,也无法解决大军的后勤问题,还有一些收买人心的嫌疑,拿皇帝的赏赐收买人心,这对臣子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霍去病这个人虽然打仗特别厉害,可他并不像吴起,卫青这些名将一样,与士卒同甘共苦。

霍去病是不怎么体恤士卒的,他对待手下还相当苛刻,后来更是毫不留情就干掉了多年追随自己的李敢。

这就能看出霍去病身上这种纨绔子弟的习性,他有自己的带兵法则,他认为不需要这么做,他只需要带着这些人打胜仗就行,他带兵有功必赏,有过必法,做到法令严苛,跟着他的人能不断打胜仗获得足够的封赏,像李敢这些人,都能因功获得不少的赏赐。

本来大部分人参军就是为了能获得一些封赏,至于上级是否体恤他们,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能打胜仗,自己能得到封赏,这就已经足够了,长官能体恤自然更好,体恤不了也没事。

霍去病能带着他们打胜仗,这就能吸引这些人和他一起征战,霍去病也非常清楚,皇帝的信任是最重要的,自己不能为了和士兵搞好关系,就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猜忌,原本他的权势就非常大了,稍有不慎,就可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大的危害。

对于皇帝来说,霍去病虽然得到自己的信任,但皇帝心里还是会关注他的举动。起码是不会让霍去病有反叛的可能。霍去病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做法,这么一个不体恤士兵的将军是很难得到将士们的追随的,皇帝对此也就放下了戒备之心。

霍去病作战的时候讲究速战,因此他的行军是不会带太多的辎重,很多时候都是深入对方的内部,不断夺取对方的资源,利用这种方式获取更多的补给,这也有可能是他的死因,霍去病英年早逝,很多人就认为他是在塞外出征的时候,意外感染了瘟疫,他经常会吃匈奴人的东西,患有这类的疾病也是有可能的,在行军中条件较为艰苦,容易让人患病,他的早死很有可能是这层原因。

6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纵观历史,凡是有大成者,也都必将是毁誉参半的存在,他们既有造福于人类,改变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作用,同时也免不了有人性缺陷的一面,尽管他们有着神的意志,但最终却无奈甘于只有人的肉身,做出一些与崇高的精神理想相悖的事情。

司马迁的《史记》,对于当年的霍去病有如下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简而言之,从字面意思理解,当时汉武帝在霍去病出征之时,给了他10车酒肉,因为嫌弃当时的辎重过于繁杂,所以就将其舍弃了,以至于这些酒肉最终都放臭了,他手下的将士们也没有吃到一口,而且当时部队中的将士们,仍然有十分饥饿之人,就拿他的在外的情况来说,即使因为粮食缺乏,霍去病也不可能让将士们歇着,他还要让精疲力竭的将士们给他修建足球场。

按照我们现如今的固有思维,对于这件事确实不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穿越回那个时代,站在霍去病的立场角度来看,我们也会这样做,历史的作用就是如此强大,而且不可更改,假如我们是秦始皇,和他当年所做的决断,其实也会相差无几,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强调自身的能力,反而忽略了对于整个客观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



霍去病在当时之所以那样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就如同原文中所说,霍去病嫌弃这些物资太过于繁重,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知道,霍去病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千古留名,而且要得益于他在当时颇为称奇的闪电战术,历史上虽然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但是这一点并不适用于所有军队,尤其是靠速度取胜的战斗之术,显然不可能因为物资拖累住后腿,他们往往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且对于行军途中所需要的粮草,基本仅仅携带一小部分,剩余的主要从战败之地所取得。



其次,不知道大家对于饱满思淫欲这件事该如何理解,当然这句话的意思与这个故事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但是我们要知道,一般人在吃饱的时候,往往就不会有足够的危机意识,这一点在战场上尤其重要,人在饱腹之时,也不利于激发自身潜能,吃饱饭对于有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也是一大忌讳,而且出于本能,吃饱饭一般会有乏困之感。

当然,对于那些经常在外征战的士兵,饿肚子其实也是常事,吃太饱反而不会习惯。不然现代的特种军队训练中,为什么会让士兵们在原始森林中体验那种绝地求生的感觉?难道现如今的食物真的满足不了需求吗?显然不是,最主要考察的是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耐受力。



看似是10车酒肉,其实均摊到每个士兵头上也分不了多少,无非就是一顿饱饭的事情,其实也并非是多么严重,有时候我们确实有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嫌疑,当事后诸葛亮人人都在行,有时候面对极端环境极端问题,往往会采取更极端的做法,至于在塞外修建足球场,难道真的是为了霍去病个人的一己私欲吗?



仔细想想也不可能,毕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蹴鞠还是足球?显然这不可能是一项单人运动,作为需要团队协作的典型运动,霍去病这样做很显然也是为了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体验生活的乐趣,毕竟长期在外行军,这也是相当枯燥无聊的一件事,当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至于没有吃饱肚子就让将士们干活,其实有时候也是迫于无奈之举,而且精神上面的富足往往要比物质上面的充裕更为重要,即使当时不能让将士们吃饱肚子,但是最起码不能让他们丧失了对于生活的激情与信心。

不知道题主对于这番解释可否满意,也请各位观众老爷们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

同时感谢各位粉丝们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厚爱,点个关注,永不迷路,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奇闻轶事。

7

我是芃麦,我来回答。

一代少年英雄、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曾经打的西域几乎不再是匈奴的西域,而是差点成了汉朝的西域。匈奴们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但作为历史上如此成功的将领,却有传言说他宁愿把汉武帝赏赐的几十车酒肉,放着臭掉,也不给仍有饥色的士兵们吃?这是真的吗?

没错,是真的,而且不仅如此,在士兵们饥饿的同时,霍去病还在军营中玩起了蹴鞠......那这到底为何呢?将领不应该爱戴士兵吗?

骑兵粮食丰富,挨饿的是步兵

当时霍去病远征匈奴,是学习了匈奴人的战斗模式,即养骏马,再进行长途奔袭。

在17岁那年,霍去病就担任票姚校尉,率领着八百训练有素的骑兵,深入大漠之中袭击匈奴,并且两次功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所以抗争匈奴,骑兵的重要性是远远要胜于步兵的。

作为军中精锐,而且时不时要进行长途奔袭,骑兵部队自然享有了军中粮食的优先分配权。而有时,如若后方汉朝的补给运输部队,因为天气、地理环境等因素,补给的慢了,或者运输少了。那些较少参与战斗的步兵们,就会挨饿。

所以这里有两个重点:

  • 霍去病不是不爱戴士兵,他只是爱戴那些征匈奴、一起出生入死的主力骑兵。
  • 步兵也不是经常地挨饿,只是在粮食运输有问题时,才会挨饿。

不让汉武帝疑心

所有历朝历代掌握军权的将领们,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太爱戴士兵”。

因为这会使得整支军队成为将领的“私兵。”容易出现就算拿着虎符,士兵们也会再三疑惑,询问将领后才听令,又甚至是只听将领而不听虎符。

这就会让皇帝觉得自己天下之主的地位受到威胁。

于是,将领爱戴士兵的程度就得拿捏得十分精准。而如若因为士兵饥饿,就把皇帝御赐给霍去病本人的酒肉,来分给士兵,就打破了这个微妙的平衡。

所以,霍去病只能吃不完放着,放臭了就扔了,不能给分给挨饿的士兵。

结语

若不是霍去病24岁就死了,恐怕匈奴在历史上的篇章就不会绵延那么长了。甚至被灭了都完全有可能。

8

史料《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霍去病)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故事,即汉武帝派遣官员,为在外出征的霍去病送去数十车的酒肉,但霍去病却在自己吃完后,选择将剩下的酒肉全部放弃,即使当时的其他士兵还处于饥饿状态。说到这里问题便随之而来,即霍去病身为一代名将(独一无二的冠军侯),为何会做出如此与身份不符的事情?

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下“冠军侯”霍去病的凄凉出身。

霍去病的母亲卫奴儿是平阳公主(卫青的妻子)府中的,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侍女奴婢。至于他的父亲霍仲孺则更为不堪,因为他是私自勾引卫奴儿与自己苟合,且在卫奴儿怀孕后还不肯承认她的身份,导致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幸亏卫家三女卫子夫被汉武帝宠信,不然霍去病此生恐怕只能成为一介奴仆而已)。

言归正传,接下来是笔者个人整理的一些,关于霍去病为何不愿与士卒分享酒肉的原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其一,礼法不合

史料《国语》记载: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从上文这段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身份等级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酒肉虽然好吃,但却不是谁都有资格去吃的,即使是他人赏赐的也一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些酒肉是汉武帝亲自赏赐给士卒的,那么自然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天子大于礼法。但问题在于,这些酒肉是汉武帝先给霍去病的,因而他们的拥有者就变成了霍去病,可霍去病的权力并不能大于礼法,所以于情于理,他都是不能将酒肉分给麾下士卒的。

这里或许会有朋友想,霍去病深受汉武帝的宠幸,比如当众射杀李敢都安然无恙,可见他在汉武帝心中的分量。因而如果霍去病愿意将酒肉分给士卒,那即使不符合礼法也完全没有问题,毕竟凭借他的受宠程度,这些应该都是小事。

如果真有这样想法的朋友,笔者的回答是,霍去病从小被养在宫中,所以他深知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毕竟这种借花献佛的事情,可是很容易招致汉武帝的猜忌与不满。

其二,想分也不能分

从上文提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是赏赐给了霍去病数十车的酒肉,我们这里就假设是五十车(在外出征,不可能只为了霍去病一人便运输上百车的酒肉)。按照正常的汉朝车辇制度,如果是皇室赏赐,那一车的重量不会超过现代的百斤,而五十车最多就是五千斤。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霍去病虽然以闪电战著称(不带后勤辅兵),但麾下士卒绝不对低于三千人,而三千人分五千斤酒肉(装酒的容器也是需要重量的),那一个人又能分多少呢?

这里或许又有朋友会想,如果分酒肉的话,那肯定是分给自己的亲信,哪能无论亲属全部都分呢?假如有这样想法的朋友,那笔者个人的回答是,霍去病出征在外,身为将军的他,靠的不仅是那些少数的亲信,更是占大数的普通士卒。如果说霍去病将酒肉只分给亲信,那些普通士卒又会怎么想呢?

其三,霍去病的性格使然

有对《古今名将录》比较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其划分标准。这里笔者因为篇幅原因就先不提那些太复杂的,只说跟我们文章有关系的。在古代,一般情况下名将都分为两种性格,一种是项羽卫青这种同甘共苦型的,一种是关羽霍去病这种赏罚分明型的。所谓同甘共苦,就是愿意与麾下士卒一起生活一起奋斗,并由此激发起麾下士卒的效死之心。而另一种赏罚分明型的,就是指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而无功无过则顺其自然,既不会高看你也不会无视你。

根据史料记载,霍去病本人非常孤傲,如果说他舅舅卫青对于士卒的爱戴程度为100,那霍去病对于士卒的爱戴程度就只有60。但这能说明霍去病是一个不会打仗,不尊重士卒的人吗?答案是并不能,因为霍去病虽然不会特别关心士卒的日常生活,可一旦开战之后,他对士卒的军功也不会贪污半分,说得直白些就是,你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我丝毫不取(关键是霍去病经常打胜仗)。

最后,关于汉武帝赏赐十车酒肉,但霍去病为何宁愿让它烂掉,也不愿分给士卒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的见解有三点;第一点是与士卒分享酒肉不合理法,因为秦汉时期的庶民不能吃肉;第二点是就算想分也不能分,因为会有厚此薄彼的可能;第三点是性格使然,即霍去病本身就不是一个愿意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人。

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史记》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9

霍去病与卫青,被后世并称为汉武帝时代的“帝国双璧”,为汉朝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一代军神,霍去病身上流传着一个“不体恤将士”的传说,据说是霍去病宁肯将赏赐酒肉扔掉,也不肯分发给将士们,然而,这只是表象而已。

霍去病是卫青与卫子夫的外甥,其生母卫氏与小吏霍仲孺有私,因而生下霍去病,后卫子夫得宠于武帝,霍去病被养在武帝身边长大,从小熟读兵书知晓兵法,不过他并不是仅仅会纸上谈兵而已,而是个真正的用兵天才。公元前121年春,19岁的霍去病出征河西,斩匈奴折兰王与卢胡王,横扫匈奴五部,从此,霍去病之名威震匈奴。

在第一次河西之战后不久,同年夏天,汉武帝派遣李广等开始第二次河西之战,不过这次李广与张骞部惨败,公孙敖部更搞笑,还没开始打就迷路了,只有年纪轻轻的霍去病,他带领的队伍大放异彩。霍去病部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孤军深入,奇袭浑邪王与休屠王大军,打得匈奴毫无招架之力,最终河西走廊被汉朝收复,霍去病因此名垂青史。

霍去病这个人,不仅是在兵事上仿佛武神一般,用兵入神,在他的个人气节上,其实也同样令人钦佩,他“异以廉直”,更加像是个法家之中的人物,根本不畏权贵,对于汉朝忠心耿耿,他的人生非常短暂,报效国家是他唯一的使命。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他的人生都是为了汉朝,所以他不幸去世之后汉武帝极其痛心。

不过,这样的一个人,长期以来却流传着一个关于他“不体恤下属”的传说。按照《史记》与后来《资治通鉴》的记载,汉武帝曾赏赐大量酒肉给霍去病,但霍去病自己吃饱喝足后,将酒倒掉将肉扔掉或者任由其发臭也没有分给将士们。从表面来看,霍去病的做法的确有点怪,若是说他对待属下严苛冷峻不近人情,似乎也有道理,不过真相却未必如此。

按照记载,这些赏赐都是汉武帝赐给霍去病个人的,即“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有人问,天子赐的东西就不能分发给下属吗?当然不能,要知道赐这些东西的人是汉武帝!自古君王都忌惮功高震主,汉武帝也不例外。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已功勋卓著,他若将武帝赏赐分发下属,可能在武帝看来就是在邀买人心,这是极大极危险的事情。

汉武帝在位期间,丞相换了一茬又一茬,大多数下场都比较惨,其本身,就是个疑心很重的君王,那时候的卫氏一族,卫子夫盛宠已是皇后,其子是太子,卫青也不必说,如此权势煊赫自然更要小心,卫青连门客都不敢养。霍去病从小长在宫廷,他对于这些都非常清楚,绝对不会去触碰武帝的逆鳞,一旦犯下,就算他曾经再得宠也无济于事,后来的卫子夫就是个例。

除了应对汉武帝的疑心之外,霍去病如此做法也与兵法有关。众所周知,霍去病带兵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快制胜,他知道与匈奴交战,不仅要顾忌匈奴兵的强悍,还有环境恶劣的大漠戈壁,孤军深入其实是非常危险的。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人,想要取胜的办法关键,就在于要比他们更快,想要快,就必须甩掉辎重队伍,直接取食于敌。

《孙子兵法》中就有言: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霍去病深谙用兵之道,他带兵深入大漠,漫长拖沓的后勤是极大的累赘,干脆直接丢弃,让将士们更加拼命去匈奴人那里获取食物。霍去病年少得志,在军中有不少人开始都不服气他,所以他必须要与士兵们保持一定距离,具备威严才能震服,霍去病带兵从无生变,人心顺服,这就是最佳证明。

10

尽管霍去病常和卫青一同出战,但两人统兵的方式大有不同,卫青以仁厚著称,对待下属不薄,而霍去病对待士兵则比较恶劣。

史料记载“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


霍去病每次出征,汉武帝都赏赐几十车的酒肉,这些酒肉就算最后腐烂发臭,他也不给士兵们吃。在塞外征战,士兵们常常忍饥挨饿,霍去病却还跑去踢足球。西汉最强悍的将领霍去病,军功赫赫、威名远播,为何宁愿让酒肉臭掉,也不分给士兵们?

霍去病不敢以私恩犒兵,这是军中大忌

汉武帝赐给霍去病几十车酒肉,明显是给霍去病个人的,如果是军粮,对于成千上万的汉军,怎么能够吃。霍去病虽然年轻,但也分得明白轻重缓急,如果他将这些酒肉分给士兵们,可能犯下军中大忌,那就是私恩犒军。

即便霍去病是统兵的将领,但军队是国家的,战争也是国与国的战争,他霍去病再牛,也就是个打工的,他没有喧宾夺主的权力。假如他将这些酒肉分给士兵,士兵们感谢的是霍去病本人,而并非汉武帝。

军队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心,假如霍去病私自给予士兵赏赐,那就是收揽人心,这在古代是统兵将领的大忌。

萧何是刘邦的左膀右臂,虽然他很少上战场,但他是刘邦后勤的总负责人,所有军需物资,粮草调运,兵源筹备都在萧何的职责范围内。刘邦战胜项羽后,就开始了“狡兔死走狗烹”,为了安全,刘邦每次都是亲征,包括征伐韩王信、英布、彭越等人。

然而,留守后方的则是萧何,刘邦疑心重,每次出兵都要派使者回来,目的则是询问萧何的动向。为何刘邦要问萧何,难道刘邦也怀疑萧何?没错,刘邦对萧何同样不放心,韩信立下那么大的功勋,都他被他杀了,樊哙都差点死于非命,可见刘邦对属下有多么不放心。


一次,萧何的一个门客告诉萧何:“您不久之后就要满门被杀了。”萧何疑惑,门客继续道:“从您进入关中以来,百姓都对您十分爱戴,即便到了现在,您还在为百姓谋福利,您的民望太高,皇帝害怕您借助民望割据一方,您可得早做打算。”

萧何这才恍然大悟,随即他听从了门客的话,开始“自污”,也就是强买一些百姓田产,让百姓怨声载道,等到刘邦听到这些传言,才将心从新放回肚子里。可见帝王心术,难以揣摩。

作为皇帝,不在乎什么金银酒肉,他在乎的就是人心所向和江山是否稳固,萧何的名望太大,受到关中百姓爱戴,这就是刘邦最忌讳的。

假如霍去病经常私自赏赐士兵,时间长了,军兵就会成为霍去病的私军,那么皇帝当然不干了。想来霍去病也应该明白私恩犒军的危险性,所以他不敢讲酒肉分给属下。

太多的赏赐会降低士兵的战斗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察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吃饱之后会有困顿之感,会有想睡觉的冲动,反而在饿得时候,精力集中,做事效力很高。

霍去病应该也明白这个道理,军兵出征都是提着脑袋,随时都可能战死沙场,如果吃得太饱,就会降低士兵的警惕性和灵活性,对作战有不利影响。但凡出兵作战,在战前和战中,或许都不应对军兵有所赏赐,而可以在战争结束后,再论功行赏,当然了,最后的行赏也得是皇帝去封赏。


霍去病有很高的军事天赋,统兵作战如行云流水,且擅于打闪电战、突袭战,但霍去病对属下的确很一般,除了上述的原因之位,霍去病的确也不太体恤士卒。

公元1163年,宋孝宗发动隆兴北伐,主将是李显忠和邵宏渊,李显忠是为一代名将,邵宏渊却是个心胸狭隘之辈,两人意见不和,经常发生矛盾,这仗打得也是极为不顺。

在宋军攻破宿州之后,皇帝很高兴, 加封李显忠开府仪同三司等高官,邵宏渊嫉贤妒能,十分不屑。为了收揽军心,邵宏渊准备打开宿州府库,赏赐给将士们,这一想法却被李显忠坚决否定了。


李显忠为何不给军兵赏赐,难道他吝惜这些财物吗?非也,这是由于大战在即,金国马上就会派来援兵,如果赏赐给军兵,对军兵的战斗力会有极大不利影响,所以李显忠否定了邵宏渊的提议。即便最后隆兴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李显忠的每一步做得都没错,错就错在邵宏渊的不配合,坏了整锅汤。

我们可以推测,霍去病同样是这样思考的,只要不是饿得皮包骨,适当的饥饿,可以激发士兵的战斗力,而吃饱喝足之后,则可能正好相反。

司马迁的有抹黑霍去病嫌疑

这段史料是《史记》记载的,具体是否真实,大概也只有司马迁本人知道。霍去病和司马迁并没有直接矛盾,但有间接矛盾。

李广的儿子李敢,就是被霍去病射死的,在汉武帝的一次狩猎途中,霍去病在众目睽睽之下,张弓搭箭,堂而皇之地射死了李敢。汉武帝看在眼中,却把此事压了下来,对外说是李敢被鹿撞死的。

由此可见,霍去病在汉朝的地位有多重要。霍去病为何要杀李敢,那是因为李敢曾为了李广之死,打赏了卫青,卫青胸怀大量没有计较,但霍去病要给舅舅卫青报仇。


然而,为何司马迁要抹黑霍去病呢?那是因为司马迁曾为了李陵(李广的孙子)求情,被施以腐刑,惨遭迫害。在西汉,要想免于死刑,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花钱买死罪,第二种就是接受腐刑,也就是宫刑。

为了完成他著作,司马迁甘愿接受腐刑,虽说这是汉武帝下的命令,但这次事件跟霍去病多少也有些关系。所以,有可能,司马迁对霍去病有抹黑的成分。(文/九鱼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