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陵不可能有《永乐大典》

吐槽机以为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你最可能找到的绝不是《永乐大典》,而是一堆殉葬妃子的遗骨。虽然朱棣组织修撰了《永乐大典》,但是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那玩意儿其实是手抄的,当时只有一部孤本。

你要知道在明朝给一部3.7亿字的巨著做雕版是多坑爹的工作,也得明白其实胶泥活字印刷也没那么先进,所以《永乐大典》注定是不能量产的,如果朱棣把它带进了棺材肯定出现两个后果。

第一是往后的历史必须全都改写,现存所有的《永乐大典》全是伪书,600年来的后人全被骗了;第二是朱棣这哥们必须睡在一个小型图书馆里,作为一个热爱战争的帝王,这绝对是个悲剧......所以题主的问题和吐槽机的段子一样扯淡......

两个版本的《永乐大典》

按史料记载《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内,后来成祖迁都北京,带着其中一部分去了新都,收藏在文楼之中。后来历代皇帝时都有人请求誊抄该书,但是因为皇帝都是穷逼或者文盲而没有实现。

到了嘉靖年间,这个爱好修道的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常随身携带着当枕边书看,大抵出恭时候也会看两段。于是这个历史评价偏低的哥们在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誊抄,隆庆初期这项工作才算完成。

从此《永乐大典》就有了两个版本,“永乐正本”归还到了南京文渊阁,“嘉靖抄本”留在北京皇史宬(就是皇家图书馆),我们现在流传的《永乐大典》其实都是嘉靖抄本。

命运多舛的嘉靖副本

起码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在万历年间嘉靖副本还是完整存在的,因为有人上书万历想再抄一份,然而又懒又爱钱如命的万历则表示,滚!马不停蹄的滚!有多远滚多远!想动我的小钱钱就是生死大仇!

在之后的记录就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徐乾学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找到了副本,但发现有缺失。雍正年间为了保护这个巨著,将其运到了翰林院保存,这下就彻底坑了,一群文贼下手超方便的,乾隆修《四库全书》派人去找时发现丢了1000多册,只剩下8000多册了。

然后又一票文贼趁着修《四库全书》上下其手,把乾隆大哥气得又开始写诗,“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然而事实证明乾隆的诗写早了。

清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翰林院被洗劫,大量典籍本焚毁和丢失。光绪元年时大典已不足4000册,丢了一大半。之后清朝对文献管理力度急剧下降,光绪二十年再查就只剩800多册。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翰林院被一把火烧了,这回清点《永乐大典》只剩下64册,还被一个哥们带回了自己家保存。至此整个嘉靖副本彻底全部散佚,没人知道究竟毁了多少,留存多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归还、民间发现等方式收拢,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着161册,还有散藏于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公私收藏机构的257册,全世界只能找到418册,不及全书的5%,惜哉!

成为悬案的永乐正本

《永乐大典》最神秘的就是正本的下落,基本上从嘉靖抄书之后就没啥记载,有明确线索显示找不到了还是在乾隆年间。当时发现副本散佚较多时乾隆曾经下旨全国,希望能够补全,终无所得。

目前对于正本下落有这么四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每个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每个说法也有很大的硬伤:

  1. 毁于明末说:这个说法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原文为“明祚既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并毁”。但是大哥们,你们编书的时候就拿着副本借鉴来着啊?这么睁眼说瞎话不好吧?于是他们又想了一种方式,说嘉靖其实录了两个副本,一个录全了,在明末被毁,另一个只录了8000多册,在我们手里。总之我们是没有窃书的!

  2. 毁于万历大火说:这个说法出自明末学者谈迁和顾炎武,在万历年间南京文渊阁曾经有着过一次大火,所以他们认为这书已经烧掉了。可是天启年间的南京礼部尚书李维桢却在自己书里批评过大典太冗繁,显然是曾经看过,这个说法也被推翻了。

  3. 毁于李自成离京纵火说:这说法一般在民间流行,其实压根没啥根据,而且正本当时也并不在北京。

  4. 毁于清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说:这个说法的出处是清末学者缪荃孙,他翻阅典籍发现雍正其实副本运到翰林院时全祖望希望用乾清宫里的正本不全副本。于是推测当时正本在乾清宫,又联想到嘉庆年间乾清宫的大火,于是提出这个推测。然而我们知道其实也不靠谱,中间还夹一个乾隆呢,他可是写诗求补全的,如果在乾清宫他就不用写诗了。

  5. 陪葬嘉靖说:这个说法的理由挺好玩儿的,嘉靖皇帝下葬晚了3个月,考虑录副本进度,应该是在等正本用完拿来陪葬。他本人非常喜欢大典,用来陪葬的可能性很高。有道理,但是没证据,目前来说这可能是最说的通的下落。


总结起来吧,挖开朱棣的长陵绝不可能找到全本《永乐大典》的,而且吐槽机还得遗憾的告诉大家,挖开嘉靖的永陵也大概率无法得到全本《永乐大典》,因为永陵地宫进过水,即使在里面也泡坏了。《永乐大典》大抵只能成为永久的遗憾了,扯淡完毕。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想要发现《永乐大典》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在明朝其他皇帝的陵墓里面寻找《永乐大典》,找来找去,在嘉靖的陵墓里或许能够找到。

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永乐大典》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大典》听名字就能够知道这是在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书。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就想要编一部大典,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现。朱元璋没有实现的事情,他的儿子朱棣替他实现了。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开始了修书计划。他的目标是编一部巨著,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在彰显国威的同时也造福天下人民。

说《永乐大典》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一点也不夸张,从数量上看,《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有11095册,字数大约有3.7亿个字;从内容上看,《永乐大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医学的内容,有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有工艺农艺的知识......包含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朱棣一开始是让解缙来负责编撰的,解缙负责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给朱棣过目后朱棣对此不太满意,就派出了黑衣宰相姚广孝,让姚广孝来负责。

编这样一部巨著容易吗?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方方面面的知识,数亿个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永乐大典》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太多太杂,编撰队伍的人数不断扩大,最终扩大到3000多人。

并且,那个时候没有打印机,内容是要用手写的,手写的话那就需要时间。《永乐大典》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定稿,但抄写完成的时间是在永乐六年,也就是说抄写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巨著的内容有多少,可想而知。

正因为《永乐大典》是一部集大成的巨著,它被称之为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会在哪?

《永乐大典》有正副两本,原先只有一本正本,但因为正本有一次差点被大火给烧掉,嘉靖帝就决定让人抄一遍,这也是副本诞生的原因。

可惜的是,这部巨著的正本不知道何处去,副本惨遭浩劫,现在流传下来的永乐大典全部是副本部分,并且流传下来的很少,只有800多卷。22877卷变成了800多卷,可以说大部分都遗失掉了。

永乐大典的正本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呢?有可能在朱棣的陵墓里面吗?

这个猜测其实是不太可能的,虽然说朱棣下令编撰《永乐大典》这样一部剧作,但我们知道朱棣他喜欢的是打仗,喜欢的是驰骋疆场,对文学的兴趣不大,让他看这样的剧作,他是不感兴趣的。再者,《永乐大典》编完后朱棣也没有让人去誊抄,他何必费了大力气去编一部巨著然后又把它带进陵墓呢?说不过去。

有没有可能在嘉靖帝的陵墓里面?这个猜测是有可能的,因为嘉靖帝挺喜欢看这部巨著的,并且也是她让人誊抄了《永乐大典》。因此,如果挖开明朝皇帝的陵墓,寻找《永乐大典》的踪迹的话,最有可能的就是在嘉靖帝的陵墓里发现《永乐大典》。

3

书籍不同于金银玉器,尤其是《永乐大典》这么一部规模浩大的书籍,流入民间私藏起来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毁于战火或火灾;二是陪葬进明朝某位皇帝的地宫。

要想知道这部书的下落,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这部书的来历和规模。

《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类书就是将原来各种图书典籍里的内容打散,按照不同内容分类编纂,再按照字韵等重新排列起来,便于检索查阅。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向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达了修书敕令: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事,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明太宗实录》

解缙起初没有理解透彻朱棣的想法,他匆忙组织了一百多人只用一年多时间,就编好了一部《文献大成》向朱棣交了差。

朱棣看后很是不高兴,认为该书不够完备,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随之任命姚广孝为总负责,让礼部在全国搜罗纂修和缮写人员,在南京文渊阁重新开馆编书。

姚广孝是朱棣的心腹,他很明白朱棣的心思,于是很快从全国各地召集组织了2169人的编修队伍和3000余人的后勤保障队伍。

在几千人的不懈努力下,到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 这部一字一字人工抄写,收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095册、3. 7亿多字的大典终于编撰完成。朱棣龙颜大悦,亲自为这部新书赐名为《永乐大典》,并作序说:

“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明太宗实录》

这部《永乐大典》 继承了历代的传统,总汇了历代所有的著作,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据有关学者考证,该书有正副两套,修成后起初放在南京文渊阁珍藏,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后,全部搬运进紫禁城。

那么《永乐大典》现在还有可能面世吗?这个不好说,至少在清朝康熙时,翰林们已经对原书正本所在,“竟无人知,是可怪也”!

至于正本的下落,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李自成仓惶撤离北京时一把火烧光了,这个说法只是后人推测,但无任何证据;另一说是由于嘉靖皇帝太喜爱这部书,所以死后随葬到明十三陵中的永陵地宫里!这个说法是否可信,只有打开嘉靖的地宫才知道。

而副本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已残缺不全。后来,经过咸丰朝时英法联军和光绪朝时八国联军两次侵入北京,副本两遭劫难,绝大部分毁于浩劫!

今天所存残卷,已是凤毛麟角。1960年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所得,影印出版730卷。1986年再次影印,增加到797卷,但也仅是原书的3%。

综上所述,《永乐大典》是否存世,我们目前也仅能寄希望于正本被存放在了永乐或嘉靖,乃至其它皇帝的陵墓地宫里,当然这需要将来考古研究去发现。做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们更希望天佑中华,默默祈祷这部中华文化瑰宝能幸存于世。

4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让大臣编纂一部大规模的丛书,收书越多越好。为此,他命解缙还有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3000多国子监的监生进行编纂。

到了永乐四年,朱棣曾对解缙说过这样的话:

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

这段的意思就是,朱棣愿意大量购买图书来编纂《永乐大典》。而解缙也没让他失望,这本书的编纂工作于1407年竣工了,书中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全书涵盖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收载。全书分门别类,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共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录,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然而不幸的是,这本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正本竟然消失了,它的下落一直是个谜。

命途多舛

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后,《永乐大典》也随着朱棣一起去了北京,并被存放在皇宫三大殿附近的文楼内。

到了嘉靖三十六年的时候,皇宫突然失火,火场距离文楼非常得近。心急如焚的嘉靖皇帝一夜之间三次下谕,命人务必要保护好《永乐大典》,足见此书对他的重要性。

好在《永乐大典》并未受损,但经过这件事,嘉靖皇帝明白孤本太珍贵了,他又让人抄写了一个副本。前后抄写了四年的时间,然而到了嘉靖去世时,这本书还没被抄完。

《永乐大典》副本抄写完毕后,按计划正本要被送到南京文渊阁,副本则要藏在北京的皇史宬。可是却从副本抄写完毕,正本送归文渊阁之际,《永乐大典》正本突然就音讯全无了,没有了记载。

下落之谜

对于《永乐大典》的下落,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推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被烧毁

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曾两度在北京做官,有幸接触到了《永乐大典》的副本,他如获至宝,并得到了研究的机会,他对永乐大典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全祖望曾这样说过:

暨我世祖章皇帝万机之余,尝以是书充览,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及圣祖仁皇帝实录成,词臣屏当皇史宬书架,则副本在焉。移贮翰林院,然终无过而问之者。

意思就是说,顺治皇帝曾经读过《永乐大典》的正本,当时正本被放置在乾清宫,副本贮藏在皇史宬,乾隆初副本被移到翰林院中。由此可见,乾隆时期,正本还存于世。

为此有人认为,正本在嘉庆年间被大火烧毁了,因为乾清宫曾经发生过火灾。

不过也有人认为,正被并未被毁,而是藏在了皇史宬的夹墙内。皇史宬是皇家的档案库,修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防火防水功能非常强大,门、窗、大梁全都是用砖石修葺的。

二、藏在了陵墓中

1999年,曾担任过钱钟书先生助手的栾贵明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还存世,永陵就是应该找而没找的地方。

因为正本消失得太过蹊跷,栾贵明先生根据现在可以见到一些残留的《永乐大典》副本来推算,全部《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如果它还存在,那它最有可能被存放在永陵中。

根据《明实录》记载,栾贵明发现《永乐大典》副本重录完成的时间与嘉靖帝的丧葬时间大体相同。嘉靖皇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说,死亡距下葬,有三个月时间。而到了4月15日,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才赏赐《永乐大典》重录人员。

如果要运完所有的《永乐大典》,至少需要4辆卡车,而明朝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运输起来则更费事,这也解释了为何嘉靖皇帝为何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

结语:如今,全世界发现的《永乐大典》只有800多卷,400多册,加起来还不到原书的4%。明清易代之际,《永乐大典》的副本已经丢失了10%。而到了清代,宫中时常发生盗窃案,道光年间,副本中的内容仅存5000册。八国联军入侵时,副本更是惨遭劫掠和焚毁。后来翁同龢入院点检时,它已只剩800余册。

近年来,许多古墓出土了大量消失已久的文书,比如《老子帛书》《孙膑兵法》等。郭沫若还曾推断《兰亭序》被放置在乾陵中。

如果《永乐大典》的正本被存放于永陵中,那如今已被存放了近500年。要想正本完好无损,那永陵地宫必须具有防潮、防霉措施。

曾有人建议扫描永陵地宫,可是也只能探到地宫的结构。就算是采用红外手段,也无法穿透60厘米厚的大石头。

所以要想得知《永乐大典》的正本是否被安置于永陵,只能等到永陵开启的那一天。

5

明代文化的一件璀璨瑰宝,亦是多少国人近代记忆里的痛苦心结,当属《永乐大典》。

这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自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起,就集倾国之力开工:明初大才子解缙“领军”,召集各地文士学者两千一百九十六人,以《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类,辑录从经史子集到“农艺”“工技”等门类的图书八千多种。历经数年艰苦编纂,终于在永乐六年(1408)冬天,完成了空前成果:全书目录六十卷,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总字数三点七亿。好似一个巨大宝箱,把中国历代文化牢牢护好。



《永乐大典》一共有几个版本,现在的情况如何。

《永乐大典》一共有两个版本,分别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完成的《永乐大典》,也称永乐正本或永乐本;还有是嘉靖皇帝在位期间重录的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这两个版本在内容、大小、格式、字体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差别。

现在全球仅存800余卷,400册左右,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去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藏有约221册,中国台湾图书馆藏有60册,这60册是从战火中远渡重洋先到达美国,后运往台湾而留存下来的。同时,这所有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副本,并不是永乐正本。



嘉靖皇帝虽不是一位功勋卓越的皇帝,但是对《永乐大典》却是一往情深,枕边读物即是《永乐大典》,在嘉靖36年,宫中发生大火,嘉靖帝多次发号命令,抢救《永乐大典》,之后便开启了浩大的重录工程,嘉靖皇帝要求,两个版本要分藏两处,秘不示人。至于藏在宫中的哪一个地方,没有明确的记载。

《永乐大典》正本仅有一套,但是却从未现身过。有种说法是,毁于乾清宫大火,但是根据《天禄琳琅数目》记载,并没有《永乐大典》;还有人说毁于明亡之际,李自成的大火,但只是一种猜测,无法证实;最有可能的一种是,作为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埋葬在永陵地宫,虽然嘉靖皇帝驾崩时,《永乐大典》并没有完成,但嘉靖皇帝是死后三个月才下葬的,嘉靖帝下葬之后,正本也随之失踪,但是除非打开永陵,否则也不能确认。



至于嘉靖副本为何也只剩下几百册,有研究专家认为,是清朝时,编撰《四库全书》时,需要查阅《永乐大典》,这个过程中,编书官员偷窃了大量的《永乐大典》。在《四库全书》完成之后,官方对《永乐大典》管理不那么重视,一些官员趁机顺手牵羊。

考古明定陵没有找到《永乐大典》

建国以来,我们的考古工作一直都在继续,所作出的成绩还是非常值得点赞的,但是也经历过很多不堪回首的事情,那就是著名的明定陵事件,相信喜欢考古的人对考古挖掘明定陵还是有印象的,最后的结局确实非常的令人懊悔,因为由于当时的技术问题和考古经验问题,导致定陵的很多珍贵文物都被破坏了,很多文物甚至是瞬间氧化。

有不少人肯定在想,为什么当初会有那么多的考古专家会迫不及待的申请挖掘明定陵,其实很大程度上或许和明朱棣朝的一个宝典有关,这部宝典就是《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不仅是咱们中国的百科全书,甚至在世界上都是最先进和最全,可以说没有一部书能媲美《永乐大典》。



但是可惜的《永乐大典》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其中还有800多卷散落在国外,至今别人都拒绝归还给我们。所以后来我们的考古专家猜测或许《永乐大典》就埋葬在明十三陵当中呢?所以后来确实我们的考古队开始对针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行动,但是后来居然连朱棣长陵的地道入口都找不到,更别说如何进去了。

所以无奈之下有人提出了先挖掘明定陵,明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或许能在朱翊钧的定陵中找到关于《永乐大典》的下落呢,于是后来在郭沫若的带领之下就开始针对明定陵进行了挖掘了,不得不说明定陵的挖掘工作量确实很大,首先明定陵非常的大,而且毕竟我们的考古队经验还不算非常的好,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也是非常小心的挖掘,深怕会对明定陵造成危害。

但是奈何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问题,再加上考古队确实都还欠缺经验,所以当时明定陵的文物很多都被破坏了,为此我们的考古专家非常的失落和懊悔,之后国家也就下令我们的考古队决定不能主动去挖掘陵墓,不然的话会给国家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永乐时代编纂的“正本”,还有可能重见天日吗?

以相关史料记载,当嘉靖帝“重录”《永乐大典》时,昔日的“正本”显然还在。却随着嘉靖帝的去世和下葬,悄无声息的失踪。明朝学者方履中认为,这部“正本”毁于万历年间的火灾。《国榷》的作者谈迁认为,它毁于明末枭雄李自成之手。但对照相关史料,这类说法却都是孤证,缺少过硬证据。

而在近代以来,钱钟书等学者们,也提出了惊人观点:《永乐大典》的“正本”,很可能随着嘉靖帝的去世一道下葬,保存在埋葬嘉靖帝的定陵之中。可这个说法,也仅仅是后世学者的推测。何况以定陵的自然条件,这部《永乐大典》纵是真在里面,又是否能熬过时间的考验,至今仍然留存?显然,这是一个极不乐观的事情。



但无论它是否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永乐大典》的悲情命运,永远都是一个心痛的教训:一个不能自强的国家,纵是历史再悠久,又怎能守住文明的传承?

6

在嘉靖地宫的可能性比较大。朱棣编纂《永乐大典》是给后世的,以彰显自己的功德。他不可能带到地宫里去。然后历经几代,到朱厚熜时期,已经有副本了(就是让人重新抄写一次),然而从嘉靖以后原本就没有出现在史书中,出现的仅仅是副本。而到了万历时期,副本已经残缺不全,要知道永乐大典全靠手写,有很多本,要用很大地方来保存。保存不当又因为失火再烧掉一些。

明末,大多数流传到民间,乾隆当时也找到很多遗失的部分。

清末八国联军侵华,又被烧,遗失很多。

抗战时期,有的被外国收藏家买走,就在国内的副本已经是寥寥数页,要知道《永乐大典》可是很多的。真是让人叹息。

建国后,一些考古专家向国家申请来用仪器探索嘉靖地宫,看看《永乐大典》是不是在里边,要知道永乐大典很多,体积很大,用仪器能探测到。可是国家自主动发掘了两个墓以后,意识到没有能力保存里边的文物,因此没有批准。考古专家就此作罢。

现存不到800卷,影印件。个人认为很可能在嘉靖地宫里,因为他很喜欢《永乐大典》还让人抄写副本,从嘉靖以后就没有了记载。很大可能在他地宫里。

7

《永乐大典》这部巨著可以说既是国人的骄傲,也是国人永远的痛。它令人骄傲之处在于它的百科性和齐全性,在著书之初,朱棣就强调“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以此为著书宗旨,《永乐大典》书成之后不仅包含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奇门八卦,还将儒释道典籍,戏剧,农艺等著作统统收纳,如此种类齐全的内容也让《永乐大典》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如此皇皇巨著怎能不令国人骄傲,然而如今面对残存的孤本,国人只能含泪咽下这个痛。


《永乐大典》自从在永乐帝时期修成以后就被悉心珍藏,到嘉靖帝时期,嘉靖帝怕大典有损,于是命人又从新誊抄一份,目前为止市面残存的正是嘉靖帝时期誊抄的那一份,永乐帝时期的正版《永乐大典》目前成谜,此问题稍后分析。

先说国人的痛,明朝灭亡以后,清朝入主中原,《永乐大典》嘉靖副本自然也落到了清朝统治者之手,清朝统治者对《永乐大典》的第一次大规模破坏就是在乾隆帝命人修《四库全书》时,之后又有许多官员想方设法的将《永乐大典》从翰林院中偷出去,而后或出售或据为己有,到了清末更大的浩劫又一次到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之后如入无人之境展开烧杀抢掠,存放《永乐大典》的翰林院也没能逃过一劫,这些侵略者根本不把《永乐大典》当回事,或焚烧或代以砖块构筑工事,余下的又被他们带走,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美国、英国等国有《永乐大典》的原因。如此中华瑰宝被人焚毁、带走怎能不令国人悲痛。


在悲痛之余,有人就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永乐帝时期的正版《永乐大典》上,因为自从嘉靖版本的《永乐大典》问世后,永乐帝时期的那一版再杳无音讯,因此有人怀疑是不是嘉靖帝将原版带到自己的陵墓中了呢?毕竟古代有这样的习俗,就是把逝者生前喜爱的东西陪葬,加之嘉靖帝对《永乐大典》的喜爱,临终前下令将此书陪葬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题主提到的是否可能葬在永乐帝的墓葬,已经排除,因为如果在永乐帝墓葬中的话,嘉靖帝是不可能能看到的,也不可能再誊抄一份,至于明朝其他皇帝也不可能,嘉靖帝之前依照嘉靖帝时还存在可以排除,嘉靖帝之后,没有再提及过正本,只提到过嘉靖副本,再结合嘉靖帝下葬时间和喜爱程度,据记载:“天子七月葬。”皇帝停柩七月,非常正常合乎礼制。所有的综合指向中正本在嘉靖帝的墓葬中可能性最大,但这只是一种猜想,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假如正本真的在嘉靖帝墓葬中的话,我们还得考虑埋葬在阴暗环境中几百年,有没有完全损毁的可能,毕竟是纸张很难抵挡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得来说一切都是不确定,只能报以最美好的愿望希望《永乐大典》还保存完好,静待某一天展现给世人。

8

不可能!就算是这一《永乐大典》,真的被明成祖朱棣重新抄录了一份,然后放到明成祖朱棣的坟里面待这么长时间了,这《永乐大典》早就不存在了!

首先我们说一下这个《永乐大典》,他究竟存在几分?这些《永乐大典》又在哪里?

首先,《永乐大典》当然就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组织修筑起来的一本书,输的字数达到了惊人的3.7亿……这比现在网络上面某些拖沓的网络小说都他妈多!而且都是一等一的干货,都是记录着我国的风土人情,机关机巧,风俗逸事……

这问题就来了,在古代那种坑爹的,能够通过使人的手来抄录的那个时代!你这玩意儿怎么去复印,你要真的想再重新复印一本《永乐大典》,你这花的钱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在明朝时期就只有两本《永乐大典》。诶,那有人就会问了,究竟是哪个皇帝填这么多,重新又抄录了一本《永乐大典》的,就是嘉靖皇帝,也就是那个喜欢修道成仙的,对于他来讲,花钱真的不是一件大事,而且他也舍得花钱,所以他有重新抄了一本《永乐大典》,而这两本《永乐大典》的一本,放在了南京,一本放在了北京!

我们后世所说的那一本经历过多灾多难的《永乐大典》,被人撕扯的不成样子的,是指嘉靖时期抄录的这本《永乐大典》!至于说正版正版已经找不到了,只能够了解的就是正版并没有被带到。永乐皇帝的陵墓之中!只是后来被人找不到了,也不知道到底去哪了,这么大的一本书,如此庞大的一本书目!直接就人间蒸发消失不见了!

这的话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想想,就明成祖朱棣在位的那段时间编纂一本《永乐大典》。(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就已经花费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他哪还有力气再去重新抄录一遍?

好,就算是明成祖朱棣在写《永乐大典》的时候,要求每本书一式两份或者一式三份!

有那么一本副本在当时的永乐皇帝的手里面,那么这一本副本真的被。带到了永乐皇帝的陵墓里面吗?地宫之中阴暗潮湿,不适合储藏书籍!现如今在地宫之中,除了在某些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下,比如说西北干旱地区,会出现那种书籍完整保存纸张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状态。其他情况,这书本一旦放在了坟墓之中,那就立刻被毁坏掉了!不算是有防腐或者防止书本腐烂的那种方式,也不可能给这么大一本书上一套保鲜设备!

而且皇帝的陵墓虽然可以修建了很大,但是这么多书飞进去以后,这陵墓也就显得小了!你想想。明成祖朱棣在死之前想到自己躺在棺材里面,突然旁边都是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

所以说,这种说法呢不大现实,也不大可能!

9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时代所编撰的一部巨作,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价值。可是由于历史还有战争方面的原因,现在世界上能够找到的永乐大典的书只有几百册,和原来的完整的永乐大典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永乐大典虽然是在明成朱棣的永乐年间编撰的,但是时这本巨作有3亿多字,上万册书,事实上很难一下子陪葬在永乐皇帝的陵墓中。毕竟当时这本书编撰不久,还来不及抄,而永乐皇帝并不是多么喜爱文学的皇帝,他只是为了彰显他的功绩而已,所以永乐皇帝陵墓中有永乐大典陪葬的可能性不大。

据说最有可能藏有永乐大典的陵墓,应该是嘉靖皇帝,因为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比较喜爱长期不间断地看这本书,并且也是在嘉靖皇帝时代令人抄了这本书的副本。如果明朝哪位皇帝的陵墓中有永乐大典的手抄本或原本的话,非嘉靖皇帝莫属。

而到了清朝年间永乐大典当时被搬到清朝的翰林院保存起来,但是在乾隆时代修四库全书,将当时中国的很多书籍都销毁了,永乐大典也很难幸免。后来在满清末年衰落的时候,由于英法联军再加上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导致永乐大典现存的很多书籍都被毁灭,最终能找到的不过仅仅几百本而已。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10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令解缙、姚广孝编撰的一本集合古代重要典籍的文献,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不过熟悉历史的也非常清楚,永乐大典后来由于战乱,加上人为损坏,后来丢失的都差不多了,如今还在世上的,余下的十不存一,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现存的《永乐大典》进行刊印的有797册,占全世界现存的永乐大典的99%,预计在今后将会发现更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并进行细致的出版。


历史上有关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就是永乐正本,另外一个版本就是嘉靖年间重录副本。

而历史上所谓散失的,实际上是嘉靖副本,这个副本重录启动是在嘉靖四十一年,抄了数年都没能抄完,一直到嘉靖去世,隆庆帝继位以后,才正式抄完,也在未来流传过程中遭到了浩劫。

不过实际上很少有人留意到,永乐年间编撰完成《永乐大典》以后,实际上是有一部原稿的。

永乐大典在编撰完成以后,虽然整理工作宣告结束,但是需要编订成册,因此在永乐年间流传下来的,实际上是两套《永乐大典》。


一套是永乐原稿,而另一套是抄录完成的永乐正本,二者收藏在南京文渊阁。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时候,带走了一部分藏书,这部分所谓的藏书并不知道归还没有,当然带走的藏书究竟是不是永乐大典还存疑。

永乐原稿被大火焚毁

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的原稿被付之一炬,事实上从这个时候开始,《永乐大典》的破坏就已经开始。原稿被焚毁以后,想要明朝官员以及皇帝并不在意,或许也没工夫在意,因为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到了蒙古,一年以后才被放回来,大明王朝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一年的时光,所以没工夫顾及《永乐大典》的收藏也是情有可原。

不过幸运的是,永乐正本保存下来,至少这事儿在当时是有记录的。

永乐正本下落不明


嘉靖四十一年,由于文渊阁再次大火,危急永乐正本,因此嘉靖皇帝下令重抄,这个工程一直持续到了隆庆年间才告终,此后史载“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

但自此以后,永乐正本再也没有人在意他的下落,而直到乾隆年间准备重新辑佚的时候,才发现永乐大典早已遗失了2422卷,一直到后来晚清末年以后,人为破坏加上战乱的缘故,最终残存在世上的永乐大典仅剩800多册。

不过有关永乐正本的下落,则一直有人猜测,很有可能为皇帝殉葬。也有怀疑是在长陵之中,不过永乐大典自成书以后,总共就录了一个永乐正本,毕竟嘉靖年间还有拿出来重新抄录,在正统十四年明知道原稿已经焚毁的情况下,大致想来不应该在明成祖长陵之中。


一直以来,永乐大典的正本怀疑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嘉靖皇帝的永陵,另外一个是万历皇帝的定陵。

定陵在建国之初进行过一次发掘,结果并没有发现永乐大典,而嘉靖帝生前十分喜爱永乐大典,因此有怀疑被作为陪葬品放在了永陵,但即便是明知道永陵有《永乐大典》,也不可能发掘出来,因为自新中国建立伊始,对凡事古代墓葬,一律采取保护性发掘,不主动发掘皇陵。

不过真要说起来,在永陵的几率还是蛮大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全本,因为扫描结果来看,永陵地宫曾进水过,而且即便是没有水破坏,长时间的地下埋藏,对纸张一类的书籍本身就是最大的破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