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国时期,秦国的白起与王剪和赵国的李牧与廉颇,并称为四大战神,除王剪以外,其他三位都过早地去逝,只有王剪坚持战斗到秦国最终统一。


秦国统一以后,评出了十大战将,他们是白起,王剪,蒙恬,司马错,王贲,李信,内史腾,樗里疾,甘茂与蒙骜,其中王剪与王贲是父子关系,蒙骜与蒙恬是爷孙关系。白起杀敌最多,仅在长平一战,击杀赵军几十万人,只可惜死得太早,没有看到秦国的统一曙光,也因为如此,秦国才把第一的位置给了白起,以视对死去英雄的尊重。

赢政统一六国的战争是公元前231年开始,当时派内史腾率军20万攻打韩国,韩王迁被俘,韩国灭,但灭韩战中,内史腾受伤,秦国统一战争的重担就落到王剪父子的身上,王剪父子也不辜负赢政的期望,把剩下的五国全部灭悼,特别是对楚国与赵国的战争,王剪父子充分发挥了战争的才能,啃悼两块硬骨头。


赢政称始皇帝后,感念王剪父子劳苦功高,拜王剪为太师,封武成侯,位在丞相李斯之右,但王剪坚拒,父子俩南征百越之后便带着全家回到祖籍地东乡(今陕西富平),并在那里终老一生,死后也葬在东乡,他的儿子王贲和父亲一样,也没做官,死后陪葬在父亲身边。现在说他的后人在滁州和太原,那只是这些王姓家谱中的事情。而另一对爷孙,蒙骜早死,蒙恬兄弟守北疆,拒匈奴,最后却被赵高害死,蒙骜被鞭尸,从这点看,王剪父子幸运多了。

最佳贡献者
2

都埋在陕西。

3

秦朝统一天下以后,为秦朝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的王翦、王贲父子,突然就没有任何历史记载了,就像空气消散在空中一样,看不到一点踪影了。那么秦朝初年如此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整个秦朝都没有他们的声音了呢?还有,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没有看见他们站出来,说过什么话,保卫过大秦王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贲)

当然了,这个王氏家族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踪迹。在《史记》中,王贲是出现过一次的。也就是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秦始皇曾经召集大臣评定自己的历史功绩,夸耀自己的赫赫战功,当时王贲是参与了评定的。

除了王贲以外,王贲的儿子王离后来在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当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联合胡亥,假托秦始皇的诏书逼迫蒙恬自杀以后,朝廷就派王离去取代了蒙恬,成为边关30万大军的主帅,

后来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王离奉命率领边关大军,打回关内,帮助章邯消灭农民起义军以及刘邦、项羽的队伍。也就在这里,王离被打败,同时主帅王离也就不知所踪。

不过,虽然有这些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史记》对王氏家族的记载是蜻蜓点水的。王贲在帮助秦始皇评定了功劳以后,他究竟又去了哪里?历史并没有任何记载。包括作为边关大军主帅的王离,最终去向如何,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可见这王氏家族确实非常神秘。

当然了,虽然说历史记载很神秘,但其实也并不神秘。就历史所记载的只言片语,我们其实就足以明白,整个王氏家族神秘消失的原因了。

(秦始皇东巡)

王贲立下大功,但是他只是出现在秦始皇东巡,为自己品评功劳的大会上。这说明,王贲平定天下后,他就没有担任朝廷里面的官员了。如果他担任了官员,那么凭借他的功劳,他在朝廷中,和李斯在排位,应该是不相上下的。历史对李斯做了那么多记载,自然不可能不记载王贲。由此可见,王贲当时应该没有在朝廷中,而是已经退隐回乡,过他的富家翁生活去了。

回乡下过富家翁生活,这是王翦在攻打楚国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的调子。当时他在出征楚国的时候,曾经五次向秦王要地。后来有人看不下去了,对王翦说,你为什么这么小气呢?王翦说,我要不表现得小气一点,秦王把60万大军交到我手里,肯定不放心,担心我在楚国不回来了。

虽然说王翦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让秦王不再怀疑他。但是未尝不是为自己退休生活谋福利呢?而且王翦这种谋福利,别人还不会说他贪腐,反而为他千古传名,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但这也说明了,王翦在打败了楚国,回去以后,他就辞官归隐了。

王翦既然已经回去了,他肯定也要求儿子王贲这样做。所以王贲也应该是辞官回到乡下去了。

(王离)

至于秦始皇东巡的时候,王贲为什么会在队伍之中,很有可能他并不是以具体的朝廷官员的身份出面,而只是以一个功勋人物的身份,陪着秦始皇走一走而已。而且秦始皇既然要评定自己的功绩,当然少不了为秦始皇灭六国的王贲的参与。但大约秦始皇把这件事情做了以后,又把王贲放回乡下去了。

可能大家没有特别注意,赵高和李斯在夺蒙恬兵权的时候,派到北边去接替蒙恬的人是王离。这其实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为什么会派王离而不派别人呢?是不是因为王离水平很高?从后面王离不会打仗这一点,我们也已经看出王离的水平是相当差的,他应该只是一个纨绔子弟。

不过赵高和李斯做出这个决定,我认为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明,王翦、王贲在朝廷中是没有势力的。如果有势力,那么他们必然是李斯、赵高的竞争对手,他们绝不会启用王离,让他做大。

二是说明,王翦、王离那时候很有可能已经死了。否则的话,李斯和赵高不担心王翦和王贲会为王离出谋划策吗?

三是说明,王离这个人是比较讨好李斯和赵高的,他肯定知道李斯和赵高假借秦始皇的名义逼迫蒙恬自杀这件事,而他并不反对。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离这个人品德应该是不怎么高尚的。

既然他打仗的水平很低,品德又不怎么高尚,因此最终他带领秦军被刘邦(当时曹参击败过王离)、项羽的军队打败的时候,他很有可能丢掉全军将士逃跑了。如果他没有死的话,很有可能就隐姓埋名躲藏起来了。

(参考资料:《史记》等)

4

王翦和王贲最后都是善终的结局!

王翦,秦国名将,威名赫赫,战功无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参与了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除了韩国,楚国、赵国、燕国、魏国、齐国都是王翦所灭。但是王翦异于他人的地方就在于知道激流勇退,在灭完楚国之后,并没有居功自傲,自知功高震主的利害,为了他自己和家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他反而选择告老还乡,安心的颐养天年。

王贲,王翦之子,与父亲一样,同样战功赫赫,自幼跟随父亲征战天下,他最突出的战绩就是水淹魏国都城大梁。王贲同样继承了父亲的大智慧,做人非常低调,功成名就之后选择远离朝堂,远离权利斗争的核心圈。

王翦、王贲父子都功成名就,并且能够及时急流勇退,获得颐养天年的好结局,这在历史上非常少见的。

5

“贲、离继出,三代无名。”—司马贞《史记索隐》

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都为秦国统一天下以及守卫秦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王翦和王贲父子俩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王翦父子俩灭了除韩国外的其他五国。而王离在巨鹿一战中,项羽破釜沉舟,绕到他的背后断其粮道,大破20万王离所率长城军军,活捉王离,逼降章邯20万囚徒军。


但是由于秦汉时期史料的遗失,以及史料的记录方式等因素,王翦祖孙三代的结局其实都没有历史记录。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此后便再无记录。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因功受封通武侯的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便再无历史记录。在沙丘事件中,以及在秦始皇驾崩之时,都没有见到有王贲的记录。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而此后王离也没有任何历史记录。

但是根据已知史料,以及“琅琊王氏”的族谱以及富平发现的王翦、王贲墓,对他们祖孙三人的结局做出了猜想。


那就是王翦和王贲急流勇退,老死家中;而王离也顾全名节,不肯投降,被项羽杀害。王离的两个儿子逃到齐地,最终繁衍了“琅琊王氏”。

对于王翦和王贲结局的猜想其实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王翦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他名将的下场都十分凄惨,而他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善终的,是因为他不但是个不世出的战将,更是一个懂得权衡利弊的政治家。

从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准备灭楚,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王翦是一个拥有高政治情商的人。

能不能打赢仗?考验一个战将的水平。但是如何取得一个多疑的国君的信任去打仗,那才能最终决定战将个人自己的命运。

李信说灭楚只要20万军队,王翦说要60万军队。这就好比竞标,当然谁的价格低,谁夺标。注意此刻,王翦是一声不吭,直接就回老家了。

因为60万军队,基本上就是动了秦国的根基了,王翦懂嬴政的心理,所以不能乱坚持。等到李信吃了败仗回来,20万秦军将士的鲜血,给嬴政买一个教训。

嬴政回过头求王翦,规格很高。但是王翦统领60万大军出征时,向嬴政“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并且告诉嬴政要东西是为了儿孙——“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而嬴政给的越多就越放心,原因就是“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王翦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所以王翦如此之高的政治情商,功成身退、激流勇退,说白了就是一个退,只有退出才得安。

王翦的儿子王贲跟随秦始皇东巡,便没有了任何记录。但是后来秦二世上位,他的儿子王离又出现在了顶替的蒙家率领长城军团。这充分说明了他王家在政治上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的死而失势,因此王贲绝对也是善终。

而王离被项羽生擒之后,没任何记录。章邯可是被封到三秦的,如果王离投降了,历史不可能没有记录。参照项羽入咸阳的所作所为,因此王离被杀掉的可能性比较大。

6

王翦将军和王贲将军都是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历史人物,尤其是王翦将军,在秦始皇嬴政的统一天下的大业中,一共六国,王翦将军灭了五个。可是没想到的是,王翦将军和王贲将军两人在历史上好像如同消失一般,并没有记载二人的死因,结果不了了之。

而王贲将军则是王翦将军的儿子,他协助自己的父亲灭掉各国,两人是承上启下的关系。

他们父子二人帮助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以后,该封赏的封赏,该赐爵的赐爵。而王贲将军也毫无例外的被重赏,被封为“通武侯”平定天下以后,王贲将军就退出历史舞台,也没交代王贲将军的死因,反正是一直跟在嬴政的身后。而王翦将军按功赐爵,继续为秦军效力。甚至到秦始皇死,赵高他们把持朝政二人都是相安无事的。所以,王贲和王翦属于善终的结局。

期间,介绍一下小故事,王翦率领大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始皇担心王翦发生叛乱,而王翦将军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王翦将军一出征,王翦酒上书嬴政要大量的财物和美女,这让秦王政非常放心,他让嬴政以为,她对权利没兴趣,顶多就是一个好功之徒。所以他才放心将兵马交给王翦,从其中我们能发现,王家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而王家有王翦王贲结局肯定也不会糟糕,但是王翦的孙子,历史记载了他的结果最后被霸王项羽斩杀。而父子王翦和王贲却并未记载。

7

后来都死了

8

从秦始皇开始征战六国的15年间,王翦跟王贲两名大将无疑是始皇帝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六国中的五国皆是他俩父子攻克的,他们立下赫赫战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李信伐楚失败后,秦始皇还是找了老将王翦。王翦深知功高震主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于是他在跟秦始皇要了60万兵马后又索取了良田美宅以表志短,无心争权夺势,来消除始皇帝的戒心,之后大败楚国功成身退。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王贲继承了他父亲的意志征战四方。先后灭了魏国和燕国,夺取了楚国十几座城池,消灭了赵国的残余势力,最后与李信一同攻灭了齐国,助嬴政一扫六合。嬴政称帝后,念王翦父子劳苦功高,要拜王翦为太师,封武成候,位在丞相李斯之右,但王翦坚拒。

父子俩南征北战之后便带全家回到祖籍东乡,并在那里安享晚年终老一生,死后也葬在东乡,儿子王贲也没做官,死后葬在父亲身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