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之前,我们先界定下讨论和比较的范围。
首先是新一线城市。按照2019年发布的《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新一线城市的最新名单包括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和昆明。
再看都市圈中心城市。目前全国共有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此前任泽平研究团队曾梳理出十大最具潜力的都市圈,而它们所覆盖的主要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南京、成都、杭州、重庆、武汉、长株潭等等。
那么,如果比较的对象,包含了北上广深等四个一线的都市圈中心城市,那么毫无疑问,它们现在的发展水平最高,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最大的。
像深圳和广州,2018年和2019年的常住人口增长都超过了40万,吸引力首屈一指。即便像北京、上海这样采取严格的落户限制,依然还是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和企业会资源流入,而且随着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日趋成熟,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还会进一步加剧。
如果撇开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来看,只是对比位于都市圈中心的新一线城市,那么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代表的二线省会城市,另一类是重庆、苏州、天津包括东莞等非省会城市。
总体来说,省会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要高于非省会城市。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省会城市有资源和腹地的优势。
一省之省会,往往是全省的资源中心和权力中心,比如为了经营方便,五百强企业在入驻时,肯定会优先考虑省会城市。而教育、医疗、金融等资源,同样会优先集聚在省会。
即便是和重庆、天津两大直辖市相比,成都、杭州等二线省会,也能够从全省调配资源,资源广度要强一些。也正因如此,近几年各大省份普遍喊出了强省会的口号,包括拥有超级地级市苏州的江苏,也明确表态要做大做强南京。
第二,省会城市的经济经济结构和产业门类,会更加齐全一些。
比如提到苏州,或者提到东莞、佛山等都市圈中心城市,它们身上都有很鲜明的特征,比如强于工业,或者强于外贸等。这种“单项冠军”的特色,正是它们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但这也意味着它们城市综合功能是相对不那么突出的,在商业、交通、门户功能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短板。
当然这只是一种宏观的对比,具体到各城市而言,交通区位、发展基础乃至城市的开放水平,都是影响发展上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