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一下,之前回答过类似问题,所以这篇文章和以前的会有一定的雷同。但最近在头条有朋友一直和我探讨这个问题,所以再聊一聊。而且以前的文章发出后有一点小小的争议,咱们也正好一起做个解答。
中国的核武器起步很早,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到现在已经50多年。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核弹是有巨大短板的,也就是常说的:有弹无枪。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的核弹只能用轰炸机投掷。因为当时的核弹有几吨重。而当时苏联还没解体,实力非常强,威胁着中国北方。以当时的条件,中国的轰炸机装载核弹飞到日韩苏的领空,是没有任何可能的。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四十年前,咱们的老式轰炸机是怎样一种状态。
那时候核弹是有了,但只能是当强敌入侵的时候,咱们扔在自己的国土上......
到了八十年代,中国的核弹才完成小型化。这就是上面说的,以前的文章产生的争议。因为有人留言说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就是小型化的。他说的不对!中国的第一颗氢弹是"实用化",不是小型化。实用化的意思是完整的一颗"弹",跟实用化对应的叫"核装置"。是不是有点耳熟了?
核装置是摊开的散件,但也能引爆,做实验用可以,不能当真弹使用。所以报道朝鲜、印度、巴基斯坦核试验,往往说的都是核装置,不直接说核弹。实用化是把这些散件攒成一枚完整的弹。中国的第一颗氢弹是实用化核弹,是一枚完整的大炸弹,所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就是用飞机投掷的,起点很高。但它也只能用飞机投掷,因为它的重量是几吨。跟核装置比,实用化核弹确实是小了,但不叫小型化。小型化指的是把核弹的重量做到几百公斤。
而中国做到这一点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把核弹做到几百公斤级的好处是:可以装在导弹上。原因很明显,不用轰炸机,导弹射过去,对手几乎不可能拦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核武器完成小型化,可以装到导弹上,不再是有弹无枪了。但这时候还是有问题:枪,不好。那个时候确实已经有洲际导弹了,能把核弹射到美国。
但那个时候到导弹还这水皮呢。
需要个固定发射架,想发射得提前几个小时把导弹拉出来,安到架子上,然后注入液体燃料。首先导弹发射架是固定的,平时会被对手侦查发现,如果爆发战争,这些导弹发射装置会优先被对手的核弹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拉出来导弹、注入燃料、再反击,效果可想而知。应该不会有几枚能成功进行反击。
再往后多少年,才能做到把导弹安到固定的井里。而固定发射井也会被对手提前定位,优先核打击,发射前也得几个小时注入燃料。
在八十年代稍微靠谱一些的是中近程导弹,目标小,开始能移动发射了,譬如东风21。但东风21服役已经是1989年,八十年代的尾巴。而且服役只是开始,还得大规模生产,磨合。这又得等个七八年。九十年代中期。东风21是可以装小型化了的核弹头的。也就是说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机动发射的固体燃料发动机的东风21+小型化的核弹,才算有枪有弹。能用导弹比较可靠的把核弹射出去,不怕被提前打击,不怕中途被拦截。
但东风21是中程导弹。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才做到能把核弹扔到日韩这一带,有实战价值的那种。
1999年车载、固体燃料的东风31实验成功,2006年服役。到这个时候,才能把核弹真正意义上扔到美国以及欧洲。东风31装在卡车上,每天四处跑,对手无法侦查定位,自然也就无法提前对它进行打击。而且它是固体燃料,随时可以停下来,直接竖起导弹就能发射,省掉了注入燃料的步骤。
2000年以前,中国的核弹数量恐怕真的很少。因为多了也没用。80年代以前,没完成小型化,几吨重的核弹生产多了,根本没用,只能放在自己家里玩自爆。90年代以前,连国门都扔不出去,2000年以前,只能扔到周边家门口,预备200枚足够了。
2006年以后,随着东风31多服役,中国造核弹才真正具备实战价值。而且东风31仍然有瑕疵,射程还是略微差一点,只能打到半个美国,只能装1-3枚核弹头。直到东风41服役,机动发射,不会暴露、固体燃料,随时发射,12000公里以上的射程,能打遍美国全境、威力大,能装8枚以上核弹头。而这已经是最近几年的事了。
之前的文章还有个小争议,我计算了东风导弹的发射成本,然后有人提醒说:你没算里面核弹的价钱。这不能怪我,因为核弹本身不值钱。核弹的成本很低。研发核弹的关键不在核弹本身,而是离心机。只要有足够数量的离心机,几万台,电足够,不停的转,能提炼出武器级别纯度的核材料,任务完成80%,剩下的工作简单。核弹的主要成本是离心机的前期投入,而中国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转就完了。核原料、矿石也都有。八十年代还完成了小型化。
核弹本身,八十年代跨过小型化的门槛,对中国而言既没有难度也不涉及成本的问题。想做多少都没问题。但前面说了,导弹不到位,核弹头生产多少也没用。
之前经常有报道说中国只有几百枚核弹,这应该是真的。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是技术水平问题。2006年以前,生产多了,也没啥用。但是,现在,东风31已经有新型号,性能增强,东风41已经正式服役,巨浪2服役,东风26也能搭载核弹头,这时候,多生产核弹就有用了。而且生产核弹头本身又不难。
所以说这事大家也不用悲观、也不用保守。以前确实是数量少,但不等于现在也少,更不代表以后会一直少。弹和枪都成熟了,自然就多了。核弹,一直能造,以前是造多了没用,所以才没多造。现在是造多了有用,那就可以多造。造核弹的矿、原材料又很充足,这玩意没啥限制,还能从国外进口。提炼提纯设备都是现成的。
我们号称有了几十年的核武器,其实只是到了近十年,才算有了真正的核保护伞。以前的几十年,很危险。
去年某专家呼吁增加核弹数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实这根本没必要咱们操心。最近这些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核弹数量增加是必然的。以前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现在能了,自然就想了。很多人看中国核弹数量少,很着急,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根本原因是大家高估了咱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以为早就能随心所欲的想造多少就能造多少,以为早就能随时把导弹打到美国了,在这样的认识下谈中国核弹数量少,必然会产生各种离谱的结论:我们不想、不需要、我们是正义的、有一枚就够了、其实我们有很多......
以前没那么强,甚至很危险。现在和未来也不悲观,会多起来的。
最后咱们可以简单算一下上次阅兵的情况就能看出些端倪,参阅的有:
东风26导弹16枚,它是核常兼备,拿出4分之1装核弹,4枚,单弹头,总计4颗。
巨浪2导弹12枚,保守算每枚导弹装4颗核弹头,总计48颗。
东风31甲16枚,按每枚导弹装3颗核弹头算,总计48颗。
东风5B4枚,这是大导弹,按装10颗弹头算,总计40颗。
东风41导弹16枚,按每枚装6颗核弹头算,总计96枚。这就能看出41的效果了吧?
这些都是有实战价值的,靠谱的导弹,总共能搭载200多枚核弹头。其实像长剑100、长剑10、东风16这些导弹也都有搭载核弹头的能力,就不细算了。单单参加阅兵的导弹就能搭载200多颗核弹头,没参加的呢?是不是得翻几倍?没参加阅兵,但在战斗值班的,这是一部分。还得有一部分处于保存状态,没参加值班。里里外外算下来......已经没那么少了。
巨浪3服役,还得再上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