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书法家认可,而普通人不认可甚至糟践尤物的,最著名的是"石鼓文"了。

"石鼓文",顾名思义,就是写在状如大鼓般石头上的字体,它是于唐贞观初年被发现的,历经战乱,数次遗失,诗人杜甫、韦应物、韩愈等人都为石鼓吟诗作词,一时传为佳话。

人们也叫它“陈仓十碣”。在唐代,陈仓(陕西宝鸡市)归岐州管辖,因此也有“岐阳石鼓”、“岐州石鼓”的称谓。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是记述春秋时秦国君猎祭活动的四言诗。这组诗共十首,分别刻在十面鼓形的石头上,意在“刻石表功”、“托物传远”。陈仓故地曾是秦国故土。石鼓文,那些斑驳的文字记述了秦始皇统一以前秦国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唐朝后期,连年战乱,十面石鼓也随之失踪。后来到了宋代司马光之子司马池任陕西凤翔县知府,费了好大劲,找回了九个石鼓,唯有《乍原》一鼓没有找到。

后来北宋金石书法收藏家向传师用了毕生心血寻找那个丢失的《乍原》石鼓,仍无所获。

身心疲惫的他,失望至极,一次在乡间客栈休息,被磨刀声吵醒,原来客栈后院是一家屠宰场,一位屠户正在一块石头上磨刀。他走近一看,屠户用坑坑洼洼来磨刀的石槽,隐隐约约有他熟悉的篆体,就是已丢失260多年的那个石鼓。

再看这个《乍原》石鼓,早已面目全非,上半部已经被屠户坎削掉,下半部被村民扔在杂物间里,而且被凿挖出坑凹,主要用来给牲畜喂饲料,而且这半个石鼓也只剩下可辨认的为数不多的字了。(如下图)

于是,向传师连夜报告朝廷,当时的北宋皇帝非常重视,调集皇家禁军,护送至皇宫。而这位书法收藏家也得到多次朝廷重赏。


后来宋徽宗对石鼓文更是珍爱有加,下令用黄金填字以示珍贵。可是好景不长,公元1125年,北方游牧民族金朝进军中原,金人只看重石鼓上的黄金,别说"不认可",整个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字都不认识,根本就以为这石头上的金子值钱。就愣是把里面的黄金剔出来,而把石鼓当做废弃之物,丢弃荒野……由于篇幅关系,后面的史料记载还很多,大同小异,就不再赘述。

从唐代发现石鼓文,到当代书法学习的热潮,石鼓文历经磨难可以说是国运兴衰的见证和标志,而书法艺术之所以方兴未艾,得到空前发展,也是因为国家安定,人们安居乐业才有得心思从事这些逸情陶冶性情的书法爱好。

当时著名宋代诗人梅圣俞专门作诗记述此书法界大事。

"传之吾朝一亡鼓,九鼓缺剥文失行,近人偶见安堆床,亡鼓作臼凹中央,心喜遗篆犹在旁,神物会合居一隅"

(注:目前这十面珍贵石鼓文物,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的普通人不识字,识字的都是文人,文人必修书法。现在的人天天抱着手机看仿宋字,印刷体的认识是从小培养的。想真正懂书法就得去美院或者中书协专业学习,在家闭门造车的很少走正道。

乱喷的:不抬杠,自己心里有数,二王的手札不看注解你也不认识。

我本人目前没有任何协会社团


3

古代根本就没“书法家”这个称谓,“书法家”也是在白话文出现后才有的一个称呼,至今也没有把“书法家”归类为某个职业。古代很多人是不识字的,会识字写字的人大多是非富即贵或祖上就是文人墨客或官员,很多贫穷的人连名字都没有。

在秦汉时期官方使用的是小篆,是秦朝丞相李斯为了字体更规范更便于书写所创。虽秦朝就有了隶书的雏形,直至汉代隶书才真正的成熟起来。直到汉末才初见楷书的雏形,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才创造出小楷,后才有行、草书。

古代很多普通人连字都不识怎么可能评价或认可谁的书法呢?古代的书法大多是一些文人墨客在评赏,还有就是历代帝王将相。比如,汉章帝、魏武帝、梁武帝、唐太宗、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等等这些人。

如果您想问的是,古代的一些书法作品拿到现代来,有没有只有现代书法家认可,而普通老百姓不认可的书法作品?那肯定太多了,比如:张芝、张旭、王铎、米芾、祝允明、郑板桥等等,这些人写的可能很多普通老百姓是不认可的,大多数都认可王羲之。

唐朝,李白的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就是杜甫笔下的张旭。

张芝书法作品

张旭书法作品

王铎的书法善于用墨,行笔速度又快很多普通人欣赏不来。

王铎诗帖

米芾,可以说是行书的大家,八面出锋变幻多姿,用笔迅速劲健自由豪放。

米芾书法作品

祝允明,明代书法家,擅长诗文、草书。尤其草书是纵情奔放,气势雄健。

祝允明书法作品

以上这些书法作品中的字普通大众能认识多少?您认识多少???????

4

古代只有极少数人识字和写字,多数人是不识字也不写字的。更没如今的所谓书法和书法家。古时候的书写是少数文人的事,都是为了实用,还没有形成一种艺术。因此,古代没有书法作品,也没有书法家,也就没有认可不认可之说了。

中国有几千年不间断的汉字传承使用,在使用中体现文字之美,有美便有欣偿,有欣偿便逐渐形成了艺术。

有书法和书法家是后来的事,书法协会近代才出现。

5

不知所云,按我的理解说。古代能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是由书法家认可,而后才是普通人认可,这个顺序别乱了。不像现在,绝大多数不懂装懂的,以为自己不认可的专业人士也不能认可,还要拿伟人的话文艺为大众服务说事。

6

现代人把写字通称【书法】!其实还有区别的。应该有【字法】与【书法】两种!古代人也应分开!容易理解些。

田缊章先生一生掇耕写字,把字写得规矩有方,横平竖直,授人无数。因为教授的是写字之法,故称【字法】大师!

而王冬龄,邵岩一流,就不是写字了。以字成书谓之【书法】。顾名思义,写书之法也!故为【书法】大师确切些!

缊章先生早年教字,永字八法,横、竖、折、勾、撇、捺、点中规中矩,没有半点马虎!行、草、隶、篆行笔用锋皆为古今字家精典范字。都是以字为本,作品多以“字”示人,虽有书篇也是以书而显字功!

而习【书法】者,不以字示人,而以“书”见长!字不过是个符号而矣!即然为书,字便不重了。多己整篇【书】为本,像字不像字,是字不字无所谓,追求的是整体“蒙太奇”感受,而不是单字!所以欣赏【书法】的人没有统一的标准,以自己的感受为准。甲大师的字符像草,是画出来的。而乙大师字符却像狗尿,是管子泚出来的!因此多有争论,各叙自见!喜欢【西游记】的和喜欢【唐诗】的争论谁的艺术高,骑电动车的和开飞机争论谁的技术高!当然争不出个子丑寅卯。只有以价值论高低,以名头论艺术啦!如:某某大师名头小些,射书卖了几万元,某某大师名头不一般,丑书卖了几十万元!我想【书法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由此可见,一般人知【字】而不懂【书】,见丑书,乱书,射书就胡乱评论,惹人耻笑!岂不知这种【书法艺术】本不是给认字人看的?而是给喜欢“蒙太奇”的人欣赏的!

谓之:奇人写书奇人看,

自有奇人掏大钱。

所以!【字法艺术】和【书法艺术】分开好些!各走各路,各搭各桥,穿衣带帽,各取所好,好些!省的不懂【书法】之人把丑书当成“毛乱”“狗爬”!

7

古代文人,人人皆有一笔好字,否则無以示人!

科举考试更要求字字玑珠,否则即使文章再好,考官連看都不看。這就逼得文人学子人人须有一笔好字。

古代未见有人自封书圣,大家,但却不乏各种赏心悦目的字体出现,從楷书,行书,草书,乃至狂草。阅後,無不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回味無窮。這些书法大家都由後人认可的,不是自封的!

反观当今之文坛,自封“大家”,自咵海口者比比皆是,尽皆沽名钓誉之徒,他们的所谓“作品”可能比他们自己肉体死亡得更快!

要要想练好书法,一是天赋,二是刻苦,二者缺一不可!我自认缺“天赋”!虽练了一些时间,一無所成僅此而已!

8

古代是没有书法家这个称谓的,也没有所谓特立独行的书法作品需要某人来认可。因为,文人的基本审美统一决定了书法的基本审美的统一。

古代的书法审美是与普通人不相关的,作为普通人(通常指没有功名的人)来说,你对于书法的审美只有被动接受,只能去附庸风雅。你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书法的喜好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

当然,古代对于书法水平的高低,也不是某一两个人就可以认定的。对于书法,是有基本的审美标准的。特别是在科举昌盛的时代,一手好字是每一个文人的基本要求。

一个考功名的书生,如果达不到基本的书法水准,那是不可能进入到文人圈子的。至于之后你在书法上的创新、造诣的高低,其实早已进入到这一体现中,就无所谓特立独行了。

当然,凡事也有特例,不过这个特例通常发生在异族统治阶段,如元、清两朝。有一些文人不愿意出世或者考取功名,其书法则会表现出特立独行。不过对于这部分人,我们通常还是把其看做是汉人文化圈的,例如金农;

9

历来字写得好才被称为书法家,作品才可能由古代留传至今,被后世收藏或学习临拓。至今真还沒发现所谓古代留传下来书法家认可,而百姓不认可的作品。问题原因当今字写得烂的照样当书法家,而且还能自亇吹\"已超赿古人\"了。因此,现在经常发生所谓书法家认可,百姓不认可的事。

10

当时欧阳询,柳公权的字就很畅销的,古代私塾听过么,识字的人应该也是不少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