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些人批判,诸葛亮数次北伐,拖累了蜀汉的社会经济发展,消弱了蜀汉的国力。

关于这一点,不能说北伐对蜀汉完全没有负面影响,但没大家想像中那么严重,和北伐带来的好处相比,其坏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同样体现在北伐中。北伐归北伐,诸葛亮可从来没有打算赌上蜀汉的国运。

第一次北伐时,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立刻班师回朝,但实际上并不是一失街亭就没有半点胜算,如果换一位主帅,说不定还能打一打。可诸葛亮不顾多年心血毁于一旦,回去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不想做无谓的牺牲。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计,自请带五千精兵经子午谷偷袭长安,这条计策看起来过于冒险,也有成功的可能,然而诸葛亮一直不同意,被魏延骂胆小也不改变主意。原因还是一样,不敢拿蜀汉本就不多的资本去搏一搏。

诸葛亮数次北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发时声势浩大,令曹魏朝野感到恐惧,可一旦战局不顺或粮草出现问题,便不多做纠缠,而是很快收拾行李撤回蜀汉。

另一方面,诸葛亮最擅长的其实不是军事,而是治国、民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蜀汉才从两次大战都失败、刘备去世的困境中走出来,并恢复到可以对外作战的程度。这样的诸葛亮,怎可能因为北伐而致使蜀汉陷入窘境?

换言之,诸葛亮不会容许别人破坏蜀汉的正常发展,就连他自己也不行,因为那是他好不容易才构建起来的。

当年隆中对策,诸葛亮意气风发,为刘备谋划三分天下、最终一统的策略,豪迈地宣称只要按这个计划走,就可成霸业、兴汉室。

但是,自从蜀汉失去荆州,以及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相继过世之后,诸葛亮大概就没有这么大的雄心了。北伐的真实目的不是攻破曹魏,而是向曹魏和东吴秀一秀肌肉。

要知道,蜀汉在三国中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力量最弱,如果不向外界亮出獠牙,别说强大的曹魏,邻近的东吴就能来割块肉,这种事东吴又不是没有做过。

正所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当蜀汉不断对敌人发起攻击,谁还敢小觑?至少东吴不敢。为啥诸葛亮主政时期的蜀汉明明实力不如东吴,却似乎能在两国联盟中占据主导位置?就是因为北伐。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班级里,某人要是攻击性很强,其他同学是不是不怎么敢招惹他?哪怕知道他力气不大,自己打赢他的机率很高,却还是下意识的离他远点。诸葛亮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当然了,除此之外,发动外部战争,也是最好的化解或转移内部矛盾的方法。蜀汉内部可不太平,刘备带过来的荆州集团、原有的益州集团、新投过来的各方夷族,这三方势力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争斗不休。

诸葛亮若是一个一个去处理,那这辈子他就别想干其它工作了,光忙这件事情都忙不过来,还可能陷进去。他采用了更为有效的解决措施,北伐。有了共同的目标,国内矛盾因此而缓和。

既然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诸葛亮就不可能让带出去的部队有什么闪失。因而动不动就下令撤军,也不敢兵行险着,宁愿被魏延嘲笑胆小怯懦。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北伐看似劳民伤财,实则蜀汉的损失并不大,士兵减员不算多,消耗的主要是粮草军饷,这是不可避免的。

认真算起来,损失最大的还是前面提过的第一次北伐。倒不是败得有多惨,而是死了十一位中高级将领,他们分别是谁呢?

其中八位,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过,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特别说明一点,赵云并不是战死,而是回汉中之后病故,主要是因为年事已高。

虽然赵云的出生年月不详,但从其人生历程来看,他和刘备是同一时期的人。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赵云至少也大了十多岁,此时大概已经是位古稀老人。

另位三位是马谡、张休、李盛,都因为街亭失守而被诸葛亮处以军法。

不过,马谡之死有点争议。和大家通常认为的不同,马谡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那样主动请求诸葛亮治罪,街亭一丢他就畏罪潜逃了,还连累了朋友向朗。

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知情不报,包庇马谡,被诸葛亮厌弃,免官二十多年后才复职。马谡也没能逃脱,被抓回去下到狱中,诸葛亮下令处死,还没等行刑,马谡就死了。

除了赵云之外,其余十位也不是多厉害的将领。

总之,北伐对蜀汉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虽然每一次都没有取得军事上的成功,但也不算失败,而且政治上卓有成效。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举全国兵力进攻毫无防备的曹魏,震惊了整个曹魏上下。曹睿也是一个明君,亲上前线指挥。蜀汉十万大军对战曹魏六万军队,最终诸葛亮大败,不得不全线撤回汉中。

这次北伐大败,败的很惨主因缘自马谡失街亭,《三国演义》著名桥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历史上真实情况是马谡街亭失守,被下大狱,还没等到斩首已经死了。

诸葛亮让马谡在山下依水源安营扎寨,这哥们不听,非要跑山上驻扎,结果曹魏的张郃,也是三国一等一大将,将马谡围了起来,切断水源,放火烧山,蜀军溃败,街亭失守。曹军乘胜追击,诸葛亮不得不全线撤回关中。

根据诸葛亮《后出师表》记载,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加上斩杀的马谡,张休,李盛三人,损失大将11人,其中赵云,赵子龙不是战死,而是回汉中就病故了,一方面年事已高,另一方面与北伐惨败,不无关系,此次北伐基本消耗了蜀汉主要将领,摧垮了人心。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后出师表》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去世后,诸葛亮很是重用,经常与之彻夜谈论军事,有种高山流水遇知音,后继有人的感觉。确实,在之前马谡给诸葛亮提过不少建设性意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刘备却不看好马谡并在临终前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刘备识人还是挺厉害的。诸葛亮没有听进去,派他去守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街亭。很难想象,派一个没有实战经验,只是一个参谋去统领大军,胜算能有多少。

第一次北伐有三个郡主动投降,这样的事情在之后的北伐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诸葛亮最终只带走了这些郡县的一千多户人口,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收服了姜维,诸葛亮死后九次北伐,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

那么马谡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能守住街亭吗?

曹睿派出的是张郃与马谡对战,因蜀汉来的突然,张郃是急行军700里,赶往街亭,人数不多,而且疲乏,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暂时守住应该没得问题。

后面曹魏援军不断到来,蜀魏正式开打,结果那就不好说了,诸葛亮不一定赢,蜀国国力不如魏,粮草供给经常出问题,后面两次北伐皆因此撤退。

曹魏拥有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中原,加上汉王室的遗产,“有钱”军队士气精神面貌肯定不一样呀!

既然北伐很难打赢强大的曹魏,为什么诸葛亮要不断北伐?共有五次北伐,第五次诸葛亮病逝于北伐营帐中,享年54岁。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别人是很难打进来,但是你也很难出去不是吗?曹魏势力不断大增,从曹操,曹丕到曹睿,没有一个像刘禅一样昏聩的主,所以国力一直在曾强,百姓也不再想着汉。

曹魏如果按照原先打算先灭东吴,那么蜀汉就被封闭包围起来,灭亡在所难免。所以出师北伐是延长蜀汉政权的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另外,北伐也转移了蜀汉内部三大势力斗争,变成一致对外,最后,诸葛亮一直秉承要“光复汉室”的遗志。

结束语

蜀汉人才匮乏,主上昏庸,大事小事都要诸葛亮操心,也够累的,正如杜甫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对蜀汉鞠躬尽瘁,也算报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3

【历史总是在一个关注之后而变得如此简单!】

作为蜀汉最主要的军事行动,诸葛亮一生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蜀汉建兴四年,诸葛亮掌权之后第一次对曹魏政权大规模进攻。这次北伐是数次之中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同时也是时机最成熟的一次,只可惜事情并没有向人们猜测的那样发展,第一次北伐最终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蜀军退回汉中。

平定南蛮、天下有变

那是在刘备亲率十万大军前去征讨孙吴之后,孙吴青年都督陆逊凭借夷陵、猇亭的一把火,烧的刘备大败,蜀军元气大伤。刘备逃至白帝城永安宫,紧急召见李严、诸葛亮,安排托孤事宜。

刘禅新立之后,诸葛亮出任蜀汉丞相、领益州牧、开府治事。新帝初立,南方少数民族不服从刘禅统治,纠结地方豪强反叛蜀汉。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三国志·卷三十三·蜀志·后主传》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挂帅南征,扫平反叛的四郡,重新整饬规划地方行政,于十二月返还成都。

诸葛亮在早年间为刘备做出过详细的战略规划,其中一个先决条件为“天下有变”。蜀汉建兴四年,曹丕驾崩,其子曹睿继位。

曹睿初立,出于年轻,未曾过度涉足政治,应对曹魏复杂的政治环境,曹睿深感力不从心。

诸葛亮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于蜀汉建兴四年上表北伐,这便是有名的《出师表》。刘禅同意,于蜀汉建兴五年三月出兵伐魏。

兵进汉中、魏延奇谋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大军已经完全集结与汉中,此时在蜀汉前线指挥帐中却发生了一次历史有名的军事争执。

魏延,蜀汉后期名将,刘备生前最器重的将领之一。刘备去世前,魏延一直承担着镇守汉中的重要任务。此时的他也身坐帅帐,与诸葛亮等人谋划北伐事宜。

魏延提出了兵出子午谷的计谋,被后世称之为“子午谷奇谋”,也叫“魏延奇谋”。因为用兵奇险,虽然收益很大,但是风险很高,遂被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拒绝。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使用声东击西之战术,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大军剑锋所指,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曹魏震动。

就在一帆风顺之际,曹睿派遣的张颌大军大破街亭守军马谡,赵云寡不敌众,被曹军大败于箕谷。胜利的天平迅速倾向与曹魏,诸葛亮自知守无可守,决定回兵汉中。第一次北伐宣布失败。

战后清算

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直接责任人便是诸葛亮,诸葛亮亦是上表自贬三级。

军事作战失利的主要责任人是诸葛亮的宠臣马谡,诸葛亮下令斩首。这便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除了马谡,赵云也是在第一次北伐之中晚节不保,但这是情有可原,一来子龙年迈,年近古稀,二来敌众我寡,没有援兵。赵云在归汉中不久后病逝。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后出师表》

根据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记载,第一次北伐还损失了很多将领。有名有姓的大将有马谡、赵云、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曲长、屯将牺牲近七十余人,这对蜀汉王朝的军事力量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在天水收复了得意弟子姜维,作为后期蜀汉独挑大梁的军事人才,这也算是一笔财富!

【文 / 楚南青史君】

4

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

不攻曹魏,蜀汉必亡!

诸葛北伐是因为蜀汉实力弱于曹魏。1.从国土来讲,蜀国只有益州,荆州(不全),而魏国有九州之地2.魏国人口远远多于蜀汉。所以诸葛亮只能“以攻为守”,主动出击。

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汉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汉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蜀汉建兴六年(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确立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丢街亭盏马谡!

蜀汉国力不足,可想而知对于蜀汉来说,一条人命是多么的重要。诸葛亮的谨慎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减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曾经论“游击战”中说道“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只要人还在,一切皆有希望。而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对手。汉军粮运险远,难以抗衡。

诸葛亮选择先取陇右的确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已经占领了陇右的绝大部分城池,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那么陇右其余城池,根本抵挡不住蜀军。只要再攻下郿县,就可以直接攻占长安!那么诸葛亮的北伐之战可以说是完全胜利了!

孙吴牢牢的压制在长江以南,曹魏的长江之北的土地根本不必忧虑(事实证明,这策略完全正确!孙吴政权从建立到灭亡,从来没有占领过长江以北的土地)。

相反曹魏原本认为是"可爱小猫"的蜀汉(夷陵之战后,蜀汉兵寡将少,国力大损)却给曹魏打了重重的一拳,如果不是马谡无能,差点就让诸葛亮占领了长安!

这一拳把曹魏的满朝文武给打醒了,从此曹魏的重点防御对象从原来的孙吴变成了蜀汉!魏蜀两国之间的险要关隘,曹魏皆加强防御,并派出大将把守

但是第一次北伐,汉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大大扩充了蜀汉国力。至于第五次北伐,汉军的最大损失就是诸葛亮的去世,其他的情况也没有受到任何可以动摇国本的伤害。

诸葛亮一伐时候正是犯了这个错误,他派的前军马谡部无法抵挡张郃,他的本部后军又无法吃掉陇西郡,导致战争失败。司马懿在进军途中对分兵问题如此谨慎,恐怕也有吸取之前诸葛亮教训的意思。

现代专家点评诸葛亮的军队调动批判一番,比如毛泽东点评此战「亮宜自临阵」。第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如此,把没消化的陇西先丢在一边,留下少数部队牵制即可,然后亲率主力赶赴街亭,与前来增援的魏军对峙甚至决战。陇西太守游楚也是这么说的,若蜀军断陇日久陇西不战自降。这个方案相对激进,但是潜在收益巨大,一旦击败增援的魏军主力,陇西就成为囊中之物,而诸葛亮治军严整,部队并不怯战;即使无法决战,坚守也可以迫使魏军首先因补给不力而退军,陇西仍可以得手,即便难以久守也至少可以从容搬迁人员回汉中,补充劳动力。当然这个方案风险也多,一是虽然魏军补给线长,但诸葛亮的补给线也不短,天水、南安新附,难以征缴物资;其二一旦陇道战事不利,后方部队难以弹压未能攻占或降而复叛的陇西诸郡,诸葛亮有被截断归路的风险,最坏的后果是全军覆没。

而张郃也是优秀的将军,歼灭他恐怕不容易,

诸葛亮这一分兵,两头的兵力都比较拮据,最终只好战败撤军。

《后出师表》里有一句话:“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自从诸葛亮到了汉中,折损了

赵云、阳群、马玉、阎芝、

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八员大将,

再加上马谡、张休、李盛,

共计11员大将!

这对后期人才匮乏的蜀汉来说,是致命打击!

或许正是因为第一次北伐时,损失太大,诸葛亮才会感叹“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言说蜀汉精锐损失严重,诸葛亮也料到了凄惨的未来,无奈却悲壮道:“臣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确实是败的最惨的,这也是其之后北伐过于稳健,收获不了好的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演义是主捧刘备、诸葛的,所以将其过错淡化或者转移。马谡就是个牺牲品,为什么不斩王平?事实上街亭之败是诸葛亮决策上的失误。

诸葛一生政治能力卓越,军事才能并不突出,刘备之所以能拥有四川湖北两地主要还是因为庞统、法政的军事才能,而不是所谓的隆中对。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谓的损失11员名将只是网络上一种一知半解的说法,有些人说赵云是这次北伐最大的损失,其实不然,历史上赵云在刘备集团的位置距魏延还相差甚远的,而马谡只是这次失败诸葛亮的顶过之人。

西蜀中期蜀国已无名将,靠的就是刘备的那点光辉而已。

6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诸葛亮一把鹅毛扇指点江山,就这么一个才智顶天的人,却没能一统天下。

所以一说起三国的后半段,总有那么一个英雄气短的意思在里头。

他这一生五次北伐,而第一次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却是败的最惨的一次,就像题主说的那样一口气就失去了十一位大将。

当然这其中包括后三国的常胜将军赵云,不过赵云不是战死,事完了之后,回头回了汉中之后病死了,但要说道根子上,何尝不是被马谡这小子给气的,大好局面就这么给整没了,能不气火攻心吗?

再有就是马谡,好好的也不知道抖啥机灵,放着水源不守着,跑到孤山头上喝西北风,这顿西北风吹的,人都飘了起来,但这玩意不解渴不是。

结果张洽一来,还以为有啥疑兵,瞅着瞅着就乐了,这那来的傻小子,回头就给围上了,让人家一家伙就围了起来,要水没水的,点一把火,马谡啥也没了,什么兵韬武略的,你跟火神可使不上啥劲的。

街亭一失,满盘的好棋,诸葛亮可就输了个稀里哗啦,您要知道,这一次诸葛亮北伐三个郡主动投降的,这都不带拐弯打架的,这也是诸葛亮一生北伐唯一的一次,结果地盘没有捞到,灰溜溜的就回去了。

人家是坑别人,马谡倒好把自己往死里坑,顺道把蜀汉也给坑了。

所以马谡被下了大牢,啃起了牢饭。

这不就有了后来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成语流传出来了。

马谡也算一个,其他的大将大家伙也不是很熟悉,咱就摆出来大家伙瞅瞅。

这里头有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张休、李盛。

那么接下来咱就把这事唠叨唠叨,喜欢听的就听,就往下瞅瞅。

咋说呢?

刘备在彝陵之战被陆逊给暴击了,就这么一下,蜀国的实力算是大损,后来他又死在了白帝城。

那么这事大家伙都知道,这仗压根就不该打的,但又不能不打,这事就没法劝,诸葛亮也知道这事的结果,就算是胜利了,最后得好的却是没有打架的曹魏,这事就没有半点好,但也只能眼巴巴的瞅着他发生。

刘备一死,东吴和蜀汉算是结成了死结,蜀汉缩回去了,这地整个就是一乌龟壳,外人想进去太难了。

于是曹魏的心思就瞄准了东吴,东吴也算是自食其果了。

那么在这个空档,有那么个唇亡齿寒的道理在里头,诸葛亮主动出击派人重新和东吴联手,算是结盟了,至少不会在背后捣乱。

就这么个局面,那么诸葛亮就为北伐直捣曹魏做准备,论兵事,您咋也的有个稳定的大后方,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物质供应不是。

于是诸葛亮的南征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平定蜀汉南方的战乱,这就有了七擒孟获,南方这块算是定了,跟着诸葛亮就开始操练兵马。

其实这个时候,曹魏也想趁着诸葛亮不在汉中的时候,悄么兮的摸蜀汉一把,但最终定下来的策略就是拿大眼珠子往死里瞪蜀汉。

简单的说就是监视,不动刀兵,原因就是蜀汉的地盘就是一乌龟壳,老话不说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吗?

其实历史上收复蜀汉这块地皮,往往都是搁外边亮肌肉,亮着亮着就投降了,很少往里头打,很难的。

因为蜀汉的地盘不好打,但他里头也不好发展,始终有一个天花板,他是没法和外边的实力增长相提并论的。

所以时间其实不站在诸葛亮这头的,而是给了曹魏。那么想要一统天下,就必须在一个恰当的时间走出蜀汉的地盘主动进攻曹魏。

局面是这样,所以诸葛亮一切准备就绪,曹魏本身又发生了变动,趁这么个功夫,诸葛亮就来了第一次北伐。

所以第一次北伐就有那么个取巧的意思在里头,曹魏没有防备,光顾着拿大眼珠子瞅了,没成想人家抽冷子给了一大耳光子,脑瓜一下子就懵了。

所以第一次北伐的局面是最好的,后来人家就有了防备,这就没落到好。

而且第一次北伐,同样是蜀汉所有势力最为团结的一次,再往后那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事了,这团结就算不上了,不拉后腿就不错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7

题主这个问题有着严重的错误,所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死了11位大将,其实是网上一些人把马谡失街亭以后,诸葛亮处死了马谡和他手下的张休、李盛两员大将,还有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自到汉中以后,有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八将去世,这两个数字加在一起,认为这十一位将军都是在第一次北伐时死去的。

这种说法显然不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损失不大,更没有死十一位大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兵分两路:一路是赵云、邓芝率疑兵出箕谷,声称要攻打郿县,进逼长安,以吸引魏军的注意力;诸葛亮自己则乘着魏军主力去迎击赵云,陇右空虚的机会率蜀军主力出祁山,攻打陇右。

蜀军出其不意的攻势加上陇右反魏势力乘机起事,诸葛亮没有经过战斗就夺取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可谓进展顺利。不过魏国随后马上做出反应:魏明帝曹叡亲自率五万大军前来迎击蜀军,他命曹真率魏军主力先去攻击赵云,张郃则率一路人马去抢占街亭,扫清魏军西进的道路。

诸葛亮也预见到了魏国的反应,他一面命魏延等人继续进攻陇右尚在抵抗的陇西郡等地,一面命马谡率军前往街亭,阻挡魏军。结果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被张郃击败。而赵云因为寡不敌众,也被曹真击败。

有此可见,蜀军真正的战斗只有街亭和箕谷两战。但是街亭之战马谡战败以后,王平率手下千余人鸣鼓自持,张郃以为蜀军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乘机收拢蜀军败兵撤退,蜀军的损失不会太大。箕谷之战赵云同样是“敛众固守”,最后“不至大败”,损失显然也还好。

这也可以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得到证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在同年冬天,时间间隔不长。蜀军如果损失很大,那么不可能立即发动第二次北伐,并且斩杀了魏将王双。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时蜀军的损失不会太大。

而且《后出师表》只见于《汉晋春秋》的记载,其中提到的八将除赵云外,其他都未见资料记载,因此很多人一直怀疑其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根据史料记载赵云并没有在第一次北伐时战死,而是安全退回。因此这其中提到的八将即使存在,也并非都是死在第一次北伐之中。

考虑到马谡、张休、李盛也是战后被诸葛亮处死,并非死在第一次北伐时,因此在蜀军第一次北伐时,没有资料可以证明有大将战死。

8

诸葛亮由于刘备的临时托孤,所以他下定决心,把北定中原,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但是在他有生之年,几次北伐中原都不得成功,这也使得他身心疲惫,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而作为第一次北伐也是北伐战争当中较为惨烈的一次,连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都死在了这场战争当中,由此可见,当时的战争多么的惨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败得有多惨?

在建兴六年,蜀国军队并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就攻克南中,于是诸葛亮立马调转兵马准备攻打魏国的边境。这个时候蜀军上下都士气高涨,都认为这一次北伐肯定能够有所建树。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想到这次进攻遭受到了魏军的殊死抵抗,前方战事吃紧,但是由于进攻道路崎岖,战线过长,后勤补给无法实时供应,导致战争越来越焦灼。

在出兵之前,诸葛亮由于考虑到大军安全,并没有同意大将魏延率领轻骑从子午谷出发攻打长安。另一边五虎上将赵云领命带兵佯攻魏国眉城,由于当时赵云的名气,使得魏国不得不调集大批的军队前去支援。这也让诸葛亮抓住机会,率领主力部队从祁山出关直扑陇右地区,紧接着天水等地区也逐渐被蜀军攻陷,北伐战争形势大好。但是这一切却由于马稷丢失街亭而发生转变。

马稷带兵镇守街亭时,面对汹涌而来的敌军被吓得不知所措力。甚至忘记了诸葛亮给他事先布置好的战术,率领军队仓皇的逃回了南山,而由于他管理不佳,又使得在逃亡路中军队发生了混乱,因此北伐战争一败涂地。诸葛亮无奈只能退回汉中,而这一次失败也导致赵云在内的十一位大将接连被斩,这也是后来蜀汉军方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

死的11位大将都是谁呢?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9万士兵损失了3万,赵云带领的1万军队损失不大。但是与之相比,蜀汉这一战损失的中层将领却让人触目惊心。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引用了《后出师表》一文,原文提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然而占领的三郡对于蜀国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周围都是魏国的地盘,根本无法守住,诸葛亮只带回来了1000多户人口回到了蜀国。这一次北伐失败直接挫败了蜀国的锐气,损兵折将,还没有捞到好处,从战略意义上来讲,败得相当惨。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建兴六年,当时魏国都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代领导人曹睿,已经46岁的诸葛亮觉得自己再等待中原大变的机会,已经没有时间了,于是,他挥笔写下那篇那篇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后,开始了他第一次北伐征程,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有势在必得之势,动用了近十万大军(当时蜀国也就不到十二三万的兵力),而曹魏方面由于对诸葛亮的北伐没有足够思想准备,仓促之下只能抽调出六万大军应对。

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事先扬言走斜谷道取?,派赵云邓芝率一万兵设疑兵,据守箕谷,吸引魏军大将曹真部重兵,自己则亲率大军九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

战争的形势最初对蜀军很有利,初战屡胜,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魏国上下震惊,魏明帝亲自西征,镇守长安。另一方面,蜀国出征的同时,吴国在东线也出手了,派鄱阳太守周鲂假降魏,以此引诱曹休的十万大军进入自己的包围圈企图予以歼灭,引魏国陷入双面作战的危险。

然而战争形势因为诸葛亮在任人上的失误而急转直下,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名将,而启用了好谈而无实战经验的马稷,结果马稷率三万大军被魏名将大破马谡于街亭。三万兵万被打得只剩下了两三千人。与此同时兵力不足的赵云邓芝部也箕谷失守。

无奈下,诸葛亮搬师回朝,十万大军损失近三四万,可谓是一场惨败,回朝后的为了平息人怒,让马稷当了背锅侠,砍掉了脑袋,赵云等人亦受降职处分,诸葛亮本人则自贬三级,任右将军代理丞相职。

如果说第一次北伐有什么收获的话,就是诸葛亮在回军途中收降了天水姜维,为自己找到了接班人,并俘掠了近千户百姓回汉中(百姓就是生产力)。

结语

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9

在诸葛亮历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败得比较惨。

第一次北伐之败,主要是街亭战败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有两个战场,其一就是街亭战场,其二是箕谷战场。其中街亭是主战场,箕谷是次战场。箕谷虽然也是吃了败仗,但是赵云指挥有方,撤退时井然有序,军队保持建制完整,并没有遭到很大损失。

相比箕谷之战,街亭之战的损失要大得多。

大家都知道,街亭之战的总指挥是纸上谈兵的马谡,他犯了很严重的军事错误,其中最致命的两条是:舍水上山,没有守住水源;下不据城,没有在山下守住城池。

当时魏军总司令张郃是个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一眼看到马谡的弱点,切断水源,蜀军马上陷入困境。在蜀军士兵渴得毫无战斗力时,张郃全力出击,蜀军立马崩溃。后来,诸葛亮这样说:“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就是说,整个队伍都乱了套了,将领与士兵各逃各的路,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指挥系统。

至于街亭之战死了多少人,史书上没有一个数字。但是从诸葛亮的惩罚措施来看,伤亡必定是很惨,否则不致于砍掉马谡的脑袋。

第一次北伐,蜀军死了多少个将领

第一次蜀军死了多少将领,也没有准确的数字。

有三人是被诸葛亮处死的,分别是主将马谡以其部将张休、李盛。其他将领的伤亡不详。不过,十个月后,诸葛亮上了一道著名的《后出师表》,其中有一句:“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

诸葛亮在文中提到“期年”,也就是一年。这一年时间里,死掉的曲长、屯将等中下级军官是七十多人,有名有姓的高级军官则有八人。这八人,加上被处死的马谡、张休、李盛,正好是十一人。

但是,题目说这十一人死于第一次北伐,这显然是不对的。别人不知道,至少赵云并非死于北伐,而是北伐之后才去世。名单里的其余七人,虽然不排除患病而死,但不太可能一年之内,全都是患病而死,肯定绝大多数人是死于第一次北伐,特别是死于街亭之战,这是毫无疑问的。

10

诸葛善谋而寡断。再有后方国力疲敝,人才凋零,内斗不断,而他却识人不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没有夷陵之战。诸葛亮坐镇后方,刘备关羽法正出事北伐或许五五之数吧。

第一次北伐,击败诸葛亮的是曹真。

诸葛亮善于谋略,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战略上非常漂亮,同时勤修内政,发展生产,使蜀汉国力不断走向强大,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不过可惜的是北伐时用错人,街亭失误,导致后面一系列北伐寸功未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