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此即诸葛亮,张良等人之高所在。

刘备临去世的时候跟诸葛亮说,如果我的 儿子可以立,则立为王,如果不可立,君可自立。

张良不具备自立山头的条件,毕竟刘邦也没有给他多少权利,类似谋臣。给予张良的都是虚职,没有实权。

但是,诸葛亮是具备自立山头条件的,毕竟他是蜀国的丞相,但是他一辈子以做忠诚的汉臣为目标,他是不会轻易自立为王的。因为诸葛亮如果自立为王,则毁一辈子的清名。

诸葛亮好名声,一直很珍重自己的名声,所以不会轻易自立为王的。他给予后人的遗命也是不为良相,但为良医。

张良更是极其看轻权利,更看重声名,在汉朝建立后,他就随赤松子四处云游修道去了,不从事政治活动,看轻名利,就是张良的高超的品德。

(张良剧照)

张良一般不参与政治活动,何来自立山头呢?所以他比诸葛亮更不可能自立山头。

诸葛亮和张良适合作辅助性人才,辅助刘备和刘邦打下江山,这个功劳很大,但是他们都明白自己是辅助性人才,不是统帅性人才。这是有自知之明。

(项羽剧照)

然后,项羽是楚国贵族,名将项燕之孙,他有勇有谋,并且有统帅能力,他所以可以称王称霸。虽然之后和刘邦争夺天下不成功,身死,这是后话。

以上做了分析,谢谢大家。

项羽简介如下:

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

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

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嬴子婴。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

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图来自网络,侵删)。

最佳贡献者
2

留文成侯张良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以深明韬略,足智多谋闻名于世,得《太公兵法》,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称赞张良“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诸葛武侯则是三国时期刘备最为倚重的谋士,托孤重臣,后主刘禅的相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内政外交,军事后勤、经济民生,事必躬亲,为了蜀汉事业操碎了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张良和诸葛亮可归于我国古代有旷世才华,出将入相,兼济天下的良臣序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代表,起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注定了他们只能是“二号人物”,而不是“带头大哥”。



一是资源。

要想成为“一哥”,资源很重要,这里有资源,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出身,还有可能是人脉。比如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国贵族,在楚国地界还是有着非常强的号召力的。

像曹操,其祖父曹腾是历经四帝的大宦官,父亲曹嵩也官至太尉,在朝中根基人脉深厚,在老家谯县也是一方强豪,名门大族。

至于刘邦和刘备,虽然论出身论资源都无法与项羽、曹操相比,但刘邦和刘备却有一帮死忠粉,比如周勃、灌婴、樊哙、关羽、张飞,始终不离不弃,这也是他们成为“带头大哥”的最大政治资源。

另外刘备还有一顶汉室宗亲,大当皇叔的光环,在乱世,人心向背的时候,血统也是非常重要,非常管用的。



二是性格。

性格不仅决定命运,也决定了人生位置。“一哥”固然风光,但“一哥”是谁相当就能当,相当就当得好的。

刘邦、项羽、曹操、刘备,这几位老大能够成功,与他们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特别是外在条件不怎么好的刘邦、刘备,他们能屈能伸,永不放弃,不拘泥于传统,善于搞团队建设,因人施策,充分调动部下,懂得手下人需要什么,知道关键时刻谁轻谁重,这就是当大哥的性格,本事。

比如刘邦,在自己被项羽吊打的关键时刻,韩信提出假齐王的条件,才答应出兵解围,刘邦非常大度把人情做足,立即封韩信为真齐王;项羽放言要烹刘太公,刘邦气定神闲地来了一句,别忘记了分我一杯羔;刘备一句君可自取之,诸葛亮一生就只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还有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让关、张、赵肝脑涂地,九死无悔;等等,这就是当大哥的气质,一般人真还做不出来。

而张良和诸葛亮都身处乱世,却并没有急于揭竿而起,而是先在一旁静静观察时局,等候机会,看到了可以辅佐,能成大事的人才出山,借力顺势成就自己。

张良、诸葛亮却精于算计,做什么事都思前想后,考虑周密,必须有六成以上的胜算才会去决策,冲冠一怒,振臂一呼,敢把皇帝拉下马,命由天定,富贵在天,这不是他们的性格。

与下属称兄道弟,同榻而眠,这不是他们的作派;与敌手虚情假意,当面其乐事融融,背后补上一刀,他们更做不出来,所以像张良、诸葛亮这种完美型人格的,当大哥真的不合适。



三是志向。

张良和诸葛亮是传统儒家人物,他们知进退,明得失,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他们将功名利禄看得轻如浮云,就象诸葛亮所说的那样:淡泊明智,宁静致远。

自立山头,争带头大哥,沽名学霸王,并不是他们的志向所在,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平台而已,他们争的是青史留名,而不是争“一哥”地位。

比如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的管仲、乐毅,出将入相,治国安邦,才是他的人生志向,所以后来,他实际主政蜀汉,军政大权聚于一身,也并没有一丝篡逆之心,始终摆正自己人臣的位置。

张良则更是典型的道家思维,崇信黄老之学。在帮忙刘邦推翻强秦,实现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标后,自请告退,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专心修道养精,假托神道,明哲保身。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3

天下大乱,八方操戈,乱世英雄起四方。然而却是鱼龙混杂,随着大浪淘沙,几度洗刷,留下的都是时代的精华。张良与诸葛亮虽然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匡世扶危之能,但起初却是缺少了政治资本。一是二人都是文人出身,不能够舍生忘死,驰骋疆场,操戈树旗,成为一方诸侯。二是时势造英雄,二人所处的时代,已是天下大势已经初显眉目,各地霸主也已根深蒂固,无法再去自立山头,只有选择符合自己志向的英主前去辅佐。张良与诸葛亮还有区别,张只是刘邦帐下一谋士,不曾挂帅领兵,不可能去自立山头。诸葛亮后来虽然是权威过重,且刘备临终也曾有言,世子不肖时可以自立山头。但诸葛亮是忠臣、贤臣,但舍一身报效刘备的三顾之情和托孤之恩,怎能做一个乱臣贼子呢?这就是诸葛亮与曹操的根本区别。诸葛亮的功绩和品德光照千秋,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赞颂,至今庙宇广布,民间敬仰不衰,究其原因就是忠心不渝,不立山头的原因所在。论历史上的功业曹操还在诸葛亮之上,然曹操父子的另立山头却得不到百姓的认可,试问曹操的庙宇全国有几个?倒是戏剧舞台上留下一个白脸奸臣的角色。

4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现将个人体会分享于大家。
众所周知,我国历代兵家千千万万,其军事著作不计其数。他们各自具体地阐述了战争的形为法则,如何制敌胜利,如何全身而退。但是,这些军事家在战争发动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六个字:天時,地利,人和。何以见得?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在《三国演义》里阐述得最为明确,其实际意义就是:如要想成就帝王霸主的大业,此六字真言,必须占得天時,或是占得地利,或是占得人和。试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占天時。孙权接替父兄基业,独霸江东,又有长江天堑而占地利。刘备自是汉献帝家叔,拥有汉皇血统,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轻松自得人和。因此,三国鼎立,非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人莫属!
回头再看题目所言,为什么张良,诸葛亮之类明臣不自立山头,西楚霸王却霸权一方?在这里,我不仿就以上文归纳一下。
首先张良
大家知道,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帝师,辅佐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取得盖世功勋。功成身退,居住留侯之地安居晚年。后世之人谁敢不敬,又有谁不服?但是,就张良本人确是韩国贵族,虽有王佐之才,济世之志,苦其家业全费,常年流浪在外,求师拜学,为亡国报仇。不过,张良单枪匹马,既没有影响力,又没有号召力。没有家族势力作为后盾,也没有武力服众的能力,更没有自立山头的基础和本钱。因此,张良拥有文才武略,只是他个人的才能,并不是说他有立山头的才能和本事。他形如浮萍,既无地利,又无人和,更无自已强大的团队,所以他立不起山头。
其次诸葛亮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又是后主刘禅亚父。只因刘备白帝城泣血托孤,深受感动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后人尊敬崇拜。就诸葛亮的出身而言,是世代躬耕南阳隆中。虽有文才武略,奈未遇明主,只得借老师朋友和众师兄弟相互宣传介绍,方遇明主,这才展现其才,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王国。但其个人实力,一没有自已强大的家族势力,二没有武力服众的能力。天時地利人和三样,对于诸葛亮来说就不沾边,所以,诸葛亮自立山头无望!
再次项羽
项羽世代都是楚国著名大将,是楚国名门望族。项羽少年之時,就跟着叔父项梁学习文化。读过一段時间,就不想读书了,就改学剑术。又一段时间就又不想学了,叔父项梁非常生气,可项羽说到:读书只能识字认名字,练剑只能抵挡住一个人,要学就学一人能抵万人的本事。项梁很高兴,就开始传授项羽兵法战策,攻城掠地之法。后成为秦朝末年的各路义军的盟主,自称西楚霸王!
这就是西楚霸王的由来。但看项羽的实力,自已身为楚国名门望族,同样拥有文才武略,又有家乡子弟兵拥护,又有其爷爷项燕的光环,又有叔父项梁的人脉,再有秦始皇之死引起的社会大动荡,这就给项羽创造了绝佳的天赐良机,起兵抗秦。在这里,项羽家乡率子弟兵揭竿起兵占地利。叔父项梁全力辅佐,利用其项家在楚国声望而占人和。再得始皇帝之死后天下大乱而应势起兵造反,恢复楚国而占天時。不得不说,项羽身为西楚霸王实至名归,而霸权一方也是应该拥有!
综上所述,张良和诸葛亮虽有王佐之才,济世救人之志,怎奈他们没有自已的铁杆团队,没有家乡子弟兵。天時,地利,人和三种先决条件,与他们无缘。所以只能为明臣而无能力自立山头为王成帝。看项羽成为西楚霸王而霸权一方,则是他不但拥有文才武略,同時还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先天条件,无怪乎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是实至名归,无可厚非!
师友们,文字不多,恐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以达分享之乐!

5

领袖是领袖,辅臣是辅臣,幕僚是幕僚。能力、气质、视角、思维方式都不同。领袖通常更有大局观,高瞻远瞩,视野开阔,心胸博大,不计较小事、琐事,且更能凝聚人才和人心。以梁山早其霸主王伦为例,王伦心胸狭窄,计教琐事,缺乏大局观,目光短浅,难容英雄。所以让林冲火并,林冲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具备做领袖的条件,转而拥戴晁盖做了领袖。其实,晁盖做领袖也有短板,晁盖断不会有自己的纲领,从而树起“替天行道”的义旗,扩不大梁山威名,聚不笼天下人才;晁盖只能带领众兄弟占山为王,过自己的快乐小日子,成不了大气候。作者施耐庵将晁盖写死,就是让宋江来做领袖。宋江就有自己的纲领,就树起了自己的“替天行道”的大旗。而且,宋江有自己的构想:为背罪名的众兄弟洗白罪名,都去当国家公务员。虽然,此举令无数后人唾骂。

6

张良、诸葛亮皆是古代的名臣,而且张良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领。诸葛亮更是知天时,晓地理。二人的特点都是没有野心,而且晓得顺天应人,明知自己自立山头不会成功,因此就不会强行逆势而为。也可以说张良知顺逆,在辅佐刘邦成功以后,辞官归隐,不计较个人得失,真心为天下苍生谋福。诸葛亮是忠心耿耿,为了蜀汉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楚霸王项羽则是一个武艺高强的武夫,没有什么智谋,而且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越是这样的人,越愿意把权利抓在手里,不止是古代,现在很多项羽性格的人也是喜欢权霸一方。

7

如何不再引申一步继续往下问,不就明白了吗!

为什么张良、王莽、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刘裕、萧道成、陈先霸、杨坚、李世民、赵匡胤 …… 之类明臣?

有没有自立山头!他们和张良、诸葛亮一样都曾经是明臣,局势选择他们!明臣们理当就成为千古一帝了。

8

自主创业和打工是不同人的选择,并不是能力的原因,而是心态。有的人天生适合创业,有的人适合打工。打工能力强的创业未必就行,创业能力强的打工也不见得就混得好。就像有的老板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手下打工的都是高学历人才道理一样,高学历人才去企业打工可以混成高管,但自主创业可以赔光。忽悠多数人去创业的肯定不是傻而是坏,多数人都是不适合创业的,打工是多数人正常的选择,创业成功的比例非常低,多数人都要失败的。楚汉相争时代和刘邦一起起事的诸侯后来都灭亡了,韩信那样自立个山头的也被杀了,张良这样老老实实打工的才能活下去。三国时代也一样,18路诸候有好下场的不多,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打工人才,适合当高级管理人员,却不适合创业,在刘备手下时显得很有能力,真全交给他也是不行。项羽本身是创业人才,陈胜、刘邦也是,只是那个时代天无二主,不能并存,所以多数人都是失败者,不如聪明点当个打工者,封个候也就不错了。只有多数人才都认清打工才是正确道路的时代才能天下太平,人人都想创业就是天下大乱。

9

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条件!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看刘备临死时就是这么对诸葛亮说的,允许你自立山头,但要这么做就没汉室什么事儿了,大义不存,还怎么争天下?所以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这就是挑明立场,摆正态度,如此品格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选择,所以刘备才对儿子们说“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同理,张良也抢不走刘邦的身份地位,什么条件都不具备,怎么称王称霸?难道靠耍嘴皮子,说的部下大将糊里糊涂纳头便拜?以上,谢邀

10

出良策者未必称王,称王者必有辅佐!当老板要识人重用,疑人不用,掌握大局方向,给企业员工部署未来,给自己事业规划方向,但是企业各部门只需要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为什么谋士为什么只能称谋士不能称王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