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文成侯张良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以深明韬略,足智多谋闻名于世,得《太公兵法》,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称赞张良“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诸葛武侯则是三国时期刘备最为倚重的谋士,托孤重臣,后主刘禅的相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内政外交,军事后勤、经济民生,事必躬亲,为了蜀汉事业操碎了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张良和诸葛亮可归于我国古代有旷世才华,出将入相,兼济天下的良臣序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代表,起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注定了他们只能是“二号人物”,而不是“带头大哥”。
一是资源。
要想成为“一哥”,资源很重要,这里有资源,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出身,还有可能是人脉。比如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国贵族,在楚国地界还是有着非常强的号召力的。
像曹操,其祖父曹腾是历经四帝的大宦官,父亲曹嵩也官至太尉,在朝中根基人脉深厚,在老家谯县也是一方强豪,名门大族。
至于刘邦和刘备,虽然论出身论资源都无法与项羽、曹操相比,但刘邦和刘备却有一帮死忠粉,比如周勃、灌婴、樊哙、关羽、张飞,始终不离不弃,这也是他们成为“带头大哥”的最大政治资源。
另外刘备还有一顶汉室宗亲,大当皇叔的光环,在乱世,人心向背的时候,血统也是非常重要,非常管用的。
二是性格。
性格不仅决定命运,也决定了人生位置。“一哥”固然风光,但“一哥”是谁相当就能当,相当就当得好的。
刘邦、项羽、曹操、刘备,这几位老大能够成功,与他们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特别是外在条件不怎么好的刘邦、刘备,他们能屈能伸,永不放弃,不拘泥于传统,善于搞团队建设,因人施策,充分调动部下,懂得手下人需要什么,知道关键时刻谁轻谁重,这就是当大哥的性格,本事。
比如刘邦,在自己被项羽吊打的关键时刻,韩信提出假齐王的条件,才答应出兵解围,刘邦非常大度把人情做足,立即封韩信为真齐王;项羽放言要烹刘太公,刘邦气定神闲地来了一句,别忘记了分我一杯羔;刘备一句君可自取之,诸葛亮一生就只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还有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让关、张、赵肝脑涂地,九死无悔;等等,这就是当大哥的气质,一般人真还做不出来。
而张良和诸葛亮都身处乱世,却并没有急于揭竿而起,而是先在一旁静静观察时局,等候机会,看到了可以辅佐,能成大事的人才出山,借力顺势成就自己。
张良、诸葛亮却精于算计,做什么事都思前想后,考虑周密,必须有六成以上的胜算才会去决策,冲冠一怒,振臂一呼,敢把皇帝拉下马,命由天定,富贵在天,这不是他们的性格。
与下属称兄道弟,同榻而眠,这不是他们的作派;与敌手虚情假意,当面其乐事融融,背后补上一刀,他们更做不出来,所以像张良、诸葛亮这种完美型人格的,当大哥真的不合适。
三是志向。
张良和诸葛亮是传统儒家人物,他们知进退,明得失,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他们将功名利禄看得轻如浮云,就象诸葛亮所说的那样:淡泊明智,宁静致远。
自立山头,争带头大哥,沽名学霸王,并不是他们的志向所在,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平台而已,他们争的是青史留名,而不是争“一哥”地位。
比如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的管仲、乐毅,出将入相,治国安邦,才是他的人生志向,所以后来,他实际主政蜀汉,军政大权聚于一身,也并没有一丝篡逆之心,始终摆正自己人臣的位置。
张良则更是典型的道家思维,崇信黄老之学。在帮忙刘邦推翻强秦,实现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标后,自请告退,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专心修道养精,假托神道,明哲保身。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