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严格来说,站在蜀国的立场,诸葛亮还真没有中计。

曹魏最后的五子良将张郃,是被司马懿弄死的,怎么弄死的?

这就涉及到司马懿使的借刀杀人之计了,诸葛亮正是这把刀,刀怎么会中计呢?

(《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张郃剧照)

《三国演义》在关于张郃之死这一段,是忠实于历史的,作者并没有篡改。

咱们先看一下真实史料,张郃之死的经过。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史料上说,张郃之所以会死,是在诸葛亮退军后,率领大军去追击,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而导致的。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怎么会轻易去追击,轻易中埋伏呢?这个疑问,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鱼豢著作的《魏略》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魏略》里说,诸葛亮退军时,司马懿特意命令张郃去追击,张郃不想去,并反驳的对司马懿说:“按照兵法,围城战要用围三缺一战略,以防敌军狗急跳墙,造成己军损失惨重;退而不溃之军也不追,防止敌军随时反戈一击,甚至设下埋伏。”

司马懿并没有理会张郃的反驳,他以军令强压张郃率本部追击,张郃没办法,只得率军追击。


在打仗时,将领不听从主帅的命令,主帅是有直接处决之权的。

按照司马懿用兵谨慎,稳如老狗的性格特点,他怎么会反常的坚持叫张郃追击呢?原来是司马懿为了独揽军权而故意阴死张郃的。

司马懿那天表现有多反常?据史料记载,五丈原之战时,司马懿与诸葛亮军对阵三个多月,诸葛亮迫于后勤粮草压力,向司马懿军挑战了很多次,司马懿都完全不理会;诸葛亮没办法,只能用人身攻击的方法,侮辱司马懿是个贪生怕死的妇女,并叫士兵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

司马懿并没中诸葛亮的激将法,但他的部下被激怒得人心不稳了,于是他和魏国君主合伙演了一出戏,他假惺惺的上表请战,曹睿也配合他,派了辛毗来安抚军心,说是皇帝不让司马懿打的。(这一段诸葛亮激将司马懿的史料,《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没有改动,忠实于历史)

(司马懿穿女人衣服剧照)

从五丈原之战即可看出司马懿用兵谨慎的特点,所以他那天阴死张郃的行为,就很值得耐人寻味了。孤军冒险去追击敌军,随便派个无足轻重的小将去就行了,又何必一定要派这个智勇双全的大将去?

司马懿都做到一军主帅了,为何还要除掉张郃独揽军权?不阴死他行不行?

张郃,作为曹魏仅存的五子良将之一,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他是文武双全的名将,在魏军中的威望,并非司马懿能比的,而司马懿之所以能得到统帅之权,并不是他一刀一枪奋斗得来的。

起初,司马懿被曹操强令出来做官,押宝曹丕,助他登上世子之位,之后才被曹丕赏识,开始发达;曹丕死后,曹睿上台,司马懿更进一步熬成了三朝元老。

由于司马懿一直活跃在权力中枢,以大将军、加大都督的官职身份,得到了统帅之权。

但这个统帅之权是暂时的,打完仗后是要归还给曹睿和曹真的,司马懿为了自己的野心,为了把手伸进军队,只能先把忠于曹魏的名将张郃阴死了,不然的话,以张郃的能力,司马懿别想染指军权。

那为何又说,诸葛亮没有中计呢?很多人觉得,司马懿施行借刀杀人之计,而诸葛亮配合的射死张郃,那肯定是中了计啊,不中计的话,放张郃回去,让他跟司马懿暗斗内讧,不是更好?

大家要知道,这里两个不同的立场,诸葛亮站在蜀国的立场,张郃、司马懿站在魏国的立场,如果说张郃追击的目的是要投降蜀国,那么诸葛亮就是中计的。


事实上,张郃不可能会投降蜀国,所以他算是蜀国的敌人,诸葛亮是很乐意为蜀国除掉一个有分量的敌人的,这就不是中计了,张郃的死,在魏国来说是个损失,唯一得益的是司马懿而已。

文:梁生

最佳贡献者
2

引言

张郃的死,意味着五子良将中最后一颗将星也从此陨落。

同蜀汉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相似,在曹魏一方,也有张辽、于禁、徐晃、乐进、张郃一个无人组合。

蜀汉一方乃是人们所熟知的五虎上将,而曹魏这一方的五人则被人誉为五子良将。所不同的是,五虎上将是演义小说中给的称呼,而五子良将则是历史上给出的明确称谓。

别管是如何的称呼,总而言之,在张郃死后,名动一时的三国初代名将也基本凋零了。本来还有一个赵云可以与张郃做“惺惺相惜”之状,然而赵云也在公元229年病逝。

不知这两对昔日亦敌亦友的名将组合,在地下相逢之时会有何感慨。

分析

记得看《琅琊榜》的时候,在誉王萧景桓叛乱之后,纪王叔曾感叹过一句“原来这天下竟然是他的”。是啊,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没有人能想到天下最后竟然是萧景琰的。

其实,司马家族又何尝不是如此。恐怕当时的人们无法想到,最后的天下竟然落到了司马家族的手中。

想那时,群雄割据。魏蜀吴三方争霸,谋臣勇士层出不穷,而司马懿在众星璀璨之时,又有几人能够注意到他。

早年的司马懿不过是曹丕手下的一个幕僚而已。放眼天下,名望、地位远高于司马懿的比比皆是。可大家一个“不留神”,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天下姓了司马。

想要划江而治的孙家梦想落空,试图匡扶汉室的蜀汉最终被灭,至于那个早早就篡汉自立的曹氏一门更是让人杀了个“干干净净”。

司马家想要夺权,那就必然要把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内部力量扫空。而忠心耿耿的张郃又怎么能不成为目标呢?

  • 来自内外的忌惮

张郃于曹魏而言,虽非宗室,但绝对是重臣。

这是曹操留给曹丕,曹丕又留给曹叡的国宝级别的战将。张郃有多强呢?一句话告诉你:

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这是一个能够让诸葛亮忌惮的人。忌惮并非不如,以诸葛亮之智计自然不会被张郃所压制,可他毕竟是统帅,不可能事必躬亲,所以不能直接对付张郃。

当时的蜀汉能够对抗张郃的恐怕也只有一个魏延了,然而魏延也是勉强应付那种。所以,对蜀汉一方而言,除掉张郃是绝对有利的。

忌惮张郃的并不只有诸葛亮,还有一个人比诸葛亮更忌惮张郃,那就是司马懿。

公元230年,司马懿的地位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峰: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

同是这一年,大司马曹真病故,这对于司马懿而言绝对是一个喜讯。因为曹真的病故,意味着在军界,司马懿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但他还需要顾忌一个人,那就是张郃。从地位上而言,司马懿此时在军界的地位不是张郃可以动摇的,但张郃对曹魏之忠贞,以及张郃本人的领兵能力,和他在曹魏军队中的威望,这些都会对司马懿未来的“谋权”产生威胁。

不管这个威胁是大,还是小,按照司马懿的性格都要提前把他化解掉。可是张郃手握重兵,不是轻易可杀之人。所以,司马懿就要借蜀汉这把刀。

  • 张郃之“死”

张郃是“必须”要死,因为他的存在,于内威胁到了司马懿的终极布局,于外是蜀汉北伐的最大阻力。

但张郃是不必死的,从他本身而言,他看出了他将“陷入”死地: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在军事层面而言,张郃清楚的看出了蜀汉的劣势,而且明确的提出了对付诸葛亮的方案。可张郃他毕竟只是一代名将,他不知道的是,他将陷入政治层面上的死局:

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司马懿不明白张郃是正确的么?当然不是,司马懿很明白张郃是对的。但他就是要逼迫张郃作战。把张郃交到诸葛亮手里。

此时的张郃是两难之地,出兵作战,则会被诸葛亮所败,可不战,司马懿就有借口杀掉张郃。畏敌不前,临阵抗命,这都是很好的战场杀将的理由啊。

两难之境的张郃,选择了战。因为战虽然会中计,但还有胜的可能。而不战,张郃则必然会被司马懿以军法处置。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战的张郃最终命丧沙场,死于乱箭之下: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

  • 诸葛亮中计与否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死后,诸葛亮感叹到:

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

这句话中的“误”,很容易让人多想。这到底是错误呢?还是失误呢?

认为诸葛亮明白自己中计了的,自然会觉得这是错误。实则不然,这个误应当是失误。诸葛亮的意思是,我今天要的是司马懿,可失误了之射杀了一个张郃。诸葛亮是在感叹自己成果不够大。

但这些,也只不过是小说家演义出来的话,并非历史原貌。从现有史料上看,诸葛亮当时没有觉得自己中计了。当然,事实上诸葛亮也没有中计。

毕竟张郃是曹魏大将,是对蜀汉威胁最大的曹魏统兵将领,诸葛亮肯定是想要拔除掉张郃的。所以,从蜀汉一方而言,不管是司马懿还是张郃,谁死都是让诸葛亮开心的。

但如果从司马懿的角度而言,诸葛亮是中计了。

诸葛亮中了自己的借刀杀人之计,通过诸葛亮的手,名正言顺的除掉一个障碍,司马懿果真是诡谲狡诈之辈。

或许,有人会说,从根上讲,诸葛亮还是中计了。因为张郃不死,司马懿不会做那么大,曹魏在内部会有损耗。以发展的角度看,张郃之死对蜀汉不是最有利的。

在小编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客观。张郃无论是否在此战被诸葛亮所杀,都挡不住司马懿日益做大的趋势,同时也改变不了蜀汉最终败亡的命运。

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靠的不是几个人就能影响的。蜀汉的综合国力不够,纵使曹魏会在司马懿与张郃的内斗中有耗,可还是要远超蜀汉的。蜀汉败亡的命运也根本改变不了。

结语

张郃之死,司马懿的路径之上再无阻碍。其余之人,想要对司马懿造成实质威胁基本不可能。

至于说诸葛亮中计了?从蜀汉的角度出发,他没有中计,射杀张郃对蜀汉而言绝对是巨大的战果。

只不过,从司马懿的角度看,诸葛亮中了他的“借刀杀人”之计。

其实,在张郃之死这件事上,于诸葛亮也好,于司马懿也好,都是胜利者,失败的只有张郃一人。

3

张郃被乱箭射杀的那一刻,诸葛亮就知道自己中计了,中了老对手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

(张郃剧照)

《三国演义》中,笔者最佩服的人物非司马懿莫属,他虽然野心勃勃,但却懂得韬光养晦,隐忍多年最终夺取曹魏天下,真乃“忍者神龟”是也!

张郃是曹魏的中流砥柱

河间张郃,不管是曹操时期,还是后来的曹丕时代,都是曹魏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将。自官渡之战率众投降后,张郃跟随曹操平定西凉,此后多年,曹氏父子一直对张郃信任有加,委以雍凉军事重任。

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是张郃先知先觉,一眼就看到了蜀军的薄弱点就在街亭,集结大军全力拿下街亭,最终粉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所以张郃不仅为曹魏政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是后期的抵抗诸葛亮,他也是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但最终却因为太过出色以及忠于曹魏,而被野心勃勃的司马懿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终设计将其坑杀。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借刀杀人坑杀张郃

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举击败,无奈只得退兵。

俗话说得好,“穷寇莫追”,但司马懿却违反常理的让张郃率兵去追赶诸葛亮大军,还假惺惺的说把这个天大的功劳送给他。张郃也是身经百战、有勇有谋的老将了,他何尝看不出司马懿的不轨之心,奈何军令不可违,只好违心的接受命令带兵追赶蜀军,果不其然在木门道被诸葛亮的伏兵乱箭射杀。

此后,已经是魏国文官领袖的司马懿,又拔出了张郃这颗眼中钉,于是开始了明目张胆的染指雍凉魏军,识相的将领留下来继续任职,反对者将会被以各种罪名清除,很快就彻底掌握了雍凉军队。为他进一步谋夺魏国政权打下了基础。

由此,诸葛亮在看到张郃死时,马上明白自己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因为张郃是牵制司马懿的重要棋子,有他在,司马懿一时半会还不能大权独揽,没了他,司马懿再无顾忌,可以放开手脚夺取魏国政权。如果魏国没有内讧,变成了铁板一块,那么蜀国就危险了,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后来应验了!朋友们认为是这样吗?

(诸葛亮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4

三国粉中存在一种说法,说是张郃被乱箭射杀的那一刻,诸葛亮明白自己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但个人观点,司马懿固然借刀成功,诸葛亮也不算中计,唯一的输家是张郃。

具体怎么回事,咱们今天聊一聊。

很多人知道张郃都是因为“街亭大捷”,对应的是历史上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不顾众将的反对,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那时曹操、曹丕都已驾崩,魏明帝曹叡派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拦蜀汉大军。

马谡遇上张郃,乃是外行遇上内行。得知张郃前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意图,没有在水源充足的山下据城而守,而是上南山安营扎寨。张郃断绝其水道,趁蜀军混乱时下令进攻,大败马谡。

街亭一失,北伐大军就进退失据,诸葛亮无奈撤军。为了明正军法,挥泪斩了和自己私交极好的马谡。不过说实在的,马谡就算没做出错误的决定,估计也很难打赢张郃守住街亭。

通过此战,张郃的名声传扬得更广。但实际上,此战之前,张郃已经是军中宿将,曹操、刘备这等人物都对其极为重视。

张郃是河北人,黄巾之乱爆发时应征入伍,后效力袁绍攻打公孙瓒,因战功升任宁国中郎将,从底层小将走向中、高级将领。

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中,张郃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但袁绍宠信谋士郭图,听了他的话派张郃、高览带领着重兵攻打曹军大营。那时曹军大营的主将是曹操堂弟曹洪,也是名猛将,谋士更厉害,是足智多谋的荀攸(荀彧的侄子)。

久攻不下,郭图担心受到袁绍的责备,诬陷张郃为袁军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张郃不想背这个锅,和高览一起降了曹洪。

曹操得知此事开心坏了,说这就好比微子离开殷商,韩信投奔刘邦。立刻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此后一直受到曹操的重用,参与过很多重大战事。

刘备和曹操争汉中时,曹军大败,夏侯渊被斩杀,刘备却不怎么欣喜,因为张郃逃脱了。据《魏略》记载,刘备说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张郃有多么的忌惮,也从侧面证明了张郃在曹魏的重要性。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杀张郃呢?

一是因为张郃不服司马懿。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叡本来命令张郃统领众将迎战诸葛亮,后来可能觉得不保险,空降司马懿为主帅。张郃平白降级,自然感到恼怒,对司马懿很有意见。

司马懿也知道这一点,对张郃同样心存芥蒂。

而且两人的策略也有分歧,司马懿想的是固营自守,不与蜀军交战,却又一直跟着。张郃则认为应该与蜀军做长久对恃,再派出奇兵袭击蜀军的后方,像这样前进避战,有可能损伤士气、坐失民望。

事实证明,张郃的看法是正确的,司马懿的避战果然引起了曹魏诸将的不满。接下来张郃还和司马懿发生了多次争执,结果都是张郃正确。

如此一来,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大为下降,郁闷之下忌恨张郃也正常。

二是因为张郃对曹魏的忠心。

另一方面,张郃忠于曹魏,令司马懿感到了威胁。虽然司马家是在249年的高平陵事变中才显露出取代曹魏的野心,但若说此前没有谋划,谁信?反正一粒沙是不信的。

司马懿老谋深算,肯定很早前就开始行动了。抬举对自家有好感的,打压那些忠于曹魏的,这都属于基本操作。而张郃是曹操时期的老将,对曹家的忠诚毋庸置疑,早上了司马懿的黑名单。

以前司马懿或许还存着拉拢张郃的心思,但两人发生冲突后,定然没这想法了,还要置他于死地,才会在诸葛亮退还祁山时强令张郃追击。

张郃表示反对,说按照军法,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追。司马懿不听,张郃不敢抗命,只好领兵追去。诸葛亮是多么谨慎的一个人,怎能没有防范?早在木门谷设下埋伏,张郃一去就被乱箭射杀了。

这就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诸葛亮、张郃都中计了。但对于诸葛亮来说,中计归中计,能斩杀张郃就是大功一件。

有朋友可能想说,如果诸葛亮不杀张郃而是收服,蜀汉不就又多一员大将吗?想得挺好,但很难。张郃在曹魏拼搏多年才有如今的地位,在没有确切受到生命威胁的情况下,不太可能背弃曹魏。

何况张郃的家眷都在曹魏,他要是投了蜀汉,家眷难得善终,像马超那样不顾家人生命的毕竟还是少数。

所以在诸葛亮这里,张郃没什么价值,杀了最好。哪怕因此如了司马懿的愿,也只能杀。

至于放张郃回去扯司马懿的后腿,那是马后炮,诸葛亮不是神,再聪明也预料不到曹叡会在36岁就去世。他若长寿一点,司马懿和张郃的矛盾掀不起大浪,没必要用张郃制衡司马懿。

确切的说,司马家虽然不老实,但是在曹叡死后才失控的。最关键的是,诸葛亮的对手从来不是司马懿个人,而是曹魏这个政权。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5

张郃之死看似是诸葛亮一次计谋的胜利,但是却让曹魏阵营里面再也没有了能够抗衡司马懿的存在,而司马懿是诸葛亮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北伐成败与否的关键,而这一切是因为三国后期的张郃对曹魏太重要了。

一、世之良将

张郃从当年打黄巾,到韩馥,袁绍,最终投靠曹操,算是真正的良禽择木而栖,曹操得到张郃也是立刻加官进爵,曹操对人才的识别,尤其是武将的识别,三国前期我认为是无人可及。

而张郃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后来打张绣,打袁绍那两个不生气的儿子,远征辽东,太多的战役张郃用自己的军功,一步步走进了“五子良将”的序列。



二、蜀汉畏惧的将军

很多人觉得张郃就是个草包将军,打不过赵云,打不过张飞,其实一对一PK我到觉得张郃未必会败,虽然不一定能胜,但是张郃是将才,必然在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光发热。

刘备打汉中兵分两路,张飞马超那一路就是被张郃给挡住了,刘备开始也是被张郃挡了下来,最后杀了夏侯渊夺下汉中,刘备虽然很高兴,但是内心对比还是期望要是干掉的是张郃该有多好,可见夏侯渊虽然在曹魏声名鹤立,但是刘备心中还比不上张郃。

街亭之战,真正的功劳和司马懿,和曹真那是基本没什么关系,是张郃真正的让后三国时代刮目相看的一场战斗,而街亭之战也让蜀军无功而返。

所以北伐路上,蜀军,尤其诸葛亮这边是很不愿意同张郃交手的。



三、司马懿唯一的威胁

曹魏后期尤其是到了曹睿这一代,可谓是将运不佳,曹魏名将能死的基本死完了,“五子良将”就剩了一个张郃,诸夏侯曹也就剩了个早就不再主流的曹洪,后起之秀曹真,曹休也是短命,曹睿能依靠的名将其实就剩下张郃了。

而恰恰张郃也是唯一能够威胁甚至影响司马懿继续独大的存在,张郃在曹魏的西线战场带了很多年,军中威望很高,和司马懿一个司令一个副司令,根本不惧怕司马懿,司马懿说的也不见得就听。

但是张郃是军人,并且是忠心的军人服从命令上还是有原则的,不过是让司马懿安排追击了一下诸葛亮,而诸葛亮又是保守谨慎的人,早就埋伏了人马应对伏兵,不过没想到追来的是张郃罢了,结果张郃中箭身亡,诸葛亮悔之晚矣,司马懿猫哭耗子。



总结:其实史书上对张郃之死还有一种记载,就是张郃并没有中箭身亡,而是被射中了膝盖,回到军中死了,膝盖中箭张郃莫名其妙的死了,是不是司马懿的动作其实有待斟酌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张郃还是死了,曹魏要想对抗蜀汉必须依靠司马懿,这就和有烟瘾的人一样了,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戒不了,最后司马懿通过和诸葛亮对抗不断壮大自己,而诸葛亮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曹魏再没有人可以抗衡司马懿了。

6

张郃原是袁绍麾下大将,后因郭图计谋失误,诬陷张郃,张郃不想背黑锅,不想当替罪羊,所以就降了曹洪。

曹操知道这件事情后,开心坏了,说“这就好比微子离开殷商,韩信投奔刘邦”。并且立即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此后也一直受到曹操的重用。所以说,曹操对张郃有知遇之恩,张郃对曹魏的忠心也是天地可鉴。

司马懿是一个极有心机之人,野心很大,聪明不说,还懂得韬光养晦,想要夺取曹魏政权的心早就有了,但是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并且还得到曹魏领头人的认可和重用。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杀张郃呢?

因为张郃的忠心。张郃因为曹操的知遇之恩,所以对曹魏忠心耿耿,又因张郃是曹魏老将,在军中和朝野中都有一定威望。而司马懿想要夺取曹魏政权,那么张郃就是最大的拦路虎,所以张郃的存在就成了司马懿的眼中钉,肉中刺。司马懿对于张郃就两个态度:一是拉拢张郃帮助自己;二是除之而后快。

以张郃对曹魏的忠心来看,司马懿想拉拢肯定是行不通的,那么就只能选择除掉他,但是又不能自己动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战场上借刀杀人,而诸葛亮正好就是这把刀,而且还是利刃。

所以在诸葛亮战败退军之际,司马懿强令张郃率军追击,不计后果。

至于说张郃为什么要亲自冲锋陷阵,他作为战场宿将,难道不知道穷寇莫追吗?更何况被追击的人还是诸葛亮。我想说,就是在知道又如何,军中的统帅是司马懿,如果不按照统帅的指令行事,主帅是有权用军法处置的;再者说,司马懿已经对张郃起了杀心,就是不去,也有办法弄死张郃,对于张郃来说,与其憋屈的、不明不白的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战死沙场,也能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和评论。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7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最大成就是乱箭射杀了宿敌张郃,解决了蜀国的一个强劲对手。但是,在诸葛亮杀张郃那一刻,自己也明白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成了司马懿帮凶。

据《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张郃是追击诸葛亮射杀。“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众所周知诸葛亮多智谋,常年与诸葛亮对峙的张郃不可能不知道。张郃知道诸葛亮退兵过程必有伏兵,不能追击,如果追击可能会中计。

可是当时的主帅司马懿却命令张郃去追击。据裴松之的补注,“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张郃推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司马懿不听,作为主将的张郃不得不听令追击。

可见张郃能被乱箭射死,除了诸葛亮的伏兵及谋划巧妙外,司马懿的命令功不可没。

其实,当时司马懿想杀死张郃,并借诸葛亮之手。当年司马懿和张郃两人都是魏军高级将领,但张郃的存在阻碍了司马懿野心实现。

曹丕在位的时候,司马懿已经实质上掌控了魏国朝政和文官,下一步司马懿准备染指军队,控制武官。

而张郃长期在雍凉军中任职,在军中有极高的威望,并且忠于曹氏,无法被司马懿拉拢。

司马懿想要彻底掌控军队,张郃必须除掉,所以,才有了后来诸葛亮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乱箭杀死张郃。

8

诸葛亮最擅长的一个作战手法,就是充分利用撤退的这个机会,歼灭前来追击的将领。

这些在史书里面都是有记载的,在《三国演义》里面描述得则更加详细。张郃就是这些因为追击诸葛亮而被杀的将领之一。

在《三国演义》里面,张郃是中了诸葛亮的计而被射杀的。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退兵,张郃主动请缨前去追击。司马懿觉得张郃性子急躁,从而不让张郃担任追击诸葛亮的任务。

张郃非要前去追击诸葛亮,司马懿叮嘱张郃险阻处必有埋伏,一定要加倍小心。张郃前去追击之后,被魏延等人用诈败之计引入了埋伏圈。

诸葛亮在射杀张郃之后,对魏军说:“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诸葛亮原本是想射杀司马懿,结果却只是射杀了张郃。这里不存在诸葛亮中了司马懿的计一说。

诸葛亮在射杀张郃时明白自己中计了,这段情节只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里见过。

在《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里,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就派遣张郃前去追击。张郃提出诸葛亮必然有埋伏,前去追击肯定会遭受失败。

司马懿搬出了曹叡前不久下的圣旨,严令张郃前去追击。张郃如果不遵从司马懿的军令,当场就会被司马懿用军法杀掉。

张郃只好率兵前去追击,果然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诸葛亮不是在射杀张郃的那一刻才明白过来,而是在看到张郃追来时就明白了。

诸葛亮虽然知道这是司马懿“借刀杀人”的计策,但还是下令将张郃给射杀了。

在《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里,张郃的被杀,并不是诸葛亮用兵有多么高明,也不是司马懿的用兵失误。这就是司马懿在借诸葛亮的刀除掉张郃。

曹叡在得知张郃被杀的时候,虽然明知道这是司马懿的阴谋,却也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这虽然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但还是有历史依据的。只是没有电视剧里这么直白,没有直接写出司马懿故意要害死张郃。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三国志》

《三国志》里就是这么记载的,这里没有写司马懿故意要除掉张郃。但张郃还是死在追击诸葛亮的过程中。

那么电视剧这段情节的依据在哪里?是在裴松之的补注里面。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这已经和电视剧里的情节很接近了。

这段记载没有明确地指出,是司马懿故意借诸葛亮的手除掉张郃。

司马懿是用兵老手,又对诸葛亮的手法十分熟悉,张郃也提出了兵法里的“归军勿追”。按照常理来说,司马懿不应该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这自然会让人往那方面去揣摩,而且越揣摩越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儿。

电视剧里为了突出司马懿的权谋,把剧情编写成这个样子,也不能算是胡编乱造。个人觉得这段情节还不错。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9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觉得应该先说明一下:中国古代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到秦朝统一其实应该算是结束了。因为封建社会最大的特征应该是分封制而不是皇权下的集权制,做为秦朝到清朝这段时间中国的体制应该是介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现代的财阀寡头阶层在那时是门阀世家,三国时期各级政府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从这些门阀世家中产生。因为各类书籍只有这些门阀世家有,普通人就算有点钱也无法学习到知识。

久而久之门阀世家的子弟门生就会进入官府各个阶层,国家政权会渐渐落入这些门阀世家的手中,门阀世家的势力借助掌握的国家权利也会结党营私迅速壮大。

司马家的情况亦是如此,正是司马懿的家族势力逐步扩张威胁到了曹魏政权的稳定。但是有能力处置三国间复杂形势的却只有司马懿,因此曹魏对他既害怕又不得不任用。如果曹魏一统天下之后,那么司马家族肯定属于要被打压的,而这种打压往往伴随着血腥和暴力。

古代皇帝登基之后杀戮有功之臣,很多时候是这些功臣背后的势力泛滥,暗中威胁到了新生政权的存在。

为了保住自己和家族利益,司马懿只有在篡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郃是魏军的副统帅,但是他的家族势力并不庞大。因此张郃与曹魏政权的利益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所以他是忠诚于曹魏的,于是张郃也就成了司马懿必须清除的对象。

当然,清除张郃也不是那么简单。第一,张郃是军中的副帅,同样拥有强大的权力。第二,张郃在军中中下级军官、士兵里的声誉、威望高过司马懿。第三,副帅的作用本来就包含了协助、监督、替代统帅,因此正面硬刚或者用捕杀的方法,司马懿未必能够如愿以偿。一旦事情败露张郃有理由更有能力反击。

这是由于那时中下层军官绝大多数是由作战勇猛、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升迁提拔上来的。而士兵都是由平民组成,他们出身低,在那个时代成他们成长的上限同样很低。

可是这种构成往往又有了低级军官架空高级军官的能力,因此高级军官在军中的声誉和威望很多时候比职位更重要。司马懿要正面解除张郃就要首先解除他手下的军队;用诱捕的方法也需要动用手下的军队,可是保密问题很难解决。张郃一旦察觉,反扑回来,司马懿自己的军队倒戈的可能性更大,这种后果司马懿也承担不起。

因此,借刀杀人就成了司马懿最好的办法。

蜀军退却魏军追击也是军事常识——退却中的军队士气往往低落,一旦阻击失利就会演变为溃败。因此魏军要进行追击完全正确,张郃没有理由拒绝执行命令。

可是退却的一方有着种种不利,留下来的阻击部队往往都是忠诚可靠的精锐部队。正常的追击作战也是一门学问,而司马懿仅让张郃领本部兵马追击,应该是小说作者的一家之言。正常布置追击作战,实际上减缓各路军服的行军速度,让张郃所部形成孤军深入就能达到目的。

张郃战败无论死活,司马懿就算把他救回来,要圆要扁就会有很多的操作空间。

反观诸葛亮也不可能放过张郃,毕竟是蜀军的生死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无论是重创或者全歼追来的魏军都是削弱魏国实力,保障部队安全回撤的必要。

再说司马懿篡权对蜀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不管司马家势力再如何庞大,忠诚于曹魏的势力总是有的。两股势力的争斗就是给蜀国攻击的机会,有没有能力和实力去把握这个机会是另外一件事。

所以,说诸葛亮中计,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10

所谓胜一人难,胜二人易。后期的张郃资历和能力都极强,魏帝安排他到司马懿军中,名为辅助司马懿,实则有牵制司马懿的功效。司马懿被张郃压制着一头,无法全力对抗诸葛亮,张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边对付诸葛亮,一边又对付司马懿。对于诸葛亮来说,张郃不足为俱,所以诸葛亮想设法除掉司马懿,然后收拾张郃。结果司马懿一招借刀杀人,找了个替死鬼不说,还扯断了牵制自己的最后一根链条。从此就可以火力全开,对付完诸葛亮就开始对付魏国帝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