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演义非史实,权利交接时的争斗和叛逃,屡见不鲜。

最佳贡献者
2

魏延不见得比黄忠强,但是确实是刘备很信任和着力培养的人才。诸葛亮在世,魏延屡立战功受到重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因为跟杨仪意见相左,被杨仪诬陷斩杀,一年后杨仪也被杀,魏延当时并没有叛逃。

魏延始终忠于刘备、刘禅和诸葛亮以及蜀汉政权。


魏延率部曲跟随刘备。入川作战,魏延数战有功,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

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魏延又立了大功,特别是他还曾一箭射中曹操人中,要不是庞德及时赶到,曹操很危险。刘备夺了汉中后,自封汉中王,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将。魏延死前,力保汉中万无一失。

刘备死后,刘禅和诸葛亮也很重用魏延。无论是随诸葛亮南下平乱,七擒孟获,还是诸葛亮北伐,魏延都也立有大功。特别是阳溪大捷,是他独自带兵在西凉打败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和后将军费瑶的联军。获此大胜的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这次获封,让他在蜀汉军界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二把手。不免让魏延沾沾自喜,为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魏延居功自傲,在诸葛亮死后他没有按诸葛亮遗言行事,被杨仪抓住把柄,派马岱追杀了魏延并夷三族。

魏延作战勇猛,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大将。可惜他性格孤傲,与蜀中很多大臣不和。特别是与丞相府的长史杨仪更是势如水火。有时候两个人刚起来,气的魏延多次扬言要宰了杨仪。

诸葛亮在世,还能调节两个人的矛盾,诸葛亮一死,他俩的矛盾就没有人能够再调节。


魏延认为,诸葛亮病逝,他就是部队的二把手,应该由他领兵继续和曹魏的司马懿交战,不能因为诸葛丞相的死而耽误国家大事。

杨仪以诸葛丞相临终安排为由,让魏延率后军掩护蜀汉大军安全撤回汉中。

魏延怎么可能按照杨仪的指令办事?两个人都给刘禅上表说对方意欲造反。由于魏延平时得罪人太多,包括蒋琬和费祎都向刘禅担保杨仪没事,怀疑魏延造反。


魏延势单力薄,被王平一顿呵斥后,魏延的大军做了鸟兽散。魏延无奈,只好带着儿子和随从逃亡汉中。

杨仪派马岱前往追杀魏延。魏延和他的儿子被杀,杨仪还借机灭了魏延三族。

《三国志》里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魏延并没有北上去投降曹魏,而是南下汉中,他只不过是和杨仪有矛盾想杀了杨仪而已。所以,后人评价杨仪为了泄私愤杀了魏延这个大将,比当初魏延想杀杨仪还要严重的多,更何况杨仪还灭了魏延三族!

魏延勇则勇矣,做人确实很失败。

魏延在刘备和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被重用,魏延仗着有军功和自己的能力后来也做到了蜀汉大军的二把手。刘备和诸葛亮在世时可以给魏延当保护伞,但是他们死后魏延就危险了!


魏延跟杨仪闹翻时,不仅文臣们不给他说话,就连王平、马岱、姜维等武将也都是站在了杨仪这一边,就很能说明问题。

诸葛亮临终安排就是让杨仪领军撤退,魏延带兵掩护,所以众将都是按诸葛亮临终安排在行事。魏延不听诸葛亮临终安排,已经犯了大忌。再有他火烧栈道企图迟滞杨仪率领的大军撤退,就更是不应该。最后魏延被杀也就不足为奇。

我认为,这时候的魏延应该遵照诸葛亮临终安排,先安全撤兵再说。凭借魏延的作战能力,他以后肯定还会被重用,这时候真的没必要跟长史杨仪一般见识。

魏延的性格像极了关二爷,难怪民间有人给魏延起外号叫“小关羽”!

他俩带兵有方,对待手下兵卒都很好,有勇有谋,是勇冠三军之大将。然而在对待士大夫这一块,两个人都瞧不起他们,这一点确实都很失败。

他俩的最后结果都不好。魏延被杀还被夷了三族,关羽是父子被擒而亡,蜀国灭亡时还被庞德的儿子庞会趁乱在成都杀了关羽的家眷后人。

他们是忠于刘备和蜀汉的忠臣。这一点毋庸置疑。


魏延之死,实在是可惜。失去了魏延的蜀国,军事力量更加薄弱,成了三国里最早被灭亡的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3

魏延其实挺受重用的,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

人们为他鸣不平,说他能力很强但地位远不如【关张马黄赵】,其实是种错觉。



刘备任他做汉中太守,镇守汉中,这是对魏延的一次极大的肯定。

要不说刘备会用人呢,魏延是个顺毛驴,要对他有一定的提拔与肯定,让他能够顺心,但是也不能让他顺心到膨胀。

而诸葛亮时期,魏延也受到重用,北伐之主力大将。



要说魏延【叛】,倒没有这么回事。要说魏延【乱】,那是有这回事。

因为魏延不反蜀汉,只是对杨仪到了仇视的地步,二人一直不睦,让魏延在杨仪手下听命,怎么可能?而魏延拥兵逃走,也只是想要去干掉杨仪。



这次动乱,魏延其实责任也不小,还得说起魏延的脾气。

魏延的能力是不小,但是情商低,注定成不了大业,除非天才。

魏延性格骄傲,且到了恶劣的地步,戾气很足,人人都避其锋芒,唯独杨仪不屑,偏偏往后薅驴毛。诸葛亮也很头疼,尽量中间安抚,力求蜀汉内部团结。



但是矛盾是累积的,诸葛亮一死,就到了质变的地步了。其实诸葛亮死前也曾考虑到这个问题,论大局来讲,还是将权力给了杨仪,因为杨仪对于蜀汉更加的重要,也没有那么招人不待见。

而对于魏延,只能放任自流。诸葛亮未曾传授杀魏延的秘囊,不至于把后人的这样一个行为安排到诸葛亮身上。



魏延的死,一个是自身脾气,一个是【内部斗争】确实不利于蜀汉当时的形势。

而杨仪也不是个善茬,责任也很大。杀了魏延也为了泄私愤,不然为了蜀汉大局会有更多的解决办法。

4

谢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东汉末年分三国,最为三大势力集团之一的蜀国,有数不尽的忠臣良将,奇人异士,所谓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往身于外。蜀国除了五虎上将之外,还有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魏延做先锋”的魏延。魏延在刘备征讨张鲁的时候投诚刘备的,而诸葛亮在看到魏延之后,便当场否决了魏延加入刘备军事集团的请求,并且还命令兵士将魏延拖出去斩了,同时向刘备说明了这么做的原因。原来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定会起兵造反。魏延拿着张鲁的俸禄的俸禄却来投诚刘备,这是不忠的表现,与“三姓家奴”的吕布别无二致,而这也正是诸葛亮不喜欢魏延的原因,而刘备出于仁慈之心还是收留了魏延,只是警告他以后不许叛变。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自古以来,所谓文官怕武官,而魏延却恰恰相反,魏延为什么怕诸葛亮?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

其实魏延一开始深受刘备的重用,是蜀汉名将,立下了赫赫战功,有着镇远将军的称号,之后随着诸葛亮北伐,在过程中还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的计策,但是诸葛亮觉得过于冒险,因此持反对意见,从此以后,魏延一直受到诸葛亮的打压,而魏延也对诸葛亮也有了一定的敬畏与不满之心。

其二,要说魏延为什么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不叛逃,说到底还是因为诸葛亮位高权重,并深得刘备的信任。不管是在权职还是在君主的重用方面,诸葛亮总是比魏延高一层,所以魏延不得不在各方面提防与忌惮诸葛亮,这也是魏延为什么不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叛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本质上来说还是性格使然,三国时期像吕蒙一样文武双全的将士少之又少,魏延武将的性格暴露无遗,缺乏谋略与果断,多次丧失了先下手为强的良机,输在了官场斗争上,可悲可叹!

5

首先,魏延比不上黄忠。黄忠在世时,无论能力还是官职,黄忠都领先魏延。在蜀汉五虎将死后,魏延是诸葛亮手下最强的将军。诸葛亮死后,他没有叛变投敌,只是不满杨仪小人得志样。当然,很多事情都是天注定,诚实人玩阴的是斗不过小人的。

6

管仲临死前,让齐桓公杀掉易牙,开方,竖刁,齐桓公不想杀,他对管仲说,这三人很听话,没有干坏事呀!管仲对齐桓公说:他们三人为什么没有干坏事,是因为有我在,我就像一条大堤,他们就是浑水,浑水怎么暴涨,有大堤阻挡,不会泛难。现在我这大堤要垮掉,浑水将要会泛难。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按照管仲的遗言杀掉此三人,结果不久齐桓公死后,三人叛乱,齐国走向衰微。同理,诸葛亮对于魏延来说就如同一条大堤,诸葛亮在世,魏延不敢造次,诸葛亮已死,大堤一垮,魏延这洪水就泛难。可是,诸葛亮知道魏延他百年之后会谋反,所以遗计斩杀了魏延,没有给蜀国造成很大伤害!

7

叛逃?哪他咋不往北逃投曹魏,却往南跑上马岱处给马宰了?!

8

首先未归刘备时,面对前程连自己的主子都敢杀掉,证明有野心。对这种人必须防着。且又有能力,所以镇得住时留着有用,孔明死后怕没人镇得住,所以得了结他。

9

魏延不是叛逃,只是想当领导继续北伐。

10

魏延没有叛逃,而且因为反对杨仪、费祎的撤兵计划,放火烧路,企图阻挡军队南下,被皇帝和大臣认为是要谋反,最后兵败被马岱所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