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的意思是描绘历史上,发生在四川省、重庆市和四川盆地中各县市的大移民情况的。历史上四川省境内一共发生了7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湖广填四川”一共发生了2次。
一、七次大移民:
第一次大移民:公元前316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秦朝向蜀地移民万户。
第二次大移民: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又将其余党4000余家迁入巴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后,又把原六国内很多豪强大户强行安置在巴蜀地区。
第三次大移民:公元221年—公元347年之间,发生在东汉末到东晋初年。先是蜀汉开国者刘备带领数万人进入成都,并定居巴蜀地区。随后西晋后期甘肃和陕西大旱,数万流民集体进入巴蜀地区。接着就是氐人李特家族带领大量流民入蜀,并在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公元347年东晋恒温攻陷成都。受时局影响及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迁入巴蜀。原巴蜀居民又沦为新流民,向巴蜀东南面大迁徙。
第四次大移民:1127年,在北宋与南宋之交。北宋灭亡,金兵大举南下,造成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难民大量涌入巴蜀大地。
第五次大移民:发生在元末明初。长期战乱后的四川,呈现一派地广人稀的萧条态势。先是明玉珍在重庆建制称帝,接着朱元璋统一四川。在此前后有大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人迁入四川,这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大移民:发生在清朝前期。明末清初,四川是战乱和天灾的重灾区,境内十室九空。清王朝统一全国后,大约用了39年时间,向四川移民115万人以上,是原存人口基数的两倍以上,史称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第七次大移民:1937年—1941年,在抗日战争期间。华东、东北、华北等地大约有1000万到2000万人转移到大西南,其中半数以上都落户在四川盆地各县市和重庆市。抗战胜利后,部分人回迁原籍,部分人在川渝及盆中各市县定居下来。
二、对四川的影响:
说“湖广填四川”对四川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移民运动对所在地区造成的结果,这个问题。历史上这7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它们对四川造成哪些影响。
1.促进农业发展与劳动力的增长:
劳动力的增多是移民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也是当政者以政策性施行的首要原因,农耕文明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劳动力。充足的劳动力,意味着该地区生产力的提高,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促进民族融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口的增加自然带来种族的多样性这个问题。原住民与移民之间在日常生活上方方面面的接触,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民族融合不是一帆风顺的,固然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是总体上广泛的民族融合是有利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
3.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里面包括,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历史上七次大规模四川移民,每一次都为四川地区带来了一种新生文化,正是这种不断注入的新文化,与当地原有的文化相融合,逐渐才形成了现在的巴蜀文化。
4.语言方面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单独列出来呢?因为语言超高的使用率,还有超高的认同感。先后两次“湖广填四川”直接造成了西南官话的形成。
按照现代7大方言体系的划分(关于方言体系的划分,还有8大方言,9大方言不同的划分,本文采用7大方言划分为准)
四川话属于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分为川黔,湖广,川西,云南,桂柳6片。这6片方言区又细分为22小片方言区。这22个小片方言区的存在便是“湖广填四川”的活历史。
5.耕地面积下降及水土流失:
说完移民带来的好处了,咱们就要说说它带来的坏处。人口的增多,必然带来资源的紧张,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必然倒逼劳动力开荒拓土,梯田盛行,而开荒拓土、梯田都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上四川省境内土壤成分、降水因素、多山的地形这些地理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
6.社会矛盾加大:
人口的增多,种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在资源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必然资源紧张,社会矛盾增多。当政者施政难度加大,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加上四川多山的地理特征,极易造成割据势力、地方武装势力的形成。在民族、文化融合这两个词语下,掩盖住很多血雨腥风。
本文为豆浆的奶爸守则首发在问答上的原创回答,如需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