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期间,有一位重庆万州的同学,和他聊天时,听他说每次修订族谱,他的爷爷都要去一趟湖北,把他们家族新出生的人口登记上去。当时我对此感到很困惑,也是从那时起,我了解到了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明末清初,四川饱经战乱,人口锐减。为了保证四川当地的人口数量,清朝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强制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地区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然而,你以为这次人口大迁徙真的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吗?其实也有负面的影响。

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最佳贡献者
2

“湖光填四川”是清朝年间的大移民浪潮,从康熙时期政策性的移民到乾嘉时期流民自发迁移并最终形成的大规模的浪潮,整个过程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

顺治二年的时候,就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川射杀张献忠,之后进军到成都、重庆。战乱与动荡之后全川残破,所以清军退守保宁,招抚流民垦荒。但是初期并没有什么成效,许多百姓仍然对此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因此早期的屯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于是在康熙三年的时候,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个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但是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到了康熙六年的时候,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为解决移民四川的障碍,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因为许多流散在外的四川人都在湖广,以为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并且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这才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大约在康熙五十年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因为当时四川境内已经逐步稳定恢复了。然而之后的态势却是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就是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大幅度的增长,这不得不说是当时统治者治理的一大失误。这种猛增必然会带来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以及经济问题。

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在早期的时候,“湖广填四川”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恢复了四川的地区生产以及发展繁荣。但是后期,政策不当,疏于管理,导致过多的人口流入,造成了地少人多,社会上无所事事甚至为非作歹的人日益增多,并且还出现了一些诸如嘓噜会之类的民间结社,十分不利于清朝统治的稳定。不过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这些移入人口对四川地区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最终随着移民而去的“下游与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

3

  四川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七次:秦灭巴蜀后,迁秦民万家充实巴蜀,以便控制巴蜀;东汉末到西晋,大规模境外移民迁居四川,导因于战乱;唐末五代、南宋初年,大批北方人迁入四川,亦因战乱;元末明初,长江中下游的移民大批入川,因为战乱;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四川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大批长江中下游及南方移民迁入;抗日战争爆发,以长江中下游为主的移民大量迁入;1949年后,为加强战备及三线建设,大量北方人及江浙人迁入。

这七次入川的移民潮,对四川影响最大的就是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此次入川移民的主动性和冒险精神是其他几次无法比拟的,因为这次不是政府强迫的无奈和战乱的被动。

  同是异族入侵,清朝统治者比元朝统治者更有长久发展的眼光,元朝没有对四川做出相应的恢复性贡献,而清朝则大规模鼓励人口密集和紧邻四川的省份的民众前往四川去开创自己的未来。

  这一次移民潮中,有一批数量并不多的移民对四川影响巨大,这批人便是有“移民之子”之称的客家人。客家人是汉族人中至今最能保持自己语言及习俗的一支,他们热爱和平,对付战争和迫害的方式就是迁徙。由于迁徙甚多,所以他们迁徙的习俗迥异于他族。如带着死去亲人的尸骨第二次埋葬,带着榕树苗(四川称为黄桷树),在哪里定居便把树栽在哪里,表明自己客家人的身份。晚清时期,尊经书院山长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里多次记载他从万县到成都的路途中,见到聚黄桷树而居的情形,一问便是客家人。与此同时,王氏提及蓬溪一带的民众以红苕为主要食物,“土民乏粮,多恃薯蓣芦菔为食。”也与今日被称之为苕国的川北一带(蓬溪、盐亭、西充等地)的作物种植相符。

  查家谱、方志,四川的红苕种植系客家人1733年左右带入,为繁殖因明末清初地广人稀的所缺之人口,缓解后来人口增长的压力,度过不测之灾荒年成——尤以道光十八年(1838年)川中大灾后红苕的栽种面积大幅度增长——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清末四川人口跃居全国首位打下了基础。红苕对四川民众相关生活,比如食物结构与贮藏、川菜菜系、酿酒、气候、森林、水量及航运诸方面的影响,像扇动翅膀的蝴蝶一样起着一系列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


以上内容来自鹭江出版社《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让你从泥土中闻见天空的味道。

一如悍将忆旧老僧听雨,闲言碎语犹带金石之音。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冉云飞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

4

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末清初时,因为农民起义和四川人民的反清斗争,导致四川人口大量减少。据清朝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几百万减少到九万多。当然这个统计是不准确的,当时有许多躲避战乱,逃进深山老林的人和外地的人,根本无法统计。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达了以下看法:四川曾是天府之国,如今却成为人间地狱。只有增加人口,恢复生产,才以重振兴四川。如今之计,唯有二策:一是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二是采取优惠经济政策招徕移民。

这些优厚的招垦政策及陕南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无疑对人口密集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东南各省尤其是湖广地区亦因祸连兵结,灾荒不断,灾民逃荒者成群结队,急于寻找适宜的土地安家立业,内拉外推之下,故继"湖广填四川"之续,终于促成了清朝"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当然,陕南在清代之所以会成为重要的人口迁入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初陕南地区赋税较低,地租极轻,这对于农业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相应赋税沉重地区的无地或少地农民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

在政府强制和政策鼓励下,近三百万湖广移民的大量迁入,使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他们的耕作方式及蚕桑、茶叶、苎麻、纺织等农副业生产堪称为南方移民开发山区的典型。习惯于水田耕作的南方移民并不满足于在坡地上种植旱作物,而是利用他们原有的耕作经验,在其定居之地,修筑渠堰,饮水灌溉,种植水稻。

从整体上看,湖广填四川还是对四川的发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有诗云:"亩金有沃土,山中岂乐乡。所幸宜五种,食不止稻粱。"湖广移民的大量迁入不仅促进了陕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使陕更加趋向于"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成为一个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区。

同时也利用了其它发达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对四川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外来人口不了解四川的地形和山体材质,因而导致过度开发的情况,最终出现环境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的情况。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进而使部分物种消失,旱灾害最为频繁。

5

湖广填四川,是因为张人屠(献忠)因队伍缺军粮,就爱吃“两脚羊”。为人十分挑剔只爱吃少妇,童男和童女。谓其“不曾吃人肉,何来谈吃肉”。中国每逢乱世,必有父子易食,壮食老幼的惨剧,军队易人而食,更加残忍。献忠起明未,若逢军粮不足必以人脯替之,献忠自与明兵交战以来,虽有小胜,但伤亡也很多,且明军有卢象升,曹腾蛟,孙传庭等悍将,献忠不敌,便乘乱以入川,入川但有抵抗,便是百里白骨累累,入成都城有抵抗便是屠城。康熙年间,因四川户数不足明朝天启年间,十之一二,康熙便下旨以湖广填四川。今天的四川人和湖南人交流,除特别方言语音词汇外基本上是可以方言交流的,便是明证

6

“湖广填四川”的意思是描绘历史上,发生在四川省、重庆市和四川盆地中各县市的大移民情况的。历史上四川省境内一共发生了7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湖广填四川”一共发生了2次。

一、七次大移民:

第一次大移民:公元前316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秦朝向蜀地移民万户。

第二次大移民: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又将其余党4000余家迁入巴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后,又把原六国内很多豪强大户强行安置在巴蜀地区。

第三次大移民:公元221年—公元347年之间,发生在东汉末到东晋初年。先是蜀汉开国者刘备带领数万人进入成都,并定居巴蜀地区。随后西晋后期甘肃和陕西大旱,数万流民集体进入巴蜀地区。接着就是氐人李特家族带领大量流民入蜀,并在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公元347年东晋恒温攻陷成都。受时局影响及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迁入巴蜀。原巴蜀居民又沦为新流民,向巴蜀东南面大迁徙。

第四次大移民:1127年,在北宋与南宋之交。北宋灭亡,金兵大举南下,造成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难民大量涌入巴蜀大地。

第五次大移民:发生在元末明初。长期战乱后的四川,呈现一派地广人稀的萧条态势。先是明玉珍在重庆建制称帝,接着朱元璋统一四川。在此前后有大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人迁入四川,这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大移民:发生在清朝前期。明末清初,四川是战乱和天灾的重灾区,境内十室九空。清王朝统一全国后,大约用了39年时间,向四川移民115万人以上,是原存人口基数的两倍以上,史称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第七次大移民:1937年—1941年,在抗日战争期间。华东、东北、华北等地大约有1000万到2000万人转移到大西南,其中半数以上都落户在四川盆地各县市和重庆市。抗战胜利后,部分人回迁原籍,部分人在川渝及盆中各市县定居下来。

二、对四川的影响:

说“湖广填四川”对四川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移民运动对所在地区造成的结果,这个问题。历史上这7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它们对四川造成哪些影响。

1.促进农业发展与劳动力的增长:

劳动力的增多是移民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也是当政者以政策性施行的首要原因,农耕文明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劳动力。充足的劳动力,意味着该地区生产力的提高,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促进民族融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口的增加自然带来种族的多样性这个问题。原住民与移民之间在日常生活上方方面面的接触,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民族融合不是一帆风顺的,固然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是总体上广泛的民族融合是有利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

3.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里面包括,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历史上七次大规模四川移民,每一次都为四川地区带来了一种新生文化,正是这种不断注入的新文化,与当地原有的文化相融合,逐渐才形成了现在的巴蜀文化。

4.语言方面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单独列出来呢?因为语言超高的使用率,还有超高的认同感。先后两次“湖广填四川”直接造成了西南官话的形成。

按照现代7大方言体系的划分(关于方言体系的划分,还有8大方言,9大方言不同的划分,本文采用7大方言划分为准)

四川话属于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分为川黔,湖广,川西,云南,桂柳6片。这6片方言区又细分为22小片方言区。这22个小片方言区的存在便是“湖广填四川”的活历史。

5.耕地面积下降及水土流失:

说完移民带来的好处了,咱们就要说说它带来的坏处。人口的增多,必然带来资源的紧张,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必然倒逼劳动力开荒拓土,梯田盛行,而开荒拓土、梯田都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上四川省境内土壤成分、降水因素、多山的地形这些地理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

6.社会矛盾加大:

人口的增多,种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在资源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必然资源紧张,社会矛盾增多。当政者施政难度加大,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加上四川多山的地理特征,极易造成割据势力、地方武装势力的形成。在民族、文化融合这两个词语下,掩盖住很多血雨腥风。

本文为豆浆的奶爸守则首发在问答上的原创回答,如需转载请注明!

7

移民啊,大移民,重新振兴四川民生和经济啊。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 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 湖广填四川” 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战乱后移民恢复经济的川主及城镇地名等,四川和重庆相关地名统计结果如下:



分析其成因。首先, 明清战乱多、持续时间长的地区, 人口耗损大, 地名更替较多, 移民地名就多。其中人们对“八大王屠四川”之说是妇孺皆知, 今所见县志及家谱也都有记载。光绪十一年《大宁县志》引《蜀碧》“崇祯十二年八月, 张献忠寇蜀, 官军败绩于汤家坝” 。族谱载“ 经献贼之乱, 避难返楚, 清初复来蜀, 仍居故土” 。



潼南《萧氏族谱》《入川各支脉派氏考》:“明末清初, 时代变迁, 崇祯十七年甲申岁, 西蜀之道八大王张献忠, 兵焚烟灭… …(清初)吾族随令入川”。

8

要了解这一段历史,重庆有一个绝佳去处―――位于东水门大桥下的湖广会馆。里面有一个移民博物馆,图文并茂加上各种实物,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对重庆和四川影响深远的“湖广填四川”事件。

经历了近百年的抗金、抗蒙战争,以及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时的大规模屠杀,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四川境内瘟疫、兽患、饥荒盛行了多年。虽是天府之国,此时却野草丛生全省萧索,饿殍满地田土荒芜。

南宋时,四川有人口1000多万,到康熙二十四年,全省人口不足5万,当年之惨状令人无法想象。地方官为了恢复生产,朝廷为了恢复税收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移民入川政策,因此叫“填”四川。

为了吸引民众入川,朝廷制订了多项移民优惠政策,如移民可随意圈地、定居开垦、永不加赋;移民子弟可平等参加科举考试;对各省官员招民入川绩效突出者,予以奖励提拔;各省需高度配合迅速办入川人士的入籍事宜,等等。

这些政策,对其他省份同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有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抛弃祖居,扶老携幼,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其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数。外省人入川有三条道,走得最多的自然是水道,沿长江而上。

重庆,便是这些入川移民的第一站。从朝天门码头上岸后,他们有的就定居下来,有的则继续北移西迁。湖广填四川当然只是一种通俗说法,实际上,除了湖南、湖北,江西,还有许多移民来自贵州、云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广西、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甘肃等。

据统计,到嘉庆年间,先后从十多个省进入四川的移民人数高达500万,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浪潮。那时的移民百姓,凡看中的土地,有的眼之所及,知会旁边人或政府一声即可,所以初时人们的占地,往往大得吓人,满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头。

后来人多了,则在地界处大树的树干最显眼的地方剥掉一块树皮,或者直接在树上刻下自家名字,以宣示土地主权。政府也经历了从鼓励移民,到限制移民,再到取消移民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变化。

重庆湖广会馆建于1759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也是清代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非常值得参观。然后再到近在咫尺的东水门老街走走,也许你会对重庆文化,有另一份理解。

9

湖广或“湖广行省”、“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

  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属于四川行省管辖。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至于影响基本就是一、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二促进商业发展,三、增加了人口数量,四、传播了不一样的文化。

10

所谓“湖广填四川”,实质上就是由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共有元末明初和清代中前期两次,今天主要谈谈清代的这次“湖广填四川”。

一、清代的“湖广填四川”原因

总的来说,这场由政府引导的移民运动,直接原因就是无休止的战争。

“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明末清初,由于常年战争,再加上瘟疫等疫情大流行,四川地区人口急剧减少。

1600年四川尚有人口500万人,但到了1681年,人口急剧减少到50万人,这是有历史记录以来四川人口的最低点。

这其中说的上号的大型战争就包括明、清军队围剿三次入川的张献忠起义军、南明在四川与清军的大战、清“三藩之乱”四川是主战场之一。

此时的四川,已经是满目疮痍、“千里无人烟”。

二、清代的“湖广填四川”具体阶段

“湖广填四川”持续的时间很长,从顺治时期开始,到乾隆时期结束,持续了一百多年。

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

1659年,清军攻占了成都,基本上结束了从明末持续到清初的战争状态。

清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 开始采取强制手段和放任手段,从全国各地迁入人口进入四川,主要以湖南、湖北、江西、山西以及两广地区,因此被称为“湖广填四川”,但后来因为战争,此次效果并不太好。

第二阶段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乾隆六十年(1795)。

“三藩之乱”平叛后,“湖广填四川”再次被提上日程,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是主要移民时期。

大约到了1795年,即“湖广填四川”基本结束的时候,四川人口高达1184万人,其中从外地迁入的人口高达693万人,外迁的人口已经超过的四川本土人口。

三、“湖广填四川”的手段

在这场大移民中,因为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行为,因此除了国家在户籍、土地、赋税等方面有优惠,吸引了一部分四川周边地区的穷苦人民主动移民到四川,谋求活路以外;相当多的一部分是被政府强制性的迁徙到四川的,他们是没有选择的。

很多地方的官员,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移民任务,就用绳索捆绑着百姓,派士兵沿途监督,强迫他们去往四川,就像发配充军一样。

四、“湖广填四川”的影响

其一是人口的急剧上升。就像前面所说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四川人口就从最低时期的50万急剧上升到1184万人,堪称奇迹。

其二是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迅速恢复。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充沛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大量荒地得以开发,四川农业经济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为后期“天府之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是影响了四川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四川话跟湖北、湖南很接近的原因,湖南湖北人对四川话基本上都听得懂,没有语言上的太大分歧。

其四是饮食。外省的饮食进入了四川,四川的饮食也走向了全国,并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川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