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连接云贵、陕甘、青海、西藏,处中转枢纽,位置极为重要。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一直无法完全占领四川。除了跟四川地理位置有关,也因为四川当地一直有反抗清朝的力量,稍有火种,便有人举旗起义。

康熙初年,清朝才基本占领四川,并在当地实行统治。也正因如此,长期反复的战乱,以及后来出现的灾荒瘟疫,让四川人口锐减。

瘟疫爆发时,很多百姓无力治疗,只能在家等死。康熙初年,时任四川巡抚张德地走马上任。当他到四川后发现,道路两旁,人烟稀少,房屋破败,良田荒芜。

昔日被誉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仿若荒山野岭般寂静,不时可以看到老虎出没。行人需要结伴,拿着木棍才敢上街,房屋、学堂里,反倒成为老虎的住所。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蜀乱》:“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楼上屋,浮水渡船。”)

面对四川的荒芜,张德地给康熙上了一份奏折,表述了当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朝廷予以支持。张德地认为,如果要帮助四川,重新恢复,势必要从外省迁入人口。因为凭四川当时的人口,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

而且,明朝初年同样因为战乱,四川人口锐减。当时也是从外省迁入大量人口。张德地的建议是,朝廷可以动用政策,把原本四川籍的百姓,从外省迁入。再从一些人口密集大省,迁入部分人口进入四川,让他们开垦荒地,恢复生产,重新建设四川。

张德地的建议,很快得到采纳,朝廷还在赋税、籍贯、土地上给了一些政策优惠。荒地开垦后,就永远属于自己。开垦的荒地,五年内,朝廷不征派赋税,让百姓可以积攒家底,鼓励更多人愿意开荒。

对于那些原本不是四川籍,或者四川籍贯到外省结婚生子的人,迁入四川后,都可以直接加入四川籍贯,对于这些额外增加的人口,不增加额外赋税。

为了鼓励官员向四川多移民,朝廷还把官员的升迁政绩,跟移民连接在一起。移民办得好,将来升迁快。

四川在整个社会的动员下,人口增加极快。康熙初年,四川有大片荒芜的土地,只要勤劳肯干活,最起码能过上温饱的生活。甚至可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业。

《傅氏宗谱》里就记载了福建龙岩人傅荣沐在进入四川后的经历。他原本从瑞金迁到赵家渡,靠力气吃饭,后来买田当地主,自己种地。迁到易家坝种烟草,赶上好时机,赚了一笔家业。又在赵家渡熬糖,卖到其他地方,赚了很多钱。

(“由瑞金迁居金堂赵家渡。出犹食力于人,继而自为贸易佃田,使诸子力农,仍迁易家坝,广种烟草。时蜀中尚未诸种烟草,而满蒙八旗牟兵有所必须,故一时傅姓烟重于锦城,其价过倍他种。又熬蔗糖于赵家渡,发贩四方,获利益厚。”)

这并非个例。在康熙初年的移民开荒中,很多人都靠着政策优惠和大片荒芜的土地,过上了不错的日子。当时清朝给的政策待遇较好,再加上战乱过后,人心思治,都想着过好日子。所以,四川恢复得极快。康熙后期,原本人口稀少的四川,开始变得人满为患。现有的荒地,基本被开垦完毕。

可是,很多外省人不清楚这个情况。在他们得到的消息中,很多去四川的人都因此发家致富。于是,许多人便携家带口,不断向四川移民。以至于朝廷不得不颁布诏令,禁止外省百姓移民,以免造成流民问题。可事实上,诏令的效果极为有限。乾隆年间,四川已经出现问题,需要安置流民。

当然,移民的加入,对四川文化来说,影响较大,碰撞出很多精彩的火花。四川文化可以追述到数千年前的巴蜀文化,明朝初年大移民后,曾糅杂了许多新东西。

康熙时的移民,同样如此。康熙二年,昆曲进入四川,跟四川当地的戏剧结合后,就有了川昆。

语言上更是明显,康熙年间,那些长期移民到四川的人跟新移民到四川的人,互相融洽,形成了四川后来以湖北话为主的四川官话。四川方言中,除了湖广方言,又有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的语言揉入。

现在的四川,仍保留一些客家话,湘方言,以及少数河南、安徽话的地区。其余饮食、乐器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历史巨浪冲刷下,遗留的痕迹,仍保存至今。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也是湖北人,当年并不是自愿到川的,是官府强行挷架而来,到川之后插站为业,没人管你,就跟流放差不多,一直到民国前,只要有没被插站的地方都可以自由搬迁,据老辈说:当年的川人是被杀光了的,只是写史书的人不敢这样写,因为我们这里就有守寨成功未杀干净的老四川人后辈,他们祖上十分清楚当年八大王拉网式的把四川人杀得鸡犬不留的情景,他们区区一二十人能守在顶山寨月余没被大军攻破,所以才留下了屠川见证者,才把这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3

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康熙年间,战乱平息,走马上任的一批新的地方官员到了四川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仅余人口9万余人,增赋无策,税款难征。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奏折,反应四川的情况,以及需要的改变,更提了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来移民开垦土地之说,及一些移民的办法。康熙皇帝也正为税收和重建问题烦恼,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因此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4

我你他来论理真,

出发上面作文章,

来浔祖史纸上构,

造字出诗组词话,

讲明道理中华对,

国字號老出简化,

新旧朝庭庙庵寺,

鸡犬升天出神查,

逢人说项曾经事,

江山社稷后天夜,

郎来女出勿知有,

出问题联对后摘,

果吃出李杨梅梨,

子出爷崽开地挖,

種来红署出面对,

高梁荞麦冲饥荒,

抚洲有地娄底上,

宝庆宝林上贵洲

山名树立唐后汉,

史记后来开乐安,

早谱卾边崇后会,

同心百井看书山,…

5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一共发生过2次。

第一次发生于明朝初年;

第二次才发生于清朝,持续时间是从顺治到乾隆年间。

首先,湖广到底在哪里?

作为一个行政单元,湖广出现于明朝时期,当时明朝曾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流域设置了“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它的辖境是湖北、湖南二省的全境。

明朝灭亡后,清朝继续了明朝的地方行政,并将“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湖广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继续负责管理湖北、湖南的军政。

所谓的“湖广填四川”,也就是从湖北、湖南拨出一部分老百姓,让他们迁徙到四川居住。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共发生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明朝初年;第二次,才是这里提到的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

时间自顺治时期开始,到康熙平定三藩于1694年发布《招民填川诏》后,开始大规模的迁入。

四川人口也由此迅速增加。1757年,四川人口还只有268万,等到1830年就达到了3495万。

根据清朝末年四川地方的人口统计,“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祖籍为湖广地区的占了总人口的25%。

因此,现在很多四川人,如果追溯祖籍就会发现自己原本是湖南、湖北人。

6

清朝前中期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场清政府主导、延续上百年的,由湖广地区向四川盆地的移民运动

这场移民运动规模之大、涉及达到几百万人,持续时间之长、从康熙年间延续到嘉庆初年,改变了国家、改变了四川和湖广、改变了几百万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改变了历史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来龙去脉吧。

一、四川没有人了

明末清初,四川在战乱、瘟疫之后,变得十室九空,人民殆尽。

明朝末年,张献忠攻入四川,所占之地遭到大肆屠戮,人口锐减。同时,清军入川展开长达十几年的拉锯战,动辄“全城俱歼,或杀男留妇”。接下来吴三桂起兵,再次把四川作为战场。



此时的四川“诚有川之名,无川之实”。全川人口在康熙初年仅存几万人,四川真的没人了。

二、清廷要移民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到任后,见到荒无人烟的情景,就给朝廷上奏,并直言“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四川才可能恢复。

但此时清廷内有权臣鳌拜当权,外有三藩嗣机造反,加上天灾人祸,没有力量和精力来顾及此事。



直到康熙三十三年,清廷才通过一纸明诏《招民填川诏》,宣布实行湖广填四川的重大移民政策,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三、移民很曲折艰辛

《招民填川诏》颁布后,并没有出现多少自发移民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安土重迁观念,以及政策不够清楚,让人没有去四川的原始动力。

清廷于是采取了强制政策,由官府强行组织,把整个村子、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到四川。甚至出险用锁链锁起来迁往四川的情形。

当然,除了用强,清廷也明白必须要有利,才会真正实现移民。因此颁布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如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对移民垦荒地亩,五年起才征税;对滋生人口,不再加赋。

土地成为最大的吸引力,毕竟湖广各省人多地少。赋税较轻也是一大吸引。


从此以后,移民逐渐从最初的强制,到后面的自发,前后延续上百年。到清末四川人口已接近800万,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触读历史原创!欢迎关注,欢迎评论!

7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这是一首清人所制的《竹枝词》,当年曾流行传唱于嘉庆年间的四川地区。这首曲词当中,讲述了四川当地一户人家与多个省籍人家联姻的故事,也从侧面印证了清初时期,四川地区当年所经历的一个大事件——湖广填四川。

在我们现代人的印象当中,四川绝对是一个很安逸的地方。有吃不尽的美食,看不够的风景,还有那悠闲自得的惬意生活。
当年歌手赵雷一曲《成都》,就曾让无数的年轻人,在轻哼曲调的同时,不由对那座西南阴雨的城市,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然而,如果时光再退回四百年,这片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当时的场景,恐怕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明末清初的四川,人间炼狱

明末清初之际,在广袤的四川大地上,战火焚燹,纷乱四起。原本偏安一隅的巴蜀之地,竟然成为了各方军队杀戮的修罗战场。
明末时期,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曾经三次进入川蜀之地,在明军、清军的追击围剿中挣扎求存。

其后,南明政权在此地依托险要地形,抗击清军南下,在双方拉锯般的厮杀之中,辗转血战多年。

清初之时,盘踞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兴兵谋反,紧邻云南的川蜀之地,顿时成为了交战的主战场,一时间,狼烟再起,战火重兴。

战争必然伴随着杀戮和死亡,整个巴蜀之地除了川西南所受战火较轻之外,其他地区均造战火波及,兵燹过后,生灵涂炭,土地荒芜。
对于是哪家军队举起的屠刀,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张献忠杀人如麻,有的说是清军入川屠戮百姓,其实看过当年明末清初时人所写的笔记小说的话,就能知道,在乱世之中,黎民如同鱼肉,谁都可能举起屠刀来上一刀。

张养浩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在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之上,那些苦难深重的百姓身上,再合适不过。

计九府,百二十州县,唯遵义,黎州,武隆等处,免于屠戮,上南一带,稍存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

据《四川人口史》一书统计,到了康熙二十四年时,四川当地人口已从万历六年的310万人,剧降到了9万两千余人。

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当年曹操《蒿里行》中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大概也就是这时的情形了,经过战争的破坏,使得整个四川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城镇残破,让生民痛苦悲哀的同时,也让当时的清朝执政者们,倍感头疼。

清初建国甫立,百废待兴。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历来被誉为天府之国,物产丰饶,如今面临着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局面,使得清政府最终下定决心,迁民入川。

自此便拉开了从清初开始,到道光朝为止的“填四川”行动,前后百余年时间,两湖、两粤、江西、陕西等十多个省的移民,或沿着巴蜀栈道,或顺着长江水路,进入到这天府之国,扎根生活下来。

为啥叫湖广填四川

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定乱数十所之外。

这里所说的楚,就指的是湖广,而这里面的广可跟广西、广东两广没有一点儿关系。
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听到湖广总督之名,其实就是因为,在清朝时期,有个湖广省,从元代一直到清初,这个行政划分一直没变。

这个湖广省,所辖范围就是现在湖南、湖北全境,虽然康熙三年分为湖南、湖北,但很多人还是喜欢用湖广来统称两湖。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因此,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指的就是主要是湖南、湖北这两个地区的人,当时去四川垦荒的人口数量最多。

那么,大家为啥去呢?

中国人一般讲究安土重迁,宗族在一起好照应,出去闯江湖对于古人来说,风险太大。因此,但凡不是在当地混不下去的,谁愿意背井离乡出去呢。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如优惠政策,像如今抖音上大家经常自拍的那些迁户入疆,去了给房给家电,很是吸引人。
当时清朝政府为了吸引人口入川,那也是下了大功夫,优惠政策给得很到位。

“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经垦熟,不许原主复问。”

这个基调基本解决了很多迁民的顾虑,那么多荒田,自己新来的人生地不熟,万一被当地人欺负,自己垦熟了,对方说是自己的,那就冤死了。
随便垦,随便种,没有工具、牛,没关系,有当地官府,可以用“借呗”,种子、牛、工具、口粮,只要你来,管你三年到五年不用操心。
同时免除赋税数年,即便是优惠期过了,没关系,继续打折,保证你在这边交的是全国最低价。

对于当地官员,也将其升职、绩效跟招揽垦荒迁民数量挂钩,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拉来人,年底的优,算是稳了。

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

当绩效和迁民挂钩之后,在川蜀的各地边境、官道上就能看到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情形,来往迁民在路上,经常能够看到当地官府打的广告幌子,比如说:
“某某地土地丰腴,民风淳朴。”
“某某地荒地充裕,房舍井然。”

反正就是一个拉拢,只要你自愿来,那是热烈欢迎。
那么有些人就是不愿去怎么办呢?
对于不愿去的人,我们可以从一个词语里找到答案,解手

解手的来历

当年朝廷急于迁民入川,最初,自愿的民众毕竟还是不够,因此朝廷、地方便实行强迫迁徙,往往派兵围住一个村镇,强迫当地民众离开故地,前去四川地区。


这些人被朝廷官兵押解着,踏上了西去道路,为了防止他们中途逃跑,不少人像充军一样,双手被捆着,在押送途中,人们难免要大小便,因此只好央求官差松绑。因此,四川之地的人们最初也将大小便称为“解手”。

那么既然强迫、自愿都有为啥湖广省比较多呢?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首先内地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主要有三条。
一条是由长江水路入蜀,一条是由川北的川陕蜀道入蜀。还有一条是贵州旱路入蜀。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北的蜀道,不好走。

而对于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地区,想要沿着旱路搬家去四川,也是个辛苦活。
因此,从水路入川,湖广迁民坐着船入蜀,要相对方便很多。

阅巫山,度巫峡,历夔关,两岸猿声酸他乡之客,轻舟万波惊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趋,经月余。

清代入蜀的湖广地区的开拓者们,大多沿着长江水道,进入川蜀,最终择地扎根下来。
在朝廷优惠政策的吸引之下,仅康熙年间,来自附近省份的迁民前后就达150余万之多,后来他省天灾流民情况之下,期望入川的人口则更加多了起来。
到了雍正年间,就开始丈量入地,限制人口流入了。

后来乾隆、嘉庆年间再次放开限制,使得前往蜀地移民暴增420万人,产生了人多地少的尴尬局面。
乾隆八年,四川巡抚纪山就曾经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到:

“查湖广等省外来之人,皆因误听从前川省地广人稀之说,群思赴川报垦,不知川省已无荒可辟。”

从清初到乾隆年间,四川人口从不到十万突破到了千万,宣统年间更是达到4800万的规模,也正是四川省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日后抗战大后方提供了胜利的坚强后盾。
遥想当年,那些坐着木舟,推着独轮车的先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进入了四川,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也给四川带来了八方的特色,江浙、陕西的酿酒,与四川悠久的酿酒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川酒文化。

各地的戏曲,昆剧、南戏、秦腔,在四川当地融汇发展,形成了当地的川昆、川高。
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四川保留了土著优秀的文化,也吸引融合了各地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四川成为了近代最具时代张力、活力的地区之一。
正是当年历经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在经历了百年的迁徙、蜕变、沉淀、融合之后,最终奠定了如今这个独特而有魅力、繁荣而有活力的精彩四川。

8

外省人迁居四川一直未断过,元末明初也有过成规模迁徙,康熙年间为了恢复因战乱而民生凋敝的四川,朝廷从江南东南迁民入川,但故土难离,许多人愿意,朝廷只好强制迁徒,其实就是用军队绑起来押解到四川,也因此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四川话,典型的就是“解手”,解手就是上厕所,为啥叫解手,因为人被绑着,不解开双手咋上厕所?所以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现在年长的上厕所仍然这么说,不过年轻人基本不说了。也算湖广填四川的一个经典文化遗产吧,不管这是欢乐还是痛苦,都反映了那段史实。

9


四川民间流传最广的“湖广填四川”的传说大概是这样的:明末张献忠屠四川,四川被杀的空无一人,而后清廷强迫湖广的麻城孝感人移民到四川。孝感人民双手绑在身后被押解前往四川,途中需要上厕所,必须将双手解开,从而由“解手”之说;四川人民手腕儿的凹陷部位真是被捆绑所致。

好吧,下面我简要说一说当代四川人民的来历,丑话说在前面,这都是最新的研究结果加上个人的推测,所以不保证完全是真相。

南宋末年,四川的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人口超过1200万!光是成都一地就超过百万人口,远超民国时期的成都。然后物极必反,此时蒙古已经完全控制中国北方,开始分兵三路入侵南宋,其中西路军也就入侵四川这一支发展最为顺利,很快就拿下成都,接下来就是屠城,当蒙古军退去,宋军回到成都,偌大的成都就是一个鬼城,全城留下一百多万具尸体。从此开始了蒙宋在四川相持几十年的拉锯战,四川的衣冠大户非死即逃,当蒙古人最后灭亡南宋,四川的最后一支抗元武装放下武器后,整个四川的人口仅仅留下12万户,乐观估计也就是五/六十万人,也就是说不到鼎盛期的1/20。

元蒙将四川作为攻宋的基地,驻守了大量的军队,粗劣统计有十五个万户府,还有接近两万人的军屯,以及二十余万的民屯,军民比达到了四川历史的最高峰。不久,四川的下游汉水及淮河流域却灾荒连年,大量流民淤积于襄汉一代,当得知四川地广人稀,大量流民进入四川,他们和四川的宋代遗民以及蒙元军屯/民屯一起成为了当代四川人最早的祖先。

元末红巾军在江淮起事,明玉珍部携带部属进入四川,建立大夏国,大量鄂东军民开始入川进程,粗略估计有20余万人,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川中南州府。朱明迫使蜀夏投降后,将一部分蜀夏遗民迁往他地(比如山东和朝鲜)。此时四川仍然属于地广人稀之地,为了加强统治和平衡人口,朱洪武将淮南的麻城孝感人尽数迁往四川,这在《麻城县志》和泸州的《招民榜文示》有比较确实的记载。从此开启了四川人“麻城过籍”的传说。

终明一代,流民问题一直是困扰明廷的大问题。地处于陕/豫/川/鄂毗邻区域的荆襄地区由于山高皇帝远,地广人稀,官衙疏散,从而成为流民的乐园,大量江北湖广,甚至远在山东江淮的流民都聚集于此,从而形成明代最大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荆襄流民”,流民在明廷时打时抚的政策下逐渐向周边扩散,其中陕南和川盆成为重要的流民流向目的地,他们也成为当代四川人祖先之一。

明末清初,四川再次遭遇历史浩劫,先是张献忠在四川与明军激战,后是清军入川,清军将张献忠剿灭,而后是清军与南明拉锯数载,最后是清军与吴三桂的对持。经过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本来人口就不多四川再次遭到重大损失。而此时东南地区由于历代移民的堆积和繁衍,人多地少的矛盾极为突出,比如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客家人就和先早抵达于此的汉人发生了数次大规模械斗,湖南也因为灾荒和人口爆炸导致流民问题极为严重。为了增加四川人口,缓解东南的人地矛盾,清廷有意识的引导湖南流民和客家流民向四川流动,从而达到平衡人口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清代“湖广填四川”运动。

四川最后的一次移民运动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下江地区人口内迁四川/重庆,不过这次人口迁移是暂时的,迁入人口在抗战结束后都基本都陆续回迁了,那就在此不表了。

综上可见,当代四川人的先祖是极少数的宋代遗民和大量的历代的流民组成。作为两千多年的官僚社会,对于官方背景的认证是极为看重的,因为那就是正统地位的象征。在历次移民运动中,唯有明初的麻城孝感移民是官方真正认可的“奉旨入川”,所以四川人多数都冒称自己的祖先来自麻城孝感。

10

湖北常被洪水洇灭,广东常被海水冲击,而四川地大无人烟这就是生态平衡,四川安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