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距今11年前一个安徽肥东人在上海做泡面生意的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走马观花的看看。
2009年在魔都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杨园镇上,这个地方靠近外高桥。当然现在“报税区”的名字早已经叫做“自贸区”了。
我住的那个地方有个十字路口,有个安徽人,四十出头,胖乎乎的,额角两侧斑秃的厉害,他白天基本都在睡觉,晚上出来摆摊,做的一手关于泡面的好生意。
这个露天摆摊的生意其实就是泡面,连他旁边烤肉的都羡慕他的生意!看着都眼红,烤肉的都说,这是什么生意,什么技术!不就是方便面吗?还诋毁这个肥东人,没啥技术,就会泡面,都是骗人的。
但就是这个让大众看不上的,没啥烹饪含量的生意,让这个人轻轻松松一年之内,买了一辆别克轿车,据说后来此人又在老家城里全款买了一套商品房!
他做生意就是做泡面。说到这里,你会想,阿西八,去火锅店、麻辣烫店有泡面也就算了,这单一的泡面生意怎么做?
不如泡面买回去,一撕开,烧水一泡不就吃了,干嘛吃你泡面呢,价格翻倍不说,味道还不是一个样吗?有啥吸引人的呢?
诶?你还真别说,这个安徽人,晚上出摊就他自己,就干泡面生意,生意红红火火,就是挣下夜班的打工人的钱,而且,每天晚上能卖出至少300碗泡面,每晚的净收入,保守估计都在千元以上。
你想想,当年保税区一个工人,月收入达到5000元就算不错的了,这个人的月收入,除了下大雨不出摊,其它每天兢兢业业摆摊,可想而知,那些年,他挣了多少钱吧!而且,就他一个人干,有时他的弟弟下班也来稍微帮个忙,整理下盘子碗筷。
直到几年后,大概也就是2016年前后,上海大规模严格整理市容,取消摆摊,一直到2017年达到顶峰,也就是严抓游商,这个安徽人才不干这个生意的。
这个安徽人比在保税区电子,机械工厂里熬夜的打工的男男女女挣得要多得多,基本打工的挣的钱,不管是流水线还是小主管,年收益和这个卖泡面的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那么这个安徽人做泡面怎么做的呢?
这个人每晚几乎七点钟把平板车用黄鱼车,也就是三轮车一并推到十字路口,当然这人就住附近,附近其实就是上海的郊区农村。
各种停顿之后,啥都不干,先把几个塑料桌椅板凳码放,再把煤气罐煤气灶支配好,然后把几箱子三得利啤酒拿下来,最后鸡毛菜和豆芽拿出来,当然也是事前清洗好的。
要么炒泡面添加配菜,要么煮泡面添加点蔬菜,然后把白天煎炸的一盆荷包蛋端出来,作为顾客食用的浇头,你没有看错,就是鸡毛菜、芽菜、荷包蛋,主打三个配菜!
保税区晚上七点到十点有下班的男男女女,也有自谈的情侣,骑着电瓶车或者自行车,当年还没有共享单车,他们路过这个十字路口,有的忍不住要吃饭。
尤其是泡面的味道,其本身的香味就非常吸引人,比在现在的全家family便利店里吃泡面还要吸引人。
那种味道直接招呼你,不要回家了,这里简简单单就能让你吃个饱,省的回到出租屋再折腾。而且价钱,你也可以接受,比饭店便宜多了,有泡面,有啤酒!对于打工一族来说,尤其是单身的小青年,小姑娘,有时下班就是吃泡面!
其实,如果说现在都是快餐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在本土已然属于高大上,而泡面是最接地气,也是一种长久不衰的流行饮食文化,也拥有最大的受众,尽管现在被外卖影响,但泡面依然拥有巨大的市场。
泡面虽然不稀罕,但是一旦在夜市成为一种不太多的商业饮食存在时,尤其是作为单一主打的时候,泡面自身就是一种销售影响力,因为不需要广告费力的自吹自擂!
年轻的人们坐在街头,吃一碗热乎乎的泡面,顺带加个配菜和煎蛋,瞬间满足了口腹之欲,简简单单的凑合了肠胃,饱腹之余,也不需要太多的花哨和需求,如果等待泡面上桌的时候来个啤酒,绿皮车时代的感觉就呼啸而来,吃一次也无伤大雅。
保税区2010年以后,年轻的打工者身影明显比五年前少了很多,时至今日打工者更少了,自行车车流过去川流不息,现在已经不复往昔,时代的记忆在脑海里很清晰,但其实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回忆。
就像那个安徽人,现在不知在何处,显然已经五十好几,可那个十字路口现在再也没有露天摆摊的了。偶尔路过那里,仿佛十多年前的画面仍然存在,只不过都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回到话题,泡面主题餐厅只卖煮泡面,却受到小年幼喜爱,只有一句话,现在生活方式太多元了,所以各种偏好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