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够准确,中国古代也有雕塑,只是中国雕塑的艺术形式和特点与古希腊与古罗马雕塑不同,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的特征。比如,古希腊雕塑多以石雕写实为主,而我国的雕塑常常为写意的泥塑、铜铸、木雕和陶制作品。
西方石雕
中国彩塑
中国古代雕塑所走的,更像是一条表现主义道路。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审美重神似而不注重形似;而西方艺术走过了一条文艺复兴的道路,从科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对人做了深入的剖析和表现,形成了科学精确的写实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雕塑,由于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宗教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缺少单纯为了艺术而制作的雕塑。中国古代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这些主导着艺术的发展重心,带动了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的发展,打造了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的主流发展地位。
兵马俑陶雕
西方雕塑属于艺术范畴,雕塑家社会地位很高,可以青史留名;我国古代雕塑属于工艺范畴,制作者属于社会地位不高的工匠群体。
从艺术理念上看,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一直寄生于工艺美术之上,无论是工艺品、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都带有传统的装饰韵味。比如传统雕塑中佛像坐姿的对称和袈裟进行图案化的处理,都带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使得佛像的非人间神秘感更加突出,增强了佛像的庄严肃穆之感;还有像辟邪石狮经过装饰化变形的夸张造型处理,使它比写实的石兽更勇猛、更威风、更具有气魄。
中国古代雕塑绘、塑不分家,许多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作品都是以绘画和雕刻的形式呈现的,这一特性一直可以追溯到彩陶时代,彩陶的一些纹饰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可以说深受绘画的影响,由于当时画家的社会地位往往高于雕塑匠人,也使得雕塑匠人们在制作雕塑时依照着画家的绘画图示,形成了绘塑结合的特性。雕塑匠人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大都是先勾勒出线描草稿,再复制成雕塑,也使得它的绘画性十分凸显。再加上传统文人思想偏爱非体力的琴棋书画,鄙视雕塑这种体力活动,也使得雕塑一直属于匠人的手艺,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所以中国古代雕塑很容易以绘画性为自身的表现语言。
唐代女俑
在中国古代的雕塑中,我们很难看到体积、空间和块面的表现,反而更加讲究的是轮廓线和衣纹线条的节奏韵律,通过妆彩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古代雕塑的表面往往比较光滑,没有过多的明暗起伏,局部平面性很强,大都通过绘画来表现细部的结构,与形态巧妙地结合起来,绘塑结合,塑形绘质,画刻高度结合,惟妙惟肖,形成了中国古代雕塑特有的美感。像敦煌莫高窟的宗教彩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绘塑结合的雕塑工艺,把宗教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
敦煌彩塑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接受着儒、释、道三家哲理的精神主导,形成了以不求肖似,但求神似为主导的意向性审美取向。中国古代雕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绘画一样追求着传神写意的意向性,它从绘画中汲取营养,以主观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运用简练的绘塑结合的手法,传达了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它通过匠人们观察体验所得到的印象,经过主观的夸张变形的手法,追求神似的艺术美感。最具代表的霍去病墓石兽雕塑,就是借助石材的自然原始的外形,利用石材的质感和张力,采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经过有限的加工一气呵成,塑造出了叹为观止的艺术形象。
西汉霍去病墓石兽雕”马踏匈奴”
从文化观念上看,西方文化一直以裸露身体为最美,认为由身体本身散发出的那种自然而然的性感,以及任何与身体自身能量相关的,比如健美等,都是美的象征;中国文化看待身体之美要含蓄很多。人们对待那裸露的身体态度的形成,是浸润我们几千年的儒家“鄙夷肉体”的思想作祟。中国文化和艺术也在关注人,不过多是关注道德和精神上的人,却相对并不关心人的肉体表达。
古希腊石雕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表现中的这个人物雕塑,它代表的不仅仅是那么一个具有肉体美的身体形象,反而更多是在象征性的“以人形载道”,比如代表殉葬祭奠之物、代表原始的器官崇拜、代表威武的战斗力等等。它常常要突出某种精神意味,就象征性的用变形、夸张的人体来表现。
金刚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