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毛泽东主席曾经写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样的诗句。这句诗的出处和时代背景是怎么样呢?诗中引用的几处典故又出自那里呢?空山借邀请回答问题之机,就主席这首诗的用意、本义进行简单分析。
一、诗句出处及写作背景
毛泽东主席一生写过三首关于贾谊的诗。
一首是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初次见到好友罗章龙时,在送给罗章龙的诗中,主席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
毛主席对于贾谊的才华是赞赏的,对于贾谊的遭遇是同情的,对于贾谊一生未展平生抱负是惋惜的。
另两首是毛主席建国后,在读史的过程中有感而发撰写的。其中一首《七绝·贾谊》诗中,就有问答中提到的这两句诗。原文是: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纵观全诗,毛泽东主席虽然肯定贾谊的才华,并对其自比屈原、怀才不遇的结局感到惋惜。但对于贾谊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古代文人所通常具有的愚忠、胆弱性格进行了强烈批评。
那么诗中提到的“贾生吊屈原、梁王坠马”的典故,历史上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二、诗句引用典故的渊源分析
1.“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这是对贾谊一生的肯定与赞赏。
诗中的“贾生”便是指西汉初年的文学家贾谊。贾谊少年成名,才思敏捷。21岁就成为汉文帝时最年轻的博士。年轻人总有年轻人的毛病,成名越早,越容易激进冲动,恃才自傲,把握不好自己的命运。
贾谊针对当时的朝政时弊,提出了很多主张改革的建议,自然受到当时朝中权臣周勃、灌婴、冯敬等人的排挤。汉文帝又是一个守成稳重的皇帝。郁郁不得志的贾谊便被疏远,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在离京赴任长沙途中,经过湖南湘江时,因为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吊屈原赋》。湘江边上,面对涛涛洪水,一个年轻的书生,仰天长啸。百年前的屈原,因为楚国权贵的排挤,而投江自殁。面对吊屈投江处,年轻的贾谊通过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这就是前两句诗的来源出处。
专门详细介绍这两句诗的出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后面两句诗的典故渊源。
2.“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是对以贾谊为代表的封建文人愚忠思想的批判与同情。
正因为贾谊才识过人,被贬三年后,汉文帝觉得身边没有一个可以痛快讨论学问的人。便又想起了贾谊,并把他召回了长安。一回到长安,汉文帝就和贾谊促膝长谈,深夜都没尽兴。
重新受到汉文帝启用的贾谊,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被安排在离京城不远的商丘一带,任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汉文帝最小的儿子,汉文帝十分宠爱他。贾谊在梁国兢兢业业,体察时政。可惜不久,贾谊随梁怀王入朝觐见汉文帝时,不巧发生了梁怀王坠马而死的意外事件。对于梁怀王的死,贾谊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汉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
公元前168年,33岁的贾谊,在深深的自责和哭泣声中,忧郁而死。一代才子,黯然落幕。
贾谊的一生虽短,却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刘歆说“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毛泽东主席更是高度评价贾谊:
“《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
三、全诗散发着对于古代文人遭遇的同情与批判
如果把主席的诗句用白话文解说一遍,就是:
年轻的贾生,才气举世无双,无人可比。悲伤的贾生,哀怨自比,写下凭吊屈原的千古文章。梁王坠马实在不是多大事啊,哪里用得着您贾生哀伤至死,空负一生绝学。
贾谊吊屈原,是同命相怜,更是两位文坛巨匠的百年时空对话。两人的才能相似,文化气息相似,政治遭遇相似,所以司马迁说贾谊是:“追伤之,因以自谕”。
毛泽东主席注意到了两人命运的相似,并对两人遭遇的历史不公正性和多舛命运,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惜念。
梁王堕马而死,是意外而死,本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文帝没有怪罪,没有责备。贾谊却在自责中万念俱灰,郁闷而死。或许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人格完美的执著所至吧。贾谊实现了他舍生取忠的愚忠信条,却让我们千年后发出无奈的感叹。
总结:这首《七绝·贾谊》,充分反映了毛泽东主席对贾谊一生宏才不展,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仅仅因为“梁王堕马”这样的“寻常事”,朝臣随行就会郁闷而死。人才难再得啊,让人不由的轻声长叹太息。简练的文字,凝聚着贾谊才华横溢而又短暂无奈的一生写照。深沉的文字,字里行间又反映着毛主席对于当前世界的情感判断。至今读来,流畅明白,洒脱自如,韵味悠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