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历史很好,这诗是形容杨玉环而不是形容杨贵妃的,因为那时她还是"太真娘子",而夸赞杨玉环主要是为了讨好唐玄宗。不过,这诗也可能是李白以自己心中某个美人为原型而作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说,我将从全诗鉴赏和创作背景来好好带大家分析一下。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一共作了三首七言乐府《清平调》,尤以其一最为出名,其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流传度最广,几乎成为了形容美女的固定诗行,此篇以雍容华贵的牡丹花衬托杨玉环,同时又将她比作仙女,极力赞美其倾城倾国的美貌。全诗大意有两个翻译版本,分别如下:

(1)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2)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白云也想拥有你的衣裳、牡丹花也想拥有你的容颜。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的释义上,一说是"联想,想象"之意,又解为"希望,惦记"之意,做此解时为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杨玉环的美艳动人。而这个"想"字的妙用,也为历代文人称赞,如:《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想"、"想",妙,难以形容也。次句下得陡然,令人不知。《李杜二家诗钞评林》:"想"字妙,得恍惚之致。《唐诗笺注》:此首咏太真,着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却映花说,是"想"之魂。"春风拂槛"想其绰约,"露华浓"想其芳艳,脱胎烘染,化工笔也。

创作背景

要想知道李白为什么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形容杨玉环,就必须从诗的创作背景来谈。

唐玄宗天宝元年时,颁求贤诏,向天下网罗贤才,而受家世背景影响不能参加科举入仕的李白,把握住了这次宝贵的机会,成功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供职于翰林。别看李白以潇洒风流著称,可文人都有"学而优则仕"的心理,想把自己的文采转化为政治资本,实现辅佐帝王、安定天下的政治理想,所以李白当然也不例外。

据李睿撰写的《松窗录》记载,天宝三年(744年)初,唐玄宗与杨玉环在兴庆宫的沉香亭前赏牡丹,一时兴致来了,想听歌赏舞。但李龟年(当红乐师)会的曲子玄宗都听腻了,于是他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然后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进新乐词《清平调词》三章献上。

李白这时候正喝得酩酊大醉,李龟年急的一杯冷水泼得李白半醉半醒,这时李白大笔一挥,三章《清平调》即刻作好。李龟年又快马加鞭将它呈到唐玄宗面前,玄宗即命梨园弟子丝竹伴奏,李龟年当场而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杨玉环高兴地喝着葡萄酒,还亲自领唱。唐玄宗也吹着笛子给杨玉环伴奏,且自此后更加赏识李白了,有文为证"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松窗录》)"。只不过,这个"赏识"也不太看得出来,因为马上李白就辞职了,而唐玄宗却不加挽留的就"赐金放还"了。

通过这一段背景知识的补充,我们能得到两个信息:(1)唐玄宗很宠爱杨玉环,在未册封的情况下,就称其为"妃",这很显然是不合礼制的(当然,这个"爱妃"来的本来就难以启齿)。(2)李白作诗时,还没见过杨玉环,但写出的诗却得到了杨玉环本人在内的一致好评。这两点综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点,而这一点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李白如此大费文墨赞美杨玉环,那就是:李白在讨好唐玄宗,他想通过巴结皇帝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那有人不禁要问,李白不是已经供职翰林了吗?他还想做多大官呢?其实,那时李白只是个翰林待诏,当时翰林职位分两类:一类是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等事宜,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另一类是由杂流组成的翰林待诏,比如:会画画的叫"画待诏",会算命的叫"方术待诏"会下棋的叫"棋待诏",而李白就是"诗待诏"说白了就是天子弄臣,陪皇帝玩儿的。

可是,李白是抱着"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才进入翰林院的,于是,他为了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甘愿作"语语浓艳,字字葩流"的诗来夸赞皇帝的宠妃,哪怕对她从未谋面,李白依然凭借自己高湛的诗歌技艺,仍然作出了想象中美人的风姿。所以我说,这笼统又华丽的诗句可以是形容杨玉环,也可以是形容李白心中任何一个美人,反正任谁套用都不会错。更夸张的是,李白在第二首诗中,甚至乱拍皇帝马屁,把杨玉环这样一个尚未有任何品阶的娘子与前朝皇后作比,哄得两人都开心不已。

只可惜,李白的诗作得越好,唐玄宗越不会重用他。因为唐玄宗对李白的欣赏的是基于他的文学才华,当他是文学侍从而已,而非把他当成一个大臣,更不要说拿他当政治家来对待了。结果就是,李白奉旨作诗赢得一片掌声,唯独对自己的仕途没有任何帮助,他始终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天宝三年(744年)3月,李白愤然上疏,请求还山。玄宗并未挽留,而是顺水推舟,赐金放还,李白渴望已久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再回想当时,那个虽然早已名满天下,却因为将要得到唐玄宗的召见而狂喜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那个已42岁不惑之年,却依然像孩子一样狂放不羁、傲视他人的李白;那个以为此去将大有作为,可以为天下苍生振臂一呼的李白。就越发能够理解他的处境、明白他的不易,奉旨作诗不为自己,为的只是一份"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一往文学作者:盛夏)

最佳贡献者
2

诚谢邀请: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欣赏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解读一下李白的另一首诗的片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颠沛流离一生的真实写照.天南地北不为五斗米折腰已成了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个性,然而四十一岁时,却挥毫作诗,为杨玉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为何?

李白早有"至君尧舜上"的伟大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 直至已过不惑之年的41岁,西游时碰上狩猎的唐玄宗并趁机献上《大猎赋》,才开始得到关注;当时,唐玄宗同母妹玉真公主也很欣赏李白过人的诗赋,而早先的好友贺知章又不失时机地进行推荐,从此,诸多诗作才有了机会跟唐玄宗见面.

有一定文学才华的唐玄宗对李白的诗自然拍案叫绝,特地召他入宫并问了许多时事政治,才高八斗的李白对答如流;唐玄宗深感人才难得,便下令李白供奉翰林,主要职责是陪侍于左右,写诗为李唐王朝歌功颂德,成了彻头彻尾的御用文人,这与他的志向和情操相悖。

再谈这首诗,唐玄宗与杨玉环整天耳鬓厮磨,沉浸在醉生梦死的氛围中,当即命李白作诗描述这卿卿我我的场景,于是这首举世闻名的诗句就横空出世了;李白抬头望见深邃天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云彩,联想到妩媚动人的杨玉环身上的五彩缤纷的衣裳,低头近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由此联想到杨玉环的美貌,无非是称赞杨玉环的美丽.

不言而喻,李白是想通过赞美皇帝的女人,到得皇帝的开心,以便进阶施展自己治国方面的才华.

3

谢邀。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句诗是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中其中的一首里面的一句。为方便理解,现把原诗奉上。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试译下:云一样的衣服,花一样的姿容,春风轻轻地吹拂栏杆,露珠闪闪,花色更显得娇浓。贵妃国色天香,若不是在那群山遇见,一定在月下瑶台才能相逢。

这首诗的背景是天宝三年,唐玄宗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一起赏观牡丹花,当时的著名乐师李龟年在旁边歌唱旧曲助兴。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什么能用旧的乐辞呢?遂招李白作《清平调》三章。当时李白是供奉翰林,前晚上喝酒还没醒酒呢就写下了这《清平乐》三章。然后梨园乐工伴奏,李龟年唱之,唐玄宗也用笛子参合,这一场景被当做当时的很大的事件来宣扬。题主的问题为什么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形容杨玉环,李白是借眼前的牡丹花来隐喻当时的所谓‘’第一美人‘’,衣裳似云霞,容颜似牡丹。。。后几句更以群玉山,琼瑶仙境来烘托杨玉环的华贵与尊荣。人花融为一体,想象奇特,下笔如有神,不同凡响!浪漫主义诗人名不虚传。李白当时是供奉翰林,说白了就是御用文人,不用自己的写诗特长为皇上的妃子宣扬,以后咋在皇宫里混?咋在仕途上有提升?这也为以后李白的命运打下了伏笔。更为诗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作了铺垫。诗人是伟大的,但也有历史的局限性。

4

这是李白奉诏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填写的《清平调》词中第一首的第一句,诗仙就是诗仙,出手不凡,第一句就写出花枝乱颤气象万千的境界。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在古代四大美人中有“羞花”之雅号。李白的这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个“想”字用的妙极,举重若轻地写出了杨贵妃那种不同凡响的美。

这句写的很高明。用云彩和衣裳、鲜花和容颜联系在一起,一般人估计几乎用衣裳像云彩容颜像鲜花这样来形容,不是有句话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嘛,但李白显然比天才更甚,直接通过云彩想杨贵妃的衣裳、鲜花想杨贵妃的容颜这样不走寻常路的表达,一举将杨贵妃的外在之美写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

如果说第一句是写杨贵妃颜值之美,而接下来的第二句顺着第一句而来,用春风、露华这种自然物象写出了杨贵妃的气质之美。更进一步突出了杨贵妃那种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温润雅致的气质美,这种发散性的气质美具有强大的气场,如拂槛的春风一般柔和,又如凝结的露华一般浓烈,将杨贵妃的雍容华贵的气质之美写的饱满而丰富,犹如最顶级的鸡尾酒一般富有层次感和复合性的味道。

最后两句很好理解,群玉山头见也好,瑶台月下逢也好,凡夫俗子们在人间是见不到杨贵妃这样的绝色美人,只能在仙境中才能见到。从人间直接写到天上,这首诗前两句还是通过凡间可见的物象写杨贵妃的美,而这两句直接将杨贵妃的美捧到了天上,也顺道一举两得地吹捧了一把唐玄宗。这种功力非一般的人所能为也,深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大爱也就理所当然啦。

5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图片/源于网络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李白写下这首诗时的历史时代背景。

李白一生才华横溢,很有一番辅国辅君的伟大抱负,青春岁月在长安城拜见王公大臣,以求能上书政见,但屡屡不得志。

直至41岁那年,他心情郁闷西游,碰上唐玄宗狩猎,趋机献上《大猎赋》,得到唐玄宗的认识,从此才打开了接近上层阶级的机会。

接着李白凭着诗赋过人,并且得到唐玄宗同母妹真公主的欣赏,再加上好友贺知章的举力推荐,李白的许多诗作终于有了机会被唐玄宗看到。

唐玄宗对李白的诗作大白赞赏,召进他入宫,并且问了许多的当世事务。李白凭早年的游学经验,再配合时局的分析,对答如流。唐玄宗深感欣赏,立刻下令李白供奉翰林,主要职责就是给唐玄宗写诗,并陪侍于左右。

说白了,此时的李白就是御用文人,专门写诗歌颂皇室,以供消遣娱乐,仅是个玩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首诗在这种背景下运用而出,诗句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但非李白所愿。

李白是供奉翰林,专门为唐玄宗写诗,所以唐玄宗与杨玉环整天卿卿我我醉生梦死时,命李白作诗,这首举世闻名的诗句横空出世。

既然是给皇上的庞妃写诗,那自然就得拍拍马屁,极尽赞美之词。这诗句抛开政治背景的败笔,它是有着非常高的文学手法价值。

李白抬头望见苍穹远处的美丽云彩,由彼及此的思绪一转,想到杨玉环身上的多彩衣裳,低首处,看见怒放的娇艳百花,就会想到杨玉环的美貌,就是用尽了华丽的词藻来描述杨玉环的装扮与容貌的美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的个性,估计李白写这诗句也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不久,李白厌倦了这种御用文人生涯,与贺知章等人离开了皇宫,接而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是后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白为杨玉环写下的这诗句,无非是想通过得到他们的欢心而施展政能才华,但是事与愿违。时代的特定情况下,这就是人的命运,主宰在谁也说不清的人心人性深处。

6

“云想衣裳花想容”是李白为杨贵妃写的三首《清平乐》中,第一首的第一句。李白用这句话来形容杨贵妃,可以说体现了李白极高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

(杨贵妃)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写诗赞美女人不好写,写诗赞美皇帝的女人,那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说写诗赞美女人不好写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写的东西,不能落俗套。鲁迅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人是蠢材。

鲁迅讲的这句话,就是表明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从古至今,描写女人美丽的诗句可以说太多太多了,该用的词语都用光了,哪能还有什么创新!

为什么又说写诗赞美皇帝的女人更不好写呢?

你不能对皇帝女人的身体器官进行描写,说她“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也不能说她“吹气如兰”气味芳香;更不能说她“肌理细腻骨肉匀”。就算是写女人的神态,比如“美目盼兮,巧笑倩兮”这样的,“既含睇兮又宜笑”这样的,也都不能说。因为你要是这么说,便意味着你在仔细地盯着皇帝的女人看,甚至你闻过皇帝女人的气味,摸过皇帝女人的玉手。那样一来,你就是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

(李白)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写邻家女,有一种别出心裁的写法:“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里没有写女人的任何身体器官,也没说三围怎么样啥的,所要表达的,就是一句“恰到好处”的意思。不过,这几句话也不能用来写皇帝的女人。因为就算这样写,其实也是一种评价。总之,评价皇帝的女人,就是不对的。

其实,在古代社会,皇帝的女人,应该称之为“国母”,对她的评价,是应该从“德行”上来考虑的,说她“母仪天下”。如果这样说,估计也没有大问题。但是,唐玄宗肯定是不满意的。为什么呢?

一者,“国母”只有皇后才有资格这么叫,其他的妃子,不是皇帝的正妻,就不能叫“国母”,因此也不能从“母仪天下”方面来考虑。杨贵妃虽然是贵妃,毕竟不是皇后,因此不是很恰当。如果李白非要从“国母”的角度去写,那就有一种嫌疑。什么嫌疑呢?就是李白想干涉朝政,想让唐玄宗封杨贵妃为皇后。这个罪名可不小,李白显然不能这样给自己添这个麻烦。

二者,唐玄宗让李白给杨贵妃写诗,显然是得意自己有这么一个国色天香的妃子,心里多多少少含有嘚瑟的意思在中间。如果李白写的诗,不涉及杨贵妃的容貌,不写她很美,而把她写得像庙堂里的土地婆一样宝相庄严,唐玄宗能高兴吗?再说了,唐玄宗本来就把李白当弄臣,希望他在诗词歌赋上来点东西助兴,又搞成庙堂上的那种样子,那唐玄宗还要李白做什么?

(唐玄宗)

有这么多的禁忌,有这么大的苦难,有这么苛刻的要求,但是高明的李白,还是把这个任务完成了。而且他只用了“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么一句,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李白没有涉及杨贵妃身上的任何东西,没有说她五官身材,没有说她的气味神态,李白说的是云,是花。说云很羡慕杨贵妃的衣服,花很羡慕杨贵妃的容貌。既然没有说杨贵妃,只说了云和花,那唐玄宗就挑不到漏洞了。

而且,你不得不佩服李白的别出心裁,别人都是把衣服比喻成云,杨贵妃跳的舞《霓裳羽衣曲》,也是把衣服比喻成“霓”比喻成“羽”,李白是反过来。反过来有什么好处呢?反过来不但避免了直接描写杨贵妃的容貌,还把杨贵妃放在主体地位。你说杨贵妃像花,那首先是承认花的绝对美。你说花像杨贵妃,那就是承认杨贵妃的绝对美。世间还有什么女子的美,能够达到杨贵妃这种“绝对美”“主体美”“本原美”的呢?

这就是大才李白,你不得不佩服的一种诗歌境界!

(参考资料:《旧唐书》《全唐诗》等)

7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牡丹,花中之王。唐朝的时候,又称木芍药。每到牡丹花盛开的季节,长安城必定轰动。名门大户纷纷前来购买,车马若狂,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唐玄宗也不例外。在兴庆池东的沉香亭前,种植上红、紫、浅红、通白四色。恰逢花开,凝露吐香,艳治了得,美不胜收。李隆基雅兴顿起,便组局,来一场牡丹花盛宴。

梨园弟子优者,出乐十六部。李龟年手捧檀板,打算首先开场。不过,听腻他曲调的唐玄宗断然拒绝,他说道:

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

故而,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白,进献三首应制诗——《清平调词》。李白应诏,写道:

云想衣裳花想容

诗毕,李龟年拿着诗,递呈给唐玄宗。玄宗命梨园弟子抚丝竹,李龟年以歌。



这时的李白在公元742年,被征召入京。但之后到744年,又被赐金放还,也就是被放逐出京。第二年,杨玉环成贵妃,而之前道号太真,宫人不好称呼,皆叫玉环为娘子。《清平调词》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准确时间应该是公元743年!

所以,诗并非写给杨玉环的,太真杨玉环怎担当起“妃”的称呼?李隆基岂不是孟浪吗?

关于清平调诗,《新唐书》记载比较详细,史载:

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唐玄宗有所感,所以召李白,纵然李白酒醉,但仍旧绣口一吐,援笔成文,精切无留思。特定的环境,应制诗逢迎李隆基。所以,“帝爱其才,数宴见”。



意有所感,感什么?感的是人,那这人是谁?最起码,她是妃子。从李隆基的情史来看,他一生有三个重要女人,依次是发妻王皇后、武惠妃以及杨贵妃。显然,她是武惠妃。

公元737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郁郁寡欢,怀念不已,后宫数千,然“无当意者”。所以,才有杨玉环。有人说她“姿质天挺”,其美绝世无双。于是召她进宫,李隆基十分喜欢,让她“乞为女官”,号太真。最终,在公元745年,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问题来了,为什么李隆基在沈香亭有感?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人估计注意到了兴庆宫。兴庆宫是行宫,前身是兴庆坊,曾是李隆基藩王时的王府。不过,隆庆坊在他登基后,因避讳改作兴庆坊。

这里,唐玄宗和武惠妃有一段美丽的往事。而武惠妃也是在兴庆宫之前院死的。徒留伤心地,此情此景,往日今日,恍如隔世,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综上所述,李白是在写武惠妃,写来给唐玄宗的。真正写杨玉环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而最精彩的,也是《长恨歌》。在里面,杨贵妃美到了极致。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唐才子传》、《松窗杂录》。

8

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出生在唐朝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现在为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也许是爱屋及乌,他对自己的出生地有很深的情感,再加上他对道教很感兴趣,所以,在成年后行走江湖时,他自称“青莲居士”。

李白从5岁开始读书,到10岁就会写诗,到15岁时已经写了很多首诗,在当地小有名气。在16岁时,他一边学习剑术,一边拜访当地名士学习道学,到24岁时,他已经成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并开启了漫游之路。

李白的父亲名叫李客,是在巴蜀一带做生意的富商,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侠客和隐士。



“士农工商”的等级意识在唐代依然盛行,因此,唐代朝廷规定:商人的儿子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大门向李白关闭后,李白唯有通过朋友的举荐达到做官的目的。他开启漫游之路,在全国各地四处游山玩水,实际上是想结识一些有分量的朋友。

从724年——740年这16年里,李白先后结识了李邕、孟浩然、许圉师、元丹丘、岑夫子、张说、张垍、崔宗之、张卿、玉真公主、贺知章、李龟年等许多朋友,这些人里边,真正帮他进入仕途的是玉真公主与贺知章。

743年春,通过玉真公主与贺知章不厌其烦地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终于同意召李白进入翰林院工作,做他的御用文人,跟今天秘书的工作类似。



做了御用文人后,李白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伴在李隆基身旁,即兴发挥,写一些诗给他娱乐,让他越高兴越好。

“云想衣裳花想容”正是李白在此期间写的,是《清平调词三首》里边的第一首,全诗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写于744年春末夏初,也就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

当时,唐玄宗李隆基与爱妃杨玉环结伴在兴庆宫游春、赏牡丹,乐师李龟年在旁边给奏乐,一群宫女踏着音乐节奏在旁边表演歌舞。赏花的同时,还能听着优雅的乐曲,看着精彩的舞蹈,还能喝着美酒,有钱人真会享受生活。



玩到尽兴时,唐玄宗命令李龟年拿着金花笺宣李白到场作应景诗。李龟年来到李白跟前,发现李白已经喝得飘飘忽忽,站也站不稳。李龟年急中生智,拿起酒杯从湖中舀起一杯冷水泼在李白脸上,被冷水一激,李白立刻清醒,明白了来宣他的用意。

对才高八斗的李白来说,写这样的应景诗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见他略一沉思,大笔一挥,三首《清平调》就写好了。李龟年捧着写在金花笺上的诗稿,小跑着来到唐玄宗和杨玉环跟前,让他们欣赏。

两人看过诗稿后,非常满意,当即给李白奖赏了宫锦袍。尤其是此时才25岁芳龄的杨玉环,一下子被这几首诗赞美得芳心荡漾,脸蛋如同园子的牡丹花,白里泛红,红里透粉,再加上美酒的作用,让她的脸蛋更有韵味。



事实上,李白在此时还没有见过杨玉环的面,他却能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的诗句,确实让人匪夷所思,这完全是李白把他的文学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为:

云朵那么圣洁,却不想做云想做你的衣裳,花儿那么美艳,却不想当花想做你的容颜,你简直太美了,娇美欲滴,好像沉香亭畔被春风吹拂的带露水的牡丹。

你如果不是仙山上才能看到的仙女,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偶遇的女神。

李白不惜溢美之词,对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如此夸赞,并不是他爱慕杨玉环,对其想入非非,想用自己的才华把她勾引到自己身边来。其实,李白有自己难以消解的苦衷。



李白的苦衷,就是他不想再在翰林待诏这样轻微的职位上任职了,他希望得到唐玄宗的重视,能做一名真正的翰林学士,参与到重要的工作之中,能为大唐王朝的国强民富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修齐治平”是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人生抱负。

然而,此时的李白,已经43岁,几乎一事无成,如果再这样消磨下去,只会距离自己的人生抱负越来越遥远。

从李白进入翰林院之前写作的许多诗歌来看,比如,725年写的《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730年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731年写的《乌栖曲》、742年写的《蜀道难》等诗,都是气势恢宏,充满豪情壮志的杰作,在这些诗歌中,李白不但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寄情于景,抒发了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



在743年,虽然通过友人贺知章的牵线,李白谋得了一官半职,但并没有被重用起来,才华和生命被浪费着,豪情被消磨着,人生理想被阻挡着,面对此情此景,李白怎能不苦恼呢?

因此,给杨玉环写如此肉麻的诗,成为李白抓住仕途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他后来还是没有抓住,只能纷纷离开京城长安。李白仕途艰难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个性过于强烈,并不适合在复杂的仕途上混。

9

唐朝玄宗在位期间,李白曾一度担任翰林。这天,唐玄宗同宠妃杨玉环观赏牡丹,兴趣之余,让李白创作一些新的乐章。李白奉命,做出了三章《清平调》。其中第一句,就是著名的“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是用来形容杨玉环的。

唐玄宗命李白做乐章,那么,为什么李白会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形容杨玉环?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文学与艺术

文学从诞生以来,就和艺术有了难解难分的关系。比如诗歌,既具备文学属性(需要写诗)又具备音乐属性(需要配乐演唱)。而诗歌的创作,也和美术艺术有着关联。

《诗经》中,大部分诗歌的第一句,都是从写景开始——比如著名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著名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从某个角度来说,文学和美术的分野,在于美术用线条为基础,向观众展现一幅画卷,而文学则是用文字,向读者展现风景。不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绘画,都是通过各自的介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李白在修辞唐玄宗、杨玉环观赏牡丹的时候,需要从杨玉环开始下笔。但是,在修辞杨玉怀的美艳动人之前,要先描写周围景致,如同作画一样,需要画好背景,同时,让景致和杨玉环形成一体。

于是,有了这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天上有着云朵,花园里有着牡丹。而不论是天上的云朵还是花园的牡丹,都面对女主(杨玉环)自愧不如:一个羡慕杨玉环的衣裳,另一个则羡慕杨玉环的美貌。

在华夏神话里,时常有神仙用云彩制作天衣的说法,牡丹本身则为美艳的象征。但是,不论是天衣的原料云彩,还是本身已经是美艳代表的牡丹,都纷纷羡慕本来是自己所长的事物,李白通过这种手法,将女主和风景融为一体的同时,还夸赞了杨玉环的魅力。

另辟蹊径

在以往文人修辞美女的诗文中,往往会通过较为直接的手法来修辞美女,比如美女眉眼如何,玉手如何;或者直接将美女比作天女、牡丹等美好的事物。

唯独李白另辟蹊径,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既不直接修辞杨玉环有多美,也不直接将杨玉环比作其他美物,而是通过天上的云和地上的花对杨玉环的艳羡,来修辞、形容杨玉环的美。李白之所以是李白,被视为诗词领域的宗师,一定程度上,也和李白的创新能力有关。而“云想衣裳花想容”,堪称创新、另辟蹊径的典范。

10

网上能查到的解释可能是“错误”的。

而“正确”的答案可能在小可的这篇回答里。

“云想衣裳”指的是云衣,即云气、云雾之意。李白在这一句中借用了楚辞里的典故《九叹》“服云衣之披披”,以从侧面烘托杨玉环的轻盈清灵之美。而且屈原《九歌》里也有一句“青云衣兮白霓裳”在此处是用来渲染杨玉环不似人间所有的美艳之气。

“花想容”即容颜如花,所以这个“容”字真实的含义是“(如花)盛开”。那么显然“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正确”解释是

白云希望有雾气增加自己的美,花儿想盛开渲染自己的艳。

这里面有两种颜色,浅白,深红。

用白和红两种颜色进行对比,将云的高远,云的仙韵和花的娇羞,花的美艳形成一个组合。

即是颜色上的搭配,也是意象上的组合。

也就是说,李白用这种笔触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或者讽刺杨贵妃的欲望。因为如果过度解读,清平调的第二首明显用典错误,而这种错误以李白之才是不可能犯的,当然也可能是无意为之。但毕竟成为了后来同僚攻击李白的借口,也让唐玄宗不得不放弃李白。

如果此诗果真是“讽刺”,小可认为这是一种“过度解读”,但只要过渡解读便会发现这首诗同样存在许多问题。

云衣,也是道教术语。也可以指道士,道姑,道袍。李白是学过道的,不可能不知道。而且更要命的是,杨玉环当年可是伪装过道士,只为和玄宗在一起。第二句“春风”加“露华”显然是说雨露之欢。还最后一句“瑶台”的另一种解释是纣王的荒淫之所。

尽管如此,小可仍然认为这首诗不应当过度解读,只是简单的赞美而已,或许在用典故方面有些随便,但以李白的气度不至于如此暗讽一个女人,更不至于去暗讽一个皇上。

当时,他还在长安。

当时,他还充满希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