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其实还有个内行厂,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这些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几个衙门,那么这些个衙门都是干什么的,他们中又是哪个最为厉害呢?这个则要分两方面来说,权力最大者无疑是存在最短的内行厂,而为祸时间最长的则毫无疑问是东厂,我们分别来说。

六扇门:泛指明朝司法系统,艺术作品中则涉及江湖

所谓六扇门,其实并非是指某个具体的衙门,而是明朝三法司衙门的合称,泛指明朝的司法系统。源于古时特殊的衙门构造。彼时,衙门的唯一出入口便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的大门,而大门皆为三开间,每间各有两扇漆黑门扇,总共六扇门,“六扇门”之称便是由此而来。

所谓三法司,便是指明朝具体负责司法事务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其具体分工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明史·刑法志》)。也就是说,刑部为最高司法机关,主管天下刑政,审定和执行刑律,判案定罪,管理囚犯;大理寺为司法复核部门,主要掌管“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即对各地和刑部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都察院则为最高监察机关,不仅负有“纠劾百官,辨明冤枉”之责,而且有权对刑部和大理寺审理过的案件进行纠察,还对各地司法衙门履职情况有监察之责。

不过,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六扇门”,与历史则大相径庭。相传万历年间,朝廷为处理重大案件,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杀手组成的秘密组织,而“六扇门”便是该组织的总部。由于该部门行动诡异、手段凶狠、专办大案,民间广为传诵六扇门的威严恐怖。当然,文学和影视作品之中,“六扇门”查办的案件总与江湖、武林脱不了干系,类似于朝廷在江湖中设立的司法衙门,这与普通的司法衙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总的来说,所谓“六扇门”泛指的就是明朝的司法系统,历史上的“六扇门”需要按照明朝律法办案,且有一套完善的司法体制,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六扇门”权力则大了很多,已经超出了司法体系,但其危害顶多也仅涉及江湖和武林而已。

锦衣卫: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正德以后依附于东厂

其实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手下便曾有过一支专业的情报队伍,即“检校”组织,杨宪便曾是其中一员。而直到“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朱元璋为进一步加强皇权,方便皇帝侦知民间和官员动态,遂设立锦衣卫,其最初只能仅为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三项。

明初锦衣卫只是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设立的临时机构,且早期指挥使毛骧和蒋瓛也先后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后被处死,后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撤销。直到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为巩固皇位和削藩,这才再度设立锦衣卫,不仅被作为常设部门,且职能进一步被扩大。

锦衣卫的恐怖,并不在于其职权,而在于其无孔不入的情报网和毫无节制的作风

皇帝特许之下,锦衣卫情报网遍布全国,锦衣卫校尉以各种身份充斥于民间和官员家中,例如学士宁濂夜间宴请宾客,朱元璋便立即收到了其宴请宾客的名单和座次图,不仅时间、地点、人物了解的极为详细,就连菜品都调查的一清二楚。曾有传言,锦衣卫纵横天下之时,地方百姓和官员一旦遇到说着京城口音之人,往往都是心惊胆战,可见锦衣卫的可怕。

此外,由于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因而其具有相当的专断之权,最初的锦衣卫还仅仅只有逮捕和刑讯之权,审理之后还要交由“三法司”审理定罪,但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以后,锦衣卫就连审判和处决权也独立了出来,此后锦衣卫彻底脱离“三法司”,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司法部门,这显然为其滥用刑罚提供了空间。

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的锦衣卫,办案全凭皇帝喜好,捏造罪名、刑讯逼供、滥用刑罚现象极为严重,嘉靖时期的刑科都给事中刘济便曾抱怨“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

锦衣卫存在时间虽长,但到了正德年间,由于大太监刘瑾大权在握,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对其阿谀奉承,锦衣卫开始依附于东厂,虽然嘉靖年间陆炳执掌锦衣卫时,锦衣卫权力再次高涨,卫权甚至一度盖过厂权,但总体来说,正德年间以后,锦衣卫大部分时间都是依附于东厂的。

东厂:明中期后权势滔天,危害程度远甚锦衣卫

东厂同样设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彼时虽然已有锦衣卫,但由于其毕竟是外廷衙门,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因而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成立了一个新的官署,名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直接以宠信宦官为首领。

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的原因,其实还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固,毕竟他的皇位是通过“靖难”得来的,东厂最初的职能仅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即对朝臣和民间予以监视探查,并对锦衣卫有监察之权,不过最初的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审讯犯人还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直到明末时期东厂才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同样很广,甚至比锦衣卫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对官员、社会名流、学者和百姓具有侦缉之权,而且一旦遇到重大案件或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还有权派人听审,甚至直接在各个衙门派人坐班,监视官员的举动。

明朝中期以后,尤其是明世宗以后,随着皇帝与外廷臣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而内阁首辅成为百官之首后,御史台也开始逐渐失去原本的作用。凭借着对臣子的监察之权,再加上宦官与皇帝之间较为亲密的关系,东厂遂成为皇帝对抗外廷的工具,也正是自此之后,东厂的权力开始迅速膨胀。

到明末时期,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极为严重的党争,甚至一度对外廷形成压制,尤其是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东厂提督魏忠贤更是权倾朝野,朝中无人能与之对抗。直到崇祯帝朱由检上台之后,随着魏忠贤的倒台,东厂这才开始走向末路。

纵观整个明朝,东厂存续的时间与锦衣卫几乎不相上下,但自明朝中期开始,东厂的权势便开始凌驾于锦衣卫之上,危害程度自然也远甚锦衣卫。

西厂:前后存续时间仅十年,权势在东厂、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成化年间,由于“妖狐夜出”神秘案件和李子龙意欲刺驾等事件的发生,明宪宗担惊受怕之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以大太监汪直为提督。

明宪宗成立西厂的本意,只是为了让其帮助自己打探消息,确保皇宫和自身的安全。因此,西厂的人员不仅要比东厂多一倍,更是将东厂和锦衣卫的职权都包揽了起来,职权远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

然而,汪直大权在握之后,却是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的打击目标,主要是京城内外官员,而其办案过程更是简单粗暴,只要有了怀疑对象,便立即将其逮捕,之后便通过严刑逼供,力争将案件不断扩大。而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西厂成立仅五个月,便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内阁大学士商辂及同僚万安、刘珝、刘吉上疏弹劾汪直,并直言“妖狐夜出”之事正应在汪直身上,宪宗无奈之下只得撤销西厂,遣散西厂人员。

不过,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没有安全感,于是仅一个月便重新恢复西厂,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此后五年间,汪直通过西厂大肆打击政敌,一时间权势滔天,结果却引起皇帝的警觉,汪直最终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此后,正德年间西厂得以再度短暂恢复,以谷大用为提督,不过由于大太监刘瑾的存在,此时的西厂已经不复往日荣光,并最终于正德五年(1510年)被彻底撤销。

西厂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和明武宗正德年间两次设立,前后存续时间却仅仅只有十年,其权势虽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但由于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危害其实并算不上太大。

内行厂:正德年间仅存在五年,权势远在东西厂和锦衣卫之上

明朝正德初年,大太监刘瑾等八虎深受皇帝朱厚照重用,其中尤以刘瑾为甚,彼时八虎之二马永成、谷大用分别提督东厂、西厂,而东厂、西厂又皆归刘瑾指挥,然而随着刘瑾与谷大用、马永成之间矛盾加深,遂设立内行厂。

“内行厂”又称“内厂”、“内办事厂”,其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权势远在东、西厂之上,且用刑尤为酷烈。

正德五年(1510年),随着大太监刘瑾的倒台,内行厂与西厂也被一统裁撤。虽然内行厂仅存在五年,但也残害了不少忠良。《明史·刑法志三》有载,“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杀良”。


如上所述,就权势而言,六扇门仅仅是明朝的司法系统,而锦衣卫则有负责侦缉百官和民间的职责,东厂负责侦查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则对东厂负有监视职责,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因而内行厂五者之中以内行厂权力最大。但如果从危害程度而言,由于西厂和内行厂存在时间较短,又以东厂为最。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出身寒微,从小禁受了很多苦难。所以登上皇位之后,对贪官污吏十分痛恨,不仅废除了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还设立了很多神秘组织,强化中央集团,监管审判官员。如东厂、锦衣卫、六扇门的建立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组织既神秘又独特,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们的存在,那么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今天就来说一说他们的来龙去脉。

锦衣卫是由朱元璋创立于洪武十五年,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皇帝的十二个禁卫军卫所之一,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御林军。后来朱元璋为了监视朝中官员的动向,就赋予了锦衣卫监管职能,设立南北镇抚司,专门从事监察、逮捕、审问等工作。而且他们都是由皇帝的亲信所组成,直接受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所以说,在洪武年间,千万不要让锦衣卫抓住你的把柄,否则你会死的很惨。

东厂是由明成祖朱棣设立于永乐十八年,因为工作地点在京城东华门一带而且从事缉拿事宜而得东辑事厂所以简称东厂。东厂的主要工作就是缉拿要犯,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东厂的官员多半都是宫里的太监,所以也是直接听命与皇上。建立东厂前期的目的是为了监视文武百官,防止他们谋乱。但是到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加强,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建立也为后期的宦官专政打下了基础。

东厂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朝中会审大案,他在;锦衣卫拷问重犯,他在;而且朝中各个衙门问案他还在。他监视着官员的一举一动,将他看到的听到的都全部记下来,每天交给司礼监审阅,之后经过挑选再汇报给皇上。

西厂的产生是皇帝采取的一种新的监管控制办法,当时随着朝中官员和宦官的内部矛盾逐渐加深,皇帝为了维护皇权和对当时势力庞大的东厂实行控制,便设立了西厂。所以西厂属于临时性机构没有正式官职。当时西厂权力一度大过东厂,活动范围遍布全国各地。后来因遭反对被撤销,一直到了武宗继位,大太监刘瑾掌权,西厂才复开。

六扇门是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个组织,它是大理寺、司邢部和都察院的合称,因为每个衙门里的每道门都有三个门,每个门有两扇,所以称为六扇门。它的人员组成既有朝廷官员也有能人异士,可以说上到朝廷下到民间。六扇门的主要工作是辅助朝廷办理一些大案要案,影响力很大,所以在民间有很大的威望。其实就是专门辅助办案的一个组织,类似于现在专门搞刑侦的公安。

所以,锦衣卫、东厂、西厂、六扇门这四个特务组织,论权力的话东厂最大,锦衣卫此次,但是在西厂存在的时候,西厂的权力是超过东厂的。论职能的话,就是锦衣卫最厉害,因为他的工作范围最广,六扇门排到最后。论民间影响力的话就是六扇门了,因为它和普通老百姓接触最多。但是要说政治影响力和权力,还是西厂最大,但是存在时间很短,东厂紧跟其后,锦衣卫排到第三,六扇门最末,因为六扇门属于正式机构,不管是皇帝还是六部,都对它有影响,所以受到的约束也大。

3

简单地谁到底谁更厉害,那得看谁当“一把手”。

正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东厂、西厂、锦衣卫和六扇门到底哪个厉害?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跟江湖的帮派一样,哪一帮更厉害?与谁当他们的扛把子有着直接的关系,谁也不能说少林派就永远压武当派一头,丐帮永远是江湖第一大帮。

此一时,彼一时的关系罢了。

下面诸位看官就且听土鳖君慢慢的盘一盘那四个在影视作品中最经常出现的神秘组织的道。

暂按照组建的顺序排着队盘。



锦衣夜行—锦衣卫


这四大神秘组织中最早出场的是锦衣卫,而且它的存活期最长,影响最大。它的身影几乎贯穿了明朝的历史,并且也延续到了清朝。而且中国的好学生越南的后黎氏王朝和阮氏王朝也将它原封不动的抄了过去,锦衣卫在越南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45年。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叫花子出身的朱重八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龙椅,一起创业的那帮子苦兄弟也各个建牙开府,成为人中龙凤,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吵吵闹闹的好不痛快。

但好日子并没有过上多久,朱元璋隐约的觉得这帮子老兄弟们不是那么好掌控。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左帮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帮闹得不可开交。但在老乡朱元璋同志的默许之下,淮左帮还是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其实此时,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心中已经扎上了好几根刺。自己还能够压得住这帮功臣,但如果换成儿子、孙子当了皇帝,这帮人会如何?那还真不好说。

也恰是此时,淮左帮也是膨胀到了极点,以胡惟庸为首的权臣们已经将权利玩弄的就好像手掌中的核桃一样。

要么说朱元璋能当皇帝,眼看着相权就这么一点一点膨胀辖下去,朱元璋并没有急着出手。

其实他是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一击致命的理由。

这个时机出现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一封来自“检校(明朝早期的特务组织)”揭发检举信落到了龙书案上,灭门的屠刀迅速的落下,一万个人头滚滚落地。淮左帮的势力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胡惟庸案让朱元璋意识到了特务组织的重要性,必须大张旗鼓的搞下去,而且要在自己的绝对领导之下搞下去。

于是,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将自己的御林军改组为12个亲兵卫,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锦衣卫。

卫,是明朝的军队建制,每个卫辖士兵5000人,大约相当于现代三个团的编制。卫的下面设南、北镇抚司、千户所和百户所。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名叫指挥使,正三品。下面是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和正四品的指挥佥事各两位。

南镇抚司负责内部执法执纪,北镇抚司则负责侦察、逮捕、审问。镇抚司的最高长官名叫镇抚使,从四品。

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建制,长官分别为千户和百户,分别为正五品和正六品。

基层军士们同一被称为“缇骑”。

由于是锦衣卫还担负着随扈天子,宫廷近卫的职责,朱重八走到哪里,锦衣卫就跟到哪里?那可是是大明王朝的门面。所以他们的制服是一种被称为“飞鱼服”的华丽礼服,佩刀是一种名叫“绣春刀”的名贵礼刀。锦衣卫之名也是由此而来。


锦衣卫因为直接受皇帝管辖,所办的案子皆为“钦案”,办案人员的身份皆是“钦差”。他们有自己的指挥体系,有自己独立的审判权,也有自己的监狱(诏狱),这俨然是一种超然于法司衙门的存在,所以锦衣卫们一出道便是巅峰。

在后来动辄杀人过万的“空印案”、“郭恒案”和“蓝玉案”中锦衣卫的作用不容小觑。

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蓝玉案”便是由锦衣卫第二任指挥使蒋瓛直接告发,有锦衣卫直接查办的重大案件。此案前前后后共办理了十余年,灭了一位公爵、十三位侯爵、两位伯爵的门,株连了1万5千人的性命。

在朱元璋晚年将内外刑狱的权利从锦衣卫拿出,只负责宫廷侍卫。但朱老四登基之后,很快就把那些丢失的职责还了回来。

东厂设立之后,锦衣卫的作用逐渐弱化,尤其是正德年间,锦衣卫完全攀附于当时的东厂厂公,大名鼎鼎的阉人头子刘瑾。

但嘉靖年间,皇帝的奶哥子陆炳的上台,又让锦衣卫走向了巅峰,东厂又攀附于锦衣卫。从此之后,锦衣卫和东厂又手牵手,齐迈步,互利互惠,共商共赢。直到魏忠贤上了台,指挥使换成了他的干儿子田尔耕,锦衣卫又沦为东厂的鹰犬。

当然锦衣卫也并不是没干过好事,万历抗日援朝时,锦衣卫就在情报战线上力过大功劳。

嘉靖时期权倾天下的锦衣卫扛把子陆炳,也算是个好人。


乌龟王八蛋的集散地—东厂


第二个出场的是东厂,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特务机关成立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大家都知道,朱老四是通过造反当上的皇帝,难免会招来一些背后的非议,也有些暗流在四下里涌动不止。为了镇压这些不同的声音,朱老四先恢复了锦衣卫,但锦衣卫毕竟能常驻在宫中,召见进宫需要一系列程序,多有不便。于是他就把目光放在了身边的太监身上,决定让这帮刑余之人去充当自己的狗。不得不说,朱老四用那帮残废当狗绝对是一个绝顶聪明的选择,忠诚度没的说,而且用起来特别的方便。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朱老四在东安门北边设了一个叫东缉事厂的内衙,派了自己的亲信太监担任“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明史》中并没有记载首任厂公姓甚名谁。

当时朱老四给东厂的职权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也就是说,刚起步的东厂只有监视、刺探的职责,并没有审办的权利,他们抓到人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朱老四又规定了,无论是法司还是锦衣卫凡是审理重大案件时,东厂都要派人旁听,而且东厂还要在各个衙门坐班。这也是朱老四对东厂权利的制衡。但随着明朝昏君、贼监的世出,东厂才成为凌驾于一切衙门的特务组织。

东厂的首领正式的官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民间俗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东厂提督、厂督或厂公”,一般由内宫排名第二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属官有“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起先一般有锦衣卫千户和百户兼任,后来自行招募。下层官员为“掌班、领班、司房”起先都是从锦衣卫中划转而来,后来也是自行招募。

东厂的行动力量名叫“番役”,民间称之为“番子”,多为招募的江湖市井无赖之徒。

明朝中晚期,太监干政非常频繁,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乌龟王八轮流坐庄,东厂的权利也随之渐渐放大。

在魏阉干政时期,东厂的权利达到了顶峰,锦衣卫的一二把手田尔耕和许显纯都是魏党的得力干将。


当然当过东厂厂公的也并不都是恶监,比如万历年间,张居正的追随者冯保,以及崇祯帝身边的曹化淳,都算是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好厂督。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东厂厂衙的正堂之上摆放的是岳王爷岳飞的像,呜呼哀哉,可怜的岳武穆竟然被迫给乌龟王八蛋们站台。

短命的王者—西厂


公元1476年,一名叫做李子龙的妖道在京城中装神弄鬼,后来又与太监们勾结在一起,堂而皇之的到深宫大内逛了一圈。这一圈逛下来可把成化皇帝吓了个不轻,觉得锦衣卫和东厂都已经靠不住了,于是命御马监掌印太监汪直在紫禁城西边的灵境胡同灵济宫附近开办了西缉事厂。


西厂的建制跟东厂完全一致,中下层军官也是从锦衣卫中选调,负责行动的“番子”同样招募自市井无赖。但在皇帝大哥的信赖和支持之下,西厂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几个月就超越了老大哥,成为当时最牛x的特务机构。

当时的西厂有句名言,“东厂办不了的案子他们能办、东厂杀不了的人他们能杀、东厂审不了的罪犯他们能审,东厂管不了的事他们能管”,没错就是这么嚣张。

由于膨胀的太厉害,西厂遭到了来自东厂、文官的集体抵制,在内阁首辅商辂的强力弹劾之下,成化皇帝只能将仅成立五个月的西厂暂时撤销,抽点人员全部暂时回归。

在没有西厂的日子,成化皇帝觉得十分没有安全感,一个月之后,又让西厂重新开了张,商辂也被迫辞了职。

在其后的日子里,汪直的风光可谓是一时无两,不光让西厂屡兴大狱,大陷忠良,大敛其财,甚至把手伸入了军方,在北方边境数次大打出手。汪直每次外出,所路过的地方官员全得下跪迎接。

人膨胀到几点自然就会爆炸,汪直的所作所为让他的幕后老板也看不下去了。得此机会,东厂厂督万安,领着一大帮奸臣跑到成化帝旁边痛陈汪直之过,朱见深也顺水推舟将汪直调离了北京,成化西厂在存在了五年之后宣告灭亡。

到了成化皇帝的孙子,明朝首席昏君正德皇帝即位后,大太监刘瑾、谷大用、马永成因争宠而闹得不可开交,为了平息二人的纷争,正德皇帝只能和稀泥一般让谷大用重开了西厂,让刘瑾开办了内行厂,当时三厂并立,你监视我,我举报你,斗的你死我活好不热闹,一时间缇骑四处,天下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正德五年,刘瑾在太监张永和三边总制杨一清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被正德皇帝凌迟,西厂和内行厂也就永远的关门大吉。

西厂历经两朝,前前后后总共存在了10年,但就在这短短的10年里,西厂确实是在实力上碾压了东厂,是当时首席特务机构。

小说中的存在—六扇门


上面三个特务机构都是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但六扇门这个衙门却只存在于小说。也不知道某度上那些说六扇门是三法司总称的历史盲是怎么想的。

从温瑞安等人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虚构的六扇门应该是刑部负责侦缉的部门,大概相当于现在刑事policeman。

刑部是应该是负责天下刑谳的正牌子,十三个清吏司各负责一个省的业务。

在明朝前期,刑部作用还是非常大的,经常与大理寺、都察院一起搞个“三堂会审”。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厂卫的横行,刑部就沦为“聋子的耳朵”,只能负责民间的小案子。大理寺更是沦落为只有核阅案卷的地步。

综合来说,明前期,“六扇门”和锦衣卫比较牛x,明中后期,东厂一直牛x,锦衣卫、西厂、内行厂短暂的牛x,所以说百年老字号首推东厂。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4

厂卫组织,以及六扇门,那个更厉害?

其实,由徐克导演,陈坤主演的《龙门飞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电影中,陈坤扮演的雨化田在面对东厂的蔑视时,有这样一段台词;

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

我现在告诉你,你们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你们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

明朝的厂卫组织

明朝的厂卫组织,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务机构集大成者。而厂卫组织共计三厂一卫,分别是东厂、西厂、内厂,以及锦衣卫。

先说锦衣卫

很多人的印象中,锦衣卫个个都是武林高手,杀人如麻、坏事做尽。但真实的历史上,锦衣卫刚刚设立时,他对明朝的发展是有利的。即便是明帝国的后期,锦衣卫也是一个善恶的混合体,也曾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为明军收集了大量的情报。

锦衣卫设立与明朝初年。

当时由于淮西勋贵在朝堂做大,他们逐渐的恃权傲物、娇纵不法。再加上天下刚刚稳定,朱元璋也没有太多的财政结余供养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官员的工资确实比较低。由此,引发了整个明朝官僚系统的贪污腐化、欺男霸女。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急切的需要一种压制官僚系统的手段,避免普通百姓再次走上起义之路。

由此,锦衣卫诞生。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下令设置锦衣卫。锦衣卫的人选是朱元璋原本的侍卫和仪仗队,这些人都是朱元璋身边最亲近的人,因此,朱元璋使唤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在朱元璋的手底下,锦衣卫有三个职能;第一、保护帝王安全,第二、侦察、逮捕皇帝指定人员,第三,典诏狱,即可以设立监狱,审查犯人。

以此可见,锦衣卫实际上独立于朝廷司法系统之外,只接受皇帝一个人的命令,属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锦衣卫都牢牢的掌控在朱元璋手中。扳倒胡惟庸、击溃蓝玉都是由朱元璋策划,锦衣卫实施。朱元璋也正是靠着锦衣卫才消除了淮西勋贵对朝廷的掣肘。

不过,到了朱元璋后期,锦衣卫这帮人为了政绩,依靠独立于朝廷司法系统之外而滥用职权。于是,朱元璋迅速停掉了锦衣卫典诏狱的权力。

这件事之后,锦衣卫的职能基本就剩下了保护皇帝,搜集情报。

然而,朱棣靖难成功之后,由于其统治地位缺乏正统性,备受天下读书人的诟病。再加上民间流言四起,声称朱允炆没有死,随时准备夺位。

于是,朱棣重新恢复锦衣卫典诏狱,并且增加了锦衣卫的人数。

另外,为了锦衣卫有足够的能力压制满朝文武,控制天下舆论,朱棣扩大了锦衣卫数量和职权,且下令锦衣卫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但是,当锦衣卫权力扩大后,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竟然想谋反,甚至还搞了一个翻版的“指鹿为马”。结果,纪纲的所作所为被一个太监告发,最终纪纲也被朱棣凌迟处死了。

说到这儿,该东厂登场了

锦衣卫权力膨胀,引发祸乱,一般人的想法是取缔这个组织,但是,朱棣还没有摆平政治上的反对力量。于是,朱棣想来想去,决定将锦衣卫的职权拆分,从锦衣卫中挑选出一些好手由太监统领,设置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东厂由皇帝身边的太监掌控,这些人在朝廷毫无根基,而且也没有后代,压根不用考虑他们会谋反。

东厂建立之初,实际上与锦衣卫的权势不相上下。锦衣卫有诏狱的权力,但东厂没有,因此,东厂缉拿的犯人,必须交给锦衣卫审理。不过,锦衣卫没有听审权,而东厂有听审权,无论是朝廷正常的司法系统,以及锦衣卫审讯犯人,东厂都可以派人听审,然后直接汇报皇帝。这也为后期东厂地位远超锦衣卫埋下了伏笔。

随着时间推移,东厂的人员逐渐增加,东厂也开始监视朝廷官员以外的人员,比如社会名流、地方豪绅,以及某些特定的政治人物。

明朝中后期,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某些不重要的人物,东厂甚至可以不需向任何人汇报而随意缉拿、审讯。这一时期,由于东厂权力膨胀,经常勒索敲诈富户,甚至普通百姓,搞得天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当然,稍微大一点的人物,比如朝廷命官、地方豪绅,或者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东厂是不能随意缉拿的,只能等皇帝的诏令。

在东厂发展壮大后,许多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厂公后必须要下跪。而魏忠贤时期,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更是拜了魏忠贤为干爹。

再来说说西厂、内厂

西厂设立于明成化帝朱见深时期。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京城出现了不少奇怪案件,而且还有一个叫李子龙的妖道蛊惑人心,得到了不少信徒,其中不乏朝廷命官。在这些朝廷命官的帮助下,李子龙竟然进入了紫禁城。据说,李子龙是准备弑君。

结果,李子龙被锦衣卫发现,最终被朱见深处死了。此事之后,朱见深觉得生活太危险,必须要监督全国民众,于是西厂应运而生。

西厂成立之后,以汪直为提督,从锦衣卫中挑选拔人员。很快,由于皇帝的信任,西厂权力扩张,人数也达到了东厂人员数量的一倍。另外,西厂的侦查范围更加广泛,除了朝廷命官、社会名流、地方豪绅之外,普通民众、锦衣卫、东厂,都在西厂的监督范围之内。

可以说,整个帝国内能喘气的人,只要西厂想监督,那就有权力。

另外,由于西厂深受皇帝信任,朝廷官员可以不经皇帝批准,任意逮捕,权力远超东厂、锦衣卫。

不过,西厂却非常短命,由于权力过于巨大,西厂膨胀也极为迅速,倒行逆施的事情也搞得天怒人怨,仅仅五年的时间便被取消了。

明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集团试图掌控权力。此时,在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允许下,西厂复立,由八虎之一的谷大用掌控,东厂则由另一太监马永成掌控。而刘瑾为了管控他们二人,鼓动朱厚照建立了内行事厂。

此后,刘瑾的内厂凌驾于东厂、西厂、锦衣卫之上。

但是,当刘瑾失势后被凌迟处死,西厂和内厂也被取消,而东厂、锦衣卫却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综合来说,厂卫权力排名应该是内厂>西厂>东厂>锦衣卫。不过,西厂、内厂设立时间短暂,在明朝的历史上发挥的影响选不如东厂锦衣卫。

六扇门

关于六扇门,实际上是指的朝廷的三法司衙门,唐代的三法司衙门分别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元代指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而明朝的三法司衙门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这些司法部门的大门为三开间,每间各有两扇大门,因此称呼六扇门。

这些部门是朝廷正规衙门,做事必须要走流程,无法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而相对于东厂和锦衣卫,他们权力有限,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另外,关于六扇门,还有一种传言,说六扇门是古代衙门的旁支,是一个特殊的捕快群体。但是,关于这一点,确实没有正史记载。

再说一下,按照传说,六扇门是介于朝廷和两湖之间的组织,他们是受到朝廷司法部门控制的,所以,六扇门的权力相比于厂卫组织就更低了。

5

提起明朝,厂卫这个专有历史名词,恐怕大家并不陌生,毕竟锦衣卫、东厂、西厂在明代历史上,也算是大名鼎鼎的存在,那么,三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先来看锦衣卫,锦衣卫,设置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直接对皇帝负责,有权监督、审讯、调查、缉拿、询问、处决朝廷百官,包括皇亲国戚在内,都在锦衣卫的监察范围之内。

锦衣卫还具备着护卫皇帝,谍报军情之作用,例如万历援朝年间,锦衣卫便是充当起了谍报的作用,立有大功。


锦衣卫分为南北镇抚司,简称为南司北镇,南镇抚司是为锦衣卫内部的监察机构,主管锦衣卫内部的纪律法度,核查人员功过等,而北镇抚司则是锦衣卫的真正执行机构,诏狱便是隶属于北镇抚司,锦衣卫的审讯、缉拿、行刑甚至是处决等全部由北镇抚司负责。

锦衣卫的长官为指挥使,是为正三品,副长官为指挥同知,是为从三品,其下还有指挥佥事,是为正四品,镇抚使从四品,紧接着便是分别属于正五品、从五品的千户与副千户,以及属于正六品与从六品的百户与试百户,最后是正七品与从七品的总旗与小旗。

东厂,又叫做东辑事厂,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设置,这是宦官集团的对外办事机构,可以称之为监察机关、特务机构,其长官为东昌提督,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如果说锦衣卫是负责监视朝廷百官的权势滔天的存在,那么东厂就是监视朝廷百官的同时,又监督锦衣卫的存在。


因锦衣卫是外臣,向皇帝陈事的时候,需要上书启奏走流程,可是东厂是内臣,又有监督锦衣卫之权,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厂不管是地位还是权力,都实际凌驾于锦衣卫之上,也许仅有嘉靖朝锦衣卫例外。

更有甚者,锦衣卫的指挥使见到东厂的厂公,要行跪拜之礼,所以很大程度上,东厂是实际高于锦衣卫的,而二者也被合称为厂卫。

至于西厂,在有明一代存在的时间相当的短,但是权势却是异常的大,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设置西厂,全称西辑事厂,西厂的权势与监管范围远远超过东厂与锦衣卫,不仅京师各地受其监察,全国各地也要严密处于西厂的监视之下。


甚至朝堂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因为遇到了西厂督主汪直没有避让而被极近羞辱,西厂得势之时,东厂与锦衣卫只有乖乖做小弟的份儿,也正是因为西厂太过于跋扈,以至于刚刚设置五个月,便是遭到集体反对。

成化十三年五月,内阁首富商骆等集体上书反对汪直,明宪宗朱见深不得已,只得暂时废黜西厂,可是一个月后再度开设西厂,此后汪直的权势更进一步,直至五年后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西厂才算废黜。

可是仅仅二十三年后,明武宗朱厚照登基,遂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再度开设西厂,以刘瑾领有,谷大用担任督主,西厂权势再起,此时西厂与东厂之间各争权势,锦衣卫在一旁协助吃瓜,这可愁坏了大太监刘瑾,于是刘瑾干脆设置个内行厂,负责监视东厂与西厂,所以在正德年间的前五年里,朝廷简直是乌烟瘴气,人人自危。


直至正德五年(公元1511年),刘瑾被干掉以后,明武宗直接废除了西厂与内行厂,此后,西厂彻底消失在了明朝历史上,前后存在总计十年,其影响远不如锦衣卫与东厂。

至于所谓的六扇门,受一些武侠剧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实则不然,六扇门实际上是明朝的三法司也就是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的合称,至于三法司与东西厂锦衣卫相比,虽然有的时候权力有所不如,但是三法司是外朝重要的行政部门与司法监察机构,其主要职能与功效绝不是单纯的特务组织厂卫机构可以比拟的。


三法司当中的刑部尚书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都是朝廷正八经的正二品大员,大理寺的大理寺卿也是朝廷正三品大员,东西厂与锦衣卫就算再怎么厉害,也不敢明目张胆的与这几位硬来,所以,三法司与厂卫机构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级,权力不逊色,但是势头稍显不足的。

真正治国,靠的还是三法司,厂卫机构只是辅助而已,皇帝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厂卫机构只是皇帝不放心外朝时所任用的存在,制衡为主,真正干活办事,尤其是司法方面的事情,还是要靠三法司,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6

明朝掌握刑罚的机构,除了锦衣卫、东厂、西厂,以及六扇门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存在时间最短,也是最厉害的组织,那就是内行厂。


想要了解它们的厉害程度,我们就要先对这些组织的基本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先说六扇门吧,其实就是三法司衙门的合称。

明朝时期,三法司指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大衙门。刑部负责案件的审理;都察院负责审案过程的监督与纠正;而大理寺则对所有案件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可以驳回,要求刑部重新审理。

凡是遇到重大案件,都要进行三法司会审。之所以由三大衙门一起审理,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冤案、错案。当然,古人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能不能真的做到公平、公正,不好说,但至少从制度上而言,相对合理。

三法司为了办案,自然就需要有捕快、差役,以及密探之类的人员。这些人就被百姓们统称为“六扇门”。之所以有此称呼,完全是因为古代衙门的大门,通常由一个正门,加两侧的两个小门组成。这三个门,共有六扇门板,所以,百姓形象的呼之为“六扇门”。


而在民间传说中,“六扇门”成了一个办理大案的朝廷秘密组织,积聚了一大批的武林高手。这个只当娱乐就行了,不能当真。

锦衣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属于半军事化组织。

锦衣卫原本是负责皇帝安全的亲兵近卫军,掌管直驾侍卫之职。后来,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大臣的控制,赋予了锦衣卫侦查、缉捕、刑狱的权力。

锦衣卫中有名的南、北镇抚司,就主要负责侦查、逮捕、关押、审讯和判决工作,手掌生杀大权。前者,主要负责各大卫所的军事人员案件;后者则主要负责各藩王,以及朝廷官员的案件。

按照明朝的军队制度,以及饷银支出情况推断,锦衣卫的总人数应该在5000人上下。而在传闻中,则有15万锦衣卫之说,其实力之强大,远非六扇门可比。


锦衣卫的左右都督,均为正一品的朝廷大员,指挥使也官居三品,地位非常高。而且,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其负责的刑狱,三法司一般也无权过问,权势非常大。

东厂专门负责侦查异见人士,镇压反对力量。

明成祖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反对者很多。成祖迁都北京之后,为了镇压这些反对者,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东厂取代了一部分锦衣卫的职责,并将监视范围扩大到了所有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人员。他们会将监视结果随时汇报给皇帝。一些地位较低的反对者,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刑讯。而对于皇室、贵族、大员等地位较高者,只要经过皇帝允许,同样可以越过三法司,直接刑讯。

东厂的最高长官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旗)办事太监,简称总督东厂,或者厂督、厂公。最初,由皇帝的亲信太监担任,后来,直接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或者掌印太监担任。

东厂的很多官职,以及职能,实际上,最终还是由锦衣卫的人员来担任并执行。东厂相当于一个凌驾于锦衣卫之上,跟皇帝更亲近的特务组织。


而东厂的厂督,有名的就有冯保、魏忠贤等人,所以,东厂的势力之大,远在锦衣卫之上。

西厂因为东厂的失职而被设立。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的成化年间,有一个道士名叫李子龙。此人神通广大,结识了很多朝廷官员。李子龙闲得无聊,竟然通过认识的朋友,登上了北京城中轴线上曾经的制高点万岁山,即现在的景山,观察紫禁城。

锦衣卫果然不是吹出来的,很快就发现了李子龙,并将其以试图弑君为由正法。

朱见深知道此事之后,很紧张,认为到处都有人要刺杀他。他认为发生此事,完全是因为东厂失职。所以,他让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得力人员,组成了新的特务机构西厂。


西厂原本就是因为东厂的失职,才另外设立的,其总揽东厂、锦衣卫之职,而且对于中低级官员,可以不经请示,自行处理。西厂的权势自然高于东厂,更高于锦衣卫。正因为此,西厂的恶行,远甚于东厂。所以,宪宗后来又裁撤了西厂。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正德初年,武宗为了压制异议,又短暂恢复了西厂。随后,又在正德五年裁撤了西厂。

内行厂是权势最大,作为最酷烈,存在时间最短的明朝特务组织。

明武宗朱厚照继位之后,宫内有八位非常受宠的太监,号称“八虎”。其中,刘瑾作为“八虎”之首,最受武宗宠爱。

当时,东厂被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而西厂则被八虎之一的谷大用纳入囊中。刘瑾与二人虽然合称八虎,却是各怀心思,矛盾重重。所以,刘瑾在征得明武宗同意之后,另行设立了内行厂。


内行厂的侦缉范围,比西厂、东厂、锦衣卫加起来还要大,除了监察百姓、官吏之外,还同时监察西厂、东厂和锦衣卫。所以,内行厂做起恶来,更是肆无忌惮。正因为此,刘瑾犯了众怒,最后被明武宗下令凌迟、抄家,内行厂,以及西厂同时被裁撤。

明朝的这些组织到底哪个最厉害?

如果按照实力、存在时间等综合排名,肯定是东厂最厉害,锦衣卫次之,然后是六扇门,西厂和内行厂存在时间太短,只能排在末尾。

如果不管存在的时间,只论权势,肯定是内行厂最厉害,然后是西厂,接着是东厂、锦衣卫和六扇门。

还有一种,就是只论人员的武功和数量,排除皇帝所给的特权,锦衣卫是当之无愧的最厉害,其次是六扇门。至于由太监们主管的三大厂,除非真的有葵花宝典,否则,只有挨揍的份。

7

你们少了一个,还有一个专家工厂。虽然这家工厂成立只有五年,但它的声bai誉并不比这四家差。除了六道门外,其他四道合成工厂守卫,都属于皇帝的亲信,属于衙门口的六道门是不同的。当然你得问最有权势的人,这取决于皇帝的意愿,皇帝给他的权力越多,他拥有的权力就越多,皇帝就越鄙视权力,这个必须留在后面。所以皇帝是不一样的,这些工厂看守在每个皇帝手中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我们来谈谈这些工厂守卫和六扇门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外观。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首先,由洪武帝建立的锦衣卫队,最初叫做公卫四,后来改名为青军独卫府。谁在乎?官方的说法支配着伊莲诺拉的宫廷,皇帝的仪仗队,和他的卫兵。其中一个栾师和皇帝的仪仗队这是什么,它是一个巡回,宴会,举行品牌什么。洪武皇帝是出了名的爱管闲事的人,他从小就受够了腐败。否则,他的大部分家人就不会饿死,剪掉头发成为僧侣。所以他依靠警卫处理一些司法事务。最后,亲军的都尉府撤掉了叶兰书记的职务,改名为。这就是著名的金一伟。这一职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比如调查,逮捕,审讯,这些都是民事。在军队里,他还负责收集军事情报,化敌为友,等等。这个地区已经成为他的职责,他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政府机关不参与。所以他们有很强大的力量。他们可以逮捕一个皇室亲戚什么的,而且他们甚至不需要公开审问他。从明初到明末,金一味一直存在,当然,人们不吃干粮,如万历朝鲜战争时期,金一味收集了大量的日本军事情报。其实,金一卫的功能在清代还是有的。毕竟,满文是根据当时的蒙古字母创作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所以明朝的很多体系还在继续。当然,这个金一尉在清朝存在一年之后,就被改为乱一尉,后来一些功能被改为秘密折文奏,这个金一尉就这样消失了。明朝的东昌是由朱棣建立的,大家都知道他是在靖难之役战争中成功的,当时一个封臣成了皇帝。所以他这个身份不对,难免有人要批评这件事,而锦衣守卫这属于衙门外的宫殿,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他想用宦官来设置一个具有金一卫重叠基本功能的衙门。那为什么要找太监?简单地说,太监没有脚跟,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支持,如果他们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们就一无所有了。此外,如果朱云没有被他的宦官秘密告知南京在靖难之役时期是一座空城,他就不会冲到南京去赢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东厂的势力比金翼卫队还要大,他实际上只对皇帝负责。太监就是从这里开始干涉宫廷事务的。西厂和守卫是一个相对短命的衙门,前后两任总督,然后就没有了。

他是在朱建身的手中建造的。我能说什么呢?因为西厂与官方是直接对立的,这个时间长了,这个矛盾多了起来。朱建身又在西边开了一家工厂,这个衙门口的人员都是从经一纬挑选出来的,比东边的工厂规模还大。西厂有些事情不能向皇帝报告。比如说,如果你逮捕了一个牧师,你可以自己动手。所以当西边的工厂就位时,动力要比东边的大得多。但是他太吵了。东厂与官府的对峙,演变成西厂与官府的对峙,后来被废止。后来,朱厚照当上了皇帝,八虎之一的顾大勇,又开了西厂。朱厚召最信任的太监刘进,掌管西厂和东厂,但两厂拒绝合作,互相拆台,令人尴尬。所以刘金建立了一个专家工厂,与同样的死。(此信息来源于网络)

8

明朝,由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出身问题,他极度地疼恨贪官污吏。为此,在平定天下后,他制定了有史以来最严苛的律法,只要敢贪污,那就是伸手剁手,出脚剁脚,严重者还会“剥皮充草”。而为了实现监督天下的目的,他建立了“锦衣卫”。

而这就给他的子孙后代们开了个头,凡是要做点什么秘密的事情,就喜欢另外建立一个秘密部门,然后到办完事了,觉得这个部门好使,就又把他给留下了。于是,六扇门、东厂、西厂、锦衣卫、内厂等机构层出不穷,使得明朝成了拥有最多密碟机构的朝代,也是密碟机构权力最大的一朝。各密碟机构相互争权夺利,构陷忠臣良将,使得明朝廷官员人人自危,吏治混乱,朝堂一片乌烟瘴气,最后甚至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要说这些机构中,那个最厉害,我们下面见分晓。

六扇门

六扇门这个组织,起初只是一个衙门的代称,是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分别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个部门,代表了“公、检、法”,因其衙门的建筑风格多是进深三开间,每间两扇门,故称为“六扇门”。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初时期,称得上“历史悠久”。古语云:“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口往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证明这个统称部门,有着不一样的“威严”。

明代中期后,江湖门派兴起,各种江洋大盗层出不穷,弄出了很多大案、命案。朝廷为了抑制江湖人的猖獗势头,调查处理这些江湖大案,调集了各个衙门中的精英捕快,成立了一个部门,六扇门就成了这个部门的代称。

他们类似于我们后世警察系统中的“特警”,不管平常的小案小事,只负责处理一些江湖大案和拘捕与之关联的朝廷命官。他们相当于是朝廷放在江湖中的一个编外部门,上头是朝廷刑部管辖,下面则镇压着江湖各大门派,权利还是很大的。

锦衣卫

这个名称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他在历史间谍机构中是绝对算得上是前三的存在,在明初时期威势最隆,达到了人人惧怕的程度,此后虽然没落,但其一直存在着,直到明朝灭亡才消失,是明朝历史最长的密碟组织。

锦衣卫是朱元璋一手创立的,属于明朝的专有组织。他的前身是朱元璋身边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是专司军政情报收集和敌对势力策反的组织,统辖着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统一改置为锦衣卫。

作为一个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军事组织,其成员多是精锐,首领是都指挥使,正三品官员,下设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2人,镇抚使2人,还有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各若干,其内部层级分明,构成合理,分工明确,行动迅速。他们在洪武中期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掌直驾侍卫:就是管理皇帝仪仗的亲卫,相当于仪仗队,跟随皇帝出巡,保护皇帝安全,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职责:不分昼夜,全天候守卫午门,也就是皇宫正门。由此可见,皇帝对锦衣卫的信任,和地位之高。

巡查缉捕:这个职能更加牛,这项权力在十二卫亲卫军中,只有锦衣卫有。这项工作主要由南北两个镇抚司实施,执行的是皇帝钦定的案件。他们的办案过程只对皇帝负责,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大多数人,而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连皇亲国戚都不能幸免,无人不可拘。也因此,锦衣卫的权力在初期是缺乏限制的,他们只受命于皇帝,是天子亲军,任何人都不敢染指,这也使得他们的权力被无限放大,为了立功,会经常出现构陷官员的情况。

而明初牵连巨大的:胡惟庸案,蓝玉案, 郭恒案、空印案等大案件,均是锦衣卫查办的,这些大案也成就了他们的威名。

东厂

明成祖朱棣武力推翻建文帝后,在南京登基,自己做了皇帝。起初,朱棣仍然沿用了锦衣卫这个皇家专用组织,并没有另外设立其他部门的打算,在“永乐北伐”的战争中,还倚仗、重用了锦衣卫,让他在战场上能料敌先机,打败了蒙古铁骑。

但是随着时间的逝去,明成祖步入晚年,反对他的势力有抬头的现象,加上他想要进一步强化封建王朝的专权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而锦衣卫经过多年无限制的发展,势力已经发展得很大,急需抑制。综合以上诸多问题与需求,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东厂设立之初,明成祖感念跟他起事造反的道衍和尚和三宝太监的忠心,觉得太监所求比其他人少,更值得信任,加上太监都在宫中,传达指令会更方便,不像锦衣卫都驻扎在宫外。所以东厂的主事人被明成祖选忠心的宦官担任,只比掌印太监地位稍逊,称之为“厂督”或者“厂公”。下设设掌班、领班、司房、档头、番役,层级比锦衣卫更加精简合理,每月月初开会布置当月任务,行动力非常高。

明成祖建立东厂的初衷就是监视天下,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也包括了对锦衣卫的监视,牵制,故他赋予东厂的权力非常大,犹在锦衣卫上:"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还被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这个缉访刺探的权利非常大,包括了:1.朝廷所有大案、要案的听审权,锦衣办的案件一样可以听审。2.东厂的人可以到朝廷的各个衙门坐班,监督文武百官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权力比锦衣卫大,可以监视天下,直接对皇帝负责,四品以下不重要的官员、文人、可以直接直接逮捕审讯而不经过任何司法部门。东厂的设立,大大削弱了锦衣卫的权力,加上东厂的高层都是宦官为主,天天陪伴着皇帝,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锦衣卫与东厂慢慢地由平级关系,发展成了上下级关系,而锦衣卫是下级。在宦官当权的时期,锦衣卫指挥使甚至要给东厂厂督行跪拜礼。到明朝末年,魏忠贤专权,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干脆拜了他为“干爹。”可见东厂的厉害之处。

西厂

这个西厂,全称就叫西缉事厂,是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无意间搞出来的产物。

西厂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成化十二年(1476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并且都在传这个李子龙有弑君之意,后来被锦衣卫校尉抓获,不久便也伏法了。但是成化皇帝朱见深当时才20余岁,处事不够稳重,在得知此事后,便开始疑神疑鬼,觉得很多人要谋害他,致使他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民情。

于是他派遣心腹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了精干人员,乔装打扮出去外面打探消息。这个汪直也是聪明之人,给朱见深弄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令他十分满意。成化皇帝见这招有效果,但是乔装打扮又做不了多少事情,于是就在477年以汪直为提督,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

西厂的全部骨干人员基本从锦衣卫中选取,然后由这些人再自行招选手下,短短几个月就把势力扩充超越了锦衣卫和东厂。他的职务权限包揽了锦衣卫和东厂的职权,可自行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而汪直为了发财,利用这些职权拼命的构陷大案,要案,又在全国范围内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西厂以谣言罪从重处置。其刚刚成立5个月,所办案数量和牵扯到的人员,就已经超过了锦衣卫和东厂,使得朝堂上人人自危。

后来,汪直的权力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在后面的权力斗争中,极度膨胀的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到1506年,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任提督。但是谷大用上任后并不买刘瑾的帐,反而相互拆台。迫不得已下,刘瑾自己又弄了个权力更大的内行厂。一时间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四个组织并存,缇骑四出,使得天下震动。

到1511年,刘瑾倒台后,西厂才再次被撤销,内行厂也跟着消失。

综上所述,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它们哪个更厉害?我认为顺序应该是这样的:短命的西厂职权最大,可以不禀告皇帝就直接抓人审讯、处置,相当于可以先斩后奏,而且他是侦查全国民臣,所以属他最厉害。其次到东厂,他也可以监察民臣,但是要先禀告皇帝才可以拿人,且前期是没有审讯权的。再然后到锦衣卫,他针对的多是朝中官员的监察,对民众的事情一般管不到。最后是六扇门,这个组织只负责江湖事,职权小很多。

但是我认为,不管是六扇门、东厂、西厂,亦或者锦衣卫,一个帝王建立他们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也有利于他们监察天下官员、子民,加强中央集权。但是这些组织建立后,应该对他们的权力加以限制,做好监督工作,且不应该开“宦官掌权”之先河。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这些特务组织的为非作歹,和宦官弄权。






 

9

六扇门是民间传说中的特务组织,常见于文学作品,从信史角度,把它们放在一比较不合适。题干落了一个很厉害的组织——内行厂,我们对题干略作修改,将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放在一起比较。

提到明朝,人们就会情不自禁想起嘴上无毛,一副娘娘腔,心狠手辣的太监。虽然这里有文学作品妖化的成分,不过客观讲,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四大组织,在明朝政治生活中,确实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给大明帝国笼罩上一层灰黑色。


那么,这四大组织究竟是什么性质?它们在政治生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最关键的一点,我们一定要弄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组织,这才算读懂了历史。本文第三部分,我将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为您揭示,为何历史上总是屡屡出现类似组织。

四大组织的历史沿革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其性质相同,都属于明朝的特务组织,它独立于朝廷机构,具有刺探、逮捕、审讯和判决权。它只对皇帝负责,其行为不受司法限制,权力无限。

这四大机构的性质相同,但产生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不同。

1.锦衣卫


朱元璋自幼的磨难,让他对官员们抱有天然的怀疑态度。老朱总怕官员们勾结,堵塞他的耳目,所以他急需有人帮他刺探情报,准确掌握官员们的隐私,锦衣卫就是在这样环境下,于洪武十五年诞生的。

锦衣卫的职责为侦察情报、逮捕审讯及案犯处置等,下设南北镇抚司。三法司无权干涉锦衣卫办案,相反还得积极配合。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下令废止锦衣卫,将相关案件移交三法司。不过,朱棣登基后,又恢复了锦衣卫设置,并在镇抚司设立了昭狱,锦衣卫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从朱棣恢复锦衣卫后,这个组织伴随大明一朝,是四大组织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

2.东厂


很多人以为锦衣卫是宦官,其实不是,他们都是正常人。锦衣卫衙门设立在宫外,出入皇宫不便,这就带来一个麻烦——与皇帝的联络不方便。另外,随着锦衣卫与外朝文官集团关系的复杂化,利益输送让它失去了最初的纯粹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于永乐十八年,成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自己信任的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成立比锦衣卫晚了三十多年,却始终没有废止,其一把手被称为“厂公”,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

3.西厂

西厂跟东厂的性质完全一样,并且都是由太监掌管,不过它的历经要比东厂“坎坷”。


大明成化十三年,京城突然出现“妖狐夜出”事件,说有个叫赵灵安的商人,路上捡回一美女,结果一夜之间赵府所有活物全都离奇死亡,且没有一点伤痕,美女不翼而飞。从那以后,美女每夜四处游荡,不断出现新的死亡报告,连皇宫都有不少宫女宣称,见到过这位美女妖狐。

就在皇宫里人心惶惶之际,有莫名其妙出现了“黑眚事件”,一团黑气无缘无故降落在皇宫,盘桓很久。鬼怪事件还没完,又出现一个叫李子龙的妖道,居然闯过戒备森严的守卫,出现大内,把明宪宗吓个半死。

神经高度紧张的朱见深,令宦官汪直派人乔装成平民,到民间刺探情报。汪直半真半假,带回了一大堆“很有价值”的情报。为了让工作系统化,明宪宗干脆成立了以汪直为提督的西厂。

由于汪直工作“太努力”,在一片反对声中,五个月后,西厂被迫裁撤。但仅仅一个月后,忐忑不安的明宪宗再度复立西厂。这一立就是五年,直到明宪宗发现汪直权力过度膨胀,被迫再度裁撤了西厂。


明武宗正德元年,沉寂了二十多年的西厂阴魂二度复活。正德五年,随着刘瑾势力的倒台,西厂终于彻底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4.内行厂

内行厂很少为人知,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最长不超过五年。西厂复立后,由谷大用担任提督,东厂则由马永成担任厂公,可是这两人与掌印太监刘瑾不和。于是刘瑾唆使明武宗,另起炉灶,成立了由刘瑾直控的“内行厂”。

内行厂跟西厂一样,随着刘瑾的覆灭,被永久性裁撤。

四大组织论高下

四大特务组织,承担的职能是一致的,那么到底谁的权力更大呢?


锦衣卫是这些组织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具体编制多少人,无法考证。举个例子说明,某一天宋濂请客吃饭,第二天朱元璋问他都请了谁,宋濂老老实实作答。朱元璋很满意,随手从袖口里掏出一张图递给宋濂,宋濂一看魂飞魄散,只见图中清晰地表明了头天宴席间,每个客人的位置。

也就是说,随便一位官员,他们家的某位仆人,都极有可能是锦衣卫的密探!

锦衣卫负责侦查全国所有官民,但是它却又要接受东厂的监督,而东厂又在西厂的监督之下,内行厂则负责所有官民及厂卫的监督。

也就是说,寿命最短的内行厂权力最大,西厂其次,东厂再次,最早成立的锦衣卫,则成了三厂的跟班。

有意思的是,权力越大的组织,其寿命却越短。原因很简单,因为权力太大,组织成了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肆无忌惮的疯狂,必然在各派势力的打击下,呈现出早夭的特性。


四大组织产生的历史根源

既然有了前者,为何还要不断缔造职能重叠的机构呢?三厂一卫的职能其实与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重叠,皇帝们为何要抛开三法司另起炉灶呢?明朝的特务机构是孤立事件吗?

1.四大组织职能重叠,为何会重复设置?

任何一个组织的诞生和消亡,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在有了锦衣卫的情况下,依然不断产生新的重叠机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原有的机构性质发生了变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皇帝对四大组织有一个不变的诉求,即独立于文官集团,帮助皇帝监督官民,充当皇权的打手。这就要求这些组织与文官集团之间,有明确的鸿沟,甚至不能有个人的私利,只忠于皇帝一人。


可事实上做不到,当锦衣卫深深卷入利益集团的纷争后,皇帝只好寻找更忠心的家奴——宦官,这就是东厂诞生的原因。当东厂逐渐官僚化后,其效率和忠诚度又呈现衰退状态,于是西厂出现。当东厂、西厂都卷入朝政利益斗争中时,内行厂隆重出炉。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老机构“执行不力”,可以换领导,内部改革,为何一定要另起炉灶呢?如果我们单纯把厂卫的退化,仅仅看成是机构职能的问题,就很容易有这个疑问。

事实上,厂卫是明朝政治势力的一极,他们与文官集团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斗争,形成政治生态的一环,根本无法剥离。这种状态的形成,与明朝抛弃了三省六部制,实行内阁制有关。

厂卫虽然名声不佳,但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臭名昭著,事实上,他们与文官集团的利益关系相当复杂。皇帝只能设立新组织,来遏制变质了老组织,很难做到一刀切。


2.为何要抛开三法司,另起炉灶新的组织?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三法司是朝廷机构,归文官集团直接领导,皇帝不能直接插手,所有的工作按程序办理,并接受监督和掣肘,是透明的。

由于文官集团与皇帝的利益并不一致,他们之间容易形成利益输送,导致皇帝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被文官集团蒙蔽。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希望有一个不受文官集团干涉的,只听命于皇帝的机构,这就是特务组织产生的原因。

通俗来讲,厂卫虽然与三法司职能重叠,但是上级领导不同,三法司听命于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厂卫只听命于皇帝。

3.明朝的特务机构是孤立事件吗?


其实明朝的厂卫机构并非孤立事件,它是帝制结构下的必然产物。

中国的第一个特务组织,应该是汉武帝设立的“司隶校尉”。汉武帝一生都在和文官集团斗心眼,他先后创立了司隶校尉、绣衣使者、刺史、中都官狱、内朝官等机构,这些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直接听命于皇帝,独立于行政机构的第二权力枢纽。

正是在这些机构的帮助下,汉武帝逐渐把以三公为代表的外朝核心,玩成了小跟班,决策大权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我们发现,汉武帝时期,创下了很多“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也创下了一起有一起权贵灭门事件,一切取决于汉武帝个人的喜好。

其它朝代,也都有类似的机构,比如清朝的粘杆处、宋朝的皇城司、唐朝的内卫等等。这种畸形的结构,根子就在皇权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无法避免。

10

由于武侠电影的魔幻加工,近年来,大明的密探机构逐渐进入大众视角,什么东厂督公、西厂厂花、四大名捕、锦衣卫等等,演绎得神乎其神,黑白通吃,搅得朝堂和江湖风云四起。


这些执行特殊任务的机构,不止明朝有,历朝历代都有,汉代有“诏狱”,唐代有“丽景门”,这些机构监视每一个可疑的人、可疑的官员,他们用秘密的方法侦查,搜查,审讯,处刑。

明代将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为厂卫。锦衣卫最先由朱元璋设立,是内廷亲军,皇帝的私人卫队,下属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管刑法,北镇抚司管诏狱,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终明一朝始终担任猎犬和屠夫的双重角色。

《明史·职官志》“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


明成祖奉天靖难夺取皇位之后,出于对大臣的不信任,急于巩固自己地位的朱棣特设了一个东厂,职务是“缉访谋逆妖言大逆等”,东厂用内臣做提督,一般都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任职,与皇帝的关系最为密切,权威也最重,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获得的情报可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得多。


《明史·成祖三》 “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的一个新的内廷机构,其地位甚至要超越东厂,西厂除了监视臣民言行外,还监控东厂和锦衣卫,动用私刑,随意逮捕,可以不向皇帝奏请。


明朝的刑事处理部门是刑部及大理寺还有京县县衙,因为古代衙门为了面子一般开六扇门,所以武侠小说多将官府称为六扇门

厂卫成为明朝皇帝私人的特种侦查机关,其系统是锦衣卫监察一切官民东西厂侦察一切官民及锦衣卫,甚至有时还设立内厂侦察一切官民和厂卫,皇帝则直接监管一切侦察机关,从上而下形成了极强的白色恐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