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者没有可比性。

薛岳能在长沙顶住日军三次进攻,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薛岳本人以及第九战区上下对守住长沙有非常强的信念。其实委员长起初是不想守长沙的,按他的指示,薛岳应该放弃湖南北部,主动退守至湘南。但无论老蒋怎么要求退军,薛岳都置之不理,并且他还反过来说服老蒋,要求死守长沙。

我们知道,老蒋是委员长,是最高统帅,而薛岳仅仅只是战区负责人。如果他一定要薛岳退兵,且无人支持薛岳守长沙,薛岳也不能抗命不遵。所以老蒋最终同意守长沙,其实还是第九战区三十万将士,以及三千万湖南人民支持薛岳抗战到底的结果。

将有必死之心,兵无贪生怕死之意,将士们都想留下。就连老百姓也不再惧怕日寇。守住长沙的几率,这就有了一半。



第二个原因是薛岳战术布置合理,最大限度的缩小了中日两军的军力差距。

我们知道,中日两军在装备、训练等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国军在战场上一味死磕,绝对是不理智的,送人头的行为。所以国军要想守住长沙,必须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基础条件,缩小与日军在军力上的差距。

薛岳到任长沙后,他发现湖南北部,也就是岳阳至长沙一线,虽然都是大平原,但岳阳通往长沙的大道,其西边是广阔的洞庭湖与湘江水系,是一道天然屏障;东边是崇山峻岭的湘东山地,也是一道天然屏障。

日军自岳阳进攻长沙,看似一路平坦,但选择余地并不多,只能走一条道,很难绕道包抄长沙。而这条唯一的通道上,由北向南又分别有新墙河、汩罗江、捞刀河与浏阳河四条天然的防线。

虽然说,这四条河流都不宽,日军搭个简易桥就能过河,但河水本身就是天然屏障,不利于日军重武器与机械化部队的快速行动。

国军只要层层设防,合理利用有利地形,逐步消耗日军士气。然后让开大路,撤至大路两侧埋伏,不断骚扰日军补给线,把日军分割在四河之间,消耗锐气,等到杀至长沙城下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时,最后再进行大决战,完全有机会化被动为主动。

事后,薛岳把这种层层阻击骚扰,最后决战的战术写成书,即著名的“天炉战法”。

“天炉战法”的实战效果,毋庸置疑,前三次长沙保卫战的结果摆在那里。这确实是当时的一个合理的战术。

当然,这个战术也有个大问题。就是当日军兵力足够多,杀到长沙城下,仍然还有相当强的后劲时,“天炉”的炉底会被捅破,最后决战就无从谈起。

国军要想不被包饺子,只能主动撤退。会战则以失败告终。

比如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兵力相比于前三次,陡增了一倍(约20万)。

同时针对薛岳的战法,日军指挥官横山勇也改变了战术。将兵力分为两个梯队,进行波浪性进攻。日军第二梯队在展开攻势时,对国军进行反包围夹击,打击国军布置在侧翼的包抄部队。

当时面对如洪水一般的日军,国军直接就被打蒙圈了,没能顶住攻势。保卫长沙长达五年的神话就此被终结。



第三点是长沙会战的同时,其它战区也在攻守相望,支援第九战区。薛岳和九战区并非是孤军奋战。

比如第二次长沙会战时,阿南惟几靠闪击战打了薛岳一个猝不及防。眼见长沙有危,委员长电令三、五、六战区,各自向当面日军发动猛攻,以减轻长沙方向的压力。在这波主动出击中,第六战区打得驻宜昌日军主动烧毁军旗和秘密文件,师团长以下军官准备好了自尽的场地和用具,并写好绝命书。无奈之下,阿南惟几只得抽调进攻长沙的部分兵力增援宜昌。

从最终结果来看,三、五、六战区的协同作战显然是有意义的。

题外话: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利,与当时全国形势不利,无法支援九战区也有关系。



说完了长沙会战,再看海南岛战役,会发现当时的薛岳和守岛部队可谓是一塌糊涂。

比如说斗志,薛岳带头就没有斗志。他虽然号称要死守海南岛。但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守住的信心。守岛的十万国军也一样,堪称是将无必死之心,兵有贪生怕死之意。十万大军从上到下,都盘算着怎么跑路去台湾。

而且最要命的是,1947年之后,薛岳被老蒋一撸到底,截止至退守海南时,薛岳只是文官身份。他在军中威信,今非昔比。

这里再说个题外话。渡江战役后,国军从上到下都是一塌糊涂。比如说广东战役,解放军主力还在百里之外,广东的第二大经济重镇汕头就丢了。而解放潮汕的部队,仅仅只是1947年以29个老兵为骨干,一直在敌后打游击的地方纵队而已。(闽粤赣边纵队)

福建的情况也一样。地方游击队都可以和国军打得有来有去。还没等三野主力来,福建就解放了一大半。

再就是战术问题。薛岳在海南岛搞得“伯陵防线”,很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他不该平分兵力,处处布防。

因为守岛的关键是不能让对方登陆,只要对方主力上不了岛,纵然对岸有百万大军,也是无济于事。比如,三野当初攻击金门岛失利的原因,就是与其刚一上岸,便遭到金门守军重兵围攻,炸掉了船只,无法增兵巩固滩头阵地有很大的关系。

而薛岳却没有看到这个成功经验,他的部署是在海南的四个方向各放一万人,另外的部队去围堵琼崖纵队。这个部署就导致他处处虽有布防,但处处空虚,没有防御重点。等到战争一开打,四野先头部队登陆,薛岳手上就抽不出多少兵力去夺回滩头阵地了。

最后,四野主力源源不断的登岛,薛岳只能是一退再退,仓惶逃离海南。

另外,薛岳的临场指挥也有问题。他收到解放军登岛的情报是17号,但他下令反击的时间却是20号。中间足足给了解放军三天的时间去巩固滩头阵地。如此莫名其妙的临场指挥,他要是能守住海南,也是见了鬼了。

最后是大环境。这点无需多说,1950年四月份的形势,你知,我知,大家知。这个时候没人能支援薛岳,包括老蒋。

当时的老蒋,虽然明白守海南的意义,但一方面,他无能为力,台湾尚且不能自保,自然不可能去管海南;另一方面,他对海南守军的忠诚度其实也不放心。当时守岛的五个军,除第32军外,其余第4、62、63和64军都是广东部队,而粤军在国军体系中,一向又是半独立状态。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南的几万人马最终退到台湾,对当时的老蒋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有利结果。至少从这个时候开始,国民党内就没有第二股势力了。

最佳贡献者
2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薛岳将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一位英雄人物,尤其是他自创的“天炉战法”,多次让日本人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然而解放战争时期,薛岳驻守海南岛,却被第四野战军轻松打败,其中到底有何差别?


1939年薛岳将军任国民党湖南省主任委员和省主席,此时日军开始向长沙进攻,连续三次长沙会战:1939年9、10月间,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惨败,伤亡四万多人,其中包括少佐以上军官四十余人;1941年9月到12月间,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3万余人,日军的计划再次受阻;同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造成日军成军以来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经此三战,指挥长沙大捷的薛岳被日本人称为“长沙之虎”,日寇几年之内不敢再向长沙发起进攻。


薛岳将军能在长沙会战中取得惊人的成绩,离不开他的天炉战法,天炉战法是一种诱敌深入,然后予以包围歼灭之的战法。此战法将兵力在作战地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的围歼之。


这种战法的创建充分说明薛岳将军的军事指挥才能高超,但是为什么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薛岳不能抵挡四野的进攻呢?

第一、实力差距。薛岳到海南岛的时候,国民党比较少仓促,而且在海南岛的部队也基本都是杂牌部队,薛岳虽然是海南防卫总司令,也只有辖陆军5个军和特种兵部队一部,海军第三舰队及海军陆战队1个团,有各型舰船50艘,空军4个大队共45架。三军总兵力不过10万人。而当时我四野组织海南岛战役的部队也有10万人,其中包括第四十、四十三军和加农炮兵第二十八团、高射炮兵第一、九团及工兵一部等。


从实力上都是十万人,但四野是我军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军,实力绝非薛岳所率领的杂牌部队所能比。长沙会战期间,虽然当时国军的单兵战斗力比不上日军,但是有兵力优势,如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以30万国军对阵20万日军。

第二、士气差距。长沙会战是国战,当时举国支持,尤其是当地的民众都抗击日军,部队士气高涨,而解放海南岛战役,国民党已经失去民心,部队也没有啥士气。故而解放海南岛战役时,正如薛岳汇报的一样“兵无斗志,一击即溃,被歼五、六万之众。”


第三、地形限制。长沙会战的时候,薛岳的“天炉战法”得意运用,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湖南自岳阳而下,近150公里的铁路沿线,却有4条河流横跨其间。这些是很好的阻击地点,薛岳就利用这样的地形逐步消耗日军的进攻,达到疲劳日军的效果。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当中只有雷州海峡,虽然这一个天险很难跨越,但是却没有层层消耗的情况,只要跨过雷州海峡顺利登岛,那么就可以势如破竹。


第四、双方指战员的心态不同。薛岳到海南岛后经过几个月的苦心经营,在海南岛包括琼州海峡在内构建了坚固的环岛立体防御体系,以其个人名字命名为“伯陵防线”,并吹嘘这条防线固若金汤。薛岳的吹嘘充分显示了他的自大和傲慢,而这种傲慢和我军的指战员形成鲜明对比。


我军三野发动的金门战役,由于多种原因,渡海登岛作战的部队全军覆没,9000余人或阵亡,或被俘,无一幸免。金门作战的失利,使我军将士普遍对渡海作战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也对渡海非常谨慎,为了达到胜利的目的。韩先楚上将甚至第一批队就随着部队登录海南岛。

双方指战员对即将发生的战争,有不同的心态,也是我军胜利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薛岳在抗日战期间能打败日军,因为背后有人民支持他,而解放战争他们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所以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之下,失败也是必然。正所谓时也、势也,攻守之势异也、

3

国民党抗日名将薛岳曾经撰写了一部著作——《天炉战》,主要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四次长沙会战。其中重点描写了前三次长沙会战,因为薛岳指挥作战前三次都胜利了,第四次没怎么写,因为第四次长沙会战失败了,被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和横山勇破了“天炉战法”。看来薛岳的天炉战法并没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个人认为,与其穷尽天炉战法的细节,不如从整体上来分析来的直接。

所谓的“天炉战法”,是薛岳根据自己的兵力和抗日时期第九战区的地理形势,分析日军的战略战术,而独创的一种战术。总体战略是利用河流山川的地形优势,让国明党的军队层层抵抗,削弱日军进攻的势头,将日军引诱到薛岳制定的决战区域进行决战。这一战略目标在前三次都取得了成功。(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的薛岳(右)和陈诚(左))

四次长沙保卫战的指挥官、兵力和战略战术对比。

一、第一次长沙会战

时间: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日军指挥官: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岗村宁次;

日军总兵力:10万余人,支援飞机100架,一部分日本海军。

国民党军队指挥官:薛岳;

国民党军队兵力:32个师和三个挺进纵队,总兵力24万人,少部分海军布雷艇;除去参战部队之外,还有15个师的军队策应。

日军和国军实际参战兵力对比为1:2.4,如果加上策应部队,双方兵力对比则在1:3以上,国民党军队在参战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日军单兵作战能力强、武器要比国军先进,协调作战能力强;在战略战术对比上,日军中了薛岳的套路,国军兵力的优势补上了自己的短板,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也就成为必然。

二、第二次长沙会战

时间:1941年8月-10月;

日军指挥官: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

日军总兵力:第十一军约12万人;

国军指挥官:薛岳、罗卓英、杨森、王陵基等;

国军总兵力:约30万人;

同第一次长沙会战一样,兵力对比为1:2.5左右,国军用兵力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日军再次中了天炉战法的套路。相持不下之时,国军第五、第六战区猛攻宜昌日军,日军守卫宜昌的第13师团有覆灭的危险,日军不得不撤退,全力增援日军宜昌守军。

这是在其他战区的配合之下,薛岳才轻松取得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41年12月-1942年4月;

日军指挥官: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

日军总兵力:日本第十一军,约12万人左右;

国军指挥官:薛岳、罗卓英、杨森、王陵基等;

国军总兵力:约30多万人;

同两次长沙会战一样,国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战略战术得当,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胜利。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战后被调职,手下的第三师团师团长在作战中被免职。(1942年1月,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被俘的日军俘虏)

四、前三次长沙会战战损对比

根据日军和国军的汇总对比,国军在前三次作战中共伤亡93944人,日军伤亡约11万人。不管是国军的战损报告还是日军的战损报告,双方都存在严重的隐瞒伤亡数字,夸大战果的因素,尤其是日本战损伤亡数字,因此不能一窥双方伤亡的真正数字了。

五、第四次长沙会战

时间:1944年5月-1944年8月;

日军指挥官: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大将、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

日军总兵力:日军第3师团、第13师团、第27师团、第34师团、第37师团、第40师团、第58师团、第68师团、第116师团,参战总兵力约20多万人;有部分军队作为策应。

国军指挥官:薛岳、王陵基、杨森、王耀武等;

国军总兵力:约30多万人。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衡山勇已经研究透彻薛岳的天炉战法,他将充足的日军军队一分为二,一部猛攻国军防线,杀到长沙城下。此时国军围攻日军这一部的部队进而围攻日军。而日军第二支生力军紧接着围攻进攻第一支日军的国民党部队。此时很多国军部队处于日军包围之下,如果不尽早撤围就有被全歼的危险,薛岳综合战场形势之下,只得下令撤退,长沙沦陷。

从这次长沙会战来看,有研究者认为,此时日军的总兵力应该差不多和国军总兵力持平,也有人认为日军总兵力约36万人,而国军只有30多万人,天炉战术也被识破,迅速失败也成为必然。(击败薛岳的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二战乙级战犯,判处绞刑,1952年病死于日本东京巢鸭监狱)

薛岳为何守不住海南岛?

一、海南岛战役。

时间:1950年3月-5月;

国军指挥官:薛岳等;

国军守卫海南岛总兵力:海陆空总兵力为10万多人,有海军舰船50多艘;

人民解放军指挥官:叶剑英、林彪、邓华、赖传珠、韩先楚、李作鹏;

攻打海南岛总兵力:第四野战军的第40军、43军,总兵力10万多人,加上海南岛琼崖纵队1.5-2万余人,不过武器和作战能力不强。

战役结果:解放军伤亡4500人,国民党被俘和伤亡人数达到33000多人,约67000多的国民党军队提前逃跑到其他海岛之上,舍弃了海南岛。(参与指挥海南岛战役的一线最高指挥官,左起,40军军长韩先楚、43军军长李作鹏、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

二、攻守之间的对比

薛岳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任职徐州绥靖主任一职,但因频频作战失误而被免去职务,担任毫无军权的参军长这一职务。

为何蒋介石派遣几年不担任实际军权的薛岳去担任海南防卫总司令呐?原来逃跑到海南岛的国民党军队大都是余汉谋、白崇禧的两广部队,薛岳是广东韶关人,又是孙中山警卫营第三营的营长,他和这帮两广的国民党军队谈得来,说的上话,便于整合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队,这也是蒋介石用薛岳的原因。

因此,如果说薛岳指挥不了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两广的国民党军队的领导者明白,一旦海南岛失守,他们就都成了蒋介石的待宰羔羊。薛岳到任之后立马整编国民党军队,并进行训练和防御安排,一切进行的井井有条。

也有人说,守卫海南岛的国民党军队已经丧失了信心,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1949年10月,解放军进攻金门岛遭遇惨败,约9000人阵亡或者被俘,这无疑给海南岛守军巨大的信心。反而解放军的众多指挥官的信心有很大影响,作战压力比较大,上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最高层领导,下到一线指挥作战的解放军指战员都有压力。

薛岳的总体战略是,利用空军侦查解放军渡船工具的收集和渡海活动,利用军舰封锁巡逻琼州海峡,防备解放军大规模偷渡,利用手中的军队在适宜登陆的区域设防,防备解放军大规模登陆,对待小股偷渡的解放军和琼崖纵队进行武力镇压扫荡,保持国民党军队在海南岛的优势地位。

三、海南决战

解放军高层根据薛岳实施的作战策略,实行的是小规模军队夜间偷偷登陆海南岛。自1950年3月5日开始的一个加强营799人登陆之后,接着就开始了加强团这一人数的偷渡。截止3月31日,两批登陆的第40军、43军的部队已经达到了一个师的规模,约有13000-14000解放军登陆,而且损失很小。

原来薛岳派遣了五个师的军队围剿琼崖纵队,解放军的多频次登陆,迫使他急忙将围剿部队撤回,巩固海防,防止解放军大规模登陆。

1950年4月16日19点30分,解放军主力八个加强团,约25000人开始海南岛主力登陆。4月17日凌晨2点到六点,主力通过国民党的海上封锁,全部登陆海南岛。

登陆成功之后,解放军在海南岛上的总兵力达到了55000-60000人,基本上和国民党守岛的机动部队形成均势,国民党各部紧急收缩兵力意图和登陆的解放军进行决战。

1950年4月19日——4月22日,国共双方的军队在美亭地区展开决战,解放军43军的三个团加一个加强营包围了美亭的国民党军队一个团;而国民党的62军和32军一部又包围解放军的这支部队,激战两天之后,解放军40军的登陆主力部队又有合围国民党的62军的态势。

薛岳也不是傻瓜,通过美亭地区的作战来看,解放军登陆部队已经有了能力消灭海南岛的国民党军队,于是在美亭决战尚未有结束之时就下令总撤退命令,将军队大部分主力用军舰撤退到海岛之上,这使得国民党海南岛守军只损失了三分之一,其他都撤退了。(1950年4月,解放军主力乘坐木帆船登陆海南岛照片)

海南岛必失,只是时间问题,薛岳没想到这么快。

薛岳认为,经过金门战役之后,解放军可能放缓进攻海南岛的步伐,这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培训军队,剿灭海南岛上的琼崖纵队,因此他派了五个师的部队去围剿琼崖纵队,消除内患。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解放军自上至下是越挫越勇,反而加快进攻海南岛的步伐,迟则生变,让薛岳建立巩固的海岸防御体系,这样再进攻海南岛时的损失更大了。

从总体战略意图上来看,薛岳棋差一招,也就谬之千里了。解放军得知国民党围剿琼崖纵队的机会,分期分批将部队乘夜色登陆,积少成多,短短一个月已经有一个师的部队登陆了。

薛岳也知道海南岛不好守,海军舰船不足以完全阻隔解放军登陆,而自己手下的军队对守卫海南岛来说是四处漏风。他曾经多次向蒋介石要部队、要飞机、要军舰,蒋介石一概不允。蒋介石担心解放军登陆台湾,他要更多的部队、军舰、飞机来保护台湾,至于海南岛守得住就守,守不住的话,起码绝大部分的军舰和飞机可以回到台湾,至于海南岛的杂牌军剩下多少是多少吧,接回台湾还要进行整编,他不放心这些杂牌军。

薛岳也不亏是名将,一看形势不对,马上放弃了海口等重要城市,全军撤退,以空间换时间,将60-70%的部队都撤退了,避免了国民党军队更大的损失。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完全不是一回事。

篇幅所限,简单说说。

首先,长沙会战中,薛岳的综合实力虽弱于日军,但相差并不是很大。

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出兵都在十多万人,比如第三次,日军是12万。而薛岳则有30万军队。

虽国军重武器太差,训练也不好,但毕竟防御中有接近3倍的数量优势,还是完全可以打一打的。



但海南岛战役就完全不同了。

薛岳一开始就认为此战必败。当时海南岛只有约10万国军残兵败将,分属不同体系,基本都是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战斗力低下。

解放军虽然出动12万军队攻击,但当时大陆战争基本结束,解放军可以出动百万大军攻打海南,甚至战役的民工就96.63万人。

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即便解放军第一次没打赢,第二次第三次终究会打赢。

薛岳知道肯定失败,所以解放军登陆以后,他就开始准备撤退工作,最终撤走了7万多人,只损失了3万多人。



其次,长沙会战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海南岛就不具备。

长沙会战中,长沙以北地形复杂,到处都是丘陵、水网纵横,易守难攻。

国军系统破坏道路以后,日军重武器寸步难行,只有步兵和马匹可以通过。

同时,湖南军民很团结,对于烧杀淫掠的日寇恨之入骨,全部坚壁清野和鬼子拼命。

日本到了这里,连个向导也找不到。

相反,海南战役中,海南本来是粤系的地盘,中央军控制没有多久,对这里并不熟悉。

而海南岛很大,今天就是一个省面积,绝非金门小岛一样,很容易防御。

依靠薛岳10万残兵败将,想要将海南岛四面都防御住,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根本就不可能办到。


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海空军封锁海域。

但琼州海峡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最窄处直线距离仅18公里左右,非常适合解放军大量船只偷渡。

而国军海军只有太平、太和、永康、美宏、潮安、中训舰这几艘还算大一点的军舰,根本不可能对付10万大军的跨海攻击。

比如中训舰只是登陆舰,上面胡乱装了一些武器,航速仅仅12节。

依靠如此薄弱的水上力量,肯定对付不了强渡。

而且,更夸张的是,海南岛还有解放军琼崖游击队上万人,随时可以里应外合。



其实说来说去一句话,长沙会战实力相差不是很悬殊,但海南战役不是。

薛岳是人不是神。

5

说到薛岳这个人,很多人都是会把他称之为“战神”的,当然了他也是很能打硬仗的一个将军,毕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用天炉战术仅在长沙的三次战役,就灭了日军十几万人,可以说他是杀掉日军最多的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

他发明的天炉战术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之前没有人用过,之后估计也不会用上场了。当时薛岳正是用了这个战术,阻挡了日军对长沙的三次进攻的。

那么,为何薛岳能够用天炉战术在长沙赢得日军,但是,却守不住海南岛呢?

我想原因如下:

1、湖南长沙一代是属于丘陵盆地的地形,更便于天炉战术的实施。

要知道当时薛岳是根据日军作战的特点,以及湖南长沙的地形研究出来的这一套打法。用薛岳的话来说若是守不住长沙,就有亡国灭种的可能,日军攻打长沙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占领重庆,重庆就是国民党政府所在地。

当时的蒋介石、白崇禧等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都说长沙守不住,都让薛岳放弃。但是,他决定战死在这里,即便是胜利了,也可以杀了他,因为他已经决定要违抗命令死守长沙了。

蒋介石就是在这个情况下,下定决心守长沙的。

这个打法也算是孤注一掷了,也只有在长沙这种地形上,天炉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天炉战术说白了就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然后在从四面八方围剿过来,把敌人给耗死。反正我们人多,以多打少就不信打不败你。

2、日军属于强弩之末了。

当时日军占领了中国大部分的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都已经落入到了他们的手里。湖北武汉等很多中部城市也被他们占领了。

日本人数有限,攻打一个城池,他们就必须要派兵守这些城市。到了打长沙的时候,日本能用的兵力就有限了。

相对比之前的战役,日军多少有一些开始麻木了。

3、当地百姓的帮助和支持

要知道天炉战法实施之前,很多百姓也来帮忙,尤其是把周围的土地都弄成泥泞状态,只要日军的重型武器进入到这些泥泞里,就让他们有来无回。这样他们的先进武器,就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他们是在和国民党的武器对等的情况下,打的这个战役。当然了这个战术还是阻挡不了他们的飞机。

但是,他们想要打仗,在这个战役当中,也必须要用腿了。

4、国恨家仇前激起了国军的斗志

这一次战役薛岳是把脑袋给赌上了的,若失败了谁都不好过。连薛岳这个最高长官,都随时有掉脑袋的可能,他帐下的军官哪一个敢不卖命。再说了搞不好就会亡国灭种呀,这样的战役,是可以激起士兵的斗志的。

我们再说为何薛岳守不住海南岛?

1、国民党大势已去,士兵们的信心早就被瓦解了。

要知道国民党之所以守海南岛,就是因为其它的地方全部都给丢失了。中国这么大的地方,他们都给丢失了,都没有守住。一个小小的海南岛,他们就能守住吗?

很显然士兵打胜仗的信心已经瓦解了。

2、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中国人和长沙的时候打日军不一样。

这个战役打到现如今的程度了,有必要玩命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蒋介石已经败了,最终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根本没有必要白白的牺牲了。

失败是早晚的事情, 还不如识趣一些。

3、不得民心了

为何蒋介石会失败呢?说白了就是不得民心了,这个情况下,没有民众的支持,是无论如何都守不住的。不管是哪个地方,有在好的战略战术,都是守不住的了。

6

薛岳的天炉在长沙能顶住日军三次进攻,为何在海南岛就一触即溃?

薛岳,抗日战争中最功勋卓著的国军战区长官,被很多网友称为“天炉神将”。三次长沙会战,奠定了薛岳的战神地位,而薛岳在长沙的行为,则被称为“天炉战”,仅仅在战术层面,就得到了无上的荣耀。

平心而论,大陆方面对薛岳的战功是认可的,甚至《长沙保卫战》还专门对薛岳的影视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美化。可是实际上,很多历史资料显示,薛岳的三次长沙会战,其实只有第二次算胜仗,另外两次只能算是平局。


即便如此,在国军一边倒大撤退大溃败的背景下,薛岳能打成平局,也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也就是说,薛岳在三次长沙会战中守住长沙,是确凿无疑的胜利。可是,仅仅10年后,薛岳在海南岛组织的伯陵防线竟然一触即溃,让人不由得怀疑,薛岳为何会这样?

也许,此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薛岳无心内战,不愿意打中国人。这完全是自欺欺人,薛岳在十年内战的时候,打红军一点都没有手软。湘江战役,薛岳军队让红军损失过半,到了生死攸关的最后关头。

所以,薛岳手下留情这件事,是不可能的。


仔细观察这两次战役,会发现,薛岳所处的环境有很大不同。具体来说有三点:

1,长沙会战,老百姓支持薛岳,海南岛会战,老百姓支持解放军。

长沙会战时,老百姓被充分调动起来反抗日军侵略。尤其是到了战争后期,没有经过军事动员的湖南老百姓,纷纷上前线支持国军打仗,运送补给、破坏日军道路做了很多工作。可是海南岛会战时,海南岛上本身就有深得民心的琼崖纵队作为支援,海南和雷州半岛的渔民船夫也都站在解放军这边。反观薛岳,手里除了那些随时有可能撤退的虾兵蟹将,可战之兵没有,可用之民更是没有。


2,长沙会战,日军强弩之末,海南岛会战,解放军势如破竹。

长沙会战时,日军实际上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日军在长江流域长期分兵驻守,同时后方也遭遇八路和新四军的背刺,相当痛苦。这种条件下,仅仅依靠湖广地区的日军第十一军,根本无力南下长沙。反观海南岛会战,实际上已经解放了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虽然在东南沿海遭遇了一定挫折,可另一方面则是等于有了试错,海南岛战役的准备,自然就充分得多。


3,长沙会战,薛岳年富力强,海南岛会战,薛岳久疏战阵。

熟悉国共双方对比,国军中罕见的半吊子战略家陈诚曾说,国军中间存在非常明显的“45岁现象”。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一过45岁,国军将领就开始考虑如何养老问题,完全没有了勇猛精进的精气神。长沙会战发生于1938年到1942年,这四年,薛岳的年龄段正好处在了42岁到46岁。至少还处在存在精气神的最后关头。而到了解放战争时,薛岳年过50,虽然算不上人老眼花,可是精气神早就没有了。而且,薛岳在解放战争初期就指挥了一次鲁南会战,1947元旦当天,国军整编26师被解放军全歼,师长及其参谋长被生俘。从那以后,薛岳就再没指挥过军队。


关于国军的45岁现象,其实最明显的还是王耀武,抗日战争中的74军军长、第24集团军司令,多牛的一个人,可是在济南战役中,全无斗志,战前甚至用军用电话给老婆打了2个小时,关心内容从孩子问题到拖拉机问题,唯独不关心如何进行作战。

长沙会战,从本质来说,是把长沙附近以北当成了一个大火炉,只要长沙这底部不打穿,周边的国军就能过来合围日军。这种战术,实在没什么稀奇的,比起解放军的纵横穿插、三三制、围点打援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最关键的是,薛岳当时手里掌握着74军、第八军这样的王牌部队,就敢死守长沙。


海南岛战役的失败,并不能证明薛岳军事素养不行。薛岳的强悍,恰恰反映了我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勇敢,尤其是旋风司令韩先楚,在这场战役中功莫大焉。

海南岛战役1950年5月1日结束,当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战争。要不是海南岛速战速决,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7

从1939年2月代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到1944年6月长沙城破,抗战期间薛岳镇守长沙五年有余。而从1949年12月1日就任“海南防卫总司令”到次年4月逃台,薛岳在海南岛却只撑了五个多月,这两者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且容笔者捞干货给大家细细道来。



一、将虽“伯陵”然而兵却早已“非兵”

薛岳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能够逐退日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武汉日寇第11军的兵力不足,每次至多纠集相当于三个或者三个半师团的兵力南犯,最多的一次也只有11万人。而第九战区聚集着当时中国军队最能打的一批部队,始终保持40个师30万人以上的兵力规模,战役期间还可以临时指挥军委会直属的第74军、第5军等精锐部队,确实具备与日寇进行会战的实力。


然而在海南岛,薛岳麾下只有五个军18个师约11万人马,并且其中的60%以上是四野大追歼中的陆上漏网之鱼。薛岳嫡系第4军、余汉谋的第62、第63、第64军都曾在广东遭受重创,是一群标准的残兵败将,建制不全,士气低落,这样的部队别说薛岳,无论换成谁来统率,也难以抵挡四野兵锋正盛的虎狼之师。



二、防守海南的最高指挥官就不该是薛岳


薛岳在抗战时期的长沙,那是军政大权一肩挑:“战区司令长官兼湘省主席”,指挥较具顺畅性。然在逃上海南的蒋军部队中,原“海南警备总司令”陈济棠拥有第23兵团(仅有一个军的番号,其它为独立或新编部队)45000余人,原“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拥兵50000余人,而薛岳能够直接掌握的只有被打得七零八落数次重建的第4军,兵力不过5000余人,所占份额最小。


同时,薛岳的原职务仅仅是“粤省主席”,也就是说,跟前面两个正儿八经的军职相比, 薛岳当时只能算“文官”。因此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防守海南的军事主官都不应该是薛岳。但是在老长官陈诚的力挺下,最终薛岳出任新组建的“海南防卫总司令部总司令”,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另外两位肯定不服,其所属部队也必然出工不出力,派系倾轧之的一盘散沙,焉能不败?



三、琼岛五指山上有我军坚强的内应

海南岛上一直活跃着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这支英雄的部队以五指山为根据地,已经发展到三个总队另一个支队8000余人。琼纵的存在不仅牵制了薛岳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并且可以在四野登陆时起到“里应外合”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守敌顾此失彼。而在昔日长沙,薛岳只需要一心迎击日寇就是了,哪里会有腹背受敌的局面?


由于装备落后,琼纵在战役前期暂时无力从五指山打出来,然而四野第15兵团在大规模强渡之前,曾经组织过数次小规模偷渡,至少有一个加强团另两个加强营近5000人先期登陆。这些精兵强将与琼纵会师后,使“内应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大大提升,为四野第40军、第43军主力的登陆成功起到了巨大作用。



四、薛岳战意薄弱缺乏固守海南的决心

抗日战争那是民族战争,第九战区部队守土有责,并且得到了三湘民众的大力支持,所以才能屡挫日寇。而时过境迁,薛岳在海南岛上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不仅部队很难指挥,所有的百姓也都盼望解放大军的早日到来,琼纵长时间经营出来的群众基础,决定着民心向背。在长沙,薛岳有众志成城,在海南,薛岳则是众叛亲离。


海南岛战役真正的决战只打了两周,从1950年4月16日四野大军登岛,至4月30日海南全境解放,薛岳只在最初一周还有所抵抗,之后就是兵败如山倒。整个战役歼敌不过33000余人,其它60000多人通通渡海逃台。换句话说,从老蒋陈诚到薛岳,乃至于大部分蒋军官兵,都对守住海南缺乏信心,只要四野部队实施登陆并且占稳脚跟后,那么他们能做的就一件事:逃!



虽然四野的两个军以及琼崖纵队合起来的总兵力也不过11万人左右,可是在1950年那个时间点,在兵力对等哪怕是略逊的情况下,蒋军完全不具备与四野部队正面对决的实力和勇气,就算不逃迎战,下场也是注定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薛岳当年的所谓“天炉战法”,皆因占据着湘北四条水系和两侧山地的地形便利,而在海南不具备这个条件。


最后也是最振奋人心的一点,是四野登陆部队由第12兵团副司令员、第40军军长韩先楚统一指挥,这是第四野战军“战神”级的名将,韩先楚随渡海大军的先头部队一起登岛,靠前指挥,多谋善战,将与兵的完美结合,根本不是薛岳能够匹敌的。如果不是玩着命地从榆林港狂逃出海,薛岳手下的10万地面部队,非得被开国上将韩先楚全歼了不可。


8

天底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术,天炉战术在海南岛并没有得到施展,而且解放军势如破竹,而薛岳此时即使再天纵英才,也抵挡不住历史的潮流。

薛岳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薛岳以所谓天炉战法,依湖南的地势,左倚洞庭湖,右凭幕阜山,以其间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这四条河做为迟滞日军的依据,并彻底实施“化路为田,运粮上山”的做法,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力消除。故国军以且战且退做法,在四河与幕阜山间游荡寻找战机,攻击然后后撤躲藏,将日军拖入四河之中,然后再以以优势兵力将其围歼。天炉战法要发挥效果,必须得依托类似湖南的山川河流为自然的军事屏障,诱敌深入至“炉底”,然后切断其退路,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逐个将对方击溃。


而薛岳的天炉战术能够成功,也与日军将领的犯错有关。在第三次长沙战役中,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立功心切,出现了明显的判断失误,最终导致日军被击退。在长沙争夺战中,阿南惟几执意要攻占长沙,此时薛岳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围歼长沙城内日军,而阿南惟几既不知晓己方情报已被截获,也不知道国军正从各个方向前往长沙准备反攻,依旧命令所部尽快攻下长沙城。入夜后,中国军队已经到达日军背后对日军形成夹击,然而此时阿南惟几仍未下令立即撤退仍固执欲要攻占长沙,日本国内甚至还发表了“日军已经占领长沙”的消息。


次日,时任十一军的参谋长木下勇少将和其他参谋都认为,若再不撤退就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全体力劝阿南惟几立刻下令撤退,阿南惟几于是下令部队向东山等方向撤退,并在撤退时发起最后进攻以作掩护和隐蔽,日军攻占长沙的计划宣告失败。

在日军撤退至汨罗江时,阿南惟几突然改变命令,令第6师团改变行军路线,并且必须在前进中消灭国军的截击部队,这一临阵突变使得第6师团再次陷入国军7个师的包围,战斗极度被动。日军为了救援被国军围追堵截的部队,派出第9混成旅团南下接应,但在影珠山遭到国军部队的抵抗,未能达成目的,第9旅团山崎集成大队被国军全歼。


但是到了海南岛战役时,薛岳就没有施展天炉战法的环境。海南岛没有广阔的腹地让薛岳进行诱敌深入,也没有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充当屏障,更不能像第二次长沙战役一样战略性地弃守长沙后再卷土重来。海南岛只有抢滩登陆战的寸土必争,一旦前滩失守,退无所退只能面朝大海了。而且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形,薛岳在前滩失守后,只能上山打游击别无他法。


因此薛岳在海南岛战役中,薛岳下令一方面以海、空军优势协作巩固海防,一方面以陆军有力之一部,尽快歼灭海南岛上的解放军,彻底解除半岛内部之威胁,再举全力攻击登陆的解放军。以重兵加紧对琼崖纵队围剿,企图在解放军大军大举强渡登陆之前削弱琼纵力量,摧毁五指山根据地,迫使琼纵部队化整为零,无力策应大军登陆作战,以解除国军后顾之忧。薛岳在海南岛不仅无法施展天炉战术,而且还要防范解放军里应外合。

为了避免重蹈金门覆辙,解放军在海南战役之前深入研究三野第10兵团金门失利的教训,并强调渡海作战,完全于过去解放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即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立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为了达到此目标,解放军在广东省征集大小船只2470艘,占海南战役征集船只2666艘的90%以上;征集民工船工3090人;沿海各渔村动员了1.8万多名舵工、船工、民兵配合部队进行海上训练。而且由于琼州海峡并不宽阔,解放军可以迅速从广东调度军队进攻海南岛,解放军是在地形上占有优势。


海南登陆战在1950年4月16日爆发,4月中旬海南岛此时的风向,仍然是北风为主,东北风为次,对帆船渡海十分有利渡海路线,登陆地点与地形,接应部队的配合及向岛内的纵深进攻方向,做到了详尽、全面的侦察,战役准备基本完成;前期上岛部队已达一个师的兵力,为掩护主力部队登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拥有的船只已具备一次运载八个团兵力渡海的,涠洲岛战斗缴获的大型帆船三百余只,发挥了很大作用。

此时解放军的护航船性能和武器装备强了不少,以机帆船为主,速度快,机动性好,其中20艘大船,可在艏艉固定山炮或战防炮,火力猛烈。主力登陆船队在预定地域澄迈县才芳龄、玉抱港、雷公岛地段登陆,急需扩展滩头阵地,先后攻下才芳岭、桥头市、花场等岸防据点,并且与前来接应的琼纵第三总队及43军先期上岛部队会合。

(琼崖纵队与登陆部队会和)

薛岳企图将解放军压制在滩头阵地,全力阻止登岛部队向纵深发展。4月18日,暂编第13师两个团,向福山以北解放军滩头阵地进攻,第127师加强团正面阻击,128师主力一部从侧面迂回,暂编第13师溃逃。同时128师另一部向福山守军发起猛攻,守军62军151师大部被歼,一部逃窜,毙62军少将参谋长温轰,占领福山镇。继而包围了金江到海口公路间的黄竹、美亭。

薛岳利用其空军火力的优势,让解放军一时不能解决黄竹、美亭两处之敌。19日,40军在美台歼灭国军两个师部和两个团。按照原计划,西路韩先楚应当指挥40军首先围歼临高县城的国军,然后主力向加来市急进,包围国军64军,另以一个团向那大市前进。但当21日3时左右,40军和琼崖纵队1纵队和先期偷渡部队包围临高城,才发现原本应该有国军62军一个师的临高,此时只剩下国军一个师部和一个团。

韩先楚经过分析后,认为薛岳很可能将部队调去东线。遂果断决定,40军主力不顾国军轰炸、扫射,拼命赶往东线黄竹、美亭、白莲地区,这一决定导致黄竹美亭战役成为海南岛战役的决战,史称美亭决战。


4月21日下午,40军两个师赶到,将增援美亭地区的国军反包围,美亭战场呈现包围、反包围、再反包围的层层厮打状态。40军和43军共同全歼了黄竹、美亭守军,接着打垮了国军62军和32军的主力。4月22日解放军在白莲地区彻底击溃32军和62军约四个师残部的抵抗。解放军向海口、府城追击。

到了4月20日,眼看海南岛即将沦陷,常凯申电令薛岳做好撤退台湾省的准备。由于解放军缺乏海、空力量配合,少量的土炮艇也无力阻止国军从海上撤退,因此岛上7万多名国军大部从榆林港登舰撤退,解放军很快就在5月1日攻占了海南全岛。


综上所述,薛岳在海南岛并没有占据地形上的优势,看似有琼州海峡的天险,其实是一座被包围的孤岛。而此时薛岳指挥的海南岛守军是刚从粤桂边战役败退下来,士气和兵员素质上不可同日而语,厌战情绪蔓延,坚守意志不强。而且解放军之前在金门战役的失利,让其不敢掉以轻心,不仅做好了万全的登岛准备,还在事先在岛上布置了战略兵力,从内部瓦解薛岳布置的防御体系。而且解放军能顺利解放海南岛,也有运气的成分,若拖到美国第七舰队封锁琼州海峡,凭当时解放军羸弱的海军实力恐怕又会夜长梦多,天佑中华。

9

当年抗战时,薛大将军保长沙行的是王道正气,自创天炉战法,全体军民同仇敌忾,歼灭日军十万之众,而海南岛之战,王道正气到了我们这边,薛岳的国军虽有10万之众,但都是大陆逃过去的散兵游勇,惊心未定,失败在所必然。

图为1950年5月10日,海南岛战役前线指挥员在苏公祠前合影,前排左起张池明、冯白驹、邓华、韩先楚、李作鹏。

我军解放海南岛,在没有海军、空军的配合下,从登陆到解放仅用14天,登陆兵力10万人,岛上还有我党的一支武装队伍琼崖纵队2万人,并得到了300万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持,发行40万解放公债,筹集5万石粮食,征集到170万多只帆船,约10万群众参加后援工作,海南各族人民竭力支持,是战役胜利的原因之一。

海南岛登陆战役图。

琼崖纵队,1927年就成立我们的一支革命队伍,到解放海南时,这支队伍在岛上已有20多年历史,掌握兵力3个总队、1个独立团共2万人,还有保亭、乐东、折沙3个县的坚实根据地,在战役打响后,无论大小规模的偷渡,还是主力部队登陆等,都是琼崖纵队的有力配合和接应,可以说海南岛战役的胜利,琼崖纵队功不可没,后来的国军战史也说,海南岛作战前未肃清“冯匪”是致败主因。

韩先楚大将军。

国军5个军、50艘舰艇、40架飞机,总兵力10万人,由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统一指挥,依托琼州海峡组成陆、海、空构成所谓“伯陵”防线困兽之斗。看似依托天险的防御体系,实际都是溃逃的散兵,一部分余汉谋带过去的,一部分原守陈济棠部,失去了民心,部队没了士气,还人心各异,陈济棠还私自把部队调往榆林港,随时准备逃走。

1950年5月1日,当地人民隆重集会欢庆海南解放。

战斗打响时,薛岳仅布置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在沿海,剩下三分之二在到处围剿我们武装队伍,结果被死死的拖住,从而使我大军渡海有可乘之隙,等于说,整个海南岛战役,国军虽有10万之众,但腹背受敌,从未站稳脚根,守军们惊心未定,指挥失措,我大军一登岸,敌军成吹枯拉朽之势,一击即溃,4月22日,薛岳在海口举行了一个“祝捷大会”,就爬上飞机逃离了海南。

10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浴血14年,毙伤俘日军约1000000人,薛岳1人所指挥的战役,独占近200000人!

其中仅长沙会战,就毙伤日军120000人之多。

1939年9、10月间,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惨败,伤亡40000多人,其中包括少佐以上军官四十余人。

1941年9月到12月间,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30000余人,日军的计划再次受阻。

同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50000余人,造成日军成军以来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

经此3战,指挥长沙大捷的薛岳被日本人称为“长沙之虎”,国人也视他为武穆再生!

自此日寇几年之内不敢再向长沙发起进攻。

显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深陷中国战场的日军开始走下坡路了!

长沙会战是全体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

薛岳确实是武汉,长沙会战之中最耀眼的将星,铁血精忠。

但是仅仅将功劳完全归于他一人也不是客观的历史视角。

实际上在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的攻击锐势已经衰败了。

这一点从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日军动用的兵力上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来了。

武汉会战日军动用陆海空军达35万人之多,但是三次长沙会战日军投入兵力每次均为12万人左右,只有武汉会战所动用兵力的三分之一。

这也就使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兵力上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再加上薛岳战术运用得当,将士用命浴血奋战,才能够取得长沙保卫战的胜利。

之所以武汉会战之后日军机动兵力锐减,无力再组织武汉会战那样的大兵力会战,是因为此时的日军虽一路高歌猛进,但是也深陷泥潭国力大衰,占领地不但无法起以战养战,且还需要投入大量兵力进行绥靖作战。

因此从微观上说长沙会战是薛岳只手擎天的战功,宏观来看却是全国军民在各地奋战不息的顽强!

我们不能磨灭薛岳将军的赫赫武功,也不能完全将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归于他一人!

日军开辟太平洋战场是孤注一掷的选择

日本从甲午开始就在不停的赌国运,也就是动不动就梭哈!

甲午如此,日俄战争也是如此,但是这种赌国运的背后,却是西方世界的暗中支持。

否则日本小国,根本无力支撑长期战争:每次都打到国家破产。

不过它赌赢了,也就有了资本恢复元气然后发展起来,这也就是日本忘记了自身的缺陷。

但是显然这一次它赌输了!

深陷中国战场的消耗使日本国力大量消耗,西方或者自顾不暇或者隔岸观火,尤其是美国更是背后操控风云,等待这些先动手的国家耗尽国力之后出来摘桃子。

现在的我们从上帝视角去回溯历史,从长沙会战日军的窘境可以清楚的分析出偷袭珍珠港的背后,是日本无奈的挣扎。

中国战场上日军大量的消耗着资源,却在美国的制裁下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充。

这种缓慢的失血使日本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被迫发起孤注一掷的冒险,希望得到让它把战争继续下去的资源。

长沙会战的日军,已经不能与淞沪会战时期相比了。

以从武汉会战时期就一直被薛岳按在地上摩擦的106师团为例,作为此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第一流师团,106师团不过是南京兽军第6师团的衍生师团!

简单说就是利用第六师团的军官组建的新师团,战斗力肯定远远不如常备师团。

兵力少且弱,也是日军在长沙三次折戟沉沙的原因之一。

以上分析只是想换一个视角,能够跳出长沙会战来看待长沙会战,无意贬损薛岳将军的赫赫武功,我对将军一直极为敬仰。

至于海南岛战役,薛岳不过是勉为其难,我军事威武雄壮追亡逐北,蒋军则是一路溃逃连像样子的抵抗都没有。

我军挟连胜之威,万众一心,后方民众大力支持,可以集结优势兵力,与日军当年泥潭深陷的窘境那是天上地下,没有可比性。

敌军则是残兵败将,多次重建,被打掉了魂灵。

与长沙会战之时国军将士的慷慨悲歌更是没有可比性。

尤其是长沙会战时期,将士们都是抱着我生国亡,我死国存的决心在奋战。

海南岛之战,则从薛岳往下全是虚应故事,打着赶紧往弯弯撤的主意。

因此长沙会战与海南岛会战,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我曾徘徊于保定军校门前,一遍一遍看着门口简介之中的名人榜,想找到薛岳将军的名字而未果。

又听闻将军暮年在弯弯遭受岩田正男之流欺辱,暮年竟因为房子对薄公堂,不禁扼腕。

可见日本人,得有多恨薛大将军啊!

那位横刀立马的薛武穆,已经定格在了1939年到1941年的长沙了!

此后的日子里,只有薛岳,没有薛武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