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无聊中,翻开唐诗三百首。开篇是张九龄的。张生于678年,这首开篇诗写于737年,而大唐618年开张!我的问题来了,为嘛开篇诗选张的?近一百二十年后的诗为嘛做得了先锋?

以上是问题和问题补充,以下是回答。

《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录版本,收录了77家三百余首唐代诗人作品,是我们接触、了解唐朝诗歌最好的初读版本。这其中也收录了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大诗人的作品,为何开篇第一首却是张九龄的《感遇》呢?

任何人编写选集类书目,首先就是要给自己订一套规则。假如蘅塘退士是把自身的喜好放在第一位,那自然会把自己最心水的诗人放在前面。但是在做这种全面的、有大的参考意义的文选的时候,要根据朝代、年份、历史、名声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书的内容来进行挑选区分。

而作为诗选,决定能否入选是诗的好坏,而决定前后左右的只能是诗的分类了。

根据诗歌史,在初唐,上承魏晋南北朝的音乐,诗还是以五言为主。同时初唐的格律尚未完全成型,所以,初唐的主要诗歌作品就都是五言古诗。

那么在编选《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开篇之卷必然是当时的作品主流五言古诗。然后才是七言古诗、乐府诗词。到武则天时期,出现格律诗,就有了五言绝句律诗、七言绝句律诗。我们的诗歌史是从这些诗呈现出来的状态总结而来,那么这些诗的先后顺序也就是符合这种诗歌发展状态的。

所以《唐诗三百首》第一卷就是五言古诗。

而五言古诗的作者也非常多,那么又凭什么把张九龄的《感遇》排在第一位呢?

在大的时代、作品时期、作品种类区分好前后之后,那么同一大类中的前后顺序自然就是根据作者的名声、官位的高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来进行排位了。当然也完全可以根据作品的时间和好坏来进行排位,但是在这种年代久远的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未必创作时间确定,所以时间并非最好选项。而作品质量的话,能够入选,就代表这些作品都是上上之选,不是没有更好的,而是作为诗歌这种文艺作品,好与更好都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未必能够服众。

蘅塘退士应该是在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选择了张九龄的五古作为这一卷的开篇之作。而第一卷的开篇,自然就是《唐诗三百首》的开篇。

这种选择,肯定是有心的,但并非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也不必纠结。

在五言古诗这一卷中,有哪些诗人呢?张九龄、元结、王维、岑参、李白、杜甫、孟浩然、丘为、柳宗元、韦应物、常建、綦毋潜。从年龄看,张九龄是这里面最年长的一位;从地位看,张九龄做过宰相 ,地位最高。王维、孟浩然都是他提携的后辈。

而张九龄的诗作,虽然不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人名声大,但是他的作品其实在整个初唐盛唐的转换过程中非常关键,类似于《春江花月夜》在齐梁体转变到唐诗的关键时候起了关键作用。

张九龄的诗是我们研究诗歌进化的关键一步,同时还是盛唐山水诗的先河。我们知道前朝宫体诗的作品特色就是意象浮华,色彩繁复,而张九龄的作品风格完全相反,山水诗疏朗清淡,并且引领了整个唐朝山水诗的风格。

我们熟知的王维、孟浩然的作品特色,无非是张九龄风格的传承,一个长于“清”,一个长于“淡”。

当然,蘅塘退士当初选择张九龄的《感遇》作为五言古诗开篇,未必有想到诗歌史变化这么远,不过以张九龄的长辈身份、官职身份、诗作风格,排在这个首位是合理的。

还是那句话,作品水平的高低,会因读者而异,所以并没有成为作者在选录、排位时的依据。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择,是合适的。

何况这首作品本身也是佳作: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人虽被贬谪,以兰桂自喻高洁,感遇时势造英雄,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思想高洁而积极入世,这正是古代文人求身正,又渴望为天下而活的一种思想状态。

这种作品,不论从文采、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作为开篇之作,有何不可?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唐诗三百首》是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辑录的唐诗选集,开章首篇是张九龄的《感遇》之一。张九龄的诗入选开篇自然有蘅塘退士的道理,今谭以为,从通常意义上讲,六个字便可道明原因:“品德、才学、名位”。然而,这是全部的真实的原因吗?看完本文,您自然就会明白。



通常意义下,张九龄诗选录开章首篇的原因

品德:“九龄风度”昭仪天下,清正廉直享誉乾坤。

张九龄为人正直耿介,为官清明公正,为相无我无畏。张九龄虽然二十岁便中了进士,但一直屈身幕僚闲职,因宰相张说的欣赏,特别是在与张说拜认同籍之后,才正式步入仕途,并在张说的提携与推荐下得到皇帝赏识,才有了入相机会。可以说,张说是张九龄的伯乐和恩人,但张九龄并没有因此趋炎附势、随声附和,而是不避忌讳,对张说的缺点和不足直言相劝,在张说被罢相免职后,反而不避嫌疑,与张说更加亲密,虽受牵连调任外官,但他的品行受到世人普遍称誉。

张九龄任左拾遗时,对手握军政大权的宰相姚崇敢于批评时政,劝言“远馅躁,进纯厚”,革除用人上的亲缘流弊,以才取士,用人唯贤,因“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不满,无奈之下,张九龄辞官归养。后来,不愧为一代名相的姚崇终于醒悟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一时传为佳话。

张九龄在皇帝面前也从不唯唯诺诺,卑躬屈膝,而是不卑不亢,敢于犯颜进谏。任中书令时,唐玄宗生日天长节百官拜寿,都争相贡献奇珍异宝,只有张九龄进献手书《金镜录》五卷,尽言前古兴废之道,受到唐玄宗赞赏。他曾多次上书提出时政弊病,谏言纠正不良政风,不循资历,重用贤能。张九龄深知宠臣李林甫是不学无术的奸诈小人,坚决不与其同流合污,坚持与其针锋相对。李林甫举荐牛仙客为知政事,张九龄知其为一丘之貉,便屡加阻止,引起唐玄宗不满,李林甫乘机大进谄言构陷,使张九龄被罢相。后来,凡举荐公卿,唐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乎?”



才学:文章盖古济时适用,诗绝千古别开一派。

张九龄七岁能文,十三岁便写得一手好文章,颇负文名。他的文章不但得到当世文人称颂,而且唐玄宗也颇为赏识,因而被召入京,特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专职代撰敕文,张九龄对唐玄宗的诏谕常常现场办公,对御而作,只需略加思考便蘸墨立书,不须草稿,洋洋洒洒,援笔立就,堪称一绝。仅张九龄文集中选录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就多达114篇。

张九龄的诗作尤为世人称道,张说赞其“后出词人之冠”,胡应麟《诗薮》誉其诗:“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并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称其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派诗风。张九龄《感遇》12首,被后世认为不亚于陈子昂的《感遇》38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被普遍认为是张九龄本人高洁情操的写照。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成为万世传颂的千古绝唱。

名位:政位彰显一代贤相,诗名荣归一代宗师

张九龄堪称唐代最后一位贤相,其贤名副其实。张九龄主政期间考察政弊、体恤民情,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革新除弊政举,如仿效尧舜以“王道”替代“霸道”,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轻刑罚,薄征徭,重奖励,扶助农桑;革新吏治,选贤择能,注重德才兼备。他的施政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对“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维护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罢土木,恤民生。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密谋废除太子改立己子,欲拉拢张九龄,被张九龄叱退并及时挺身而出,挫败阴谋,有惊无险地平息了一场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安禄山包藏祸心,在进京朝见时曾拜谒并欲贿赂张九龄,被善于识人的张九龄看出端倪,严辞拒绝,并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后来,安禄山讨伐契丹干犯军法而失利,张九龄决心借此机会除掉,因此上书历数其罪,奏请斩首效法,然而唐玄宗为展示皇恩,却为安禄山开脱,张九龄屡谏皆不准允,终被放虎归山。张九龄死后不久,安禄山便起兵造反,发动"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逃奔蜀地,追思张九龄的谏言痛心疾首、追悔莫及,遂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张九龄与李林甫的斗争和对安禄山的防范,延续了“开元盛世”,延缓了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盛世的毁灭更使人们愈发缅怀张九龄。

张九龄堪称唐朝文坛一代宗师,其宗师亦非虚名。张九龄经历了初唐和盛唐两个时期,承上启下,创儒家典范,开山水纪行诗风新格局,开李杜风气,被推为一代文坛领袖。张九龄与文人墨客广有结交,多有提携,比如对其属下王昌龄关照有加,曾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在荆州时曾聘请落魄的孟浩然做幕宾,任中书令时对裴耀卿也多有照顾。这些有些地位的文人不但是张九龄的同事,而且是诗友,经常唱和酬答,交往密切,加上张九龄宰相地位,使得当世文人都视张九龄为他们的“带头大哥”。张九龄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是其登上文坛“坛主”的主要原因。张九龄的诗继承初唐诗风,并承前启后,开创引领了盛唐诗作,影响了“李杜”诗风,开创了感怀为主、兼吟山水的诗体。张九龄的诗充满高古情怀,“直通渊明”,对王维的诗影响深远。胡震亨在《唐音癸签》赞日:“唐初承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独开清澹之派。盛唐继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澹益以风神也;高适、岑参、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也。”认为张九龄直接引领了孟浩然、王维等一派诗风。



切实意义上,张九龄的诗选录《唐诗三百首》的原因

《唐诗三百首》选录排序原则

乾隆二十八年春,蘅塘退士孙洙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选诗标准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所录体裁有五言古诗,乐府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按体裁形成时间和数字排序,五言古诗自然被排列为第一章。

《唐诗三百首》五言古诗作者排序

《唐诗三百首》第一章“五言古诗”共录诗作33首,共13位作者,按选录顺序排列分别是张九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邱为、綦毋基、常建、岑参、元结、韦应物、柳宗元。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五言古诗作者们的出生年代:张九龄(678-740),李白(701-762),杜甫(712-770)、王维(699-761),孟浩然(690-740),王昌龄(698-765),邱为(694-789),綦毋潜(691-756),常建(708-?),岑参(715-770),元结(719-772),韦应物(737-792),柳宗元(773-819)。

从上文可以看出,张九龄是13位诗人中出生年代最早的一个,排在第一位,通观之下基本按出生年代排序,但是李白、杜甫出生年代显然晚于王维、王昌龄、邱为、綦毋潜,却排在他们前面,可见也并非严格按照出生先后排序,经过今谭对其它体裁诗人排序发现亦然。

张九龄的诗为何选入《唐诗三百首》

从分析来看,“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是按照古诗、律诗、绝句分类,先五言后七言再乐府,并基本遵循诗人的出生年代先后,综合参考诗人和诗作的影响力,结合选编者的价值与审美取向进行排序。五言古诗被排在第一章节是无可置疑的,张九龄的五言古诗因其出生年代最早而排在第一位也无可厚非,而张九龄的品德、才学、名位更使其诗列为首章开篇名副其实。

如果说其它体裁中诗人排序,蘅塘退士因其思想偏重有“舞弊”现象的话,那么对张九龄诗的排序根本不用蘅塘退士做任何小动作,第一位非张九龄莫属。

如果您是蘅塘退士,那么,您又会如何排序呢?

3

最经典的《唐诗三百首》的选本,也是销量最大的选本,当属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所编,后世所说的《唐诗三百首》也基本上多是从孙洙这个选本来说的。

为何孙洙将张九龄《感遇之一》列为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呢?

《感遇之一》(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有此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葳蕤:形容枝叶茂盛。

自尔:自然而然。

林栖者:隐居山林之名士。曹毗“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

本心:本性素心。

1 此诗写得好:以物起兴,自比春兰秋桂,立身修德,恶邪守正,清高自持。

屈原《九歌 离魂》“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诗人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兰草迎春勃发,桂花晈洁馨香,各自在适当佳节欣欣生意,适性生长,不媚人荣,不求人知。

那些“林栖者”,居于山林隐逸之士,常以兰桂自喻,闻到兰桂清香,久坐而生愉悦爱慕。兰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这是本性使然,并非为博取隐逸者攀折。

全诗意旨豁然:如兰桂之君子者,洁身自好,进业修德,并非为博取功名富贵,而是君子之本性,君子之心性,清雅淡然,清明坚贞。这种情操与意志,向来是诗人所推崇与渴慕拥有的,比如屈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此诗意温雅深邃,自然贴切,无造作,有平易,秉承风骚以来的这一风格与气象。

2 此人了不得:张九龄,唐开元诗人,诗坛举足轻重,官场最后贤相,为人刚正不阿,耿直无畏。

张九龄是诗人眼中德高望重的大哥,文坛宗主,与当时文人结交广泛,多有提携。如王昌龄在秘书省时曾是其属下,他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在荆州时请孟浩然做幕宾。任中书令时,与裴耀卿往来密切。

他是从初唐到盛唐诗风的过渡人物,承前启后。开创了感怀为主、兼吟山水的五古体。没有浮靡,怀古清隐,“直通渊明”。

他是开元名相,唐玄宗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受李林甫陷害被罢相,逐出朝堂后,玄宗还以九龄风度来评判朝臣,“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否?

张九龄为人耿介正直,竭忠尽职,为官有作为,官至宰相,既能独善其身,保全人格,又能辅佐君王,兼济天下,实现多少诗人梦寐以求的宏愿。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这是唐朝诗人自始至终追求的,而张九龄开创了好榜样。清人沈德潜评价《感遇》“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杜甫也评价“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或许张九龄身上也寄托了唐诗三百首编者孙洙的一份梦想与执着。

4

问题: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无聊中,翻开唐诗三百首。开篇是张九龄的。张生于678年,这首开篇诗写于737年,而大唐618年开张!我的问题来了,为嘛开篇诗选张的?近一百二十年后的诗为嘛做得了先锋?我把自己给问倒了~ 有问题就行,相信这儿会有答案的。[憨笑]

前言

乍一看这个问题,以前真没有特别注意到。一般的诗词选集,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都是以诗人的出生日期来排序的,难道唐诗三百首不是吗?

家里的唐诗三百首没有找到,估计被孩子拿到学校了。从网上找了找,竟然不太容易找到排序符合原版的。不过第一卷是五言古诗应该没有错误。

一、唐诗三百首的目录

唐诗三百首分以下几卷:

第一卷:五言古诗。

第二卷:五言乐府。

第三卷:七言古诗。

第四卷:七言乐府。

第五卷:五言律诗。

第六卷:七言律诗。

第七卷:七言乐府。

第八卷:五言绝句。

第九卷:五言乐府。

第十卷:七言绝句。

第十一卷:七言乐府。

五七言古诗是古体诗,五七言律诗是格律诗(有不少出律的),五七言乐府中既有古体诗也有格律诗。五七言绝句中也是古体诗和格律诗都有。

张九龄的《感遇》被编入了五言古诗。至于为什么五言古诗排在第一卷?可能是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排列的吧:先有古体后有律体,先有五言、后有七言。

二、为什么张九龄排在第一

刚才说了,根据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把五言古体诗放在第一卷。那么为什么张九龄排第一位呢?

我们先看看第一卷都有谁吧?

张九龄(678年-740年)、元结(719-772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 、岑参(约715-770年)、李白(701年—762年)、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孟浩然(689-740)、丘为( 743年进士及第)、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韦应物(737~792)、常建(708年-?)、綦毋潜(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

从地位看,张九龄做过宰相 ,地位最高。从年龄看,张九龄也是这里面最年长的一位,其他人都是小字辈。

至于感遇这首诗,应该不是把张九龄排在首位的首要原因。但是开卷之作自然也是千古绝唱: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结束语

唐诗三百首不是完全按照年龄来排序,不过在五言古体诗作者中,张九龄德高望重,年龄既长、政治地位又高,诗品亦佳,几个维度综合下来看,他排在五言古体诗第一位没有什么争议。

题主说的“张生于678年,这首开篇诗写于737年,而大唐618年开张!”这个没有办法,比张九龄年长的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被放进了第三卷七言古诗第一位,自然失去了全书第一的位置。

比张九龄年长的还有王勃(约650年-约676年),沈佺期(约656 - 约715)、宋之问(约656 - 约712)等人,但是在五言律诗卷中也排在张九龄的后面。可见这个排序不仅仅看年龄,是多维度的评比。

@老街味道

5

我正好也有《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之所以这样安排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我们分析一下,是否有道理权当参考,增进了解。

从形式分布,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

《唐诗三百首》总共分为五种形式的诗歌,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乐府。

张九龄的《感遇》打头,或许是选取的诗歌的艺术价值,所以放在第一篇,第一部分属于五言古诗,而大家都知道李白善于乐府诗,杜甫风格自成一派,而张九龄的诗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五言古诗,所以开篇较为合适。

从风格来看

张九龄的《感遇》有12首,这里选取两首,主要是诗人对自我遭遇的感慨,悲情和文人的自傲 ,其他大多于此风格不同,区别于寄情山水,友人互赠等等,也许为此放在了开篇。

从名气来看

李白,杜甫大名鼎鼎,放在开首好像都合适也好像都不合适,不如选取张九龄,论名气不如二位,可是人家写的真正五言古诗。

《唐诗三百首》选取古诗三百一十余首,为反应唐诗整体风貌,从皇帝,僧人歌女,各个阶层社会生活和诗作。张九龄和李白,杜甫也是同一时代人,属于一个梯队,也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关注我和我讨论吧,留言。

6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著名的宰相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西汉留侯张良后裔,西晋名臣张华的十四世孙。

张九龄在任内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不惧权贵,为“开元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九龄不仅是个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他的五言诗诗风清丽,语言质朴,为世人所称道。

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唐帝国处于巅峰时代,盛世的同时,社会又危机四伏,张九龄针对种种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代替“霸道”的政治主张,强调革新吏治,“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反对穷兵黩武。

张九龄还多次直言劝谏皇帝整肃朝纲,居安思危。当时,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密谋废掉太子李瑛,立自己生的儿子为太子,武惠妃特意派中官奴游说张九龄,被张九龄叱退。

唐玄宗重用李林甫、安禄山等奸佞之徒,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曾入京拜见过张九龄,明朝秋毫的张九龄看出安禄山早晚必反,他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安禄山奉命出征,犯了军法,被押送京城,边将张守珪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批示,判处安禄山斩首之刑,以严肃军纪——“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唐玄宗认为安禄山作战勇敢,有些舍不得,对张九龄呈上来的批文作了指示:“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

——你怎么能以王夷甫慧眼识别石勒,就凭空臆断安禄山也是反贼呢?于是开恩赦免了安禄山,留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上演了与晋朝羯族人石勒乱华神相似的一幕。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五月,张九龄回乡扫墓,途中染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他死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导致大唐盛极而衰,唐玄宗逃往蜀地,途中想起张九龄的远见卓识,懊悔不已。

唐玄宗特意派遣使者,到曲江祭拜张九龄,寄托哀思,表达忏悔之意。后来,唐玄宗对朝廷推举宰相,总不忘要和张九龄比较一番:“风度得如九龄否?”——他的风度、学识能比得上张九龄吗?

7

唐诗三百首其实是按类别来分类的,开始选编的都是一些古体诗,对于格律都没有多大的要求,比如五言,七言古体,乐府,再就是律诗绝句等。张九龄是唐中宗时期的进士,后来唐玄宗时被排挤,被贬出京。张九龄属于唐朝早期的一位位高权重的名人,也是唐初时的一位杰出诗人,前后风格不同,早年的诗词采清丽,情感委婉,后来变得朴素遒劲,他的诗接近格律,对扭转初唐的形式主义诗风有一定贡献,他的那首《感遇》,托物抒情,表达了一种洁身自好,不与昏君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把他的诗放在开篇是恰当的,无论是从唐诗的发展和他所写的诗的内容来看都是当之无愧的。

8

在现今可见的600余种唐诗选本之中,清人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最是家喻户晓,其开篇之作,既非出于千秋逸调之李白或一代规模之杜甫,亦未选自声律风骨兼备之四杰或以风雅革浮侈之陈子昂,而是选择了张九龄的《感遇》二首。究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张九龄的个人特质及其《感遇》二首的艺术特色,二是孙洙的文学观念及当时诗学发展状况。

张九龄及其《感遇》二首

张九龄(678-740)仕历武后、玄宗两朝三十余载,为官守正嫉邪,坚守原则,使得朝中奸佞对他多有谗毁,他的为宦生涯因此数遭贬谪,几经沉浮。他曾奏请玄宗处决安禄山,但并未得到采纳,直至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方悔之莫及。张九龄虽任相位仅有三载,亦被称为"盛唐开明政治的最后一个代表"。

开元二十五年(737),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玄宗不以为然并将周子谅处杖刑后流放,李林甫借此进言,以张九龄举荐周子谅不当为由,使玄宗罢免张九龄的相位并将其贬为荆州长史。

《感遇》十二首正是作于被贬荆州期间,俱是有感而作,《唐诗三百首》开篇所选二首着重表现了洁身自好的题旨。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桂华恰到好处地展现它们的光彩,只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高尚美好的品格,而不是为了美人的欣赏。同时,这里继承了自屈原而始的"香草美人"的传统,以坐栖林中的"美人"指代君王,以兰叶的葳蕤繁茂和桂华的清幽皎洁象征君子的美好品质,写出作者"芝兰生于空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内心操守。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同样写君子本心,这里以橘树如同松柏一般经冬不凋的"岁寒心"为喻,而这具有美好品格的橘树无法送给远方的友人,只因重重阻碍,指代朝中奸佞的倾轧排挤。即便是命运如同节气季候一般不可掌控,橘树也依旧会结出甘甜的果实,依旧会四季常青,相比于桃李又有何处不及?一则为怀才不遇而喟叹,一则表明自己自持本心的人生态度。

张九龄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所成就,这使他的人生成为众多读书人追求的理想状态,而他在面对人生起伏中保持着自适自持的达观,也是编者借《唐诗三百首》开篇欲以传达的观念。

孙洙及其《唐诗三百首》

孙洙(1711-1768)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体制。烟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由《唐诗三百首》的序言可以得知,孙洙编写《唐诗三百首》用意有三,其一是代替选编不善的《千家诗》,其二是以此书作为家塾教材,其三是以此书指导诗歌创作。

《唐诗三百首》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孙洙与其妻子徐兰英共同完成。当时正是康乾盛世,社会繁荣,科举革新,沈德潜的"格调说"在诗坛有重要地位,主张"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唐诗三百首》的选编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背景的影响之下展开。

沈德潜评价张九龄《感遇》:"初唐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在此影响之下,诸如李贺凄厉哀婉的作品以及杜甫诸如"三吏三别"等反映社会严重矛盾的作品并未入选,而张九龄的人格声名及其《感遇》所表现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观,都使得孙洙将此诗作为《唐诗三百首》之开篇,以要求读书人如同张九龄一样,积极进取,面对人生起伏能泰然处之而不失本心,并以其"托兴婉切,旷达可风"作为作诗的方向。

9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他诗写的很好,水平比较高,其次他是开元盛世最后的一个名相。无论是其文学地位还是政治地位都是唐朝屈指可数的人物,所以以他的诗开篇没毛病。就像老百家姓为什么赵排在最前一样。

10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也是盛唐文人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类似于宋代的欧阳修,现存诗歌 218首,风格清澹自然。张九龄将唐诗由“诗品正”导向“诗品醇”,开唐诗“清澹一派”,“为李杜开先”。不仅他的诗歌自身已初具盛唐气象,而且他还在各个方面影响着盛唐一代诗人,进一步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唐诗三百首,张九龄开篇,大有“蔚成一代风气”的象征意味。

一、历代评价

胡应麟 《诗薮》云:“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大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似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高棅《唐诗品汇》云:“律体之兴,虽自唐始,盖由梁陈以来,俪句之渐也。唐初王、杨、卢、骆四君子,以俪句相尚,美丽相矜,终未脱陈隋之气习。神龙以后,陈、杜、沈、宋、苏頲、李峤、张说、九龄之流,相与继述,而此体始盛。”

王士禛《古诗体凡例》又云:“唐五言古诗凡数变。约而举之,夺魏晋风骨,变梁陈之俳优,陈伯玉之力最大,曲江公继之,太白又继之。《感遇》、《古风》诸篇,可追嗣宗《咏怀》、景阳《杂诗》。”


前人的这些言论都一致地指出了张九龄在盛唐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都认为张九龄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他的诗歌对盛唐一代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张九龄是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以及他的政治、文学地位和正直的人品来影响一代诗歌的发展的

二、张九龄对盛唐诗人的直接影响

作为盛唐初期士林中颇富威望的人物,张九龄尤以擢拔后进而闻名。从开元初年开始,张九龄就以左补阙的身份,同右拾遗赵冬曦主持吏部考选,前后数次,每次都被称为详正公允,以“尚直”著称于朝。其后他由“岭海孤贱”一步步登上了士人所渴慕的宰相地位。直到开元二十四年他被罢知政事止,这二十年间,张九龄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声望。

“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 《旧唐书·文苑传》

“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 《旧唐书·文苑传》

“王维,字摩诘 … …开元初擢进士, 调大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 ——— 《新唐书·文艺传》

“尚书郎卢公讳象,字纬卿,始以章句振起于开元中,与王维、崔颢比肩骧首,鼓行于时,妍词一发,乐府传贵 ……丞相曲江公方执文衡,揣摩后进,得公,深器之,擢为左补阙河南府司录、司勋员外郎。———刘禹锡 《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

“李泌以神童召见,赋 《方圆动静》,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 ——— 《新唐书·李泌传》

“补阙讳冉,字茂政……十岁能属文,十五而老成,右丞相曲江张公深所叹异,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 《全唐文》独孤及《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

即使伟大诗人杜甫也在其 《故右仆射相国公张公九龄》一诗中说“向时礼数隔,制作难上清”,说明他也曾想投诗张九龄只是未遂而已。


从以上这些片鳞只爪的记载,不仅可以看出张九龄奖,掖人才的用心,更可以想见他在文坛上的领袖地位。正是由于他提拔、奖掖和团结了一批能诗善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在诗歌上的主张和实践,也就得到诗坛上许多人的赞扬拥护,进而“蔚成一代风气”。陈子昂提出的诗歌理论,正是通过张九龄这座“桥梁”而迅速到达盛唐诗国的。这正是张九龄对盛唐诗歌的重要贡献。

三、张九龄诗歌内容对盛唐诗人的影响

首先,张九龄诗歌中对“直道”和“高节”的标举以及其人品和诗品的高度融合对盛唐诗人有直接影响。王维在 《献始兴公》中,不仅对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尤表仰慕,希望追随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还表达了自己不愿“曲私”的节操;同样,孟浩然也视张九龄为“知己”、“故人”,他不仅以廉洁正直的高节勉励得官的友人:“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欲知清与洁,明月照澄湾”,而他本人也是因为品行清高而为张九龄所看重、任用;其他如高适在作封丘尉时所表达的“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正直,王昌龄在送别友人时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等等都是此类表现。

其次,张九龄诗歌中流露出来的“盛明期有报”“逢时解薜萝”“当须报恩已,终尔谢尘缁”的逢时而起,功成身退的思想直接启迪着盛唐一代的文人士子,成为盛唐治世中建功立业精神的特征。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 :“端居耻圣明”,在 《送陈七赴西军》中亦说“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他还积极引荐同道的友人,要趁着“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王维在 《不遇咏》中说 :“济人然后拂衣去”,在《送崔三往密州觐集》中说 :“鲁连功未报,且莫蹈沧州”;常建在 《落第长安》中说:“耻作明时失路人”;崔颢在《古意》中说:“未得报恩不能归”;高适在 《酬庞十兵曹》中说:“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二首》中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杜甫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所说:“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 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都与这种思想一脉相承。


再次,据刘斯翰 《曲江集》附录 《张九龄年谱简编》所系,张九龄一生诗作,作于三十岁以前的,寥寥无几,其诗歌的绝大部分,可以视为他从政生活的实录和写照。这也就是说,张九龄的诗歌中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内容。其 《感遇》系列及 《杂诗》五首可视为其政治诗的代表。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和《杂诗五首》继承了《诗经》、《楚辞》和阮籍《咏怀》诗的讽喻寄托精神,更直接受到陈子昂 《感遇》诗的影响。故后人往往把他们这两组诗相提并论,或加比较,如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中说:“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刘熙载《艺概》则认为:“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不过,张九龄的《感遇》诗与陈子昂的《感遇》诗尽管都抒写自己政治上的理想与失意之感, 立意大致相同, 但还是有所区别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结构宏大,内容丰富复杂,诗中有感怀身世、抒发壮志未酬之作,但更多的是对武周时期各种弊政的揭露和抨击;而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主要是描写他被贬后的忧国伤时之情,侧重对把持朝政、蒙蔽君主、迫害贤明的奸邪小人的谴责。比较起来,子昂的《感遇》诗针砭时弊更具体、直接,批判的锋芒更尖锐,但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这些消极因素,在九龄诗中并不存在。诚如赵昌平所说:“张九龄执政有年,晚遭谗毁,诗中自明穷通得失, 不变初衷,和子昂怀才不遇,沦落自伤的心情,不尽相同。”

张九龄诗歌中的政治内涵,对于盛唐诗歌中政治成分的增多,政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丁仪在其《诗学渊源》中说:“九龄与子昂当初、盛唐之际,承徐 、庾之后。时方以绮丽相尚,二子独以复古自任,横制颓波,始归雅正,李、杜之以下,咸推崇之。 ……子昂《感遇》诗三十首全祖嗣宗,九龄十二首情契屈子,伤时忧国,借物喻怀,风人之旨,复肇于斯。洗绮靡之余习,开盛唐之先路,浑雅高古,陈隋以还,惟兹二人而已。”

这段话可以归纳出以下两层意思,第一,“伤时忧国,借物喻怀”的“风人之旨”,由于陈子昂与张九龄的《感遇》诗而重新开始崭露头角;第二,以往都强调陈子昂在诗文革新和开创盛唐诗风上的功绩,而此处则认为张九龄在这方面也有功劳,与陈子昂一起“开盛唐之先路”,并认为自陈隋以来,只有他们两人可称得上是最杰出的代表。

正因为有陈子昂在前,张九龄在后,使得初唐至盛唐间的诗风得以改变,政治意识逐渐加强,最后终于形成了盛唐诗歌的浩荡之气和繁盛的局面,涌现出李白、杜甫、高适 、岑参 、王昌龄、李颀等一大批才情纵横 、风格各异而又关注时政与社会现实的著名诗人。

此外,张九龄的山水诗创作对盛唐诗人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派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张九龄笔下的山水既具有景物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是他抒情的载体。那健拔刚劲的宏伟瀑布形象,正是诗人阔达坦荡的精神气度的象征;那浩荡的长江水, 则寄寓了诗人对岁月流逝 、人生匆匆的慨叹;而那些在奔走途中写下的山水诗,更包蕴着诗人怀亲念远、羁旅愁绪、官场可畏等十分庞杂而深切的人生感触。借助山水,诗人传达了万种情思。后来盛唐诗人在山水诗里表达的人格精神、世事哲理、人生悲感等等,可以说几乎都是受张九龄的山水诗影响的表现。如储光羲将《感遇》式的兴寄体引入田园诗,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方式都直接受到张九龄的感怀体山水诗的启发。而王维、孟浩然二人的诗歌更是深受张九龄的影响。王维在《上张令公书》中谈及张九龄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言诗或起予”。孟浩然在旅行中偏爱水行,“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他的诗中经常描写南国水乡的优美景色及所见所想。孟浩然诗中的“烟”字特别多,善于描写模糊性意象,直接继承了张九龄山水诗多写烟景的内容。

四、张九龄的诗歌艺术对盛唐诗人的影响

张九龄在以诗歌内容影响盛唐诗人之外,其诗歌艺术更是深深地影响了盛唐一代诗人。张九龄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美妙诗境,不是单纯地模山范水,而是因景生情,诗人在景物的感发下抒写怀抱,创造出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完美意境。这种个性与自然巧妙契合,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创作手法对盛唐诗人影响颇深,尤其是王维和孟浩然。如孟浩然的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这首诗与张九龄的《耒阳溪夜行》相似。为了传达心中的一缕愁绪,诗人描画了远处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和身旁水中的一轮月影, 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环境。全诗情与景浑成一片,意境悠远。此外又如王维的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更是完全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让感情似显又隐,不露圭角。

同时,正如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所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王维、孟浩然等盛唐诗人也继承了张九龄诗歌的清淡风格,王维曰:“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孟浩然曰:“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两人追求“心素”与“清川”合挈的清淡意境并出之以简淡如画的语言,这正是对张九龄诗歌清淡秀丽的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孟浩然的 《过故人庄》、《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以及的王维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终南山》等诗都明显地受到了张九龄这种诗风的影响。在清淡秀丽的风格之外,张九龄还提倡深沉凝重的风格,他将汉魏以来进步文人诗中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思想,坚持直道和高节的高尚情操,探求天道时运的深刻思考,对待穷达进退的处世原则引进了山水诗,从而使山水诗清丽的辞采和汉魏风骨相结合。而盛唐山水诗也正因为除了清新空灵的佳境之外,还有典重靓深的一类风格,才免于流为一派齐梁之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邢昉 《唐风定》所言“闲澹幽远, 王孟一派,曲江开之”将张九龄定为王孟诗派的创始人便无不是之处了。


张九龄不仅以其山水诗中的“闲淡幽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勃兴开辟了道路,其部分诗歌中所呈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雄浑气象对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如 《江上遇风疾》分别用比喻、夸张 、渲染 、烘托的手法,把无形的疾风挥洒得气势磅礴,这对岑参《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雪”有直接的影响。

而张九龄的诗歌即使是对伟大诗人李白、杜甫而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诗概》中说:“唐初四子沿陈、隋之旧,故才力回绝,不免致人异议。陈射洪、张曲江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例如,张九龄的 《入庐山仰望瀑布水》、《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和《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分别启发了李白《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白帝城最高楼》的创作。

此外,张九龄诗歌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局面对盛唐诗人诗歌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在张九龄之后,盛唐诗人的作品中律诗、绝句迅速增多,而他们所创造的诗歌境界也变得更为阔大壮观,雄浑飘逸,感情基调也更加高昂明朗了。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张九龄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深层次的。不少方面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又有了新的进展与探索。他的这些成就对“盛唐气象”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盛唐诗崇尚风骨 、追求兴象玲珑的意境和自然美。张九龄的诗歌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些特征。预示着“神来 、气来 、情来”的盛唐诗美的到来。他确实是唐诗由初渐盛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四杰、沈宋、陈子昂、吴中四士、二张在题材与主题、声律、风骨方面都有不同的贡献,也正是这条条大路都通向盛唐,盛唐诗坛才会呈现出流派众多 、众星共耀、体式齐备的局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