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我一直从事的小学教育,每天都是和12岁以下的孩子打交道,小学生中的学困生基本上性格都比较内向,可能是因为学习不太优秀,所以表现为: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下课除了上厕所也不和别的同学玩,遇到不会做的事情也不向别人请教,久而久之,成了学困生。

学困生,每个班级都有,对于学困生,我采取的方法是:自己亲自管理他们,特别是学习上,上课时多观察,发现他们有回答问题的小冲动,即使没举手,立马点名表扬,回答对半截,找优生帮忙,回答全对,全班表扬,让他们体会一把成功的喜悦。当然我也不会放过小细节,我还会让他感谢一下刚才帮助过他的优生,慢慢的他也会和班级学生有交往。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这里所讲的“学困生”,是指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但学困生不能自主学习是主要原因。 美国研究自主学习的专家齐莫曼认为,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成绩好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那些在智力、社会环境和接受教育的质量等方面明显占优势的学生,其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主性。 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消极表现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任务应付型。表现对问题探索没有主动性,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是在外力的约束下“要我学”,而非内在的“我要学”。如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或家长安排、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 (2)茫然无措型。面对学习材料、信息及问题,学困生表现为不知所措,无从入手。 (3)袖手旁观型。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边缘化,如:在动手实践中默默无动——不动手;在独立探索中默默无思——不动脑;在合作交流中默默无闻、默默无声——不倾听、不发言。 (4)浅尝辄止型。表现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学困生偶有点滴收获就停止探索,停止思考。 (5)机械模仿型。学困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的有效方式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进程中,学困生表现为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被动等待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对于学困生来说,关注的更多的是知识的“结果”,而非知识获取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他们习惯于机械训练。 为改变学困生的这种不良状况,必须让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中爱学、乐学、善学。为此,我们应着力探讨有效促进学困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努力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 与尊重携手,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环境。学困生在班级地位低下,经常得不到教师的肯定甚至尊重。因此,我们必须与尊重携手,创设学困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一)师生平等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最为关键的特征是平等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与学生之间不能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就非常有限,在课堂教学中就会经常采用控制学生的方法。当学生感到与教师之间关系相融、和谐,他们就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就更有可能冒着风险去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这种承担风险的精神是自主学习所需要的。 建立平等积极的师生关系对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学困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教师对他们不公平。为此,我们只有建立平等积极的师生关系,才会有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激起学困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信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平等积极的师生关系以信任、关怀、尊重、理解为基础,真诚的对话是建立这种关系的主要途径。因此,为了建立平等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给予学困生充分的信任、关怀、尊重和理解,更多地给予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负责的机会,营造一种使学习能够愉悦有效进行的富于关怀和安全感的教学氛围。 摆正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困生说话,语言友善亲切,态度和蔼可亲,让他们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教师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都充分尊重学困生的需要,努力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教师要深入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注意与他们一起学、一起玩,互动互学,急他们所急,帮他们所忙。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使学困生融入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就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困生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积极赏识 心理学认为,人性最深刻的本质是恳求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在学困生的精神世界里特别重要。心理学又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困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赏识、信任他们,充分赞许每个学困生所取得的成绩——哪怕是点滴的进步,肯定每个学困生所做出的努力——哪怕结果是失败的,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允许学困生失败 课堂上学困生不活跃,不敢自主地探究、大胆地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变得“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毫无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尽管学困生的回答不尽完美,教师也要热情地赞扬他敢于探究、敢于回答的勇气,并在此基础上启发诱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 赏识学困生的奇思异想 学困生对教材有着不同的体验,教师要积极地赏识他们多元、独特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大胆地、主动地寻找新发现,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中。 与教材深交,激发自主学习意识 学困生往往对教材钻研不够,对教材内容不熟悉,自然对教材内容也就接受不了。为此,教师要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与教材深交。教师也要深入研究教材,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困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感到自己能学。在教授新课时,把知识的难度适当分解、降低,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学困生吃透教材的内容。在练习中补充一些综合性习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而对学困生则不作要求。对有的知识点,也可以放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加深和拓宽。上课速度适当放慢,让学困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从而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 新课改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综合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趣味的“相关链接”以及生动的“资料分析”“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学困生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理解、解决教材中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发现,创造性地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与活动共行,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的不同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采取有效策略让教学活动变“活”、变“动”,从而培养学困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铺设平台,让学困生“自动” 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为此,教师需要铺设一个广阔的平台,采用学困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充分“自动”,从而极大地调动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在自编歌谣中学习。 歌谣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为学困生所喜爱。组织学生编一些有趣的歌谣整合教材内容,既便于记忆,也可以有效带动学困生的自主学习。 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把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学习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让学困生在动手操作中、在联系实际中生动活泼地探究知识,使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激发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游戏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 学困生在课堂上也想展示、表现,想得到教师的赞许、同学们的掌声。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可适当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中,这不仅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展现出来,让他们在游戏中自主发现、自主学习。 (二)构筑舞台,让学生“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关键还在于打破传统的“独立作战”学习模式,把单一的个体学习变为互动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学习。 找准合作点,促其互动 小组合作并不是“放羊式”的无的放矢,特别是学困生,他们自律性差,在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表面看似热闹、实际却没有达到合作目的的情况。因此,在合作时,关键要找到令学困生也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从而找准合作点。 组内互助,共同提高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把学困生融合于各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类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学困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学困生的帮助要有耐心。教师还要给学困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秀生发言、学困生无言局面的出现,并通过优秀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的示范作用,让学困生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等,让他们能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不断进步。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受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使他们的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激励性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励优秀生帮助学困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注意培养学困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为不拖小组后腿而不断努力学习。 另外,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教学的重心必须下移,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汇报时,教学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甚至有时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开展竞赛,体验成功 学困生也有较强的好胜心、进取心,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对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小组和班级开展一些适合每位学生参与的学习竞赛活动,使学困生都有自主体验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从竞赛中体验成功,维持自主学习的动力。 与课外联姻,奠定综合学习基础 研究表明,学困生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课外活动上。因此,要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努力拓宽教学时空,以多种形式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奠定综合生学习的基础。 (一)整合其他学科 在教学中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困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譬如,信息技术课、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学困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的作文打印出来,再配上自己喜欢的画或自己创作的画,贴在教室里,让同学们欣赏。这样,一方面使各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得到有机整合,另一方面调动了学困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生活 教师必须注重学困生的生活世界,把教学与学困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尽管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但他们在课外生活中也有许多兴趣和特长。把他们的课外兴趣与课内学习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语文联系对联、书信、广告词等方面进行写作教学;数学教学联系商品打折、物品采购等计算活动;等等。这样有意识地拓宽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内容,目的是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新课程体系,使课程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为学困生的自主学习开创更大的空间。 总之,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发展,真正体现教育民主、公平的思想。教师应注意鼓励学困生的自主学习,理解和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进而使学困生也能获得学业成功,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