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秦说汉(170)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周王朝又是如何被灭亡的?

800年周王朝,历经“成康盛世”,从天下共主,号令诸侯,到自毁礼仪,王权旁落,还时常被诸侯欺侮,甚至割地求和,卑微而又坚强地生存了几百年。周天子为何会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又是如何被灭亡的呢?下面我们来理性地分析下。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宫湦继位。周幽王出兵打败褒国,得到了美女褒姒,非常宠爱。三年后,褒姒为其生了一个儿子叫伯服。当时周幽王已立申侯之女为王后,并立王后之子宜臼为太子。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就废黜王后申侯之女与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其子伯服为太子,自此埋下了周王室动乱的种子

褒姒因故国被周王朝所灭,内心悲伤不爱笑,幽王千方百计想逗褒姒笑。京师的骊山上设有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犯就点燃狼烟。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竟让人点燃了烽火,所有诸侯带兵赶到,不见敌寇,只见褒姒在那哈哈大笑,生气而归。

后来周幽王仍然用此方法,为褒姒多次点燃烽火,渐渐地失去了诸侯们的信用,诸侯们也就不再来了。同时,周幽王只顾自己取乐,把国政大事交给虢石父,而虢石父没有治国能力,只会阿谀奉承,又贪图财利,加上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让申侯很不爽。

于是,申侯联合西边的犬戎讨伐在丰邑的周幽王。周幽王这次真正点燃烽火报警征发诸侯的军队勤王,但诸侯都以为周幽王仍然是跟褒姒取乐而不前来。申侯把周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犬戎将丰邑洗劫一空,将周室所有财宝都拿走了

公元779年,申侯联合天下诸侯,共立幽王的前太子宜臼,也就是周平王,以保持周朝的祭祀。由于丰邑遭受战乱,同时又距离戎狄太近,周平王迁都到东面的雒邑,也就是洛阳。这时,周王室已开始衰败,无力主持正义,诸侯国开始恃强凌弱。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首先称霸。接着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楚庄王甚至陈兵周王都洛邑边境,派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天下的话事权,已经从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过渡到了不同时期的霸主手里了,而各诸侯们为了称霸天下而大打出手。

公元前525年,周景王死了,子丐与子朝争为夺王位而产生内战。但国都中的人拥立周景王的长子子猛为王,也就是周悼王。子朝率军杀死了悼王,晋国出兵打败子朝,而立子丐为王,也就是周敬王。但这时子朝已自立为王,敬王不能进入国都。

公元前521年,晋国联合天下诸侯打败子朝,将周敬王送进周王都,子朝做了臣子,诸侯一起给周王都重修了都城。后来,子朝再次作乱,周敬王又逃到了晋国,在晋定公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周王都,这时的周天子,已经是需要诸侯来保护了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请求天子封为诸侯。当时周天子虽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但春秋时期还没有诸侯敢吞并他国。周威烈王看晋国灭亡已即成事实,也就同意了,但这样却破坏了周礼,开启了诸侯吞并之风,宣告战国时期到来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称霸,多次出兵打败欺负周天子的韩、魏两国。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为讨好秦国,派人送去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公元前334年,再次送给秦国胙肉,但示弱已无济于事。从秦惠王开始,各诸侯纷纷自己称王了

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去世,周慎靓王即位。慎靓王在天子的位置上干了6年也逝世了,周郝王姬延即位,因不同意秦武王的举鼎比赛,被逐出周都。周王朝被拆分为西周、东周,各自为政。姬延改称西周君迁都于洛邑西,东周君据守姬杰巩邑

公元前256年,西周君姬延联合各诸侯攻打秦国,秦昭襄王出兵攻打西周。西周君逃奔到秦,叩首认罪,献上全部城邑36城,人口3万人,秦国接受其所献,放西周君回国。不久,西周君姬延逝世,周地的居民纷纷逃亡到东方,西周正式灭亡

公元前251年,东周君姬杰与诸侯策划攻打秦国,秦庄襄王派相国吕不韦率军讨伐,把他的全部国土并入秦的版图。但秦国也并不中断他的祀统,把阳人之地赐给周君,让他继续保持自己的祭祀。至此,东周正式宣告灭亡,周天子时代宣告终结

800年周王室,从周幽王自烽火戏诸侯开始衰落,到周郝王向秦国投降称臣,共历经了500多年。而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号令诸侯,也就不到300年.其后的500多年内,国内诸侯相互征伐,民不聊生,周天子自毁礼仪,随波逐流,最终被秦所灭亡

2020/9/25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周王室的衰微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大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天子姬宫湦昏庸无能,“废长立幼”,朝野震动,其岳父申后,不满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同时被废,勾结犬戎,愤而起兵叛乱。申侯勾结犬戎,里应外合,犬戎大军攻入都城镐京,在骊山脚下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各路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因将都城东迁到洛邑,史书称之为“东周”。

平王东迁后,王室实力大减,王室辖地大为缩小。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甚至王室的日常开支也成为问题,经常低声下气求助于各方诸侯。相反,地方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崛起,势力不断坐大。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始挑战“中央”的权威,公然叫板周天子的“唯我独尊”的政治地位。周天子越来越徒有虚名,实力越来越微,根本无法行施“号令天下”的“王权”,周王室日渐衰微,最终出现了“政由方伯(诸侯)”的最终政治格局。

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几个典型事例:

事例一:【箭射周天子姬林】——一箭射掉了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尊严

俗话说:“虎死威尚在”!当时,周王朝余威尚存。周平王的儿子周桓王姬林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近畿强国郑国,这引起诸侯国郑国国君寤生(郑庄公)的强烈不满。一来二去,内部矛盾上升到敌我矛盾。周桓王“御驾亲征”,郑庄公“兵来将挡”,在繻葛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大决战。大战中,郑庄公的部下,一个叫祝聃的“愣头青”,瞄准周桓王,一箭就射中了其左肩。繻葛一战,以周天子的失败而告终。天子讨伐诸侯,反被诸侯射伤,虽然伤的不重,可终归还是忍气吞声地撤兵了,这使周天子的威风一落千丈,从此以后,周王室也再也没有能力对诸侯进行征讨了。繻葛之战的一箭,不仅射伤了周天子,更射散了周天子的威严,射散了人心,同时拉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序幕。

事例二:【鲁桓公姬允自立为君】——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公元前712年,鲁国公子允谋杀其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史称鲁桓公。也可能鲁桓公没脸到洛邑,就没向周天子桓王请求册封。按周王室“规章制度”:诸侯去世,其儿子在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可是,鲁桓公在位期间始终没那样做,根本就没打算去洛邑。鲁桓公的所作所为,看似是“玩个性”,其实“严重地”破坏了周王朝的“宗法制”,开了一个“坏头”,带坏了一批诸侯,一些诸侯开始蔑视周朝制度,我行我素,父死继位后给周天子连一个招呼都不打。从此,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事例三:【楚国国君熊通称王】——打破了周王朝的分封制

公元前704年,楚国发生了一件令周天子“生闷气”,却让各诸侯国目瞪口呆的大事:楚国国君熊通打败随国后,逼随国国君在周天子(周桓王)面前说个情,下个“命令”(那时还没“圣旨”一说)让楚国称王。事关“天子尊严”,周桓王死活不同意。熊通可不“熊”,于是人家就自立为“王”(后称楚武王)。楚武王熊通是第一个打破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其“自立为王”的举动可谓是“石破天惊”。其实,在公元前913年前后,楚国就曾经称王,后来因为畏惧周天子去掉王号。可此时的熊通“仗势欺天子”,周天子是“敢怒不敢言”,各诸侯国“发了一会呆”,还是“各忙各的去了”。

再后来,“称王称霸”的国君是越来越多。随着“春秋五霸”、“三国分晋”、“战国七雄”的历史不断上演,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到最后,连个“联合国”的秘书长都不如。

后记:

公元前256年,周王朝最后一位天子姬延,不顾年老体衰,奔走于周,秦,梁等地进行“战争调解”,可“劳而无功”,经不起劳苦,一月后病死。姬延死后谥号为“赧王”。周赧王的“薨”,标志着周王朝的彻底终结。周赧王死后七年,不起眼的“东周国”被秦国随手灭掉。

3

周王室的“衰落三部曲”:

第一部:烽火戏诸侯,犬戎灭西周;

首先说个题外话,“烽火戏诸侯”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据历史学家考证,西周时期尚没有出现烽火台。事实上,西周的灭亡是由宫廷斗争引起的。西周的亡国君周幽王生性贪婪好色,不问朝政,任用奸佞,致使西周快速衰落。

而更致命的是,在那个以周礼来维持秩序的时代,身为天下共主的周幽王不但没有以身作则,维护周礼,反而带头破坏规矩。他专宠褒姒,甚至为了她而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

周幽王此举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并且彻底激怒了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申侯便联合缯国和犬戎,起兵攻打周实,在骊山下将周幽王击杀,至此西周灭亡。之后,姬宜臼在申、鲁、许等诸侯国的拥立下继位,是为周平王。至此,历史的齿轮转动到春秋战国(东周)时代。

第二部:郑庄射周桓,天子失威信;

犬戎之乱让周平王不得不放弃富庶的关中,东迁至洛邑,使周室的势力一落千丈,开始逐渐失去对天下诸侯的控制。

《史记》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不过,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际上,在春秋初年,周室的地盘还是比一般的诸侯要大。因此,那时周天子还具备一定的威信,周边也有几个小诸侯跟着自己混。然后没过多久,到了周桓王时期,周室旁边的诸侯郑国崛起,成为中原“小霸”,并且一再与周天子发生矛盾,于是便引发周室与郑国之间的繻葛之战。

此战,周天子带上陈、蔡、卫几个跟着自己混的小诸侯,组团教训气焰嚣张的郑国,结果反而被郑庄公击败。混战中,周桓王还被郑国的将军祝聃射伤了肩膀,仓惶指挥败军撤退。经此一战,周天子威信尽失,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增大。

第三部:东西周分治,天子失土地;

虽然自繻葛之战被小霸郑国打败后,周天子于天下诸侯而言,就没什么威信可言。但好歹周室手上还有点地盘,像齐桓公这样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诸侯霸主,还能赏点城池犒赏一下,在诸侯间刷刷存在感。

然而,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能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扩展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势力,但周天子剩下的那点地盘去只能越分越少。不光那些跑来献“殷勤”的诸侯要封赏,就是周室内部也闹分家。

周考王时期,封其弟揭于河南,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是为西周桓公。后来,西周惠公又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是为东周惠公。至此,西周国和东周国正式分治,史称“东西周分治”。而这已经是周朝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分封,因为这次分封之后,周天子的土地便分封完毕,此后只能寄居在自己的所封的西周国内。

经历这“衰落三部曲”,周天子连半点实力都不复存在,“天下共主”这个地位只是名义上存在而已。直到战国后期,面对强秦的不断东进,群龙无首的东方六国才想到将行将就木的周室再搬出来,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抗秦。

不过,当时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之势已定,而周赧王不惜“债台高筑”,也要将自己绑到东方六国的战车上,其结果反而是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公元前256年,秦国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公元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国中不稳之际,再次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灭东周国、执东周君而归。至此,历时八百载的周朝彻底灭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4

繻葛之战:敢把天子射下车

公元前707年,郑军与周王室组织的联军在繻(xū)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开战。郑军战胜联军,射伤周桓王的肩膀,使周王威望扫地。

自从周郑关系恶化,郑庄公好几年不去朝见周天子;后来去了一次,周桓王也赌气,不见郑庄公。郑庄公见周桓王不给面子,做得更过分,不经过周桓王同意就和鲁国、许国交换土地。

电视剧中的周桓王

这一来二去,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此时的中原,就数郑国最强,周桓王身边的贵族都劝周桓王,说我们周朝东迁之后,就靠着郑国和晋国才能存活,现在你和郑国搞坏关系,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可周桓王也挺有脾气,就是不和郑国和好,除非郑国能主动服软。

郑庄公还就不服软。难道郑庄公就不怕周天子震怒?当然不怕,郑庄公具备高超的政治敏感度,他很清楚周王室此时早就是绣花枕头,没实力再当天下共主。

所以,郑庄公干脆拉起天子的大旗,“以王命讨不庭”,把宋国、许国、戴国、息国之类的中小国家打个遍;由于郑庄公还是周桓王的卿士,有资格参与周王室的决策,所以周桓王也管不了郑庄公。

郑庄公说是因为这些小国不尊重天子才打的,但是周桓王清楚得很,自己是被郑庄公利用。终于,前707年的夏天,周桓王和郑庄公翻脸了,说周王室的事情你以后就别掺和了!等于是正式剥夺郑庄公的卿士之位。然后,周桓王联络陈、蔡、卫三国,准备组成联军讨伐郑国。

郑庄公亲自率军迎战,双方在繻葛相遇。以周为首的四国联军,在兵力上更强。但是郑庄公并未慌乱,因为他手下有人才,提出了必胜之计。

春秋时代两军对垒,一般会分成左中右三军,其中中军最重要。周桓王和郑庄公都在各自的中军阵中。郑国大夫公子突观察到联军的左军是陈国军队,右军是蔡、卫的军队,而中军是周王室的军队。

陈蔡卫三个小国,国力较弱,其士卒表现得慌乱,战斗力不强。因此,公子突建议,让郑军的左右两军先攻击联军的左右两军,击溃对手之后,再和郑国中军一起夹击周军。郑庄公采纳了这个建议。

赵长征《周郑繻葛之战与“鱼丽”之阵》对鱼丽之阵的解释

接着郑国将领高渠弥建议,把郑军阵型变为“鱼丽之阵”。鱼丽之阵到底什么样,有很多不同解读,大概就是用步卒填补战车之间的空隙,使二者能协同作战,增强战斗力。郑庄公也听从了这个建议。

战斗开始后,郑国大夫祭(zhài)足和公子突分别率领左右两军,一举将毫无战斗力的陈蔡卫军击败。郑庄公见状,立即下令中军冲锋,周桓王所在的周军被三面围攻,郑国将领祝聃(dān)远远望见周桓王的战车,一箭射去,正中周桓王肩膀。周桓王身负箭伤,只得撤退,周军大败溃逃。

祝聃意犹未尽,想要追击周桓王。但是郑庄公阻止了祝聃。郑庄公很清楚,这一战政治意义太大了,如果不给周桓王留点面子的话,郑国恐怕就要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当天晚上,郑庄公派祭足去慰问周桓王及周军将领,表示这场仗已经打完了,胜负已分,大家就别记仇啦!

周军大败

繻葛之战后,周桓王确实没再试图报复,可能他也认识到周王室力量有限,奈何不了郑国。天下的诸侯也看清楚了,只要你的实力够强,完全可以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繻葛之战,周桓王被诸侯击败,还被射伤肩膀,意味着周天子的权威扫地,难以主导天下秩序。郑庄公在中原征伐宋、卫等国,并且打败周军,能够暂时主导中原的局势,被称为“小霸”。郑庄公的成就,预示着大国争霸时代的到来,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管控的能力。

郑庄公对周天子的打击,使天下的强国认识到,周王室实力衰落,权威已失,只剩下天下共主的虚名。因此,齐桓公依靠齐国强大的国力,会盟诸侯称霸天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建立新的中原秩序。

5

任何一个王朝的衰败都不是剧变,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大环境上来说,因为以周朝的实力尚不足以统治整个天下,所以就不得不借重于诸侯的力量。

周天子失势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过程。

一、因为周厉王贪图利益,对周国百姓的过度压榨,动摇了周朝赖以维持统治的基本盘。

周厉王为了聚敛财富,重用善于敛财的荣夷公胡作非为,把原本属于国人公用的山林水泽据为己有。

国人如果使用这些资源都得向周厉王纳税,至于其他杂七杂八的税赋就更多了。

长此已往,国人因不堪忍受周厉王的压榨和盘剥而怨声载道。而周厉王则一昧采取高压手段,压制国人的不满情绪。

他任用卫巫监视国人的言行,若有人胆敢议论他的暴政一概诛杀。

防民之口如若防川,周厉王只知堵塞而不知疏导,因此随着洪水的愈积愈多,必然会有冲垮堤坝漫溢成灾的那一天。

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愤怒的国人纷纷拿起武器冲进王宫,赶跑了周厉王,周厉王仓惶逃彘地。

国人暴动结束后,周公和召公暂时共同执掌政权,西周历史便进入了“共和”时代。周王室的权威大大下降,旧有的统治秩序受到了冲击。

二、周宣王的中兴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地的消息传回镐京后,群臣拥戴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登上王位,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虽勤于政事,竭力弥补周厉王时代的弊政,但却也只取得了相对有限的治理成果。

虽名曰“中兴”,但却也只不过勉强保持了周王朝的统治局面。

随着诸侯势力的一天天壮大,自然会无可避免的与王室产生离心力。

所以,周天子的影响力也必然会与日俱削。

三、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承了王位

周幽王昏庸无道,轻贤臣近小人,疏于政事喜好美色。

周幽王极其宠爱美女褒姒,他为了博取美人的欢心,竟然听信了谄臣虢石父的鬼话,点燃了烽火台。

而这些烽火台,本是周朝为预防大戎入侵,用于传输警报信号的国防工程。

由于镐京接近犬戎的地盘,所以周朝规定一旦犬戎有风吹草动就点燃烽火台,附近的诸侯看见后就要率兵勤王。

因为烽火台对周朝的安危非常重要,所以轻易是硑不得的。

然而,周幽王却对此毫不在意,为了博取美人一笑当真点燃了烽火台。

附近诸侯不知虚实,便按照事先约定火速赶往镐京勤王,结果当然是白跑一趟。

周幽王搞“狼来了”的把戏,既伤了诸侯之心,也使诸侯难以再相信周幽王。

因此,当后来犬戎真的大举进攻镐京时,即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台,附近诸侯也不再积极率兵勤王了。

由于诸侯心存疑惑,所以没有来得及在镐京被攻破之前赶到。

结果,犬戎军队便攻克了镐京。

周幽王仓惶出逃,被犬戎杀死在骊山脚下。

镐京的失陷,给西周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从那以后,周朝的发祥地便不断受到犬戎的冲击和蚕食。

周朝的基本盘,面临着全面沦陷的危险。

四、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

周平王接手的已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不仅镐京残破不堪,而且根据地也不再稳固。

因此,周平王便不得不选择东迁洛阳。

东迁洛阳既使周王朝失去了形胜之地,也使周国的地盘大大缩水。

洛阳处于诸侯各国的包围之中,东迁后的周王室不得不依赖诸侯的支持,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更多、更大的挑战。

最初郑国对周朝的影响力很大,郑国国君既在朝中担任高官,又可凭借郑国的力量对周天子说不。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室与诸侯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于是,当周郑交恶后,便发生了郑国以武力对抗王师,祝聃箭射周桓王之事。

此事发生后,周天子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渐渐地,诸侯们都不再重视周天子,朝贡的次数越来越少。

事实上,周天子已经由天下共主,沦落为中等诸侯。

春秋时代大国竞相争霸,随着诸侯之间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秦、晋、齐、楚等强国竞相称霸一方。

齐国利用尊王攘夷的口号,以周天子为道具凝聚人心,而晋国则玩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

周天子已经沦为任由强国摆布的道具,完全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能力。

从此之后,昔日的天下共主便只剩下了苟延残喘,直至战国末年被秦国彻底灭亡。

6

周代,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历年最长的一个朝代。

这个朝代,又是古称“三代”的最后一个,被极力美化。

其实,“周天子”的地位,从一开始就不是很稳固。

周代的“统治”也并非很成功。

平王东迁,即公元前770年,标志着西周终结和东周开始。

从平王元年,周王室已经不再具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和能力。

也就是说,从东周开始,“周天子”的地位,只剩下了象征意义,完全谈不上是什么“天下共主”了。

西周,暂就算是从前1046年开始,到前771年,这275年,过得也并不顺畅。

武王打败了商纣后,三年就去世了。

周公摄政,发生“三监之乱”。又用了三年时间,才平息了叛乱。

成王、康王两代,号称生平,其实只有四十余年。

之后,周昭王南征荆楚,死于汉水,西周又遭遇了一次严重挫折。

昭王的儿子穆王,雄心勃勃意欲开疆扩土,结果上,却空耗了周王室实力。

西周中期几代“天子”,勉强可以守成,再也无力扩张。

这一时期,不仅西周内部矛盾愈加激化,外族入侵逐渐平凡,东南夷族、北方玁狁都对西周构成了严重威胁。

及至西周晚期,周厉王严酷压制国人,结果被赶走,由周、召二公“共和”行政。

厉王之子宣王即位,竭力振兴,但只能勉强维持。

周幽王时,穷奢极欲,统治腐败,社会动荡,加上犬戎入侵。

西周就彻底完了。

东周不用去说,以上就是西周的275年“惨淡”历程——历代“周天子”,没过上几天幸福祥和、天下共仰的好日子。

西周,“接手”了商代的“天下”,疆域更加广大。

李零教授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周武王胜殷,马上分封了五十五个姬姓之国和十六个外戚诸侯。

这就是《左传》说的“封建亲戚,以屏宗周”。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政治结构,是西周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又对参与叛乱的一些诸侯进行了一番迁徙,调整了诸侯国的“配置”。

同时,周公开始建立一整套体现和维护宗法制度的“礼乐”制度。

在经济上,西周实行的是与宗法制度相适应的“井田制”。

西周的诸侯国,不是独立的政权,二是“周天子”和周王室的“代理”机构。

这种看似从政治上、精神上、经济上紧密咬合、融为一体的统治制度,其实存在着巨大的缺憾。

第一,西周,以血缘为纽带;以“礼乐”为手段,这样的政治“粘合力”“凝聚力”很弱。

第二,西周王室没有足够强大的“常备军”,也没有对诸侯进行严格考核、制约的手段。

第三,中央是王畿、周边是诸侯,在外面是方国的“行政”设置,无力对抗和抵抗外部少数民族的入侵。

第四,最关键的是,宗法世袭制度和井田制,极大压制了国民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创造力和进取心,极大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一方面,西周贵族内部矛盾重重,越演越烈,却找不出好的方法解决;另一方面,底层民众怨声载道、反抗日甚。

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侵扰逐渐频繁,内外交困,西周王朝的大厦,必然危如累卵、摇摇欲坠。终于在前771年“忽喇喇大厦倾”了。

中国近3000年来,有过三次大的气候变化——西周时期、魏晋时期和宋元时期。

这三个气候变化阶段,都导致了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生活无以为继,加紧向东向南的迁徙和侵袭。

这是西周加速衰败的重要外部因素。

进入东周之后,长期被压抑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及诸侯谋求扩大权限的企图交织在一起,于是,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

《战国策》描述当时的局面是“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这种政治局面的背后,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

同时,也是“统一——分裂——再统一”这样的中国历史大潮流的具体展现。

最终,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秦汉帝国”的新时代。

7

周国原本是商朝的诸侯国,周文王时周国开始逐渐强大。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掉啇朝,建立周朝。历史上把周朝分西、东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771年是西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是东周。周朝的衰弱是从东周开始。西周灭亡是由于周幽王废嫡立爱所引起。下面我列一下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原因。

地盘缩水:

西周是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国力的制约难以撑控那么多的地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将土地和人民封给王族、功臣和贵族。一开始封了七十一国,王族占了五十三。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统称为诸侯,也就是说封邦建国。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当然是最大最好的,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礼也有讲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盘外,周天子拥有的军队也是多过诸侯的。所以说西周的力量是凌驾于诸侯之上的。《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也就是说周天子有军队七万五千人、大国三万七千人、次国两万五千人、小国一万两千五百人。



西周一开始直接撑控的地盘是宗周(以镐京为中心,即后来的秦国关中。)成周(以洛阳为中心,即原来商朝的统治地盘中心)所以西周的军事国力都是凌架在诸侯国之上的,何况当时三分二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所以说周王室的地盘是最大的,而封国的地盘是很小的。 西周建立一开始分封了七十一国,之后无论是还是不断的分封、赏赐。必竟土地是有限的,这时西东周实际撑控土地将越来越少。 举几个例子据史记:

以河内地与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

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到了春秋时至少有一百七十多个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两倍多。 周王室土地越来越少,自然人口军队也越来越少。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周朝还剩下成周之地。成周之地也有六百里,就地盘来讲也是个大国。但是在不断分封下,只能是越来越小。秦国灭周时,其地盘人口却只有三万而已。

诸侯向外扩张:

周天子直接管辖的土地越来越小,诸侯的地盘反而越来越大。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实力就越来越强。一些诸侯实力在西周时就在不断扩大地盘,所以诸侯越来越强。在周天子丢失了宗周之地就更不如诸侯。西周时诸侯主要是通过征伐夷和周子天授权征伐,两种扩充实力。 华夏文明向四周扩张 。西周时分封制目的就是让他们拱卫周天子。当时东边有东夷、淮夷、越即山东、徐州、江苏、安徽等一带。齐国、鲁国、吴国、越国、楚国就是向这些地方扩张。南边有南蛮,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楚国向这些地方扩张。所以楚国一直给中原诸国称为荆蛮、楚蛮。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东北一带,赵国燕国向这些地方扩张。让赵国灭掉的中国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边有西戎,即今天宁夏陕西、甘肃一带。义渠国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为诸夷跟周朝是有冲突和利益相争,周朝也是靠着周围的诸侯国挡住他们。诸侯国在跟诸夷征战中逐渐走向强大。



西周姜太公封为侯建国齐,地不过百里。还没到齐地,东夷就准备阻止姜太公就国。史记: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周成王时淮夷经常入侵,于是让齐国去讨伐。齐国通过征伐淮夷,地盘大大增加,成为大国。史记:淮夷畔周......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齐桓公时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诸候中谁受到诸夷进攻,齐国都会去救。如燕国受到山戎进攻,卫国受到狄人进攻。史记: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卫文公有狄乱,告急於齐。

楚国一开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过五十里。史记: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楚国在西周时就敢称王,还把几个儿子都封王。后来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号。楚国跟蛮夷相争,从开始有爵位后一百多年从地五十里变成地千里。史记: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当时周天屋给楚国下命令好好看着南方。楚国在南方扩展地盘,成为地方千里的大国。史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华夏文明从四周扩张,秦、赵、燕等国都是如此。例如山东以前是东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经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西周当时直接控制宗周,成周两块经济好人口众多的地方。诸候有义务向周天子进贡、定时朝见述职、随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诸候没有完成他的义务,那周天子就会问罪。《墨子》: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就是说诸候一次不来朝见就削爵,两次不来朝见就削减诸候的地盘,三次不来朝见就会派六师军队去打。六师军队驻扎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论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问罪征伐诸侯只有天子才有这样的权力。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备犬戎。所以有时候这些事就会让其他诸候替自己办。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儿子)就给了齐国姜太公这样的权限。史记: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四百年后齐国伐楚,楚国讲为啥来打我。齐国回道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权力。你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就是有罪。史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就是说我们征伐有罪的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而楚国打别的国家,别的国家讲:吾无罪。楚国回答:吾蛮夷。史记: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诸侯征伐兼并:

自周平王东迁后东周衰弱,周天子已经不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所以一些强大诸侯的诸侯就替周天子做了。周天子还不敢反对,但诸侯明面上还是给周天子一点面子。论语: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意思是周王室强大的时候,只有周天子有征伐问罪的权力。谁也不敢打破这个规则。周王室衰弱时,征伐的权力在诸候那里。所以齐晋等强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征伐他国。本来像一些诸候不朝见、不进贡、擅自征伐他国等,应该是周天子派六师征讨或者召集诸候问罪讨伐。现在变成了齐晋等大国替周天子干了。例如召陵之盟,齐国召集了八个诸候国攻打蔡国和楚国。理由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楚国服弱表示会进贡。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只有二十多个诸侯国。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西周灭亡,而东周又衰弱根本镇不住诸侯。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就是说因为东周的衰弱管不住诸侯,强大的诸侯开始兼并弱小的诸侯。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



诸侯纷纷起来争霸抢地盘。最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有多种说法)还有很多国家都起来争霸。吞灭小国找一些过的去的理由师出有名就行,去讨伐他国而兼并。例如齐国灭郯国。理由:当年本公路过你们那里,你们没有好好招待我。到了后面理由也懒得找了。 这时诸候表面上还把周天子当回事,有的则是不当会事。 一些大国会盟讨伐其他国家还会表面上征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时还请周天子到场。其实就是逼迫周天子来。只有周天子才有征召诸侯的权力。现在齐晋等国做了,再者诸候也没有征召周天子的权力。所以史书给天子遮丑就讲天子到会盟的地方巡视。到了春秋末随着诸候实力越来越强大,已经连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战国时齐、魏、秦、赵、燕、韩等相继称王、相王。称王是自称,如当年的楚国,但没有人认的。相王是互相承认的。这时就连最后的遮羞布都没有了。因为只有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齐秦并强时还搞出东西二帝。 所以在春秋初期齐、郑、晋、秦、楚等国家的实力已经在东周之上。

东周不思进取:

东周丢失千里宗周之地,剩下的成周之地也有六百里。周平王东迁后并没有知耻后勇收复失地,反而封给秦襄公。因为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护驾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给他。其实就是空头支票,因为那些地方都让犬戎占着。史记: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说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给秦襄公了,但让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国数代百年时间几乎都在跟犬戎打。秦襄公还是积极征讨犬戎,进攻到岐山让犬戎杀死。秦国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时终于把地盘东扩到了岐山。史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秦宁公率军攻打盘居在关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国,毫王战败逃往戎地。史记: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即长安一带,这时距离秦成为诸侯已经五十七年了。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东周连给周平王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还是向鲁国请求资助。继位的周桓王更惨,因为没钱下葬拖了七年。都已经穷成那样了,还死要面子。



周桓王时跟郑国发生繻葛之战,给郑人一箭射中肩膀。周天子的威严不复存在。 春秋争霸时各国为了更好的在争霸中取得优势,纷纷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以制度、经济、军事等,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例如齐国管仲、楚国孙叔敖、秦国百里溪等。战国时各国变法,其变法内容很多是跟春秋时各国改革有相同之处,只是进一步深化。比如齐国管仲改革内容之一,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战国时魏国李克变法其中就有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是不是跟啇鞅在秦国变法的军功制类似。魏国李克的平籴法,就是为了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一政策历朝历代都贯彻。而早在李克之前管仲就有平准的政策,即平衡粮价。

8

平王东迁是明面上周朝衰落的标志,其实西周时期,周朝的衰落已经显现,平王为了获得诸侯支持,或者说被诸侯逼迫,不得不东迁,把西面大部分土地以画大饼的方式给了秦,让他们自己去打。而失去了老家底的周天子,实力一落千丈。

原本西周凭借着老家底,西边的大面积土地,压制诸侯是不成问题的,所以诸侯也不得不听话。周穆王,周昭王频繁作战,消耗国力,并且有战败的时候,消耗更大,威望下降。周厉王无道,被国人赶下了王座,后来又有烽火戏诸侯,周天子的失势,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是在平王东迁时完全地显现了出来。周天子实力一直在下降。

而西周灭亡后,出现了两个王,有人拥立周平王,有人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平王为了获得诸侯支持,只能东迁。因为诸侯想控制天子,他们更希望周天子东迁。而平王也是靠着诸侯的力量成为了唯一的王。失去了大面积土地,周平王没钱发给士兵,没兵,则无法震慑诸侯。平王又把西边的土地给画出去了,自己不想着如何夺回来,以后的地盘就越来越小。

春秋小霸的郑庄公打败了周王军队,这让各路诸侯看明白了,周王室已经不行了,可以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了。周王室东迁以后,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是初期实力总不是太弱,总比很多小国是强多了,但是因为分封制,不断地封下去,周王室越来越弱。晋文公又是有偿勤王,让周王室给钱给地,才替你摆平诸侯。之后,每当周王室有求于诸侯的时候,就要给钱给地。周王室再也无法控制诸侯,哪怕是个小诸侯国。东周后来只剩下洛阳,就连这都要再分出个西周公国,不分封,周王不爽。

西周初年的分封是在可以控制诸侯,有绝对实力的基础上,而西周的实力衰弱,又经过了犬戎之乱,平王东迁后不想着夺回故土,又继续分封,实力不断减弱,被诸侯欺负。齐桓公是义务勤王,让周天子还有点威信,而晋文公称霸后,就不惯着周王室了。自身实力不够,便无法压制诸侯,不再是共主了

9

周天子是如何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调侃历史告诉你!

在商纣王死后第二天,姬发正式称王,周朝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周武王缔造的周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王朝,尽管人们对它的兴趣很少,最多也就集中在科幻化的周朝历史小说《封神演义》和周朝后期的春秋战国。但周朝却是我国古代最长命的王朝,而且我国古代的核心思想,均奠基于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流派,皆创于此期,自秦以降到清,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学术可以媲美于周代。

那么,有一个疑问出来了,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的根源就是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无法约束住各地诸侯国,那么,周天子为何会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呢?

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哪一种是长久不变的,因为社会历史的变化必然会促使政治制度发生改变。周代分封制就是特定的一段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分封制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诸侯以藩王室,同时也包括扼制四夷的目的。比如齐、鲁,主要是为控制东夷;晋国主要是为"匡有戎狄";燕国则是"北迫蛮貉"。又如据西周金文的记载可知,周公子封于邢,主要是为控制北戎。不光是初期,后来的分封也带有这一目的。比如《吕氏春秋》中记载周昭王时辛余靡因功被"侯之于西翟",其目的显然是为了使之控制西方戎狄。在周宣王时期,为了应对对四夷的征服,再一次推行分封制,重新布置对四夷的控制形势。

但是,由于戎狄势力对周室威胁的一步步增长,分封制的这种作用就逐渐处于丧失的过程中。比如,宣王在位后期对西戎狄的征伐屡遭失利,这已表明戎狄对周室已经构成了的威胁。至幽王时,这种威胁在进一步增强。周室在四夷人寇的困境中日渐削弱,其中尤以来自西面的戎狄冲击最为强烈。

西北戎狄势力的壮大,对西周形成一股强大的攻击力量,这是导致西周灭亡的外部原因。对西周本身来说,导致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分封制作用的严重削弱。宣王中兴再一次分封诸侯,就是试图使受封的诸侯抵御四夷和拱卫王室。但在幽王时西周被戎狄攻灭,说明分封制这种作用并没有被有效地发挥出来,或者说分封制本来具有的扼制四夷和拱卫王室的作用已在丧失的过程中。这里的原因在于,诸侯本应为天子守御四夷,但由于幽王"数欺诸侯,诸侯叛。"以致一旦戎狄入寇,王室几乎孤立无援。其次,幽王时由于四夷侵迫,"日蹙国百里",周室已无力分封诸侯。

西周的历史又说明,分封过程的衰歇与西周政权的削弱有很大关系。周初分封制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周公凭借铲除武庚之乱而完全巩固起来的政权力量,大封子弟亲戚的结果。随着周代政权的削弱,分封制也必然逐渐失去它得以推行的权力基础,同时必然会使周室丧失在政治上分封诸侯的能力。

从政治上讲,继西周而起的春秋时代,其诸侯并立局面仍是西周分封制体制的继续。例如,周天子的权威在表面上还在维持着,构成春秋时列国体制的主要成员仍不外是周时所封的诸侯,而分封制下的一些秩序原则如五等爵制、朝聘盟会制等,仍在颇大程度上支配着当时的社会。唯一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周室的削弱已使对诸侯的实际领导权由天子之手转为诸侯所握,这就是春秋初期的霸主政治。

那么,用现代的话来讲,当一个黑帮大哥没有本事管住自己手下的时候,一定会被最强的手下所取代。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道理也是一样,随着四夷的不断强大,周室的衰落,尤其是在幽王之后,周王室的实力更加下跌,在郑庄公射伤周王后,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句话,老大变弱,小弟变强。而在深层一点,是分封制的没落。

10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分拆为两个问题。第一、周天子是如何从有名有实的共主变为有名无实的共主?第二、为什么周天子连有名无实的共主都当不了,最后身死国灭,无名也无实


第一个问题:周天子从有名有实的天下共主到有名无实的天下共主


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揭示了答案:周王室势力的持续衰落是它开始失去有名有实共主地位的根源。


1.西周初年,大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地盘占据天下1/3,相比于各大诸侯就是巨无霸。


西周初年,大周两封天下70多位诸侯,以分封制度控制天下,各大诸侯自成一国。但大周并不傻,因为留给自己的直属地盘占据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


大周的直属地盘也叫王畿,西周初年有两大王畿。渭水流域、经水流域、西洛水下游及汉水以北地区都在西王畿之内,大约包括现在陕西省渭南、商洛、汉中、咸阳、宝鸡等几个地区及甘肃省东部几个县。东王畿以成周洛邑为中心,向四周各伸展约三百里即为其边界。


因此,两大王畿的总面积大约为方千里,即100万平方里。而秦并天下之时,国土面积约340万平方公里。大周王畿独占天下1/3土地,而剩余70多位诸侯分剩余240万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每一个诸侯不到4万平方公里(齐楚晋等大诸侯除外)。


可以说,在西周初年,各大诸侯相比于西周王室来说,就是弟弟中的弟弟。周王室是巨无霸,诸侯只是小虾米。这便是西周时代,大周为有名有实的天下共主的根本。


2.王畿治理采用“畿内邦君”的制度,“邦君”对封地只有支配权,没有所有权。


大周为了有效治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王畿之地,采取了在王畿之内封邦君的制度。也就是将王畿之地赐予臣子,拥有了封地的臣子变成为“邦君”。所谓邦君就是“王畿之内的诸侯”。这类诸侯有个特点,其官员均由大周中央政府任命,且封地的继承也有大周中央政府随时调整,邦君没有自主决定权。



这种“畿内邦君”的制度介于封建和中央集权之间,能协助大周王室高效管理王畿。对于王畿之外的诸侯,大周王室没有精力干涉太多,就只能让他们自治。


西周初年对王畿内外的分封,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大周王室精妙的政治智慧,也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毕竟,在如此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大周王室要管理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在是力不从心。不如自己占据天下最肥沃的土地,然后将剩余土地都分出去。


3.周王室的衰落就是从“畿内邦君”的制度的崩溃开始的。


西周到第四代君王昭王之时,南方的扬越各部占据乐丰富的铜矿资源。在铁器技术还没有崛起之时,铜矿就是“核武储备”。拥有了铜矿才能源源不断生产兵器,维持庞大军备武装。


因此,为控制铜矿资源,昭王开始了三次亲征南方的壮举。但打仗这事极为耗费国力,比如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耗费了大隋国力,国内军阀乘机起兵造反。而此时的大周也是如此,只不过搞事的是“畿内邦君”。


昭王三次亲征南方导致国力不济。很快,大周王室对王畿的控制力开始减弱。而此时西方的犬戎又不断骚扰边界。大周开始显现十分被动的局面。在王畿之内,周天子又要依靠邦君的财力支持才能维持统治。


此时,邦君们开始趁火打劫,以进贡为条件向王室谈条件,要求封地的完全自治权,包括官员任免和自主继承。于是,“畿内邦君”制度开始转化为“完全封建”制度。西周的衰落自此开始。


但这种衰落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经过国人共和、平王东迁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加速,王畿之地越来越小,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弱,最终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天下共主。

第二个问题:周天子从有名无实的天下共主到无名无实、身死国灭

东周开始,虽然周天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但好歹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经过春秋战国的洗礼和摧残,周天子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保不住了。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周天子也就不存在了,“天下共主”也就随风而逝了。

这里就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对比:为什么周天子就不能跟日本的天皇一样,作为一种精神象征一直传下去呢?


因为,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而日本受神道教影响,将天皇人格神化,与“人”区别开来。无论日本国内发生什么战乱,天皇作为“神”,始终被供奉起来,地位安稳。


1.中国政治从来没有被宗教影响,因此也就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将周天子推到“神”的位置。


自《尚书》有记载始,古代中国的政治逻辑就是“民为邦本”。周公制《周礼》进一步提出“敬天保民”思想。这种将政权稳定与民心向背结合在一起的理论,贯穿整个中华古代史。因此,中国古代缺乏政教合一基础,民心向背导致的改朝换代有非常强的合法性。

这也就解释了“商代夏”、“周代商”的合法性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因东周君与诸侯谋伐秦,秦相吕不韦率兵吞并东周于巩。至此,东西两周皆为秦所灭。


后世,儒家进一步将天意具象化为民意,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完全与中国古代政治关联在一起,不断影响着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隋唐开科举后,儒家思想进一步向政治渗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


儒家自始就对于鬼神之说避之不谈,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政权更迭,儒家有一套“民心”说。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个道理。在儒家看来,如果统治阶级不得民心,那么改朝换代是合乎逻辑的。故而,无论汉、唐、宋、明,虽然皇帝的血统不一样,但都不乏大忠臣。这些忠臣,同受儒家思想熏陶,既效忠朝廷,又忠于儒家理论。



在中国,自上古时期开始,政权的更迭就有十分合法的理由,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儒教又将此思想进一步强化。即使佛教努力尝试影响政治,也最终失败。故而,自上古始,中国就无法形成宗教对政权的影响,更不用说政教合一了。

日本的神道教将天皇神化,“天皇为神后裔”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天皇被供奉起来,但也无法掌政治权力。其结果就是,手握政权的幕府如何更迭,都不影响天皇地位。

2.日本与中国不同,最早有记载的是神话史,天皇人格神化具备基础。


日本最早的神话书籍《古事记》称,日本天皇是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第一代神武天皇到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均在《古事记》中出现过。但神武天皇到仲哀天皇(共14位天皇)在历史中是无法无法确认的。



历史学家推测,应该是为了完成天皇从神到人的过渡而在《古事记》虚构出来的。日本这种将神话与历史掺杂在一起的做法,很好解决了天皇人格如何神化的问题。此后,大部分日本民众对于天皇为神的后裔的说法,深信不疑。

周天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是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有名有实有名无实,这是从“畿内邦君”制度的崩溃开始的。第二阶段从有名无实无名无实,这是由于中国政治没有受到宗教影响,无法像日本一样,将天子化为神明。故而改朝换代就毫无心理压力,所谓“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