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并非亡于后金。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实力远在后金之上,后金引以为傲的骑兵部队也不是什么天下无敌。

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失败主要因为用人不当,互相掣肘,从努尔哈赤开始起兵,明朝不够重视,才造成一步错步步错,东北地区落入女真只收。

如果一开始集中优势坚决消灭叛乱,仅凭后金的几万人马还不够塞牙缝,那还会有后面的亡国。

明朝的灭亡也是因为内有李自成叛乱,外有后金偷鸡摸狗,加上晋商资敌、满嘴忠义实则虚伪的儒生,当然,崇祯皇帝也有责任。



1.明朝自张居正变法,短暂缓解明朝内部矛盾,但是人亡政息,之后,官吏变本加厉,胡作非为,引起李自成、高迎祥等人叛乱。

崇祯皇帝在对待叛乱上举棋不定,一会儿要剿灭,一会儿又要招安,导致前线无所适从,最终,被李自成壮大攻入京师。



2.后金是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也是趁机造反得寸进尺,杀害东北明朝军民,而朝廷在对待后金问题上反反复复,用人不当,指挥失误,酿成大错,不然后金也不会逐渐反客为主。

3.晋商资敌。商人唯利是图,不光给后金送入大量军需粮草,甚至把明朝边防部署出卖给后金,这才有了后金可以来去自由,肆意妄为。



4.满嘴忠义的儒生。明末党争主要以东林党人为主,这群人嘴里高喊着忠君爱国,为国为民,实际上代表着地主阶层,使劲压迫农民李自成的叛乱就是被这群人引起的,后金一来,又看谁投降的快。

5.崇祯皇帝的失误。明末崇祯皇帝如果拿出清除魏忠贤胆略和魄力,重新控制锦衣卫、厂卫、京师军权,坚决消灭李自成叛乱。

崇祯哪怕有一点太祖皇帝的魄力,整顿朝政,大胆重用、信任忠臣,明末还是有不少忠臣良将,或许明朝还有救。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之所以败给后金(不是入关后的清朝),其原因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其中更有政治腐朽、经济凋弊、财力不济、用人失当等方面的原因。

单就皇太极改金为清以前而言,明朝在讨伐后金时屡战屡败,势力也只渐退缩,最终竟然退缩到了宁远和山海关一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恐怕还得从朝廷的用人失当说起。李成梁纵容努尔哈赤做大,以及因为内部人事掣肘加上轻敌冒进,而导致了萨尔浒惨败之事,就不用多说了。

单说在明朝启用熊廷弼等人经营辽东后,本来是很有成效的,辽东战局也基本上稳定了下来。后金的全力推进遇到了阻碍,其计划也没能按预期实现。这个局面来之不易,对明朝更是极为有利的,倘若假以时日,或许会扭转战局,至少也能维持住对屿的局面。

但是就是由于朝廷上层官僚的过份干预,以及朝廷内部的不同派系的党争,使得熊廷弼的努力功亏一篑!之后在新任经营辽东的主官——高第的瞎指挥下,明军在辽东变得一败涂地,大量的要塞都丟失了,有的甚至是不战而失,至于损失掉的粮秣物资就更是难以胜数了。

试想一下:明朝本来财力就不富裕,而在对后金的作战中又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倘若都是由一群畏敌如虎、怯懦无能的军事主官去指挥的话,那结果自然就只能是劳师糜饷而无功了!

有一句话说得对:对一支军队来说,如果是由一头狮子指挥一群山羊,则战争或许会胜利!但是假如是以一只绵羊去指挥一群狮子的话,则只会把这支军队变成四分五裂、斗志全无的乌合之众!而乌合之众的军队是绝对无法战胜,那集中全力一致对外的后金军队的!

况且对于任何一支新兴崛起力量来说,只要其决策层不出现致命的战略性失策,则必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之态势。这就是所谓的“势”——当初女真人能够以小吞大、以弱胜强,吞了大辽、灭了北宋,所凭借的就是这股“势”。如今只不过是将其势作用到了后金身上而己,并且后金在全占东北以后,己经基本上等同于主场作战了,其主动权早已转入了后金之手!

当此形势之下明朝只得釆取被动防守的消极防御战略,试图拖垮后金。可是单纯的防御是防不胜防的——正所谓:攻则有余而守则不足,更何况明军的防御战线太长,而后金则可从多路对明展开突袭呢?也因此明军的防御是四处漏风的!

综上所述:明军打不过后金军,不仅仅是军事原因,更有财力不济,朝廷内部各派系党争掣肘的因素——明朝本已进入了暮气昏沉之际,本就难以击败新兴的后金,再加上做为帝国首脑的皇帝,在用人方面的失当,就更是加剧了明军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失败的后果!(至于皇太极改金为清以后,以及农民军大起义以后,明朝就更是大势己去,无可挽回了)

3

感谢邀请。

如果准确点说,明朝表面上看是被内外部因素共同给玩死的,但是实际上明朝是自己把自己给玩死的。

内外部因素简单说一下,外部因素是满洲的崛起,内部因素是明朝为了应对同满洲的战争导致社会矛盾彻底激化。这个我之前都说过很多遍了,所以我不在赘述,但是历史从来没有孤立的,我们可以从明朝的自身甚至能从之前的历史发现蛛丝马迹。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两个字:僵化。如果扩展一点,就是小农经济的加强,以及儒家集团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明朝就达到了这方面的极致,这主要和蒙古帝国的崩溃有关。因为蒙古大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君主,往往采取实用主义,不会因为崇儒而对儒家高看一眼,反而对创造财富增值的工商业以及色目理财派有所青睐,这等于变相的提高了工匠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挤压了儒家集团的生存空间,虽然也没挤压的太严重。

但是对儒家集团来说,这已经足够他们在蒙古帝国崩溃之后反攻倒算了,再加上朱重八出身小农缺乏战略眼光,儒家集团重新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代表儒家思想的小农经济和华夷之辨在明朝得到空前强化,与之一道的是君主专制得到了绝对的加强。

所以,明朝从它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摧毁了蒙古帝国时期非常发达的工商业个自由贸易,以小农经济取而代之,这同时也导致明朝必须征收沉重的农业税,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政治上,继续以科举制度生产只会之乎者也、复制粘贴的奴才;对外上,明朝把自己封闭起来,空前严厉的海禁、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对外的政策上日益呆板;社会上,明朝变种的户籍制度严格控制人身自由,而且户籍制度对职业的限制还起到了阶级固化的作用。

如果说蒙古帝国是中华文明的升维过程,那么明朝绝对是一个降维,而且这个降维非常可惜,因为中华文明在古典时代彻底和工商业文明断绝,又回到了农业文明。

所以,明朝堪称是一个停滞甚至是倒退的时代,所以,元朝欣欣向荣的古典中国到了明朝就变得万马齐喑。蒙古帝国时期,朝廷尚且能依赖民间力量来管理地方,甚至元朝时期地方都具备了一定的自救能力。到了明朝朝廷重新掌控了社会,民间连自治都不可以,那么又何来自救力量呢?

举个例子,笔者的好友@庭州行者 曾经统计过,明朝是民变最多的王朝。其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民间已经丧失了自救能力,而朝廷的救济又因为行政效率低下而遥遥无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会反抗,最开始可能只是很淳朴的吃大户的愿望,但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自然会希望换个朝廷来统治。

也就是所谓的徯我后,后来其苏,我估计明朝时候老百姓,或者说是四民当中的后三种期盼后来其苏已经望眼欲穿了。所以我也很纳闷怎么会有怀念被剥削、被压迫、被敲骨吸髓的明吹,他们祖上说不定都参加了民变甚至是后来的明末农民大起义。

所以,如果翻看明末历史,大量的底层人主动投奔满洲大汗和李闯王,因为满洲大汗和李闯王都有一个共同点:来了就有饭吃,干的好还有肉吃。所以,明末大量的士兵、农民、工匠或主动或被动,大量投奔明朝的敌人。举个例子,明末重金培养的炮手和铸炮工匠几乎是集体反水投奔了满洲大汗,对于满洲大汗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而且忠诚度还特别高,原音很简单:满洲大汗能让劳动获得相应的回报。因为忠诚都是和报酬划等号。

而且,从军事上来说,明初军事力量就开始了衰落,到了明朝中期往往需要依赖少数民族武装。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明军士兵因为户籍制度变成了国家农奴,而且那点可怜的土地还要被长官霸占,再加上喝兵血这一优良传统,明军士兵愈发赤贫,战斗力多低可想而知。而且,作为一个明军士兵,你老婆还不能太漂亮,要不就被长官抢走了,要不就跟人跑了。因为在明朝当兵并不是一份光彩的职业,和奴隶无异。

在对内方面,由于儒家集团的反攻倒算以及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明朝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军功贵族遭到大规模清洗,而且是血腥的清洗;第二件是文官集团空前庞大,导致行政效率大幅降低。因为没有了军功贵族的牵制,文官集团自然会一家独大,所以明朝不得不增加官僚集团的数量甚至用太监这种家奴来制衡文官集团。这么玩的后果就是对内稳定,对外部威胁则十分疲软。

但是对明朝来说,由于其地缘环境实在是太好,周边没有能够威胁到明朝国土安全的强权,所以明朝宁可对外疲软也要换来对内的稳定。

同时,再加上明朝关起门来过日子,对外部缺乏灵活性,这必然会导致外部早晚会出现一个强权,而这个强权就是满洲人。虽然满洲人利用明朝被拖在朝鲜而崛起,但是由于明朝对外的疲软以及对内的行政效率低下导致明朝根本无法压制满洲的崛起,而且不仅无法压制,甚至都无法应对。

满洲人席卷辽东之后,为了应对同满洲人的战争,明朝又采取刮地皮的方式筹集军费。其结果就是社会矛盾彻底爆发,老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的压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

在内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明朝的军事力量被满洲人彻底打残,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粗略统计满洲人至少收了40万明军的人头,堪称战果卓著;同时,明末农民起义军不断的瓦解明朝的统治,虽然农民军经常被明军打的吃土,但是在精锐部队不断被消耗以及老百姓源源不断的投奔之下,明朝也无法再镇压人民的反抗。

所以,寄生虫和吸血鬼从老百姓身上剥削所得,到最后都要全部吐出来,还给劳动人民。

不过好在后面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调整了相应的政策向老百姓让步,最后缔造了古典时代最后的辉煌。

全文完

4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大明末年,大明需要面对的不止一个后金,崇祯面临三大问题:党争、农民军、后金,但崇祯一个都没办法解决。

1,崇祯没有钱,也就是没有银子

大明官绅阶级(包括东林党)不用纳税,纳税的都是小老百姓,明末需要打仗,打仗需要钱,所以只能对老百姓加税,老百姓无奈只能把地卖给官绅,如此以来是不用纳税了,但也没吃的了,所以只能造反。

老百姓将地卖给官绅阶层,于是大明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但这些人又不纳税,官绅们喜欢把收上来的银子藏在家里,重新熔成各种工艺品,所以大明国库确实银子不多,都在当官的家里,但。

但打仗需要钱,崇祯只能先满足辽东战线,于是剿农民军便没钱,发不了军饷,官军也没吃的,于是便跟着农民军反,所以农民军越剿越多。

2,崇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

崇桢一朝十七年,但内阁成员前后有五十多人,其中首辅就有十八人,崇祯看谁都不行,不行就换。

对外作战的将领也是如此,明末的名将之多大约是历朝末年之最。

孙承宗、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洪承畴、毛文龙、满桂、祖大寿、吴三桂等等,哪个都是鼎鼎大名,明末不是没有人才,但不得其用,这一点崇祯难辞其咎。

3,明末北方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假如没有连年自然灾害,李自成就不会失业(崇祯裁减驿卒),老百姓也不会大规模造反,如此以来崇祯全力对付后金应当还是可以的。

4,后金征服了漠南蒙古

明末的东北亚,大明、蒙古、后金鼎足而立,大明曾联络蒙古共攻后金,但崇祯即位后不给蒙古人钱,蒙古人便不干了,也开始骚扰大明边境。

1635年,皇太极击败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从此后金~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势力范围已延伸到今甘肃地区,至此,大明已经很难翻盘。

5,明末叛臣太多

李自成攻破北京,吴三桂邀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后打的旗号是为明朝复仇,所以南明小朝廷开始做起了联合后金灭农民军的美梦,最终南明和农民军被各个击破。

明朝的最后,大明的官军投降变成了清朝的官军,农民军反而变成了大明官军,出身大西军的李定国成了南明的擎天一柱,如此多的叛臣,大明焉能不败!

5

其实后金从没有真正战胜过大明,即便是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时候,大明的精锐关宁铁骑依旧是后金的噩梦,只不过吴三桂带领这支军队降清了。

当时大明的形势可谓四面楚歌,或者说,气数已尽,经过大明几代皇帝和太监的玩命折腾,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大明是一个烂摊子,天灾不断,老百姓民不聊生,义军兴起,想要镇压义军就需要粮饷,想要粮饷就要加税,想要加税老百姓就更没有活路,老百姓没有活路就要起来反抗,所以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恶性循环,就算三头六臂也摆不脱失败的命运。

明朝这边按下葫芦浮起瓢,那边后金也不消停,努尔哈赤的兴起让大明的东北边境饱受战火的摧残,后金战胜大明根本就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而是残酷的屠杀,血腥的镇压。努尔哈赤先生在统治辽东期间搞了多次的血腥杀戮。

就在努尔哈赤志得意满以为自己就要攻下北京城的时候,在宁远城下翻船了,据稻叶岩吉《清朝全史》引朝鲜人记载,袁崇焕把后金军队诱到外城,然后守城兵士先城墙往下投掷矢石,又发地炮,杀得后金军队血肉横飞,不得不撤退,而且袁崇焕特别讲礼貌,在后金撤军后,还给努尔哈赤写了一封信,说老头你纵横四海,今天死在我这个年轻人手下,这是命啊。(老将久横天下,今日败于小子,岂非数耶?)努尔哈赤本已负重伤,看到这些讥讽的话,气的吐血而死。

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城,他的儿子皇太极依然不接受教训,多年以后,又率领后金军队来犯,袁崇焕毫不犹豫,继续红衣大炮侍候。但是皇太极不怕,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克敌法宝,那就是冲过大炮的活力范围,结果,当死伤惨重的后金军队冲到战壕的时候,突然跃出一队明军,不容分说打起了肉搏战,虽然双方都有很大伤亡,皇太极硬是没有前进一步,自己的两个侄子还身负重伤。

屋漏偏逢连夜雨,前方战事不利,后方的大本营突然传来噩耗,锦州城突然城门大开,主将赵率教领着关宁铁骑冲杀出来,冲进毫无防备的后金大本营一顿乱砍,占了很大便宜,这边后金好不容易组织起反抗,那边赵率教呼哨一声,又都撤回城里,气的后金士兵干瞪眼。

大炮轰鸣中,皇太极气的要吐血,但是无可奈何,他还是很识时务的,只好撤兵。

十多年之后,皇太极卷土重来,这下他吸取教训,从蒙古借道进犯北京,但这次,他又被关宁铁骑打个大败,几万人被人家几千人追着跑。

所以直到明朝灭亡,明军都没有被后金吃掉,但是吴三桂却带着这支战功赫赫的军队投降多尔衮,帮助他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不是明朝打不过后金,实在是天要亡大明啊。

袁崇焕就是后金的噩梦。

6

崇祯自缢前,回顾自己十七年的执政,终于领悟到一个真理:诸臣误我!

其实这不仅仅是崇祯刚愎自用,关键是当时的文官集团确实坑了皇帝大人,集中表现在军事决策上。



明朝对后金的溃败最早追溯到萨尔浒之战,当时的主帅是杨镐,这个曾经在朝鲜蔚山战役中就祭出他的“分兵合围”法宝的进士儒将,愣是把绝对优势(四万明军VS五千日军)的进攻战打成了大溃败,损兵一万余人,这次故伎重演,对着经验老道的努尔哈赤居然又搞“分兵合围”,结果大家都知道。



之所以选他做主帅,而不选战功卓著的刘綎、杜松,这是万历皇帝和内阁廷推的结果,原因很简单,杨镐是文官,进士出身,有过一些小的战功,在文官将领当中,辽东作战经验最丰富的,除了杨镐没有别人了,而武将则因为出身便一票否决了。文官集团联合与皇帝对抗,在中央决策上没人支持万历,于是这次事关国运的军事指挥权就这样给到一个外行手中。

实际上这个行动方案遭到三大总兵的反对,马林明确的说:“王师当出万全,宜并兵一路,鼓行而前,执取罪人,倾其巢穴”,刘綎得知自己是去送死的,“杨爷目前与俺不相好,必要致死。俺亦受国恩,以死自许”,由此可见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于是这个拙劣的战术被努尔哈赤一眼识破,“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全部八旗精锐逐个击破明军,仅仅伤亡不到一万人,便消灭了明军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四万五千大军。

文官统兵的第二个后果就是,负责执行命令的武将发现自己的顶头上司瞎指挥,但你还不能说他不是,乖乖的执行明摆着就是死路一条。 这在广宁之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原本坚壁清野的熊廷弼被撤换,结果新继任的袁应泰一激动,沈阳、辽阳都丢了。



朝廷赶忙又把熊廷弼请出来,但又多派了个王化贞加以掣肘,于是熊廷弼想坚守,王华贞偏偏拉大军出城野战,结果把广宁都丢了,辽西门户洞开,熊廷弼从军事的角度认为整个辽东已不可守,便带着全部军民退回山海关内,朝廷追究丧师失地的责任,二人都被处死。

后来的袁崇焕也是典型的文官统兵,他倚仗宁远守城战的胜利,极力排挤与之不和的满桂和毛文龙,最后就是自毁长城,后金军五次绕过徒有虚名的宁锦防线,到京畿、山东地区大肆劫掠,极大地削弱了明朝的生命力,以至于李自成进攻北京,如入无人之境。

整个明朝与后金战争史,其实也是明朝内部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史,皇帝的平庸、文官的沉沦,一步步将明朝推向不可逆转的深渊。

7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明朝不是败给后金,而是败于天灾人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朝遇到了极端天气“小冰河时期”

在明末清初的《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各种资料中,都提到了明朝晚期的极端天气,夏天大旱大涝,冬天奇寒无比。

后世学者推断,这是因为明朝遇到了“小冰河时期”。

历史上,小冰河时期出现过好几次,每一次都必然引起社会动荡。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朝很倒霉,遇到了第四次。

(网络配图)

每次小冰河时期一出现,要么乱世来临,要么改朝换代。同时伴随着巨大的人口锐减,明末比前几次稍微好点,因为当时有了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了许多人的命。

总之,科技落后的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抗衡这种极端天气,大面积的饥荒必将摧毁原有的社会秩序,然后有新的政权收拾局面。

二、党争不休,吏治败坏

自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皇帝和臣子之间的信任就被打破了。虽说历朝历代的君臣都是相互防备的,但能到这种程度的只有明朝。

明朝皇帝不敢相信臣子,他认为臣子随时会抛弃皇帝另立新君,于是扶持身边的太监们,让太监在朝中贯彻自己的意志,慢慢的形成了势力庞大的宦官集团;

臣子也不敢相信皇帝,从太监干政这件事上就能看出皇帝宁信家奴不信臣民,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他们十年寒窗苦,考出功名可不是为了看太监的脸色,斗呗!

(网络配图)

这一斗可就斗大发了,不只和太监、皇帝斗,也和不同派别的同僚斗。文官集团的派系很多,有按地域分、有按学派分,明末最有名的东林党就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

只要是对方提出来的政策,无论好坏全部攻击;只要是己方提出来的观点,无论好坏全都支持。皇帝袖手旁观,均衡各方力量,借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保持着超然地位。

党争对明朝的损害不亚于小冰河时期。可以这么说,小冰河时期对明朝的摧毁自小而上,最初受难的是老百姓;党争对明朝的摧毁自上而下,最初受难的是官员。

大臣们斗得热火朝天,浑然不觉天灾已无法对抗。

(网络配图)

三、天灾和党争导致了最直接的后果:人祸

嘉靖朝时,天灾已有前兆,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达到灾变的高峰,极度寒冷骤然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就算朝廷全力救灾,在这样的天灾面前力量也是很微小的。何况,直到明朝灭亡党争都还没有停止,在南明那个小政权里继续着。

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那不是饿肚子的问题,而是活不下去的问题。被逼到没有办法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有了一个选择:造反。

各路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明朝四处扑火,但解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断了起义军的根源。

(网络配图)

这里压下去,那里又冒出来。明军疲于奔命,毫无效果,反而把自己的军事实力一点点消磨完了。

当李自成打进北京时,绝望中的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明明还有军队,崇祯为什么就自杀了?只要他跑出京城,大可收拢臣属继续与起义军对抗。

那是因为他已经心力憔悴了,多年与臣子们玩心眼,彼此间早没了信任,他以为自己已经是孤家寡人了。

(网络配图)

【结语】

李自成灭亡明朝后建立了大顺政权,之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众多带路党帮助着后金,让他们以少数人统治了多数人。

所以,明朝不是亡于后金,而是亡于天灾人祸。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8

1.农民起义军

明朝末年,明朝遭遇了“小冰河期”,粮食产量大规模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古代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天灾。旱灾,蝗灾,水灾和鼠疫在全国连年不断,大量的人口死亡。

终于,农民起义爆发,代表人物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而且这两个首领还屡战屡败,锲而不舍的不停的打,兵败后过一段时间又拉起几十万人的农民军继续打,最后成功了,李自成灭掉了明朝,这是明朝的内患。


2.大量的汉奸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内部爆发农民起义,外部有强大的后金虎视眈眈。大战在即,人心惶惶,明朝内部的各种势力,将军,贵族,达官显贵,地主阶级他们,得给自己找一条后路啊,正常情况下,他们会和政府一起镇压农民起义,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明朝的摊子实在是太烂了,最终李自成灭掉了明朝。关键的是李自成没有善待那些势力,包括吴三桂他的家人,所以本来决定归降的吴三桂反了,和后金一起打李自成,明朝的地主阶级也开始投靠后金,和后金比起来,他们更恨的是农民起义军,换个主子,他们照样过得是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生活,包括后来郑成功他爹也投过去了。


3.八旗军队的强大

明朝末年,后金在军事上节节胜利,先后平哈达,除辉发,亡乌拉,灭叶赫,统一了女真各部,大败明朝官军于萨尔浒,皇太极又在此基础上出征蒙古,平定朝鲜,并与明朝展开了松锦大决战,直至多尔衮辅佐顺治率八旗劲旅入关,定鼎中原,八旗军队可以说是空前强大了。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所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崇祯面对的状况就这么简单而已 。明朝的灭亡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败给了后金。

9

题主这题是错题或不完全正确之题了,无错是后金继承了明朝,但不是后金人推翻打败明朝,实际情况却是后金人与北京明朝内阁合建组成了大清联合政府,后金人将明朝皇帝陵墓作自己祖先来崇拜保存尊敬,也是向天下朝告后金人大清政府是满汉同体的意思了。实际情形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的,更建立了短暂的大顺王朝的,在法理上就已经是中国王朝内部已经进行了改朝换代了,至于后金人推翻了大顺王朝,就不应该将明朝灭亡的帐记在后金人满清政府身上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有关联,但不是决定原因,明人与后金人的战斗,不应算明人败给后金人,明朝的灭亡也不是后金人做成的,至于以后亡明势力的反抗,只是属于政权内部的争斗了。

10

这是史学家回答的问题,拿着手机躺在沙发上的回答,都是自娱自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