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掷弹兵 (grenadier, 德文拼作 grenadiere) ,起源于十七世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个高大上的存在。比如,英国的著名军歌《掷弹兵进行曲》几乎见证了日不落帝国的每场战役,至今仍是英联邦国家阅兵必演曲目。
我上课时也提到过掷弹兵高大上的地位,结果,同学们都表示很不屑——“不就是个扔手榴弹的嘛。”

实际上,在滑膛枪配黑火药(前装枪,没膛线,不好瞄准,速度也慢)的热兵器时代,要当掷弹兵,得满足三个条件:1、身材高大威猛;2、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应变能力;3、心理素质好,胆识过人。

所以,在西方的近代军事活动中,几个世纪以来,掷弹兵几乎等同了精锐部队的概念,甚至某些情形下,掷弹兵就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指的是真用来投弹的士兵。

直到20世纪,武器性能早已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掷弹兵的建制一直传承了下来,还跟机械化作战兵器结合在了一起。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二战的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1943年后还加了个“大”字,叫“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

二战中,德军为了激励士气,将许多部队改编为掷弹兵师(毕竟,直接叫”步兵“显得老土,而且给人一种无所谓的“炮灰”的感觉)。

不过,国防军中的“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确称得上是精锐之师,由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柏林卫戍团扩编而成,战绩相当不错,与党卫军的“帝国师”平列为德军中获得荣誉最多的师级部队。要讲“掷弹兵”跟步兵什么个区别,照实说,几乎就是步兵改了个名字;而所谓的“装甲掷弹兵”,那就是机械化步兵,搭乘装甲战车作战,跟“掷弹”没什么特别的关联。

1942年初,德国兵败莫斯科城下,德军第一次产生了“挫败感”。此时,古典主义情节严重的小胡子,为了鼓舞陆军士气,鼓励国防军与党卫军的继续合作,同时表彰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步兵的英勇战绩,特别下令,将“大德意志团”中的步兵师,改编成“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

既然是装甲掷弹兵,那就得像电影中“演的”或者照片“摆拍”的那样,穿着笔挺的制服夹克,威风凛凛立在一系列的老虎( 虎式 虎王、猎虎),熊,象,豹,黄鼠狼(步兵战车)上才对。

而实际情况是,这里不开玩笑,除了这些动物名的装甲武器,大量“装甲掷弹兵”炫酷的“装甲战车”总是伴随着大量货真价实的动物,比如骡子、马,还有驴.....这种现象,越到战争后期,越明显。给装甲掷弹兵补给的往往是畜力车。比如电影《兄弟连》最后一集,美军接受大批德军投降,美国大兵穿的不讲究,但都是坐机动车,德军士兵穿的挺讲究,却赶着畜力车。

造成此种情况,跟德国的战争潜力,尤其是资源和补给有很大关系。

整个战争中,除了德军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产量一直都不能满足军队的需求,油料的运输补给都是问题(资源、生产能力、过长的战线和游击队的破坏等等),大部分的掷弹兵还是依靠卡车进行机动作战的,不是特别着急的就火车运送。这种情况,在东线更为明显,到了聚集地下车,再靠11路,或者畜力车继续前进。

所以,二战中,德军的"掷弹兵" 大部分只是用11路慢慢走的 "步兵" 的同义词罢了。

此时,只有掷弹兵中的“精锐部队”~装甲掷弹兵,才能做到机械化战斗,不过,还是畜力车补给。

只要有德军的地方,总是会隐约见到畜力车的身影。装甲掷弹兵明显比普通“掷弹兵”占据了非常大的机动和火力上优势。装甲掷弹兵是乘坐半履带装甲车上进行机动作战的,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强的机动能力和防护能力。此外由于装甲掷弹兵班比步兵班多一到两挺机枪,在火力上也要强于普通步兵。然而,到了战争的中后期,德国缺车、缺油、缺驾驶员,部分装甲掷弹兵很多时候,也沦落的坐火车或者畜力车了。

另外,除了国防军外,党卫军也很流行搞掷弹兵师。最著名的有,柏林战役中,议会大厦保卫战的主角——武装党卫军“诺德兰”第11装甲掷弹兵师,主要由来自北欧和少量法国、荷兰的志愿者组织。打起仗来,比德国人还要玩命,让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不过,党卫军中的掷弹兵师也有混饭吃的“废柴部队”。比如,主要由乌克兰人组成的加里西亚武装掷弹兵师,初登战场就险遭灭亡,最后还临阵倒戈。就这么着,竟受到了当今乌克兰青年的顶礼膜拜。

下图,2012年,乌克兰,成百名当地新纳粹成员上街游行,纪念二战中纳粹党卫军的乌克兰师成立69周年。作为被纳粹屠杀了无数同胞的国家,居然还有人如此崇拜其理念,民族的仇人反而成为了偶像和精神领袖....

到这儿,事还没完,从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仍健在的乌克兰党卫军“掷弹兵”,开始向德国政府讨要“养老金”。

因为,在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曾经颁布过政令——“无论国籍,党卫军成员都可以像其他国防军军人一样有权获得养老金”。加之,西欧、北欧的那些“战友”们到了一定年龄,还真的按时拿着了现在联邦德国政府发的养老金,于是,他们也去讨说法。据说,这个愿望已经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满足。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最佳贡献者
2

在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中,掷弹兵出现于18世纪中叶,随着火药武器的发展,欧洲陆军出现一个新的兵种,这就是掷弹兵。至于掷弹兵最先出现于德国还是法国,至今没人说的清楚,两国都说掷弹兵起源于自己的民族,谁也不肯认输。不过民间普遍认同于起源德国说。

(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掷弹兵▲)

顾名思义,所谓的掷弹就是将手榴弹丢掷到对方阵地的士兵。不过当时的手榴弹并没有现在小巧,也不具备现代手榴弹的威力,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危险系数高,稍有不慎,手榴弹还没等丢掷出去就先行爆炸。更麻烦的问题是当时的手榴弹个头比较大,因此也比较重,需要人高马大的壮汉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二战时期德国掷弹兵师官兵▲)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掷弹兵成为步兵中的精锐兵种,但也是死亡率很高的兵种。首先你要时刻小心手榴弹自行爆炸,另外投掷这种重量的手榴弹,就必须要冒着枪林弹雨接近敌方阵地或者防御设施,只有达到有效距离才可以投掷,距离远了除了浪费弹药外,起不到任何杀伤作用。

(二战时期,第16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师低阶军官和士兵,他们身穿帅气的迷彩军服,配备手榴弹及短刀。▲)

直到一战时期,掷弹兵依旧存在,但过渡二战之时,掷弹兵基本不作为一个单独军种存在。而是改编为“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由“非洲军团”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师改编而成。这些都是德国的老牌师团,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一个标准的“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机枪班,由一名下士(手持望远镜者)带领,有一名机枪手、一名观测员及一名通讯员。▲)

1943年6月23日,德国统帅部成立第25装甲掷弹兵师团,该师由精锐组成,组成即日起便担负重任,调派至库尔斯克突出部阵地北翼战线的最北端,防范苏军在该战线发起的攻势。

1943年9月,第25装甲掷弹兵师在德国新鲁平军事学院以由北非战场撤退的第五战车团残部为骨干,成立新第五战车营,该营有四个战车连和一个补充运输连。

(柏林战役结束,两辆装甲掷弹兵师士兵的尸体被发现在一辆被击毁的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旁,从装甲运兵车身上的闪电标志可看出该两名士兵隶属党卫军。▲)

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战绩彪炳,曾经协同装甲师在东线战场多次击退发动“第二次斯大林突击”的苏军坦克军团,更转战至西线战场,转属B集团军,击退盟军的猛烈攻势,阻止美军第三军团对德国本土的进攻。

((法国战场)美军士兵正检视一辆被击毁的四号突击炮战车。四号突击炮战车是西线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曾经跟随B集团军装甲师进入科坦登半岛,尝试阻截美军第101空降师占领诺曼底以南的据点。▲)

由于是精锐部队的缘故,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配备先进的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当中包括虎一型及虎二型重型坦克、豹式坦克、后期型三号突击炮战车、四号突击炮战车、黄蜂自走炮战车、野蜂自走炮战车等。这在当时的战场上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师团。不过无论多么强大,胜利依旧不属于德国。

士兵迷茫的眼神▲

柏林战役后,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几乎全军覆灭。同盟国最终赢得胜利,德国的这些强大装备被瓜分,从此德国强大的掷弹兵师被写入历史之中。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掷弹兵是普鲁士时期的一个兵种。

当年火器还是比较落后的,步兵缺乏高效的杀敌武器。

于是,掷弹兵就出现了。他们负责将小型炸弹,也就是类似于今天手榴弹,用臂力投掷到敌人的火枪方阵中。

这些炸弹爆炸后,就可以给敌人造成较大的伤亡,等于是步兵手上的火炮了。

自然,当时已经是火枪时代,双方距离较远互相射击。

而我们知道,即便是轻型手榴弹,今天解放军高手也不过投掷六十多米。

那么,掷弹兵想要将炸弹投掷到敌人群中,必须具有很强的臂力。

所以,普鲁士的掷弹兵全部都是高大魁梧的壮汉,是军队中的精英士兵。

另外,当时双方火枪射程往往都是100米以上,大部分也是在百米左右。

而炸弹只能投掷几十米,那就必须让掷弹兵冲出自己的阵营,走出阵营的前面几十米投弹。

敌人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投弹,必然会用各种火枪优先射击掷弹兵。所以掷弹兵的伤亡非常高,很多时候心痛送死,必须很勇敢才行。

所以,掷弹兵不但高大强壮,还要英勇无畏。

久而久之,掷弹兵就成为德军精锐的一种代名词。

到了二战,德军也有掷弹兵。


掷弹兵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掷弹兵,就是德军的所有的机械化步兵、摩托化部队。

以装甲师下属的装甲掷弹兵来说,他们有很多种编制,从旅到营。有的是摩托化步兵,有的则是机械化步兵。

他们主要跟随装甲部队作战,作为协同坦克作战的机械化步兵或者摩托化步兵。

装甲掷弹兵的任务是在进攻中,帮助坦克消灭敌人的各种反坦克火力,扫荡敌人坚固工事和敌人占据的复杂地形(坦克进不去),帮助装甲部队占领阵地并且固守。

装甲部队如果处于防御中,装甲掷弹兵不但要掩护坦克防御消灭敌人反坦克火力,更要能够同敌人的步兵作战。

大家都知道,装甲掷弹兵既然是协同坦克高速突进,他的数量自然是不会多的。

数量不足,就必须要求装甲掷弹兵都是精锐的士兵。

所以,二战期间德军装甲掷弹兵也是非常精锐的,无论武器、训练还是战斗意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游戏《近距离作战》。

这个游戏里面,掷弹兵是最强悍的步兵单位,装备非常精良,尤其有大量步兵反坦克武器。

需要说明的是,还有狭义的掷弹兵,

这就是德军的装甲掷弹兵师和装甲掷弹兵旅,则是另外一回事。

它就是机械化步兵师或者旅,而不是装甲师。

装甲师的作战骨干是坦克,而机械化步兵师骨干则是步兵,只是采用机械化方式机动而已。

1943年型装甲掷弹兵师包括2个装甲掷弹兵团,每个团3个营、1个炮兵团、1个装甲营、1个自行反坦克炮连、1个高射炮营、1个侦察营和1个工兵营。总计有468名高级军官,2720名士官和10688名士兵。装备有81毫米迫击炮52门、120毫米迫击炮24门、20毫米高射炮63门、48门75毫米反坦克炮、8门88毫米防空炮、12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2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装甲营和自行反坦克营合计有48辆4号坦克、44辆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12辆150毫米自行步兵炮、12辆黄蜂自行榴弹炮和6辆胡蜂自行榴弹炮。

4

掷弹兵是步兵这个兵种里的一个小分支,是步兵的组成部分。

掷弹兵的出现有两个多世纪了,随着火铳、步枪的普及,兵器进入热兵器时代。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手持弹,(手榴弹的始祖)这种手持弹是椭圆形的,体积较大,原理和威力跟现在的手榴弹相似,区别就是后者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更安全。

掷弹兵是热兵器时代的标志性产物,最早出现在18世纪,他们在战斗中一个人持弹,一个人点燃,他们什么都不干,专门往对方阵地上或敌人的目标上投弹,掷弹兵最早出现在18中叶的德国军队中。

掷弹兵携带的“手榴弹”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在阵地战中和攻城战中往往能出其不意,达到非常效果。所以,掷弹兵一出现,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先后在自己的军队里配备了掷弹兵。

掷弹兵是个危险的工作,早期的“手榴弹”安全系数低,有哑火的也有没有扔出去就爆炸的,而且投掷的时候要冒着敌人的枪弹和炮火,接近对方目标,不然就产生不了杀伤力和破坏力。所以,掷弹兵又被战士们称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工作”,需要具备非常的勇气才能胜任,通常都是身高马大,身强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

到一战的时候,掷弹兵依旧存在。但随着武器的进步和种类多样化,机枪。冲锋枪和小型火炮纷纷问世,掷弹兵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到了二战的时候,掷弹兵依旧在部队中广泛存在,不过他们功能已经有了变化,他们通常出现在步兵中的装甲兵和机械化步兵师编制中,但已经很少“掷弹”。

德军的掷弹师都是德军的精锐,所有的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配备都是上乘的。不仅有先进的坦克,还有性能优越的反坦克武器。其中基本配备是虎一型及虎二型重型坦克、豹式坦克。并且所有掷弹师都配备了最先进的突击炮战车、黄蜂自走炮战车、野蜂自走炮战车等。

这些装备不仅苏军没有,就是英法部队也很难装备的起。但是后期没有了燃油供应,德军的机械化都变成了牲口化,德军的掷弹兵都成了马车夫,这是后话了。

1943年夏天,德军第25装甲掷弹兵师团在柏林成立,德国统帅部亲自主持成立仪式。这个有由德军精锐组成的掷弹兵师团。肩负着防御苏军的重大使命,一成立就奔赴前线,调往苏德战场,部署到库尔斯克最前沿,防御苏军进攻。


在此之前,德军就新成立了一个步兵掷弹师党卫军“诺德兰”第11装甲掷弹兵师,他们全部由来自德国之外的纳粹崇拜者组成,这是一支德军中最顽固的部队。

它的前身是柏林卫戍团,战功显赫,跟德军的帝国师齐名,属于希特勒的私人武装,希特勒为了鼓舞士气,别出心裁把这支队伍叫做掷弹师,全名叫“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这时的掷弹兵纯粹是哗众取宠了。

这个第11装甲掷弹兵师对希特勒忠心耿耿,到了柏林战役后期,德意志帝国的丧钟已经敲响,德国军队树倒猢狲散纷纷举旗投降,而这支部队在柏林战役中,担任着议会大厦保卫战的重要守卫任务。


其实这支武装党卫军“诺德兰”第11装甲掷弹兵师的主要成员不是德国人,而是由波兰、北欧、法国、甚至乌克兰的希特勒崇拜者组成。别看这支志愿军,打起仗比德国人还认真,他们给攻击国会大厦的苏联红军打击不下,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他们是德军中战斗到随后的队伍,也没辜负元帅的信任。但他们被俘后,受到苏军的疯狂报复。


所以说到“二战中掷弹兵”跟步兵的区别,本质上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改了改了个名字而已。而德国军队编制的“装甲掷弹兵”等于就是机械化的步兵,跟原先的“掷弹”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当年希特勒建制掷弹兵师团的时候是想唤起德国军人的历史责任感和荣誉感。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德国的能源供应线被盟军切断,那些现代化的掷弹兵师团的机械化设备都不能冒烟了,取而代之的是马儿嘶鸣的畜力车,有德军的地方就有畜力车的身影,觉得非常搞笑也非常心酸。德军真的回归了传统,成为零排放的机械化,而且没有驾驶证就可以驾驭。

而离开了畜力车,步兵就要靠十一号行进成了名副其实的“步”兵。随着希特勒自杀,柏林被攻陷,德国宣布投降,曾经轰轰烈烈、风光一时的德意志掷弹兵师进入了坟墓,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掷弹兵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5

没不同,只是小胡子出于对腓特烈的敬意,而且掷弹兵在17/18世纪时候本身只能由身材高大,一身蛮力,悍不畏死的精英组成,因此纳粹在1935年重新扩军时,干脆将掷弹兵(Grenadier)这个充满荣耀的名字丢到了所有吃瓜步兵头上。(但普遍指国防军陆军,一些其他职务,比如空降兵一般会称之为Jager-猎兵,炮手则称之为Kanonier)


但一般来说,没人会特地把最普通的吃瓜步兵称之为掷弹兵。所以单纯的掷弹兵在二战不多听,人们普遍只是把德国的机械化步兵称之为装甲掷弹兵(Panzer-grenadier)。


所以说,二战时候掷弹兵=步兵, 装甲掷弹兵=机械化步兵

6

古代掷弹兵需要投掷大铁壳子炸弹,丢的前面还需要点火,所以一手持弹,一手持火,身上还要背着另外几颗沉重的炸弹,这样这些士兵就不但需要力气,还需要勇气,冲阵时死亡率很高,多选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不过这种掷弹兵一冲上来,那么战斗也可以结束了,没人能挡住炸弹,所以掷弹兵是一个用勇气和牺牲,赢得光荣战功和荣誉的兵种。

二战德国发明了坦克大规模装甲集群突击战术,这种战术当然也需要坦克后面跟随步兵,这些步兵就是掷弹兵,当时德国普通步兵也只达到骡马化的水平。

但是跟随坦克突击的步兵,靠骡马化肯定跟不上坦克突击速度,所以出现靠卡车拉着跟随坦克进攻的摩托话步兵,以及乘坐装甲车伴随坦克进攻的机械化步兵,希特勒为纪念腓特烈大帝,把这两种步兵都改称掷弹兵,摩托化部队是普通掷弹兵,机械化部队是装甲掷弹兵,装甲掷弹兵步兵班组都有自己的装甲车,所以跟普通德国步兵班组只有一挺机枪不同,每个班有两挺机枪。

德国撕布机吃子弹太厉害,普通步兵班,掷弹兵班所有人都要帮机枪手背子弹,还是不够它造,装甲掷弹兵有两挺机枪,但也从来不远离自己的装甲车。掷弹兵都是德国老牌军团,以及党卫军改编而来,装备,战斗经验,战斗意志都高于普通步兵,那是肯定的。

7

二战时期的德军掷弹兵就是指德军步兵,装甲掷弹兵即装甲步兵,掷弹兵即一般的步兵,之所以改称为掷弹兵就是希望通过此举提高德军的士气。当时希特勒非常崇拜曾经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而腓特烈大帝手里的精锐掷弹兵营是一支极具进攻性的部队,敢于冒着敌人的强大火力勇敢的冲上去投掷炸弹,在数次会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希特勒也希望拥有一支那样的富有进攻精神的精锐部队,而国防军的表现并不令希特勒满意,1941年冬季东线德军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撤退,希特勒给陆军冠以掷弹兵这一荣誉称谓希望他的军队可以像腓特烈大王麾下的掷弹兵一样勇猛作战。

德军首先将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辖内的摩托化步兵团改称为装甲掷弹兵团,不久之后将普通步兵师辖内的步兵团也称为掷弹兵团,此后在师级单位中也开始进行普及,原来的摩托化步兵师和步兵师都被改称装甲掷弹兵师和掷弹兵师。在武器装备上新的掷弹兵部队和原来的步兵部队并无改变,战斗力也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提高了德军的士气。

掷弹兵最早出现在1667年的法国军队中,主要就是投掷一种小型榴弹,用于打击敌军的燧发枪兵阵列,当时还是排枪对射的时代,两军以密集的队形前进,到极近的距离互相对射,此时双方的大炮都因害怕误伤而已经停止射击,此时掷弹兵便起到了近战炮兵的作用,投掷的榴弹杀伤范围远比步枪要大,因此成为决定胜负的兵种。谁的掷弹兵投掷距离更远、更加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所以各国军队都会挑选出最精锐的士兵作为掷弹兵,尤其是那些身材高大、臂力惊人的士兵。因为掷弹兵往往要在敌军的排枪有效射击范围内投掷榴弹,再加上当时的榴弹本身就安全性较差,所以掷弹兵的伤亡率也是非常高的,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掷弹兵也必定是最勇敢的军人。在当时只有最优秀的军人才有资格成为掷弹兵,就这样慢慢的掷弹兵就成为步兵的一种荣誉称谓。

8

掷弹兵这个兵科早就有了,在燧发枪、滑膛枪就有掷弹兵,那个年月不像近现代化军队(19世纪晚期)有机枪,有迫击炮…等等,营连装备,那个年月(大概其拿破仑时代)步兵装备就是一杆步枪,再就是火药普遍应用到战争中出现了手榴弹,这种武器在近距离的杀伤威力远比步枪的铅弹大,在攻坚和防御当中很有效,巨大的爆炸声还能制造很大的恐慌和心理压力,早期的手榴弹里也装铁珠,打在人身上虽然不如现代手榴弹(手雷)这么杀伤力强,但伤害能力也不小…由于手榴弹在近距离很有效,欧洲国家军队都大量装备,但当时用的都是黑色火药爆炸力较弱,为了提高威力将手榴弹做的很大,这就导致了臂力弱的人投掷距离很近,为了将它投掷的更远,当时的军队当中都选拔身材高大,臂力惊人士兵去投掷手榴弹,所有就有掷弹兵这么一个兵科。

图片里是一战期间的德军掷弹兵,使用M17型集束手榴弹,七颗手榴弹头、一颗完整手榴弹加一块也得2公斤多,臂力不够不可能投掷到30米外,还得身体强壮的人多加练习才能行。

到了1920年代由于一战期间有很多种新装备出现,手榴弹在营连分队当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虽然还要求特为的去练习投弹,但不在需要投掷到40米之外了,30米距离既能炸死炸伤敌人又不伤及自己这就足够了,掷弹兵这个兵科由轻机枪手替代,但掷弹兵的名称和荣誉还保留,代表着身体强壮、作战勇敢。

腰间都別着M24手榴弹,但有坦克、“铁拳”火箭筒、STG44突击步枪和G41M/W半自动步枪。

希特勒本人参加过一战,并且对于一战非常的怀念,所以重新整编后的德军有些被授予了“掷弹兵师”的番号,但装备和人数与其他国防军师或者党卫军基本一致,没有非常大的差别,这个有点像苏军“近卫××师”类似,当然这个对比似乎不太恰当,法西斯军队怎么能与反法西斯军队相提并论。

9

掷弹兵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是指军队中投掷手榴弹的步兵。当时的手榴弹不像现在,个头大份量重,和小炮弹差不多,点燃导火索以后用力扔出去,所以要比较强壮的士兵才能使用,而且心理素质要好。

所以各国军队里一般都是挑选高大强壮的老兵来当掷弹兵,久而久之,掷弹兵就类似精锐部队的称呼了。

后来掷弹兵这一兵种已经不在单独存在,只是成为一种传统和荣誉的称呼,意思就是这部队以前就是精锐部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