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兵 (grenadier, 德文拼作 grenadiere) ,起源于十七世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个高大上的存在。比如,英国的著名军歌《掷弹兵进行曲》几乎见证了日不落帝国的每场战役,至今仍是英联邦国家阅兵必演曲目。
我上课时也提到过掷弹兵高大上的地位,结果,同学们都表示很不屑——“不就是个扔手榴弹的嘛。”
实际上,在滑膛枪配黑火药(前装枪,没膛线,不好瞄准,速度也慢)的热兵器时代,要当掷弹兵,得满足三个条件:1、身材高大威猛;2、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应变能力;3、心理素质好,胆识过人。
所以,在西方的近代军事活动中,几个世纪以来,掷弹兵几乎等同了精锐部队的概念,甚至某些情形下,掷弹兵就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指的是真用来投弹的士兵。
直到20世纪,武器性能早已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掷弹兵的建制一直传承了下来,还跟机械化作战兵器结合在了一起。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二战的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1943年后还加了个“大”字,叫“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
二战中,德军为了激励士气,将许多部队改编为掷弹兵师(毕竟,直接叫”步兵“显得老土,而且给人一种无所谓的“炮灰”的感觉)。
不过,国防军中的“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确称得上是精锐之师,由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柏林卫戍团扩编而成,战绩相当不错,与党卫军的“帝国师”平列为德军中获得荣誉最多的师级部队。要讲“掷弹兵”跟步兵什么个区别,照实说,几乎就是步兵改了个名字;而所谓的“装甲掷弹兵”,那就是机械化步兵,搭乘装甲战车作战,跟“掷弹”没什么特别的关联。
1942年初,德国兵败莫斯科城下,德军第一次产生了“挫败感”。此时,古典主义情节严重的小胡子,为了鼓舞陆军士气,鼓励国防军与党卫军的继续合作,同时表彰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步兵的英勇战绩,特别下令,将“大德意志团”中的步兵师,改编成“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
既然是装甲掷弹兵,那就得像电影中“演的”或者照片“摆拍”的那样,穿着笔挺的制服夹克,威风凛凛立在一系列的老虎( 虎式 虎王、猎虎),熊,象,豹,黄鼠狼(步兵战车)上才对。
而实际情况是,这里不开玩笑,除了这些动物名的装甲武器,大量“装甲掷弹兵”炫酷的“装甲战车”总是伴随着大量货真价实的动物,比如骡子、马,还有驴.....这种现象,越到战争后期,越明显。给装甲掷弹兵补给的往往是畜力车。比如电影《兄弟连》最后一集,美军接受大批德军投降,美国大兵穿的不讲究,但都是坐机动车,德军士兵穿的挺讲究,却赶着畜力车。
造成此种情况,跟德国的战争潜力,尤其是资源和补给有很大关系。
整个战争中,除了德军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产量一直都不能满足军队的需求,油料的运输补给都是问题(资源、生产能力、过长的战线和游击队的破坏等等),大部分的掷弹兵还是依靠卡车进行机动作战的,不是特别着急的就火车运送。这种情况,在东线更为明显,到了聚集地下车,再靠11路,或者畜力车继续前进。
所以,二战中,德军的"掷弹兵" 大部分只是用11路慢慢走的 "步兵" 的同义词罢了。
此时,只有掷弹兵中的“精锐部队”~装甲掷弹兵,才能做到机械化战斗,不过,还是畜力车补给。
只要有德军的地方,总是会隐约见到畜力车的身影。装甲掷弹兵明显比普通“掷弹兵”占据了非常大的机动和火力上优势。装甲掷弹兵是乘坐半履带装甲车上进行机动作战的,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强的机动能力和防护能力。此外由于装甲掷弹兵班比步兵班多一到两挺机枪,在火力上也要强于普通步兵。然而,到了战争的中后期,德国缺车、缺油、缺驾驶员,部分装甲掷弹兵很多时候,也沦落的坐火车或者畜力车了。
另外,除了国防军外,党卫军也很流行搞掷弹兵师。最著名的有,柏林战役中,议会大厦保卫战的主角——武装党卫军“诺德兰”第11装甲掷弹兵师,主要由来自北欧和少量法国、荷兰的志愿者组织。打起仗来,比德国人还要玩命,让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不过,党卫军中的掷弹兵师也有混饭吃的“废柴部队”。比如,主要由乌克兰人组成的加里西亚武装掷弹兵师,初登战场就险遭灭亡,最后还临阵倒戈。就这么着,竟受到了当今乌克兰青年的顶礼膜拜。
下图,2012年,乌克兰,成百名当地新纳粹成员上街游行,纪念二战中纳粹党卫军的乌克兰师成立69周年。作为被纳粹屠杀了无数同胞的国家,居然还有人如此崇拜其理念,民族的仇人反而成为了偶像和精神领袖....
到这儿,事还没完,从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仍健在的乌克兰党卫军“掷弹兵”,开始向德国政府讨要“养老金”。
因为,在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曾经颁布过政令——“无论国籍,党卫军成员都可以像其他国防军军人一样有权获得养老金”。加之,西欧、北欧的那些“战友”们到了一定年龄,还真的按时拿着了现在联邦德国政府发的养老金,于是,他们也去讨说法。据说,这个愿望已经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满足。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