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950年5月,蒋介石以匪谍案,指示台湾军事法庭判处陈仪死刑。这时,香港一家报纸采访他,陈回答道:“很光明,很有希望。我相信,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我的。”6月18日清晨5时许,陈仪于台北市马场町刑场被枪决。临行前,对执行人说:“向我头部开枪,边走边说:人死,精神不死!人死,精神不死!”
陈仪何许人也?他又为什么会被蒋介石枪毙?带着这两个疑问,让我们掀开历史尘封的面纱,去一看究竟。
1、陈仪简历
陈仪,浙江绍兴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历任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福建省主席、浙江省主席、台湾省行政长官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等要职。
2、策反汤恩伯失败,台湾就义
1949年,陈仪眼见国民党统治不得人心,欲投奔光明,迎接解放,1月27日陈仪特派外甥丁名楠带亲笔信去上海,尝试策反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起义,另外,还在一张纸片上,分列甲、乙五条:甲(1)释放政治犯(2)停止修筑工事(3)保护一切属公财物。乙(1)按照民主主义原则,改编所属部队。(2)取消×××(指战犯名义),给予相当职位。不料汤将陈仪的密信,一面摄影寄往行政院,一面将原件送奉化蒋介石处告密。1949年初,陈仪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职务,之后开始被软禁。1950年4月,陈仪被押解到台湾,后来被囚禁于基隆。1950年5月,蒋介石以匪谍案,指示台湾军事法庭判处陈仪死刑。
3、陈仪和汤恩伯的“父子”关系
汤恩伯原名汤克勤,早年家贫,曾在浙军陈仪师中当一名排长。不久,浙军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打败,遂失业,改名汤恩伯。正当他职业无着,处境为艰之际,其同乡富商童乐勋欲出资寻一人结伴东渡扶桑求学。汤恩伯即毛遂自荐,于1921年春,陪伴童乐勋东渡日本。开始学习日语,希望进入士官学校。但是,当时中国留学生想进入该校学习,需有军阀官僚保荐之类证件。汤未被接纳,于1923年改入明治大学法科攻读政治经济学。不久,童乐勋学成回国,分手时馈赠资予汤。汤以此在东京本乡区追分町开了一家:“追分楼饮食店”,一边上学,一边经营,维持学费和生计。由于其交友广泛,又自好慷慨,对好友多予赊欠方便,时经未久,便入不敷出,经济日感拮据。加之志不在商,1924年闭店退学归国,另谋出路。
初辗转托朋友介绍,认识了蚕校校长朱显邦,朱又将他介绍给浙江省省长夏超,得夏每月津贴五十元,继续赴日完成学业。但因夏的妻弟熊凑霄为人吝啬,又无亲缘关系,只寄了几个月变中断了。汤再次回国活动,往见浙江省前督军吕公望,恳求资助。吕为他办理了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的证明,并把他介绍给浙军师长陈仪。陈见汤恩伯生得魁伟强壮,且谈吐不凡,当即慨然应允全资资助,供其完成学业。汤感激涕零,跪拜于地,始认陈仪为义父。再回日本,入士官学校第十八期炮兵科学习。后与同在日本留学的陈仪外甥女黄竞白相识,为个人前程考虑,抛妻弃子,同黄竞白结婚。与陈仪亲上加亲,情同父子。
回国后,经陈仪介绍,入南京中央陆军学校任上校大队长。1930年经陈仪和张治中鼎力推荐升任教导师第一旅少将旅长。1932年,陈仪又向何应钦推荐其出任第八十九师师长。自此,追随蒋介石三十余年,迭次升为陆军副总司令,成为蒋介石的嫡系。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汤恩伯的留学生涯和事业上的早期发展,陈仪是做出巨大贡献的,亲生父子,不过如此。陈仪对汤恩伯是有恩的,而且是大恩。
4、“恩将仇报”还是“大义灭亲”
陈仪死后,众人咸责汤恩伯忘恩负义,害死义父,唾弃其人格。汤恩伯出卖义父陈仪一事动因,后人分析颇多。在笔者看来,不外乎有几下几点:
(1)人性的自私:汤恩伯早年为了追求荣华富贵、高官利禄,不惜抛发妻、弃亲子,攀附权贵,与陈仪的外甥女黄竞白结婚。从中可以看出,汤具有极其自私的一面。
(2)避祸之心:在他看来,起义即谋反。事败,恐有杀身之祸。
(3)信仰问题:汤恩伯追随蒋介石三十余年,为蒋介石的亲信嫡系。耳濡目染,精神上早已被蒋介石同化。内心中只有蒋,而别无其他。
(4) 道义问题:在他看来,忠臣不事二主,“揭发”恩人义父,属于大义灭亲,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之间的是非恩怨、爱恨情仇随着时间的长河,在慢慢远去。对于陈仪来说,汤恩伯的“恩将仇报”是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