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因很简单,韩信手中三十万大军有大半听令于刘邦。

韩信统兵以来,手中唯一一次手握三十万大军,还是在垓下之战围攻项羽时,是刘邦临时任命韩信为军队的作战指挥官,刘邦让韩信指挥大军,并不等于这支军队会帮韩信打刘邦。

韩信能够跟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原由,是韩信攻下齐国以后,已具有一方诸侯的实力,蒯通游说韩信借着刘邦与项羽对持之间发动叛乱,是最好的时机。这时韩信在名义上还是刘邦的部将,韩信却认为刘邦已经承认自己是齐王,就等于承认诸侯的身份,就这足够了。

可实际上,韩信即便想要发动叛乱,可行性也不是很高。

回过头来,重新分析一下韩信军队的成份。

韩信的兵权最开始就是由刘邦所授,负责统兵进攻魏国。刘邦又派曹参辅佐韩信领兵北上进攻代国和赵国,这就是韩信军团建立之初。刘邦是中央军的主将,韩信是被刘邦派出的军长。

韩信灭了赵国以后,刘邦曾亲身渡黄河闯入韩信军营,夺走韩信兵符,把原来授予韩信的部队夺走,让韩信、张耳自己去招揽赵国的新兵。韩信能够招到赵兵就有张耳的功劳,但张耳并不完全是韩信一方的人。

不久,刘邦又把麾下最精锐的骑兵调给了韩信,这支骑兵由大将灌婴所统领,士兵都是原来秦军中擅长骑兵战术的精英。最后正是这支部队把项羽逼上了绝路,灌婴这支部队先斩杀了龙且,又一直追击项羽到乌江,把项羽分尸,接着又平定了江东。

灌婴以贩卖丝缯为营生,后作为刘邦的内侍逐渐被提拔为将军。他被派到韩信麾下时,作战可谓所向无前,是韩信手中一把利剑。当韩信背叛刘邦时,这把利剑应该会刺向谁呢?

韩信一路替刘邦平定赵、齐,军功卓越,俨然已成为一路诸侯,那么这时韩信的二把手是谁呢?刘邦特地派了左丞相曹参辅佐韩信,一方面协助韩信征战,也替韩信管理领地内的政务。也就是说韩信麾下第一大将是灌婴,韩信麾下第一大臣是曹参。这曹参与刘邦、萧何、夏侯婴皆是生死之交,韩信就算要密谋发动叛乱,如何瞒得过他的二把手?

韩信手下的部将一览

傅宽,魏国人,以魏五大夫骑将投入刘邦麾下,统领骑兵骁勇善战,韩信加入汉军时,傅宽已是知名的将军。被刘邦派去助韩信平定齐国。与曹参关系紧密,防备着韩信,担任齐国左丞相,如果曹参是韩信左手,傅宽就是韩信右手。

赵将夜,以赵将的身份投降刘邦,被刘邦派到韩信麾下,参与过平定赵、齐、楚的战役。他算是韩信最嫡系的部将,却也是先降刘邦再到韩信那边。

卢罢师,齐将出身,随韩信平定代国有功。刘邦第一次夺韩信兵权时,应该已回到刘邦麾下。

吕马童、季必、骆甲、王翳、杨喜、吕胜、杨武,这帮人估计都是秦人,在刘邦平定关中后加入汉军,被编入灌婴的精锐骑兵部队中。原本刘邦想让秦人季必、骆甲统领这支部队,他们怕汉军将领不服,请灌婴出任指挥官,这帮人对刘邦的忠诚可想而知。

卫无择,刘邦最初的班底,从小卒被提拔上来,曾被派到韩信麾下。

徐厉,沛县人,以舍人身份随刘邦起兵,曾被派到韩信麾下。

孔藂、陈贺二人都是刘邦的班底成员,垓下之战时受韩信指挥。

韩信在赵国和齐国确实可以招揽自己的部队,但他的士兵终究要分派给下面的将军统领,恰好韩信麾下的将军几乎都是刘邦的班底。韩信如果要造反,只有一次性召集刘邦所有的将军,把这些人全都杀光,再安排亲信统领。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钟会,他手中拥有魏国十几万大军和蜀国数万降军,他和姜维密谋杀掉所有魏军的将军,以为可以控制所有兵权。结果下面的士兵发动突击,把钟会、姜维都杀了。

韩信并不像英布、彭越那样都是自己组建起的部队,英布和彭越能够被视作为真正的诸侯。韩信却是因为军功去跟刘邦讨价还价,才得来的齐王,刘邦想要对付韩信远远比对付英布、彭越还简单。

刘邦领兵作战确实不如韩信,但是御将之才真是当世无敌。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这话本就出自韩信之口,后人多以为韩信拍刘邦马屁,事实是否如此,请自行去看《史记》。

最佳贡献者
2

韩信有能力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不假。但是他们这个三足的局面却无法持久,因为刘邦和项羽这两足一直在试图拆掉对方,而韩信这一足无法坐观成败,必须马上作出选择。也就是说他们这个三足鼎立只是昙花一现,这个鼎必然要在短时间内倾倒,而韩信也只是能够决定鼎倾倒的方向,而不能够单独撑得起这支鼎。

韩信没有力量同时向刘邦和项羽宣战,与项羽作战不一定打得过,与刘邦作战则没有道理(自己本身就是汉王的下属)。还有一点,韩信不一定能打得过刘邦,虽然在军事指挥上韩信更胜一筹,但是在名分上和作战能力上就不一定了。刘邦不仅有萧何为其主持战略后方关中,而且手下有曹参、张敖、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柴武、王吸、薛欧、周昌等众多英勇的大将,外有英布、彭越的支持。因此,愚见韩信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属于一个改变天平的砝码,而自身是没有力量与天平两边的任何一方对抗的。韩信,也不傻,如果他有绝对的力量,早就反了。而刘邦、项羽也同样有这样的心理优势,因此派使者催促其加入己方阵营(甚至也只是为了让他不加入对方阵营就行)。

韩信既然不能另起炉灶,他就必须选择加入其中一个阵营。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韩信曾经背叛过项羽,这就很难再建立起双方的信任。自己目前本身就是刘邦的属下,而且还是汉政权的大功臣,他也希望通过这最后一役还刘邦对自己的恩情。

按韩信的话讲: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是五代时期,皇位更迭频繁以后人们的看法。

相比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人们更多的还是相信,“王侯将相实有种”。项羽称霸王靠的是楚人对项氏家族的支持,刘邦称汉王靠的是赤帝子的身份和“先入关中者王”的盟约。至于韩信,这个齐王全靠时局下的敲诈,即使他有心反汉,手下的人也不一定跟他。

造反是一个人心所向的工程,而不是单靠怒发冲冠就行,刘邦把韩信抓走,也只是靠了两个力士。大家对韩信的惋惜,大多出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同情,如果当初韩信真的反了,不论成功与否,现在的舆论应该是韩信真不是个东西。

3

韩信为什么没有选择中立,或者说是另外割据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霸主,我虽然并不怎么清楚这段历史,但是我却可以从几件小事情上推测韩信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第一件事儿就是韩信的兵权。我记得韩信在攻打某一个国家的问题上曾经跟刘邦发生过对峙。韩信不想去,但是刘邦一定要求他去,但是冰浮在韩信手上。没办法调动军队最后刘邦是当了一回小偷带了他的随从跑到韩信的军营里面把兵符给偷过来调动军队直接开拔,后来,当项羽被击败,韩信。表现出了一丝一毫的想要抗拒刘邦的心情的时候,刘邦又故技重施,跑到军营里面把他兵符给偷了。连续上了两回当对一个兵圣而言是不是有点太傻了,或者说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刘邦的话,相信刘邦的为人。至于说后来他抓到了钟离昧。刘邦要求他交出来的时候,他第一个反应并不是起兵反抗,或者说是上输给刘邦说我不交这个人,而是直接把这个人给抓了起来,公毕恭毕敬地送到了刘邦的面前。韩信还是太过于忠心了,他没办法忘记!刘邦曾经给了他一切,兵权,权力还有他的地位。

第二,那就是韩信并不信任项羽,韩信一开始是抱着满腔热血加入了项羽的军队,可最后得到的待遇,仅仅只是一个火头兵,在楚汉战争,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候项羽也派过人去问过韩信说你到底是帮我还是帮刘邦,而寒性的回答,则是说我曾经到你的部队里面去服过役,你却没有重视,我如果我现在又回去了,我与你之间肯定是产生有矛盾间隔的,那我为什么要回去呢?况且刘邦又分他做了齐王。有这么高的地位,我为什么要反叛呢?

第三,韩信渴望统一,这有人估计就会说有点子虚乌有了,但是大家看一下韩信整个佣兵的路线。他直接绕过了项羽攻击了当时分分的各个诸侯国家从魏国,赵国,一直到齐国,燕国,他走的路线可以说是整个刘邦的所有将军里面走的路线最长的一个,但他确实做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天下。这纯粹是我个人的猜测。韩国的王族都是以韩姓作为自己的本命姓氏的。那么是否也就说明韩信这个人与韩国的王族有关。毕竟古代有一句话叫穷文富武,韩信有这么高的军事成就那么也就说明他一开始接受过较高等的教育。所有人都说刘备是臭卖鞋的,但大家估计都不知道刘备一开始是拜朝廷的大成卢植做老师,别的不说,你光拜这个人做老师,你也得付的学费吧。可见,要学习拥有较高的文化和军事成就。也是需要经济的。拥有如此多的只是鸡仔那么它对于天下统一,渴望这件事情也是特别的谨记在心的,加上长时间?对于天下的游历。对于平民老百姓在战乱时受的痛苦,他也是知道的。如果他选择三分天下,那么战乱还能持续多长时间,估计这一点。项羽刘邦韩信自己心里都没有点逼数。那为什么还要再接着打下去呢?早一点结束战争不好吗?

第四吗?就是第二点里面提过的刘邦给了韩信足够多的好处。当时韩信拿下齐国以后,韩信跟刘邦说我要做一个假的齐王,刘邦一听说我跟项羽拼的你死我活,你却在这给我做地要价。当时就想破口大骂,但是却被一个人踩了一下脚根,然后突然意识到不能够把韩信逼到如此绝境,因此就直接顺水推舟封韩信做了一个真正的齐王哦,当然最后这个东西也证明这是刘邦的缓兵之计。但是无论如何,韩兴在与刘邦真正翻脸之前是得到了足够多的好处的,正所谓拿人家手短,那么韩信当时心里也估计是这么想的。

4

韩信为什么没有选择三分天下?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

可以说,韩信是刘邦杀的开国功臣中,死得最冤的一个。韩王信也好,彭越也好,英布也好,是摆明了造反的。英布还射了刘邦一箭,在那个医疗条件很差,没有抗生素,没办法对付绿脓杆菌的年代,这一箭是致命的,它也直接导致了刘邦的英年早逝。所以说刘邦杀功臣,杀掉这几个功臣,其实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韩信画像)

但是杀韩信绝对杀错了!韩信这个人,从来没想过要造反。我为什么说韩信从来没想过要造反呢?理由有三点:

第一,韩信从来没想过当老大。秦朝末年,自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一时之间,群雄并起。是个人都会起来,找一帮人,拉一个山头,占几座城池,称王称霸。但是韩信从来没有这样做过。韩信戴着一把宝剑,投奔项羽。项羽不重用,又投奔刘邦。刘邦不重用,接着又跑。你看,自始至终,他无非就是想找一个明主而已,根本没想过要单干。

有人说,韩信不是不想单干,是他没有资源。其实资源是找的。韩信的本领那么大,只要能聚集一拨人,打得几个胜仗,很快他就可以在群雄中脱颖而出。但是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韩信这个人其实是个很闷的人,他大概是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的,所以小时候那些泼皮才欺负他让他钻裤裆。他去项羽那儿,去刘邦那儿,都得不到重用,都是因为他不善于表达的缘故。春秋战国时期,像韩信这种有大本事的人,一般都会搞一个兵法出来。什么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等,但是水平绝不亚于孙武、吴起、孙膑的韩信,却没有啥兵法传世,也可看出他实在太闷,不善于表达。(有人说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我对这个说法是严重怀疑的。张良是多么聪明的人,和韩信也没什么交情,韩信倒霉了,他还和韩信混在一起,整理什么兵法,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正因为他很闷,所以他不适合拉山头,这大概也是他选择找明主求职的根本原因。

第二,韩信是很讲义气,知恩图报的人。韩信小时候受过漂母的救济,当时他说将来会回报漂母,漂母还当成是个笑话。而他发达以后,真就立刻回报漂母。可见他非常重感情,重承诺。

再一个,那些地痞流氓欺负韩信,韩信发达以后,找到那几个曾欺负他的地痞流氓。可是那些地痞流氓一求情,他立马就放了他们,还给他们官做。

(韩信受辱)

由此可见,心地善良重感情懂得回报的韩信,怎么可能叛变拜他为大将,对他有巨大知遇之恩的刘邦呢?

第三,从韩信说过的一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当老大的想法。比如他和刘邦对话,刘邦问:我能不能带兵啊?韩信说:你不过能带十万兵。刘邦问:那你呢?韩信答:我多多益善。刘邦毛了:你既然能带那么多兵,为啥还在我手下干事?韩信笑道:我虽然能带很多兵,但不能带将啊。由此可见,韩信对自己是有清醒认识的。

还有,韩信被抓住的时候,他自己叹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范蠡曾说过的话,从中可以看出,他一直是把自己放在臣子的位置的。

说韩信没想过造反,还在于当时很多人联络他,他表面上答应,其实并没有参与。有人认为他是在等待机会。但是,如果他真是在等机会,他就绝对不会答应,免得打草惊蛇。只有不想造反的人,才会是这样的表现。

在韩信的心目中,有没有一个最高目标呢?有的,就是封王。其实只要给他封王,他就很满足了。所以在攻下齐地以后,他就迫不及待让刘邦封他为王。他要是想单干的话,还会让刘邦封他这个,直接自己称王不就得了。

(韩信雕像)

后来他很不高兴,与那些反叛的人拉拉扯扯,也是因为刘邦一下把他从齐王降为楚王,接着又降为淮阴侯,他的内心异常憋闷。不过,要让他造反,他还真没有那样的想法。

5

回到公元前203年,那个时候刘邦撕毁停战协议,突然进击项羽,双方在固陵对峙。同时,韩信及彭越暂时按兵不动。这个时候,天下的形式确实在于韩信。

那么韩信为什么不脱离汉王自立呢?

很多人认为韩信军事天才、政治弱智,错过了最佳的时机;还有一些人进一步推测,韩信当时的齐国民心未定、部下又多来自汉军,所以不具备自立的实力。这些说法可能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着事后诸葛亮的问题。

其实回答很简单,史书上说得也很明白:就是韩信觉得没有必要。

(图片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0595706)

为什么韩信觉得没有必要呢?这不是说他谋略值低,而是因为基于当时一般的观念,确实没有必要。

首先,我们翻开历史书,秦统一以后,分封制度没有戏了,改行郡县了,之后两千年没有什么大变化。但处在前203年韩信的时候,他又没有看过我们的历史书。当时人的认识是分封制有相当的合理性,完全放弃分封建诸侯的做法,才是倒行逆施。因此韩信的第一个信念是,未来的天下,一定还是诸侯王的时代。

我们觉得诸侯并立的时代是乱世,韩信也不这么觉得。韩信回顾历史的时候,文武周公的时代是最昌明的,这个时候就是封建诸侯的。姜太公帮文王武王打下了天下,成为了齐的太公。韩信一想,啊呀,我不就是汉朝的姜太公嘛,而且我也是齐王。汉朝会成为一个延续八百年的伟大王朝,我的齐国也会繁荣昌盛啊!这是韩信的第二个信念

那么凭什么韩信能做齐王,能开创姜太公的功业呢?因为他为刘邦打下了大半的天下。我们今天觉得,功高盖主、鸟尽弓藏,这是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知道呢?因为韩信以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韩信又不知道。在韩信以前,人们不是这么想的。大家想的是自己建立功业,然后天子封自己一块地盘,自己可以世世代代传给子孙。当年齐国、秦国、晋国、郑国都是这样兴起的。建立功业,就能够成为诸侯,这是韩信的第三个信念

如果我们回到秦末汉初,韩信的三个信念其实也是大家的普遍观念。打个比方,九十年代的时候,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觉得房子会分的,自己不用买——他们的想法甚至有一定道理,因为80年代国家是还在分房子。但是到了90年代,再有这种观念就有点落伍了,00年代大概就很糟糕了,但在80年代,这在正常不过了。

韩信生活在夏商周分封制的末尾——他能看到的,是夏商周依靠分封制度,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他不知道的是,未来一个自上而下的郡县制帝国竟然可以成功;在他的时代,没有人能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因为唯一尝试的政权是秦帝国,它失败了。

很少有人能完全超越自己时代的普遍观念。

韩信的选择,是他的时代的观念的体现——就像80年代很少有人买房一样,这不是他们买不起,也不是他们缺少投资眼光。

6

谢谢邀请回答,在本人看见,韩信拥有三十万大军,却没有三分天下的实力。原因很简单,天子就有天子的福,将帅只有将帅的才。在楚汉相争的几年岁月里,刚开始韩信只不过受人胯下之辱的丧家之犬,为生存投奔项羽,然在霸王帐下得不到重用,受气出走朝奔汉王麾下,在汉王麾下也是混日子,再次卷铺盖走人,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一节。经萧何力荐之下,才被刘邦逐渐赏识,重用。

在楚汉对决,垓下之战间,韩信确实拥有三十万强兵猛将,如他扯旗造反,也不是没有那种可能。他的谋士蒯通也一再劝他,但他必竟不愿担负背信弄义的骂名,手下大将也都是汉王的旧部,如真的反水也不一定成功,反会落得身败名裂,性命不保的地步,在此他也是权衡再三,不敢冒失。

再就是性格问题,你既不敢自立,就应该老老实实做个忠臣孝子,学学张良,萧何的明哲保身之术,他偏不,在功名利诱下冲昏头脑,要汉王封他齐王,他太不了解帝王之术了。这不是讹诈汉王吗?要知道作为君王他可以忍一时,但决不可忍一世。最后韩信得不到好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浅见!

7

韩信,一个很会领兵打仗的将帅之才,帮助刘邦攻城略地,早年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韩信对刘邦战胜项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韩信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军事家,但是他败就败在并非一个好的政治家。

韩信为人直率,要想有三分天下这样的想法,必须要自己愿意,要有一个政治家的头脑,才能自己出来单干。但是韩信并不愿意出来割据一方,他只想给刘备打工,韩信身边的谋士曾多次劝韩信,但是他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韩信在刘邦面前的口无遮拦,也可以说明他不具备成为一个政治家的可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种话也只有一介武夫能在领导面前说的出来。真正的政治家,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所以,韩信有实力自己独立出来,成就一番大事,但是他偏偏不喜欢折腾,他已经习惯了和刘邦在一起共事。后来,他成了一个忠心而没有心机但又很不甘心的人,不过,一切都晚了。

8

谈秦说汉(238)

韩信占领齐地之后确实如武涉所说:“若帮刘邦,则汉王胜,若帮项羽,则楚王胜,若让楚、汉并存,则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韩信没有听武涉之言。后身边的谋士蒯切也劝他为今后打算,但韩信认为刘邦对他很好,背叛就是忘恩负义。其实只要韩信稍微变通一下,三国时代就可能会提前来临,自己的下场也不至于如此悲催。

  • 韩信没有被下属架空的可能,有割据一方的能力

有人认为韩信不具备拥兵自立的条件,是因为手下的太多将领是刘邦的嫡系,是刘邦的创始团队,对刘邦忠心耿耿。不否认有这种成分,但韩信占领齐地之后,最早跟随刘邦的那帮人早被调走了,韩信手下的士卒基本是自己重新招募、或招降的

虽然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其实刘邦给到韩信的真正授权有限。彭城大战中,刘邦领导的56万诸侯大军被项羽三万大军打败,这时韩信就在彭城,如果刘邦把战场指挥权交给韩信,以韩信统兵之能在彭城布防,诸侯军队也不会输得这么惨。

刘邦退守荥阳,其实刘邦手里已经没有多少班底了,还是萧何从关中征发的老弱士卒补充兵力。荥阳被项羽的大军围困,是韩信在京、索城多次击退楚军,汉军不利的局势才稍稍得以控制。这时候韩信的优秀军事指挥能力才被刘邦真正地肯定。

魏王豹反叛刘邦,刘邦派韩信、曹参率军平定。刘邦虽然重用韩信,但也一直防备着他,曹参是刘邦的铁哥们,在韩信的身边另外重要作用就是监督他的一举一动,以韩信之能,当然可以看得出来。安邑之战后,韩信建议增军三万破赵、代、燕国。

分兵绕道河北,占领齐地,袭击楚都彭城,是减少荥阳军事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刘邦马上调了三万精锐给韩信。韩信率军击垮了代军,在阏与抓获了代国的相国夏说。当韩信攻破魏、代两国后,刘邦立即调回他的精锐部队去荥阳抵御楚军

韩信带领剩余军队进攻赵国,赵将陈馀看到韩信带领的那点老弱病残,都有点不屑于跟他应战,不听李左车之计在井陉设伏。结果韩信在井陉口背水一战,用疑兵占领了赵军的营垒,大败赵军。接着,韩信用李左车之计招降了燕国,屯兵修武。

但荥阳的粮道还是被楚军断绝了,破城指日可待,刘邦化妆成难民逃到成皋。唉,没有韩信的荥阳守也不住,刘邦把楚军引向了成皋,成皋也被楚军攻破了。刘邦再仓皇出逃,与夏侯婴俩人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的军中,抢了韩信已训练好的军队

然后命令张耳率军保卫赵国,命令韩信带领新征发仍未调往荥阳的士卒,出征齐国。请注意,这时韩信手下的士卒,几乎都是刚刚征发的新兵,没有刘邦的老班底。当然骑兵灌婴、曹参等一些老将领还是跟着韩信出征齐国,始终防备着韩信。

韩信的军队开拔之后,刘邦同时也派了说客郦食其前往齐国,说服了齐王田广投降。但刘邦并未派人正式通知韩信退兵,韩信依蒯切之计,率军攻破了临淄城。田广反过来又向项羽求援,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军也被韩信率军大败于潍水之中。

韩信率军平定了齐地,向刘邦请求封为“假齐王”。这时刘邦与楚军正处于战争胶着状态,有事没事就隔着广武涧对骂。再后来,刘邦劝降了九江王英布,调回在齐地灌婴的骑兵,同时游击将军彭越又在项羽背后不停地袭扰,项羽渐渐处于劣势。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因此灌婴渡过淮河北上,在下邳击败了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拿下下邳。在平阳击败了楚军骑兵,接着就降服了彭城,俘获了楚国的柱国项佗,降服了留、薛、沛、酂、萧、相等县。攻打苦县,谯县,再次俘获亚将周兰。然后在颐乡和汉王会师。

刘邦收到韩信请求封王的信,心里老大不爽。但这时韩信已经占领了齐国全境,如果不同意将其封为“齐王”,若韩信拥兵自重,刘邦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于是,委派张良亲自带着“齐王”大印,前往齐地赐封。但也因这事,刘邦对韩信起了杀心。

也就是说,韩信稳定齐国之后,灌婴带领的骑兵也被调走了。基层的士卒是在赵国与齐国重新招募的、或受降的,基本上没有刘邦从关中带出来的士卒了。而在韩信身边的只剩下刘邦的铁哥们曹参了。以韩信之能,搞定头脑简单的曹参不是问题。

  • 韩信愚忠,不愿叛汉王

从拜大将军不被重用开始,到破魏、代之后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再到修武抢走韩信手里的全部正规军,最后不情愿地派张良前往齐国赐封韩信为“齐王”,一次次地表明了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而韩信居然一如既往地对刘邦知恩图报,忠心耿耿。

这期间项羽派盱台人武涉游说韩信,愿与韩信、刘邦三分天下。但韩信认为曾经追随项羽不被重用,而刘邦对他亲近,才有现在的地位,死也不会改变追随汉王的决定,愚忠。蒯切也劝韩信自立为王,但韩信始终认为刘邦不会夺走他的齐王之封地,也听不进蒯切的劝告,蒯切装疯离去。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 写在最后

韩信屯驻在齐国,这时的刘邦,理论上已占领了中原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黄河以北是臣属于刘邦的赵王张耳的势力范围;事实上项羽的都城彭城,及所属的郡县,基本上大多已叛楚。齐国理论上也是臣属汉王。所以韩信联楚抗汉的风险很高。

项羽虽手里虽然有十万军队,但已经断了粮草补给。这时韩信出不出手,刘邦打败项羽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齐国自古富饶,粮草、兵员补充都不是问题,而韩信用兵之谋在当时是数一数二,若韩拥兵自立,“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是大有可为的

首先,韩信与项羽联手,提供粮草给项羽协助其重夺彭城,割据黄河以南;韩信则可以劝降、或征服赵王张耳,占领黄河以北的赵、代、燕、魏国的土地,加上自己的齐国,独霸一方而刘邦在韩信与项羽的联手打击之下,只能缩回关中。这样的话,“三足鼎立”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只可惜韩信愚忠不为,最终仍然是放猜疑心重的刘邦所杀。

2020/10/23

9

为什么韩信当时不选择三分天下,其实这个问题他回答过蒯通。

蒯通是韩信手下最有眼光的一个谋士,在韩信拿下齐地手握三十万重兵的时候,是蒯通想让韩信不帮项羽也不忙刘邦,而是自己称王和刘项三分天下。

这个想法蒯通向韩信至少提过三次,韩信给他的回复都是,让我在考虑考虑。

蒯通本以为韩信会答应,但是,韩信最终还是让他失望了。

他告诉蒯通我之所以不想三分天下,选择帮助刘邦来打项羽,是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刘邦给了我吃的,让我有好衣服穿,出门还有车做。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给了我大将军的位置,让我有了发挥才能的战场,才成就了我韩信的大名。

我韩信能有今天,全是刘邦赐给我的。

刘邦对我有如此重的厚恩,我怎么可能去背叛他呢?

所以,那些让我反对刘邦或者三分天下的话,你不要再说了。我意已决,帮助刘邦打项羽。

10

这个问题,你按今天的思维去理解,你是想不通的。

按今天的思维,你只会认为,韩信本人控制不了部队,部队听命于刘邦这种说辞。因为找不到别的理由了。

别说按今天,就是汉代后的人思维也与先秦时代完全不同。要不怎么会说人心不古。我们今天考古看到的先秦古人,连考古学家都感叹,那些古人与今天的人怎么看都不像一个物种。因为人文气质差距太大。我们看先秦时代的记录,那个时代有气节、有胆识的人是很多的。就连刺客都能有一个列传。先秦时,为了一个脸面可以自杀,后来这种事只有为了所谓的贞洁会出现。项羽在那个时代并不突兀,突兀的是我们现代人的大脑。蒙恬手握重兵,又有公子扶苏在身边,他也没出来比划比划。后世怎么敢这么安排?

后世连独自领兵都受限制,兵权都不在武官手上。就是因为人心不古,人心变了。所以你按今天人的思维去理解韩信,那不是搞笑吗?项羽要脸面,你真以为他是一个食古不化的异类吗?不是的,那时的人很多都那样。那个时代还有人为了一个精神去坚守。宋襄公难道也是异类?他疯了。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今天看来都是小儿科,因为今天的人不用教育怎么唯利是图了,人人都会。那个时代突破底线是有顾虑的,所以需要游说。

后来的人,军侯不自立,底下的兵士都会要挟逼迫。如果韩信时代是那样了,谁又会真的听命于刘邦?正因为,都不是那样,韩信忘记不掉刘邦给予他的恩情。否则就算不能自立,他完全可以技术性懈怠啊。这有多难呢?有的是办法。只有项羽不灭,刘邦能耐他何?

然而可悲的是,整个楚汉争霸,其实就只有刘邦一个小人。吕后是妇人常见的拔毒,很多妇人都是如此。

楚汉争霸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丢失的一个分水岭。今天的人早已不知道精神为何物,尤其不相信自己人有精神世界。这种事换成外国人,它们就能理解了。

在历史学领域,充斥着太多丑态吃货,它们没法理解古人。所以一切都以成败论去看待,都以自己的丑陋的内心去看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