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明风华》在热播,朱亚文主演朱瞻基。朱粉们看到朱高炽体弱多病,都在为此心急火燎。恐怕不是为他担忧,更多的是在替朱瞻基担忧吧。

在豹眼看来,这个担忧是多余的,即便是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朱棣依然会遗诏让朱瞻基登基继位的。

起码有几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朱瞻基必然将会成为大明的继承人。

第一,天意所属,朱瞻基是上天赐给朱棣的接班人。

这还得从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说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皇太子朱标病逝,由于朱标长子虞怀王朱雄英早夭,朱元璋就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意图很明确,那就是决心把皇位传给嫡长子这一支。各藩镇诸王也都要清楚,对于大位也别有啥觊觎之心。

当初,朱元璋对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的皇孙朱允炆,非常喜欢。不过,对于这个“仁柔少断”的皇孙将来继承帝位,却不十分满意,曾经为此一度打算换掉太子。

有因为爷爷爱孙子的原因,儿子沾孙子的光被立为太子的,而朱标却几乎因为儿子的原因,失掉太子之位。不仅没有沾上儿子的光,反而受累。后因翰林学士刘三吾劝谏,才没有改立太子。

可在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398年)这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莫名其妙地做了个梦,梦见其父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这个梦让燕王朱棣想入非非,就在此时,有人来报告说,其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急急忙忙地去看他的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一团英气。

此事,让朱棣幻想着朱元璋能够在最后时刻,将皇位传给他。

可是不久后,朱元璋在6月24日驾崩,遗诏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

爷爷爱孙子,既然朱元璋执意要把皇位传给孙子,那么朱棣为了自己孙子的皇位,就决心也要拼搏一把,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

第二,朱瞻基是朱棣精心培育的大明朝接班人。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胜。之后,就亲自挑选著名的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说皇孙是个可造之才,要求他的老师们尽心竭力。同时,朱棣还不忘亲自教导。此时,朱瞻基已经五岁了。

永乐中期,朱棣屡屡远征漠北,总是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都带领朱瞻基去农家看看,让他了解农家的艰辛,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位爱民的好皇帝。

从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来看,誓要把朱瞻基培养成一个有作为的守成之君。

第三,其父朱高炽健康不佳,但不影响朱瞻基继承人的位置。

永乐二年(1403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健康不佳,并为此所苦。而朱瞻基却长得很健壮,生气勃勃。

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正式立为皇太孙,这就是确定继承人的节奏。有朱允炆的故事在,不论朱高炽出现任何状况,这个皇太孙将来上位都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第四,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协调、沟通的能力。

朱瞻基十五岁时,就跟随其祖父远征漠北。其与祖父密切的关系,引起了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警觉,他们想方设法构陷朱高炽,但朱瞻基敬慕自己的父亲,多次成功保护了朱高炽。这足以显示出朱瞻基坚强的性格,以及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处事能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但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朱高炽也驾崩了,已经二十六岁的朱瞻基即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新皇帝。

从这个时间来看,即便是朱高炽死在了朱棣之前,恐怕朱棣也会决意把帝位传给他这个精心培育的皇太孙。

朱瞻基登基后,成功处置了朱高煦、朱高燧的反叛和不臣之心,开创了“仁宣之治”,史学家赞誉为堪比“文景之治”。

如果没有其祖父朱棣给他创造的基础,没有文武群臣的鼎立辅佐,朱瞻基恐怕也不能很快就掌控局势,并有如此的作为。

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朱棣誓要把帝位传给朱瞻基的正确决策,朱瞻基也不负其祖父明成祖朱棣的厚望,成为了一代明君,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得的一段佳话。

爷爷爱孙子,这是人之天性。纵是帝王之家,也不例外。但如何来爱,才是真爱?这祖孙俩给后世留下了很宝贵的东西,值得好好品赏。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18岁的朱高炽被册立为燕藩世子,成为了燕王朱棣的法定接班人。

公元1404年永乐二年,26岁的朱高炽被正式册立为太子,成为了永乐大帝朱棣的法定接班人。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终于熬到了当家做主这一天的太子朱高炽成为了大明朝的仁宗皇帝,这一年他46岁。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五月,不到十个月,位子还没坐热,仁宗就猝死了,享年47岁。

那么问题来了,万一朱高炽撑不住,死在朱棣前面了,那永乐朝接班人的位子还能不能轮到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手里呢?要知道,朱高炽还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弟弟朱高煦,面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的,不是没有可能。

咱们分析一下可行性。

一论朱瞻基继位的可能性。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高炽的长子出生,就是日后的皇太孙朱瞻基。这一年正好也是建文改元,燕王朱棣正式起兵“奉天靖难”。

传说朱瞻基降生前,朱棣梦到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大圭,并交代他“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得知长孙出生,觉得是个好兆头。到了朱瞻基满月时,朱棣越发觉得这个孙子完全符合自己梦中的寓意。

不仅如此,当年朱高炽作为朱棣接班人这个事,还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亲自背书的。这个可不是梦了,对于皇父说一不二的暴脾气,朱棣可是清清楚楚的。

所以说朱瞻基父子俩在朱棣心里的地位非常特殊,自带光环。关键这光环前无古人,气场特别强大。

当然,永乐二十二年的时光里,朱高炽的地位也不是稳如泰山的。他的好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免不了天天在朱棣面前构陷太子。再加上靖难四年,朱高煦战功赫赫,性格颇似自己;而长子肥胖仁厚,喜静不喜动,腿脚还不好,走路需要人搀扶。说实在的朱棣真是有点看不上朱高炽的。

永乐元年,当邱福、王宁等人提议立朱高煦为太子时,朱棣还是很犹豫的。关键时刻,还是永乐朝的一帮文臣点醒了朱棣。

翰林学士谢缙曾进言“好圣孙”,朱棣立刻点头。可见杀伐决断毫不含糊的永乐帝对于立储这个事上为难已久了。虽然太子仁孝,天下归心,虽然长子地位早由太祖指定,可是朱棣依然犹豫,让谢缙这么一说,永乐三代传承的体系很清楚了,他这才彻底下了决心。

公元1411年永乐九年,朱瞻基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到此,嫡长子一系的名分才算是从法统上固定下来了。只要不出意外,朱瞻基妥妥的就是永乐朝第三代接班人。

毕竟“立嫡以长”,这是《皇明祖训》纲宪般的存在,高高在上无法撼动。而朱高炽、朱瞻基父子标准的嫡长子嫡长孙,还有比这更经典的根正苗红吗?大明朝的文官集团历经劫波终于迎来这二位,如文、景一般存在的接班组合,岂有轻易放过的道理!

二论朱高煦继位的可能性。

说起嫡子,汉王朱高煦也是徐皇后所生嫡子,又是朱棣靖难行动的主要参与者。朱高煦与他大哥性格完全不同,聪明好动机灵,为人狠辣凶悍。

洪武年间,各地藩王的嫡子在南京就学期间,年少的朱高煦就表现出了与大哥朱高炽完全相反的秉性和不着调。以至于祖父朱元璋深恶之,早早的给他定了性。

靖难中,太子朱高炽行动不便只能驻守北平,虽然击退了李景隆50万大军,可毕竟没有冲锋陷阵,亲临绝地的气魄。

朱高煦就不一样了,靖难行动根本就是他最高光的时刻。1400年建文二年隨朱棣参加了白沟之战,击杀南军都督瞿能;东昌之战,张玉阵亡,关键时刻又是朱高煦杀到救出朱棣,反败为胜。1402年建文四年,燕军在长江边被盛庸击败,急切之下无法过江。朱棣已经几乎要放弃了,依然是朱高煦杀到血战盛庸,扭转局面,才使得南军陈瑄带水师归降燕王朱棣,度过长江拿下了靖难的最后一公里。

朱棣靖难成功,次子朱高煦功不可没,不但冲锋陷阵,还能智勇俱佳,甚至救过朱棣的命。难怪朱棣一冲动对他说了“勉之,世子多疾”这样引人遐想的话。比起太子,朱棣觉得这个次子更像自己。所以说“奉天靖难”成就了朱高煦,也给了他与朱高炽争夺储位的资本。

三论朱棣的评估。

1、太子和太孙的名位在永乐十年之前都已经先后定型。1417年永乐十五年朱棣令朱高煦就藩乐安州,基本上宣告了朱高煦的出局。

2、朱高煦虽有军功,但是为人品行不端正,听不进谏言。对于朝廷法度毫无敬畏,经常伤及无辜。参与夺嫡,构陷太子,陷害朝臣,致使谢缙被杀,黄淮问罪。

3、先是迟迟不肯就藩,就藩后仍私自招募死士,图谋不轨。打天下靠的是拳脚狠,不怕死,治天下靠的可是综合能力硬,不作死。

结论:

从朱棣思考继承人问题的逻辑来看,主线基本上还是以朱高炽一脉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只是建文削藩导致了靖难这个“意外”事件的发生,触发了朱高煦这一支线的成长。

既然《皇明祖训》是朱棣一切行事的行动准则,那么选择朱高炽就是他不忘初心的最好践行,何况还有一个朱瞻基既能传承永乐尚武的强硬作风,也能获得文官士人的拥戴。至于汉王,只能说他在永乐王朝的创建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使命已经完成。

所以无论朱高炽能不能熬到登基,都不会影响朱瞻基的帝王之路。

南北镇抚司答卷,欢迎围观。

3

朱高炽一旦走在朱棣前面,历史其实就已经走向朱棣、朱瞻基、朱高煦这样一个组合;而这个组合又和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这个组合何其相似?这也就意味着历史让大明再做一次选择。

朱高炽虽然健在,但是身体一直不好,朱棣应该是考虑过这种可能性的。所以朱瞻基在永乐9年(1411年)被朱棣立为皇太孙,这是典型的隔代立储。

在朱瞻基的教育方面,朱棣真是可谓亲力亲为。非常重视朱瞻基的全面的教育,不但亲自挑选翰林学士的指导朱瞻基学习儒家学术;而且重视其武功,手把手教他如何打仗,15岁的时候就随朱棣出征漠北了;朱棣让朱瞻基下到农家,到农田体验农民艰辛。这其实就是朱棣有意识地培养守成之君。

而这一切和当初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又极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朱元璋比朱棣更没有准备。

因为朱元璋原本最大的希望是朱标。而朱标原本还在替自己去西安考察都城选址问题,结果回来后生病,就很快去世了。朱标的去世使得朱元璋很多计划全部被打乱了。而由于过重的沉没成本,导致朱元璋实际上根本没法重新考虑新的布局。

所以他只能采取成本最低的措施,那就是在为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铺路的时候,把原来给朱标打造的所有班底,全部清洗掉。直到最后一刻,朱允炆提出的最大担忧,如果叔叔们反怎么办的时候,朱元璋彻底愣住了,而此刻朱元璋也只能在自己一旦驾鹤西去的时候,禁止他们回京奔丧。朱元璋应该是有遗憾的。但是已经木已成舟了,他也无力再管了。

朱棣靠“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子的宝座,所以他的内心有深刻的忌讳的。他希望历史重演么?显然不希望。

所幸的是,他比朱元璋又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避免这种可能想的发生。所以即便他再喜欢朱高煦,再讨厌朱高炽。朱瞻基隔代继位的前提是在永乐9年就已经确定了的。朱棣并没有对朱高煦痛下杀手,毕竟自己的儿子,长得又那么像自己。他只是不断打压朱高煦,希望朱高煦能够安分守己。最终被迫就藩乐州实际上也是朱棣眼中朱高煦的妥协,但是朱棣并没有对其采取最终的措施。也就是说知道他是个麻烦,但自己还没有下定决心替朱瞻基收拾掉这个麻烦。

朱棣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驾崩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在他活着的时候顺利交权。

在朱棣的身后,朱高炽和朱高煦实际上还是凭借各自力量角逐。历史是留给朱高煦机会的,但是很显然在搞政治方面,他的班底不行。杨荣、金幼孜等文臣决定秘不发丧,然后杨荣单身连夜潜入京城,让朱高炽做好的即位的准备。朱高煦慢了一拍,就失去了这次最宝贵的机会,这次机会实际上没有道德成本。因为谁抢先即位,谁就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天子。

但是朱高炽很快也驾崩了,上天还是给了朱高煦第二次机会,只不过第二次机会比第一次相对被动一些,他必须学自己的父亲朱棣从自己的侄子手里抢过宝座。

但是这一次他又错过了这个宝贵的机会。朱瞻基在南京监国,必须回北京奔丧即位,路上乐安州是必经之地。可是他等来的却是朱瞻基已经在北京即位的消息。

一步错步步错,朱高煦决定起兵学父亲。结果朱棣多年的亲力亲为的培养起到了作用,朱瞻基决定亲征,朱高煦的人马就立刻鸟兽散了。

因此朱高炽无论是死在朱棣前面还还是后面,都不会影响到朱瞻基即位的。朱高煦硬是把一个英雄活成了一个笑话,所以还是要多读书。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4

《大明风华》很精彩,朱瞻基的皇帝之路可谓是来之不易。朱棣欲传位于朱高炽父子,又恐他们父子孱弱,不是次子朱高熙的对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临终前终于决定将皇位传于朱高熙,只为了保住他们的性命。不过,朱棣还是给了朱瞻基一个选择的机会,特意在临终之前召来太子党杨士奇。而杨士奇的足智多谋和对太子一脉的忠贞不二也许会给朱瞻基带来解决之道。

剧中的朱棣十分疼爱太孙朱瞻基,多处流露出要通过老大朱高炽传位于朱瞻基的打算。众所周知,朱棣从始至终就抱着这样的想法。然而朱高炽浑身多病,还有足疾,万一不幸死在了其父朱棣之前,那么朱棣该怎么办?是传位于朱高熙,还是朱瞻基呢?

事实上,朱高炽在朱棣死后不到10个月就驾鹤西去了,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那么我们来分析下朱棣会如何传位。

朱高熙

朱高熙骁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曾数次解救朱棣于危难之间,朱棣因此常夸赞他有自己的风范。后来,朱棣即位不久,又将其安排在北燕之地,如同自己当年一样,镇守边疆,可见其对朱高熙武功的肯定。

朱棣欣赏老二,也给他一些特权,奖赏其三护卫。要知道,这些护卫就是皇帝自己掌握的禁卫军,经过精挑细选,个个武艺不凡。而且,每队护卫有数千人的规模,那朱高熙的三护卫人数就过万了。一个在京的亲王拥有这么多亲兵,万一动了造反之心,后果难以设想。可见朱棣对其真得很信任。

然而朱高熙为人轻佻,恃强凌弱。年少时,朱元璋常安排皇孙们赴京学习儒道,然而这家伙非但不好好学习,常出言不逊,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恐怕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朱高熙依仗着手上的亲兵,胡作非为,伤害朝廷命官,纵使手下劫掠百姓。不仅如此,他还自恃朱棣对其的恩宠,两次拒绝就蕃的圣旨,并且多次在朱棣面前罗织太子朱高炽的罪名,致使多位名臣含冤入狱。

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梦见朱元璋托梦于他,赐他大圭,并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大圭就是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那么也就是说,朱元璋之所以把江山托付于朱棣,是希望他将来把皇位传于朱棣之孙,这样明朝将世代永昌。这时,传来朱瞻基出生的消息,朱棣暗暗称奇,从那时就认定了这位皇孙将来必是大明皇帝。

不久建文帝开始削蕃,眼看着菜刀已经落到了自己头上,朱棣怀揣着这个预言,就开始了为期数年的靖难之役。

永乐九年,时年13岁的朱瞻基便被册封为皇太孙。朱棣非常重视对朱瞻基的培养,安排朝中名臣从小便教导他攻读儒道以及治国之道。等到朱瞻基年龄稍长,便常将其伴于自己左右,巡察民情,远征大漠,朱瞻基16岁时便跟着朱棣来到了瓦剌的王庭处。

朱棣口中常提“上马安邦,下马治国”,他如此煞费苦心地教导朱瞻基,就希望这个皇太孙将来能成为文韬武略的好皇帝,开启大明盛世。如此朱棣百年之后,亦能坦然面对父亲朱元璋。

朱瞻基也不负圣望,文武双全,且礼贤下士,仁政爱民,深得朝廷重臣的拥护。

朱棣之抉择

对比朱高熙和朱瞻基二人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朱高熙实乃一有勇无谋、狂妄自大之草包,而朱瞻基却已经具备了帝王之资。

记得朱棣常对朱高炽说:“朱瞻基就是大明的太平天子”。言下之意,朱元璋、朱棣二代人的宵衣旰食已经为大明建立了赫赫武功,外邦已然不足为患。而大明的昌盛就必须依靠文治来实现,因此朱棣非常重视儒家的治国之道,特意安排朱瞻基从小学习儒道。朱高炽父子的仁政让朱棣看到了希望。相反,在朱棣的眼中,朱高熙不过是一位英勇的武将,宠爱他仅仅是因为他的皇子身份。

其实,朱棣也早就用行动告诉了世人他的选择。朱棣不但收回了朱高熙的三护卫,还将其驱逐到乐安就蕃,而将朱瞻基时刻带在身旁,亲自教导。

另外,朱棣驾崩之时,朱瞻基时龄26岁,他能否堪当大任,朱棣心中是一清二楚。而且朱棣临终之时也知道太子朱高炽来日不多,仍坚持将帝位传给他,恰恰就说明了朱高炽只是一个过渡。因此,无论朱高炽能否继承大统,朱瞻基早就是朱棣心中认定的继承者的不二人选。

5

靖难之役的成功,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中朱高煦最勇猛,立的功劳最大,朱棣最喜爱他,曾有让他继位的想法。战争中朱棣曾抚其背说:“好好干,世子多病”,无论是在朱高煦本人还是在其它人来看,朱高煦有很大的机会成为皇位的候选人,但他的对手朱高炽是嫡长子又是朱元璋亲立的世子,朱高炽本人仁厚得到众人的拥护。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朱高炽提前死,继承权会不会是朱高煦呢?



小姐姐讲史说,无论朱高炽是否死在朱棣的前面,朱高煦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因为有“好圣孙”朱瞻基在。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不亚于朱元璋喜爱朱允炆,而朱高煦后来的举动却一步步遭到朱棣的反感,导致朱高煦继位无望。无论朱高炽是否死于朱棣的前面只要有朱瞻基在,朱高煦都不会继位。下面咱们分析下。

朱高煦为什么与帝位不会有缘

主角就是朱高煦和朱瞻基

  • 回合一

两人在朱棣心中的偏爱程度,朱瞻基更胜一筹。相较于因肥胖而行动不便的朱高炽,朱高煦勇武有力,不仅在四年靖难中经常随朱棣出征,更是在白沟河之战和东昌之战的危难关头救了朱棣性命,又在建文四年的浦子口,朱棣战败之后及时率军赶到。而朱棣抚其背道,“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给了他一个会立自己为储君的暗示,貌似朱高煦太过看重这句话的意义,以至于给了自己的夺位之路的开始一个坚定地信念。

而相较于不得宠的父亲,皇孙朱瞻基却是自小便极受朱棣喜爱,出生不久便被朱棣给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的高度评价。

于此同时,朱棣对于朱瞻基的培养可谓倾心尽力,不仅亲自挑选著名文臣担任其老师,并且经常亲自教导,更是在自己老爹能否继承大统上起了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朱高炽的大统是沾了自己儿子的光。这个结果朱高煦明白了吧。

  • 回合二

朱瞻基有着朱高煦比不了的顺位和地位。关于皇位的传承顺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做了明确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就是说,兄终弟及只在“朝廷无皇子”时才可实行,因此朱瞻基的顺位要远高于朱高煦。

此外,朱瞻基早在永乐九年就被立为了皇太孙,乃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这一结果,朱高煦也是无力更改的。

  • 回合三

两人的前朝后宫助力团队对比。朱瞻基深得一众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朝臣的支持及后宫徐皇后的支持。若是朱棣想立朱高煦为皇帝,那么一些老臣会以朱元璋定的先例为由,拼死反对朱棣这么干。如果朱高炽死的过早,但是朱瞻基还在,那么臣子们就会参照朱元璋定的皇位传承办法,一旦文武百官意见一致,朱棣就要慎重考虑立谁为太子了,也就是说皇帝朱棣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根据自己的意志立谁为太子,而且我想朱棣不想看到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有机会争取的,而使得血亲相残,更何况朱瞻基的才能不逊于朱高煦。所以就是朱高炽没做一天皇帝,皇位基本也会到朱高煦头上。

另外,虽说明朝严禁后宫干政,但在立储这种事情上却又不同,这种事情除了天子近臣外其他人很难左右皇帝想法,反倒是皇后等后宫妻妾更容易发挥作用。朱棣对待徐皇后的态度,其实与朱元璋对待马皇后差不了多少,她虽不太干政,但提出的意见往往能够得到朱棣的重视和采纳,算是朱棣的贤内助。而她对于朱高煦却很是不满,不仅极力阻止朱棣废长立幼,甚至曾经直接点明朱高煦“性不顺”。这一结果,朱高煦该是要仰天长叹了吧。

虽然只是如果,但朱高煦必不会清楚自己的处境,或许只是一遍历史的重演罢了。我们除了感叹一下他的无限精力及无望结局,好像不能再做些什么啦!(感谢友友们的阅读,欢迎您的积极评论呀)

6

翻版,绝对的翻版。朱元璋,朱标,朱允文的历史再现,想想真玄啊 ,如果朱棣晚死十个月历史完全有可能改写,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基本上还应该是朱瞻基,朱高煦可能性不大(不是朱高洵)。但毕竟有前车之鉴。朱棣再喜欢朱瞻基,在帝位继承上敢不敢弄险呢?

朱高炽之所以在历史上名声不堪,是因为朱高炽因谋反而死。历史上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好词,写的很不堪。关于他的“光辉历史”自然都给泯灭了。事实上朱高炽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能够陪同朱棣打江山,历时四年推翻推翻建文。“靖难之役”朱高煦可谓功劳第一位的,朱高煦自比李世民。还是有点谱的,把父亲朱棣推上帝位。朱棣对这个二儿子应该是十分钟爱。几次想把朱高炽废掉改立朱高煦、只不过是朱高炽是嫡长子,又受文官集团的支持,又加上大孙子朱瞻基会来事才算勉强保住太子之位。

朱棣真心喜欢自己的大孙子朱瞻基,而且很看好朱瞻基,觉得类己。朱棣派很多鸿儒之士培养朱瞻基,在永乐九年,刚刚十二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可谓进一步确立了朱瞻基的地位。也就是说,如果朱高炽死了,第一顺位继承人是朱瞻基。而不是朱高煦,自此以后,朱瞻基被朱棣带着各地巡边,打仗,精心培养。不只一次对朱瞻基说过,爷爷现在累点,就是为了你以后当太平天子。朱棣这么急,这么早立太孙,而且给太孙配备政治班底。应该是看出朱高炽身体不好,怕万一朱高炽不虞。有“备胎”可用。是在为将来做打算。从大概率,从国家政局考虑都应该是朱瞻基。也就是说,皇位早晚只能是朱瞻基的。

关于朱高煦是否抢班夺权。就看看朱棣有多大魄力,敢不敢直接把皇位传给皇太孙了,朱元璋事情他是最大获利者。一旦朱瞻基登基,朱棣应该想到朱高煦会造反。朱棣对此也有所准备。朱棣把朱高煦就藩到乐安,也是便于一旦造反,便于朱瞻基擒拿。而且朱棣晚年时候。地方藩王和朱允炆时代已经是不可同日耳语,没有任何权力而言。朱瞻基背后有文官政治集团和勋贵集团(张辅)的拥护,朱高煦几乎没有

对比二人的优势和背后的政治实力,朱瞻基的牌面还是大一些的。朱棣还是会传位给朱瞻基的,朱高煦依旧没戏。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7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题主的题目: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那么朱瞻基和朱高煦谁可以继承大统?

我的看法是朱瞻基,就算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么最后还是朱瞻基继承皇位。具体的原因我来分析一下:

朱棣本质上信奉嫡长子继承制度的:

在历史上朱棣受到的是朱元璋的封建正统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朱元璋立下的继承顺序。朱棣在朱标在世的时候经常受到哥哥的帮助,所以对于自己的哥哥还是有一定感情的,而且在21岁的在北京就藩,并且在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的时候奉旨不去南京奔丧,这样皇位就传给了侄子建文帝。本来就是相安无事的,但是建文帝偏偏不顾祖训,上位之后急匆匆的想要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在黄子澄,齐泰等人唆使下迅速实施削藩政策,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直接消灭了包括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这五位叔叔要不被贬为庶人,要不就自杀,导致全国各地的藩王包括朱棣人心惶惶,最后被迫造反靖难之役,无情最是帝王家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最后成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当上皇帝的人,可以说当时也是朱允炆逼得其他的藩王太紧,导致最后很多藩王都倒戈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朱棣本质上还是受到朱元璋传统教育的,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

朱高炽立为太子,政绩斐然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朱高炽是朱棣与徐皇后的长子,按照继承顺序嫡长子继承毫无以为是要担任太子的。在洪武二十八年立为燕世子,也就是说朱棣死后继承藩国的人。同时在朱棣靖难期间朱高炽坚守北平,李景隆五十万之众硬生生的被朱高炽一万人给守住了,完全免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可以说是功劳完全不比随父亲朱棣征战的朱高煦低。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基,永乐二年被敕封为皇太子,此时的朱棣在外征战,而朱高炽作为太子监国,国家稳定,社会安定。所以说在朱棣看来虽然不是很喜欢朱高炽,但是朱高炽确实是治国的一把好手,所以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坐的也很稳。朱高炽本人仁厚,儒雅,朱棣曾笑着说过仿佛不是他的儿子一样。而且并没有很大的过错,虽然朱棣可能更加喜欢朱高煦一点,但是朱高煦久经沙场比较残暴一点,难免以后会屠戮自己子孙,所以在立下朱高炽为太子的时候基本敲定为诸君了。当时打解缙大学士也说过:“皇长子仁义孝顺,天下归心,好圣孙。”所以说朱瞻基的地位可能比父亲还要高。

朱瞻基立为皇太孙,坚如磐石

朱瞻基是朱高炽和张皇后的长子,自幼受到自己祖父朱棣的喜爱。在永乐九年被敕封为皇太孙,我们可以看“太”字基本上就是储君的象征了。父亲是太子,自己是太孙可以说皇位一定会留在自己这一脉。同时这种情况是不是和朱元璋,朱允炆类似,其实隔代亲很正常。如果朱高煦是下一个朱棣的话那么就是另外一次靖难,但是朱棣显然想的比朱元璋更远,或者说他有更多的时间来为自己的孙子打下基础,并且太孙时常在其左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防止靖难再次发生。

在朱瞻基出身的那一晚,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相当于大位,并且说道:“传世子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之后觉得这个寓意特别的吉祥,恰逢此时孙子朱瞻基出身,朱棣立马看自己的孙子并且给其命名为“瞻基”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这件事情对朱棣造反也有很大的影响,朱高炽曾对朱棣说过,你当初要不是因为这个孩子还会靖难吗?由此可见朱瞻基在朱棣的眼中是相当重要的,而且这孩子像极了自己,所以特别喜欢。


总结来看:我们看出朱棣对于不管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都是寄予厚望的,而且两个人在朱棣活着的时候都表现的很好,根据朱家的家训来看朱高炽作为嫡长子,朱瞻基作为嫡长孙,太子太孙之位一定,基本上皇位只会在这一脉,不然的话朱高煦当上皇上,这一脉肯定必死无疑,所以说就算是朱高炽死了最后的皇位肯定还是朱瞻基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些许帮助,欢迎评论!

8

成祖即位,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明史·列传第六·汉王高煦》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杀伐果决的朱棣继位后,忠于朱高煦的人向朱棣建议立朱高煦为太子,比如与太子走得比较近的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人。而朱棣也在犹豫,到底该立谁呢?一直拖了一年多,最后,朱棣才决定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棣的理由是太子很仁厚,贤德。而且,朱高煦过失太多,不能立。

大家都知道朱棣喜欢朱高煦,朱高煦跟随朱棣打天下,夺帝位,风里雨里的北伐,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白沟何一战中,在东昌一战中,朱高煦勇猛异常,化解危难,在朱棣狼狈到快要丢了性命的时候,都是朱高煦解了围,救了朱棣的性命。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一带又被朱允炆的军队打得大败,朱高煦这员福将又一次为朱棣增援解困。朱棣于是对朱高煦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有了这些,再结合朱高煦的性格特点,他就飘了,觉得自己是不二的太子人选。


但朱棣在权衡利弊下,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没有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是立他为汉王,藩国云南。因为朱高煦为人粗鲁,不是当皇上的料。就连他的亲妈徐皇后都不看好他,群臣更是如此。因为他的种种劣迹,比如天天拿自己和李世民相提并论,纵容士兵抢掠等等。


而朱高炽恰恰在人品和治理国家等方面是棒棒的,无可挑剔。就是身体胖点,腿瘸点。

贤臣解缙立推朱高炽当太子,他说:

“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而且,解缙又说“好圣孙”,所以,朱棣果断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朱棣也明白,朱高炽也活不了多久,但是之后把皇位传给朱瞻基,平稳过渡就可以了。而如果把皇位给朱高煦,那他的好圣孙就很难保会是下一代的皇帝了。


所以,在朱棣有生之年,他是力挺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朱棣活着,朱高煦就没有戏份。那么,朱棣如果也和他的父亲朱元璋的命运一样,朱高炽早死了呢?朱高炽死在了朱棣的前面,那么这个局面尴尬不尴尬?


其实,从朱元璋那里吸取了教训,为了防止这样的局面产生,朱棣是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的。他让不善于马上作战的太子朱高炽监国,带着其他两个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作战。同时,在朱瞻基小时候,就开始亲力亲为的全方面的培养孙子朱瞻基。在朱瞻基十几岁的时候,就跟随朱元璋北伐,增长实战经验。


所以,朱棣虽然勇猛好武,但是做事全面周到。他为朱高炽一脉继位,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他努力培养朱瞻基,也开始“打压”朱高煦:


永乐二年, 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从成祖巡北京,力请并其子归南京。成祖不得已,听之。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

最后,朱高炽终于去了乐安,他的封地,低下了倔强的头。朱高煦曾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朱瞻基对答,“更有后人知警也。”朱瞻基是高他一筹的。


只要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朱棣能说了算,朱高煦就不可能继承皇位。即使是朱棣死了之后,他的好孙儿朱瞻基一样把他的二叔朱高煦给收拾了。


朱高煦是一个武夫,根本没有当皇上的命。他的一生都梦想当皇上,也一直在作乱,但是能力不行,空有抱负,是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的。他的所有的梦想,都注定是白日梦。

9

这又是一个朱元璋、朱标、朱允炆三代的故事轮回。不过时移世易,如果大胖子朱高炽真的天不假年,死在了他老父亲朱棣前面,那面对“好圣孙”朱瞻基和“类己”的汉王朱高煦,朱棣又会选择谁呢?

个人观点:朱棣立朱高煦的可能性要大于立皇太孙朱瞻基。



  1. 有靖难之役的警示,跨过儿子,越级立孙子的危害朱棣是心知肚明,除了长子朱高炽外,朱棣还有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这三兄弟都是正妻徐氏所生,比起朱棣那不明不白的母亲身世,朱高煦是顺理成章的顺位继承人。按宗法礼制,朱高炽死后,那太子之位就应该是朱高煦的。
  2. 朱棣不止一次有过废炽立煦的想法,只是因为这个燕王世子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朱棣不好驳父亲的面子,换句话说:朱高炽的位置并不比之前的朱标稳,朱元璋是铁了心要让朱标当储君,而朱棣对于朱高炽,更多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在作祟。
  3. 朱棣讨厌朱高炽过度重文轻武,又胖得不像自己亲生的,而更喜欢英武善战的朱高煦,经常有意无意地透风给他,要废长立幼,这直接助长了朱高煦夺嫡的野心。朱高炽的位置之所以越来越稳固,那是因为朱高煦自己作死,不服管教所致,如果朱高炽早死十个月的话,那朱高煦的储君之路就再也没人挡得住了。


朱棣有多疼爱朱高煦,从两个封号就可以看出了

  • 首先是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为汉王,就藩云南。自刘邦做了第一任汉王后,拥有这个爵位的人不是自立为帝的就是权侵朝野,尤其是自汉朝后,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朱元璋更是刘邦的铁杆粉丝,朱棣把朱高煦封汉王,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
  • 其次把天策卫给了朱高煦,这是明朝皇帝亲军二十二卫之一,脱胎于李世民首创的天策上将一职,自李世民后一千多年来,只有六个人有此殊荣,朱高煦所得的天策卫自然也是意义非凡了。
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

可见朱棣是把朱高煦当做是之前的燕王来培养的,作为靠着枪杆子夺权的朱棣,不可能不知道枪杆子的重要性,除了封汉王、赐亲卫外,朱棣还把太子党的智囊和顶梁柱解缙给秘密收押并处死,间接扫走了一部分汉王派夺嫡的障碍。

而且朱棣把朱高煦封去云南偏远之地,也有着他自己的小算盘。早在靖难之役最后一年里,朱高煦就因战斗有功和多次救父而深得朱棣器重,朱棣曾话里有话地对他说:“加油吧,你大哥身体不好”。

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联想到朱棣在之后一年内就封朱高煦为汉王、赐天策卫和另外两卫,这传位朱高煦的心思就只差写在纸上了。封朱高煦去云南,这是朱棣为了避免夺嫡之战太过激烈而出现流血事件,毕竟都是亲儿子,伤了谁都不好。

把朱高煦派去云南,既避免了他在北京受人暗算的可能,又避免了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正面冲突,如果能等到其中一人离奇去世,那储君之位就不需再烦了,直接由另一个顶上就行,而且从朱棣的话来看:朱高炽早死的可能性要更大!

结论:如果朱高炽早死于朱棣的话,如果朱高煦能再隐忍,好好听从父亲安排的话,那储君之位就非他莫属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10

首先纠正一点,题中所说的“朱高洵”应为朱高煦。其次呢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朱棣,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依靠所谓的“靖难战争”推翻了原本的合法皇帝、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朱高炽是朱棣长子,靖难后册为皇太子,长年监国。朱瞻基是朱高炽长子,册为皇太孙。朱高煦是朱棣次子,封汉王。

如果按照题主的先决条件,皇太子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的话,笔者认为继位的只可能是朱瞻基,而非朱高煦。

朱瞻基与汉王剧照

身体不好的朱高炽

实际上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朱元璋只注重儿子而忽视孙子教育的结果。对于朱元璋这个政治强人来说,可能压根就没想过长子朱标会死在自己前面。因此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不但打乱了朱元璋的迁都计划,也影响了整个明王朝历史的发展。

为了让年纪轻、毫无政治经验的孙子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下狠手清除了以蓝玉、冯胜和傅友德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这样做虽然消除了武人干政的危险,却也让皇太孙陷入文人集团的包围,最终以文抑武的政策遭到了包括亲王和武勋在内的集体反弹。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登基称帝,当时他的年纪是43岁。长子朱高炽25岁,次子朱高煦23岁,长孙朱瞻基只有4岁。朱棣的老爹朱元璋虽然活了71岁,但他大哥朱标38去世,二哥朱樉和三哥朱棡也只活了40岁和41岁,所以此时朱棣虽然刚做了皇帝,笔者估计他一定会提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朱棣剧照

就在登基前一个月的浦子口一战中,朱棣被朝廷大将盛庸险些逼入绝境,幸苦次子朱高煦解围。当时大难不死的朱棣拍着儿子来了这么一句:“勉之!世子多疾。”可以说这一句话害了朱高煦一生。

兵至浦子口,盛庸诸将逆战,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从朱棣的话可以知道,朱高炽的身子骨确实不太好,大概率是肥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明史朱高煦传》就提到:“仁宗(即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因此朱棣也是犹豫了近两年,才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册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为汉王。而在这段时间内的夺嫡之争,一定是异常的惨烈。

太子活着立太孙

但是朱高炽虽然身不好,却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朱瞻基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当时朱棣的三个儿子都在南京作为人质。可以说正是朱瞻基的出生,给了朱棣继续拼搏的勇气。不然即使他起兵造反,朝廷把他三个儿子一咔嚓,这皇位传给谁去?

因此朱棣在南京登基后,第一件事想得不是让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来南京,而是派人把长孙朱瞻基给接了过来。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9岁的朱瞻基正式出阁就学,而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到了永乐六年年底,朱棣将蹇义、金忠这两位朝廷重臣,以及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等太子东宫班底全部派去辅导皇长孙。事实上已经确立了朱瞻基作为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巡视北京,特意将朱瞻基带在身边一同历练。次年朱棣第一次北征漠北,12岁的朱瞻基奉命留守北京。

庚子,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进所议留守北京事宜:一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行在所。—《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一》

朱瞻基剧照

那么作为北京留守的朱瞻基权力有多大呢?当时文官六品以下及考满起复例应升降复职等常规官员任命,朱瞻基不需通知朱棣和朱高炽,即可自行决定。同样武官之中“例应袭替优给升降者”,也可由皇长孙决定。这一次的留守任务,朱瞻基完成地非常出色,于是朱棣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11月10日正式册其为皇太孙,而且皇太孙冕服和皇太子相同。

礼部又请冕服、玉圭之制。上曰:“冕服如皇太子,玉圭如亲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北伐,皇太孙朱瞻基扈从。这一次明军三月出征,直到七月底才返回北京。祖孙俩这一次朝夕相处长达五个月之久,朱棣也一定将自己毕生的军事经验对孙子倾囊相授。随即又在次年设立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作为皇太孙亲军。这支部队拥有五名指挥使、十名指挥同知、二十名指挥佥事,是普通卫所的五倍。不但如此,这些随侍皇太孙的“幼军”,都是各地卫所的幼官,将来都要回去掌管各自卫所的。换句话说,朱棣已经为朱瞻基在军中铺下了一层纵横交错的关系网。

结语:汉王朱高煦在永乐十五年的时候便已彻底失去朱棣的信任,并被打发到山东乐安州就藩,身边更是只有一护卫官兵。从正规途径,即使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朱瞻基仍然是皇太孙。朱棣死后,朱瞻基以皇太孙是身份登基,名正言顺。如果出现极端情况,朱高炽先死,随即朱棣也突然去世,那么在军中根基深厚的朱瞻基也丝毫不惧他那早已不再典兵的二叔朱高煦。事实上汉王在宣德元年的那次失败的造反,已经证明了朱瞻基的手腕远比他二叔厉害得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