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的定义很广泛,可以是一根木棒,也可以是一艘航空母舰。
19世纪60年代,铁甲舰开始取代木壳船,对铁甲舰的外观设计也层出不穷,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沙俄的洗脸盆式铁甲舰。
当时铁甲舰的防护能力比木壳船有很大提高,要击沉一艘铁甲舰,需要更大口径的火炮。可是传统战舰装载的火炮数量有限,而且还存在打击不到的死角。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军舰设计成圆形,类似洗脸盆样式,然后在圆形战舰上安装可转动得炮塔,如此一来,就可以对战舰周围进行360度无死角打击。
沙俄海军中将波波夫斯基对圆形战舰的设计极为推崇,在他的极力推动下,沙皇批准了这个被称作“波波夫斯基”圆形战舰建造工程。
1874年,首艘圆形战舰建造完毕,战舰下水前,一切看上去都那么完美。
圆形战舰直径10.26米,标准排水量2491吨,吃水1.37米,装甲厚度达到惊人的2.29米,3000马力六轴驱动,装备有280毫米火炮两门,85毫米火炮两门。
波波夫斯基得意洋洋向沙皇保证,只要沙俄海军装备10艘这样的圆形战舰,就可以摧毁英国所有的铁甲舰。
在沙皇殷切的注视中,圆形战舰终于下水了。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圆形战舰航行阻力太大,即使全速行驶,最高航速也只能达到6.7海里。
在洗脸盆儿战舰中,军舰驾驶员是多余的,他根本无法操控军舰的航行方向,只能任其随波逐流。
军舰上装载的火炮确实达到了事先设计的目的,不用转动炮塔,也能够实行全方位打击。但是操纵火炮的水兵,早在洗脸盆中转的晕头转向,甚至连装填炮弹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根本不适合实战,但固执的波波夫斯基坚持认为,圆形战舰试航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战舰的排水量小,推进力也严重不足。
于是在波波沙斯基的坚持下,又一个更大的洗脸盆横空出世。排水量增加到3550吨,另外又加载了两门305毫米主炮。
结果这个加大版的洗脸盆表现得更加糟糕,刚刚离开锚地就转动的一塌糊涂。两艘洗脸盆战舰完成试航后再也没有航行过,只能停泊在港口中,当做固定炮塔使用。
无独有偶,在二战中美国人也犯下像沙俄一样的错误。
为了配合登陆作战,美国人特意研发了一种直径4米多,浑身长满铁刺儿的圆形炸弹。把这些炸弹用飞机空投到敌人阵地上,依靠巨大的惯性,可以轻易的把敌人碾压致死,如果碰到坚固的工事或者装甲车辆,大炸弹就会和目标同归于尽。
美国人一向善于故弄玄虚,他们没有向盟友透露关于大炸弹的一点儿消息,而是直接把它用于实战。
水往低处流,大炸弹也喜欢从高处往下滚,大炸弹从天而降,轻易的碾平了德军的防御工事,然后又义无反顾的冲下山坡,向正在进行登陆作战的英军冲去,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没等集结在滩头的英军及时疏散,大炸弹已经冲到面前并轰然炸响,至少有五六百名英军在爆炸中尸骨无存,刺球大笨蛋一战成名,从此被美军拉入黑名单。
英国人一向不甘人后,在这种事儿上又怎能少的了约翰牛,他们从美国人的刺球大炸弹上找到灵感。如果把一个巨型坦克装上火箭推进器,不但能避免美国人的尴尬,进而随心所欲的碾压敌人防御工事。
说干就干,没用多久,英国人的火箭坦克横空出世,他们对火箭装甲车寄予厚望,试车当天,不但请来无数达官显贵,还召开很多记者。
在摄影机闪光灯的中,这个沉重的庞然大物轰然启动,但由于推进火箭产生的推力不同,火箭坦克在启动瞬间就失去平衡倾覆在地。
坦克车也被拉散了架,一时间火箭乱飞,沉重的钢铁巨轮满地乱滚,围观的记者惨叫声一片,现场混乱不堪。英国人的火箭坦克制造计划也从此被束之高阁。
当然美国人研发的奇葩武器绝不止刺儿球大炸弹一种,毕竟它炸死的是英国人。
真正让美国人刻骨铭心的,是1968年美国在大西洋上,使用“天蝎号”核动力潜艇,试射一种编号mk37的鱼雷。
鱼雷发射非常成功,但没有命中攻击目标,而是在中途十分诡异的调转方向,锁定了天蝎号核动力潜艇。
美国制造的鱼雷确实威力惊人,随着一声巨响,天蝎号被自己发射的鱼雷击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