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觉得说实话真的好难。现在而今眼目下,光靠勤劳苦干致富的机会少了。
不妨举个体经商的例子来说。在八十年代初期,李哥二十二岁,因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人,他还是个待业青年,没有机会进厂工作。
但作为家中老大,李哥责任感很强,高中毕业后零时工干了不少,挑砖抬石背瓦都干,奈何个子小身体弱,实在吃不消。不得已在家门口东街上,摆了个烟摊。
说是个烟摊,其实只是摆了两根方凳,一高一矮,用笸盖摆上十来包烟卖零售。在当时,做小生意的人大都这样,川人还由此发明了一个形容其简陋的词:星儿(xier)笸笸的。
烟是从西郊批的,大众品牌翡翠红梅,不过两三块钱一包。有几包大重九,算比较高档的了,买的人都少得很。
虽然如此简单的行头,由于地段好,门口又是公共汽车站人流量大,每天能卖个两三条。李哥惊奇地发现,自己每天居然能挣过七八块钱,一个月能有两百多块钱的收入。
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要知道进国营大厂的同学,学徒工的话,每个月才不过三十多块呢。这样李哥被激发了动力,每天起早摸黑守到半夜十二点,人影都没一个后收摊。
实际上在八十年代早期,做个体生意的人大多如李哥一样,根本不是具备什么资本和商业头脑的人,初衷大都是为了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本小利薄,但只要勤劳苦干,很容易脱贫致富的。
刚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人们的思想僵化看不起个体户,常常羞于从事此行业。因此从业者少,作为卖方市场的市场初期,只愁买不愁卖,只要肯干就能赚更多的钱。
有人开玩笑说,成都的荷花池批发市场,早期的经营者中,很多都不用费脑,一不小心就成了百万富翁。
不少老辈人进了百货公司,都没有讲价的习惯,不知道柜台早已承包出去了。他们对进原是国营的商店还能讲价,大为吃惊的。即便懒人,只要能在大楼里租个柜台,一个月的收益都相当可观。
等到了九十年代至2010年前,个体经济已是百花齐放,懒人就不容易挣到钱了。
很多进城打工者,比城里人更吃苦耐劳,不管是做菜生意还是收废旧,或是开个苍蝇馆子,卖日杂的夫妻店,辛苦干上若干年也能买房买车,在城市定居下来。
再往后网购普及,许多夫妻店由于房租高,客流又被资本雄厚的各大超市挤压,再努力,收入都增长有限,能维持基本生活,略有节余就算不错的了。靠个体积累,壮大规模的几乎很少见。不少人加盟连锁店的零售网点,24小时便利店的,生存为先了。
总体来说,当今社会一个人勤劳吃苦,只是成功致富的条件之一,小富容易大富难了。
何况就单纯体力劳动,种瓜得瓜,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古人农耕时代来说,也有天公不作美颗粒无收的时候,在资本长趋直入整个市场的当下,个体努力的边际效应是迅速递减的。
虽然如此,对广大的普通人来说,只要努为希望仍是有的。但是努力已不再指单纯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而是应努力学习新技能,勤于思考创新,才更有机会走上致富之路。
补记一下,李哥烟摊干了大半年,攒了点钱,有了底气准备谈婚姻大事了。谁知道女方一听他是做小生意的,觉得没保障都不屑一顾。饱受刺激之下,终于找着机会进了大厂,高高兴兴去上班了。
干了二十多年后,李哥下岗了,回忆当年烟摊岁月,不无遗憾地说:要是继续干下去,咱早就发家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