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的琴》怎么样?:张猛导演的《钢的琴》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虽然这是一部小成本影片,虽然后期整个剧组都要揭不开锅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影片:-钢的
张猛导演的《钢的琴》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虽然这是一部小成本影片,虽然后期整个剧组都要揭不开锅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影片故事的讲述方式、画面的质感。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工厂荒废,应政府政策要求和市场经济需求,国有企业被大规模改革、停产,原钢厂工人陈桂林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下了岗。下岗后陈桂林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也因为找到了有钱人要与陈桂林离婚,不仅如此,她还要争夺女儿小元的抚养权。这时小元表示,谁有钢琴就和谁走。陈桂林买不起钢琴,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造琴工程开始了。
虽然这部电影当年票房惨淡,但一部真正的好电影,不是用金钱、票房来证明的,它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批旧人的缅怀和追忆。
电影《钢的琴》是一部大时代碾压下,小人物的浪漫情诗。
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讲述了婚姻崩裂的主人公陈桂林,为了争取女儿的抚养权,也是成就其音乐梦想,在为女儿寻找钢琴的一通折腾后,最终选择号召众人亲手为他打造一部“钢制”钢琴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定在上世纪末,东北重工业基地呈现转移和总体颓势,曾经的“铁饭碗”钢厂也一个个面临被替换、倒闭、拆迁的危机,在这种大环境下,无数的东北人面临破产、失业,曾经还早出晚归的人,瞬间变得无所事事,他们有点手艺的,组建了乐队拿起了话筒去到人家的婚丧典礼、拿着砍刀走进了屠宰场、拿起工具箱给人开锁修锁,继续工作……
这种生存现状都面临无数困难的现实,在这部电影里却被绘色得极其“浪漫”,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刻意吟唱众人心中现实与梦想不搭调的苦痛,处处张扬着优美的乐声,人人心中的那份“坚持”也没有被这粗糙、残酷的现实洪流所打乱:没有婚姻做保障的淑娴仍旧死心塌地地跟着陈桂林;开锁修锁难以继日的“快手”仍旧不会发挥特长、坚守本心;没什么本事的王抗美依旧坚持着“友达至上”;跟妻子刚闹完离婚、没了事业的陈桂林,却还在心大地给女儿谋钢琴……
这种“坚持”在电影平实朴素的滤镜中显得极其优雅,极其高尚,甚至有些浪漫,看着无法抑制的时代大潮匆匆扑面而来,人们虽有彷徨、虽有落寞,虽然时时刻刻都在做着自己人生前几十年从未做过的事,但是从这种无谓什么意义的“坚持”中,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些丝丝缕缕的“朴实的浪漫”情怀。
虽然《钢的琴》当年秉持着“国产片希望”的高口碑,虽然它没有刻意走现实主义尴尬卖惨、强行反思的路线,甚至在这种令人有些心疼的故事中,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浪漫情怀,但电影上映期间,它过于平实内敛的风格使得票房和排片都将它完全冷遇了,这可以说是国产电影市场的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如今它以这么高分数排在豆瓣电影TOP250的榜单上,姑且算是一种最低限的安慰吧。
和电影《耳朵大有福》一样,《钢的琴》也是导演张猛执导的一部,名气不大但水平很高的电影作品。
我在2011年电影首映的时候进影院看过,而后通过其他途径又看过三四遍,得到过主演签名的海报,多年后还见过片中那架钢做的钢琴。可以说,我对这部反映小人物命运的电影情有独钟。
《钢的琴》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从故事来看,它最开始是非常丧,到后来就非常燃。王千源扮演的钢厂工人陈桂林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爱人移情别恋爱上了富人,想把女儿带走。不带走的条件,家里必须有一架钢琴。陈桂林不可能负担起这样的高额费用,于是和散落各行业的老哥们儿齐心合力,打造了一架钢做的钢琴。
电影的台词充满黑色幽默,更充满小人物的无奈,主要角色陈桂林面临的困境,有些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经历过,因此很容易产生共情。
从演员来看,陈桂林是由当时名气还不算大的王千源扮演的。王千源本来就是东北人,在那之前他扮演的很少是东北人,而陈桂林这个角色,被他更为舒展得演绎出来。女主演是秦海璐,她也是东北人,演起片中那个大大咧咧的女朋友淑娴得心应手。片中还有当时几乎一点名气没有的田雨,他扮演的角色后来和陈桂林的女朋友好上了。
片中的音乐非常抓人,不仅有《跟往事干杯》、《张三的歌》这样经典的华语歌,还有大量的前苏联歌曲,放在东北题材的电影中写得非常贴合,也更为热血。其中陈桂林炸鱼时候的那段音乐,曾长期作为我的手机铃声,听了很多年。
秦海璐:黑色幽默是导演张猛的特质
2011年7月,我是冲着张猛此前拍的范伟主演的《耳朵大有福》,而买票进影院的。没有想到,那一场还是映后主创见面场,在那里我见到了王千源和秦海璐,还提了不少问题。
片子一放完,我快速跑到第一排,占据了有利地形。很快,王千源和秦海璐就出来了。我总共问了大大小小五个问题。以下是当时的问答实录。
提问1:先说一下总体感觉。以前曾看过张猛导演的《耳朵大有福》,我发现《钢的琴》和它相比,在很多地方是相像的,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主人公所在的地域,展示的也都是小人物的悲喜剧。不过我感觉他在这部片子里投入的情感更多更深,影片色调也更为灰色悲情一点儿。
影片中间安排了一段“隔壁老王”这样的片段,但最终看来两个主人公还是结合了,安排这一段情节的用意在哪里?就为了把这样一个并不算新的段子放进去吗?
秦海璐:我对张猛导演比较熟悉,《耳朵大有福》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导演的参赛片,那一年刚好我是评委。当初我们给了这部片子最佳影片奖,我们也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导演。黑色幽默的东西是张猛这个人的特质,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你不能听他讲话,一听你就想笑。他的第三部片子可能还是沿袭前两部片子的风格。我希望他的特质能一直保持下去。
关于“隔壁老王”的问题(众人笑),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相信有一部分人知道“隔壁老王”的故事,但我们也相信有一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所以你如果为了一个笑料而强加进影片是没有意义的。剧本创作的时候我一直在跟导演争执,要不要放入“隔壁老王”的情节。导演是坚持的,最后我尊重他。
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空虚不空虚,有没有对爱情的幻想,或爱情给过他破灭感,其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出一点岔子,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可能都需要寻求到一种安慰,但这种安慰是没有情感成分的。所以这个段子穿插其中,只能说它是每人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一段插曲,这段插曲不代表任何意义。你有这样的事情,经历过之后你可能变成一个丰富真实的人,而不是很多影片中爱一个人就会单纯地爱得死去活来,为他怎样怎样,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其实,每段爱情都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提问2:影片最后的段落,大家制作的钢的琴摆放好后,主人公的女儿坐在前面弹奏,这里的钢琴声音真的是那台钢的琴发出的声音吗?因为听起来感觉有些低沉,不像一般的钢琴。
王千源:你说那段琴声啊,那段声音是做的。在刚拍的时候,那架钢琴还能发点儿声儿(众人笑),但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它现在发不了声儿了。
出品方负责人:有个别的琴键可以(众人笑)。
秦海璐:这个我们也跟导演也争执过,我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会用那架钢的琴本身的声音,但导演说那太惨烈了(众笑)。不是因为那声音不好,是因为那种声音不能跟真正的钢琴相媲美。父亲给女儿做了一架钢琴,他希望故事结局呈现的是一台组成音调的钢琴,对心灵是一种升华。如果真的是钢的琴,你根本就听不出来音律。所以导演坚持说,为了这架琴大家付出了努力,最后呈现的不应该是很惨烈的东西,而希望在心理上寻求一种安慰,那是大家心里面弹出的声音,是完美的。
《钢的琴》里有张猛的回忆
提问3:据我所知,这部片子在审片的时候被要求改名字,不知道当初广电总局要求它改成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但我觉得“钢的琴”这个名字太适合这部影片了。
出品方负责人:关于名字,这跟广电总局还真没什么关系。说来话长,我们出品方内部研讨时认为,《钢的琴》乍一听很像文艺片,但它是纯文艺片吗?又不是。我认为它是文艺气息很重的商业片,或者相反也可以。在目前的中国,做一部文艺色彩很浓的片子其实很不容易。导演和演员最大的职责是把这个艺术品拍好,对于出品人来说是如何使这样一部艺术品让更多人接受。而首先要有观看的动力,这样一部好的片子,我们真的要好好去研究。所以我们当初真的动过改名字的心思,而且最开始包括导演和演员是支持的……
秦海璐:开始的时候是支持的,也理解。
出品方负责人:而且我们也做过网上投票,很多网友起了不少名字,加勒比钢琴啊,满城尽带钢的琴啊……(众笑)
秦海璐:郭德纲的琴啊。(众笑)
出品方负责人:对,创意无限。但通过这一轮之后,我们发现好像没有一个比“钢的琴”更好的名字,这是说实话,如果有更好的名字,我们可能会斗胆做出某种抉择。但是真没有。所以我们尊重市场,既然市场说没有必要改名,那我们就听市场的。对于出品人来说,也必须永远听市场的。
其他观众问了几个问题之后,影院工作人员送给三人每人一盒爆米花,寓意票房火爆。秦海璐拿到爆米花后问我:“吃点儿吗?”。因为距离很近,我就顺便小声问了下: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吗?还是张猛导演完全虚构的?(是为提问4)
秦海璐:我告诉你,张猛大学上的是舞美系,毕业后没有工作就回到老家。有一次他帮人家装修一个门脸,没有木料,就偷偷到父亲的文工团小洋楼里挖木地板。他发现小楼里有一架钢琴,破旧的,没人要。父亲告诉他说,那架琴是他们自己做的,文革的时候没有这种乐器,工人阶级发挥能动性,自己做了一架钢琴,虽然音色不是很好,但可以用。张猛当时意识到,原来钢琴还可以自己做。后来他一直想拍一个做钢琴题材的电影。有一天,他看到马路上一个高高瘦瘦的父亲骑着自行车,风很大,后面带了一个小女孩儿,骑车很吃力。他就想到,下岗工人的生活真的很艰辛,但他又看到,父女俩脸上洋溢着某种幸福,他马上想到钢琴的故事可以放到父亲和女儿的身上,所以就有了《钢的琴》。
提问5:里面的歌都是你们自己唱的吗?还是别人配的音?
秦海璐:自己唱的,现场收音的!
《钢的琴》是不一样的电影
顺便说一句,王千源和秦海璐签名的那张《钢的琴》海报,到现在我还留着,搬了好几次家,都没有丢掉。
在我心目中,《钢的琴》是一部不一样的电影。
看到问题,我又重新回味了一下这个电影,有点让人辛酸,却也是极尽现实。《钢的琴》也是以90年代初国企改革为背景。工厂是制度的产物,工人阶级的地位的变化是时代更迭的结果。小小个体永远只能在时代的洪波中随波逐流,这里有太多故事。
这个故事只可能发生在这样一座北方没落的小城。它有着那个环境所酝酿的空气,有那群人所带来的喜感与荒诞,还有着那一丝愚昧的真诚让人忍不住觉得心像是被掐了一下,然后又像被柔软的棉花铺满了。在一个东北老工业区,原钢厂工人陈桂林下岗后组建了一个乐队,靠着接些红白喜事的活谋生。一天,跟假药贩子走了的妻子小菊突然回来了,要跟陈桂林离婚并且要求带走孩子小元。
片中的男主角陈桂林,一种落魄的大叔范儿,爱音乐,爱抽烟,爱女儿。为了让女儿弹好钢琴,用纸板做出了无声钢琴,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笑了,他像一个憨厚的大男孩,固执的,却有着对女儿莫名的爱。然后就去借钱,四处借,厚着脸皮,借不到就偷。
片中秦海璐饰演的淑娴,一个大胆的文艺女青年,随口能唱出俄语的民谣,过着落魄的生活,但坚持保留精致的尊严,家里用一排玻璃管子养着金鱼。不求回报地跟着陈桂林,支持他鼓励他,她说:也就是我了,你做什么我就跟着你做什么。时不时再亮一嗓子,简直是现在流行的那种“思想上的女流氓,生活中的好姑娘”的化身。
影片中的音乐也让我耳目一新,比起之前看过的其他影片,这部电影有点歌舞剧的感觉,充满异域风情的歌曲。
看了豆瓣上面大家都说,影片剪辑过于破碎,故事衔接不够顺畅,画面过于空洞单一,或许是那些专业人士太过严厉。张猛导演自己也解释说是由于经费原因,所以,很多镜头都是靠简单的推拉、上下摇拍完成。但是一个个精细故事完全盖住了电影评论家说的那些瑕疵,何必去苛责一部用诚意拍成的电影?
关于电影《钢的琴》有这么一个段子:“陈桂林造好了钢琴,也没有留住女儿,因为小孩子已经知道了资本的力量。”这是剧中人物的无奈,也是电影本身的无奈。
“导演张猛造好了自己的《钢的琴》,拿了奖,进了院线却没赚到钱,他也知道了资本的力量。”
看惯了都市的快节奏电影,看惯了好莱坞腥风血雨枪战豪车的奢华,这部温馨的幽默的电影还是让我增加了不少好感。至少这部电影没有当下流行的小三破坏家庭,没有宫廷穿越,没有房奴车奴孩奴,没有那么沉重的压抑你喘不过气的调调,陈桂林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薪阶层的父亲,也是倾尽了对女儿的爱。
我选择看《钢的琴》这部电影,首先是为了王千源这个演员。另一个原因,才是为了电影这个文艺腔的名字。
我认识王千源,是在2002年电视剧《致命邂逅》中,他在里边演一个大款,虽是配角,但那份老成,那份对角色驾驭得得心应手,几乎完胜主角。这个年龄小我一岁的演员,演这部《致命邂逅》时,还不到三十岁。
电影一开始,男主角陈桂林和妻子小菊并排站在画面中央,女方衣著时尚,丰润惊艳,男主角叼根烟,一副拽样,这是王千源一贯的风格。
两个人的服装明显不搭界。一个落魄的艺术中年(这时候的王千源比在《致命邂逅》里大了十岁),另一个即将成为款姐儿。
接下来几句对话就把离婚和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大背景交代出来——原来,这对同林鸟要各自分飞了。
作为背景的废旧厂房构图很平衡,屋顶简直好比一对翅膀,连右边的天都比左边的亮些。
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东北的某个老工业区。
电影转入另一个场景(陈桂林他们组办的小乐队在一场葬礼上的表演),一出场,就抓牢人的目光。
几个披着黑雨衣的男人,在大雨中演奏着歪歪扭扭的《三套车》,陈桂林吃力地在雨衣下拉着手风琴,不管专业不专业,每个男人都全身心投入,一点没感觉是做样子。
这个诡异的小乐队都是些什么人,这是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雨中奏这个曲子(这时候还看不出来是为葬礼服务),这些迷团牵动着观众的心。
镜头摇到边上,一个女人娴熟地,旁若无人地演唱着,举着一把黑伞,军绿色的大衣下面是鲜艳的蓝色礼服裙。
此人搭眼一看就是秦海璐。那张不漂亮的脸,在这种场合出现,居然气质惊人,充满惊艳。
镜头往后扩展,突然冒出来俩电厂的大烟囱。这场景让我跟着导演张猛,猛然往后倒退了十几年。
——这个雨中的诡异乐队,这种背景,作为影片的前奏,很好的为他们在理想主义的驱使下疯狂造琴的行为做了铺垫和暗示。
乐队正带着观众渐入佳境,突然传来粗暴的画外音“停--停--”,只见陈桂林上前,对着画外诚惶诚恐,观众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这不是什么高雅的乐队组合,这不过是一个略通音乐的人组成的草台班子,接些红白喜事的活儿,在婚丧嫁娶上吹拉弹唱,养家糊口而已。
画外音喊停,原来是丧家不要这种哀哀戚戚的调子,他们要的是幽默、欢快,要求换成《步步高》,让渐行渐远的老人“走”得更快些。
镜头再摇远,让灵堂彻底显露出来,字幕随即升起,这才是开始--电影在葬礼中开始。
这就是黑色幽默的氛围,这场葬礼,这场对话,活脱脱是个暗喻。
本片就是为刚才的台词“走得快的”和“走得慢的”唱出的挽歌。
陈桂林表演完,紧接着去接学钢琴的女儿(此时他和妻子还没有离婚,女儿还归他).
女儿小元的出场,仿佛大幕徐徐拉开,她是端坐中央的隐形主角,这整部戏的开场,发展,推进,结束,都是为了她。
但是,整个电影看下来,和预期相差甚远——本以为是父女情感大戏,谁知陈桂林和女儿的对手戏少之又少,反倒是通篇和女人的戏多了些。
在老婆跟人跑了的难堪境况下,陈桂林还能调侃着跟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说:前妻已经跟一个卖假药的好了,从此“过上了那种梦寐以求不劳而获的生活”,自嘲中带着淡然,道德上的优势显而易见。
陈桂林带着老父亲一路前行,路两边森林般高耸的管道,正是一个重工业区的标配。
小元喜欢钢琴而家里没有,陈桂林就回家做了个假钢琴。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工人家的孩子,我特别能理解陈桂林的行为,那个时代的工人都是这样,他们很少买什么,需要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做。木匠,铁匠,电工,一切都可以做。他们都有一双能干活的巧手。
不过,在老爸画的木头琴键上练习哑巴钢琴,陈桂林陪小元弹奏,并与女儿一起假装听到乐曲,父亲脸上保持着从容的微笑,但谁都知道,他心里在流血。
这个时候,可以分清这两个女人的身份——对女儿小元来说,这两个女人,一个亲妈一个后妈,亲妈是大款,后妈不过是个卖唱的。
后妈卖力地在表演,后边站的还是那几个小乐队的人员伴奏。
我心里有点底了,这个剧中一句没提“下岗工人”“破产企业”——当然是为了避免雷区,但说句套话——大家都懂的!
秦海璐脱了演出服,洗去铅华,陪陈桂林喝酒,我对这个女人顿生好感,她真是能放能收啊,在破败的如今,她真是男人们的慰籍,弹钢琴、伴舞、对饮,无私地付出,爱与安慰。可以说,秦海璐--不,淑贤,从一开始,就是灰黄色钢铁厂的一抹亮色 。
陈桂林的要求很实在:希望淑贤嫁过来之后能帮他照顾老父亲。
说句真心话,面对这个一无所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下岗男人,要没有一份对他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真诚,这事还真不成。
钢琴是贵重玩艺儿,陈桂林没有那么多钱买,只有开口向朋友借。但钱确实难借,小元偏说:谁有琴跟谁。陈桂林急了。
他不知用什么法子,动员了一桌老友,吃完饭,一桌人开着装猪肉的卡车出发,一路唱着欢快的歌曲,不管坐在驾驶室里的,还是站在车厢里抱着猪肉的,都齐声高唱徐小凤的那首“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
我以为这阵势是要去造钢琴了,接下来才明白:原来这竟是要去偷钢琴!刚才的喝酒场面可以理解为是借酒壮胆。
偷琴当然不成,还被关进了局子。好在很快又放出来了。
这让人慨叹:九十年代初期,不是一个好时代,以至于人们要去偷钢琴。但事后却又被受害者原谅而不追究责任,皆因大家都明白:活着就不容易。
陈桂林回到家,这个充满小人物生存智慧的男人,内心窝着的怒火才真正爆发。
——他像疯狂的豹子,三拳两脚,打掉了精心制作的假钢琴。这个情节,显现了这个乐观男人背后的无限感伤,被伤害的无限屈辱和尊严。
小元默默退出来,立在家门口,镜头全面展现了家属院特有的破败场景。
对这个我实在是太熟悉了,因为我的少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导演对整部片子做了色调的处理,画面上特意旧旧的油画式的处理,道出了时间的气息。
陈桂林就是在这个时候萌发了造钢琴的想法。
他几番碰壁后在厂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钢琴制造》,由此萌生了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主意——造钢琴。
淑娴怎么看陈桂林的这番梦想呢?
这个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女人,顺口而来的苏联情歌,盛满绿植的阳台,屋子里的金鱼玄关装饰,无不暗示着她曾经的良好家世。
但就是这个一直陪着他折腾的淑娴,一听陈桂林要造钢琴,立刻肯定地告诉他:没戏。
陈桂林不是容易妥协的男人,他又送礼又讨好地找到汪工,这个昔日工厂最有技术的人——恳请他帮助实现造琴的梦想。
人手,厂房,都远远不够,陈桂林马不停蹄又去找了重量级人物,季哥。
这位大人物,一出场时的姿态、衣着、范儿、狗和左右两位美女工友的站位,也与落幕时的姿态、衣着、范儿、狗和左右两名警察的站位遥相呼应。
各种人物基本齐了,大家聚在一起高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动作极度夸张。
按说,陈桂林要造钢琴是他自己的事,对其他人来说,这事毫无意义,可是他们还是一招呼就来了,有的不招呼也来了。
对比之前,陈桂林四处求借无门的冷漠和推脱,他们这样不请自来,还不计时间、不计报酬(除了那位配钥匙的),这一点在南方很不容易做到,北方人相对而言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什么动力呢,下边不言自明。
人齐了,陈桂林命令放炮,废弃的铸造厂又一本正经地开工了。
场面并不热闹,相反还显得几分凄清。就凭这几个人——下岗后的工人阶级沦落成各种角色,屠户,小混混,赌徒……整个时代的弃儿,在这样破烂的厂子,想造钢琴——其实,片子演到这儿,已经不是造琴的事儿了,而是在造梦。
为了不让这部片子变得很“闷”,导演用了很多的苏联时代的歌曲做背景音乐,在明快的节奏中,各种人物都忙起来,黑社会大哥一身工装,伤了手的胖手,系着绷带热火朝天地干。这场面还真感染人。真让人觉得,劳动着是愉快的,团结是愉快的,哥儿个在一起是愉快的,吃大锅饭是愉快的,过去的时光……是愉快的!
所有参与制造琴的人,无论之前是做什么的,无论之前有多少纠葛,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团结在了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群曾经的钢铁工人,仿佛被主角感动了一样,大家重新回到了大炼钢铁的奔腾年代。
在这最后晚餐式的亮相里,陈桂林端坐中间,俨然耶稣再生。
陈桂林低垂着眼皮在想什么呢?虽然他把那几个哥们忽悠来,自己心里也没底,钢做的琴,是什么样的声音呢,更没底的是,这琴能留住小元吗?
他竭尽一切力气招兵买马,来完成女儿的——或是说自己的这个梦想。
影片中很多造琴的镜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群时代的弃儿,他们有着精湛的技术和无穷的创造力,只不过时代让他们失去了用武之地。 他们的技术高超细腻:车,铸,打,磨,8000多个零件就在一双双灵巧的手中诞生。
在这个已经破败的工厂里造成一个钢的琴,是现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个童话里的感情却是那么的真实。
张猛导演用一种近乎于白日梦的镜头感,拍他们在车床四周的旋转,飞溅的钢花——用热情、狂欢来描绘现实的残酷、生活的颠簸。
能画的出几千个零件的钢琴图纸,这是汪工的力量。
飞溅的钢水,有力的吊臂,轰响的车床,能用废铜烂铁破木头在废弃厂房里造出钢琴,这是工人的力量。
理想可能是荒诞的,但是看看铲床推来推去,吊车吊着钢琴从天而降,他们找回了自己。
他们觉得自己就该这样。
他们的热情被压抑得太久了,因而,可以理解在这部分场景中略显漂浮的机位,有点朋克的情绪——没有哪个地方能这样由着他们,在别处受了委屈、夹了尾巴,在这儿才能扬眉吐气。
这段对于工厂劳作的画面描写,让我更觉得这像是个团队——犹如是在创造自己理想的团队。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个理想究竟价值几何?
如果非要说意义的话,可不可以理解成老男孩一般的自我救赎——哥们几个,人到中年,忽然想到了自己年轻时作为车间工人的日子,那段日子才是真正的自己。
造琴大业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影片中,淑贤中途稍微背叛了一下陈桂林,这让我觉得,淑贤的背叛意味着的,或许就是陈桂林迷梦的破碎。
淑贤堵着门口不让陈桂林进去,她那屋里边到底有没有王抗美,谜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的背叛本身。
淑贤的情变对陈桂林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以为无论他怎样,甚至冲她发泄无来由的怒火,她都会站在原地等待,却不知道她也会背叛。
他曾经以为淑贤会一直在身边支持他,而忽略掉对她的照顾和关怀,却发现,任何女人都是需要理解与呵护的,情感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和经营。
陈桂林终于找到发泄怒火的机会,他追打着王抗美,他们跑步的姿势和原因都让人回忆起单刀直入的九十年代。
这个故事种种暗暗的潜幽默很得我心。
打击接踵而来,紧接着淑贤情变的是重量级人物季哥抓走。
陈桂林仿佛一瞬间垮了,他面无表情地通知伙伴:钢琴不做了,散了吧。
但剧情显然不可以在这个时候结束。
那一场梦碎之后,作为钢厂象征的两个大烟囱被炸毁。
记载他们光辉岁月的厂房,被废弃,荒芜,那两个象征产能和效益的烟囱,更是在爆破中灰飞烟灭……
升腾起的烟雾淹没了所有曾经与它伴生的人。
这个时候,观众,就算是傻子,也应该可以开始感觉到,影片想表现的,不仅仅是那个失去“孩子”的父亲的心情……
陈桂林原谅了淑贤,也原谅了自己的朋友。
现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你所忽视的身边,有更多值得你珍惜的东西,比如你终于可以对你的淑娴说,现在,我可以娶你了。
电影演到此处,剧情突转,女主角带领了一群姑娘在车间跳起西班牙舞。
这个过于魔幻了。虽然后半部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在工厂里的这出舞台剧了。它意味着:造琴没有放弃,工友还在继续,并且就要成功——必然要成功。
火红的裙子、金色的乐器和黑乎乎破旧的机器形成鲜明的对比,节奏强烈的乐曲已经用意明确地在歌颂这个机器年代。
这样略显“荒诞”的处理也算是这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无疑,秦海璐是一个非常有张力的演员。
陈桂林造好了钢琴,留没留住女儿呢?
最后出场的轿车说明了一切。
女儿,还是被判给了离婚的妻子。
小元坐着新爸爸的雪白宝马莅临破烂工厂,来为旧爸爸弹奏一首钢琴曲。
在俄国摇滚和卡门舞曲中,一架造好的钢的琴被起重机吊到女儿跟前。
父女之间最后的对话,陈桂林抽烟的动作,脸上微笑的表情,堪称经典。
孩子轻轻弹奏起来,场景也让人心生爱怜,但看完整部电影,你对这孩子生不出好感——因为她的动作过于单调,整部片子中,她没有一个值得父母不断付出,去满足她的愿望的“姿态”出来,这么小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资本的力量。
陈桂林此刻什么感受呢?纵观全局,陈桂林绝非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做了应做的全部努力,但依然无法走出生活的泥淖,他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最终也接受了。
在最简单的练习曲缓缓而出的旋律中,为造这钢琴呕心沥血数日的的叔叔大爷们,为这孩子,为自己的追求,梦想……此刻都默默无声。
——这是一番不甚真实却实在动人的告别。
很棒,看这个电影一下入迷了,没赶上火车,这是真事。建议看一下。
我前几天刚重刷了一遍《钢的琴》,这部电影是真的好看,影片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折射出社会巨变之下,下岗市民的心理动荡。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讲了陈桂林(王千源饰)和前妻离婚,女儿的归属成了问题,为了挽留女儿,他和一群工友们合力制造一架钢琴的故事。
《钢的琴》确实是部好电影,具体好在哪?
从故事背景上来看,《钢的琴》具有超越电影的社会性和历史厚重感。它选取“下岗工人”群体以及“东北工业基地”为背景。不仅填补了下岗潮电影的题材空白,更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影片以小见大,用一个父亲,一组朋友,巧妙的把数千万下岗职工的生活状态和东北工业基地当下的生活状况展现出来。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单纯依靠大概念夺人耳目,使得这部影片在题材上就开了一个不错的头。
在风格上,《钢的琴》选取了在大悲情环境下,夹杂喜剧化处理的杂糅式生活流。影片没有落于俗套,即没有采取纯悲剧的方式,也没有套用纯闹剧的方法,而是用苦中作乐的方式,用喜剧化的情节,以及角色语言来展开故事,使得影片脱离的悲情的基调,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
《钢的琴》在人物塑造上算是很成功的。以主角陈桂林的形象最为立体,为了女儿,可以去偷钢琴,借钱买钢琴,甚至是自己做钢琴,对兄弟,对工友,也是很有义气;他周边的角色,也都有一定的厚度,他们有着各自的职业和苦恼。他们一群人,基本勾勒出了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群体的生活状态,至少让人觉得角色是活的。
作为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钢的琴》在视听语言方面的表现,还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的。
影片场景的选取,看似生活化,但是却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静态画面的构图更能看出摄影和导演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影片的后半场有一场戏,陈桂林决定不做钢琴了,他约了前妻小菊出来谈女儿的归属问题,他和前妻站在屏幕的左右两边,他们两个人的身后是工厂的厂棚,陈桂林身后的厂棚是已经坏得只剩下骨架了,而小菊身后的厂棚完好无损,跟全新的一样;这个看似无关的画面,正隐喻了这两个人现在的处境,一个落魄不堪,一个欣欣向荣。
影片的配乐几乎是从片头一直延续到了片尾,而且,配乐本身与影片的内容结合的较为合理自然,无论是展现人物状态和情绪,还是展示背景的音乐,基本上都为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钢的琴》不管是在立意还是风格,甚至是在配乐和摄影上,都有很不错的表现,再加上以小见大的社会情怀,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共鸣与关注,影片值得一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大伙如果有更好的见解,欢迎留言交流一下哦。
用一个词的话叫“笑中带泪”。
2010年上映,张猛导演,王千源秦海璐导演的喜剧故事片《钢的琴》中,王千源饰演一名钢铁厂下岗工人陈桂林,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名字本来是父亲希望他能桂林山水甲天下,结果夹生了。秦海璐饰演的角色淑娴是陈桂林的蓝颜知己,是陈桂林组织的小乐队的歌手。
《钢的琴》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改革的浪潮下老国企的下岗潮。陈桂林的妻子小菊在与一个买假药的商人好上之后,要与他离婚,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女儿的抚养权问题。
女儿喜欢弹钢琴,也有钢琴天赋,最终提出来谁能给她钢琴她就跟谁。陈桂林在嘴上骂着白眼狼,心里却十分着急。小菊能够轻松地给女儿买一架钢琴,而陈桂林只能嘴上说着“我从德国订了一架最好的钢琴,在海上呢,如果没有什么风浪,这两天就要上岸了”。在四处借钱未果、偷钢琴失败后,陈桂林决定发挥他和朋友们的优势,自己做一架钢琴,这就是钢的琴。
自己造一架钢琴,这个脑洞还是颇大的,整部影片背景写实,故事却有着艺术的升华。既是一部人由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夸张黑色幽默,又有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元素。故事的最后,钢琴造出来了,女儿给爸爸弹奏了一曲最简单的曲子之后,跟妈妈走了……多么痛的领悟!
影片还暗含着另外一条辅线,就是钢铁厂的两座大烟囱要被定向爆破,下岗工人和退休工人们都联名上书力求留住烟囱,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时间一到,烟囱轰然倒地,很多钢铁厂工人都去看了爆破过程,或许只有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才能体会这份感情吧。
《钢的琴》无疑是一部喜剧,剧情乖张而又贴地气,台词更是充满了东北特有的诙谐。东北人的诙谐是有传统的和环境的因素,寒冷的环境限制了许多户外活动和工农业生产,大把的时间处于“白天没鸟事儿,晚上鸟没事儿”的状态。
另外本片中大量的镜头给到了荒芜的田野,破败的工厂,工业区一片老气横秋的景象。
现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被人戏称“重工业靠烧烤,轻工业靠直播”,既然没落已成不争事实,那应该知耻而后勇希望振兴老工业基地不只是一年又一年的空喊口号,提及东北,不应该只有赵本山。
本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奉献了职业生涯的上乘演技,王千源更是凭借本片揽下东京影帝,在当年的金马奖上也只是惜败给了《桃姐》的刘德华,也许是这次机缘,后面才有了两人合作的《解救吾先生》。不过我觉得秦海璐的表演更让人印象深刻,讲一个能歌善舞、气场强大,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东北女人刻画的栩栩如生。
“能倒牙的爱情都是忠贞不渝的”便是淑娴对陈桂林说出的,淑娴虽然一面说着“各取所需”的话,一面却付出了比“各取所需”多的多的东西,她骨子里是向往一份忠贞浪漫、又能踏实过日子的爱情的,他对陈桂林有着爱情的幻想,却在现实的面前一度迷失,经历了隔壁老王的风波,最终也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爱情。
一部优秀的影片离不开优秀的插曲和配乐,本片有近二十首配乐,首首经典,恰到好处。有《张三的歌》、《怀念战友》、《三套车》等经典老歌,也有以手风琴和萨克斯为主乐器的俄罗斯风格的配乐,情怀满满,文艺浪漫。
很早以前就看过了,我也忘了是几几年的电影,只知道以前看过,印象深刻,后来各种影评中也经常看到这部电影的身影,后来仔细查了资料,是2011年的电影。
今天突发奇想,再刷一遍。 后来又去知乎上搜了搜知乎影评的专用格式——如何评价电影《钢的琴》?只有48个回答(海王上映了这么几天已经2338个回答了)。
这终究还是一部小众电影。但正是这部小众电影,却让我二刷刷得更津津有味。
我觉得一部电影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比什么都重要,故事是大是小没有关系,但要会讲故事。
《钢的琴》就是用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穿起来的,一个离异的父亲,想要留住学钢琴的女儿,又买不起钢琴,于是和以往的工友一起做一架钢制的琴。
这就是故事梗概。 电影的故事有两类,一类很简单,简单到都不需要剧透,因为推动电影前进的不是故事本身发展的脉络,而是电影通过故事表现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联、形象、情感。
另一类是以故事取胜,通过故事的情节、悬念吸引观众。 显然,《钢的琴》是第一类电影。 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老工业区衰败,工人出路的问题的影评很多,确实这些也是看这部电影最直观的一些感受。我不想拾人牙慧,反复去讲这些老工业区的话题,我想说点儿我自己的其他一些感受。 从整个制琴的过程,我一直感受到一种工业文明的美,车床、起重机、铸造车间、琴版模型铸造,这种工业文明的美让我充满好奇的惊喜,我觉得北京的798艺术工厂、广州的红砖厂艺术区,他们的诞生都不是偶然,工业与现代艺术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电影中的工友一直保持着一种大院式友情,有时候嘴上不服对方,甚至挑衅,但是还是会为朋友两肋插刀,抄起家伙就干。
这种友情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电影中都能找到影子。在我们上一辈父母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影子。这是一代人的烙印,也是集体经济对生活的一种影响。经济基础决定的不仅仅是上层建筑,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相处方式。 很多人都对影片中王千源的表现大加赞赏,而我却被秦海璐吸引了。我觉得这部片子里的秦海璐挺好看的,挺有女人味的。
虽然她跟影片中的王千源好着,却不想结婚,说这样不是挺好嘛。虽然她跟隔壁老王还好了一阵,然后又回到陈桂林(王千源)身边。可我还是觉得这样的人很真实,很好看,很有女人味。 这部电影中的陈桂林和他的工友们都不是胜利者,女儿最后没有跟陈桂林,想要保留的烟囱也没有保留下来。其实他们都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是落后的,是被淘汰的。陈桂林在描述前妻现在的男人时说——“那个是卖假药的”。我觉得未必能全信,也可能是陈桂林对夺人妻者的一种诋毁。因为在他眼里,不正正经经在厂里上班,不靠手艺和力气赚钱就是歪门邪道,但他没有发现时代变化比他快得多,他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是一大亮点。这方面我不专业。总觉得不论配乐还是演员唱的歌都融合的恰到好处,甚至有一点点音乐剧的味道了,当然只是一瞬间的感觉。有待专业人士来分析一下电影中的音乐。 钢的琴还是做成了。女儿说“爸爸想听什么”,陈桂林说“越简单越好。” 女儿弹起了钢的琴,毕竟不是专业乐器,声音也明显有着瑕疵。不过都无所谓了,最后这场弹奏也是意义重于实际了。以一种极富仪式感的方式结束电影。也告别那些回不去的工业老区。 钢的琴终究不是钢琴。 闲时落笔,老时回忆。 我的文字和想法都不值钱。
钢的琴 (2010)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 饰)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隶属小人物的故事,深谙大时代的变迁,《钢的琴》以钢琴为媒介,将现实主义的压抑与浪漫主义的文艺,巧融一体,荒诞的黑色幽默中呼之欲出的是梦想的坚韧,而与之中电影所寄予的情怀不仅饱涵以友情的羁绊,更令人动容于那父爱的伟岸。 这部电影有多用心,听听它的背景音乐就知道,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草根中的亲情、爱情、友情。剧情既灰谐又无奈。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或大或小,或平庸或伟大,又或许只是内心的一种坚持。用内心去爱!
影片全程充满浓郁的苏俄怀旧情怀,音乐和画面都异常饱满,未着重渲染故事背景却相当发人深思。
《速度与激情10》宣布将引进内地 《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发布点 《龙马精神》发布海报成龙眼中写 金智秀solo出道曲预告视频 《一杯上路》超前点映火热进行观 成龙哽咽称市场不需要动作演员了 电影《龙马精神》即将上映 铃芽之旅为何能超过超英大片 高圆圆骑车回家 明星刘昊然考编成功,稳稳端起铁 超模贝拉哈迪德穿小背心踩皮靴时 林志颖车祸记者会举行 弟弟林志 《迷失之城》曝“冒牌英雄”预告 46岁舒淇做瑜伽秀好身材 四肢纤 郭碧婷爸爸说吃冰消消火气 留言 李湘晒王诗龄活动近照 黑白格连 金贤重回应当爸:妻子怀孕了正在 经纪人回应林志颖近况 已接受手 李钟硕最新简历照公开 多个风格 王冰冰朋友圈宣布恋情?同事:她 吴磊方回应延毕:因参加校外实践 网友爆料德云社已经被约谈 张九 金宣虎私生活风波后首度公开露面 《鱿鱼游戏》李瑜美捐护肤品 为 金莎新冠痊愈后首亮相 穿一身白 于正晒光头照吐槽天气热 网友调 董洁带儿子出席活动 13岁顶顶眉 霍思燕一家环球影城游玩被偶遇 何超莲晒和窦骁出游照 两人互相 韩国HYBE娱乐与金佳蓝解约 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