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游记》中河宽800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800里相当于400000米了,是不可能存在的。

《西游记》第47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师徒四人离开车迟国,到达通天河,这通天河“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为什么叫通天河?

长江上源水系主要由北支楚玛尔河水系、西支沱沱河水系、南支当曲水系组成。源于杂多县的当曲,与源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玉树州代管)的沱沱河在格尔木市治多县的唐古拉山镇与杂多县的索加乡交界的囊极巴陇汇合后,称通天河。

通天河在哪呢?

通天河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是长江上游中的一段,通天河发源地为各拉丹冬雪山,起点为囊极巴陇与长江正源沱沱河相接,终点为玉树藏族附近的巴塘河口同金沙江相连,横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全境。河长828公里,河流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通天河分为两段,自囊极巴陇至楚玛尔河口长278公里称通天河上段,自楚玛尔河口至巴塘河口长550公里称通天河下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西游记》中所说的河宽八百里,是夸张的说法,我们都知道《西游记》根据吴承恩《西游记》这部小说改编,是一部中国神话剧,是打造中国神话版漫威语音体系的重要开篇。但神话终究当不得真,腾云驾雾、七十二变又有谁真的见过呢,更不可能有河宽八百里这个概念了,神话只存在于传说中。

我是YangYoung,影视领域爱好者,欢迎提问补充。

最佳贡献者
2

《西游记》中通天河宽800里,是什么概念?世界上有这么宽的河吗?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很多人第一时间能说出第一名尼罗河,第二名亚马逊河,第三名长江。可是要问你世界上最宽的河是哪一条,多半人们就说不上来了。



非常有趣的事,《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条和,宽度高达800里。原著中这样记述的:

“碑上有三个篆文大字,下边两行,有十个小字。三个大字乃“通天河”,十个小字乃“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按照碑文的讲述,这条河宽度高达800里,换算成公制单位就是400公里,当今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宽阔的一条河。

这让我想到抗日神剧中的一句台词,“800里开外,干掉小鬼子的机枪手!”

好厉害!干掉鬼子机枪手的武器,一般都是狙击步枪或者迫击炮。这些步兵装备,有效射程其实就是1000米上下。后来有人改正,即便是800米干掉鬼子机枪手也是有吹牛的成分在了。


说回河流,世界上最宽的河流是哪一条?

我们第一大江长江的出海口最宽处有9公里宽,干流大部分区域,都有200米到1000米那样宽!在历史上,江阴段扬州段都曾超过10公里宽。南通河段则在1915年曾经达到了18公里。

世界上水量最大的亚马逊河,出海口的宽度高达240公里,数百公里外的大西洋,盐度都大大降低。

不过,从我国的雅鲁藏布江流出去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也是一条以宽为主要特色的河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印度阿萨姆邦一段,宽度一直维持在10公里到20公里之间,有时候洪水泛滥,动辄淹没20公顷以上农田,相当恐怖。所以,如果我们能拦住雅鲁藏布江,也许能救不少印度人的性命。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不管是西游记的出发点中国还是终点印度,绝无可能出现800公里数量级的河流,更不可能因此落在碑文上,成为官方记述。

通天河,本身就是虚构的,因为《西游记》的作者,在数学和地理上,几乎是一窍不通。西游记中所有的数字,更多接近于佛经里面的大量吹嘘,没有具体的数字含义。

典型证据是,如果通天河真的有400公里,一条大海龟驮着师徒四人过河需要多长时间呢?

海龟是著名的游泳健将,在水中速度最快能达到29公里每小时。我们简单用平均速度20公里来计算,400公里的路程,需要游20小时才能到达,几乎是一天一夜的路程。所以,最后大海龟把师徒四人丢下去,有可能是太累了游不动了。



另外,《西游记》中还有一个灵感大王,让通天河结冰,然后师徒四人到河心忽然掉下去。假定河心在200公里处,在溜光的冰面上,师徒四人步行需要走多久才能到达既定地点?人类步行速度通常为5公里每小时,他们走到河心的时间大约需要40个小时。灵感大王在水下面要等40个小时才能抓住这几个人,简直比走路的人还要辛苦。

通天河的宽度,算是《西游记》中的bug之一,如果西游记作者能多游历名山大川,或者请教一下徐霞客那样的旅行家,应该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



对了,我国台湾海峡的宽度大约为230公里,只有通天河宽度的一半。

3

《西游记》中河宽800里什么概念?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然而所有奇幻夸张的想象仍然要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所以,对于“《西游记》中河宽800里”,本人试着从写实主义的角度做一下分析。因为如果一句话——“这是凭空想象,胡编乱造”,那就没有深究的意义了。



一、首先“800里”究竟有是多宽?

本人在图文《在宋朝,一里究竟有长?》(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823724742067880452/)中做过详细的分析和测算,最后的结论是,在古代大多数时候(含宋朝),一里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300米。有兴趣的可以打开文章链接查看。在这里,我也把主要的论证依据复制一下,方便大家查看。

A、古籍中关于“里”的记载以及“里”的长度推定

《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先界定宋代的“里”的长度,宋代的“里”,《水浒传》记录宋朝的事情,成书于元末明初,中国历史上“里”的长度界定相对模糊,也正因为如此,不像“丈、尺、寸”那样变化较大。有一个相对稳定通用的说法是“三百步为一里”,《小尔雅·广度》篇中载:“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所以古时所称的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按照丈量标准的“不紧不松”,一“步”可以取1米,那么,宋代的1里略等于300米。

用百度地图测距,楼兰古城遗址离西安的实际直线距离是1960公里,而汉书记载是6100里,折算之后,可以得出,古代一里约等于1960/6100*1000=321米。

用百度地图测距,楼兰古城遗址离玉门关(阳关)的实际直线距离是450公里,而汉书记载是1600里,折算之后,可以得出,古代一里约等于450/1600*1000=281米。

考虑到古代测量的准确度,我们根据这三个推算,将一里取值为300米是比较科学的。

B、关于宋里长度为300米的佐证

佐证一:《水浒传》

水浒传部分原文(略)

(一)戴宗跑步速度的推算

在宋朝,一里究竟有多长?

按《水浒传》第一段文字记载,

戴宗慢行日行500里,实际上距离是150公里(300米*500),如果按每天“神行”12小时计算,每小时的速度是12.5公里,配速为4分48秒每公里。

戴宗快行日行800里,实际上距离是240公里,如果按每天“神行”12小时计算,每小时的速度是20公里,配速为3分钟每公里。

2、按《水浒传》第二段文字,“三二百里”取中间值250里,实际总距离是250*300=75公里,“五更至已牌时分”,即“3点至9点”合计6小时,这个速度为75公里/6小时,每公里配速约4分48秒。这正是戴宗的慢行速度。

3、按《水浒传》第三段文字,梁山到沂水(路程)距离约为300公里(据百度地图),考虑到古代不可能有现代发达的交通路线,故将路程合理延长到450公里,那么戴宗的速度,就是每天150公里左右,这个速度呼应了第一段戴宗慢行时日行“500里(150公里)”的说法,同时也验证了我们所取的“宋里”长度300米,是基本准确的。

按第三段文字推算的戴宗速度,配速也是4分48秒每公里。

(二)、与现代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较

佐证二:三千里江山

三千里江山是指朝鲜,朝鲜的度量衡都是来源于中国,而且,最先这样说的应该也是中原人,那么,这里的里也应该是与宋里接近的里的标准。

朝鲜半岛古代政权自称拥有“三千里锦绣江山”,南北分治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都继承了这一说法,在各自的国歌中都采用了三千里江山的表述。一是朝鲜半岛从南到北距离约800至900公里,按照宋里来计算,大约有2700里至3000里。所以这个“三千里江山”的说法也佐证了宋里=300米的准确性。


二、《西游记》中河宽800里的出处原文以及其真实含义

原文: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节选)

……急收云头,按落河边道:“师父,宽哩宽哩!去不得!老孙火眼金睛,白日里常看千里,凶吉晓得是,夜里也还看三五百里。如今通看不见边岸,怎定得宽阔之数?”

……是一面石碑。碑上有三个篆文大字,下边两行,有十个小字。三个大字乃“通天河”,十个小字乃

“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行者叫:“师父,你来看看。”三藏看见,滴泪道:“徒弟呀,我当年别了长安,只说西天易走,那知道妖魔阻隔,山水迢遥!”……

首先孙在筋斗云上看不到对岸(白天看千里,晚上看三五百里),但这并不能表示河宽是800里,因为孙看不到对岸,可能是水面水汽蒸腾雾气弥漫的原因。

另外,就是原文“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如何理解?

这里面唯一容易出现多意的字是“径”。

径有五种解释:

1.小路:曲~。山~。

2.喻指达到目的的途径、方法:捷~。门~。

3.副词。直接地:~行办理。

4.直径:口~。半~。

5.古又同“竟”。

根据语境,我们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过这条河的话,需要走800里路。

径的意识,应该取2的解释:喻指达到目的的途径、方法。

当然,也有人说应该理解成“径直通过”,按这个解释,就是“直线距离”,那么直线距离,就可以认为是河宽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

原因1、古人没有径直过河的方法,就算是有船能过河,对河的宽度也没有方法掌握。

原因2、因为古代没有遥感技术,即使有人绕了大圈到对岸,也对“河宽”没有测量方法,因为看不到对岸。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径过八百里”,就是曾经有人想办法绕到对岸(当然他只能判断过河了、不能判断是不是正好到了直对的对岸),根据自己的行走时间和大致的经验速度判断,这个路线是八百里。

如果要表示“河宽800里”,可能的表述方式应该是“河宽八百里”“河阔八百里”。

如下示意图:



所以,很明显,800里(折算现在距离的240公里),并非河的宽度。

三、古代语境中与“八百里”以及“河”相关的说法

答案是:八百里洞庭湖。

所以,个人认为,吴承恩写“通天河”时参照的是“洞庭湖”。

比如,在岳阳楼看湖对岸,也是看不到的。比如,从岳阳楼出发,到湖对面,也需要绕行上百公里。




四、《大唐西域记》中可能的原型

吴承恩在《西游记》的酝酿阶段,一定会看《大唐西域记》,我们试着在《大唐西域记》中找一找这个可能的“通天河”。



一、西天瑶池——玛旁雍错

玛旁雍错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在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湖面海拔4588米,湖泊呈"鸭梨"形,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西天瑶池"的地方。

二、伊塞克湖

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曾经路过伊塞克湖,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留下了世界上的最早记载:“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瀚,惊波汨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玄奘法师是途径伊塞克湖北岸还是南岸,和经过的凌山位置不无关系。



三、巴尔喀什湖

四、罗布泊

当然是多年有水时的罗布泊。

他描述罗布泊:

“风助流沙,无水草,多热毒鬼魅之患,无经路,行人往返,望人畜遗骸为标识耳。”

结论:一、《西游记》中提到的800里,实际长度折合现在的标准应该是240公里;二、《西游记》中提到的通天河是有原型的写实,而不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三、800里也不是写河的宽度,而是写人们绕行到对岸的路线距离;四、通天河可能是洞庭湖和《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一些河流湖泊特点糅合的结果。

4

河宽800里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来说,从古代到现代,世界上的任何一条河流或大江,在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河宽800里的奇景!

简单的说,这完全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虚构!

后人并不知道吴承恩在写到这一段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逻辑概念下设定出了800里的宽度,毕竟吴承恩不是徐霞客,也没有资料记载他曾走访过中原的名山大川,在信息并不通畅的明朝时代,他也许根本不了解中原江河的具体数据。800里的宽度,也许只是他潜意识下的一种设定。

由于早在唐朝时期,驿站传递信件和奏折的过程中,已经衍生出了“800里加急”的标准。作为一个明朝学者,相信吴承恩更拜读过元朝末年施耐庵所编写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自然也会知道这本书中曾出现过一个叫神行太保的戴宗,可以日行800里。在这种数据文化的灌输之下,吴承恩定义了一条河宽800里的河流,这恐怕也不足为奇!只是在现实当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河流!

其实熟悉地理水文条件的读者,都会明白一个基础常识,那就是现实当中不会有哪条河流在任何一个地段都能保持同样的宽度,这里的河流宽、那里的河流窄,这几乎是所有河流的特征。而绝大部分河流的最宽处,通常都在出海口或汇河口的位置。

因为这个位置是与海洋和其他河流交汇的地方,自身河水的不断涌出,加上对方海浪或河水的侵蚀,河口处通常都会形成一个喇叭状的特殊地形,而这个地方往往就是这条河流最宽的地方。

例如我们最长的河流——长江,其长江口的最大宽度为90公里;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其亚马逊河口宽度达200多公里;南美洲的另一条大河拉普拉塔河,河口最宽处也在20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按照世界最大河流的最宽标的,也只有400多里的宽度,且只局限于河口处。

而西游记当中没有漂洋过海的环节,师徒四人组也完全可以绕开出河口的最宽处,所以800里的河宽只是一种虚构,现实当中是不可能的!

5

古文里,迈出一足为跬,迈出两足才是步。吴承恩写西游那会的名单,300步为1里,1步=5尺,1尺=34.5厘米,所以1里=34.5cmx5x300=517.5米。

通天河号称宽度八百里,517.5x800=414000米,也就是现代的414公里。这哪是河啊,这比台湾海峡都宽了。


6

800里这一词在西游记里面用的很多,八百里火焰山,八百里流沙河,八百里通天河,八百里狮驼岭等等,不仅仅吴承恩的西游记里面有,其他的文献也经常有八百里这个词,比如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水泊梁山,,八百里秦岭等等,据说八百里这一词是晋书记载的商朝的一头牛一天能跑八百里,后来这个牛被许仲琳在封神演义里面“赐予”黄飞虎。起名五色神牛,他一天能跑八百里,后来也有宝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当时有一种紧急信件称之为八百里加急,所以八百里是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常用词,特指路途遥远,地域宽广,并不是说通天河真的有400公里宽。

7

在,古代走出一步为跬,迈出两步才是步。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候300步为一里,1步=5尺,1尺是34.5厘米,一里=34.5cmx5x300=51.750米。

通天河号称宽度八百里51.750×800=41.400米,也就是现在41.4公里。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最宽处为河南长垣县大车集两岸相距20公里[捂脸][捂脸][捂脸]


8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八百里当然不能当真,但是他还真有特殊含义。

西游记中“八百里之遥”的地方很多

八百里的大山有五座,八百里的大河有两条,每一个地方都有危险。

八百里黄风岭,山上的妖怪黄风怪一阵风把孙吹到了五万四千里之外。

八百里火焰山,孙三调芭蕉扇,最后还是佛祖发檄文四方围剿才降服了牛魔王。

八百里荆棘岭,老猪在这边费力开路,唐僧在那边差点被人逼婚成功。

八百里七绝山,猪八戒和孙联手打死蛇精,他最后变成巨猪才拱开了稀屎胡同。

八百里狮驼岭,孙被青狮白象大鹏三个妖怪虐的体无完肤,最后只能去请佛祖。

八百里流沙河,沙僧在里面作威作福,最后还是木叉来了才降服了他。

八百里通天河,金鱼精在里面为非作歹,还捉去了唐僧,是观音菩萨亲自过来收走了他。


八百里只是一个数量词,表示广大

很明显,西游记中大量的山河都是八百里,不可能这么巧,也不可能这么大,所以这个八百里不是一个确数。

其实古汉语中,八百里常用来表示不可估量的事和距离,只是虚指,比如“八百里秦川”、“八百里洞庭”、“ 八百里梁山水泊”,就是表示广阔、壮伟、富饶之意。

宋辛弃疾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的绝句。唐李涉有“君不见昔时槐柳八百里,路傍五月清阴起”之佳作。

就连马,能日行千里,并且还能夜行八百的,才能叫千里马。

八百里,其实就是心底的距离

西游记中最后的那段路,恰好也是八百里。

就是那个志斋万僧的寇大善人,从他地灵县的家到灵山的距离。他给唐僧说也是“苦不远也”,他因为遇到唐僧而得了善缘。

他这一难也是唐僧到灵山途中的最后一难,过了他这里,唐僧直接就到了灵山,交旨、送经、回来,之后就成佛了。

很明显,这个八百里实际上就是心底的距离,八百里外是彼岸,就是心向往的地方,只要能努力克服了过去了,心境也就圆满了。

只要能志心向佛、积德行善,八百里根本就不算个距离。克服了这个八百里的困难,前面就是坦途,直到灵山、见到真佛,成就丰功伟业。

9

《西游记》中最宽的河流莫过于通天河。

原文写道:

唐僧道:“你虽试得深浅,却不知有多少宽阔。”

八戒道:“这个却不知,不知。”

行者道:“等我看看。”好大圣,纵筋斗云,跳在空中,定睛观看。

但见那: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灵派吞华岳,长流贯百川。千层汹浪滚,万迭峻波颠。岸口无渔火,沙头有鹭眠。

茫然浑似海,一望更无边。急收云头,按落河边道:“师父,宽哩宽哩!去不得!老孙火眼金睛,白日里常看千里,凶吉晓得是,夜里也还看三五百里。如今通看不见边岸,怎定得宽阔之数?”

孙大圣火眼金睛都看不到边,可知有多宽。

碑上有三个篆文大字,下边两行,有十个小字。三个大字乃“通天河”,十个小字乃“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800里,四百公里,西安到河南省洛阳市才不到800里,高速一个小时120公里计算,也要几个小时。

那么唐僧他们牵着马,挑着担要走多久?

关于通天河还有一些相关的知识。

通天河,古称“牦牛河”,位于万里长江源头,因《西游记》而名闻天下。沱沱河与当曲在沱沱河大桥下游60公里囊极巴陇地区汇合后称为通天河。

10

在《西游记》中,“八百里”这个长度曾多次出现,距离达到八百里的不仅有河流宽度,还有路程长短、山岭规模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书中至少有八处地点有“八百里之遥”,它们分别是:

  • 1.黄风岭

第二十回,唐僧等人在一老者家借宿,作者通过老者之口介绍了黄风岭的规模:

我们这向西去,只有三十里远近,有一座山,叫做八百里黄风岭。

  • 2.流沙河

第二十二回,唐僧一行几人过了黄风岭,便来到了流沙河,河边有石碑写道: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 3.通天河

第四十七回,师徒几人来到通天河,河边亦有一座石碑,上写:

三个大字,乃“通天河”。十个小字,乃“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 4.火焰山

第五十九回,唐僧等人来到火焰山地界,酷热难耐。通过询问过路老者,得知:

那山(指火焰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

  • 5.荆棘岭

第六十四回,师徒几人被荆棘岭阻挡,岭边有一石碣:

上有三个大字,乃“荆棘岭”;下有两行十四个小字,乃“荆棘蓬攀八百里,古来有路少人行”。

  • 6.七绝山

第六十七回,唐僧来到七绝山地界的驼罗庄,通过询问庄中老者得知:

这山径过有八百里,满山尽是柿果。

  • 7.狮驼岭

第七十四回,师徒几人来到狮驼岭时,太白金星变化成老公公模样,传信与他们:

此山叫做八百里狮驼岭。中间有座狮驼洞。洞里有三个魔头。

  • 8.寇员外家与灵山的距离

第九十六回,得知唐僧几人此行目的是前往灵山拜佛求经,寇员外告诉他们:

此间到灵山只有八百里路,苦不远也。

可以看出,唐僧师徒在西天路上不止一次经过距离有八百里之遥的地点,并且除了最后一处,其他几处都是妖怪的地盘,通过起来很有难度。那么,作者在描述河流、山川时为什么这么喜欢使用八百里这个距离,它到底有多远呢?

“里”作为计量单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商朝的井田制中,将一里视为长、宽各三百步所围成的面积,可见商周时,“里”是面积单位。井田制被废除后,“里”才开始作为长度单位。秦汉时期,一里等于300步,一步为6尺。唐朝时改一步为5尺,一里等于360步。这一计量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朝。可见,无论是《西游记》故事发生的唐朝,还是作者吴承恩所生活的明朝,一里都等于360步。

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一尺约为30.7厘米,一步的距离大概为153.5厘米,一里等于360步,换算成现在的距离大概是0.55公里,八百里就是440公里。如果按照明朝的计算方法,取一尺为31.1厘米,那么八百里就是448公里。而当今世界上最宽的河流是位于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其最宽处也不过200多公里,并且还是在入海口的地方。可见《西游记》中出现的流沙河、通天河等位于内陆的区段,不太可能真的有八百里。

其实,在我国古代,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八百里并非确数,而仅仅是一个虚指,表示不可估量的事或者距离,也泛指距离之长、规模之大。例如辛弃疾诗中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描写;《水浒传》水泊梁山号称方圆八百里;在驿站传递中,又有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描述。以上所有这些都只是一个大概数,并非实际距离。《西游记》中出现的八百里也是如此,它只是作者为了强化表达而使用的虚数词。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