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然而所有奇幻夸张的想象仍然要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所以,对于“《西游记》中河宽800里”,本人试着从写实主义的角度做一下分析。因为如果一句话——“这是凭空想象,胡编乱造”,那就没有深究的意义了。
本人在图文《在宋朝,一里究竟有长?》(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823724742067880452/)中做过详细的分析和测算,最后的结论是,在古代大多数时候(含宋朝),一里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300米。有兴趣的可以打开文章链接查看。在这里,我也把主要的论证依据复制一下,方便大家查看。
A、古籍中关于“里”的记载以及“里”的长度推定
《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先界定宋代的“里”的长度,宋代的“里”,《水浒传》记录宋朝的事情,成书于元末明初,中国历史上“里”的长度界定相对模糊,也正因为如此,不像“丈、尺、寸”那样变化较大。有一个相对稳定通用的说法是“三百步为一里”,《小尔雅·广度》篇中载:“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所以古时所称的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按照丈量标准的“不紧不松”,一“步”可以取1米,那么,宋代的1里略等于300米。
用百度地图测距,楼兰古城遗址离西安的实际直线距离是1960公里,而汉书记载是6100里,折算之后,可以得出,古代一里约等于1960/6100*1000=321米。
用百度地图测距,楼兰古城遗址离玉门关(阳关)的实际直线距离是450公里,而汉书记载是1600里,折算之后,可以得出,古代一里约等于450/1600*1000=281米。
考虑到古代测量的准确度,我们根据这三个推算,将一里取值为300米是比较科学的。
B、关于宋里长度为300米的佐证
佐证一:《水浒传》
水浒传部分原文(略)
(一)戴宗跑步速度的推算
在宋朝,一里究竟有多长?
按《水浒传》第一段文字记载,
戴宗慢行日行500里,实际上距离是150公里(300米*500),如果按每天“神行”12小时计算,每小时的速度是12.5公里,配速为4分48秒每公里。
戴宗快行日行800里,实际上距离是240公里,如果按每天“神行”12小时计算,每小时的速度是20公里,配速为3分钟每公里。
2、按《水浒传》第二段文字,“三二百里”取中间值250里,实际总距离是250*300=75公里,“五更至已牌时分”,即“3点至9点”合计6小时,这个速度为75公里/6小时,每公里配速约4分48秒。这正是戴宗的慢行速度。
3、按《水浒传》第三段文字,梁山到沂水(路程)距离约为300公里(据百度地图),考虑到古代不可能有现代发达的交通路线,故将路程合理延长到450公里,那么戴宗的速度,就是每天150公里左右,这个速度呼应了第一段戴宗慢行时日行“500里(150公里)”的说法,同时也验证了我们所取的“宋里”长度300米,是基本准确的。
按第三段文字推算的戴宗速度,配速也是4分48秒每公里。
(二)、与现代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较
略
佐证二:三千里江山
三千里江山是指朝鲜,朝鲜的度量衡都是来源于中国,而且,最先这样说的应该也是中原人,那么,这里的里也应该是与宋里接近的里的标准。
朝鲜半岛古代政权自称拥有“三千里锦绣江山”,南北分治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都继承了这一说法,在各自的国歌中都采用了三千里江山的表述。一是朝鲜半岛从南到北距离约800至900公里,按照宋里来计算,大约有2700里至3000里。所以这个“三千里江山”的说法也佐证了宋里=300米的准确性。
二、《西游记》中河宽800里的出处原文以及其真实含义
原文: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节选)
……急收云头,按落河边道:“师父,宽哩宽哩!去不得!老孙火眼金睛,白日里常看千里,凶吉晓得是,夜里也还看三五百里。如今通看不见边岸,怎定得宽阔之数?”
……是一面石碑。碑上有三个篆文大字,下边两行,有十个小字。三个大字乃“通天河”,十个小字乃
“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行者叫:“师父,你来看看。”三藏看见,滴泪道:“徒弟呀,我当年别了长安,只说西天易走,那知道妖魔阻隔,山水迢遥!”……
首先孙在筋斗云上看不到对岸(白天看千里,晚上看三五百里),但这并不能表示河宽是800里,因为孙看不到对岸,可能是水面水汽蒸腾雾气弥漫的原因。
另外,就是原文“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如何理解?
这里面唯一容易出现多意的字是“径”。
径有五种解释:
1.小路:曲~。山~。
2.喻指达到目的的途径、方法:捷~。门~。
3.副词。直接地:~行办理。
4.直径:口~。半~。
5.古又同“竟”。
根据语境,我们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过这条河的话,需要走800里路。
径的意识,应该取2的解释:喻指达到目的的途径、方法。
当然,也有人说应该理解成“径直通过”,按这个解释,就是“直线距离”,那么直线距离,就可以认为是河宽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
原因1、古人没有径直过河的方法,就算是有船能过河,对河的宽度也没有方法掌握。
原因2、因为古代没有遥感技术,即使有人绕了大圈到对岸,也对“河宽”没有测量方法,因为看不到对岸。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径过八百里”,就是曾经有人想办法绕到对岸(当然他只能判断过河了、不能判断是不是正好到了直对的对岸),根据自己的行走时间和大致的经验速度判断,这个路线是八百里。
如果要表示“河宽800里”,可能的表述方式应该是“河宽八百里”“河阔八百里”。
如下示意图:
所以,很明显,800里(折算现在距离的240公里),并非河的宽度。
三、古代语境中与“八百里”以及“河”相关的说法
答案是:八百里洞庭湖。
所以,个人认为,吴承恩写“通天河”时参照的是“洞庭湖”。
比如,在岳阳楼看湖对岸,也是看不到的。比如,从岳阳楼出发,到湖对面,也需要绕行上百公里。
四、《大唐西域记》中可能的原型
吴承恩在《西游记》的酝酿阶段,一定会看《大唐西域记》,我们试着在《大唐西域记》中找一找这个可能的“通天河”。
一、西天瑶池——玛旁雍错
玛旁雍错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在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湖面海拔4588米,湖泊呈"鸭梨"形,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西天瑶池"的地方。
二、伊塞克湖
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曾经路过伊塞克湖,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留下了世界上的最早记载:“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瀚,惊波汨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玄奘法师是途径伊塞克湖北岸还是南岸,和经过的凌山位置不无关系。
三、巴尔喀什湖
四、罗布泊
当然是多年有水时的罗布泊。
他描述罗布泊:
“风助流沙,无水草,多热毒鬼魅之患,无经路,行人往返,望人畜遗骸为标识耳。”
结论:一、《西游记》中提到的800里,实际长度折合现在的标准应该是240公里;二、《西游记》中提到的通天河是有原型的写实,而不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三、800里也不是写河的宽度,而是写人们绕行到对岸的路线距离;四、通天河可能是洞庭湖和《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一些河流湖泊特点糅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