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演义》有一句话流传很广,称:“天下三分,曹操占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有人和。”这说的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挟天子就是掌控了当时政治上的核心力量,在战乱纷争的年代,便是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所以说曹操占有“天时”上的先机。孙权承接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又有长江天险,可谓易守难攻,且江南乃富饶之地,钱粮充足,所以说孙权占有“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而刘备靠着大汉皇叔的名分,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有仁爱之名,打着复兴汉室的名义,收拢了一大批文武人才为其所用,所以说刘备占有“人和”的优越条件。

可是,如果按照古代儒家的政治哲学理论来说,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因而,按理,刘备最终是应该获胜的,可是,刘备却最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叫做“天命难违”!意思是说,曹魏占天时,也就是顺应了天道,因而天助曹魏,所以,曹操赢了。人算不如天算,人道服从天道,所以,有“人和”优势的刘备落败了,输惨了。

其实,曹操的胜利和刘备的失败,问题都没有那么简单,都是由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曹操一生成果辉煌,而刘备在与东吴的复仇激战中落败,郁闷悔恨,病死于白帝城,而他的儿子刘禅最终被曹操的后代捉去当了俘虏。这样的结局,是很值得深思的。

曹操(剧照)

第一,刘备在起步有愿景有理想,但在具体奋斗目标上却是很模糊的;而曹操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比较确定的近期目标,所以,曹操的前进的步伐比刘备迈得更稳,一步步走向成功。

不得不承认,刘备是一个有理想有雄心,有一定谋略,而且很勤奋很执着的人,但是,在诸葛亮加入蜀营之前,刘备没有近、中期的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他的行动更像是在瞎折腾,他折腾了很长时间,但却一直没有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他没有自己的地盘,只好东靠靠,西靠靠,一直在寄人篱下。当然,他的奋斗精神很可贵,雄心不减,矢志不移,所以,他继续不停地在折腾。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曾参与过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可是,由于他自身实力有限且近期的奋斗目标不明确,所以,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受挫,他没有地方立足,起初,他只混到了三百石左右的县尉职务,而且不久这小小官职又丟了。他只能凭着“仁义”好名声和所谓“刘皇叔”的虚名,靠老乡公孙瓒的帮助,当上了平原国的相,这算是挤上了两千石官员等级的队伍中,可是,公孙瓒却在袁绍与乌桓族的联合打击之下失败而自杀了,刘备又失业了。之后,刘备先后投靠过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没有高明的智谋之士辅佐,他一直盲目地在折腾,没有能建立自己的地盘。

尽管也有好心人看中了刘备的仁义和有志向,把地盘让他给,但他还是给弄没了。比如,陶谦放弃了让他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把徐州让给刘备统领,可是刘备却让吕布把徐州给夺去了。刘备只好联合曹操进攻吕布,之后投靠了曹操。刘备虽被上表封为左将军,但他依附着曹操这样的枭雄,是很危险的。这是刘备的第一次大折腾,他弄丢了陶谦给他的徐州,很无奈地依附于曹操。

刘备的第二次大折腾是离开了曹操,转而投靠袁绍。刘备手下的兵马不多,在曹操麾下其实日子并不好过,而且刘备也是不甘居于人下的,所以处境很尴尬。而且,刘备的野心被曹操发现了,曹操与刘备在煮酒论英雄时,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很害怕,为了掩饰,他天天在家种菜,但是,刘备在许都,野心没有改变,他秘密参与了车骑将军董承所建立的衣带诏谋反集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参与的大臣大都被抓了,而刘备却没有暴露,但他非常害怕,恰好袁术想要与袁绍会师,刘备就趁机向曹操提出由他带兵去拦截袁术。曹操一时没有看出刘备的真实意图,他竟然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并让他带走了五万兵马。

之后,曹操知道了刘备参与谋反,便亲自带兵讨伐刘备,刘备很快战败了。这时的刘备,实在太狼狈了结义兄弟分开了,关羽护着刘备的妻妾,被迫投靠了曹操。刘备逃往青州,幸好还遇到了青州刺史袁谭,袁谭念之前刘备曾举荐他为茂才之恩,隆重迎接刘备。接着,袁谭派人告诉袁绍,袁绍亲自至离开邺城二百里处迎接刘备,投靠的这一段时间内,刘备失散的家属和部将也陆续回到了他的身边。对此,刘备是应该感谢袁绍的。

可是,刘备在袁绍的阵营里,并不那么被重视,袁绍阵营里多是世袭官僚和诸侯高官,刘备一个卖草鞋出身的,那些诸侯们根本瞧不上他。于是,刘备决定离开袁绍,他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到了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纠集了数千人,与在住守在那里的曹队对抗。起先,刘备也打过胜仗。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抵挡不住,便去投靠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待他以上宾之礼,并让刘备屯兵于新野。此时,荆州的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这引起了刘表的警惕和猜疑,刘表便命刘备带军北上去攻击曹军。征战时,刘备用伪遁之计,打败了夏侯惇、于禁,但是,当曹军名将李典率兵前来救后,刘备寡不敌众,只好撤兵回新野。

刘备在荆州数年,此时,他已很伤感,觉得自己渐渐老了,但半生颠簸,事业未成,心情很郁闷。刘备之所以伤感和郁闷,是因为是从他依附于公孙瓒开始,他就一直是寄人篱下,到处奔波,折腾不停,但是,身边却只有几员大将,兵卒不多,特别是没有出色的智谋之士辅佐他,他想复兴汉室,但却举步维艰。这主要是因为刘备虽有宏大理想,但却没有确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和实施方案,他老是在瞎折腾,当然很难奠定稳固的基础。还好,他后来能“三顾茅庐”,找到诸葛亮。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制定了近、中、远期的目标,蜀国的发展才进入正轨。

刘备与诸葛亮(剧照)

与刘备相比,曹操在开局时的政治军事表现,要精彩得多。

曹操的出身说起来不好听,他出生于宦官世家,没有刘备那汉皇族“中山靖王之后”的好名声。当然,也有人认为曹操是汉丞相曹参之后,只不过,到了曹操父亲曹嵩这一辈,确实加入了宦官行列,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因而,曹操就是宦官的养子的儿子,这就不太荣光了。可是,曹操父亲的养父曹腾是很有名望有权力的,他侍奉过四代皇帝,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后来,曹嵩便是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如此一来,曹操就是汉朝“国防部长”的儿子了。 对于极想在官场搞出大名堂的曹操来说,他父亲的这个位置对他的仕途很重要。这比刘备先祖的“中山靖王之后”的虚名要管用多了。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是一个管治安的武官,而曹操把洛阳这个皇亲贵戚聚居之地管理得很好。后来他因受亲戚的牵连,被免去官职。不久,他又被起用当议郎,他尽责上书进谏,但没有什么效果。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大获全胜,曹操随之迁为济南相。在任内,他政绩显著,但济南相的官位似乎被有钱人行贿买走了,朝廷又要他再去当议郎,他不干了,辞职回家。中平五年(188年),在内外忧患的情况下,汉灵帝为巩固其专制统治,设置了西园八校尉,而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当时,宦官蹇硕是上军校尉,而袁绍也是八校尉之一。可见,这一时期,由于曹嵩的关系,加上曹操的努力,曹操已经进入了二千石官员的行列。

当时,朝中宦官与外戚的激烈斗争导致了凶蛮的武将董卓带兵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同时,董卓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这不符合他的政治理想,所以,他不愿与董卓合作,便离开京都。

此前,曹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官场步步高升,当上大官,然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依律治理,创造安定的社会,他在任济南相时已尝试过。可是,现在这一条路走不通了。曹操马上改变目标,他回到了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率先站出来倡议天下英雄讨伐董卓。此时,他走上了组建“义兵”反朝廷佞臣的路,其实,他是在培植自己势力。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术等人推举当时已成渤海太守的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曹操也加入其中,任代理奋武将军。开头,讨伐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可是,不久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即各自心怀鬼胎,其真实目的就是利用反董来扩展自己的势力。因而,在各方力量发生摩擦之后,以袁绍为盟主的联盟军也各奔东西了。

此时,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接曹操去出任兖州牧,曹操就任后,便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军,征战中,鲍信战死,而曹操用埋伏之计击败了进犯青州的黄巾军。这是一次非凡的胜利,曹操获得了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从中收其精锐,组成了一支军队,号称“青州兵”。这一支军队后来承认曹操几十万大军中的核心主力。显然,建立自己的军队,这是曹操在“讨董联盟”瓦解之后的主要目标,而“青州兵”的组建使他的目标初步达到了。

之后,曹操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公孙瓒部下,兖州刺史),以及陶谦各派力量。再后来,击败袁术,征讨徐州。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来了他政治事业的极为重要的机遇,他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不久,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从此,百官都要听曹操的。

就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刘备还要靠曹操表其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而不久,刘备败于袁术,不得已向吕布求和,寄驻在小沛。显然,在起步阶段,刘备就远远落后于曹操。

第二,曹操依靠和代表着门阀士族的力量,但为的是却做着架空汉室皇权的事;而刘备所举的是“复兴汉室”的旗帜,但却在一定程度却想上代表着中下层民众的利益。曹操的政治主张适合了当时的发展趋势,而刘备的政治主张是矛盾的,不适合于当时的政治趋势,所以,刘备失败了。

门阀士族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而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是不为当时的名士所尊重的,所以,曹操便发布“唯才是举”令,选用一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曹操此举,是适合于汉末经学衰弱而思想意识比较开放的趋向,这确实也让曹操的人才政策有吸引力。可是,曹操并不但没有排斥门阀士族,而且,一直在依靠他们的政治力量,在他的阵营中,门阀士族出身的人占多数,他一直很重视对士族名士的争取。曹操的这些措施,被曹丕所发扬,在曹丕代汉称帝之前,便已采纳了陈群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大量使用士族人士,并获得能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所以,曹氏父子才能在政治上获得成功。曹氏父子所推行的主要政治措施,也有利于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所以,曹氏能成功。曹操之所以在征黄巾、讨袁术、败吕布、灭袁绍、击刘备、平关中等近二十年间里能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治大业的根基,就在于其基本的政治主张是满足了当时正在发展的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

与之相反,刘备一方面举起了“复兴汉室”的旗帜,另一方面又想为中下层民众争利益,这是一种矛盾,汉王朝在汉末三国初气数已尽,想恢复汉朝就是复辟,是开历史倒车,是没有办法成功的,因为汉家天下所代表的以刘姓贵族为核心的统治阶层已经腐朽了,宦官专权,外戚擅政,唐朝根本上就无法“复兴”。而刘备却着力于想做好这一件事,这是极难做好的。

“复兴汉室”与为中下层民众争利益其实是矛盾的,假如把汉朝统治方式招回来,中下阶层的民众会更贫穷,更痛苦。其实,刘备也只不过是为了张扬其“仁义”之名而装着爱护百姓而已,他的政治努力不但在“旗帜”和措施上是矛盾的,而且是不可能成功调和。

第三,曹操在用人上绝对高于被认为“占人和”的刘备。曹操“唯才是举”,而刘备却过分依赖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从而压抑了其他人才能力的发挥。刘备在用人上没有优势。

曹操在用人上被认为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有一定道理的,曹操的人才观念是比较开放的。裴松之注引《魏书》这般评价曹操称:“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曹操用人不重虚誉,注重所用之人要“明达法理”。曹操用崔琰、毛玠来负责人才的选拔。“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参看刘勇:《曹操智囊研究》山东大学,2008) 曹操用人特别重视其才能,而对于道德品质的要求,相对比较松一些。从210年到217年曹操曾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注重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可是,曹操是否真的像通常评论的那样,是打破世族门第观念,选拔“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来使用,从而“抑制豪强”呢?其实,曹操并没有“抑制豪强”,但却真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门第观念”,其实,在他所选用的人才中,是门阀豪强士族中的有才能的人,当然也包括少量的从中下层选拔来的人才。在曹操看来,有门第最好,但一定要有才能,若是有才能,即便不是出于豪强门第,也可以选来使用。如此一来,他的用人之道就是唯才能是举,不排斥豪门出身。

这种用人之策在当时是很有效的,它让曹操收拢到了诸多的杰出文武人才,为曹操实现他的政治大业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而在这方面,刘备没有曹操做得好。

刘备表面看是很有“人和”优势的,在武臣方面,有“五虎上将”和赵云等;在文臣方面,有“卧龙凤雏”等,似乎优秀人才都汇聚到了刘备麾下。

其实,刘备的人才政策并没有曹操开放,一是他有儒家道统思想,重视德行更甚于重视才能;二是过分重视和信任关羽、张飞和诸葛亮,因而制约了其他人,使其他人才在蜀汉阵营里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其中,赵云、魏延就是两个很典型的例子,赵云被关、张压着,他虽然在长坂坡于百万曹军中救出了阿斗,是以为武功极高、很有智略的名将,但是,他却挤不上“上将”之位;魏延文武双全,韬略也不错,他曾经向诸葛亮提出妙策,请求由他领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可惜这好计策诸葛亮就是不采纳,认为其风险太大。后来,在诸葛亮临死前,他还留下毒计,害死了魏延。

刘备这样的人才政策,能胜于曹操吗?可见,刘备尽管有雄心,有谋略,很勤奋,很执着,但他确实很难与曹操相比,在三国时的那一场政治博弈中,刘备的输是必然的!

最佳贡献者
2

为什么尽管刘备奋斗一生,但却没有取得曹操那样的成就呢?这完全是因为造化弄人啊!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不过也不是每个英雄都能造时势,更不是所有的时势英雄,都能够建立一番丰功伟绩。

因此,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他们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既要取决于其能够获得多少人的支持和拥戴,还要取决于其起点的高低,更要取决于是否获得了有利形势的加持。

如果这样分析,我们就能发现:曹操比刘备的起点高多了!

曹操是官宦人家出身,在朝廷和地方上都有人脉支持。而刘备虽是汉室宗亲,但却是老皇历——翻不得了!

到了他这一辈儿,已经沦落为织席贩履为生了。刘备混到这个份上,哪里还有一丁点儿贵族范儿?

再说机遇吧!曹操在洛阳当官儿时,刘备还在当小贩卖草鞋呢?

曹操反出洛阳,回到家乡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时,刘备也只不过混了个芝麻小官儿,最终还因赌气丟了官位。

曹操与袁绍等十八路诸侯聚兵讨伐董卓时,刘备还过着寄人蓠下的日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许昌自号丞相,掌握了名义上的东汉朝廷时,刘备还在四处漂泊串身无地呢?

曹操消灭了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时,刘备还待在刘表那里混日子呢?

只是到了曹操挟八十三万大军讨伐江南,要消灭孙权一统天下时,才有了刘备的出头之日。

此后,孙刘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而后又从孙权手中“借”来了荆州,这才有了一块儿容身之地。

也就是说直到此时,刘备的事业才得以起飞,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你想想,刘备和曹操的起点差了多少?

好比曹操的公司早就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也已经开拓了成熟的市场,即将上市了。而刘备的公司才刚刚起步,不仅起点低而且还人才少!

虽然说,刘董事长文有诸葛亮,武有关、张、赵云,但若与财大气粗的曹氏集团相比,差距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其后刘备通过巧取豪夺,兼并了盘踞在西川的“刘璋股份有限公司”,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扩张,达到了刘备集团势力的顶点!

但是却又因为副总关羽的决策失误,而丟了荆州分公司。而刘备又欲夺回荆州分公司,而与东吴火并。

然而很不幸,最终功败垂成。刘董事长也因承受不了亏损的打击,抑郁成疾而死。而新任董事长刘禅,又是个无能之辈。

因此,刘氏集团便只能窝在西川与汉中、南中这一隅之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了。至于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则变成了遥远的梦想!

正是由于实力悬殊差距太大,以及机遇的不同。才使得即使刘备竭尽全力,也无法取得曹操那样大的成就!最终,尽管总经理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却始终无法兼并曹氏集团统一天下,落了个“秋风五丈原”的可悲结局!

3

刘备和曹操最大的区别,除了起点不同外,终点也不同。刘备起于微末,穷得卖草鞋,曹操是太尉之子,本身也是官居西园八校尉之一。终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方面。

  1. 第一,两人的最终地位不同。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甭管人家实力有多强,这一步他是跨出去了。而曹操的终点,只是一个魏王,属于诸侯王,并不是天子。
  2. 第二,两个人的名声不同。三国以后,本世纪以前,刘备的名声是很好的,因为他代表着汉朝正朔,而且十分仁义。当然了本世纪开始,刘备就被拉下神坛了,现在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而曹操则一直被冠以汉贼的称号,本世纪开始,不少崇拜者才开始为其洗白。
  3. 第三,两个人的成就不同。刘备虽然贵为皇帝,可是他那点地盘和百姓真不够曹操塞牙缝的,他只占据了益州和汉中两地,百姓也只有曹操的四分之一。而曹操占据了整个大北方,中原庞大的人口都是他的子民,可以说不是天子,胜似天子。

这两个人都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为什么结局上会有如此多的差别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这样的结局。


一、刘备和曹操的起点,大概率决定了他们的终点。

现在很多人会谈一些读书无用论这样的怪论,说我的某个同学小学没毕业,现在成了大富翁,反而有个大学生的同学,现在还找不到工作。

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但是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这种可能是小概率事件。大概率的情况下,小学没毕业的同学大部分都在社会底层奋斗,而大学毕业的同学,却极有可能走上人生巅峰。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刘备和曹操之间的人生差别,我们就能明白一件事,曹操和刘备的终点,大概率上,是被他们的起点所决定的。

  1. 曹操他们家有钱有势,他的爷爷是大宦官曹腾,一度手握朝政大权。而他的父亲曹嵩,也通过钞票一路升迁,一直做到了太尉的职位。太尉是三公中掌管全国军权的,你说曹操的起点怎么样?
  2. 除了爷爷和父亲外,曹操本人也很争气,一出场就担任了洛阳北部尉,也就相当于首都朝阳区公安一把手。后来升迁成为了汉灵帝的西园八校尉之一。
  3. 此外曹操还有两个强大的家族给予他支撑,一个就是曹参的后代组成的曹家,一个则是夏侯婴的后代组成的夏侯家。这两大家族,成为了后来曹操起家的重要帮手。

再来看看刘备的起点,楼桑村一农民也。刘备虽说号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可是人家刘胜有一百多个儿子,在他的儿子这一代,家族就已经落寞了,更别说这十几代以后的子孙了,所以刘备他们家穷的叮当响。


要是父亲能努努力,家里的日子也不会太差,可是刘备的父亲早逝,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因此刘备只好跟母亲一起学习编织草鞋,随后再贩卖草鞋,并且以此为生。

刘备他们一个村的村民都是老刘家的后代,所以他这个汉室宗亲一点分量都没有。这么一比较,我们就能看得出,人家曹操的起点,就是很多人奋斗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终点了,刘备想要追上曹操,凭什么?

人家三代人的努力,难道会输给你的寒窗苦读吗?别看这话很难听,但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生。


二、刘备在姓氏上比曹操有优势。

刘备最大的优势,我们都知道,那就是他的这个刘姓。以至于在《三国演义》里大家都要尊称他一声刘皇叔。其实刘备按照辈分比汉献帝要晚好几代人,他喊汉献帝爷爷,都把自己给抬高辈分了。

虽然刘姓之人在当时可谓是烂大街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只要利用好了,这一层身份还是很有分量的。

刘备在发家致富之前,没人瞧得起他的这层身份,可是一旦等到刘备成了土豪以后,大家都要朝着他脸上贴金,说他是汉献帝最亲密的人,只有他才能撑得起汉室江山。

那么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刘备再不登基,似乎都对不起那些辅佐他的人。因此刘备登基的阻力,因为他的这个姓氏,会小很多。

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其实跟刘备一样,都是跟汉朝皇帝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了,至少是出了五服了,但是人家姓刘,又手握兵权,自然也就成了正统了。


反观曹操,为了登基与否这件事,他可真的是操碎了心。总是在一步步试探,要不先当个丞相?要不再进一步做个魏公?要不做个魏王看看大家的反应?

一直做到了魏王以后,曹操到死都没有再往前走一步,成为真正的天子。为什么?因为曹操不姓刘,而他们家世代都是给老刘家打工的。

打工仔混得好了,就要把老板的基业给夺走,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他当然轻易做不出来。所以他们俩为何一个是皇帝,一个只是诸侯王,从姓氏上就可以知晓了。


三、曹操的综合能力,要比刘备强。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里的曹刘指的就是曹操和刘备,辛弃疾把他们俩放在一个水平线上作比较,可见这两个人的能力都比较强。

不过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曹操的综合能力,是要比刘备更强的。曹操这个人千古少有,他不仅文采出众,军事、政治、外交、谋略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在三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这种全才你上哪儿找第二个?

反观刘备,显然是相形见绌的,因为刘备这个人起于微末,基础教育就赶不上曹操,这是没办法弥补的,毕竟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要聪明,最可气的是,跟你一样都很努力,你怎么去奋起直追?


刘备的主要才能,主要体现在会用人方面。启用诸葛亮成为自己的总舵手,用关羽、张飞、魏延等人,作为自己的爪牙。

知人善任,这是刘备的优势,此外在军事上他也有一些天赋,不过这些优点放在曹操这儿,的确是小巫见大巫了。

如此优秀的曹操,是刘备花了一辈子时间去追赶,都无法追赶上的。因此刘备每天只跟自己比,只要自己的日子每天都在进步,这就是好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

4

题主的问题不明不白啊,曹操和刘备差距大,谁高谁低?

论生前地位,刘备好赖是个皇帝,曹操不过王位。

不过,我想题主应该是认为曹操的成果比刘备大吧。说实话,差距也没那么大,不能因为曹操占据了中原,就说刘备比他差,不合适。

在我眼里,刘备取得的成就更难,他比曹操的起点低多了。

曹操爷爷大宦官,爹是太尉,至少说明曹操家里有钱。

刘备呢,爷爷是个县令,爹呢早亡,跟曹操能比?连孙权的出身都比不上。

马云的儿子和马大姐的儿子能一样?前者的起点大概都比后者奋斗一生的天花板高。

没有汉末乱世,曹操至少一个太守、州牧,刘备能当个县令都是能力出众了。

曹操打天下,自己花钱招兵买马,眼看自己势单力薄,把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兄弟都拉了过来。

刘备打天下,东平西凑弄出几百人,身边跟着的都是“外人”。

曹仁夏侯等人一直跟着曹操走情有可原,毕竟是一家人,难道帮外人打自己人?

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等人跟着刘备东躲西藏,始终不离不弃,难道都是开了天眼,知道刘备最后能当皇帝,自己会升官发财?抛开未来命运之说,谁敢保证自己能在乱世中活下去?刘备一没少打仗,二没少打败仗,妻子丢了好几次,但身边的人一直没“叛逃”,这还不能说明刘备的人格魅力?

曹操的地盘一直在变大,刘备就没个地盘。没地盘谈何发展?赤壁之战后,刘备才迎来真正的发展之机,这都什么时候了?曹操都一统北方了。

5

曹操和刘备的成果差距不是一般都大。

一,奋斗目标差距大

首先,刘备在他奋斗一辈子之后,刘备当了皇帝;曹操在南征北战穷尽一生之后,还不是一个丞相,一个逼迫汉献帝封给他的魏王。

二,曹操和刘备的出身以及基础

其次,刘备是草根出身,虽然是皇叔,这皇叔的身份也没有帮助刘备得到多少实惠;曹操是官宦之后,多少也有一些家底,更何况他是把皇帝夹在胳膊下,动以天子之名,号令诸侯,谁敢不从?刘备只是一个空头皇叔,在,实力说话都世俗社会里面,有谁鸟你。

第三,曹操人多势众,刘备兵微将寡。

曹操自己搞了个"人才是举,广收天下读书人,给他们官做,曹操就培养了后继人才。曹操自己得了自己的一帮人,再加上汉献帝手下有大部分明我汉臣,实是曹操走狗的又一大帮人,曹操把这两部分加起来,曹操就有用不完的人才,他从中挑选出来的家伙,没有一个是吃素的。所以曹操得人。刘备呢?除了关羽张飞赵云之外,在无尽的流浪中得到了几个人家曹操孙权挑选后没有及时笼络的山夫野老,他的人才思想和工作方式比曹操的差别,实在是差大了。曹操是后继有人,刘备是人才断层,诸葛亮时期就反应出来了,诸葛亮北伐,魏国人才源源不断,诸葛亮是捉襟见肘。这是曹操和刘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

第四,在成果方面,曹操得了汉朝十三州里面的九州,孙权三州,刘备一州。

这就是差距。地盘决定腰杆,刘备的实力实在是不敢恭维。

曹操在中原与刘备孙权打的时候,曹操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得人心的。边境贸易得到发展,促使边境安宁。曹操的后院不起火,毕竟那时,匈奴被曹操整服帖了,匈奴几部还出兵帮助曹操平定国内之乱。

刘备在夷陵之战,也有南方蛮夷兵出现,而且五溪蛮兵的摩柯还在夷陵之战中战死了。孙权对台湾已经辽东都有影响,这一点,三国时代的边境安宁,曹操刘邦孙权都有贡献。应该尊敬。

总而言之,刘备与曹操的差距很大,曹操说刘备与他曹操是天下英雄,这话不是吹的。当初刘邦与项羽有说大英雄,他们的最终成果,差距就更大了。当然,一个说皇帝,一个是西楚霸王。就只差那么一厘米的距离。

但是后来有个文人喝醉了酒,填了一句词,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也许罢,题目没有说孙权,那就只有比较曹操和刘备了。

6

为什么刘备和曹操奋斗一生差距之大?刘备是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曹操,刘备是在艰苦的情况下艰苦的条件下才把事业办成,这也算是最大的成功。也离不开孔明帮助和决策。农民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己输给了城里孩子。

7

其实说句实话,虽说在《三国演义》中曹刘二人青梅煮酒论遍天下英雄,曹操也颇为自负地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孤”,但是比较起来,两人在能力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在这之前,还是先说说他们的出身吧。曹操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其父亲甚至通过公开贿赂,坐上了汉朝三公的位置。他本家在谯郡也是世家大族,更因与夏侯本家的关系,使得曹操振臂一呼,便几乎可以聚拢五七千人的队伍,简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词。刘备最大的依仗便是他汉室宗亲的超然地位,但家道中落,到他这一代人,不仅没有爵位在身,甚至得靠在市场上贩卖草鞋才得以为生。后来黄巾之乱时才拉拢了张飞关羽两兄弟,更是依靠张飞出资才组建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从这点来看刘备是落了下风的。

再说两人的能力。曹操的治国理政之能在他任丞相之后展现得淋漓尽致。河北、中原之地久经战乱,百姓飘零,各郡县州府更是残破不堪。曹操举孝廉,用贤人,减赋税,促生产,办学校,敦风化,件件办得有声有色。曹操南征兵败赤壁之后,北方却没有大乱,足见曹操施政的成功。


再来说刘备。刘备自涿郡起事,一直高举的两面大旗便是“匡扶汉室”和“仁德爱民”。他先前并没有治理大郡的经验,直到陶谦将徐州让与他之后,他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方诸侯。不过,他占据徐州的时日很短,基本也没有什么政绩。在袁绍兵败赤壁之后,他南下依附刘表,暂居新野小城,被百姓称之为“新野牧,刘皇叔”,之后更是辅助年老的刘表处理州事,也很有政才。到他占据蜀中,立国称帝时,便很少有什么大的建树了。《三国志》中对他的记载很是简略,也没有什么系统的施政纲领,《三国演义》中倒是记载蜀国富庶殷实,百姓安家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是太过大概,而且这政绩都是记载在诸葛亮的头上。所以,从政才来看,刘备比起曹操也差了不少。

至于说军事才能,更没有可比性了。刘备早期基本没有打过硬战,基本都是剿贼,唯一的一场大战是南征袁术,还是各有胜负。后来则先后被吕布、曹操按在地上摩擦。唯见大略的几次,是黄忠斩了夏侯渊之后,曹操远征汉中,刘备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颇有些从容的味道。后期最后一次率军出征,便是倾全国之兵为关羽报仇,结果连营七十多里拒敌,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曹操也是征战一生,虽然很多时间也有谋士在身旁出谋划策,但是纵观其一生,大多谋略都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他甚至还自己著写兵书。擒杀袁氏兄弟,平复马超韩遂之乱,以及赤壁兵败后留策保南郡,都是曹操的谋略,这一点,刘备是不能比的。

谈及文学造诣便更不用说了。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都赫赫有名,《观沧海》《龟虽寿》之篇脍炙人口,而刘备似乎只留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了。

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能力之差,再加上机遇、环境等其他因素,两人的命运最终也是有较大的差距,不过,这也是相对而言。刘备纵然有些不如意,但最终还是立国西南,称王称帝,历史上能达到如此成就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了。

(全文完)

8

问:刘备和曹操奋斗一生的成果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答:刘备和曹操都是杰出的历史人物,一个英雄,一个枭雄,二人都开创了一番巨大的事业,夺得属于自己的一定地盘,江山,都是雄才大略的人,不同的是,刘备爱民如子,从不屠城,烂杀,是个真正仁义,有德的之人,后人称颂他,是名符其实的。

反观曹操,《三国志》记载就发生了十多次屠城,杀死手无寸铁的百姓,在陶谦管理下的地盘,为父报仇动不动杀陶谦境内几十万人,百姓是无辜的,为生活奔忙的劳苦大众,他们何罪之有?

陶谦在危险之中,找到刘备帮助才缓解。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杀七万降卒,曹贼残忍,投降的士兵可以让他们就地解散,御甲归田就好,他倒好,杀杀杀,所到之处以刀斧立威,让人归附,难怪人称他为汉贼,偷窃汉室江山,杀汉室天下百姓。那十多次的屠杀百姓,就是明证。曹操的操守,是有大污点的。

讲成果,这是以成败论英雄了,不可以这样讲,刘备讲义气,东吴害死义弟关羽,是可忍孰不可忍,犯了战略性错误,破坏了联吴抗魏的盟约,夷陵之战,以为兄弟报仇的名义出征,惨败后损失巨大,从此散失了一统天下的实力,长期处于三国最弱的一方,最后蜀国最先被灭。

关键夷陵之战失败了,如果灭了吴国,又是另一番情境了,东吴乘机夺取荆州,杀害关羽背弃盟约,刘备发兵征吴也没有什么不对,何况夺回荆州也很重要。

曹操打下的地盘大,创的基业比刘备厚实,可不也没防备到死后自己亲手开创的事业,地盘会被司马一家夺取,人世无常,曹操再能干,取得的成绩在大,还不是为司马懿一家打下的,后代能力不行呀!

曹操和刘备,刘备才是让人喜欢,称赞的有德仁义之人,不喜欢曹操的残忍暴虐,讨厌他。

9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三国里我最佩服的就是刘备。

先说曹操,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亲给一曹姓宦官做儿子,所以他改姓曹。曹操更开始也只是一个门前校尉,官职并不大,行刺董卓才让他有了名气。

后来曹操回到老家,用他家里积蓄招兵买马再加上当时有很多人都对董卓愤恨,因而曹操行刺虽然失败,但为他留下了侠名。让很多人慕名而来投靠。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有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这几位兄弟。所以曹操的崛起很快速。

再说说刘备,刘备是三国中最后一位有自己的属地的诸侯。在曹操已经大败袁绍,收复荆州的时候,刘备只有几千人马,而且没有根据地。

这时候的孙权已经继承了哥哥孙策的大业,也算是一方诸侯了,而刘备只能借住新野,此时就出现了那场赤壁之战。一把大火烧的曹操东躲西藏。这一战让曹操知道眼前的孙刘两家还是不能硬拼的。所以曹操这时决定休养生息。

这个时候就是刘备扩大自己队伍的时候了,西川这一块易守难攻的宝地被刘备坐拥之后,再占领了荆州,此时的刘备已经比孙权实力大多了。

最后总结,曹操起家靠的是自己雄才伟略加上家里支持。

孙权起家,其父孙坚本来就是一方诸侯,孙坚死后,哥哥孙策和周瑜带着本来旧部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属地,孙权只是继承了主位。

刘备起家,只是关张二人,用张飞的钱财招兵买马一点点,用自己的仁义之心收纳了那么多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大将,都说刘备爱哭,至情至性的人才爱哭。我喜欢刘备。

最后我想说刘备败的原因只是,大势所趋。西川虽然易守难攻,但不能偏安一隅,最后还是要收复中原,但是要收复中原,路途遥远,粮草难运。可能从关羽失荆州就是刘备败亡的前兆了吧!

10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起家的资本不同。

刘备,乃织席贩履之辈。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到刘备之时已经家世没落。刘备起家的资本实在太过寒酸,张飞变卖家资帮助刘备,刘备、关羽、张飞才得以率百余人参加黄巾起义。曹操则不同,原属朝廷校尉出身,离开朝廷以后,迅速成为一方割据势力。

二、根据地差距太大。

刘备半生漂泊,无立足之地,赤壁之战之后,才得以借荆州,占益州。即便如此,刘备的根据地也不过在巴蜀地带,山多地少。曹操则不同,根据地相当富裕,曹操既继承了东汉的衣钵,又占据中原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智囊团的人数、质量差距太大。

刘备集团最强盛的时候无非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区区有限智囊团成员。但是曹操则不同,将相不计其数。

四、继承人的差距太大。

刘禅非天生无能之辈,只因刘备东奔西跑,根本无暇顾及刘禅等继承人的培养,导致蜀国的继任者太过平庸。曹操则不同,深居丞相,不但自己言传身教,又有东汉大儒等老师教育子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